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馬行空第三

    說的不對!

    在東北大平原,種三十畝地並不累,都機械化作業,連噴藥、除草、灌溉都不再需人力,種植、收割、銷售都有專業公司上門服務,只需開個三輪摩托或小四輪農機車把大田裡的桔杆或棒子芯載回來冬天燒坑用,這就是重體力勞動了,且只是幾天的事能累那去?

    種三十畝地雖夠吃但富不了!想有點閒錢就得種一百畝地,這仍然是拉棒子芯累些。

    要想富點,除非種上三百畝以上,種上三、五百畝以上,那就確實是不同於三十畝地的勞動量了,既使全機械化,但所有維修及田間巡查監管,人得到地頭上,靠監控鏡頭是不行的,太粗略了!就這累的是不輕!

    那在美國為什麼農場主一包就是幾千畝、上萬畝?雖也是全機械化加飛控管理,那也一樣累,不累能是農民嗎?

    美國的不少農場主既是農民,又是管理者,往往要僱用農工、農技,但主要事還都是自已幹,不然人工費那麼貴,還想賺錢嗎?所以美國農場主們往往到了6、70歲數了還在農田裡忙活,為了有高質量的生活照樣需要累,照樣日晒雨淋!

    難道我們的農民真的趕不上美國農民了?我不相信!

  • 2 # 綠豆520

    身為農民,也可以說是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苦和累是必然的。並且相對於其他階層來說,農民也富裕不到哪裡去。作為城裡人,也許體會不到農民的難處,瞭解不了農民的處境,理解不了農民的心情。現在要求幹部下鄉扶貧,有些幹部還認識不到扶貧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瞭解農民的現狀及生活,今特將農民的三大難處說一說,讓你對農民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一、農民很苦

    農村的收入很低,農民的生活非常艱難。農民吃的一年四季幾乎都是青菜蘿蔔白菜,大魚大肉幾乎是很少吃。不過現在條件稍微好了一點,要是在前幾年,農民能吃到一回肉,也算是十天八天改善一回生活了,有時候只有到節日才能夠享受到的。

    農民穿的都非常樸素破舊,衣服都是洗了又洗,有的一件衣服甚至穿了好幾年。特別是有些老年人更是節儉,對幾十年來不能穿的衣服也捨不得扔,一雙布鞋能穿三年。

    農民住的條件也不好,一般都是磚瓦房、破草房,高階一些的農戶才住上樓房。但是居住的裝修與舒適程度與城市裡是不能相比的。

    農民用的東西也都非常簡單,啥便宜買啥,並不像有一些富豪都是買一些奢侈品。對於一個農民來說,買一雙皮鞋也可能就算是奢侈品了。什麼名牌、名裝?就是有,也是冒牌的。

    二、農民很累

    農民是以種地為生的,一年到頭終日與土地打交道,在田間地頭不停地勞動。可以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按農民的土話講就是“汗滴在地上能摔八瓣”!

    職工還有節假日,還有八小時的工作制度。而農民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起早貪黑地幹活勞動。風裡來雨裡去,一年四季離不開莊稼地。有時候在農忙季節,農民甚至於幾天幾夜不睡覺,只為了顆粒歸倉。累得是吃不下飯,好多時候吃著吃著就睡著了。

    三、農民很窮

    農民大多數收入微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有的時候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只有到處打工養家餬口,在城市裡幹一些又髒又累的活兒,而拿的卻是最低的工資。

    所以大多數農民家庭都不富裕,如果趕上有幾個兒子的家庭。那麼為了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就有可能花幹全家的積蓄。更有的農戶甚至是四處借錢,債臺高築。

    作為農民也真是不容易,但是人要有志氣,農民更應當人窮志不窮,努力幹活,辛勤勞動,通過合法途徑勤勞致富。雖然苦,要以苦為樂;雖然累,要堅強不屈;雖然窮,要胸懷大志。

    現在國家對農民又有幫扶政策,加大對農村貧困人口的扶助力度。所以廣大農民群眾的好日子就要到了,農民只要苦幹、巧幹加實幹,就一定會走上富裕小康的道路的。那樣,農民再苦再累也是值了。

  • 3 # sky2wind

    農村我不太瞭解,純粹瞎歪歪。哈哈,其實我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瞎歪歪。

    1,土地流轉也許應該全國統籌?建立全國性的土地銀行,土地入股分取紅利,土地值錢的地方補貼地不值錢的地方。

    2,儘量保證打工者在城市的市民地位,教育,醫療和養老基本同等待遇。有土地銀行紅利作為後盾,農村老人也可以隨子女進城。

    3,有些自然條件實在太差,扶貧的地方,也許不是補短板。

    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錢是流向最有生產效率的地方,特別是現在電商的發展,打破了地域限制,這一個天然保護低效率生產者的屏障,使這個趨勢更為明顯。

    由於自然環境的關係,某個地方的生產效率,不論長板短板,始終是很難和別人相比,也就很難脫貧。這不光是人的因素,也是自然的因素。所以,這些地方的發展,也許是,情願政府補貼貧困人口的正常生活水平,包括教育醫療養老,然後優先發展臨近的經濟發達地區,讓這些地區來更多地容納貧困地區的人口?

    以前到鄉下去,那兒的農村人口也是分級流動的,一般鄉鎮的遷移到了縣城定居,而他們留下的地方,又遷移進了更為艱苦的山裡人。也許,這也是扶貧的一種方式?

  • 4 # 星期久

    我也是河南農村的出來的孩子,深知鄉親們的不容易。有幸今年麥收季節返回老家,這讓我再一次體會到農民伯伯的心酸和不易。

    聽鄉親們說:秋季作物種植時期是非常有限的,過了這個時間再播種產量就不會太高了。於是我爺爺也買了一個小型的灌溉裝置,用電動車的電源為動力開始加入了鄉親們的灌溉大軍。頂著炎熱的太陽,連續灌溉了四天才結束,並且還有一天是晚上進行灌溉的,因為灌溉的人家太多了,一口斤的水完全不夠用,爺爺的灌溉機比較簡陋,只能等到別人不用的時候晚上開始灌溉。真的太辛苦了!

    灌溉完畢之後,爺爺便找人用拖拉機幫忙播種一下。現在已經種下去七天了,可是秧苗一直還沒有出來,爺爺說天氣太熱了。雖然之前已經灌溉一遍了,但是已經完全晒乾了,田地裡又迴歸了之前乾旱的狀態了,要想不浪費種子,明天開始還得二次進行灌溉。

    就這樣日復一日為二畝地忙活著,如果天氣一直不下雨,那就需要連二連三的進行灌溉。在我的老家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是這種狀態。如果秋季的產量不高,加上前期灌溉的費用,對於農民伯伯來說今年的秋季估計一分錢都賺不到。也希望有關部門多關注一下農民問題,他們真的太不容易了。

  • 5 # 使用者蕣天瀛人

    都知道說農民是最苦最累的,但有多少人為農民做實事說實話,歷史以來農民和其他階層比起來都是最苦的,最累的,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也可以說最大的。但卻沒有被一些人重視,沒有被尊敬,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但鳴怨叫屈的,表榜自己非常重要的、貢獻有多大的、收入不成比例的卻不是農民,可見農民的樸實和偉大。其實農民都知道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農民就是不哭不鬧只管埋頭苦幹,相信憑自己的雙手和勤勞一定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農民再苦再累也不等不靠更不去鬧,只管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求感天動地,只求問心無愧,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為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兒女創一片藍天,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只盼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農民大多不懂什麼是市場經濟,也不懂什麼哲學理論,只知道腳踏實地去創造,去甩掉貧窮落後的帽子,去提高生產力。至於說為什麼農民那麼努力還那麼苦,也許是社會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成度,問題就讓上帝去回答吧!因為人的思想是複雜的。

  • 6 # 目吉用水產生鮮

    農民說生活很苦很累,農民做的都是體力勞動想有好的收入就要長時間幹活,農民種地要靠天吃飯,天氣不好時就要付出更多時間和體力去幹活,有時收入還減少了農民覺得過得很苦很累。

  • 7 # 金道緣

    對不起,糾正一下這句話,不是農民說很苦很累,而是真的很苦很累!

    縱觀全國各行各業,唯有農民的工作是露天作業的!即便是還有建築工人也是露天作業,也大部分是農民工。

    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晒,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修理地球”的勞什子,最苦最累了!農民苦,農民累,農民年年活受罪。這句順口溜,真實的詮釋了農民的苦累現狀。

    一年四季,春種秋收,農民的生活無不包含著,辛勤勞作和艱苦操勞的心血和汗水。

    現在隨著國家的發展,雖然廣大農村種地,都實行機械化作業了。這僅是相對平原地區而言,在山區,梯田和小地塊,就不適合機械化作業了。即便是平原地區的小地塊,也無法使用大規模機械生產。仍然是靠人工耕種。再加上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青壯年勞動力奇缺,只剩下一些年歲較大的留守老人們。

    而這些老人們,又捨不得讓地荒廢了,所以,儘管歲數不饒人,也堅持著去下地幹農活。春夏秋冬,年年如此。

    按說,五六十歲的老人們,在城市本該是頤養天年了,但仍是風裡來,雨裡去的下地幹農活,你說苦不苦,累不累?

    再說,種地不掙錢,是廣大農民的共識。

    認真的算下來的話,種地是掙不到錢的。

    在平原地區,有人算過一筆帳,按畝產小麥、玉米兩季計算的話,所投入的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耕種、收穫及灌溉等,不計人工,所打的糧食,按現行價格,根本就賺不到什麼錢!

    為之,一些年輕人才對種地失去了信心,紛紛外出去打工掙錢。

    不過,欣慰的是,近幾年黨中央,國家政府,已意識到了農村這個問題。並且非常重視三農問題,在總書記習近平的領導下,加快推進了全國新農村建設,和土地確權與流轉,通過努力,許多的農村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村的土地荒廢狀況大有好轉,閒置土地並向農業大戶轉移,實行大面積集中機械化耕種作業,使種地成本大大降低,也使農村的土地得到了最大化利用。

    相信不久後,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工勞作,和苦累,將成為歷史,農村的農民們也將進入小康生活水平!

  • 8 # 獨木難舟

    一個國家要完成工業化,往往有兩條路子。

    一條是對外掠奪。

    一條是對內“提取”!

    這不是我說的,是溫鐵軍教授說的。

    我說挺好的,你想種就種吧。

    母親覺得我在外面見多識廣,對市場行情的判斷肯定比她更準確,但實際上她自己的很多想法比我更周到。母親只斷斷續續上過兩年小學,認識幾百個漢字,作為一名農村婦女,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她總是非常操心地去盤算,去嘗試各種營生。生活給了她智慧和經驗。而我,一路讀到碩士、博士,是一個讀書讀傻了的書呆子。

    因為工作關係,這些年我接觸過很多的農民,也包括果農。我當然知道種果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大的風險。一是病蟲害和自然風險。這個不必多說。二是市場風險。這些年農產品滯銷的新聞每天都在上演,豐產不豐收的故事太普遍了。看到辛苦勞動的果實爛在地裡,那種絕望,幾乎每一個果農都經歷過。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很積極地迴應母親的想法,大體有兩方面原因。

    作者的老家

    一是種糧食確定不會賺錢,種果樹還可以碰碰運氣。我家位於華北平原的腹地,一馬平川,沃野千里,農業耕作條件非常好。以往都是冬小麥和夏玉米兩季輪作,小麥和玉米畝產都超過一千斤。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這裡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養育了眾多的人口,當地人頗有小富即安的幸福感。然而,在工商業時代,作為糧食主產區的華北平原,經濟明顯落後了,在全國都失去了存在感(每年冬天的霧霾除外)。過去二十多年,城市的房價不知翻了多少倍,物價也漲了很多倍,但糧食的價格始終穩定在很低的水平。農民種糧食,扣除各種成本,每畝地的收益少得可憐。辛辛苦苦一年下來,還不如出去打一個月零工。最近這兩年,國家為了壓縮玉米產能,國有糧庫大幅降低了玉米的收儲價格。

    2015年之前,玉米收儲價格還是一塊多錢一斤,2015年價格就掉到六七毛錢一斤了。農民種地幾乎不掙錢。國家的意思是說玉米太多了,農民不要再種玉米了。可對於農民來說,不種玉米,還能種啥呢?對此,國家沒有給明確的指示,而是要農民自己去評估市場供求狀況,根據市場行情去調整。是呀,我們已經是市場經濟了,農戶作為市場主體,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命苦不能怨政府,點背不能怪社會。然而,作為一個只有六七畝土地的小農戶,怎麼可能去評估全國市場的供需狀況,做出科學的決策?再說了,農業生產受到氣候、光熱、植物生長期等條件的限制,當地適合種什麼,都是被決定的,怎麼可能隨便更改。前些年有一家園林公司,流轉了村裡上千畝的土地,種上了綠化用的花卉和樹苗。母親覺得很可惜,那可都是很好的耕地!可是,種糧食又實在也掙不到錢,母親這才想到種果樹,不求有多少收入,但求心理上好過一些,好歹沒有把土地給荒廢掉。

    二是農業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已經很低了,種什麼已經無關緊要了。父母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按城裡人的標準,他們早該退休了,可他們還是停不下,仍然想著趁身體還行,為自己攢點養老錢,減輕子女的負擔。他們自己也知道,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從農業上獲得很高的收入。可他們當了大半輩子農民,沒有其他就業技能,只會從土地上打主意。而今我和妹妹都已經各自成家立業,都不再是家裡的經濟負擔。既然父母想種果樹,索性就給他們種著玩玩吧,種多種少,收多收少,都關係不大了,權當是老有所樂,鍛鍊身體了。

    這是我家鄉的情況,典型的老人農業。這也是全國許多農村的一個縮影。農民老齡化、農地非糧化,已經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

    在廣大的山區、丘陵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耕地拋荒的現象非常嚴重。

    南方種地的農民

    在華北、華東的平原地區,由於耕作條件好,機械化程度高,土地基本沒有被拋荒,然而許多土地也不再種植糧食,而是種上各種經濟作物,甚至種上樹木和花花草草,供遊客觀賞。

    想起我的爺爺奶奶那輩人,打了糧食,總要存在家裡的大缸裡,滿滿幾大缸的小麥,夠吃一兩年的。幾個大缸放在房間,很佔地方。但他們說,以前捱過餓,餓怕了,只有守著糧食才安心。

    父母這輩的農民,已經不再在家裡存糧食了。小麥收割後,直接在地頭上就被收糧食的糧販子拉走了。需要吃的麵粉,也要花錢從市場上買。他們不會擔心市場上買不到麵粉。

    然而這些年,看到大量的耕地被建成工廠,修成公路,或是種上花草樹木,父母一輩人開始擔心了,人們聚在一起閒聊,經常會提起一個問題,好好的土地都不種糧食了,將來人們吃啥?他們提出這個樸素的問題,完全是出自本能。然而,他們卻永遠也找不到答案。國家太大了,制度太複雜了,老百姓哪裡會想明白。

    現在城市裡的年輕人,多數已經不會關心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了。個人的生存已經很艱難,哪有心思去思考國家大事。

    像我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有志青年”,吃著地溝油的命,操著中南海的心,關心國家糧食安全,平時留心收集資料,心裡也沒個數。農業部每年公佈的數字,糧食都是增產的,可是,這個數字究竟是真是假,有多少水分,誰能說得清呢?我發現不光是我這個小人物,接觸到的很多農業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對糧食安全也是各有各的說法。

    當然,也有不少人說,市場經濟條件下,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農民不種糧食,是因為糧食供過於求,價格低,當糧食緊缺的時候,價格就會上漲,就會刺激農民去種糧食。價格機制會自動調整供求關係,要相信市場的神奇力量。記得很多年前,一位我非常敬重的師長對我說,當糧食緊缺到一定程度,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城市市民的陽臺上都會種滿糧食。陽臺上種糧食,我腦補了一下這個情景。好吧,我承認我的腦洞不夠大。要等到陽臺上都種滿糧食,那糧食得多緊缺呀,糧食價格得多高呀。恐怕等不到陽臺上的糧食成熟,社會早就已經崩潰了。

    凋敝的東北農村

    還有人說,中中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自己生產糧食不划算,美國、巴西、阿根廷,地廣人稀,大把的土地可以種糧食,還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中,我們可以出口工業品,進口糧食,發揮比較優勢。我承認,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確實不需要百分百自給自足,可是,我們是一個擁有將近14億人口的大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這樣規模的人口。再說了,糧食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戰略產品,糧食的自給率關係到一個國家主權。糧食上被人掐脖子,會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有人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有錢還怕買不到糧食?資本家會放著生意不做?前陣子美國對中國的晶片禁運,舉國譁然。是的,有錢還真買不到糧食!或者,要糧食可以,要乖乖聽話,當好小弟。

    這些年,國內一些所謂的專家,把城市的高房價歸咎於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認為國家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劃定18億畝耕地保護紅線,耕地保護政策減少了建設用地的供應,導致了高地價,進而推高了房價。他們極力主張放棄耕地保護政策。高房價這個鍋,背得真是冤枉。要知道高地價不是因為大城市缺少適合建設的土地,而是政府為了賣個好價錢,控制了建設用地指標。

    幸運的是,我們國家的糧食自給率目前還維持在80%以上。如此,我們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更有底氣。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們取得了輝煌成就,但工農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也變得非常懸殊。對於這種差距,國家的政策要負很大的責任。

    首先,在工業和農業的關係上,為了支援工業的發展,農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當初為了加入WTO,為工業品開啟國際市場,我們在農業上做出了較大的讓步,承諾的農產品平均關稅率僅為15%左右,遠低於62%的世界平均水平。而大豆關稅在1999年就降至3%,2008年更下調至1%。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美國土地既遼闊,又肥沃,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基礎條件比我們好很多。更重要的是,美國大農場還享受政府高額的補貼,佔到其收入的40%。正因為如此,美國生產的玉米、大豆運到中國的港口,比我們自己生產的還要便宜。沒有關稅壁壘的保護,國內的農產品受到嚴重的衝擊。

    在國外進口大豆的衝擊下,中國中國產大豆已經全軍覆沒。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資料,2017年中國糧食進口13062萬噸,較2016年增加13.9%,其中大豆進口9553萬噸,而同期國內生產的大豆不足1000萬噸。

    如今,玉米也岌岌可危。

    2017年玉米的進口量為283萬噸,看起來數量不多,但是,中國產玉米主要是用作飼料,而同樣可以作為飼料的玉米的替代品(酒糟、高梁、大麥、木薯等)的進口量很大,合計2000多萬噸。正是這些進口的飼料,擠佔了中國產玉米的市場空間,導致中國產玉米銷售不出去,庫存壓力巨大,國家不得不通過壓低價格的方式,壓縮玉米產能。農民為此承擔了代價。

    有人說,我們在出口工業品上賺了大錢,自然要在農業上有所讓步,國際貿易就是要相互讓步,不能兩頭佔便宜。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沒錯,但是,國內不同群體的利益是不同的,有人是獲利者,有人是利益受損者。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農民雖然人數眾多,卻是最弱勢的群體。

    其次,在區域發展政策上,為了支援沿海工業省份,內地農業省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誰都知道土地上種糧食的收益遠遠趕不上種房子和種工廠。可是,人總是要吃飯呀。總是要有人種糧食呀。為此,國家制定了糧食主產區、主銷區政策。也就是說,主產區要多種糧食,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而主銷區可以少種糧食,多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

    農業大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國家800個糧食生產大縣,貢獻了75%的糧食產量,卻有100多個是國家級貧困縣。

    目前,中國絕大多數省份已經屬於缺糧省份或者維持緊平衡,其中,海南、青海、福建、浙江、上海、北京等自足率只有12%-56%。只有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少數幾個省份還屬於糧食輸出省份。正是靠這幾個省份,我們才能在整體上維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

    今年有幸在東北地區走了一圈,見識到了國家的大糧倉。一望無際的東北平原,到處都是玉米、水稻。東北地廣人稀,平均每戶人家都有上百畝土地。即便如此,種地的收入仍然不足以支撐家庭的生計。東北的農村人口流失非常嚴重,看起來非常蕭條。

    東北的國營農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從開墾北大荒那時候起,幾代農墾人就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默默奉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

    東北也不是沒有條件建工廠,要知道改革開放前東北的工業化程度是全國最高的。在改革開放時代,東北作為新中國的長子,承擔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使命。

    借用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不知去感恩。

    然而,一個社會,如果不能善待那些默默奉獻的人們,這個制度就是有問題的,不可持續的。總是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慢慢就不夠用了。

    而今,國營農場職工的子女已經不願子承父業了。他們選擇去南方的城市。

    作為農民的孩子,我們都不願意再當農民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此,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重大的戰略調整。我們期待著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 9 # 冬青裡的駱駝草

    現在農民為什麼很苦?就在於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政策指引,但是卻缺乏很好的制度措施和制度保障。

    現在的農民為什麼很累?就在於雖然我們已經國富但還沒有民強,“先富帶後富”成為一句空話,農民身上還繼續揹負承重的歷史負擔,繼續面朝黃土背朝天地看不見希望。

    現在中國有6億多的人年均收入1.2萬元,這中間除了少部分因企業解聘下崗、因無法就業陷入困境的城市居民外,絕大部分都應該是農村居民,相比較起近8億年均收入3萬多的人群來講,他們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他們的生存狀態可想而知。

    當然不可否定的是這些年以來國家和政府採取了很多優惠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減免農業稅賦、三通工程、新農村建設、確權登記土地政策的長期穩定對農民開展幫扶濟困。但是千根線萬根線到了基層就要通過線鼻子成為一根線,層層把控拔雞毛的做法和變相執行的措施,就使得很多的農村優惠政策並不能完全貫徹落實到農民自己的身上,這就說明了我們貫徹落實政策的制度措施是嚴重滯後的,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的。

    當農民從農村也好城市也好的改革開放中得到的實惠十分有限達不到原來的期望值的時候,當他們以前對國家作出的無私貢獻在教育、醫療、養老、社會福利等方面與社會其他成員的差距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得不到相應回報的時候,當他們由於自己力量的弱小提出的訴求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的時候,他們也只有喊喊苦,叫叫累了。

  • 10 # 山海閒翁

    說農民很苦很累是現實的原因。

    從事農業生產是需要付出辛苦勞動的。

    以前的農業生產全都是靠人力,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

    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的農業機具,來代替笨重辛苦的體力勞動。

    但是,農業生產的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而糧食價格偏低。致使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選擇出外打工。

    農民工出外打工,有技術的還好一點,沒有技術的,只能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累也是自然的。

    但是雖然累,只要能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是比種地的回報要高得多。

    之所以說農民很苦,是因為,打工可以掙到錢,但卻要拋家舍業,離開父母和兒女。這是心裡的苦楚。

    而現在農村的農業生產只能留給留守的老人們來做,付出和收入卻很不平衡。在地裡忙活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個月掙得多。累且不說,如果有相應的回報也算可以,但是回報卻是微薄的。其心裡的苦也只能自己回味。

    農民吃苦受累是本分,靠勞動過生活,雖苦猶榮。

    農民樸素,雖然苦點兒累點兒,但是和以前相比,改變還是明顯的。

    沒有吃苦的人不知道今天的生活,和以前比 提高了多少倍?

    常言說知足者常樂,之樂者無悲。

    珍惜當下,相信以後一定會更好。

  • 11 # 水磨坡1

    由於從軍,我已離開農村老家20年了。

    父母都還在農村,已有60多歲了,身體都還硬朗。

    就拿我的父母和我們村的鄉親們來說,農村確實不容易。

    我的老家在陝西某農村,村民幾乎都以種植蘋果、梨為生。

    農業靠天吃飯,前年春季一場倒春寒,所有的果樹花蕾都被霜凍凍掉,大家一整年都沒有收成。

    去年水果收成不錯,但水果產區整體豐產,價格極低,增產但不增收。

    農民體力勞動多辛苦異常。各類投資,特別是疏花、疏果、套袋、鋤草、施肥、澆水、噴灑農藥、採摘、儲存、果樹修剪等農活強度特別大。

    農村青年受擠壓結婚花費高。農村這些年男孩子相親難、彩禮奇高、要房要車,以及很多年輕夫妻動不動就離婚。僅我們一個100多人的村民小組就有大齡小夥和離婚的10多個人。農村孩子結婚都是父母操辦,結婚後也都是父母幫助看孩子,一邊忙農活一邊看孩子。

    農村各種人情往來花費多。農村各種、各類親戚婚喪嫁娶、生日滿月、生病住院、年節走動較為頻繁,農民日常的花費也很大。

    農民沒有退休的時候。只有到什麼時候幹不動了才能停下來,村子裡七十、八十多歲的老人依然下地幹活,早出晚歸,吃的穿的都非常節儉。很多農民由於長期幹體力活且生活水平一般健康方面多少都有些問題。

    60歲以上的農民每月只有少的可憐的補助,有勞動力的還能給自己攢點養老費用,子女孝敬的老人過的還可以。但喪失勞動力而子女經濟又不太行的,老人伸手給子女要錢就顯得非常可憐了。

    總之,在農村農民生活確實不易。

  • 12 # 大傻1383838

    因為不務正業,農民種好地才是正道,工人做好工才是正道。現在不好好種地,出來打工,企業效益不好了,就說日子苦?自找的吧

  • 13 # 葉子114088836

    我提出的建議是土地國家收回,以縣級或地市級為單位組成農業公司,以鄉鎮為子公司連片農業統籌按排種植,新形農民可自願進農業公司簽訂勞務合同,幹滿15年可以退休,也可以延遲退休,工齡長的退休金多,中途解處勞務關係可以轉移工齡…

    三農再不注入新舉措都失去活力了,老農民半死不活的熬著,年青人不願意進農,種田科學技術也沒專人落實,歷朝歷代農業都很重要啊

  • 14 # 濱江騎客

    農民一直是中國城鄉二元制度的受害者,統治者為了維持城市秩序,人為壓低哦農民的福利,剝奪土地權屬,農民焉有不苦之理

  • 15 # 歪歪小揚

    這世界就沒有不用腦子不出力就能過好日子的事。三十年來國際環境改善帶來的經濟騰飛讓很多人過上不錯的日子,而廣大農村卻依舊擺脫不了固執愚昧任性的思想。怨天怨地,自欺欺人,不思進取,無知任性。但凡沒這些毛病的人,誰過得不好了?凡事僅憑自己一廂情願,不找問題,不找解決辦法。上怪父母,下怪兒女。反正不怪自己。

  • 16 # 江東水易

    農民情況比過去好多了,真正苦農民的是改革開放前,糧票肉票豆腐票等需求緊箍咒,加上直接管制糧價以及銷售渠道等措施,把國家的困難轉嫁給農民,以維持工業系統的穩定。

  • 17 # 白如辱

    現在還有幾個農民是純種地的呢?九成都要麼進城打工要麼幹別的了,種點地主要也是為自己吃糧方便,種地早已變成副業了。

  • 18 # 雨林桃潔

    底層老百姓哪有不苦的!我們企業下崗人,常年打工供不起孩子上學養不了老婆生活孝敬父母不大方自己更是節衣縮食還交不起養老金,到五六十歲打工都沒人要,真想有塊地自給自足,可又不是農村戶口到哪能搭個蓬開塊地呀!到老買不起住房,沒交也領不到幾個養老金!常年奔波勞累一身疾病!農民和企業下崗的都是天涯淪落人!

  • 19 # 老馬檢視

    本來做農業應該是很幸福很掙錢的,一個種子種下去,可以收穫幾十上百個種子,比如玉米小麥,那個行業能夠有這麼高的利潤,可我們的國家的農民為什麼這麼不容易呢?

    1、田地分攤到戶,使土地碎片化,不能實現農業機械化。

    2、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惡性迴圈,使種植成本越來越高。

    3、社會對農民的偏見,很多年輕農民不願意做農民,寧願在城市養不起自己也不回農村,還要在城市買房娶媳婦,無形中增加了家中老人的負擔。

    先說這些吧。

  • 20 # 韓清風亭

    農民生活本來就很苦累,你說為什麼,我來回答一下,主要是沒有錢鬧的,如果每個月發個二,三千元的退休金,也就能像城裡人一樣不苦也不累了。說說算了,別當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給你無限的錢,永遠不會死的身體,你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