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文化

回覆列表
  • 1 # 麥穗日記

    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中非常重要的體裁,詩歌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詩人兢兢業業地創作。從詩人的創作經歷來看,古代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選拔人才的方式讓文人有了入仕的可能性,他們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獲得好的政治地位,這種心裡路程是一種苦難;從中國詩歌的發展源頭《詩經》來看,它最早提出“興觀群怨”的詩教學說,其中“怨”就包含著“怨懟之意、憤恨之情”,也就是說,詩人在遭受政治打擊時,會創作出好的詩文,這種政治打擊是一種苦難;從人生經歷來看,偉大詩人的一生必將經受苦難,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發憤著書,流芳百世。所以,本文將從詩人的創作經歷、入仕經歷、人生經歷三個方面談一談苦難出詩人的原因。

    出身時遭受苦難——立志讀書光耀門楣

    先秦兩漢時期,中國就建立了完備的貴族等級制度,西周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強調禮樂文化,力在維護封建統治者的地位,選拔官員的標準多是世卿世祿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重視門第的選拔制度極大阻礙了寒門學士的入官之路。唐宋以來,採取科舉考試打擊了豪門世族,為寒門士子擴充套件了參與政治、登上文壇的機會,這段時期主張“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使得眾多寒門士子踴躍參加科舉制、爭取入朝做官,這些文人出身貧寒,立志讀書光耀門楣,使老百姓擺脫人間疾苦。如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幼時喪父,母親改嫁,及冠後的范仲淹便主動搬出後父家,寄居寺廟苦讀,生活十分艱難,據《墨客揮犀》卷三記載:

    範希文因道舊日某修學時,最為貧窶。與劉某同在長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十數莖,醋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這段記載中,詳細解釋了范仲淹在中進士之前,出身貧寒,生活窘迫,與朋友一起居住在長白山,他早上煮二升米,放在一個容器裡,凝結之後用刀切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吃,放點鹽、放點醋,在鍋裡稍微一熱就吃了,范仲淹保持這種飲食方法三年。有一次,范仲淹的同學準備了酒菜請客吃飯,范仲淹也婉言拒絕說:

    我吃粥吃習慣了,吃了好的飯菜後,再吃粥就會覺得苦。

    范仲淹吃粥的故事被後世評價為“劃粥斷齏”,用它來激勵萬千的考生養成一種苦難精神,才能獲得好的成就。范仲淹在北宋為官時,可謂是兢兢業業,而在文學史上的貢獻更多的是開拓了詞的意境,一曲《漁家傲·秋思》更是被後人稱作“豪放詞的濫觴”

    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多經受苦難,出身商家、四處遊學、報國無門的李白讓浪漫主義詩歌發展到高峰;幼年失怙、以荻畫地、一舉成為文壇領袖的歐陽修皆出身貧寒,壯志躊躇地考取功名,在文壇上殫心竭慮、創詩寫詞,均稱為文學史上一顆顆璀璨的星光。

    “詩者,志之所向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從詩歌的發展功用來看,詩人往往通過詩歌來表達人生志向,生活情趣,如陶淵明在《田園雜興》中寫道“性本愛丘山”來凸顯性格品質、人生喜好,而文學史上很多偉大的詩人在描寫人生志向時,多處於一種潦倒的困境,那時的詩人常遭受官場的挫折,在仕途中坎坷無所寄託,只能借詩歌來表露心跡,渴求能夠跨越時間、空間獲得後人的感同身受。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他處於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政治黑暗時期,他也由於當時的政策被降職,據《宋書》本傳記載:

    自謂才能宜參權要,既不見知,常懷憤恨。

    記載的大意是說,謝靈運本身有顯著的才能,卻沒想到始終未能任要官,他心中常懷怨恨之意。而在當時的玄學、佛學思潮下,謝靈運也寄情山水,但他的山水詩中多通過一種自然的空靈表達政治上的失意,如他在《登池上樓》中寫道: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在這幾句詩中,謝靈運描寫池塘中的鮮草,花園中的鳥鳴,卻透露出一縷“清幽”、“萋萋”的寒意,他感慨獨居的生活裡時間漫長,離開群體的日子讓人揪心,如今自己是“遯世無悶”,看似過著隱居的日子,卻又抱怨處境無奈,言語中盡顯怨恨之意。而謝靈運入仕中的坎坷也成就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的山水詩完成了從陶淵明的隱逸詩到山水詩的轉變,讓中國的山水詩開始從寫意到摩象,凸顯出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畫,而且注重景物的寫實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讓謝靈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永垂不朽。

    鍾嶸在《詩品序》中說詩人好“怨”,而這種怨也是一種苦難後的發聲,詩人在遭受苦難後無處訴衷腸才會寫下悽愴的詩歌,杜甫身遭貶謫、卻心憂天下,寫下“感知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佳句,最終成就“詩聖”的地位;李清照遭受政治變革的苦難,才會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妙言,最終成就“古今第一女詞人”的稱號;陶淵明一貶再貶“不為五斗米折腰”最終成為隱逸詩人的集大成者;諸如此類,不勝列舉。由此可看,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多遭受政治的迫害,承受官場的災難,成就了偉大的文學地位,流芳百世。

    人生經歷遭受苦難——情感鬱郁噴發,詩窮而後工

    所謂人生遭受苦難,多是指詩人在這一生中,突然遇到重大的事情,如喪妻、喪夫、甚至險遭喪命。盤點古代偉大的文人,他們創作出的偉大作品,多是不幸的產物,如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作《離騷》、投汨羅江,以死明志;如司馬遷慘遭宮刑,獄中忍氣吞聲,發憤做《史記》;再如蘇舜欽因變賣廢紙,削籍為民作《滄浪亭記》;納蘭性德悼念亡妻寫下一曲《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成就民間家家吟唱飲水詞的佳話。凡此種種,皆是詩人們在經歷了人生苦難之後,滿懷真摯的悲憤、痛苦、傷恨等心緒欲與而發,不平則鳴,成就偉大的文學地位。如“天下第一悼亡詞”蘇軾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在愛妻王弗死後,事業一落千丈,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險遭牢獄之災,後來的他被貶至山東密州擔任知州,40歲的蘇軾已經失去愛妻10年了,這天夜晚的蘇軾心中百味交陳,夢到亡妻,展現了一出穿越時空的愛戀,亦夢亦幻的筆法更是表達了對陰陽兩隔妻子的懷念。一句“小軒窗,正梳妝”表達對妻子美的認可、男女間的平等觀,足以見得蘇軾對妻子滿心的愛忱,也體現了內心鬱郁不得志的傷恨之情。這首詩中,蘇軾是遭受了喪妻之痛,這是一種人生苦難;而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寫出“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的佳句來表達對“李白已死”的憤恨不平之意,杜甫聽信謠言,百感交集之時做出此詩懷念李白,也是一種喪友的苦難。韓愈在《荊潭唱和詩序》中認為:

    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聲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恆發於羈旅草野。

    在這段話中,韓愈認為“人在內心平靜、開心快樂的時候、寫的文章一般,而在憂愁、窮苦的時候會寫的文章會十分精湛”,所以韓愈認為“好的文章,經過是在羈旅困頓、粗俗鄙陋的處境中寫出來的”。

    偉大的詩人常在遭受苦難後,內心的情感和現實的衝突會不斷激化,激憤之極,就會無法抑制的宣洩出來,這是一種現實人生直接賦予詩人的創作精神,這時候的他們不會再遭受世俗的困擾、君王的喜好,而是發自內心的傷痛,噴發成偉大的作品。

  • 2 # 水平1424

    苦難出詩人,的確有道理。

    杜甫一生苦難。房子破,吃不飽。戰亂遷徙。苦難的生活境遇,使他接觸熟悉了底層人民的疾苦生活。寫出了"三吏""三別""兵車行"等千古名詩。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鉅富變驟貧,苦難生活連稿紙都沒有。他寫出鉅著,書中的詩尤為增色。太棒了。極通俗的"好了歌"。極雅典的金陵十二釵判詞,還有菊花詩。數不勝數。

  • 3 # 安靜生活工作

    有人說:“苦難出詩人。”人生鬥志難酬,抑或求而不得,遂愴然淚流,頗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感慨。或故國之思,或曠古之愁,抑或個人遭際,於哀娩悽切中有磅礴之勢 ,難以掩飾。

    其實,人生在世如滄海蜉蝣,於是一首首詩詞橫空出世。

    一個依江而立的詩人,飄然而堅定地望著前方……公園前278年的端午,屈原因國破家亡而投汨羅江而死。

    劉勰說屈原在《詩經》之外,“氣往鑠古,辭來切今。”“其衣披辭人,非一代也。”其功莫大焉。拜謁詩魂,有白雲蒼狗之慨,有世事無常之嘆,不過是雲橫四野,雨鎖青山而已。

    那年曹植經過洛水,與“洛神”相遇而創作《洛神賦》已過去七載,而離他當年志得意遂,瀟灑倜儻與待才傲物的形象更是恍若隔世。而此時他眼中的魚山,也成了他一種寄託;連線現實與夢幻、生與死、冥界與今世的一個介質。

    詩人弓車先生說:“我聽到的Teana之音是否就是曹植聽到的所謂梵唄?而何為Teana之音,何為梵唄?何為我,何為天,何為地?”

    無論是李白的“木蘭之枻沙棠舟,……載妓隨波任去留”,還是柳永的“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抑或是辛棄疾的“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都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

    而蒲松齡不僅仕途無望,而且功名皆無,只是一介寒儒,無論是做幕僚,還是當塾師,都缺乏李白、柳永、辛棄疾們那種風流倜儻的條件和資本,守著糟糠之妻,每日粗茶淡飯,卻不時得見達官貴人們偎紅依翠,驕奢淫逸,黯然神傷之作,只有於“子夜熒熒,煙桿錯欲蕊”之時,在瑟瑟蕭齋,浮白載筆,於虛構的異怪世界裡遄興逸飛,永託曠懷,把對女性的渴望與理想,寄託於天然麗質、溫柔多情又可愛之至的一個個狐女身上。

  • 4 # jane珍

    不完滿才是人生,沒有經歷過苦難,是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只有在生命的完美追求中發現人生並不是都能完滿。才能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最後放下,接受,坦然面對,這是人的一個成長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是欠缺的。

  • 5 # 黠狸黠狸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 6 # 是恆雅誒

    這句話是存在倖存者偏差的。

    所有經歷了苦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發洩方式,恰巧,詩人都有文化基礎,自然就寫出了詩文。

  • 7 # 西延

    江山不幸,詩家幸!

    韓愈就說: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言易巧。

    文學創作,無論是詩詞,還是小說,苦難總是給人更具深刻性,更有衝擊力。

    比如,古代的四大名著,都具有一種深沉的悲劇性,所以名傳千古。

    而在當代幾部最暢銷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活著》無一不是描寫苦難,只是不同的作者刻畫的角度不同罷了。

    因為在苦難中,人性才會千奇百怪,善者愈善,惡者愈惡,善者可以為惡,惡者也可能為善,更見豐富。

    以上。

  • 8 # 石附馬後宅的小丫

    人經歷的越多,磨難不斷可以激發人的本能和潛能,在高位被貶職流放邊塞後,會更清楚看待社會看待人的險惡,痛苦中激發出內心的憤憤不平,用詩來抨擊社會的不平,或隱指官府的腐敗,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東西,不直接說出來用詩歌的形式來解憂。

  • 9 # 枇杷還沒吃完幹嘛扔了

    在苦難中長大的人,那他就經歷了很多,磨難也就多了很多,比別人不同的閱歷,那他就有更多來自生活真實的素材,可以寫,同時還會激發他的潛能。在苦難中並不可怕,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它,然後去結束它,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也有一些人在苦難中只能妥協,因為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人是可以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的。詩人中也不乏養尊處優的,他們有更好的基礎來發展。因為這畢竟是物質條件。

  • 10 # 開口兩把火

    亂世出英雄。

    一杯水,你描述一下滋味。平淡,很難激發人的感情的。也很難讓人有著幻想。

    經歷苦難多了,見識各種各樣的人生悲劇,也認清了各種人性,慢慢學會反思。都說窮思則變。人學會了思考,就會成長。

    書生又是一種,多愁善感的人群。想得很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每個讀書人的目標。但是生活沒有那麼按部就班,風風雨雨的讓人平平仄仄。慢慢就會生出各種各樣的感慨。

    盛唐的豪情萬丈李白,晚唐的思國的杜埔。等等。沒有經歷,是無法有感受的,感同身受才有發言。

  • 11 # 梧桐非木

    為什麼說苦難出詩人?

    以杜甫為例,想想杜甫為什麼會被人們稱為苦難詩人?

    相比李白,杜甫生活十分困苦,可以從《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嬌兒惡臥踏裡裂 ”看出來,屋漏、被破……還有一首詩中有“痴 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其他的還有他有一個孩子是餓死的 。但是杜甫看不慣腐朽糜爛,不願同流合汙,懷有深沉的憂國 內憂民之情 容,再 加上他詩作水平高超,被人尊為“詩聖”。

    是苦難造就詩人,還是詩人註定受苦?

    詩人不一定 抄註定受苦, 但一定是多愁善感的。但不受苦的詩人,註定成不了大詩人。高適40歲以前戎馬倥傯,意氣風發,一首《燕歌行》讓鬼 神為之動容,但40歲以後,身居渤海侯之高位,便動彈不得如幾千歲的老龜……

    杜甫為什麼被稱為苦難詩人,人民詩人?

    杜甫一生坎坷,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後世被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憂國憂民這條主線,具備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顏色以及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 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近期國內外大事以及廣闊的社會餬口畫面,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活潑地反映了阿誰時期的社會現實以及廣大勞感人民深重的災難以及疾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

  • 12 # 天地詩詞館

    苦難出詩人,順境也出詩人。

    一,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這是說逆境和苦難可以磨礪出偉大的詩人。

    舉幾個例子:

    1、戰國時期出現的第一個大詩人屈原,生在一個亂世,一生抱負沒有實現,自己的國家楚國面臨被秦國滅亡,最後投了汨羅江。

    屈原發揚光大了楚辭,有浪漫主義的《九歌》《九章》《天問》《離騷》傳世。

    2、漢代有名的詞賦作家,有一些也是不得志,比如司馬相如,賈誼等等。

    3、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名的大詩人曹植不得志,建安七子漂泊流離,多死於瘟疫。竹林七賢,更是生不逢時,落拓而終。

    謝靈運,謝眺,鮑照,陶淵明,劉琨……

    4、唐代陳子昂,宋之問,王昌齡,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李賀,杜牧,李商隱,杜荀鶴,或者大器晚成,或者苦難不斷,不是一生貧困,就是多次貶謫,但苦難造就了詩仙,詩聖,詩魔,詩豪,詩鬼,詩骨……

    5、宋代柳永,梅堯臣,李之儀,李清照,姜夔,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辛棄疾,劉過,吳文英,劉晨翁,文天祥……

    6、金代,元明清三代,元好問,元曲四大家關,馬,白,鄭,王,張養浩等人。明代高啟,劉基,三袁袁巨集道兄弟,夏完淳,唐寅等四大才子。清代初年王夫之等三大家,納蘭性德,鄭板橋等八大家,黃景仁……

    二,順境也出詩人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順境也有很多詩人。

    1、比如屈原的弟子宋玉,漢代楊雄,東方朔,班固,張衡,曹操,曹丕,順境派。

    2、三國兩晉南北朝,很多皇帝都有詩才,尤其是寫荷花一類的古詩,不多舉例。

    3、唐代有不少宰相高官詩人,如張九齡,李嶠,杜審言,李紳,高適,武元衡,裴度,韓愈,元稹,張鎬,李德裕……

    4、宋代范仲淹,寇準,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轍,張先……

    實事求是地說,順境出的詩人更多。但是生活和生命體驗上,或許苦難更給人賦能。

    三,簡單小結一下:

    苦難出詩人,因為苦難更能激發一個人的潛力,而詩詞等文字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但是,順境更有物質條件,提供詩詞書畫的學習條件,所以順境更能出人才。

  • 13 # 劉海888

    苦難出詩人,在中國比比皆是。臂如杜甫,杜甫號稱“詩聖”,其一生經歷坎坷。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詩史”是指杜甫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善陳時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善陳時事”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所寫為當時的重大事件或與重大事件有關。二是“詩史”除了指作品所寫的題材涉及社會重大事件外,還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是深刻的,對社會具有比較大的正面的思想教育作用。

    他的詩具有豐富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春望詩意畫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新一代“詩史”。杜甫的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運用的藝術手法多種多樣,是唐代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縱觀杜甫的一生可以看出,漂泊流離,去過很多地方,居無定所的他,過著寡淡的生活。但也正是這種經歷,讓杜甫看到人世間的百態,有古塞、危城、落日;有老婦、織女、老農;有官吏、惡霸、將軍。這些都成為了杜甫創作的語言和思想源泉,所以杜甫的作品更接地氣,被人稱為“詩史”,這在浩蕩的歷史詩詞長河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化妝真的能改變一個自卑的女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