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頭潛海

    古時工業文明還沒有出現,古人釣魚肯定用不上現代生產尼龍線、碳素線和PE線。

    那沒這些線古人會釣魚嗎?肯定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柳宗元寫的《江雪》明確敘述古人會釣魚,像更早些的姜太公釣魚就可追遡到殷商時其了。

    古人釣魚的一般用細棕或細麻繩做線,當然現在如果用這些古線釣魚,那隻能是釣情懷了,但關鍵是古時生態好魚多,總有開口上釣之魚,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古人對漁線的開發又更進了一步,隨著對蠶絲的認知,古人會把蠶蟲體內的絲槳取出拉成單根粗細的絲線,涼幹備用,這種絲線強度大。

    這種絲線在春秋戰國時代就開始為釣者所用了。

    “詹何以獨繭為綸,藝針為鉤,荊篠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這篇巜列子•湯問》就很好的證明了春秋戰國時真絲線以出現了,而詹何用這真絲作魚線釣了一車魚而線不斷,又證實這線的強度。

  • 2 # 小歌愛釣魚

    100年前也沒太久啊,現在2020年,1920年屬於中國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沒多少年尼龍材料就出現了。

    古代很早就能從植物棉麻中抽取麻絲了,這個時期衣物,漁網都是這樣製作的。再後面有蠶絲,幾股編在一起用。據說馬尾的長毛也可以製作,但不是平民能消費的。

  • 3 # 滿船清夢壓熙和

    我小的時候跟爺爺去釣魚。

    線是麻線,或者用來納鞋底的棉線,說用蠶絲的不動腦子。。。北方農村那裡來的絲線哦

    鉤是縫衣針自己彎的

    杆是家裡撐蚊帳的竹杆子

    魚餌就是用的蚯蚓或者切碎的河蚌肉

    會用劣質白酒泡過的小米或者麥糠打窩

    下午日頭過去了去釣一會,就夠晚上燒好幾個菜的

  • 4 # 一路無話

    我小時候的魚線是縫合化肥袋子的線,很結實。魚鉤是二哥用縫衣針燒紅彎成的,魚漂用的高粱杆子芯。在自家魚塘一箇中午釣8條魚。在河裡也釣過很多鯽魚

  • 5 # 漁道百科

    首先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再者還有古代的一些魚線,魚線則是用麻線,再稍稍時尚一點的就是將結繭蠶體內的絲漿收集後,人工拉成單股粗絲,自然乾燥後形成的絲線,柔軟、光滑、透明、強度大。

    雖然古代人釣魚的裝備比較差,但不得不說古代人在裝備較差的情況下,也這麼喜歡釣魚,可見古人對釣魚的喜愛,和古人對釣魚的研究。

  • 6 # 該怎樣活

    100年前還沒有高科技,垂釣時無法享用現代人能用的各種線組,只能將蠶絲弄成很細的線來垂釣,有詩為證:"數尺絲綸垂水中,銀鉤一甩蕩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其中"絲論"即絲線

  • 7 # 木蘭老鐵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代詩人柳宗元用一首詩把古代智慧勤勞的人們,在雨雪中釣魚的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釣魚起源於古代的勞動過程,可追溯到幾十萬年之前。中華民族的先人是靠以捕魚為食。正如《中華風物探源》(郭伯南等著)中所說:“中國釣魚史至少已有7000年”。在遠古時代,人們用樹皮內軟樹莖搓成線繩,用於日常生產生活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種農作物的出現,人類把棉花搓製成棉線,用於釣魚。

  • 8 # 天亮說晚安277160333

    這個問題讓我們回想起小時候在河邊釣魚的情景,100年前的釣魚科技其實和20年前沒什差別,一根竹子一根線一鐵線加一節蘆葦杆

  • 9 # 野釣狙鯽手x哥

    這…100年前還真不知道,畢竟沒在那個年代,但我猜想應該是用棉線之類的植物類所編織的線吧!100年前資源肯定比現在要豐富的多,現在科技發達,各種線,鉤,竿裝備一大堆反而更難釣魚了,姜太公空鉤都能釣魚,現在掛了餌料都不一定能上魚。不得不說也是一種悲哀,科技進步的同時資源也被消耗殆盡。希望各大釣友能留大放小,保護資源。

  • 10 # 夢想遊釣雲南

    我覺得吧,100年前的魚線最普遍使用的應該是植物纖維紡成的細繩(比如棉 麻),優質的魚線應當是使用蠶絲紡成的。推斷的依據是在100年前尼龍線和PE線還未普及,棉 麻成為民間最普遍的紡織材料,絲織品價格昂貴,只有達官顯貴才用得起,普通百姓是不會用昂貴的蠶絲線來釣魚的。但是蠶絲具有彈性好,抗拉能力強,柔軟度適中的特點,如果我在那個年代我會首先嚐試使用蠶絲線作魚線進行作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年人斜弱視還有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