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啟蒙錄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啟蒙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一個人是否能夠成長成才,家庭教育是基礎和前提,並且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的教育。學校教育能夠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這個詞語有密切的聯絡。在許多家長的眼中教育似乎只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與自己關係不大。其實不然,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是孩子成長的後盾,是整個教育的核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父母的語言、思想、行為舉止無時無刻不在感染和薰陶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有些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這一塊是非常不利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成長。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的作用。因為環境因素有廣泛性、經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點,所以,孩子會受到種種影響。所以,不能低估環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響下,可以較早地顯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榜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啟蒙老師”,在孩子詢問世界,認識世界的時候,他們最先接觸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表達著他們的人生態度。父母總是最先被孩子無條件認定的,雖然是無意識的,但模仿物件就由此確定了。因此,作為家長必須事事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孩子的成長,現在的父母大多忙於掙錢,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會忽略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簡單的認為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有最先進的學習工具就是對教育的投資。其實不然,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僅僅是一些物質的簡單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對孩子心理的關愛和呵護。世界上,沒有一條綴滿鮮花的路鋪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穫一個又一個的果子,去體會種種成功的歡樂,誰也躲不開那生活中必然會有的失敗和挫折。

    家庭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堡壘,也是文化衝突的避風港。家長應該在不斷的進行自我學習,更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思想觀念,提高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時,家庭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孩子更好地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質,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承擔的責任。家庭教育對孩子習慣的養成、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成績都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孩子的成長,不是隻靠學校制度的約束、老師教學的管理來完成的,還有家庭的環境和家長的教育。

  • 2 # 全腦記憶訓練

    1、沒有反思的能力

    孩子的大多數習慣都是父母有意或無意地養成的,父母應該時刻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優化,成為孩子的榜樣,從而去教育孩子。

    2、不注重品格的教育

    良好的品格是孩子未來生活的保證,是孩子一生中的寶貴財富。因此,父母一定要在生活中不斷的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和態度。

    3、不懂得堅持的意義

    堅持是孩子最大的競爭力,質的改變只能通過量的改變來實現,因此父母首先要懂得堅持的意義,然後再教會孩子堅持。

    4、沒有以身作則

    一個愛學習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是愛學習的,反之一個愛吵架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也是脾氣暴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才行。

    5、不給孩子立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父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容許或不容許的。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建立起控制自己行為的內在標準。

    6、不常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工作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然而,幾乎所有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細心陪伴。孩子人生的前十年,認真地陪伴無比重要,這不僅僅是為了教育好孩子,也是為了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7、沒有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的習慣往往貫穿一個人的一生,好的習慣會使人終生受益,壞的習慣會使人處處蒙羞。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給予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因此從小關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很有必要。

    8、夫妻關係不好

    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家庭幸福的關鍵,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夫妻關係處理好了,孩子才會幸福,家庭才會幸福。恩愛的夫妻,常常會讓孩子充滿愛和安全感,對未來會有著美好的憧憬。

  • 3 # 亮晶晶的貝殼

    在家庭教育方面,許多人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常常是治標不治本的抓問題,看似很努力地解決問題,其實是在瞎折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教育沒有長遠規劃

    有些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出現問題,就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糾正,處理完後就以為萬事大吉了,沒有分析問題背後的原因,往往出現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現象,當問題層出不窮的時候,又在嘆息。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對教育沒有長遠的規劃。

    家庭教育更應該長遠規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發展等方面,對孩子進行不同階段的教育。

    二、存在跟風現象

    有些家長喜歡跟風,周圍朋友是怎麼教育孩子的,他就持著這樣的教育觀念。最近的熱點是什麼,他就跟著那樣的教育觀念。這種家長沒有自己的想法,跟不能結合孩子的實際,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

    跟風的家庭,實際上也“培養”了孩子跟風的想法,孩子也有跟風的習慣。社會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熱點,那樣的流行,家庭教育能跟上節奏嗎?遲早也會被淘汰的。

    三、功利性比較強

    有些家庭的功利性比較強,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和社會利益掛鉤,對孩子的培養,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使得孩子的成長沒有良性發展。比如社會流行學鋼琴,就讓孩子學鋼琴,與鋼琴無關的一律都讓步,這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那麼,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最容易忽視的方面有哪些呢?

    一、德育為首

    孩子具有優秀的品質是最為重要的,善良、堅毅、拼搏、頑強、積極、向上……,這是孩子面對生活、適應社會的生命力。德育為首,培養世界公民,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二、智育緊隨

    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醫護人員等技術人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某一方面來說,有深厚的知識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學習的關注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家長則認為,學習是孩子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實孩子的學習是家庭的事情。把家庭的事情做好了,國家就有希望了。

    三、體育相伴

    新冠疫情給我們上了一節很好的課,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未來。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重視體育的教育,讓體育活動成為家庭的常規習慣,提高家庭成員的健康,也就是提高全民素質。

    四、美育點綴

    同樣是宅在家裡的疫情,讓大家都意識到,生活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是件遺憾的事情。培養孩子發現美、尋找美、感受美、欣賞美,都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五、勞動常見

    “我勞動我光榮”依舊是家庭的旋律。充分發揮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積極參加勞動,在勞動中形成“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服務意識,養成為社會服務的主人翁精神,才能形成團結一致的國家力量。

    通過勞動,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有助於家庭和諧發展,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從一個個家庭出發,重視家庭教育,形成和諧社會。社會和諧了,家庭也就更幸福了

  • 4 # 老戴外教培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錢沒少花,心思沒少投,用力也很猛,但是收效甚微,結果總不讓家長滿意,孩子也依然是讓家長操碎了心。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孩子天生就不是成才的材料嗎?非也!

    原因就是最基礎的教育階段,家長忽視了對孩子一些方面的培養。導致最後孩子無論從智力開發、學習習慣乃至性格品性都已經成型,無論如何補救,效果都很差。在此,就家庭教育中家長容易忽視的方面,談下看法。

    每個孩子出生後,因為遺傳因素和家庭環境,造成個體都有差異,家長必須隨時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有的放矢地培養。比如,孩子性格上有動有靜;動手能力有高低差異;有的擅長音體美活動;有的就是喜歡寫點東西等等。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傳過一個視訊,一個小孩子訓練乒乓球時被教練訓哭鼻子,但是不一會,孩子就擦乾眼淚自覺投入了訓練,這就是興趣到極致的表現。還有,這幾天“影帝鍾美美”的橫空出世,我們看到了天賦的強大。

    家長要給孩子選擇興趣班,就是根據孩子的特點,按照“揚長揚短”原則行事。也就是把孩子的特長繼續發揚下去,把孩子的短處有所彌補和改進。這裡要注意,孩子越小,家長的參與陪同度越高才好,就是和孩子同步。

    這裡建議家長選擇一項體育活動讓孩子參與,比如羽毛球、乒乓球、跳繩、滑旱冰等,隨著孩子水平的提高,加入一個俱樂部或者訓練營等。除了強健體魄,可以鍛鍊孩子的組織紀律性,堅持態度和克服困難的信心等,培養出逆商。

  • 5 # 知否青年說

    1、命令般的語氣會令孩子的心情變壞

    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不喜歡別人對自己發號施令或指手畫腳。因此,在打算與孩子共同完成某事或希望孩子處理某事時,記得要婉轉地對其加以勸導,而不是採用強硬的語氣釋出命令,最好能夠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或是建議,使孩子自覺地做出處理。

    提示:人的心理有時就是這麼奇妙,如同那隨風搖擺的蘆葦一般,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起伏不定,變幻莫測。

    2、再苦再累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無論處於何種情況下均不能使孩子對媽媽的工作產生反感。出於本能,孩子們都不希望媽媽離開自己,因此他們會認為媽媽之所以不能和自己在一起,之所以會發脾氣、抱怨,都是因為媽媽需要去工作。所以,上下班時,媽媽一定要始終保持微笑,令孩子感到上班對於媽媽而言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孩子認同“上班族媽媽”的形象。

    提示:倘若這一天真的非常疲憊,媽媽可以將自身狀態如實地講給孩子聽,告訴他自己為什麼會不高興,告訴他自己也需要休息,並嘗試取得孩子的諒解。讓孩子學會去理解、體諒人。

    3、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媽媽不應一味強迫孩子學習,而應首先了解孩子對於什麼事物感興趣,最好帶他進入相關領域體驗一番,從而自然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動力及關注度。須知,強迫孩子學習極有可能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叛逆心理,並對學習失去興趣。

    提示:首先就要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使他們有個穩定的情緒,父母給了他們足夠的愛,他們自然也會為不辜負父母的信任及期待,做出最大的努力。

    4、不要將孩子視為人生負擔

    撫養孩子長大的過程會令你感到疲憊與傷心,但孩子為你帶來的幸福卻遠勝於它。當然,就經濟方面而言,有了孩子以後定然要比兩人生活時拮据很多,但孩子所帶來的快樂與幸福一定會讓你感覺這一切都很值得。

    5、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他人是非

    純真的孩子就如同一面鏡子,他會將無意中自父母身上學來的言行如實反映出來。倘若父母吐露對於保姆的不滿,或是背地裡對孩子的老師肆意謾罵,即便那只是一種無意行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輕視自己的保姆或老師。

    提示:母親的言行舉止,哪怕只是一些微乎其微的小動作、小習慣也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6、不要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

    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下無法履行的承諾,一旦諾言許下,則一定要做到堅守不變。無法做到言行合一的父母永遠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信,甚至父母子女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會因此受影響。

    7、針對每件事情的個別處理

    幾乎每個十幾歲的孩子都會以各種各樣的態度無情、無禮對待父母,其目的極可能在於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及遇到的挫折。他們可能翻眼、頂嘴、不屑一顧,甚至刺激父母。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很難保持平和的心態,給予有效的迴應。然而,如果單純地就事論事,個別問題個別對待,也許就沒有那麼困難。

    8、說別人壞話

    為人父母,有太多的機會通過行動告訴孩子:自己如何處理驕躁、消極、有壓力的情緒。如果父母待人無禮、粗魯,那麼當孩子也有類似的表現時,大可不必感到意外。

    孩子時刻觀察並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即便父母對某個朋友不太待見,也應該保持相互尊重的前提,並且從正面教育孩子,遇到這類情況如何處理。

    9、決不注意到他們的優秀行為

    父母對孩子的稱讚,也是正確引導他們的一種方式。對孩子來說,這不僅僅是表揚,同時也感受到被尊重、被肯定。孩子會通過父母的誇獎,意識到小小的成功都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動力,並且形成以禮待人的良性迴圈。

    10、偏袒孩子

    如果孩子對別人出現無禮的行為,而父母一味站在孩子這邊,如:當孩子抱怨老師佈置了太多的家庭作業,直呼老師姓名,甚至貶低老師,倘若這時家長同意孩子的觀點,那無疑等同於告訴他們:如果你認為某人做錯了,就有權對對方不禮貌。

  • 6 # 立恆語文

    就當下的中國家庭而言,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最容易忽視的有4點:

    1.對孩子的品德教育。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下的中國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只重視學習成績的教育,而對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作用的品德教育卻不大重視。近幾年來,國內學校校園欺凌事件頻發,中學生、大學生毆打父母,殺害父母的慘劇時有報道,可說是對家長忽視孩子的品德教育的最好註腳。

    2.對孩子的心理教育。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導致許多孩子在小升初、中高考複習中心理脆弱,或產生許多心理疾病,這是當今中國家庭教育的又一短板。造成這一短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絕大部分家長不懂心理教育應當是根本原因。

    3.對孩子的性教育。對絕大部分中國家庭來說,由於傳統文化的原因,導致絕大部分家長在孩子面前羞於談這個話題,或者就是談,也談的一塌糊塗,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許多中國孩子在這個方面受到的傷害遠比同齡的外國孩子高得多。

    4.對孩子的戀愛教育。這個問題同第三個問題一樣,家長之所以會忽視,依然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不過,這個方面的忽視程度相對於性教育而言,略微要好一些,但無論如何,在今後的家庭教育中,家長依然不可大意。

  • 7 # 做減法

    不邀自答

    這個我是最有發言權的

    我上了大學之後看過了太多性格缺陷的同學

    他們或囂張跋扈或內向自卑或脆弱玻璃心

    經我瞭解接觸以後

    無一例外

    他們的童年在家庭教育方面不足或直接沒有

    我才慢慢得了解到我父親的偉大之處

    我父親是中學教師

    在那個年代並沒有向大多數的青年一樣

    外出務工

    而且及其困難的考到了師範學院

    畢業之後分配到了我家附近的中學當老師

    正是這樣

    父親有個離家近的工作

    所以才陪伴了我整個童年包括小學初中

    或許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對教育孩子也得心應手

    所以我在小時候的見識和思考能力

    異於常人

    他有很多的教育方法值得從我的視角來解讀

    今天我就簡單講幾點

    第一點就是陪伴

    這個對於部分的家庭有點難

    因為工作的原因

    不得不外出務工

    對於這種家庭

    很多城市對務工人員孩子上學問題

    有良好的政策

    如果交給爺爺奶奶管

    肯定是十分的溺愛孩子

    首先溺愛孩子會得到一個

    自我為中心 不懂得尊重別人

    沒有換位思考能力 玻璃心

    沒有正確面對失敗挫折的能力

    的孩子

    這些在成年之後真的很難去改變

    父親在我小時候

    陪我讀書做作業

    講故事講道理講科學

    很多東西當時的我聽不懂的

    但他依然很耐心的講給我聽

    在很多事情都主張我自己做

    包括洗碗刷鍋做家務

    儘量簡單 但又需要一定得付出

    第二點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自己小孩子做作業去了

    你自己在一邊看抖音笑得合不攏嘴

    你試想一下

    你寫作業旁邊有人看電視你寫的下去不

    這是很多家長的現狀

    真的我很替這些孩子傷心

    然後這個家長還一直反應

    我家孩子怎麼做作業這麼慢

    還愛邊寫邊玩

    那可不是嘛有個愛玩的父母

    孩子也就喜歡玩了

    我小時候父親會在旁邊輔導我做作業

    不會的問題也會很耐心的給我講解7

    寫完作業就陪我玩遊戲或者看電視

    我說實話別說輔導作業了

    現在家長連玩都懶得帶孩子玩

    真的有時候真不怪孩子玩遊戲啥的

    家長旁邊玩遊戲孩子能不急麼

    第三點

    給予尊重

    不論是身體還是靈魂

    當著孩子的面

    把他心愛的玩具砸了

    或者把他考不好的卷子撕掉

    在闖禍之後不論原因打罵孩子

    首先我不反對打孩子

    要分情況

    很多時候根本夠不上打孩子才能解決問題

    講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

    我玩火那不小心直接把家點了

    消防隊都來了我爸罵都沒罵我一句

    就說以後別玩火了記住了啊

    但我有次偷了五塊錢

    我爸把我打的站不起來

    也是唯一在童年裡打我的經歷

    前者無意 應當原諒

    後者有心 應當重罰

    不然不打會更變本加厲

    很多時候家長心中要有一根紅線

    原則性問題 一點要打 不打不長記性

    但考試考不好 上課遲到 不寫作業

    這種事情

    有必要打麼

    我更願意相信很多家長嫌溝通太麻煩

    打孩子比較簡單容易

    才這樣做

    不說了痛心

    說了很多了當然還有很多

    寫的太累了早點休息

    明天再整理一下再續

    [哈欠]

  • 8 # 冰豬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得無微不至,其結果卻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因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給孩子餵食柔軟的食物,會讓孩子沒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很多家長的做法很矛盾的,一方面事事都幫孩子做了,不給孩子鍛鍊動手能力和自理本領。然後等孩子大些後怪孩子啥事都不會做,笨得要死。這是知道著急了,但又不知道如何是好。然後把希望寄託到封閉(寄宿)學校,希望孩子能夠在寄宿生活中鍛鍊獨立自理能力。哎!一想到這,我的心就很心疼那些孩子。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反感。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儘量陪著他讀書。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父母以一種極不禮貌的方式教孩子懂禮貌。只能使孩子表現出虛假的禮貌行為,內心裡是毫無敬意的。這種禮貌是虛偽的禮貌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成績上。但學校只能給孩子頒發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孩子就業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並不是競爭的結束,而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真正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孩子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美德、快樂和健康等,更需要關心。當所有的人都已學業成績來衡量孩子的成與敗時,就會產生集體無意識。大家就會自然而然地去這樣要求孩子。好像如果孩子成績比佳,就是失敗者。NO!絕不是這樣的!要知道,學習也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絕不是全部。

      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消費社會,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我見到了好多個這樣的孩子,他們家庭富裕,生活無憂。從小凡是他們想要的,只要開口就可以得到。慢慢地,他們開始對什麼都無所謂,沒要求。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生活本該無憂,要什麼有什麼,而且不要付出努力即可得到。別以為這樣的孩子生活的和快樂。我覺得沒有比對生活沒有要求,沒有盼頭更痛苦和無趣的樂兒。

      有研究表明,許多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的孩子,往往都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期望逼得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還應該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所謂的完美主義,表現出來就是父母不允許孩子犯錯誤。這樣的做法會讓不同型別的孩子產生不同的心理模式。有一部分孩子會內化孩子的這種要求,她們也會產生完美主義的特質。她們事事追求完美,不許自己犯錯誤。有一點做不好都會感到內心焦慮不安。她對事情完美的要求是五極限的。她們不僅自己很痛苦,還會讓她身邊的人感到痛苦,因為她也會要求別人事事做好。我遇到一個學生,她數學考試98分,不高興,因為丟了2分;當她考100分時也不滿意,因為語文沒有得到100分;當語文數學都考100分了,她還不滿意。因為這次考了100分,不代表下次還考100分。她要求自己次次都考100分。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孩子的成長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安風濤:很多家長將孩子的成長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和同齡的別人家孩子相比,相競爭的一次賽跑。他們十分在意孩子的起跑階段,她們覺得"好的開始"會決定孩子的終點表現——儘管他們不知道終點在哪?於是有很多家長採用了犯規動作——搶跑。第一批最著急的家長在別的孩子孩子做準備動作時,就讓自己的孩子快快出發,同時還會給孩子加油催促,當孩子跌跌撞撞地跑步時,他們還會用手扶一扶,推一推。第二批家長看到別人的孩子都搶跑了,開始著急,也忍不住將孩子推了出去,生怕被落下。在前面榜樣的帶動下接著會有第三、第四批... 當然最終還是會剩下一批家長,他們覺得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孩子的心智也是在不斷成長和成熟的。於是他們給孩子留有成長的時間(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空間(創設適合孩子發展的環境和氛圍),等到孩子準備好時,自己決定何時出發。

      任教了8年小學數學的安老師發現一些現象:

    1.那些上小學前就學會了大量文化知識的孩子,常常會在課堂上表現出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因為老師講的知識對他來說不新鮮了,他早就會了。

    2.在測驗成績上,那些提前學習的孩子一開始的確會有明顯的優勢,但這種優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失。

    3.那些沒有經歷過早學習文化知識的孩子,因為有了足夠的準備和對新知識的渴求,反而更有後勁兒,對學習更有興趣。

    7、負面的言語太多

      “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總不聽我的話……”等等。負面的詞語太多,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負面言語會壓抑孩子的天賦,而正面的欣賞和鼓勵會讓孩子表現得更好。

    很多家長經常會以為自己批評、指責和打擊孩子後,孩子會自我反省,會倍受激勵,然後證明自己並不像父母說的那樣糟糕。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在父母的多次否定後往往會相信父母的評價,認為自己很笨。孩子的自信只能是通過體驗成功後,自己給予自己積極的肯定和評價後或者是得到來自他人的欣賞而慢慢形成。

  • 9 # 土木小木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我查閱有關資料,整理如下,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1、過分的照顧現在很多孩子都照顧了一輩子,但結果可能會剝奪孩子們學習的機會。2-3歲以上,小手、勺子、筷子練習不足,手肌肉發展問題,上小學的話,寫字也可能很困難。因為擔心孩子會噎到,如果繼續喂柔軟的食物,就不能開發咀嚼能力,也有不能正確發音的情況。

    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在外面被欺負,到處都是保護的結果,反而害了孩子。很多家長以相反的方式幫助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不給孩子動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怪孩子等到更大的時候,什麼事都不做,傻死了。

    這個我知道著急,但又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然後寄希望於關閉(寄宿)的學校,希望孩子在寄宿生活中發揮獨立的自我管理能力。嘿!一想到這些,我的心就很心疼那些孩子。說教太多,身材太少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們讀書,而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孩子們要有禮貌,自己卻整天罵孩子。父母言行不一,就會失去對子女的尊重,甚至引起反感。

    要養成孩子學習的習慣,必須儘可能同行讀書。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明你對孩子的尊重。很多父母以非常無禮的方式教孩子們禮貌。只會讓孩子表現出虛假的禮貌,心裡沒有絲毫收穫。這種禮貌是虛偽的禮貌。只關心學業,忽略其他生活能力現代父母的悲傷是把對子女的投資都放在成績上。但是學校只能給孩子們頒發畢業證,不能作就業保證。

    高學歷,取得好成績不是競爭的結束,而是離開學校是競爭的真正開始。父母除了子女的外在分數或學歷、學校外,還需要對子女的內在美德、幸福、健康等更加關心。所有人已經測量了學業成就度,在測量孩子的成功和失敗時,會產生集體無意識。人們自然會這樣要求孩子。孩子成績更好的話,好像是失敗者。否!絕不是這樣的!要知道學習也只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為了滿足孩子,請使用“購買”現代社會進入了只要從口袋裡拿出錢就能買到各種各樣東西的消費社會。父母給孩子買的東西不斷增加,不一定會增加幸福。現代人不僅消費,購買,孩子們除了得到那個東西,還失去了很多學習和成長

    我遇到了很多家庭富裕、生活平靜的那種孩子。從小他們想要的東西,只要開口就能得到。慢慢地,他們沒有要求,開始什麼都不重要。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生活不能無憂,必須有什麼,而且沒有努力是無法得到的。不要以為這樣的孩子活著幸福。我認為沒有比人生更希望、更希望、更痛苦

  • 10 # 文字的文清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下一代的成長中居於主導地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也可以說是“終身老師”,但現在不少家長卻認識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等閒視之,難以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甚至給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最容易忽略的家教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認識膚淺,能力欠缺。許多家長習慣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與家庭關係不大;也有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是學校老師的工作,父母不可能代替;還有不少家長自身素質較差,平時不善於學習和積累,也沒有創造好家庭學習環境,家長作風強硬,孩子出現大小問題非打即罵,不學習、不講究家教的方式方法,不僅不能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而且往往說話不注意,行為不檢點,潛移默化地給孩子帶來了很多不良影響。

    二、溺愛有加,放任自流。現在的孩子多是“小皇帝、小公主”,加之社會發展進步較快,生活條件優越,因此常常是疼受有加,弱愛無度,孩子說什麼是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懂禮貌、沒有規矩、貪玩厭學、不思進取、見難而退、膽大妄為等許多不良習慣和心理,最終會貽害終生。

    三、重智輕德,溝通不夠。現在許多家庭普遍存在著重文化知識學習,不管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承受能力,一味地追求學習成績優秀,甚至除了完成家庭作業外,還要強迫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補課班,扼殺了孩子的童真。而另一方面,則呵護備至,忽視了良好習慣、各種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培養教育,忽視了親情教育培養,多習慣於居高臨上,發號施令,用成年人的方式對待孩子,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更缺乏心靈般的及時溝通,不能有效地理解孩子的想法感受,產生了誤會、隔膜、代溝,甚至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四、各自為政,協調不力。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密切聯絡、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可現實是三者聯絡不夠緊密,互相脫節。有的學校沒有建立起家校聯絡的紐帶,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的老師姓什麼,也有的家長不明白社會環境影響的教育作用,不少地方還沒有真正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體制機制。

    以上所述,僅為主要的個人觀點,其餘次要的方面不再列舉,有待諸位補充完善。

  • 11 # 長樂心晴

    看看現在的整體社會現狀,我覺得家長最忽視的就是孩子的品行教育。家長都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所以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個好人。但是因為都不希望孩子做好人,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不管做什麼行業,都不願意盡心盡力去做,或者是做一些壞事,也不會良心不安。所以這就導致我們現在吃穿住行,都覺得不安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管一個家庭,還是一個社會環境。其實都是一個整體,都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學裡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會給周邊的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

    有的人看起來好像運氣好,生在好的環境。有的人好像運氣差,生的環境特別不好。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好運氣和壞運氣人的背景,就會發現一般好運氣的人,生活的家庭風氣,也就是做人的教育非常到位。但是運氣不好的那些人的家庭風氣就很有問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教養問題!

    所以決定一個人運氣最重要的還是有沒有良好的教養!好的教養和好的運氣,還有幸福的生活是緊密相連的。相反有些人可能靠一些坑蒙拐騙的伎倆,暫時好像獲得了巨大的財富,生活在一個看似環境好的地方,但是這樣的一般也都是曇花一現,幸福更會如水中撈月,可望而不可及。

    明白了這些道理,家長想讓孩子以後能長久獲得幸福,讓自己的家族長久的興旺發達,就一定要從孩子做人的品行上去入手。這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也是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獲得幸福生活的根本!

  • 12 # 為學教育為為老師

    家長最容易忽視的是對孩子的“雙性化“教育。所謂“雙性化教育”,是什麼呢?

    雙性化教育"是個新的教育名詞,大致意思是指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時候能夠保持男孩女孩的性格關係平衡。

    誰說女孩“一定要溫柔”?男孩“一定要堅強”?

    傳統的單向性化教育的弊端,忽視了人的平等性。

    當一個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或者剛出生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句話總是詢問""是男是女?""這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現象。孩子們在一開始就已經被定性了。

    孩子們從小就被分派到兩種性別模式,即男生應該怎麼生活,女生又應該如何生活。

    男孩子就是要乾重活,女孩子就一定要學會懂事聽話。這其實是非常不公平的,沒有哪一項規定男孩女孩就應該去做這些事。

    被限制在這個框架裡的孩子,智商、心理、體力等更方面不能全面發展。

    當家長硬性地培養孩子們只能擁有屬於自己性別的性格特徵,就像只培養男孩們要變得陽剛、硬朗、不拘小節;女孩子就單純地讓她們學會溫柔、順從、細心等特點。這樣一來的話,會限制孩子們各方面的發展。

    單純地按照這種培養性格方式發展,男孩子們就會越來越不拘小節,從而少了去對別人關心照顧的體貼之心,做事情也不細緻。女孩子也會越來越聽話,會變得沒有主見,缺乏較強的心理素質,缺乏獨立自主的性格。

    “雙性化教育“它強調的只是性格方面,不是性別方面。雙性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1、雙性格能帶來的是互補孩子自己人格上的缺陷。

    2、發展全面的高情商人格。

    3、懂得去照顧別人。

    4、為了讓孩子剛好的適應社會,更有競爭力。

    那麼,該如何進行“雙性化教育”呢?

    首先,先去了解孩子,再與雙性化教育相結合

    男孩和女孩們,在生理、心理上,各個方面難免會存在不同。作為家長們,我們第一時間就是要先去了解孩子們之間不同的個性。

    女孩如果性格太過柔軟、膽小,我們就可以將其往勇敢方面的道路指引。男孩如果太過莽撞、迷迷糊糊,我們就要培養孩子們更加細心,認真。

    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雙性化教育要在瞭解孩子們的性格之前為基礎。這樣一結合下來,才能更理想地去實施教育。

    我是為學教育,關注學習更關注成長!

  • 13 # 慧樂熊關注兒童成長

    用平等的眼光看自己家的孩子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如此的優秀?

    在同事或者朋友的生活中,總是能聽到這樣一句話"看他家的孩子,好優秀啊!不僅學習好,又會彈鋼琴"。為什麼優秀的孩子總是別人家的?如何讓我家的孩子也能如此的優秀?

    如果要對比,那麼請全面對比。

    不管是學習好,還是會鋼琴,都是能表現的外在技能。想一想難道你家孩子真的就是科科不及格,不擅長踢球、打球、做模型麼?有些家長認為的優秀就是儘量做到 “多方面,全發展”,最差最差也要求學習必須好。走近他,去觀察,去溝通,去了解,你會發現你家孩子絕對不比別人家孩子差。

    外在技能,都是可以學習的,但孩子本身的一個三觀塑造,才是難的地方。有些家長很好奇,為啥在家表現很好,在學校竟然去打架、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還導致學校請家長?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與孩子聊一聊,為什麼要做這一些,到底他的觀念哪裡出了錯誤,逐步引導。切勿直接否定他的認知,大部分人是很討厭被否定。直接了當的否定會加劇孩子本身的抗拒性,孩子也會認為你不瞭解他,導致你們溝通難度逐步增大,你也認為孩子越來越難管。

    為什麼自家的孩子總是做不好?

    有些家長會問,明明一個事情教育他多次了,還是做不好,還是在給我闖禍。首先按照上面說的,你是否已經瞭解過你家孩子,做了溝通性工作。然後再回顧一下,是不是教育引導的方式出了問題?還是孩子本身就不喜歡做這個事情,或者他本身就不適合做這個事情。

    舉個例子之前有家長與我們聊過,他家孩子總是打架,怎麼管都管不住。每次都要請家長去學校,家長、老師跟孩子溝通多次,孩子呢,要麼不說話,要麼就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當我們與孩子多次接觸後,發現這個孩子並不是“壞孩子”,反而他的三觀“很優秀”。

    到底他說了什麼?

    據瞭解,在他們學校有一些壞孩子,總是欺負他們班的學生。按常理來說這時候應該直接告訴學校老師,讓學校來進行管理,但是那幫壞孩子總是在晚上放學的時候離學校遠遠的,專門挑柔弱的學生欺負。這些孩子也不敢去跟家長說,有同學看見,第二天跟老師說了,也因為不認識無法辨別,天黑也不能確定是本學校的學生還是外校的。

    在基於這個情況的時候,這個小男生和同伴的同學,就決定晚上放學晚一點,陪著班上瘦弱的同學回家。如果出現問題,就還能保護人家。

    回頭看看這個孩子思想沒人任何錯誤,唯一有錯的地方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出現了問題。其實他可以直接去告訴警察,告訴家長,讓家長去學校協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溝通沒有到位,自家孩子怎麼教都教不好的例子。當你知道原因這個問題還難麼?

    多陪伴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因為工作無法陪伴,然後會發現孩子離你越來越疏遠,越來越不好管。

    陪伴的根本意義不是在於,他在家,你也要在家。而是你們共同去完成,去做某一件事情,讓你們在思維行動上有一個共同的認知。一起向著目標去做,自然就能熟悉彼此。

    想一想,難道你和你現在的老公或老婆,是在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直接結婚的麼?

    同樣的道理,你們可以一起去旅遊,一起去玩遊戲,一起去做家務,一起幹任何事情。在做事的過程中,你們肯定會不斷的溝通,你不僅僅能瞭解孩子的想法,還能讓家庭更加的和睦。

    所以,家庭的教育其實說簡單也簡單,不簡單也不簡單。任何事情,當你付出努力的去做的時候,大部分都會有一個很好的結局。

    當你足夠了解你家孩子時候,很自然的就會知道在哪些方面,忽略了對他的教育。

  • 14 # 寶媽與神獸

    知識教學僅僅關乎小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習成績的好壞。家長家教應注重:開發這些一定要由學校教育來完成。即便家長懂得這些知識,可能不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和專業老師的方法相矛盾,所以作為家長只要做好家庭教育就是對老師工作的支援。下面,針對中小學教育,小編在收集彙總了一些教育經驗。

    例如,現如今很多的大學生、高中生中均出現過要父母給盛飯事件。我們絕對不要認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稱之為“事件”,是認為這種孩子“嬌生慣養”、“自私”、“以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樹大並沒自然直,反倒長成歪脖樹。

    所以要求小學生知道理,明德行,成為一個正心、誠意的人。一切事正確引導,養成孩子明理重德的習慣,培養孩子要多為公著想,儘量斷除自私自利的念頭。要求孩子要有愛心,要愛國家,愛父母,愛社會,必須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努力學習,不可懈怠。爭取成為德智體皆優的學生。

    孩子一天天長大,但無論怎樣長他們在父母眼中永遠都是孩子。我們總覺得他們這也不會那也不行,處處都需要我們的幫助。其實孩子的能力經常是出乎我們想象的,關鍵是我們會不會放手讓他們去做。

    大概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好像一夜之間孩子就會做些我們從沒特意叫過他的事情,我們會驚訝:他怎麼學會的?這就是孩子,只要我們肯放手讓他邁出第一步,他們會給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可能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讓他們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輕鬆,但孩子一次做不好會有兩次、三次,總有一天會做好!如果不讓他去做,恐怕將永遠做不好。

    我們在家儘量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大人盛飯、倒茶水、掃地等,現代社會交際能力也很重要,也要重視培養。我們一是鼓勵孩子多和他人交往,二是交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家庭和睦、幸福,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傷害往往大於大人,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容易形成不良性格和心理,缺少責任感和愛心,良好的家庭環境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必要的肥沃土壤。

    同時,我家非常重視德育,會做人才會做事。德育我們主要從要求兒子不說謊、不要別人的東西、不亂丟垃圾這樣的小事做起,德育內容也是隨孩子的成長而變化。當然,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們首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還有,對孩子進行德育教育,家長不能居高臨下,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另外孩子教育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一般每天都抽出一點兒時間,關注孩子的成長:作業完成得如何,學習順利嗎?有什麼新鮮事,心裡有沒有不愉快呢?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錯誤時,及時與孩子溝通,予以正確引導,調整好孩子的心態。

    同時,日常生活中從身邊的人和事說起,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孩子從小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從而激起心靈深處無窮的動力。同時,愛玩是小孩的天性,我們從不用過多的課外培訓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利。

  • 15 # 陪寶寶閱讀

    問她:為什麼最喜歡這個故事?她回答說:是這樣啊!做大事都要從小事做起啊!老師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同學的,要求我們做好每一件小事,才有可能做好更大的事!

    老師還說,等我們大一點,我們全班同學共同讀一本書,一個一個地讀,每人讀完後,都寫一個讀後感,然後傳給下一個同學,這樣一直傳遞下去。就像這樣,這就是一個小事,做好一個小事,就會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那就是閱讀和寫作,對我們的學習會有很大幫助!

    聽完這個說法,猛然一激。

    回到問題。

    現在很多家庭中,家庭教育的位置已經擺到很高了,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各種培養在孩子身上從不吝嗇。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原生性,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選擇也不同。

    通過孩子入學的一年多時間裡,發現孩子們都很聰明,從自己的孩子和同學們的介紹中感覺,而家長最易忽視的方面有哪些?就是這些小事。這些小事不僅體現在孩子身上,也會體現或反映到家長身上。

    孩子身上的小缺點,大家都差不多,譬如,不夠細心、不愛衛生、愛拖拉、上課有小動作、丟三落四……等等,這些都是小事情,就是習慣的養成過程。而養成習慣,需要的是堅持和督促,這是一個人包括大人,都是最難做好的事。所以,作為家長,在小事上不斷提醒和督促孩子,使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這是家庭教育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事,往往容易被忽略,而一心培養孩子諸多技能、才藝特長等,忽視了小事習慣的堅持和養成。

    每一個父母都是從孩子過來,很多培養需要量力和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陪伴孩子成長,對家長來說,是經歷、也是成熟,也是家長學習的過程,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和特點,把忽略的小事做好,比什麼都重要!

    他的聰明、他的智慧、他的才華……只要堅持了,他會自己發光的!

  • 16 # 樺姐談養育

    我覺得,家長最易忽視的是性教育財商教育

    以前的年代是“談性色變”,覺得這是難以啟齒的事情。現在,雖然思想上開放了,年輕一代也有意識了,但是,還是會有一些父母不關注這些。比如,和異性子女有過於親密的動作,他們覺得這些愛的表達。

    還有孩子小時候,隨地大小便,我自己都親眼見過好幾個,大人覺得這沒啥,孩子還小,不懂。孩子是不懂,但是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隨便在公共場合露出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可以的。

    我有一個朋友,講了她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她在地鐵上,看到一個大叔,給了一個女孩一顆棒棒糖,然後摟著這個女孩,並且摸她。這個女孩沒有任何反抗的動作。我朋友看不下去了,就訓斥了那位大叔,然後,這位大叔就灰溜溜走了。然後,我朋友就問這個女孩為什麼不反抗,女孩子說,因為家人也經常這樣對她摟摟抱抱,捏捏她的肉,她覺得很正常。所以,這個大人一定要注意,不要讓孩子產生誤解。

    還有一個就是財商教育的缺乏。網上爆出了,很多關於孩子玩遊戲,充值2萬、6萬玩遊戲的新聞。還有一些大學生,借網貸,最後還不上,跳樓自殺。這些都是因為對錢沒有概念,不知道如何合理消費,最後導致悲劇的發生。

    所以,財商教育這一課一定不能缺,當然父母最好自己先補上這一課。只有自己懂了,才能引導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app可以免費看電影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