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山

    我來談談我的一些淺見。

    關於宋朝皇帝有沒有一統天下的胸懷我先不做評價,先來說說北宋的一些歷史。

    1、重文輕武的政治文化體系

    為什麼我要先把這個擺出來?顯然不是擺出來鬧著玩。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得到了皇位,他上臺第一件事是幹什麼呢?杯酒釋兵權。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功高震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等等,總的來說,以軍隊的信任得到皇位的趙匡胤,並不信任軍隊,他要以文立國,防止“悲劇”發生在他所建立的大宋王朝。

    但是,我為什麼要寫政治文化體系呢?顯然是兩個不同的領域,為什麼要一起提起?

    這是因為,大宋王朝自從確立了以文立國的政治綱領以後,文官的政治地位就蒸蒸日上,再者科舉取士,取的是什麼?大部分還是文官,武官的科舉遠沒有文官那麼縝密和正規。

    所以這就導致了,文官越來越氣焰囂張,武官越來越小心謹慎,到了宋仁宗的時候,文官竟然可以對武官說殺就殺,而這樣的事情在宋朝屢見不鮮,甚至都習以為常。

    當然,或許有人會舉例反駁我,比如狄青,這位官至樞密副使的武將,可以說是北宋歷史上武將的巔峰,但是,我要說的是,他任樞密副使期間,並沒有改變武將的生存狀態,連他自己都認為武將是低文人一頭的。

    所以,這也間接的導致了武備的鬆弛,武人的憊懶。再加上宋朝的將帥輪換制度,導致將不識兵,兵不認將,打起仗來必然先亂成一鍋粥,理清了才能打,試問這樣的軍隊,怎麼去開疆擴土?怎麼去一統天下?

    到頭來,丟掉了銀州、夏州,成就了西夏國;而後又自以為收回了幽雲十六州,卻丟掉了半壁江山!

    2、慘烈殘酷的黨爭

    從古至今,都有黨,不然也就沒了黨同伐異這個成語了,但是,宋朝的黨爭是最為激烈的,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失敗?不可否認變法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真正令其失敗的是黨爭。因為陽奉陰違的人太多了,想要趁此機會發一筆的人太多了,表面的兄弟朋友太多了。你來我往,明爭暗鬥的文官們,想盡了一切辦法維護自己的利益,至於老百姓如何?呵,見鬼去吧。

    這些文官扯得一手好皮,互相推諉也是每日必然要上演的大戲,尤其是對西夏用兵這一決議,我們的司馬光大佬竟然會說“此乃人臣之利,非國之利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對西夏用兵這一做法只是滿足了某些大臣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想法,對國家沒有任何利益。

    你們聽聽,這是人說的話?那是開疆擴土誒,是收復失地誒,竟然有人說出來這麼荒唐的理由!

    可以說,在宋代的諸多皇帝中,最熱血的當屬宋神宗,他想要擴邊,想要一個地大物博的大宋王朝,但可笑的是,宋朝的文官和武官都不支援他。

    文官不想支援他:大宋這麼富有,你打仗就是勞民傷財,老實待著不好嗎?

    武官不能支援他:我都種了這麼多年莊稼了,而且我的將軍是什麼樣,平時怎麼練兵我都不知道,你讓我怎麼打?

    所以,說了這麼多,回到最初的問題上,宋代的皇帝真的就沒有一統天下的胸懷嗎?

    當然不是,哪怕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都想著收復幽雲十六州,儘管他那是妄想,也葬送了北宋,但他是有這個志向的。

    那是因為仁嗎?

    當然也不是,北宋的皇帝是仁慈,刑不上大夫,甚至給予了士人最好的待遇,在那個時候,讀書人是真的受人尊敬,並不是活得像狗一樣,搖尾乞憐,像明清時代。

    那是因為什麼阻止了宋朝的大業呢?

    就是因為文武不平衡,才引發了這樣的禍根,以至於北宋覆亡於一片慘淡之中。以至於後世高叫著: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恥,是真的恥辱,那段歷史我每次讀來都會汗毛倒豎,恨不得自己殺過去!但是,我也就嘴上說說,並不能做些什麼,頹然罷了!!!

  • 2 # 提起昨天換明天

    我感覺不是這樣的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有開疆拓土的志向和胸懷,只是客觀條件限制了手腳,自保尚且不足何談大一統。

    在哪個騎兵是王者的時代,宋朝開國之初就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及北方盛產馬匹的土地,血肉之軀如何對抗遊牧民族的具裝鐵騎?

    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在大宋建國之初倚仗兵威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失敗後也曾想攢錢將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張匡胤死後這個計劃泡湯。

    宋朝曾經靠強大的經濟和先進的科技熬敗了契丹人和女真人,無奈最後碰到了被上天眷顧的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的子孫,南宋滅亡。

    可見宋朝皇帝不是‘’仁‘’實在是造化弄人、上天不眷。

  • 3 # 六一八大

    宋朝皇帝不是沒有統一天下的胸懷,而是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宋太祖開國之後,宋太宗逐漸統一南北,最後滅了北漢,不顧將領反對,繼續向幽州進軍,企圖收復幽雲十六州,結果被契丹人打得打敗,自己大腿上還中了一箭,坐著驢車逃回國內。之後又發動了一次北伐,還是大敗。從此患了恐怕契丹的症 ,從攻轉為守,一心求和。

    但宋朝皇帝統一天下的胸懷並沒有完全消失。宋神宗立志收復幽雲十六州,洗刷祖宗恥辱,任用王安石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就是證明。後來宋徽宗即位,好大喜功,聯合女真滅契丹,太監童貫求得統帥,就是因為宋神宗留有遺言,誰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就封王。結果幽雲十六州不但沒有收復,自己反而被女真滅了。

  • 4 # 古風今韻

    宋朝皇帝為何沒有一統天下的胸懷,是不是因為“仁”?我想不是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宋朝面臨的對手遼、金、西夏、蒙古都不是等閒之輩。二是宋朝“重文抑武”的治國之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宋朝一統天下的野心。

    宋朝最有野心也最想統一天下的,莫過於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而他們最終都沒能完成統一大業。至於宋高宗趙構,連宋朝原有的失地都收復不了,更別談一統天下了

    趙匡胤登基後,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並沒有結束。北面有強大的遼國和遼國扶植下的北漢。南面和西面分佈著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割據政權。

    趙匡胤根據當時形勢,採譜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從公元963年到978年,基本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至此,“先南後北”戰略的南部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北方了。

    公元968年、969年和976年,趙匡胤先後三次出兵進攻北漢,皆因遼國出兵援助,久攻不克而還。同年十月,趙匡胤去世。統一北方的重任落在了繼位新君趙光義身上。

    趙光義繼位後,於公元979年,親率大軍進攻北漢,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唐朝後近二百年藩鎮割據的局面。

    消滅北漢後,趙光義想乘勢奪取幽雲十六州。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圍攻遼都燕京,宋軍與遼軍在高粱河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指揮,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導致北伐失敗。

    公元986年,趙光義再次北伐遼國,分東中西三路進攻,以東路為主力。西路、中路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卻屢屢遭挫,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潰不成軍。中、西二路不得已只能南撤。北伐遼國再次以失敗告終。

    兩次伐遼的失敗,挫敗了趙光義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此後宋朝的歷代皇帝,開始變攻勢為守勢,一統天下的希望只能成為泡影了。

    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雖然有效地解決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問題,卻也為宋朝對外軍事上的軟弱埋下了伏筆。在這種“重文抑武”思想指導下,軍隊建設基本上退居二線,想要完成統一大業,恐怕是痴人說夢了

    公元960年,擁兵自重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趙匡胤於是就成皇帝了,這皇帝當得也忒容易了,從此江山易手,趙匡胤取代後周,改國號為宋,後周就這樣隨隨便便滅亡了。

    輕而易舉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同樣擔心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將領們有一天也“黃袍加身”,搶了他的政權。他的這種擔心不是沒有依據的。從公元907年至公元959年,短短53年內,中原換了五個朝代,更換了八姓十三君。

    為了使各位將領交出兵權,他採納趙普的建議,請眾將們喝了一場酒,從而讓將領們交出兵權,讓他們回家安度晚年。這就是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在談笑風生中,平靜地剝奪了眾將兵權。

    行伍出身的趙匡胤對武將是十分忌憚的,他曾對程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文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重文抑武也就成了必然。只不過趙匡胤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以後的皇帝紛紛遵循趙匡胤的這一治國治軍思想。趙光義登上皇位後改年號為“太平興國”,雖然也有南征北伐的軍事行動,但基本上屬於對軍權節制的制度性摸索,並非一定要實現一統天下的偉業。對宋朝而言,從上演“杯酒釋兵權”的那一刻起,一統天下就只能成為一句夢話了。

    總之,宋朝皇帝需要武將嗎?需要!需要武將去鎮守邊關,保家衛國,而不是讓他們去完成統一大業。宋朝皇帝忌憚武將嗎?忌憚!忌憚他們權力太大,功高震主,黃袍加身。所以對武將既用之,又防之,甚至防大於用,皇帝和武將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度。因此,正當岳飛揮師北伐,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之際,宋高宗趙構為什麼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飛退兵,也就不難理解了。宋朝歷代皇帝所擔心的,不是統一全國的問題,而是自己的江山能不能坐穩的問題,重文抑武能夠有利於趙家穩坐江山,何樂而不為呢?

  • 5 # 社會即生活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公元960年的時候取代後周建立國號為宋的宋朝。並在979年的時候完成了對中國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的統一,在中國的歷史上將宋朝併為一個統一的王朝並且和秦漢堂等等朝代齊名,不過大家認為宋朝是否應該被稱為一個朝代還是有待商榷的,因為宋朝並沒有完成對中國的統一。

    其次,北宋為了防止武將功高震主,設立樞密院並且安排文人監督武將,最終的戰爭決策權在朝廷,一旦邊防有事,還要逐層上報造成延誤軍機。所以宋朝對外戰爭基本以失敗告終。這樣的一個朝廷怎麼能夠成為和秦漢唐朝代齊名的一個朝代呢。而且之後的南宋還被元朝所消滅,出了著名的靖康之恥。雖然當時南宋出現了岳飛這種抗金的名將,但是當時岳飛的抗金只能算是是中華民族內部的幾個政權直接的內部抗爭,並不能算是民族意義上的英雄。

    最後,到了宋朝中期積貧積弱和冗員冗官導致其財政負擔增大,內部矛盾激烈。所以幾乎沒有時間對付邊境。因此宋朝沒有統一,不是其“仁”。

  • 6 # 鎮平縣金典玉業

    “五季亂極”。太祖生長於亂世的風暴中心開封,見多了世事變遷,所以對生存問題看的很重,在他看來,滅了北漢就行了,跟遼死磕不划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所以也容忍了西南的南詔國。後邊太宗北伐,一戰被嚇破膽了,使幾代人根本提不起滅遼的興致。又猶豫宋政權的小資產階級情結影響,短視、投機、膽小,在早期決策失誤跟西夏結下死仇,西面邊患不斷,北宋末期決策失誤,背棄跟遼的盟約,聯金滅遼,南宋末期聯蒙滅金,每一步棋,都使他早滅亡幾十年。

  • 7 # 顏逑君

    感覺這個沒有人會回答正確,

    趙匡胤是靠黃袍加身做的皇帝,

    所以他一做皇帝就來個杯酒釋兵權。

    歷史對這個舉動評價不錯,

    但個人認為卻是宋朝衰敗的原因,

    這個舉動直接導致了宋朝一開始就有兵無將,有了這個寒蟬效應,哪一個將領還肯用心打仗的,應該沒有了,

    可以說宋朝從趙匡胤以後就一直被打,連保護自己的地盤都有點難度。怎麼可能統一天下,所以宋朝不是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而是已經沒有那個能力,

    ……總結完畢

  • 8 # 小生學史

    宋朝並非沒有一統天下的胸懷和志向,只是由於宋朝開國以來的“重文抑武”國策導致了軍事實力羸弱,從而無力一統天下。

    通過兵變而黃袍加身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避手下的武將效仿自己而顛覆自己的皇權,策劃了“杯酒釋兵權”,並制定了一系列的抑武政策,這些政策有效的鞏固了自己的皇權,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皇朝頻繁更迭的局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大大限制了國家軍事力量的提高。

    宋朝軍隊的戰鬥力與遼、金、元相比,明顯處於劣勢,宋朝也一直試圖努力奪回燕雲十六州,但未獲成功,尤其是到了北宋未年,遼宋的軍事實力發生了逆轉,從此以後,不僅無力擴大自己的疆域,甚至連自己的皇帝都無法保全。

  • 9 # 不同視角歷史小故事

    宋朝沒能統一天下

    從此以後,宋朝有一個基本的國策“富國不強兵,”

    還有就是南宋高宗時期的中興四將,岳飛和韓世忠是最能打仗的,如果皇帝給力,也是有可能統一的,而且南宋的兵也是很能打的,不過岳家軍最強的時候也才10萬人,高宗是不可能在給岳飛更多的人了,因為高宗最聽不了的就是迎二聖還朝。

  • 10 # 葉飄刀

    胸懷有的,只是沒有實力而已

    宋朝初期,與遼國針對燕雲十六州有多次會戰,而且是宋朝攻入對方境內,這說明宋朝不是沒有收復土地,統一天下的心。

    後來澶淵之盟,西夏建立,宋和遼暫時休戰,但和西夏又打了幾十年,這個也是宋對收復西夏的渴望。

    到了北宋末期,宋和女真聯手,夾攻遼國意圖收復燕雲,這也是宋想要收復土地的努力。

    南宋後,南宋與蒙古聯手,夾擊金國,收復原來的汴梁等土地,也不能說南宋就沒有收復土地的想法。

    宋不是不想收復,結局最終不好,其實是因為沒有實力,不是沒有胸懷或者野心。

  • 11 # 鹹知天下事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從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到1279年涯山海戰南宋滅亡。共享國319年,前後有18位皇帝。

    300多年的時間裡,各個年代的皇帝並沒有完成對中國的統一。都是守住現有的疆土,過太平的日子。這與開國時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重文輕武”。因為太祖皇帝是武將出身,陳橋兵變奪得了政權。如此才會防止武將專權,建國之後解除了一部分武將的權利。改用以文治國,為此高層權力都在文人手裡。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形成了一個傳統,就是文人治國。一代傳一代,那麼每一個皇帝的理念也自然是以文為尊了。

    在這樣的治國方針之下 ,國家只有防守的概念 ,而沒有進取的雄心。遇到外敵入侵 ,就會以金錢換和平。面對遼金的威脅,即使給出大量的“歲貢”也是無濟於事的。只能助長敵人的氣焰,哪裡還能有一統天下的胸懷。

    以文治國的制度,形成了帝王文人的性格。最有代表性的就屬宋徽宗了,做為一個皇帝不專心治國,而是以書法、繪畫、收藏奇珍異寶為主。玩物喪志,最終國滅被俘。南宋也是一樣,高宗趙構重用秦檜、汪伯彥等文人;而岳飛、韓世忠這樣的武將卻心存猜忌。隨後的皇帝雖有志北伐,但已國力匱乏,又所用非人最後被忽必烈滅掉。

    以文人治國,以議和為國策。焉能有雄心統一天下。不是因為“仁”,而是苟安疆土不思進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口徑艦炮發射炮彈後,彈殼怎麼處理?直接丟海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