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星辰小故事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可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孔子所到之處無不受到時極高的接待,但卻不能展示其才華,鬱郁一生不得志。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戰國初時期,其時正當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攻打,戰火紛飛,天下已打亂。各諸侯國都在為生存而努力發展經濟,只有國力強大了才不被消滅。對國君來說,誰的辦法在最短時間內能夠提升國力並能稱霸天下就用誰。而孔子主張迴歸,用文王武王之道去治理天下,用思想去感化,所以很不適合用於當時的國家治理。法家則不同,他們主張打破舊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最終,國君們採用了法家思想,成為實現強國夢想的武器,孔子的主張被拋棄了。

    其次,孔子是搞思想教育的,對軍事和經濟不是很懂,在當時的戰爭年代沒有實際用處。

    第三,孔子是有原則的。儘管有個別君王想採用他的主張,但卻受到了權臣的排擠而得不到重用。

    可以說,孔子生不逢時吧。生在了那個禮崩樂壞、戰火紛飛的年代。他一心想重振周禮,可是卻沒有搞清楚歷史的車輪要向前走。一生顛沛流離、鬱郁不得志。

  • 2 # 好玩的國學

    論孔子的東西南北之人和他的不受重用

    1.孔子四十年周遊列國,其實就是一個反覆被炒魷魚反覆找工作的過程。孔子和弟子們,用了十四年“周遊列國”。所謂的“周遊”,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實上,十四年來,孔子和弟子們,到處投簡歷找工作,參加面試,成了不折不扣的“麵霸”。但最終不是被“炒魷魚”,就是被迫辭職走人。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幹”,在古文中是“拜訪”的意思,而不是說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個國君。司馬遷的意思是說,“孔子為了實現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見了七十多個大小國君,但是沒有一個能任用他的”。

    十四年來,已經進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帶著學生們,艱難跋涉於四方,一路上備受冷遇,(即使是像衛靈公、衛出公那樣的禮遇,也是敬而遠之)遭受著詆譭、讒言、羞辱、譏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們,也開始懷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為世所用。面對困頓,孔子始終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信念,孤獨但義無反顧地前行。

    “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絃歌鼓舞,未嘗絕音。”這是一段多麼艱難的旅程啊,這是一段多麼“失敗”的人生啊。

    2.孔子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理想和春秋大亂時期的社會現狀不相符合。春秋時期,禮壞樂崩,一切原有的仁義道德和社會規則都被打亂,沒有誰會再去相信所謂的仁義和禮制了。這個時期,各諸侯國彷彿被設定成了“互掐模式”,大家沒事就打一架。就像自然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小蝦沒辦法,只好吃沙的“叢林法則”一樣,大國喜歡欺負小國,小國沒辦法,就去欺負更小的國家。大家都各懷鬼胎,大國想著稱霸能夠成為老大。天下大亂,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力,諸侯的國政也被臣子所把持。所以,國君大臣殺死、父親被兒子殺死的事情是常有的。當時各國國君的想法就只有兩個。大國國君想著如何稱霸,小國國君想著如何避免捱打。所以,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在那個時期就成了一句空話,也就是說是看起來很美的社會理想。一個有思想的國君,會很清醒地認識到,和敵人談仁義,那無異於與虎謀食。所以,各國國君覺得孔子的思想挺好,但就是不用,這樣也是出於現實的考慮。

    3.孔子的性格原因。孔子這個人性格和執拗,一言不合就生悶氣,生悶氣的話,就不再和國君們講什麼道理,乾脆辭職走人。他要是能像春秋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一樣,臉皮再厚一點,態度再好一點,也許結果就不是那麼失敗了!

  • 汽車b柱飾板裂開怎麼修復?
  • 剛生完孩子三天沒奶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