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逍遙婧怡
-
2 # 菩提禪境
居士就是指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必須要守五戒才算一個合格的居士,因為為了眾生解脫而發願修行成佛,前提是必須要發菩提心,持五戒,才能究竟圓滿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步入佛的果位!這個是修行次第,瞭解下即可!
-
3 #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受戒持戒的關係
對於這個持戒啊,我們一定要記住。持戒的前提是要受戒。受戒是要透過一定的儀軌,這個儀軌讓我們得戒體,然後持戒的過程是養護這個戒體的過程。明白嗎?假如我們沒有透過一定的儀軌,就得不到一定的戒體。沒有戒體,你就是有善行也不是在持戒。
比方說我們受了三皈五戒了,不殺生戒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殺生。好了記住,你既有不殺生戒的戒體, 有受戒的功德,還有持戒的功德 。我就不殺生好了。有的人不知道,不明白,他也沒有去透過受三皈和受這個五戒的不殺生戒。他也不殺生,他那個不殺生是因為,他沒有接觸到殺生的因緣,或者是他害怕殺生。我一個親戚,從小很小膽,家裡來人了農村嘛,家裡來了人啦,待需要殺個雞啊。他就捂著耳朵,哆哆嗦嗦的跑到我們另外的親戚家,幫幫忙吧 我不敢殺雞,叫我那個朋友我那親戚去幫忙殺雞。他沒有殺,他是小膽不殺,和我們的持戒不殺,是不一回事的。知道這意思吧。
-
4 # 梁興揚
瞭解為何佛道的在家信徒叫居士,可以幫我們瞭解傳統文化,還能幫我們瞭解佛道在中國的融合。居士在《禮記》之中曾出現為:“居士錦待。”經注中說這是有道藝的處士。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中的考證,居士一號起於商、周之時。《韓非子》中有當時姜太公得封地齊國,東海上有居士猛。華士昆弟二人一起討論說:“我們不臣服於天子,不和諸侯打交道,我們自己種自己吃,喝水也是自己挖井。”可見居士一詞的確是起源於中華,非是外來。
後在元朝《輟耕錄》中就有:“今人多以居士自號。”那麼什麼是居士了?按《南史》記載阮孝緒曾宅在一個屋子中,家裡人都看不到他的面,親友因此叫他居士。按這種看法今天的宅男宅女也算是居士了。
但看漢語詞彙不能如此簡單,《梁書》之中有到洽(很少見的姓氏)能當官不當官,自己在山上蓋房子住,時人皆稱居士。《魏書》中也有盧景裕不當官,悠閒貞素自得其樂,當時人也叫他居士。到洽能當官不當官是為因見世道亂了,不忍為官,說白了不願同流合汙。盧景裕不當官自己悠閒自得也是有原因。依上文來看,居士者在世俗之中不染塵埃,於世俗之中有所堅持人號為居士。
但從唐時開始居士一詞就多了點意思,如青蓮居士李白,摩詰居士王維,但此時號稱居士者多是道家信徒,如禮拜的青蓮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宋蘇軾的東坡居士,李清照的易安居士等。
在元朝之時居士一詞大熱無論佛道俗家多有自稱居士者,後世亦如是,有很多儒家的知識分子也稱居士,如近代的國學大家章太炎又號太炎居士。但在今天自稱居士的多是佛教信徒,畢竟道教信徒少。希望自稱居士的各位不要忘了,居士有在世俗之中不染塵埃有所堅持之意。
-
5 # 釋衍益
觀。。。。止
本來世無事一念有差異。
前念後念過念念入因地。
起念無心意反思有覺意。
觀照當下念皆是貪瞋痴。
覺正念當淨反觀無對錯。
作事千變化上下心未增。
世事皆無常有常作善業。
凡事自作受觀止一念心。
看自心起念覺透悟菩提。
回覆列表
皈依佛門的人是居士。皈依佛門的基礎就是三皈五戒。不過現在能夠持五戒的居士是受菩薩戒的,一般來說,木有受菩薩戒的,五戒能夠守三戒我都要贊一個。我皈依佛門快18年了,只能守3戒。能夠守五戒那天,我就去向師父申請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