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首先讓一個人崩潰,他的一個衡量標準是什麼?我想一定是崩潰一輩子,而不是崩潰一陣子。

    什麼樣的一個教養方式會讓孩子崩潰一輩子呢?很簡單,那就是孩子從原生家庭父母身上所延續下來的思維方式是消極的。換句話說,什麼樣的思維以及觀念會促使孩子時時刻刻陷入在痛苦的泥潭當中呢?

    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孩子自我價值衡量標準的錯誤。父母教會了孩子用外在的事物來衡量孩子內在的價值,比如說孩子考試考到了多少分他才有價值,沒有考到這麼高的分數,孩子就很沒用;比如說孩子願意去上學,他就有價值,當孩子不願意去上學的時候,他就很沒用;又比如說,孩子考上了大學,他就有價值,沒有考上大學,他就啥都不是。

    如何解決?只有父母改善自我思維,樹立正確觀念,並且向孩子傳遞健康有效的思維觀念,重新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科學的,有益於孩子一生的價值衡量標準,孩子才能夠從崩潰的深淵當中脫身出來,孩子才有信心面對,有信心挑戰他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阻礙,迎難而上,步步為營!

  • 2 # 悠悠媽的快樂生活

    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所以原因也不一樣吧。

    嚴控型的家長,你交什麼樣的朋友,穿什麼樣的衣服,選什麼樣的專業,去哪裡工作,都必須遵從家長的意願,這樣的家庭,其實就挺讓人崩潰的。

    很多人把孩子當成自己附屬,或者是自己願望和目標的實現者,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他們忘記了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忘記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一旦孩子想要有自己的選擇和標準時,父母就大吵大鬧,最終孩子還是逃不開這樣的家庭。我想無論是誰,都不願意去當提線木偶,遇上這樣的家庭,必然會崩潰。

    嚴控的讓人無語,同樣,藤纏樹式的也是讓人崩潰。家長沒有個家長的樣子,什麼事都依靠你,這個時候,逼著你長大,因為所有的事都由你來抗。如果父母不能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而全都由孩子來承擔時,孩子同樣也會很崩潰。別人的家長都是呵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去是要不斷的給家長來收拾殘局。

    其實,成長中,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彼此獨立但又不失去聯絡,就是很好的。

  • 3 # 涵涵家族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讓人崩潰啊,我認為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事事否定孩子,就是把他的人生推上質疑的高臺。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時,比如炒了個菜、得了好成績,滿心期待得到家長的誇獎肯定,結果你卻來了句“不咋樣”“就這成績還拿出來說”,這無異於是澆了孩子一盆冷水,長此以往,沒有享受過被肯定的喜悅,就會使得孩子毫無信心,自我否定,甚至懷疑自己的人生,被毀的是自己孩子的人生啊,虧不虧啊,其實只要一句誇獎就可以扭轉局面啊。

    第二、監控式的教育,讓人發毛。不論孩子做什麼,時刻緊盯著,稍有風吹草動,立馬現身,免不了要指責一番,時間一長,孩子能不壓抑嗎?老覺得有雙眼睛如影隨行,讓人心裡毛毛的,嚴重者會出現幻聽,老覺得有聲音要制止自己的行為,這類孩子終會養成做事畏首畏尾的習慣。

    第三、家長一堂言,權威不可挑戰。很多家庭,家長都是以釋出命令的語氣說話,動不動就是“閉嘴”“這個家裡我說了算”“聽父母話總不會錯”等等,不許孩子發表意見,家長權威簡直如死神般無法撼動,慢慢地,孩子也就習慣了沉默、被動的接受,最後成了一個平庸、無主見、只會聽令辦事的人。

    第四、物質上給予了無限滿足,卻在其他方面放任、縱容。一些父母喜歡在物質上不斷滿足孩子,呵護備至,他們認為物質欠缺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卻忽視了對孩子人際交往、精神層面的教育指點,使得一部分孩子從小就無法無天,盛氣凌人,長大就容易偏離人生軌道,毫無道德底線。

    第五、比較功利性的教育。關於這點,我說說自己的人生經歷吧,我的母親是七十年代的高中生,爭強好勝的她以4分之差和大學校園擦肩而過,由此就為我悲催的學生生涯埋下了伏筆。從我踏入校園開始,母親就是寄希望於我,成績必須在前三,稍有失誤就是“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數、升學成了人生的主宰,就連交朋友都必須以好成績為前提,明明是一個人,母親卻巴不得我能活出兩個人的精彩。今天再回望過去,雖然對母親無比感激,卻無半點快樂回憶,感覺自己過了個假童年和少年時代,完全被豐富多彩的生活拋棄,十年寒窗,壓抑了個性,埋葬了特長,非常讓人窒息。

    這些家庭教育方式,我覺得是挺讓人崩潰的,希望今天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不犯這樣的錯誤。

  • 4 # 教育這回事兒

    題主,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家庭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對於人的成長與發展規律的描述。從最本質的意義上,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通過發展走向成熟的過程。發展是生命中有順序、可預期的功能改變,包括機體在量方面的增加、質方面的變化,發展是學習的結果和成熟的象徵,但其不易被測量。正因為此,很多領域的發展常常被家長所忽視。人的成熟可表現為:從依賴到自治,被動到主動,主觀到客觀,無知到有見識,承擔責任少到責任多等。

    中國的家庭教育起步比較晚,還有很多待精進的地方,我在這邊舉三個在現代社會中,最常見的讓人崩潰的教育方式。

    1、致力於把孩子培養成乖孩子。

    家長經常說:孩子要乖,要聽話。只要孩子服從家長,就一定不會犯錯誤,長久下來,孩子們漸漸忽略了自我思考的必要性。正是因為家長正在打造聽話的孩子,追求標準答案、單線思維造成很多孩子欠缺解決問題、隨機應變的能力,遇到問題,第一個念頭就是問問別人,尋找標準答案,而不是想著如何獨立解決,任何事情都覺得需要別人的照顧,長此以往,啃老族的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2、把孩子捧到天上,美名其曰“愛”,實則是控制。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4個大人或者6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真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恨不能把孩子當做一個手機掛件,時時刻刻帶在身邊,孩子離開一會,家長就受不了了,像是丟了什麼一樣。這樣的家長往往控制著孩子的行為,霸佔著孩子的時間,還說這就是“愛”。

    3、犧牲式的付出。

    曾經有一位全職媽媽這樣對我說:“要不是因為孩子,我才不受這個委屈,我早就想換一種活法了!”這樣的話,說出來可能解氣了,發洩了。可是換位思考,如果孩子聽了會是什麼感覺呢?他會不會想:“我的存在還有價值嗎?難道我存在的價值就是讓媽媽活得累、活得不開心嗎?”這個孩子一生都活在對爸媽的虧欠上,孩子怎麼可能會幸福成長呢?

    那正確方法是什麼呢?給到大家一個成功閉環:

    1、給孩子設計經歷,讓孩子去體驗。

    孩子的人生就是他經歷的總和,你想要什麼,就給孩子設計相對應的經歷。比如想要孩子做事的能力,也就是實踐力。大多數孩子實踐力不好表現為做事拖拉,根本原因是家長沒有給到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以及快速提升做事之道的思維。對照設計經歷就是:第一步:日常的衣食出行,讓孩子自己做主。第二步:給到孩子思維導圖,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進行事前規劃、事中執行、事後檢討。

    2、發現觸點,讓孩子去挑戰,引發孩子的動力。

    觸點就是孩子的成長點,比如一個青春期的女孩子不愛與人交流,同時我們發現女孩做手工很好,我們可以怎麼做呢?以優帶劣!在群體裡,給到孩子“老師”的角色,教會其他小朋友做手工,這樣孩子就綻放了,越來越自信,用自己的微笑和從容吸引越來越多的朋友。

    3、最後形成成功閉環,成就孩子。

    通過設計一次次成功閉環,孩子通過獲得成就感,讓自己能量滿滿。這種力量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挑戰一個個苦難,實現自己人生的飛躍。

  • 5 # cf溪畔聽竹

    用著自以為是的方法,種種限制種種不可以,侷限了孩子的思維,侷限了孩子的眼界的那種教育真讓人崩潰。有個朋友,家裡的小盆友從小不要讓看電視,美其名曰,會壞了眼睛。通過好的電影、好的電視劇、動畫片其實可以拓寬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增加孩子的各種知識。

    我記得我的孩子剛上小學時,老師詫異她的識字量,開家長會時,老師讓我介紹經驗,說實話,我都答不出來。回家問孩子,孩子說看電視認識的,因為電視裡有語音,下面有字幕。

    我那個朋友的孩子上學了,朋友古怪的限制越來越多。除了不可以看電視,還有不可以吃零食,以至於孩子看到別人磕葵花籽,偷偷撿別人扔在地上的瓜子殼吃。暑假寒假也被關在家裡寫作業。而事實上,孩子真的在寫作業嗎?消極怠工。表面上孩子很聽話很乖。孩子骨子裡卻不積極不配合不願意。孩子現在初三了,從初一到初三補習費不知道花了多少錢。連歷史政治地理都請輔導老師一對一輔導。不可思議,花了人力物力財力,收效卻甚微。每次考試總是班上倒數第幾。

    若你是孩子,遇到這樣的家長,你會崩潰嗎?若你是家長,遇到這樣的孩子會崩潰嗎?

    你所給的你認為最好的,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

  • 6 # 張毓德的笑看人生

    每一個家庭教育雖說是有重要因素的關係,但一個人的墜落與崩潰,有多方面的原因吧,不能全部歸根於家庭教育,誰不望子成龍?誰不盼女成鳳?

    大千世界,各種各樣的的家庭形形式式,無所不奇。有的是為了生活,父母四處奔波勞碌,缺乏教養,有的是家庭關係複雜,多層折導致,有的是教育方式錯誤,所造成的後果等等……。

    但是,就算一個人的崩潰,就算是同一家庭,同是子女,同是教育,怎有千差萬別?

    有的懂得自律,久於善良,把握底線,終於人品,努力上進……。

    而有的懶惰成性,陰奉陽違,虛偽透頂,心機重重,自以為是⋯⋯。

    墜落與崩潰,真是:

    北風呼嘯天地寒,

    雪花飛舞滿地荒。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有的人就註定兩條無法相交的解釋和錯綜複雜的平行線,一個人的崩潰,將會陷入可怕的沼澤地,願懸岸勒馬。

    每一個人來到了世上,雖然無法選擇八字和時辰,雖然無法選擇家庭和背景,就像一頁白紙,沒人給你描繪藍圖,也沒有相同的範本,人生塵世,目標自己定,路靠自己走,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總會在不經意之間磨平了稜角,最不能忘記的是在你困難之時拉你一把的人,當你超越了自己的狹隘與自私時,你會感到處處都是春天,當你被煩惱糾纏不清時,你會覺得處處都是地獄,人一旦違背了良知,就會接受良心的譴責,沒有經歷歲月的淬鍊,就沒有醇厚的味道,萬法唯心,命自我造。

    生命,總是在一場邂逅後索然無味,或分外清冷,應去掉那些天真、嬌情、戾氣,迴歸至真至純,至簡至善而體驗人世間的百態冷暖。

  • 7 # 理學工科知識集錦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我查閱有關資料,整理如下,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可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還可以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能讓一個人奔潰呢?咋們從孩子心理分析主要幾個原因

    第一,父母經常鬧矛盾,時不時地採取家庭暴力!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面臨家庭長期四分五裂的局面,這樣在一個小孩的心裡從小就產生了一個烙印,這是一種陰影,一種恐懼。長此以往會產生以下三種可能:(1)如果孩子成長當中遇到的都是一些不求上進的人,那他會變得很豪橫,脾氣會變得暴躁,這種孩子將來會很可怕。

    (2)如果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一般,長相平平,這樣的孩子會很自卑,經常獨來獨往,不善於發言,但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的脾氣會在一瞬間之內徹底爆發出來,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可怕的。

    (3)如果孩子成績優異,能遇到支援鼓勵她/他的教師或是貴人,這種孩子將來必成大器,能力不堪設想。

    第二,父母的期望完全超出孩子自身能力,而自己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沒有一點帶頭作用的!一個孩子的成才離不開正確的引導,有的孩子在學業上起步比較晚,這樣的孩子需要從他自身的基本實情出發,作為父母不要一味地給他施加壓力,而更多的是給予孩子鼓勵,給他足夠的資訊一步一步的攀升。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的用功程度會間接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

    第三,作為家長,處理事情的能力很重要!在孩子做錯事時,第一步最重要的不是一陣痛罵或是一頓毒打,更應該是瞭解到事情後分析孩子的錯因,當場讓孩子清楚到自身犯事的嚴重性,如若再犯毒打也無妨。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棍棒教育孩子的前提都說孩子做錯了事,而恰恰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他們才出此下策的,如果父母在不清楚實情的前提下教育孩子,首先他/她心裡會感到不甘,但由於父母的身份在子女心中本就神聖,哪怕不是自己的錯也無能為力,這種在短時間內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第四,不同的孩子教導方式不同,有的孩子調皮,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自卑、自尊心強。對於調皮的孩子家長嚴厲管教是件好事;叛逆的孩子主要是年齡因素影響的,孩子在青春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凡事都和別人對著幹。這種情況也正常,用人性的弱點來解釋就是隻要能給好處沒有不回頭的狗。給他/她充分的鼓勵和支援,過了這個年齡隨著見世面的機會越來越多以後也就變得穩重了。

    第五,父母口中經常說的:“所謂自己的孩子別人才教得乖”!在孩子年少輕狂的年紀如果不正確引導會讓孩子失去許多寶貴的時間,這期間也正是孩子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的轉折點。讓孩子多去體驗那些比較吃苦的事情是是改變孩子心理素質的好方式。有的孩子父母經常說修理不了,這種孩子讓他去從軍,不上半年就讓他學會做人,變得成熟穩重。

  • 8 # 輕聽樹下

    1. 愛成為綁架的工具認為自己可以掌控與設計孩子的人生,過度干預孩子的生活,學習與工作。給孩子過度保護,將孩子放置在一個無菌環境裡。不顧現狀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與事業,以期換來孩子美好的未來。2. 嚴重錯位的關心陪伴孩子的時候,並沒有真正看見聽見孩子的內心真正的意願。當孩子對我們講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沒有耐心去傾聽。 當孩子對外界事物產生好奇時,我們卻消極阻止。當孩子積極嘗試新事物的時候,我們也沒有提供相應的支援與鼓勵。3. 心口不一的尊重從自己的觀點去出發,卻沒有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在感受。認為孩子小,很多事情不需要懂,也無需自己做判斷與決定。家庭之間的摩擦與大人間的矛盾,認為孩子都沒必要知道,甚至家庭變故等都有意去隱瞞孩子。只要孩子管好學習。

    4. 忽視了孩子權力的專斷希望孩子實現自己心目中的成功,卻忽略了孩子內心當中,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僅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不去關注孩子與同伴的互動關係,以及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與探索欲。5. 跟風,無視孩子的未來打著“一切為了你好”的旗號,逼迫孩子上各種不同的興趣特長班。費盡心思,讓孩子上名校重點班。逼著孩子讀,雖熱門,但孩子沒有任何興趣的專業。6. 未曾用心的陪伴。、很多時候,我們的陪伴只是在看管,監視,否定甚至是懷疑孩子。但真正的陪伴應該是“一種平等的交流與分享”,“一個彼此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一個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鼓勵的機會”現在的孩子高強度的競爭與學業壓力,造就了一大批焦慮的父母。也許轉變一下思維,就不會那麼焦慮了。孩子的任何品行,習慣培養不可能一朝一夕養成。

    為什麼我們還希望他能快速改變呢?某些一時的錯誤或好的表現與孩子的未來相關度 真的很高嗎?孩子目前有好的外在表現,但我們離開他以後,他仍然會有自發的動力嗎?他現在成績好,是家長逼迫出來的?是為了老師的表揚?還是因為他對知識產生了好奇心,或者有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 9 # 思學兔

    最近看到的新聞,15歲高中女生引成績不理想,怕被家長責罵,於是動手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讓人深思,為什麼,其實背後的原因無非就是孩子腦中的那根弦崩的太緊,而成績不好,正好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此前,該女生就有要殺害母親的想法, 這次是直接實施的過程;

    電視劇《都挺好》,蘇明成打了蘇明玉,被送進監獄,最後被蘇明玉逼著寫下“懺悔書”,一遍遍地邊哭邊看,長期不被父母疼愛,被二哥欺負的壓抑終於爆發,拍下二哥“懺悔”的視訊,自我安慰;

    種種事件表明,似乎都與原生家庭的教育有關,我們常見的原生家庭分為:

    完美主義式家庭(過高的要求讓孩子窒息、崩潰);

    過於嚴厲式家庭(孩子沒有勇氣表達自己,表面很乖,實際上沒有擔當、愛撒謊,長此以往,難以想象);

    過度保護式家庭(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及沒有獨立性,遭遇一丁點兒挫折都有可能崩潰);

    爭吵頻繁式家庭(爭吵頻繁,容易產生暴力等,長期如此,孩子缺乏責任感和親密感,遇到問題,小心眼,且容易選擇極端方式);

    過度溺愛和嚴格懲罰式家庭(過度溺愛,容易養成“巨嬰”,嚴格懲罰容易自卑且敏感,長此以往,在沉默中爆發,極端的手法才是他們最終的選擇);

    太忙碌的家庭(忽視孩子,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成年以後,容易在感情問題上滋生問題。變得爭強好勝,甚至缺愛。如果女孩,遇到渣男的可能性會變大,終將崩潰。)

    以上家庭的教育方式,長久如此,可能都會致使孩子崩潰,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一定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讓原生家庭的不好的一面影響孩子,從而引起悲劇的發生。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你是以上任何一類家庭,請為了孩子,改變家庭的生活模式。

  • 10 # 樂哉育兒parenting

    你好,我認為是懲罰多,語言暴力,不會表達愛的家庭,以下是我的觀點。

    一、懲罰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

    如果孩子多次犯同樣的錯誤,父母容易對孩子產生偏見,認為他們不可救藥;

    如果孩子平時表現不錯,那麼他即使犯了錯,父母也不會很嚴厲。

    但以上兩種處理方式都沒有考慮問題的根源,我們應該結合背景資訊來對行為進行解讀,才能真正瞭解行為的含義。

    二、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在極度失望時會斷言孩子毫無前途,職責他們愚蠢無能,對人格進行侮辱。

    當孩子上學後,遭受了挫折和失敗會一一證實父母說自己無能的話,孩子不具備完善的判斷分析能力,無法糾正這些錯誤的評價,並且缺乏教育者的引導,因此他們未戰先怯,很快就選擇了放棄,儘管他們也曾努力追趕,卻還是被甩在後面,因此他們就破罐子破摔,不在努力。

    三、不會表達愛的家庭,讓孩子感覺理所當然,讓父母崩潰

    愛是精神上的溫暖,而不僅僅是生活上的舒適。對於孩子生活上的照顧,大多數父母都是不折不扣的好父母。

    孩子需要聽到父母說的“我愛你”

    心理學著名的實驗“恆河猴實驗”中:發展心理學的依戀理論認為,小時候得到更多愛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大聲告訴孩子我們對他的愛,這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父母需要聽到孩子對自己說“我愛你”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愛真的是無微不至啊,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種行為只有讓人得到好處(誇讚),這種行為才能得到強化並保持下來。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只有孩子能夠認識並感知到父母的愛,才能更好的表達愛,這也是家庭和諧溫馨的前提。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不斷從摸索中得來的,卓越的父母也是從不斷學習中造就的,陪孩子一起成長,營造一個溫馨的港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啥習慣可以讓面板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