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悅心靈魂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

    節選文段如下: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譯文如下:

    昭陽殿裡的姻緣早已隔斷,蓬萊宮中的孤寂,時間還很漫長。

    回頭俯視人間,長安已隱,只剩塵霧。

    只有用當年的信物表達我的深情,鈿盒金釵你帶去給君王做紀念。

    金釵留下一股,鈿盒留下一半,金釵劈開黃金,鈿盒分了寶鈿。

    但願我們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堅硬,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

    臨別殷勤託方士,寄語君王表情思,語中誓言只有君王與我知。

    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夜半無人,我們共起山盟海誓。

    在天願為比翼雙飛鳥,在地願為並生連理枝。

    即使是天長地久,也總會有盡頭,但這生死遺恨,卻永遠沒有盡期。

    作品賞析: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中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透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著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層。行宮中的月色,雨夜裡的鈴聲,本來就很撩人意緒,詩人抓住這些尋常但是富有特徵性的事物,把人帶進傷心、斷腸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見一聞,一色一聲,互相交錯,在語言上、聲調上也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愁苦悽清,這又是一層。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回長安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日裡,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透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蘊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15晚會曝光了瘦肉精餵羊的問題,下步還敢喝羊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