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畔初見月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清王朝把封建社會推至了一個新的高峰,實現了秦朝以來中國不曾有的多民族“大一統”的局面,它在民族治理方面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借鑑價值。

    那麼,清王朝的民族政策是怎麼樣的?為什麼能夠維持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呢?

    清王朝還沒有入關之前,也就是剛建國時,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是藉助了蒙古等漠北民族的力量才得以最終建立政權的(這裡指的是清政權,而非後金。)隨後清朝不斷擴張,相繼將東北、西北、西南各民族地區納入國家版圖。

    清朝政府能夠最終做到疆域廣闊,較為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在熟知各民族之間差別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個較為符合民族實際的統治政策與措施。

    在漢地,胡蘿蔔加大棒,剃髮易服的文化改造手段,鐵血鎮壓手段、又繼承漢人王朝治理經驗,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使得漢人徹底屈服在“首崇滿洲”的民族政策之下。

    在人口最多的漢代實現了有效統治之後,那麼針對其他少數民族的政策,就相對容易一下。

    首先說一說,漢人王朝最大的敵人,長城意外的遊牧諸民族。漢人王朝之所以在關外無法做到有效統治,最大原因在於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之間本質上的差別,遊牧經濟依賴於農耕經濟,而農耕經濟卻並不需要遊牧經濟的補充,這就造成了政治文化上的較大差異性,最終導致軍事上的衝突不斷。

    然而這一點對於同樣崛起於關外的清王朝而言,與塞北諸民族之間的矛盾卻並沒有那麼尖銳,搞定了鬆散的蒙古諸部,其實就等於解決了這一大難題。

    滿清與蒙古之間的關係,上層實施滿蒙聯姻,大興血緣政治,下對蒙古地區的治理主要依照滿足的八旗制度來進行治理,只是在這個制度在蒙古推廣時,根據蒙古實際情況,演變為盟旗制度。同時清政府也根據需要將蒙古劃分為外藩蒙古和內屬蒙古,對內外蒙古採取不一樣的統治方式。

    蒙古相當於是在清王朝體系下的自治,同時又能與中原進行商業活動補充遊牧經濟的不足,無論是在政治層面,還是文化層面,與之前都沒有多大的變化,依然是傳統血緣政治,如此一來,蒙古人自然緊緊跟滿人後面。

    而對於西藏地區,鑑於宗教在當地社會具有巨大影響,清王朝採取了和其他地區不同的管理制度,實施政教合一制,充分發揮佛教聚合人心的價值。這一套明朝在烏斯藏實際上也這麼幹過。

    至於新疆地區就相對複雜,具體事務上分別實施了郡縣制、伯克制、扎薩克制和八旗等多種行政管理制度,在這一多民族區域不同的統治,使得該地區難以集合成強有力的力量,對抗中央。但後來由於民族矛盾,也爆發了好幾次回亂。

    時至清代,封建社會已經發展了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歷史上的多數王朝政權都在民族問題上有所發展,已經累積形成了豐富而有效的民族管理經驗,因此清王朝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歷史民族政策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民族政策體系,但清王朝也做了自己的創新。

    比如對土司制度的創新,將土司改由朝廷統一授予官職,把官職分為文武兩類,分別隸屬於不同的管轄部門。雖然土司職位世襲,但這種世襲罔替必須尊早一定程式進行,並且上表朝廷批准。朝廷還加強了對土司的考核,相對明朝的管理,土司制度變得更加嚴格了。

    但清王朝的民族政策也並不是那麼成功,也存在很嚴重的問題。

    其一,隱含著種族隔離的意思。清王朝對於眾多少數民族採取區別對待、因俗而治的政策,這種政策適應了各民族的民族習慣,取得了不錯的治理效果,但從實質上看,這種區別對待的民族政策卻隱含著隔離之意。

    清政府劃歸了民族之間的活動邊界,限制族際人口流動,鼓勵漢民移居天山北部,卻又禁止漢民和南疆民眾發生接觸。改土歸流的西南地區,不允許漢民族和少數民族接觸,不允許少數民族擅自離境,嚴禁蒙古等民族與漢民通婚等等。

    其二,民族管理的專制色彩突出。在清朝時,中國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致,這一點在民族政策上統一有所體現,在國家民族政策中,各民族“自主權”越來越少,無論是對西南,還是對西藏,在王朝統治穩定後,都採取了限制和壓抑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封制度。

    其三,民族管理政策為王朝統治服務。清王朝所有的民族政策,都是為了維護王朝在民族地區的穩定統治而服務的,當相關政策制度和王朝統治發生衝突時,就必然會進行調整,即便是犧牲民族民眾的利益也在所必須,這種政策目標或本質從根本上決定了清王朝民族政策對民族地區沒民生的積極作用是有限的,更多集中在國計皇權。

  • 2 # 華哥雜談

    清王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因為鴉片戰爭後導致中國陷入半殖民地狀態,長期被人詬病。甚至成為一些網友極端痛恨的物件。

    但實際上,清王朝為現代中國版圖的最終形成和鞏固多民族國家做了很大貢獻,許多清以前未解決的民族問題在清朝得到有效徹底的解決。清朝從入關起,在統一民族問題上,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其次是軍事控制,後金崛起時,滿清部落相對弱小,後金王朝通過高壓的軍事存在,迫使蒙古只能與後金交好。同時,清朝利用佛教傳播等辦法,慢慢“軟化”好鬥的蒙古族,使其喪失鬥志。

    滿清對蒙古政策影響很大,到清朝末期,蒙古甚至成為鞏固清朝統治的重要力量,蒙古騎兵成為後期還有較強戰鬥力的力量。

    二、在對待西藏問題上,利用駐藏大臣和對宗教頭領的影響實現真正統治。

    西藏至少從元朝開始就正式納入中原王朝統治,但更多時期的是採取地方自治或羈縻政策,既沒有駐軍,也沒有派人,而是依賴西藏地方首腦進行間接統治。清朝時期,中央政府通過“金瓶掣籤”、派遣駐藏大臣、設立噶倫政府,開始對西藏的直接管理和統治,此外,清朝還在前、後藏和昌都地區駐軍設防,這是清王朝直接管理統治西藏的重要措施。

    三、在對待西北問題上,採取堅決軍事打擊的方式維護國家統一。

    西北方的準葛爾是一個強大的政權,勢力遍及今天的新疆、中亞幾個斯坦國,東至中國的青海、甘肅、內蒙等地。康熙中期,準葛爾首領葛爾丹野心勃勃,企圖建立一個龐大帝國,並且與剛剛興起的俄羅斯勾結,嚴重威脅清朝的國家安全。

    面對準葛爾的咄咄逼人,清朝的政策是堅決持續打擊,康熙帝曾兩次親征,沉重打擊準葛爾的擴張野心。雍正、乾隆兩朝繼續對外用兵,最終在乾隆朝徹底打敗準葛爾勢力,並直接導致準葛爾亡國滅種。

    四、在對待西南少數民族問題上,通過改土歸流加強地方政權的向心力。

    中國大西南地區地形複雜、民族眾多,長期處於未開發狀態。過去中原王朝對待這些民族政權多采取逼迫臣服的方式間接統治,這些少數民族地方政權與中央的關係若離若即,一旦中央政權統治弱化,這些小勢力紛紛成獨立狀態。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這些地方勢力首領多采取世襲的方式維持統治,他們的首領叫土司,由本民族中有威望人士擔任,首領的產生不受中央管轄,平時也多是自治形式。

    清王朝滅亡時,留下了較為完整的國家版土,且這些地方均為有效統治,為新中國建立後實現國家統一提供了完整的歷史和現實依據。沒有清朝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藏疆的問題恐怕更加複雜。

  • 3 # 水果武士

    清朝能夠統一多民族,一是因為他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二是實施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軍事方面不必多說,清朝在統一過程中對各民族進行了武力征服。

    而民族政策方面,有一句俗話說:“明修城牆,清修廟”,清朝在民族政策方面比明朝要成功,比較好地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清朝民族政策制定的原則來源於努爾哈赤起兵時期的政治原則,特別是用兵原則,即“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清朝民族政策的另一項原則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即看到並承認客觀存在的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對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實行不同的政策,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管理。

    以此為原則可以將清朝民族政策劃分為總政策、基本政策和具體政策三種類型。

    清朝民族政策的總政策是:恩威並用,剿撫並施。雍正皇帝曾明確指出:“恩威二字,萬不可偏用,偏用之,目前雖有小效,將來必更遺大患,非為國家圖久安之策。”

    清朝民族政策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為:區別對待,因俗而治。“從俗從宜”,“各安其俗”,強調了不應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制度、風俗習慣、社會組織和宗教信仰而進行統治。

    清朝民族政策的具體政策可分為政治統治政策、行政管理政策、經濟貿易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宗教信仰政策等。

    政治統治政策具體包括滿洲根本或首崇滿洲、滿蒙聯姻、籠絡漢族、招執少數民族、巡狩與木蘭秋獮等。

    行政管理政策主要包括行省制、軍府制、盟旗制、土司制、伯克制、駐藏大臣制、改土歸流等。

    經濟貿易政策主要包括停止和退還圈地、鼓勵墾荒派官指導、蠲免賦稅、移民實邊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政策。

    文化教育和宗教信仰政策主要包括以教治民、諸教並容等。

    清朝民族政策是古代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集大成者。清朝統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宗教和習俗,不搞華夷之分,大家都是中華。平衡就是照顧各民族的利益的平衡,各民族之間相互交往、相互制約。在具體管理方式上,因時因地制宜,實行多元化管理。

    總體來說,清朝對中國的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 4 # 軍墨史說

    滿清王朝的一大歷史貢獻,就是建立了幅員遼闊的國家,開創了民族團結、民族交流、民族融合、多民族和諧統一的封建時代。滿清善於學習,與時俱進,建立大清國後,特別是1644年入關、定鼎中原之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勵精圖治,接續奮鬥。終結了民族對立、相互征伐的歷史。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好這個難題,清朝有什麼法寶?

    到了他的兒子皇太極,青出於藍,竟然有一半王妃來自蒙古貴族家庭。據統計,有清一朝,滿蒙聯姻長達300多年,520多人次,滿清嫁出去430多位,娶回來160多人。“孝莊”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誰能想象,一個蒙古族女人,輔佐三代滿清聖主,深刻影響了大清王朝國運走向?

    為什麼獨獨對蒙古族高看一眼、厚愛一分?除了前面提到的戰略安全問題,在滿清看來,“黃金家庭”曾經也闊過,“和親”就是高攀門第,根本不是大明王朝認為的恥辱。“南不封王、北不斷親”,這成為清朝後來的基本國策。“姻好”促成了“盟好”,於是出現了這樣一種盛況:蒙古漠南16部首領,一起來到盛京朝見皇太極,滿族皇帝居然成為了蒙古尊奉的大可汗。都是一家人了,還能自相殘殺?還能不相互支援、抱團取暖?滿清與蒙古的血緣血盟難以憾動,在以後問鼎中原、統一帝國的征伐中,蒙古八旗一直衝鋒在前。

    噶爾丹遠交近攻,迅速強盛之後,居然得隴望蜀,甚至勾結沙俄。東進首戰獲勝之後,噶爾丹狂妄叫囂:聖上君南方,我掌北方!康熙是誰?那可不是嚇大的,空前危機面前,千古一帝斷然親征,準噶爾部煙消霧散,噶爾丹被埋在了大漠深處的春天裡。雍正在位13年,主要精力整頓吏治,但時刻沒忘記西部,也有屢次征伐,暫時與準噶爾部畫了一條線。乾隆帝“十全武功”,自己說一輩子做了兩件大事:6次南巡,2次征伐西部。1758年,即乾隆23年,大清徹底平定準噶爾部,70年西部禍亂結束,整個西部邊疆各民族,真正融入華夏民族。

    如此高寒偏遠的神祕地域,怎麼管治?大清王朝深入研究,很聰明地實行“因俗而治”。因為,這裡絕大多數群眾信仰藏傳佛教。首先,順治派出駐藏大臣,攜帶金冊金印,正式進行冊封。其次,對於達賴和班禪這兩大“活佛”集團,大清王朝想辦法維持平衡,而且藉此賦予駐藏大臣更多權威。

    乾隆皇帝最厲害,創造性地想出了“金瓶掣籤”,這一活佛轉世制度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誰轉世朝廷不管,但必須取得朝廷的確認。藏區也很願意接受,這解決了他們爭吵不休的歷史難題。對大清王朝來講,則是確立了國家長治久安、政治掌控藏區的制度安排,由此,藏族人民雖然相對獨立,但也逐漸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城中賊易剿,心中賊難滅。反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錯誤路線後,滿清吸取蒙元滅亡教訓,順治朝把儒家傳統作為立國根本:興文教,崇經術,開太平!

    康熙大帝廣開“博學鴻詞”,“招安”文人士大夫,授予官位名譽,天下名士紛紛歸附。乾隆皇帝數次下詔,設“經學特科”,也是招賢納士。漢族文人士大夫感慨,這是六朝以來最大的盛舉。

    入關之後,所有帝王都身體力行,主動沐浴儒家文化的Sunny,康熙這方面做的最多:親赴曲阜孔廟,行三跪九叩大禮,親書“萬世師表”牌匾;天子祭孔成為朝廷大典,祀禮規格不斷提高;下旨升格將朱熹地位,理學成為官方哲學;親自撰寫“聖諭16條”,成為社會教化。

    同時,大清王朝廷利用編纂《古今圖書整合》《四庫全書》的契機,把漢族讀書人請進來,變為大清王朝堅定支持者、擁護者,朝廷統治者也以這些讀書人為媒介,不斷剔除與滿清統治相悖的思想。正如康熙所言:士心得,天下定。滿清主動融入儒家文化,不僅使政權合法化,而且滿漢面為一家,這是中華民族團結和諧的最大成果。

  • 5 # 燈塔追古風

    說到清朝統一全國,與其說是有法寶,不如說是有兩點比較重要的客觀因素。

    第一點,滿人入關的時機比較好,當時明朝朝廷已經人心盡喪,按照電影大明劫裡醫生吳又可的說法,明朝已經積弊已久,積重難返,非一位猛藥可以痊癒。當時,明末常年天災不斷,加繁重的苛捐雜稅早已讓老百姓不堪重負。

    明朝朝廷昏聵,李自成起義的侷限性,還有張獻忠亂殺人,對於老百姓來說,滿人領導下的漢人主體清軍,相比其他三個政權是最溫和的。換句話說吧,清朝比起以前的遊牧民族軍隊,顯然要溫和得多。

    確實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但是老百姓只要過的好,是不會關心是明朝還是大順,還是大清坐龍庭的。剃了頭髮能有口飯吃,能有田種,能做小買賣,何苦和清朝對抗,而且清兵都是漢人。後來吳三桂再造清朝的反,一來老百姓不相信他了,二來,老百姓不想再走入戰火中了,所以他失敗了。

    第二點,滿人入關運氣比較好。當時明朝出現了一段小冰期加一場大瘟疫,李自成沒想打下北京,而是想阻止明朝軍隊營救闖軍正在圍攻的開封。不料神勇的北京明軍,瓦剌軍隊,滿人軍隊沒打垮莫北京明軍,被瘟疫擊倒了,李自成順利進入了北京城,結果闖軍也病倒一大片,在清軍和吳三桂聯軍的進攻下,兵敗如山倒。

    而清軍入關後,一方面沒有急著向南方進軍,另一方面採取了滿族八旗漢族八旗,漢族綠營,漢族降軍,還有新招的漢族兵分營管理的方法,瘟疫沒能大面積傳播,而南明軍隊就被瘟疫折磨的不行不行。所以滿人領導的漢人,打敗了南明。而後來,隨著小冰期的消失,瘟疫頓時無影無蹤了。

    除了以上兩點客觀因素外,清朝自身的改變,以及對歷朝歷代的借鑑也非常重要。滿人學習漢文化後,不知不覺喜歡上了漢文化,加上社會趨於穩定,漢人老百姓也認同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朝統治者看了歷朝歷代始興終衰的歷史,也在借鑑當中。比如。明朝稅重,清朝輕徭薄賦。比如,明朝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吐司制度,清朝改土歸流。

    清朝坐龍庭後,除了在預防農民起義上比歷朝歷代給力外,在面對遊牧名族南侵的問題上,清朝很會借力打力。可以說,沒有漢人的幫助,沒有藉助廣大漢人士兵的龐大力量,沒有藉助漢人文官的口誅筆伐,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平定青海新疆叛亂,會難上加難。

    所以,我覺得,清朝能夠建立和締造穩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與以上主客觀原因是分不開的。

  • 6 # 白貓視天下

    清朝之所以能統一多民族,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法寶,而是實行非常不錯的政策,主要體現這六個方面:

    第1個方面,從西藏地區看;①兩次賜予封號以後,歷世達賴、班禪的繼立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

    ②1727年,雍正帝設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與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權,就大大加強了。

    第2個方面,從新疆地區看:乾隆帝派兵粉碎了回部反動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此役之後,天山南路重新納入中國版圖,清代中國疆域臻於極盛。

    回部平定後,清廷設伊犁將軍統轄新疆各部,設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管理回部,這樣就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統治。

    不遠萬里重返祖國,清政府熱情接待和妥善安置了土爾扈特部,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

    第4個方面,從東北地區看:康熙帝通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了沙俄軍隊,簽定了《尼布楚條約》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以拉丁文字為雙方共同簽署的正式的文字。

    條約規定: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兩國嚴禁越界入侵和收納逃人;兩中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通商貿易。

    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第5個方面,從東南地區看:康熙帝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決定武統臺灣,命施琅與福建總督姚啟聖一起進取澎湖、臺灣。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戰對臺灣水師獲得大勝。1684年設定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絡,鞏固了東南海防。

    第6個方面,康熙大帝繼位以後,通過了一定的軍事手段,徹底平定了葛爾丹叛亂、三藩之亂。也真正地統一了華夏。

    為了增加統治的穩定性,康熙積極的吸取前人的教訓。讓滿人學習漢文化,推動滿漢一家親的政策。實行滿漢通婚,促進民族融合。

  • 7 # 果果的寶寶驢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維持了260多年,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朝之所以能夠屹立200多年不倒,得益於清朝對漢人的制度。

    首先是推行“漢法”,在入關之前滿清的統治者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最著名的就屬八旗制度。在入關之後,為了適應複雜的政治局勢,維護滿族的統治地位,滿清統治者主動效仿明朝,在原有政權機構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相適應的典章制度, 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整的統治機構, 形成了以滿族貴族為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統治階級的統治體制。

    其次是推行儒學,儒學是漢族文化的核心,儒學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主體思想,為統治者創造了一套治國的思想體系。滿清統治者在沒入關之前,就已經在學習和了解了。

    最後就是滿漢通婚,和親、聯姻、通婚是中國古代在處理民族關係上所採取的慣用策略, 通過、聯姻和親或通婚可以緩解民族間的矛盾、調解民族間的關係。滿清統治者對投降的官員分配滿族妻妾,用來穩定軍心,籠絡漢族官員。

    總覽中國歷史,我們會發現,但凡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或多或少都會收到漢化。漢化程度越高,政權維持時間就越長,政權越穩定。清朝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到位的。

  • 8 # 北疆同心

    試回答本問題:我認為,清朝統治天下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是先統一女真諸部。自努爾哈赤崛起之後,便在遼東大帥李成樑的縱容下,有步驟、有目標地逐一兼併了葉赫部、東海部等女真部落。初步將女真人的力量整合起來,然後再以集體的力量繼續向外擴張。

    第二步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先後迫使明朝屬國北韓投降,並佂服了蒙古諸部。從而既消除了後顧之憂,而又可以利用蒙古人的力量,輔佐女真人進取中原。

    第三步是,乘明朝內亂之機,屢屢向風雨飄搖的明朝發難。通過一次次地攻城掠地,利用一次次地招降納叛,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實力。在多爾袞當權時,又趁李自成攻克京城推翻崇禎後,明朝天下大亂的機會,利用吳三桂的獻關投降,迅速入關佔據了京城以及周邊地區。並以明朝的降兵降將為主力,在八旗軍的監督下,乘勝挾勢向大順、大西和南明政權進攻。結果,在1644之後的不太長的時間內,就基本上消滅了反清勢力的主要力量,從而為清朝鼎定中原奠定了基礎。

    第四步是,在基本上統治了原明朝疆域,並以聯姻封王的方式佂服了蒙古諸部後,清朝又陸續收服了青藏高原、東南寶島、以及西域地區。尤其是在此期間,還消滅了吳三桂等三藩勢力,從而徹底消除了東南至西南方的不穩定因素。

    第五步是,雍正皇帝即位之後,對於邊遠地區的土司制度實施了改革。將原來的土司自治制度,改變為設立正式官員,實行任期化治理的制度。史稱:改土歸流。

    通過上述五步,清朝在其統治的上半葉,終於得以統治了整個天下。清朝皇帝成了那個龐大帝國的唯一統治者。

  • 9 # 付凱91458867

    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措施:1將全國分為省,將軍轄區進行有效管理2順治冊封達賴,康熙冊封班禪3康熙平定三藩之亂4康熙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5康熙統一臺灣6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

    關於清朝的民族政策,個人認為可以簡單歸納為聯合少數民族,爭取漢族支援.(以下純屬個人見解,歡迎指正) 聯合少數民族:或許由於清朝的統治者自己也是少數民族吧,清朝是各個朝代中融合民族最多的.這與其他朝代是不同的,其他朝代對少數民族不是殘酷鎮壓就是劃為屬國,從來沒有真正融合過,但清朝做到了這點.它的主要政策是聯合滿,蒙,回,藏,當時的四大少數民族.採取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設立理藩院,專門處理少數民族的事情.並且組建滿八旗和蒙古八旗,優待少數民族.而且皇帝經常邀請蒙古貴族出獵,來增進友誼.對於藏族,皇帝信奉藏傳佛教,對西藏的高僧十分恭敬.而且大肆修建喇嘛廟,並且封了班禪和達賴為兩個地位最高的活佛.等等等等,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爭取漢族支援:因為清朝的統治者是少數民族,所以他們被大多數漢族知識分子所不齒.為此清朝的統治者想盡辦法要改變他們的看法,也為此作了很多努力.清朝沒有像元朝那麼殘酷.雖然也有鎮壓和屠殺,但比元朝要少得多,總體還是比較溫和的.比如他們積極學習漢文化,重用漢族大臣等.順治開始開科考,修孔廟,拜孔子,表示對漢文化的尊重.康熙不僅繼承了順治的政策,還親下江南,拜明孝陵,以安漢族人的心.從那時起,一品大員,如上書房大臣等,一改無漢臣的歷史,重用漢臣.如張廷玉,歷三朝,居首輔四十餘年.乾隆六下江南,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想得到"江南才子"的支援. 至於積極意義,毫無疑問,清朝對中國的民族團結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可以說沒有清朝,就很難有現在我們的56個民族的團結.

  • 10 # 大寶劍三次郎

    沒什麼法寶,也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的貪婪和邪惡,利用漢奸,對漢奸許以高官厚祿,對漢奸偽軍則允許燒殺搶掠奸,刺激獸性,最終野蠻戰勝文明,邪惡壓倒良知,成功建立起殖民統治。

    對少數民族,狼狽為奸的蒙古等民族,滿清統治者採取拉攏政策,同時從漢人身上剝削大量財富,通過賞賜蒙藏高層王公喇嘛,穩定了統治。

    對其他少數民族,或採取利用漢人偽軍鎮壓,既消耗漢人力量,又離間了漢人和這些少數民族的關係,一舉兩得;或者採取聽任自流,例如大涼山中的彝族,臺灣的高山番,清朝基本上沒有任何統治。

  • 11 # 東方大國

    明朝是一個民族關係相對比較平等的王朝,清朝則是一個實行“大滿族主義”、“滿族至上”政策的王朝,全體滿族八旗子弟,“不農不商不工,坐食漢人膏血”,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完全依靠剝削其他民族為生,而且在政治、經濟、軍事諸多領域擁有大量超出其他民族的特權,連參加科舉考試都有相當於漢族考生30倍以上的錄取率。清朝統治者還實行大滿族主義同化政策,粗暴干涉其他民族的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例如以死刑為威脅,強迫漢族人民放棄自己的傳統服飾與髮型,改用滿族的風俗習慣,即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清政府的這些政策,都對民族關係產生了很大的破壞作用。由於現實中清王朝對漢族人民實行的各種民族不平等和民族歧視政策。

  • 12 # dream4129

    清朝是一個拉攏各族高層,欺壓中低層的邪惡政權,魔鬼同樣有力量,但魔鬼表面上的統一,並不能帶來一絲絲的正面作用!簡單來說,滿清的法寶就是壞到極致,不做任何一點點的好事,讓其他各族肉體上虛弱,精神上僵化,把滿族當豬養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劇嗎?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