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運當頭招財納福

    從三個角度回答:

    一是就專業崗位職位角度講,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板級硬體工程師與其他專業工程師前途並不會有太大區別差別,只要好好幹乾的好,都會有前途。

    二是從具體某個人講,前途命運取決於當事人的專業技術水平、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實際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創造的效率效益水平和實現的績效成果。

    三是從發展提升角度講,前途命運取決於當事人的學習、思考、鑽研、創新、實踐水平與努力拼搏、敬業奉獻、拼搏奮鬥精神的有機結合、高度統一。

    總之,雖然行業專業有差別,個體能力水平有差別,但決定前途命運的一定是績效成果、所做貢獻、所起作用。

  • 2 # 業務小哥

    硬體工程師是這樣一種奇特的工作:在中國大多數從事這個行業的人都沒有入門。那些宣稱由於上游晶片廠家的DEMO越來越成熟,導致硬體工程師成為了“裱糊匠”,到處抄參考設計的,他們自己確實就是這樣,也確實沒有見識過什麼是真正資深的硬體工程師。

    網際網路的高價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使得硬體行業的總體人才水平偏低,更加重了第一條的現狀。其實我也挺看好機械行業的,越是被網際網路抽走了人才的窪地,越是存在巨大的需求。你不能問那些被迫幹機械或硬體的人,他們資質平庸,轉行做軟體也怕學不會演算法,他們一定告訴你硬體不行,坑深得很,XXX做軟體水平差還薪資50K/月起......

    硬體專家的資質要求很高,沒有上上之資、又有一定的毅力苦功,有高手在起步時帶一下,幾乎不可能有什麼成就。如果說學軟體對數學邏輯功底要求高的話,學硬體還得加上物理、以及特定行業相關的工程應用知識。利用卡爾曼濾波實現干擾狀態下的感測器資料採集,以便進行過程控制的系統中,究竟是採用遮蔽驅動技術的訊號電纜更好呢,還是採用光電或磁電隔離更可靠?這些問題似乎都不再侷限於電路訊號範疇,它與成本、材料、應用可靠性、程式碼的相容性都相關了。

    回到正題:如果你有超過一般人的天賦,做什麼都挺好,不只是硬體。如果你資質一般,去做些一般人也能掙到錢的工作,比如軟體。需求量大嘛,總是可以多容納些濫竽充數的人,更何況一般人也能寫得大差不差。

    其實對於“研發工程師”而言,能當得起這個稱呼的人,是為我們設計新產品、創造新價值的人,難道不應該是人群中最聰明的top5%? 你認真誠懇地評價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適合不適合做工程師了。

    我覺得硬體很有趣,在某些戰略層面上,硬體設計總是需要科學家級別的人才能勝任。如果你有情懷,不妨可以試試。

    有人說大部分需求可以隨便抄抄DEMO就能搞定了。我感覺“搞”是這麼”搞“了,”定“則未必能“定”了。君不見那麼多動不動就被幹擾資料亂蹦、一上高低溫就癱瘓,或者好一點精度差、響應慢、偶爾宕機要重啟下,這些帶病產品都是哪裡來的?

    須知DEMO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技術可行性“,它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和特定的行業應用相結合。有些為行業定製的DEMO只考慮了技術本身,沒有考慮諸如振動、干擾、環境溫溼度等因素。

    而這恰恰就是硬體工程師的最大價值:在技術可行的基礎上,根據現場應用特徵,優化其功能、強化其效能、在成本與效能之間找到最佳平衡,讓一個技術可行的方案成為一個商業成功的產品,這才是硬體工程師的榮譽之所在。

    我們有些硬體工程師,可能從未想過他所謂的”研發設計“體現在哪裡,到底研究了什麼、開發了什麼、設計了什麼?還是僅僅抄襲了什麼?

    電子工程師這個職業,國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確實在國際競爭中沒有什麼優勢,甚至差距還挺大,所以才會有那些“到處抄抄”也就差不多了的看法 - 你的競爭力就是“差不多”的檔次,你個人也是“差不多”的水平,當然企業也好,個人也好,前途也就是“差不多”了。

    看一個問題評價是高是低,其實是和個人的標準有關的。你覺得這樣就可以了,換個國家換個環境人家說不定覺得莫名其妙 - 就這種水平還敢自稱工程師?有人一直在強調“那種資深的高水平工程師很少 - 需求也少”,可能還是有誤解。我們目前的現狀並非是中低階工程師多,高階資深工程師少,而是基本達到研發能力的工程師少,許多都談不上“研發”二字。說得刻薄一點,我們的“資深”可能是人家的“基礎”。

    我不是很能理解,一個大學學了微積分、普通物理、電路原理、訊號與系統、模電數電,畢業工作幾年後仍然理直氣壯地說我模電不行、我數電不懂、這個小訊號分析我做不了......這和資深搭得上關係嗎?就算做到了就可以以“資深工程師”自居了?這不是基礎工程師要求麼。

    記得小編看過一次報道,一次硬體工程師的招聘,要求面試者講講自己做硬體的心得。結果他掏出一個上家公司的電路板,說你看吧,用了六層板呢。我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工程師,情商極低,缺乏足夠的誠信或道德意識,表達能力差,學習能力弱。他們喜歡掛在口頭的話就是“要是有高手帶我,多幹幾個專案,我經驗就上來了”。他們情願去現場一趟一趟的除錯(所謂的除錯依我看幾乎是胡亂試,好了不知道為啥好,壞了也不知為啥壞,很少是按理論指導一步步來),也不願先在腦袋裡仔細分析一遍 - 也可能他們確實沒能力分析。他們的經驗就像是武功口訣一樣,什麼抗干擾要“多點接地或單點接地”啦,或者IC前面要放幾個去耦電容啦,也有什麼通訊口加個光電隔離啦,似乎口訣越多,經驗越豐富。你要問他這些口訣背後的電路原理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定要0.1uF?在這個應用場景適合不適合,他就啞口無言了。

    其實做任何一行首先要端正態度,你是要做標準的事情,還是要做“不標準差不多”的事情。我一直認為中國存在巨大的機會,其原因很簡單:只要你中規中矩做到工程師的基本要求,你在國內就是領先的,有著巨大優勢的,因為國內的同行或企業存在太多不著調的現象了。

    問題是,我們把認真讀書考試平均分也不過90來分的人稱為“學霸",把能夠將書本理論與研發實踐結合起來的工程師稱為“高手”(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都做不到的工程師不是坑人麼?),這不僅是眼光的問題,更是人才供給側改革的問題:大量低端人力資源過剩,高階人才供給不足。這是和我們產業現狀匹配的人才現狀,也是我們未來改進的必由之路:國家產業假如能夠升級,絕對離不開社會人才的升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網購的?你覺得今後電商會是趨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