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暢侃歷史

    我曾在歷史圈看到一句話非常有趣: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漢武帝可以叫他大哥,其他君主包括唐宗明祖都得叫爸爸。

    評價一個皇帝實在是太難了,根本做不到真正的全面客觀。只能是站在巨集觀角度,粗略地分析。本人學識淺薄,請諸君多多包涵。

    漢武帝的功績和歷史地位是被廣泛認可的。兩千多年來,歷代帝王中保三爭二的水準。

    作為第一位在位時間超過五十年的皇帝,漢武帝在任期間勵精圖治,發揚武功,讓漢朝的疆域達到空前的規模。後人對他褒貶不一,正所謂譽滿天下,謗滿天下!傳奇性絲毫不輸秦始皇。

    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時年16歲。次年,建立年號,稱建元元年。

    這是中國帝王建元的開始。之前的秦朝,漢前期都以國號或統治者來紀年。

    一、內政治理

    1、推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

    楚漢相爭中,劉邦從大局出發,分封了一些異姓諸侯王。等漢朝建立後,劉邦在其“家天下”的思想影響下,大力分封劉氏宗室,著力消滅異姓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等開國功臣都死於非命。

    到了劉邦晚期,除了弱小的長沙國,異姓諸侯國全部被劉姓所取代。但同姓諸侯國數量多,實力強,逐漸威脅到漢帝國的中央集權。

    文景二帝在位時開始削藩,各地諸侯不甘束手就縛,掀起了七國之亂。後來反叛被鎮壓,諸侯王的實力已經被大幅削弱。這為武帝的進一步削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於前127年頒佈推恩令。准許諸侯王除以嫡嗣代立外,可將土地分給其餘諸子,由中央給予封號(侯)。這樣一來,諸侯國越來越小,大都比一個郡還小。

    除了頒佈推恩令之外,武帝還實行“阿黨法”和“左官律”

    如果諸侯王有罪,其下的高階官吏如不舉報,就視為一黨,諸侯王不僅喪失了治國理民的事權,還必須承受來自臣下的就近監督。

    凡是在諸侯國為官者,其地位低於中央朝廷的官吏,並且不得再擔任中央官吏,以此來阻止諸侯王網羅人才,圖謀不軌。中央對人才的掌控力得以大幅加強。

    2、完善選官制度和監察制度

    漢武帝時期採取的選官體制,包括察舉制和太學養士制度,前者為核心。

    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置業惡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漢代對地方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的。因為就算對漢朝歷史可能感興趣的人沒那麼多,可東漢末年的故事,男女老幼都能說上幾句。諸侯並起的時代,對地方行政制度不瞭解,豈不是會鬧出“一座荊州”,“一座徐州”的笑話?

    刺史的權力在漢武帝時期受到較大限制,到了東漢後期,刺史逐漸坐大,成為地方實際上的最高長官。

    3、加強皇權

    漢初丞相位尊權重,如蕭何,曹參,本身就是列侯,政治影響力較大。漢武帝繼位後千方百計要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

    武帝大量任用布衣儒生為相。因為布衣寒門的背景較淺,沒有特別勢力可以依靠。皇帝提拔其為丞相後,便會依附於皇帝。公孫弘以七十歲高齡擔任丞相,完全是依靠漢武帝的提拔。

    公孫弘打破了西漢建國以來,先封侯後拜相的慣例。以往掌握國家中樞權力的都是貴族地主階級,公孫弘可以說是士族登上歷史舞臺的第一步。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換過十三位丞相,斬殺六個丞相。

    滿朝文武大臣沒人願意為相,誰要是聽說漢武帝要任命自己為相,就會趴在地上不停的叩頭謝恩,但就是堅決拒絕當丞相。

    最可憐的莫過於公孫賀。他明知漢武帝對丞相的要求特別高,且前任丞相全部因罪自殺,這相位實在是個燙手山芋。被逼無奈後不得已為相。果然,十一年之後的徵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初,賀引拜為丞相,不受印綬,頓首涕泣,曰:“臣本邊鄙,以鞍馬騎射為官,材誠不任宰相。”上與左右見賀悲哀,感動下泣,曰:“扶起丞相。”賀不肯起,上乃起雲,賀不得已拜。出,左右問其故,賀曰:“主上賢明,臣不足以稱,恐負重責,從是殆矣。”

    中朝由大將軍、尚書等組成,是決策機關,實質上是由皇帝所信任的人組成的親信和祕書班子。

    外朝以丞相為首,包括朝廷百官。

    於是皇帝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將決策權力緊緊握在自己手中,外朝僅僅作為皇帝詔令的執行者,丞相更是喪失了和皇權抗衡的根基。這兩套班子有點像清朝雍正時期軍機處的原始形態。

    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他並非僅用儒家思想來治國,甚至法家思想才是核心!

    為確保儒術獨尊,必須將儒學制度化。武帝創設“五經博士”,博士弟子制。由朝廷為五經博士選配弟子,確立以察舉製為主的儒術取士制度。

    從此之後,儒家思想的本質逐漸改變,淪為了封建王朝的思想統治工具。

    為打擊豪強地主勢力,武帝任用了一大批酷吏。這些酷吏以皇權為靠山,手段殘忍。司馬遷在《史記》中為酷吏作傳,說明這是當時的一個普遍的官員階層。

    比如,史記中描寫的一位酷吏叫寧成。武帝想任命寧成為郡守,當時的御史大夫公孫弘勸諫說寧成治理手段殘酷,不可管理一方百姓。後來有人揚言說:“寧肯看到幼崽哺乳的母虎,也不要遇到寧成發怒。”

    寧成家居,上欲以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寧成為濟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成不可使治民。”上乃拜成為關都尉。歲餘,關東吏隸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值寧成之怒”。

    酷吏的存在對抑制豪強地主的氣焰,加強中央集權當然是作用明顯的。但酷吏絕不是清廉公正之輩,他們往往用酷刑來威逼利誘,進行貪汙,瘋狂聚斂財富。大批忠臣因為酷吏有意無意的錯誤評判,含冤致死。

    5、巫蠱之禍

    漢武帝一向迷信神仙。他為了招募方士,建築神祠,花費金錢無數。晚年他開始渴求長生不老,於是他非常忌諱有人詛咒他。這點正好被方士運用,釀成了巫蠱之禍。

    是時詔捕陽陵大俠朱安世甚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後果得安世。安世笑曰:“丞相禍及宗矣!”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上且上甘泉,使巫當馳道埋偶人,祝詛上,有惡言。”

    此外江充因為私人矛盾誣告此案和太子有關,太子無奈之下起兵造反,最後兵敗而死。太子的母親衛皇后也因罪自殺。

    巫蠱之禍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太子劉據的自殺讓漢武帝多年培養的接班人計劃落空,劉氏接班人大量受牽連,朝中大臣也多受誅連,導致後來的霍光專權,外戚長期把持朝政。

    二、對外政策

    1、轉變隱忍的外交策略,反擊匈奴

    漢初天下凋零,國力非常薄弱,不具備對抗匈奴的實力。劉邦親率40萬大軍遭遇白登之圍後,便開始對匈奴採取守勢。甚至以宗室長女下嫁單于,每年贈送大量金銀財物,頗有兩宋風範。

    通過文景之治延續修生養息的國策,國家積累了大量財富,內部統治方面,國家也空前團結統一。此時漢武帝決心主動出擊,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至今上即位數歲,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對匈奴的首次作戰是馬邑之戰。漢軍本想著誘敵深入,但被匈奴發現陷阱,無功而返。主張進攻匈奴的王恢也引咎而死。

    元光二年(前133年)春,詔問公卿曰:“朕飾子女以配單于,金幣文繡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曼,侵盜亡已。邊境被害,朕甚閔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議宜擊。夏六月,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將三十萬眾屯馬邑谷中,誘致單于,欲襲擊之。單于入塞,覺之,走出。六月,軍罷。將軍王恢坐首謀不進,下獄死。

    此後匈奴和漢帝國的關係愈發緊張,兵戈不斷

    匈奴入上谷、漁陽、殺略吏民千餘人。遣將軍衛青、李息出雲中,至高闕,遂西至符離,獲首虜數千級。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殺太守;入雁門,殺略千餘人。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殺略數千人。元朔五年秋,匈奴入代,殺都尉。

    其中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規模最大。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幾十萬步兵,分別從定襄郡(內蒙呼和浩特東南)和代郡(河北蔚縣)出發,共擊匈奴單于(匈奴首領)於漠北。漠北之戰給匈奴以致命打擊,出現了“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從此,匈奴北徙漠北並西遷。漢北自朔方,西至令居(甘肅永登),以60萬吏卒屯田,加強防守。漢武帝取得抗擊匈奴的戰爭的勝利,使國家更加統一,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

    2、開疆拓土,促進民族交流

    漢武帝在任期間,派軍隊南征北戰。西到大宛,Murano;北到匈奴;南到閩越;東到北韓,漢朝的領土大幅擴張,比漢初疆域有明顯增加。

    閩越王郢攻南越。遣大行王恢將兵出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出會稽擊之,未至,越人殺郢降,兵還。東夷薉君南閭等口二十八萬人降,為蒼海郡。

    匈奴作為當時的草原霸主,實力非常強大。武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抗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帝國和西域諸國自此建立了友好交流關係。

    張騫通西域之後,漢王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國派往漢朝的使者絡繹不絕,各族商人也頻繁地往來於內地和西域之間。西域各國被漢帝國的制度和文化吸引,逐漸被納入到帝國統治之下。

    在當時人煙稀少、道路艱險的情況下,為了保障這條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的安全暢通,漢朝政府於公元前101年設定使者校尉,加強對西域的治理。

    漢武帝時期開始形成的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漢昭帝繼位後,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西域正式成為漢朝版圖的一部分。

    漢武帝在對外發動戰爭期間,造成“天下虛耗,戶口減半”,造成“巫蠱之禍”。在位後期,全國戶口大幅削減,百姓怨聲載道。國內矛盾激化,漢帝國內部出現饑饉盜賊的現象。有秦朝末年的危機徵兆。

    益州、昆明反,赦京師亡命令從軍,遣拔胡將軍郭昌將以擊之。

    由於用人失當,導致將領之間形成派系,尤其衛霍與李廣兒子之間的糾葛。晚年對匈奴作戰遭遇重大挫敗。

    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投降匈奴。前97年,李廣利與公孫敖等總計二十萬兵力兵分三路,無功而返。前90年,商丘成率兩萬人出西河,馬通率四萬人出酒泉,無功而返。李廣利率七萬人遠征,全軍覆沒,投降匈奴。

    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內局勢動盪,家庭慘變,讓武帝迷途知返。公元前89年,他遣散所有方士,不再相信神仙。此外他下令罷除西域輪臺的屯戍,不再進攻匈奴。

    三月,上耕於距定。還,幸泰山,脩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己,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由是不復出軍。

    總體來說,漢武帝絕對是民族英雄,千古偉人!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 2 # 古早的事

    漢武帝劉沏就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西漢的第七位皇帝,初名為劉彘(zhì)。因從小非常聰明,聖德過人,其父漢景帝劉啟在他七歲時,便將彘改為沏,“徹”字表示充滿智慧,達到聖德的要求。

    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的政治形式還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為加強中央集權,採納了臣子的建議,頒佈了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為了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督,便設立了刺史,相當於欽差大人,來督察那些地方豪橫、官吏。在用人方面,武帝的標準是唯才是舉,只要是有才有德,願意效勞漢朝的人都可委以重任。在經濟上更是進行了六次的幣制改革,實現了貨幣統一,解決了私鑄,偽鑄貨幣的問題。

    在軍事上,武帝任命衛青、霍去病為大將,大破匈奴,收復南越,並在西域設定了使者校尉,為漢宣帝設定西域都護府奠定了基礎。為了加強與西域的貿易往來,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 3 # 飛天ZY漫雪

    劉徹就是漢武帝,公元前141年,漢景帝病逝,16歲的劉徹即位,即漢武帝。

    劉徹原非皇太子,公元前153年,漢景帝就立劉榮為皇太子,劉徹被封為膠東王。

    不過劉徹生於宮中,受過良好的教育,興趣廣泛,胸懷廣闊。他有一番雄心大略,打算憑藉先輩們積累的雄厚經濟實力,立志大展巨集圖,剛即位不久的他,下詔佂求賢才,廣川人董仲舒脫穎而出。

    董仲舒自小生活在儒家氣息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董仲舒讀書刻苦,但從不讀死書,而是融會貫通。他曾在朝堂之上,與漢武帝一問一答,聽的漢武帝讚不絕口,他的主張,對漢武帝的政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獨尊儒術,更是得到他的讚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首先就改革了漢朝的選官制度。

    漢初的選官一般是兩個途徑,一來自軍功,二由郎官入仕,由於漢朝的特殊歷史條件,景帝之前,官吏大多因軍功而進,不過,打仗與處理政務畢竟不同,那些因軍功做官的人,越來越不適應封建政治的需要。而郎官入仕,一是官吏推薦,在就是以資產入選為郎,使得許多優秀人才無法入仕,弊端很多。

    因此,漢武帝在繼續實行漢初選官制度的同時,確立了新的察舉制度,就是一種由公卿或郡國首先向朝廷舉薦人才,經朝廷考察後授官的一種選官制度。漢武帝時的察舉分常科和特科兩種,武帝還規定博士弟子也可以入補官吏,於公年前136年正式設定。漢武帝在選官方面以察舉制度為核心,廣開仕途,他的這種制度得到了許多優秀的人才,當時就有長於治國的公孫弦,有博學多才的司馬相如,有熱心公益的卜式,有習於縱橫學說的父偃,有剛子不阿的汲黯,又嚴於執法的張湯,有精於理財的桑弦羊,有傑出的軍事家衛青、霍去病,有出色的外交家張騫,還有以滑稽幽默著名的東方朔,也被武帝任為大中大夫。

    漢武帝的改革選官制度,削弱了相權,選拔出一些文才出眾的人蔘與大政,擴大尚書職權,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制度也進行了改革,加強皇權,強化中央集權。

    在限制、打擊諸侯王的同時,武帝還加強了地方的監察。加強自身統治之後,漢武帝開始向外開拓疆土,在南方加強了對東南、嶺南地區的統治,是其成為華夏的一部分,在北方則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征伐,在西域,加強了漢與西域諸國的往來。從而使漢王朝的彊域空前拓展,成為東起北韓半島的海岸,西至西域,北至陰山大漠以北,南至今。越南中部的泱泱大國。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登上泰山,行祭天禮,泰山封禪之後,武帝開心之餘,下令將此次巡行所到之處歷年欠下的田賦以及當年交的賦稅一起免除,天下爵位增賜一級。後來武帝任命田千為丞相,上天下昭示其思富養民之心,力本農,止擅賦,從此漢朝統治發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轉變。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他繼承和發展了西漢前幾代皇帝執政的經驗,使西漢王朝出現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大一統的局面。公元前87年2月,締造西漢盛世的帝王一代天驕漢武帝病逝,享年71歲。

  • 4 # 林一Gerry

    漢武帝劉徹,中國古代的第二個封建王朝漢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雄才偉略是真正的使中華民族世代光榮的。《諡法》說“威強睿德曰武”,就是說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劉徹的一生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景帝之子,劉徹,原名劉彘,立為太子時改名為徹,西漢皇帝(是漢朝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子,漢文帝劉恆的孫子,劉邦的曾孫,其母是王娡,皇后為衛子夫。他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七十歲駕崩。(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後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個月)54年的統治歷程。

      在位期間,繼承景帝政策,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在法律思想上,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認儒家思想的封建正統法律思想的地位。在位五十四年,是西漢的鼎盛時期。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他統治下的西漢帝國比羅馬帝國還要強盛。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但由於徭役兵役的增加,人民負擔加重,引起農民反抗。

    漢武帝的功與過

    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制度。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軍事:改革兵制。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被俘虜的大月氏人,開括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絡西域以至中亞等地的通道。

      經濟:在經濟方面,採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頒佈“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定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經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學說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於思想多元化的發展。

    人事: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大一統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對外關係:發動對匈奴戰爭,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謀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派張騫出使西域,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絡,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擴充疆土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北韓(今北韓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同時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漢武帝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對匈奴的打擊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政府相對抗,保證了北方邊郡乃至全國的安全。

    晚年悔悟: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臺宮殿(並非新疆輪臺)裡下《罪己詔》:《輪臺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 5 # 致閱歷史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7月31日-前87年3月29日),一說原名彘,他是西漢第七位皇帝。

    他於7歲時被冊立為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3年345天。其正式諡號為“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也就是中國歷史上在位第三長的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對內政策

    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並興太學,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佈《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諸侯的權力及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成為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開絲綢之路、使用年號、設立刺史、加強內廷權力等開創性舉措。

    對外政策

    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過終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

    開疆拓土

    漢武帝先後在秦朝故土吞滅了東甌國、南越國、閩越國,並遠征異域,消滅衛滿北韓及冊封夜郎國等等,繼秦朝後再次拓展了中國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遠征大宛,使漢帝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遠達中亞,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峰,其在位期間被稱為漢武盛世,為漢朝的極盛時期。

    負面評價

    他晚年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了極大負擔。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蠱之禍的發生,為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份。他對臣下擅用權力,司馬遷和李陵家族都在他的命令下遭難。駕崩前兩年,漢武帝下《輪臺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為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 6 # 悠然創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後人常常把秦皇漢武相提並論,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封建專制集權的國家,是由秦始皇建立,而是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名劉徹,景帝之子,漢朝第五個皇帝。他七歲太子,十六歲繼帝位,七十一歲死去,在位五十餘年,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統治時期,當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漢武帝國達到了強盛的頂點。後來許多封建史學家,都把這一切歸功於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不可否認,漢武大帝是一個傑出的封建帝王。

    漢興六十餘年,實行黃老之治,堅持休養生息,封建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中央集權統治得到鞏固,漢武帝因此而操縱自如。

    為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解決藩國問題,繼經過“七國之亂”,各地封國受到制約後,漢武帝又發揚“推恩”辦法,把長子襲爵的諸侯國,改為分封其它子弟做候國,直接由各地的郡管轄,從而各王國勢力愈加弱小,無法割劇地方對抗朝廷。

    漢武帝在藉故剝奪各諸侯國的爵位,建立皇權為中心的官僚制度,通過"太學,"來培養和選拔官吏,通過賢良策試選拔人才等手段,從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還把財經大權集中在朝廷,統一幣制,朝廷鑄錢,鹽鐵專賣,向商人徵稅,運輸貿易實行官營等等,這些措施使中央集權加強,經濟繁榮,西漢十分強大。

    漢武帝通過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改進農具,改進耕作方法,提高農作用產量,以供支援戰爭和朝廷的巨大消耗,這也是漢武帝的重要政策。

    有足夠的本錢以後,漢武帝認為反擊匈奴的時機成熟,經過三次重大戰役漢朝終於打敗了匈奴,基本掃除了匈奴的威脅。而後漢武帝邊塞移民、屯田、加固城塞,打通西域,徵拓部落疆域,物產交流等,鞏固勝利成果,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進行了五十年的大小戰爭,在反對匈奴貴族侵擾,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古代史上享有功績。總之,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傑出代表,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成就的封建帝王。

  • 7 # 涼宮解歷史

    漢武帝原名劉彘,後改名劉徹,祖父是漢文帝,祖母是竇太后,父親是漢景帝劉啟,母親是王皇后王娡,漢武帝初封膠東王,七歲立為皇太子。後三年景帝駕崩,漢武帝劉徹即位,封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母親王皇后為王太后,

    建元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

    建元三年發大水,然後又發生了饑荒導致吃人的事件發生,

    建元三年七月,濟川王劉明殺了太傅。閩知道了以後圍困東甌,東甌告急,派遣嚴助手拿令牌求救,最後得救。

    建元四年,廣川王劉越,清河王劉乘去世。

    建元四年五月太皇太后竇氏薨。

    秋八月閩越王郢圍攻南越,遭到了王恢出兵豫章。大司農韓安國從會稽還擊,還未到的時候,越人殺郢降,

    元光元年冬十月,初令郡國舉孝廉,

    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決濮陽多達十六個郡,於是組織十萬人救治河水。趕龍淵宮。

    四年冬魏其侯竇嬰有罪,五月地震,大赦天下。

    五年春,河間王薨。

    夏,發巴蜀,治南夷道,

    秋七月,皇后陳氏被廢,

    六年。匈奴入上谷殺吏民,漢武帝遣車騎將軍衛青,騎將軍公孫傲出代,輕車將軍公孫賀出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雁門,衛青到了龍城斬敵七百人,李廣和公孫傲失敗而歸。

    元碩元年春三月立皇后,

    秋,匈奴入遼西殺太守,入漁陽和雁門敗都尉,殺三千餘人,漢武帝派遣衛青出擊雁門,將軍李息出代,殺敵數千人。

    東夷大君南閭挾二十八萬人投降,

    魯王,長沙王薨,

    二年,匈奴入上谷,漁陽,殺民數千人。漢武帝派遣衛青,李息出雲中,遂西至符離,獲俘虜敵人數千人,收河南,

    三年大赦天下,匈奴入代殺太守。入雁門殺千餘人,六月皇太后崩,

    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殺略千餘人,

    五年春大旱,大將軍衛青挾六大將軍出兵十餘萬人,出發朔方,俘虜敵軍千餘萬人。

    秋匈奴入代,殺都尉。

    六年春大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兵十餘萬人出定襄,斬首三千人。休士馬與定襄,雲中,雁門,赦天下。

    元狩元年,淮南王,衡山王謀反,誅殺,

    夏四月赦天下,立皇太子,

    其遣皆者巡行天下,存問致賜曰:【皇帝使竭者賜縣三老。孝者帛,人五匹,鄉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鰥,孤。獨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者米,人三石,】

    五月匈奴入上谷,殺數百人。

    漢武帝派遣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至皋蘭,斬首八千人,

    將軍霍去病。公孫傲出北地二千餘里。過居延,斬首俘虜三萬人,

    匈奴入雁門殺數百人。遣衛尉張騫,郎中令李廣皆出右北平,廣殺匈奴三千人,盡亡其軍四萬人,獨身脫還。其公孫傲,張騫皆後期。

    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四萬人來降。

    夏五月赦天下,

    秋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殺數千人。

    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青至墓北圍單于。斬首九千人。至瀾顏山還。霍去病與左賢王大戰。斬首七萬人,風狼穴居山乃還。兩軍死士者數萬人,前將軍廣,後將軍食其皆後期。廣自殺,食其贖死。

    五年,丞相李蔡有罪自殺,

    天下馬少,平牡馬,匹二十,

  • 8 # 種花家族

    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

    他十六歲即位,

    政治上:頒行推恩令(赤裸裸的陽謀,牛逼!),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

    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抑制商賈。

    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

    重點來了,為何叫漢武帝,重點在“武”

    軍事功績請看:(還有誰?)

    西漢自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力強盛

    ②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第一次將中國的目光投向了世界

    ④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遊牧民族———匈奴臣服於中原王朝的皇帝。名將:霍去病,衛青,李廣等參與征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長城內外“馬牛放縱,畜積布野”

    ⑤開拓西域:遠征大宛,車師之戰,Murano之戰,龜慈之戰,沙車之戰

    ⑥征服北韓,開拓閩越,開拓西南。

    看到這裡很多朋友會說,這不就是個會打仗的皇帝嗎?錯,大錯特錯!!

    文化:劉徹能詩善賦,重用四方文人賢士、重視文化建設。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廣開獻書之路。又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各類圖書,皆在數十年間廣充祕府,史稱“書積如丘山”。當時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藏書達33090卷。皇室和政府藏書空前豐富。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至少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開闢絲綢之路(沒的說,牛逼)

    第一個使用“罪己詔”自我批評

    以上功績,創造多數第一,牛不牛?

  • 9 # 百億富翁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首先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潛移默化地消除了威脅;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定十三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

  • 10 # 熊熊講歷史

    漢武帝他是漢景帝劉啟之子,九歲時被立為膠東王,後來漢景帝廢太子劉榮,劉徹才被立為太子。他登基後,唯一的目標就是打破漢朝女人換來的和平,也就是陳平提出的和親政策。他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年輕將領衛青,霍去病,訓練騎兵軍團。主動尋找匈奴決戰,先後發動了幾次對外戰爭,打的匈奴遠走漠北。同時,又收復了閩越國,將兩廣納入西漢版圖。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不過由於年年對外用兵,使得國力空虧,民不聊生,加上晚年迷戀長生不老,放了許多錯事,這也是他一過。不過總體來說,劉徹還算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

  • 11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含前後少帝),政治家、文學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蹟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 12 # 小恆CC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

    就漢武帝的功績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漢武帝於元朔二年(前127)採納中大夫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在王國範圍內封到封地,作為侯國。造成了“於是藩國始分,而弟子畢侯矣”的局面。從比,“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通過這個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

    二.加強中央集權

    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提高皇權,採取了限制丞相權利的措施。他親自過問一切政務,與此同時,他還選拔了一批中下層官員,作為自己的高階侍從和助手,替他出謀劃策,發號施令。這樣,在朝中就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書、中書、侍中等組成中朝成為實際的決策機關,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逐漸出成了執行政務的機關。中外朝的形成,顯示了統治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新財經政策

    1.改革幣制,把鑄幣權收歸中央

    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下令宣佈禁止郡國鑄錢,把鑄幣大權收歸中央,成立了專門的鑄幣機構,鑄造五銖錢。新鑄的五銖錢質量很高,便於流通,成為當時唯一的合法貨幣。

    2.算緡和告緡

    元狩四年(前119年),頒佈了算緡、告緡令,算緡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貸者徵收財產稅。規定商人財產每2000錢,抽稅一算……隱瞞不報或自報不實著鼓勵知情者告發叫做告緡。

    上述各項措施的實行限制和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貴族的經濟實力,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暫時解決了由於戰爭和奢靡浪費所造成的困難,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經濟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校(中學)領導找談話讓本人擔任下學期團委書記,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