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火文娛天地

    “唐”是李淵的封地。李淵為“唐公”,即其爵位為“公”,封地在“唐”。唐的淵源可追溯到上古時期,堯在出任帝位之前被分封在“唐”,稱“唐堯”,其封地即太原附近。李淵被封唐地,李家稱帝,國號就為“唐”了。“唐”為國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朝代國家定名的慣例與正規化。如漢高祖劉邦曾封“漢王”,其王朝國號為“漢”;曹操封“魏王”,其後立國號“魏”;司馬昭封“晉公”,zhi其國名“晉”;楊堅襲爵“隋國公”,稱帝后國號“隋”;李唐王朝也不例外。

    在李淵七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李淵就承襲了唐國公爵位。後來李淵起兵,李淵率領三萬兵馬,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的名義正式起兵,之後李淵就入長安!然後李淵立代王為帝,是為隋恭帝,李淵自己由唐公加封唐王、丞相!李建成為唐世子,李世民為秦國公!後來李淵稱帝。因他為唐王,所以國號為唐!

    關於唐朝的國號名稱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唐這個字在上古時期指的是陶唐氏,堯帝就是出自陶唐氏,因而被稱為“唐堯”,陶唐氏在周成王時期被滅,周成王將“唐”改為“晉”,李氏這個姓氏來源於皋陶,本來叫做理氏,後來改為李,因而李與唐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淵源,李淵之所以選擇唐這個國號或許還有更深層的歷史和文化原因。

  • 2 # 農民工歪說歷史

    這是什麼邏輯?按照提問者這個邏輯,秦朝應該叫嬴朝、漢朝應該叫劉朝、明朝應該叫朱朝才對!不是嗎?那元朝和清朝又該叫什麼呢?孛兒只斤朝、愛新覺羅朝?九泉之下的忽必烈和皇太極一致表示:“我們很無辜……”真無法理解,提問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不是為了譁眾取寵,那麼本人只能對提問者的無知表示遺憾了……

    唯一以帝王姓氏為國號的王朝

    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王朝史上,以帝王姓氏為國號的王朝只有一個,那就是南北朝時期的陳朝,絕對可謂“蠍子粑粑——獨一份”!除了陳霸先之外,沒有一個開國皇帝以自己的姓氏作為新王朝的國號,哪怕只是地方割據政權!可陳霸先表示:“其實我也很無辜……”

    為什麼呢?因為陳朝的這個“陳”雖然是陳霸先的姓氏,但陳霸先當初卻不是想以姓氏為國號……是不是覺得非常繞?其實,如果您熟悉那段歷史,就不會覺得繞了。宋武帝劉裕為何取國號為宋?原因很簡單,他曾經是晉王朝(東晉)的宋王!宋國是劉裕沒有稱帝前的封國。宋王成了皇帝,國號自然是宋。其實,被他所篡之晉王朝的國號又何嘗不是這麼來的呢?陳朝的國號為何為“陳”?並不是因為陳霸先姓陳,而是因為他在南朝梁的封國正是陳國、他曾經是南朝梁的陳王!只是巧了,他曾經的封國和自己的姓氏一模一樣,於是便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帝王姓氏為國號的王朝——陳朝。

    唐王朝——歷史傳統的延續

    自漢王朝的嗣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禪讓”、建立魏王朝之後,以篡位之前的封國名為新王朝的國號似乎成了一種傳統。晉武帝司馬炎如此、宋武帝劉裕亦然……包括那位陳霸先。一手結束南北朝分裂的隋文帝楊堅亦然,只不過他嫌曾經的封國名太“隨便”,所以專門改了一個“同音字”——隋。其實,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取國號為漢,差不多也是類似的情形,因為他曾經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了漢中王、又稱漢王。再往上追溯,秦王朝的國號其實也大同小異,秦不正是當年周天子給秦始皇先祖的封國名稱嗎?

    眾所周知,隋文帝楊堅曾經是北周王朝的世襲貴族,他的父親楊忠就曾經擔任過北周王朝的隨國公。楊忠去世之後,承襲隨國公爵位的正是後來的隋文帝楊堅。在篡奪了北周王朝的江山之後,按照彼時的傳統,新王朝的國號應該是楊堅曾經的“封國”——隨。可楊堅不幹了,我堂堂新王朝,怎麼能那麼“隨便”呢?於是,隨朝就這樣成了隋朝……

    唐高祖李淵何許人也?隋王朝的世襲唐國公!知道唐王朝為什麼“姓唐”不“姓李”了吧?因為唐國公是李淵在隋王朝的爵位,以曾經的“封國”——唐為新王朝的國號,依然是傳統的延續、與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走的是同一個路數。

    ▲唐高祖李淵畫像

    這種傳統甚至一直持續到了宋王朝。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時期並沒有獲得過劉寄奴當初的宋公或宋王爵位,他父親趙弘殷的爵位也只是天水縣開國男,那麼他的這個宋從何而來呢?宋太祖在後周時期曾任歸德軍節度使,其治所在宋州。宋太祖在即位詔書中已經明確指出了他是繼承古人的傳統:“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換言之,宋太祖已經將宋州視為了自己曾經的“封國”,同樣是在延續歷史傳統。

    綜上所述,不是唐高祖李淵不讓唐王朝“姓李”、叫李王朝,而是中國古代根本就沒有這樣的“玩法”!以貴族、權臣身份篡位並改朝換代建立的新王朝通常都以開國皇帝曾經的“封國”名為新國號,這是中國古代長期形成的傳統。唐高祖在隋王朝的封爵為唐國公,“拿下”傀儡皇帝楊侑、建立新王朝之後,唐自然是首選。即便是國號與姓氏完全一樣們陳朝,實際上陳霸先也不是拿自己的姓氏作國號,只是湊巧姓氏和曾經的封國一樣,又或者南朝梁的皇帝有意“噁心他”也未可知……但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沒有一個王朝是真的拿皇帝的姓氏當國號的!

  • 3 # 故紙匯

    中國封建時代有過很多王朝,朝代名稱有過很多,直接使用皇室姓氏的很少。這些朝代名稱很多甚至是開國者無法決定的。

    秦朝是從秦國來的,直接使用了“秦”,這個名稱是周朝天子賜給秦國祖先的。

    漢朝的“漢”是因為開國者劉邦最早被西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封地是漢中一帶,所以是“漢”朝。朝代得名是項羽給的。

    三國時代的曹魏是因為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的時候直接使用了“魏”。孫權的吳國得名倒是自己取的,因為孫權的地盤主要在江東的“吳”地,這裡最早是春秋時代的吳國。是地理名稱拿來做了國名。

    司馬家的兩晉是因為曹魏皇帝封司馬昭為晉王,類似於曹魏。

    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大大小小的政權很多。有的類似於曹魏和兩晉,屬於篡位得來的,比如南朝的宋、齊、樑,北朝的周、齊等,都是權臣篡位。還有些就是開國者自己選中的國號,比如燕、秦、魏、趙等等,比較而言,很多還是直接拿自己統治地盤的地理名稱做了國號。比較特殊的是南朝陳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直接使用皇室姓氏做國號的。

    隋唐時代,還是權臣篡位。

    隋朝建立者楊堅是北周的隋國公、隋王,篡位後直接使用“隋”。唐朝的建立者李淵是隋朝的唐國公。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淵趁機起兵。但是做皇帝的時候,李淵還是進行了一道手續——讓隋朝天子以“禪讓”的形式把皇帝位讓給他。

    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北方的五代又進行了“禪讓”的把戲,新政權的建立者一般是舊政權的權臣,篡位後使用自己在舊王朝的爵位號做新國號。比如後粱朱溫是唐朝的“樑王”,“禪讓”後當然是粱朝。與北方相比,南方的十國國號很多倒是建立者自己選的。不過南方很多政權並沒有稱皇帝,而是稱國王。

    北宋的建立者趙匡胤也是篡了後周的天下。趙匡胤在後周做過節度使,轄地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一帶,這一帶在春秋戰國時代是宋國的地方,地理上是“宋”。趙匡胤以此為自己的龍興之地,因此新朝號是“宋”。

    宋朝之後的遼、金、元、明、清的朝代號基本就是建立者自己選擇的了。

    比如遼、金、元、清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朝代號都是建立者自己選擇的。“元”朝據說是取《易經》中“大哉乾元”。清朝開始叫“金”,歷史上稱為“後金”,因為開國皇帝努爾哈赤認為自己是金朝的後續。到了皇太極時代改成了“清”。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很多和白蓮教、明教等等民間宗教有關,朱元璋也與之有關聯。“明”可能和這些信仰有關。

    總結而言,早期的王朝很多都是“禪讓”得到的。古代講究正統性,歷朝歷代的開國君主都講究一個“法統”,意思是上天選中了我,而不是我自己要當皇帝。通過所謂的“禪讓”就給自己穿上了一層“合法”的外衣。於此同時,也就不便拋棄舊有的爵號自己給自己起新名字了。

  • 4 # 楊紫姐姐

    李世民,作為唐王朝的傑出領導者之一,其協助李淵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戰功,但同時,也製造了玄武門之變,致使手足相殘,血流成河。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並不是這些,而是要研究一下李世民的名字。

    關於李世民的姓名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其中,有人對李世民的姓氏頗有疑問,因為,其先祖作為流民,曾經有過改鮮卑姓氏的經歷,李氏家族被賜姓“大野氏”,所以,李世民也應該曾經叫過大野世民。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想探尋這個答案,還要從衣冠南渡說起了。

    晉懷帝永嘉年間,也就是西晉的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西晉滅亡。“憶昔永嘉際,中原板蕩年。衣冠墜塗炭,輿輅染腥羶。國勢多危厄,宗人苦播遷。南來頻灑淚,渴驥每思泉。”之後的很多人則認為:西晉的永嘉之亂,漢人的衣冠南渡,其實,說的就是北方人向南方遷徙,但是,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事實上:晉人的遷徙是向東北、西北和南方三個方向進行的。

    當時由於西晉八王之亂,使得硝煙四起戰事連年,百姓深受戰爭之苦,生活十分艱難。也正因為如此,便逐漸演變成為了兩部分人群,一部分人認為故土難離,不願意遷徙,而選擇繼續留在自己的家鄉,在北方生活,而另一大部分人,則選擇了離開北方,到更安全的地方去生活。

    當時的北方人逃難,主要分三個方向:

    首先是去東北,當時東北是鮮卑的統治政權,逃往此地的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山東人士,這其中不僅有普通百姓,也包括很多貴族、宗親等。這些人來到東北,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知識文化,各地的能人、干將在東北地區紮根、生活,使得東北地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特別是在該地由慕容廆建立起來的前燕帝國,在當時是國力最為強盛的大國。

    第二個逃難方向就是西北,也就是涼州。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那時候很多人來到涼州,武興郡是安置難民的主要地點,而這些人口的流入,對前涼以及後世各方政權的建立,胡人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因為,原本在這一地帶由胡人統治,相對的技術水平是比較落後的,正是因為漢人的融入,帶來的先進生產力,使得當地的文化得以興盛,技術得以發展,西北百年的文明得以興盛不衰。

    第三個逃難方向就是南方了,這其中又分為兩個方向:

    一個是長江中上游;

    另一個則是長江下游。

    當時,向南跑的,多為西晉的皇室,以及首都的各位公卿大臣等上流社會人士。還有一些社會中層的人,比如北方士族。這些人政治文化地位不高,文化水平,學術知識掌握也有限,但是他們多數驍勇善戰,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南朝宋、齊、樑的政權開拓者,一般都是這群人。

    往長江上游跑的人,主要是西晉的上層和中層人士,他們主要逃往現在的浙江紹興和寧波一帶。之所以來到這裡,是因為渡過錢塘江,這些逃難人就可以在吳人實力相對薄弱的紹興地區發展,與其他地區相比,這個地方地域廣闊,又不受一方勢力干擾。

    還有一些來自於江淮以北的中層士族,雖然,也去了長江上游,但是,他們因為政治地位和士族勢力都不夠高、不夠強,所以,沒有辦法在建康附近落腳,於是,便選擇了居住比較安全的江蘇鎮江、常州等地定居。而後,這些地方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也得益於這些人的湧入。

    這些,在《宋書·州郡志》中均有記載。

    說完上游,讓我們來看看下游。長江下游主要聚集的是北部的低等士族,通常就是普通百姓。這些人,可以說是無權無勢,地位較低,沒有形成較大的集團,更無法與當地的吳人抗衡,所以,為了生存,他們便逐步被吳人同化,通過通婚等形式,融入到當地。

    這裡面,陳朝皇帝陳霸先就是此類人。

    剩下的一部人,主要是來自南陽和新野的上層士族,他們多數逃到了長江中上游,也就是江陵和南郡一帶。此地區距離胡人勢力比較遠,且處於長江中上游的政治中心,對於這類心存抱負的士族來講,是非常理想的落腳點。

    此外,來到這一地區的另一類人群則是僑居雍州的流民。這些雍、秦流民通常習武,具有一定的武力基礎,於是,便在當地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武力集團。

    人口的遷徙,帶來了姓氏的融入。

    根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開始了姓氏排列,而這些姓氏多為南北朝流入的,有包括“王、謝、袁、蕭”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而這些姓氏,在南北朝時期也皆為大族。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隋唐時期,隋朝的楊氏皇族說自己來自於弘農楊氏是關中大族,而唐朝李氏皇族則說自己是隴西李氏也是五姓七望裡的大姓。

    但實際上,經過史學家的考證,他們皆為冒認的。

    之所以這樣說,還是源自於與隋唐素有淵源的宇文泰。那時與宇文泰的府兵制共同推行的還有兩個措施:

    一是、將籍貫改為貫中;

    二是、恢復鮮卑人的舊姓,漢人則賜鮮卑姓氏。

    宇文泰為什麼這樣做呢?

    一來、是讓大家解除對於家鄉的眷戀,慰藉思鄉之苦,把所有人的籍貫都改為關中,那麼,人們便更樂於在新遷徙的地方生活;

    二來、可以藉助姓氏,來拉攏當地漢族豪強,迎合鮮卑貴族的反漢化思想,讓漢族與當地鮮卑族能夠更加融洽的生活。

    但是,由於漢族人對於姓氏十分在意,等同於認祖歸宗,所以,對於改姓則視為大逆不道,很難接受。最終,為了能夠將這個措施繼續推行下去,宇文泰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漢人對於改姓可以欣然接受,難以拒絕。那就是:在給漢人賜姓的同時,皆伴隨著官職的晉升。

    加官進爵被人們視為為祖上增光的榮耀之舉,這樣賜姓既減輕了漢人對於改姓的排斥,又可以很好的推行此項制度。比如:楊忠賜鮮卑姓普六茹氏,李虎賜鮮卑姓大野氏等。

    那麼,問題來了,李淵是李虎的孫子,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以此推斷,李世民是不是真的應該叫大野世民呢?

    如果你這麼推斷,那你就打大錯特錯了。

    因為,早在隋朝時期,楊堅執政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恢復漢姓,而李世民生於公元599年,這距離恢復漢姓已經過去了20多年,所以,李世民根本就沒有叫過鮮卑姓。

    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叫過“大野世民”了。

  • 5 # 甄人舜風炎黃家譜

    國家的國號為了國運昌盛,是經過反覆推敲確定的。根本不是隨隨便便取的,唐,古帝堯廟號,晉國之祖唐叔虞也。皆自山西。李淵封唐國公。

  • 6 # 我是百香果

    秦始皇建立秦朝,秦始皇姓嬴,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秦”,這個秦的來歷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沿襲過來的。

    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劉邦姓劉,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漢”,這是因為劉邦曾經被封為“漢王”。

    王莽篡漢建立新王朝,王莽姓王,他辛苦打下的江山叫“新”。

    隨後劉秀再次建立“漢”朝,史稱東漢,劉秀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叫“漢”,而他本人姓氏是劉。

    再到三國,在到兩晉,再到隋朝,直到唐朝建立之前就沒有以皇帝姓氏為國家國號的情況發生,所以說這個問題確實是讓人防不勝防。

  • 7 # 每刻拍案驚奇

    唐,是唐朝國號,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虎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唐高祖李淵。

    李淵辛苦打下江山後改國號為“唐”,因為國君姓李,又稱之為李唐。

    關隴一帶是古唐國所在地,而且李家世襲唐國公。

    國號都是根據起兵之地的名字為國號,比如秦,也是在關隴一帶,漢,是劉邦在漢水擔任過漢中王,隋,是楊家世襲隨國公,因為隨字不好,所以改為隋。

    宋,是趙匡胤擔任過宋州節度使。

    為什麼我們會把“元朝”歸為中華的一脈呢?為什麼不說這一段中華民族是被殖民統治了呢?

    就因為它的“元”是出自《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所以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這就證明他自己都承認他自己是中華傳承裡的一員了!

  • 8 # 許曉斌817

    你應該再問,嬴政打下來的江山,為什麼姓秦不姓贏,劉邦打下來的為什麼姓漢不姓劉,趙匡胤打下來的為什麼姓宋不姓趙,朱元璋打下來的為什麼姓明不姓朱,努爾哈赤打下來的為什麼姓清不姓愛新覺羅?夠了沒?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有

  • 9 # 100901160514071985

    古代國號只有陳霸先建立的陳這一個用姓為國號的特例,元朝以前基本都和開國之君登機前的封爵有關(元朝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明清不清楚),比如漢王劉邦建立漢,魏王曹丕建立魏,晉王司馬炎建立晉。。。。。所以唐國公李淵建立單位朝代國號為唐一點都不新鮮

  • 10 # 帶志逐夢

    我是逐夢,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悠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很多的朝代。問題,是開國之君第一件要辦的大事,朝代名稱不是隨便定的,關於確定的朝代名稱,或者是國號,我們的古人一般都是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創立早期者政權的統治區域

    如夏朝,早期夏部族首領崇伯鯀,建都於大夏這裡,所以用地名“夏”來稱其政權。

    如分裂割據時期的很多國號。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北燕等等;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後蜀等等。

    2、源自封爵

    開國之君最開始的爵位名稱作為朝代名稱,他們認為這是天命所歸,上天早就設計好他們成為九五之尊,所以之前的爵位名稱就是後來的國號,代表的朝代有漢,開國之君劉邦的封爵漢王;曹魏也是因為曹操和曹丕封爵為魏王而來;題主的問題答案就是這個,李淵的國號來源於他的封爵,他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唐國公,所以建國後國號唐。

    3、來源姓氏

    以姓氏作為國號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常見,如韓、趙、魏這三個國家,就是用自己統治者的姓作為國號的,到了秦始皇統一後,到清朝滅亡,這2000多年的歷史上,用開國之君姓來作為國號的只有一次,就是南北朝中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以其開國之君陳霸先的姓命名。

    5、仰慕大一統朝代

    這類的統治者命名國名多與自己的姓有關,如姓李的作為開國之君,就喜歡將自己的國號定為唐,如五代十國的南唐、後唐;姓劉的國號就是漢,如蜀漢,南漢、北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算跟朋友去日本自由行,第一次去,應該怎麼做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