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說歷史課

    建興元年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兼司隸校尉假節同時還領益州牧開府,其中益州牧開府都是劉禪繼位以後加上的。李嚴此時是尚書令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假節,沒有開府,後來給了光祿勳的加官。諸葛亮的官職基本涵蓋了行政、軍事、人事等所有重要部門,且擁有開府治事的權力,所以陳壽說“事無大小,鹹決於亮”並不過分。這時再看李嚴就有些尷尬了,他作為尚書令,名義上的臺閣之首,卻留鎮永安,根本無法直接干預尚書檯事務,且諸葛亮以錄尚書事之名直接領導臺閣,根本無需經過遠在永安的李嚴,尚書令更多的還是榮譽性質。

    以中都護統內外軍事也是同理,李嚴名義上是蜀漢中央軍的領導,實則一直外鎮永安,蜀漢大部分軍隊都由諸葛亮直接控制,李嚴手上能調動的也不過是防備東吳的直屬部隊,因而後來給李嚴加上了光祿勳的官位,也是榮譽性質居多,畢竟根本不在首都的李嚴是不可能干預皇帝的禁軍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李嚴作為託孤重臣,卻被劉備留鎮永安(後轉鎮江州),遠離蜀漢的權力中心成都,難以參與中央決策,對中央的具體情況也很難了解,基本不可能對諸葛亮有所制衡。參考東吳和曹魏託孤的情況,也從沒有皇帝一邊託孤,一邊將顧命大臣外放的舉動。

    這種程度派系之爭一般只出現在一個國家的衰落期,不大可能出現在初期。諸葛亮死時,譙周連夜跑漢中去給諸葛奔喪,在魏吳兩國,都有官員因離職奔喪被殺頭的人,蜀漢第二天也下令禁止官員去奔喪,但譙周是收到訊息連夜去的,所以沒有處罰。譙周後期對姜維的過度北伐和劉禪親政後的朝政混亂徹底死心了而已,對諸葛亮他簡直崇拜無比,從他的兩個弟子李密、陳壽只要聽到別人說諸葛亮壞話都要跳起來爭辯可以看出,那個年代,出門百里就要提前三天準備乾糧。譙周是唯一立馬出發奔喪的,連諸葛亮府中屬官都沒趕上。我們對譙周誤會很深,他之所以讓劉禪投降是保全劉禪。蜀漢滅亡後,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郎郤正等數人跟隨後主至洛陽,大臣們就是為了保劉禪。

    鄧艾偷襲成都的兵力只有幾千,蜀軍主力在劍閣堵著鍾會,諸葛瞻這邊缺人倒也可以理解。不過,似乎從初戰的表現來看,還沒缺到拖不住鄧艾地步。如果接受黃崇的建議,堅壁清野拖住鄧艾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畢竟鄧艾輕兵上陣,沒有重型攻城器械,現造也得不少時間。鍾會那邊補給困難,都商議著要退兵了。其實截至鄧艾進入江由局勢還是可以控制的,擊破諸葛瞻以後咬咬牙成都也還能撐住,而且建寧江州那邊的援軍正在往這趕。如果劉禪能堅定信念給諸將鼓勁,勝負還真不好說,可惜沒學到他爹的半點。譙周跟劉禪說的那番話:“原陛下早為之圖。”其實正說明劉禪手裡還是有籌碼的,只不過最後抵抗的籌碼變成了跟司馬昭換爵位的籌碼。

    史書上說的是“譙周之流”,說的是本地豪族這一類人,之所以點譙周的名不僅是因為他後來寫的仇國論很著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他是當時蜀漢位置最高的益州本地人士。官居二千石的光祿大夫,和郡太守平級,另一個和他平級的益州本地人是做過李嚴部下同時對諸葛亮評價很高的楊洪,蜀郡太守。由此可見益州本地士族對諸葛亮極為崇拜。益州豪族確實有不忠者,但忠臣也不少。譙周嚴格來說只算士人不算士族,張翼黃權這種才算士族。亡國的時候張翼、黃崇、柳隱、李密這些人都忠於大漢。還有,誰說大漢不重用益州人的?就拿那個被殺的李邈來說,當年先帝平川時,直接把他從牛鞞長提拔到州治中從事,連提兩級,州治中從事是州里的三把手,掌握實權的,這叫不重用?這人還未立寸功。王平和馬忠,一個守著北大門,一個守著南大門,這叫不重用?張翼官至車騎將軍,秦宓官至大司農,這叫不重用?

    任何一個集團、政權都有新舊人之分的,益州人一開始未立寸功,地位怎麼可能比過關張這些立下汗馬功勞的人?荊州人讓先帝從顛沛流離到穩定下來,蛋糕自然不能動。我等東州人有帶路之功,還掌握了軍權,能虧待我們嗎?讓一群未立寸功的人從一開始就超過我們這才叫不正常。任何集團都有個磨合期,一開始益州豪強對大漢認同感低很正常,先帝不信任他們也很正常。所以張魯剛被滅時蜀中一日數十驚,斬之而不能安,然後三巴盡叛。可是通過幾年的磨合,大家也彼此建立了信任關係,於是先帝也敢用他們了,益州士人也慢慢認同了大漢,以至於打漢中前楊洪表態說:“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綜上所述,蜀漢後期派系之爭更少,因為幾十年了荊州人也趨於益州本地化。問題最大的時候應該就是劉備死的那會兒,荊州夷陵接連大敗蜀漢元氣大傷,南方少數民族不穩定,孫吳曹魏伺機入侵,用出師表裡的“危急存亡之秋”來形容一點不為過。而劉備得國不正,未入蜀漢決策層的益州士族心懷不滿是很正常的吧。諸葛亮和李嚴都算得上人中龍鳳,不然怎會一起制定蜀科一起當顧命大臣。益州本土人在劉備諸葛亮手下擔任高官和要職的也比比皆是,其中大部分還是非常忠於蜀漢的。譙周史書上評價為兩極化,可是他終其一生都侍奉劉禪一人,對諸葛亮極為崇拜,也不失為忠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指頭上的鬥有什麼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