回覆列表
  • 1 # 賀五窩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襯托秦朝強大的,是被滅亡的其餘六國。亂世之中論英雄,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支援。在這一點上,秦國做到了極致。不過,這種極致在秦帝國統一之後,反過來成為帝國發展的束縛,並最終導致了秦帝國的迅速滅亡。

    理解了這種情況,讓我們回到秦朝的例子上。秦朝靠什麼發的家?變法。

    變法的根源是諸子百家,各種新思想的湧現,給了統治階級吸納人才,更新統治方式的機會。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理論都有機會,只有快速提升戰爭效率,才能得到統治者的青睞。這也是為什麼,百家爭鳴,笑到最後的是法家。

    法家告訴統治階級,要想富國強兵,那就得改變以前的制度。過去大家靠出身,出生是貴族就當官,出身在平民就種田,那誰還奮鬥?現在改成階級地位和你從戰場上拎回來的人頭劃等號,你想想這有多大的刺激性,戰爭機器的效率迅速攀升。

    秦國的雖然不是最早變法的,但是憑藉特殊的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只有他打人,沒見過人揍他,沒過多久,後發先至,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存在。

    一直到秦帝國建立,他們都堅定的執行著這套理論,軍事上的強大給與了秦國人極大的自信,也使他們自認為,這是他們橫掃天下的原因,也只有這樣,才能江山永固。秦帝國建立之初,秦始皇先後五次巡視全國,無一不是耀武揚威。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秦王靠法家“打雞血”式的刺激,構建了掠奪性極高的軍政系統,在群雄逐鹿的時代脫穎而出。當秦王變成了秦皇,帝國版圖重歸一統的時候,這種掠奪性變的無處安放。沒有了敵人,秦始皇並沒有選擇刀劍入庫。在他心目中,各國貴族餘孽亡我之心不死,必須加以鎮壓,於是,各國百姓成為了新的掠奪物件。

    為何同一時期的漢王朝,能夠延續前後四百餘年的統治?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的統治者懂得相應百姓安居樂業的需求,採用了新的通知方式,而秦帝國並沒有這麼做。這個始終充滿戾氣的帝國,很快反過來成為人民釋放戾氣的物件。

  • 2 # 日月千年依舊

    鑑往知來,千年依舊!

    秦朝前身是秦國,奮六世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用法家嚴刑峻法管制六國遺民。但是因為法制太苛刻,導致民心不附!這也是其快速崩潰的根本原因!

    和後來的隋朝差不多,一方面有農民起義,一方面 有之前既得利益者的反撲,再加上工程浩大,短時間築起了千秋基業,長城、阿房宮、驪山皇陵、六國馳道全部都是,以當時全國不過兩千萬人口來看,根本承受不了!

    始皇帝雄才大略當然沒問題,甚至扶蘇 也有很大概率使得秦朝長治久安。

    但是偏偏遇上了秦二世這種缺根筋兒的 二世祖!加上秦始皇遺留下來的濫用民力、寵信趙高、盡殺兄弟和能臣李斯、逼反章邯,加上千古名將項羽,所有因素 加起來 ,秦朝難不滅!

    秦二世元年秋,大澤鄉起義只是打響反抗的第一槍,破釜沉舟 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種濫用民力導致 農民起義,既得利益者反撲,朝中缺乏忠臣良將幾乎導致亡國例子有很多:比如漢武帝晚年如果不“輪臺罪己”很大概率也會讓漢朝重蹈秦朝覆轍。

    我們前面提到的隋煬帝也是如此!

  • 3 # 信仰君

    “亡秦三嘆”第一嘆是項羽看見秦始皇巡遊的車隊感嘆道:“彼可取而代之”。第二嘆是劉邦在咸陽看見秦始皇的威武排場感嘆道:“大丈夫當如是也”。第三嘆是陳勝吳廣起義前夕感嘆道:“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這幾個發出嘆息的人在覆滅大秦的道路上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項羽和劉邦的嘆息反映出秦王朝在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沒有做好。秦朝雖然在疆域上統一了全國,但福斯經過600年的春秋戰國洗禮,意識形態更加認同各自的諸侯國,長期的戰亂導致“禮樂崩壞”,個人的私慾、野心膨脹,這進一步加大了秦朝做統一思想工作的難度。始皇帝通過敬天法祖來確立政權的合法性,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讓福斯對秦朝產生認同,但用嚴刑峻法來加強統治,導致了第三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沒有給福斯認同大秦的時間,就激起了民變,各地沒被同化的野心家趁勢而起,導致了大秦的崩潰。

    這三嘆表明了大秦在建國初期鞏固統治的一系列措施互相矛盾,在沒有取得全民認同的時候又激起了民變,是導致大秦崩潰的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秦國統一天下比歷史上任何朝代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