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一心談身心靈康復

    這位朋友你好,我是專業心理醫生一心老師。!看到你的問題,我那已經許久波瀾不驚的心忍不住激動了一下。在這個西醫當道的時代,你能想到中醫,真的是太令我感動了。

    我雖然是心理學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醫教學,但是我工作之後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終於在去年得遇名師,指點了我,讓我能把中醫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療中來,找到了標本兼治的方法。

    《黃帝內經》作為一部中醫經典鉅著,他雖然沒有像西醫那樣對精神疾病進行詳細分類闡述,但確實有不少關於心理方面的論述。

    專篇論述:狂證,對應如今的抑鬱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癲狂病》篇(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就專門論述了癲(癲癇)狂(抑鬱、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狀表現以及治療方法。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憂飢。治之取手太陰陽明,變血而止,及取足太陰陽明。狂始發,少臥不飢,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陽太陽太陰,舌下少陰,視之聖者皆取之。”這一段講的是抑鬱與躁狂的病因,症狀表現,及治療,此處的治療為針刺放血。“狂言、驚、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少陰。狂,目妄見、耳妄聞、善呼者,少氣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陽陽明、足太陰、頭兩顑。”這一段講的是,精神分裂症的不同表現其病因不同,治療時針刺部位也不同。

    散落其他章節內容中,亦對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機及治療與預防均有談及。

    病因:陰盛陽衰,精氣過於集中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於燥溼、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氣合而有形,得髒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淫)與內傷(情志)所致。

    2.“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精氣過於集中於某一臟器,就會傷及該髒,從而出現相應的情志失調。

    3.“陽氣者,精則養神……陷脈為瘻,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陽氣不足,陰氣過盛,侵入五臟,從而損傷神志。

    病理:五臟對五行,五行化五情。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過則傷!

    1.中醫講究身心一體,人神合一。《靈樞·本神》篇對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詳盡的闡述。“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揪心而不止……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這一段講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調傷及五臟,從而出現不同的心理與軀體症狀表現。而這些軀體症狀在精神病學中被稱為伴隨症狀。

    2.“喜大虛則腎氣乘也,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五臟所對應的情志過激,傷了本髒,就會被剋制本髒的髒氣乘虛而入,從而引起病變。

    病機:經脈受阻,陰陽相搏

    1.“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營養進入人體,以經脈為傳導路徑,經脈受阻,營養不能順利到達相應髒氣,就會產生相應的心理與身體的不適。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這個原理。

    2.“所謂甚則狂顛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癲狂也。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靜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互爭而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癲狂者,陰陽不通也。情志失調乃陰陽相搏的結果不同所致。

    治療:原則:治病必取本。方法:針刺、飲食、情志相勝。

    1.針刺:《素問·刺法論篇》有詳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陰之源……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不同臟腑發病,可針刺所在經絡的原穴,以助復歸本元之氣。

    2.情志相勝:“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例如,范進中舉喜傷心而瘋,後來讓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勝喜的典型示例。

    3.飲食:五味入五臟,五味相勝。酸入肝,過則傷筋,辛勝酸;苦入心,過則傷氣,鹹勝苦;甘入脾,過則傷脾,酸勝甘;辛入肺,過則傷皮毛,苦勝辛;鹹入腎,過則傷血,甘勝鹹。

    疾病不愈的原因:“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預防之道:外避邪風,內守精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精神內守之法:少私寡慾。“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 2 # 湯岐

    《黃帝內經》治療手段主要有:切脈,望診,鍼灸,推拿,用藥……等,其中的問診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還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 3 # 高宴宴

    裡面有關於心理的描述,只是《黃帝內經》的語言特別凝練。它描寫心理的語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樸"。

    意思就是說,做人做事要做到內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慮,抑鬱。即使是粗茶淡飯,也要甘之如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華麗,無論是短褐還是華裾都可以。到達一個地方就要融入那個地方的風俗。不用羨慕比你強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 4 # 隨河入海

    黃帝內經,也是以易經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身心兩方面都有論述,或者說黃帝內經是本醫理書,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不是談具體醫術,

  • 5 # 一句評

    黃帝內經講究的是修身養性!俗白一點就是養生預防!所以中醫理論講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療,而是講究的是如何養好身體不會有疾病出現!怎麼樣去做身體強壯而健康!在皇帝內經裡面包括的心裡知識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說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須養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能把黃帝內經讀懂!才能揣摩出醫學的巔峰以及經典!好好韻味黃帝內經的含義!

  • 6 # 專業健康管理師培訓

    皇帝內經表面上是說節氣養生,其實一直在教我們向內看。跟道德經,易經一樣,古人的觀點傾向於用某種實物來表達觀點。

  • 7 # 心理諮詢師張圓

    您好!《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理論專注的鼻祖,僅就目前我所學的章節《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金匱真言論》、《異法方宜論》以及《天年》來看,沒有非常明確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只是因為中醫和西醫的出發點不同,西醫強調科學論據,以實驗為基礎,微觀化學反應產生的資料分析為依據,經過臨床試驗而形成的體系;然而,中醫卻是從巨集觀入手,遵循天人合一的客觀規律,以人體系統為基礎,強調五臟六腑精氣神的調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中醫貴“生”、貴“人”、貴“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真正秉承“以人為本”,崇敬老祖宗們啊!

  • 8 # 雨後滴水

    《黃帝內經》中述說: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這裡的毀沮,就是毀壞形體,瘦弱的意思

  • 9 # lyengineer

    心身一體,在黃帝內經中或中醫中,,不需要多此一舉。脫離身體及自然環境的心理學是唯心主義的,偽科學。不能將人的所謂心理,意識等,正確的還原為物質自然,就不能夠成為真正的成熟的科學。這種還原不是西醫那種錯誤的還原路線。而是遵循天人合一理念的傳統路線

  • 10 # 不懂沒轍講學堂

    《黃帝內經》裡有很多關於心理健康問題的經典論述。

    例如,《黃帝內經》認為要保持身體健康,必須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精於攝生之道,遵循一定的養生法則,才能千災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長壽,享樂天年。可以認為《黃帝內經》 強調要做保持人體生命健康的一個要點就是“清靜養神”,如《素問·痺論》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 疾起”;而《素問·生氣通天論》進一步指出:“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可見,要保持身體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 最好的辦法就是“清靜”養神,使外誘不入,內心安定,從而使有機體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強,不易罹疾生病。

    《黃帝內經》還認為不同的情志變化對臟腑的病變有著不同的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舉痛論》也說: “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的氣亂,思則氣結。”又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飱洩……”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情志因素 的變化能影響心理的不健康,從而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因此,我們要預防疾病,不僅要注意調攝形體,講究生理衛生,以增進身體健康,同時還必須調理情志, 講究心理衛生,以增進心理健康,這樣才能保持有健康的身體和強壯的體魄,減少疾病的發生,才會健康長壽。

  • 簡易天車吊點怎麼加固?
  • 如何又效地控制產後抑鬱症這種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