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戰國策》《典論·論文》等等

24
回覆列表
  • 1 # 靜虛觀復

    關於如何讀古書,很多人都談過。甚至胡懷琛先生還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連結是:怎樣讀古書 (豆瓣),言辭中肯,值得一讀。

    諸葛亮讀書只略觀大意,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有人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孔子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事實上,這些觀點對於闡述者各自成立,而又相互有所牴觸,然而它們怎樣好或者怎樣正確,都不見得對“你”適用。你總要讀過一些古書之後,才慢慢摸索得出適合自己閱讀方法。這裡只能說一些通用的經驗。

    任在何時何地的學者,對於青年們有兩種恩賜:第一,他運用精利的工具,闢出新境域給人們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面,指引途徑,使人們隨著在軌道上走。

    ——章太炎做國學講演語

    1、認識自己的古文理解能力。

    讀古文跟讀英語閱讀有些異曲同工之處,至少一點,不懂的地方你要查。語感好的話,不查閱也能看個大概,但大部分人沒經過訓練,語感都不怎麼的。

    不過初期選擇一些淺易的作品閱讀,肯定是有益於培養興趣的。個人覺得《人間詞話》這樣子文言文與白話文混著寫的經典文學作品作為開端就比較輕鬆。

    但是字句、文法等等這些作為基本功,確實是不練不學不行。

    胡懷琛先生在他的書裡舉過例子說《史記·儒林傳》中的一段講: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哲友教士大夫,或隱居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太子羽居處,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這一段話表達的目的首先是作為史實,然後才附加了文學性。它所表達的實際史實是:“子路死在孔子之前。”但是後人總是在不充分理解的情況下,把這一段改成“孔子卒後,子路居衛。”意義大變。如此,自然也無法理解原文。

    2、找到並認清自己讀的題材。

    文學作品就是文學作品,經書就是經書,藥理就是藥理,不要混為一談。屈原做的《天問》是文學作品,但是戴震當它是天文著作來研究,這就不那麼妥當了。

    3、勤於翻閱、查閱、考證。

    舉個最簡單的例證。蘇軾的《赤壁賦》作於湖北黃岡,所說的“赤壁”並非“赤壁之戰”中的嘉魚縣城。稍一放鬆,這個細節說不定就忽視了。

    固然,很多時候放過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詞句也並不會對理解文意產生大的影響,但是閱讀古書的趣味定然驟減。

    呃,要是你實在懶得考證神馬的,你至少要準備一本字典啊。

    4、對歷史要有基礎的認識,把自己放到“當年”。

    男女群居雜處無二別。——《淮南子.本經訓》

    男女雜遊,不聘不媒。——《列子.湯問》

    昔太古無嘗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呂氏春秋》

    遊,乃是男女兩性間的自由結合,媒,乃是婚姻的中介人角色,聘,則是兩性結合所經過的社會程式。根據類似的表述,學者們推測說:原始群婚之早期階段,兄弟姐妹、上下輩之間的婚配是毫無限制的。雖然這些都只是從文學裡衍生的一種推測和想象,但是若對中國的婚姻制度毫無瞭解,理解起來則會摸不著頭腦,昏昏欲睡就稀鬆平常了。

    5、對古書真偽進行辨別。

    關於這一點中華書局也專門出了一本書:古書真偽常識 (豆瓣),它是周傳儒等學者根據梁啟超先生1927年在燕京大學的講義整理而成的,非常推薦初涉者閱讀。

    既然來文這個問題,那麼相信題主的目的並不是做研究,而是作愛好,作拓展。辨偽的必要有很多,史蹟、思想、文學,有很多的嚴肅的問題都蘊含其中,有刻意作偽的人,也有無心之失者,有的“偽”帶人們走進歷史和認知的誤區,有的“偽”,也蘊含著真知和價值。但是不管閱讀古書的出發點為何,學會辨偽會極大地刺激自身的古書閱讀體驗。誰讀誰知道。

    一下子也沒想到更多點來分享,但是用兩句正確的套話來說,漢語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嘗試著去探尋古書古物,必將有益於認識現在的自己,發現更大的世界。:)

  • 2 # 阿純讀書

    讀書方法都是個人讀書體驗的總結。下面介紹古代九位大家的讀書之法,以供參考

    1.諸葛亮:“觀其大略”讀書法

      三國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不僅好學,而且善學,並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的讀書法,對今人亦有裨益。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之時,與穎州石廣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並一起拜師遊學。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讀書學習“務於精熟”。曾經“走馬薦諸葛”的徐庶則折節學問,“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目的為求得“義理精熟”。而諸葛亮讀書卻與諸生不同,他是“獨觀其大略”。他沒有鑽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

      諸葛亮讀書也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他對好友們說:“你們幾位從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問諸葛亮“仕途”如何,諸葛亮“笑而不答”。後來事實證明,讀書務求“精熟”的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確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讀書務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則成為一代賢相。

    2.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會意”讀書法。他在《無柳先生傳》中曾寫到:“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陶淵明讀書時注意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實際上,他追求的是讀書會意,著重領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摳個別字句

    3.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又答王庠書》中就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自己首創並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蘇軾在信中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並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說,好書就像知識的海洋,內容豐富。

      那麼,讀一本好書可以每次只帶著一個目標去讀,或只就一個方面的問題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時涉及其它的目標或問題。所以,每一本好書都需要好好讀它幾遍,日久天長,必有所獲。蘇軾自己就是這樣來讀《漢書》的,第一遍學習“治世之道”,第二遍學習“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數遍之後,蘇軾對《漢書》多方面的內容便熟識了。

    4.陳善:“入書出書”讀書法

      南宋人陳善著有一部《捫蝨新話》,他在書中寫道︰“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所以入,終當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盡讀書之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讀書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讀進書中去,讀懂吃透,掌握書中的內容實質;出,就是要從書中跳出來,能夠靈活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開始讀書時要求入,讀書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讀書不能讀進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處”,也就是說不能體會書中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明的文學技巧;倘若讀書不能跳出來,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說,思想被書本束縛住,成了書奴、書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這才是讀書的好方法。陳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總結出來的出入讀書法,實際上是告訴人們要活讀書,而不能死讀書。既要讀書認真鑽研,消化吸收書中營養,又要將書本知識為我所用。

    5.鄭板橋:“精當”讀書法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的“求精求當”讀書法中的“求精”,是讀書要有選擇,選好書,讀精品;“求當”就是恰到好處,要適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說:“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運多”,“當則粗者皆精,不當則精者皆粗”。實際上,鄭板橋並不反對博覽群書,只是強調多讀必須以精讀為基礎,多讀的內容也必須用精讀中得到的知識去聯絡新知識,圍繞一個課題深入下去。讀書貪多不求精,就會胸中撐塞如麻;讀書求精不求多,才能讀到書裡去,抓住要領,但不等於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與“研”,因為書中的“微言精義”所包含的豐富深邃的內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窮”。在精讀中,鄭板橋還比較注意“問”。他認為“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書萬卷,只是一條鈍漢爾”。他提倡讀書好問,才會使“疑竇釋然,精理跡露”。

    6.歐陽修:“計字日誦”讀書法

    7.董遇“三餘”讀書法

      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當然,董遇所處的漢代,與我們現代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節奏有很大的差別,但他那種善於抓緊一切空餘時間的精神,對於今天來說仍然是適用的。

      

    8.張溥:“七焚”讀書法

      

      明代學者張溥的“七焚”讀書法強調讀寫並用,強調“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讀書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每讀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將它抄在紙上,一邊抄一邊在心裡默讀。第二步,抄完後高聲朗讀一遍。第三步,朗讀後將抄寫的文章立即投進火爐裡燒掉。燒完之後,再重新抄寫,再朗讀,再燒掉。這樣反覆地進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讀十幾遍,直至徹底理解、背熟為止。張溥藉此苦讀成名,給自己書齋取名為“七焚齋”,也叫“七錄齋”。

    9.顧炎武:“三讀”讀書法

      

      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很會讀書,也很講究讀書方法。他的“三讀”讀書法即“復讀法”、“抄讀法”、“遊戲法”。他給自己規定:每年春秋兩季,分別複習冬夏兩季所讀的書,即半年讀書,半年複習,把閱讀和複習交叉進行,有效地增強了記憶力。在每次複習時,他面前放一本書,請別人也朗讀同樣一本書,他邊聽邊默記。如果發現自己默記的同朗讀的有出入,馬上查書,立即糾正,再復讀幾遍。顧炎武讀書總是要動手抄錄的,這種學習時既動口,又動手、動腦的學習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讀書效率。

  • 3 # 河山入夢

    堅持“四讀”,讀好古書

    我想結合自己的讀書體會,談一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對錯與否,適用與否,請朋友明鑑並予指教。

    讀書方法從來都是因人而異。教人讀古書的方法也有不少,但到底哪種方法好?我認為與自己的閱讀能力、閱讀範圍以及知識結構相適應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讀古書,個人認為至少應該注意“四讀”。

    想讀。讀書首先要有一種強烈的慾望,就像你要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一樣,滿懷激情直奔而去。想讀,是因為你覺得需要讀,需要從古人的思想和知識裡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吸取所需的精神營養。如果你沒有讀古書的願望和需求,我覺得就先彆著急談什麼讀書方法。做這種無效功,實在是浪費時間,不如干點其它你有興趣的事情。

    敢讀。讀古書,對現代人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古書古文的字詞、句法、文法以及標點符號的用法等等,都與白話文有很大的區別。有的朋友一開啟古書,滿眼的繁體字和虛詞,看不了兩頁就覺得頭暈眼花。特別是一些無標點的文字,讀著讀著,就不知道讀哪兒去了,讀了些什麼。因而就產生了畏懼感,想打退堂鼓。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最開始誰都不一定能讀得懂,讀得順。但你必須硬著頭皮讀,要敢讀。它若是老虎,你就當自己是武松,只有敢讀,你才能撕開一條口子,殺出一條生路。

    多讀。俗話說“熟能生巧”。其實讀古書也是這個道理,很多東西都是頭回生二回熟。這個“多讀”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讀書要有一定的量。讀的量大了,眼睛裡盡是那些字詞,那些句子,不認識最後也認識了。小時候看古書,那些繁體字並沒有誰專門教,但看得多了,連蒙帶猜,最後也能認個八九不離十,你說有什麼技巧啊?沒有。“多讀”的另一層含義是要堅持讀。初讀古書,就像遇見一個陌生人,天天讀,相處時間長了,就逐漸變成了熟人甚至朋友,你對“他”的性格愛好,言談舉止,甚至他的思想,都能瞭如指掌,相處起來自然就順當得多。所以讀古書最踏實的辦法就是靜下心來,少些浮躁,多讀。

    善讀。除了前面說的想讀、敢讀、多讀之外,最關鍵的是要“善讀”。 所謂善讀,就是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先易後難。一是選書時,比如可以先選一些文學性的書或者篇幅不長的書,接著是史書,最後則是一些哲學理論書。同時可以先選一些帶有白話譯文和註釋的書,邊讀原文邊看譯文和註釋,等逐漸掌握了古文的規律之後,再單獨學習原著。二是在讀的順序上,可以採取“倒讀法”。 比如讀詩詞,先讀唐詩宋詞,再回頭讀詩經楚辭。因為越是離現代近的,文字上越容易理解。所以我們可以從近代向上溯及而讀。三是在讀的方法上,我還是建議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氣讀到底,對書的框架以及難點重點有一個大概的瞭解。第二個階段,咬文嚼字,對生僻字詞,應該搞懂意思。第三個階段,再通讀一遍,與第一遍通讀最大的不同是,這一次的重點是對全書主題與核心觀點的把握。有了前兩個階段的積累,讀第三遍時肯定會覺得容易得多。四是注意兩個重要問題,首先要注意古書本身原有的註解,千萬不要忽略了。這些註解,無論是字詞注音、風俗禮儀,還是人文地理、文章要義等等,都是古代專家學者悉心研究的成果,其本身很多都閃耀著思想的光芒,並已經和原著融為一體。比如讀《孫子兵法》,那麼你對“孫子兵法十家注”就應該重視,因為這能夠使我們站在先賢的肩膀上,更準確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其次,儘量背誦一些古文經典名篇,例如《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桃花源記》、《諫唐太宗十思疏》、《滕王閣序》和《岳陽樓記》等等。舊時代的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背書,這有他的道理,好處是很多的。背誦實際上是一個知識消化的過程,通過背誦,增強記憶,加深理解,有助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並增加我們的知識儲量,實際運用時也可順手拈來,舉一反三。

    只要堅持“四讀”,相信閱讀古書的能力一定會有非常明顯的提高。

  • 4 # 神馬看世界

    學習文言文應該多掌握文言實詞的詞義,文言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在文言文中,實詞的數量比虛詞多,只有掌握了一定數量文言詞語的意義,對文言詞語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澱,才能比較順利地閱讀並理解文言文,平時也要多朗讀、多閱讀、多查閱字典等等。

  • 5 # 風車車視界

    諸多大家在介紹閱讀方法時,都會強調一件事,那就是“勤動手”。讀書,尤其是讀古書,沒有什麼捷徑可找尋,腳踏實地才是正道。

    胡適先生在文章中多次強調讀書要“口到”,“心到”,“手到”,而做筆記,即所謂的“手到”。

    筆記的內容,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抄錄備忘

    讀古書時,或許會遇到一些難懂的字詞或者問題,在查清楚之後,記錄下來,以備日後再次遇到這個字詞或者問題,方便查閱。

    2.提要

    3·記錄心得

    讀書最重要的是有所得,有所收穫體悟,將讀書時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久而久之,對於這本書就會有深入的思考,這樣在閱讀其他同類古書時,就可以帶著自己原先的思考去閱讀,長此以往,變會逐漸參透表面文字背後的深意。

    以上是個人見解,請多多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鴿子血紋身可以“隱身”,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