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天的影子

    張居正是一個改革型政治家,改革就是利益再分配,改革就會得罪人,張居正的改革把一些權貴既得利益者全都得罪了。所謂牆倒眾人推,但真正能倒張的是萬曆皇帝。

    那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在張居正去世後清算他,最後把他後代全部降罪免職抄家,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想攬大權,擺脫影響

    萬曆主政後首要問題是如何才能成為大權獨攬的君主?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擺脫張居正的影響。

    張居正主政這十年對朝廷對萬曆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童年的萬曆是在張居正陰影下長大的。

    有一次小皇帝萬曆在讀《論語.鄉黨》時,把“色勃如也”誤讀“色背如也”,張居正在背後突然厲聲的說道,當作“勃”也,萬曆悚然而驚,周圍的人大驚失色,萬曆自此畏懼張居正——《明史紀事本末.江陵柄政》

    張居正的黨羽遍佈朝堂內外,朝堂之上只有張居正一種聲音,不聽話的大多都被張居正給趕走了,皇帝想做事也束手束腳的,張居正的離世正好給萬曆一個攬權的機會,為了大權獨攬萬曆要去除張居正的影響。

    私德有虧,言行不一

    張居正言行不一,他滿口節儉,但事實私生活極其奢侈。他家裡收藏了許多珠玉古玩和書畫名跡,還畜養了許多絕色佳人。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生前乘坐的那頂奢華大轎如意齋。據說,這頂轎子需要32個人抬,裡面有兩個小童伺候,轎子前半部分是辦公區域,後半部分是休息區域。轎子前面還有一隊鳥銃手開道。

    萬曆這十年來,他雖身居九五至尊,但是被張居正嚴格管理,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需要記錄在冊等有錢了再進行發放,這樣一對比萬曆感到氣憤。

    張居正生前得罪了武清伯李偉,武清伯李偉是李太后的爹萬曆的外公,當年武清伯李偉想封侯,李太后也有這個私心,但是張居正說侯不能輕易封,於是作罷。武清伯想修墳,張居正只給撥了二萬兩,萬曆說情才又多給了一萬兩。武清伯以次充好在邊關過冬棉衣上做手腳,造成邊關19名士兵被凍亡,張居正知道這事後沒有為皇家遮醜反而參了武清伯一本,李太后不得已下了罪己詔武清伯被申飭罰奉半年。張居正離世後武清伯李偉被升為武清侯,這時的武清侯能放過張居正嗎?

    這位明朝的政治改革家,中興了大明王朝,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天啟兩年,萬曆的孫子天啟給張居正官復原職。不過這時的大明王朝已經苟延殘喘了。

  • 2 # 江湖小曉生

    諸葛亮生前選蔣琬、費禕給他善後,所以諸葛亮在權臣中,屬於善終的那一種型別。其實在歷史上,沒能善終的權臣比比皆是。

    比如說西漢的霍光,以及明朝的張居正。那麼為什麼在他們死後,他們的家人要遭到清算呢?理由很假單,因為他們沒有選好接班人。

    霍光的兒子霍禹是個草包,不足以成就大業,反而把全家人送入了火坑。而張居正選擇的潘晟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保住張居正全家,以及張居正的變法。

    一、張居正屬於過勞死,潘晟還不成氣候。

    張居正死的時候,才不過58歲,比諸葛亮年長了4歲。諸葛亮是累死的,張居正同樣也是累死的。

    張居正比諸葛亮還要勞累,因為他掌管的帝國實在是太龐大了,整個大明帝國的重擔,都挑在他一個人肩頭,他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但是他似乎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並沒有在晚年的時候,集中精力培養接班人。當時潘晟不過只是個禮部尚書,剛被張居正選入閣,張居正就猝死了。

    張居正疾篤,疏薦其座主潘晟入內閣,帝從之。國與同官魏允貞、雷士楨及給事中王繼光、孫煒、牛惟炳、張鼎思抗言不可,寢其命。已,極論中官馮保罪。---《明史》

    張居正死後,潘晟還沒來得及到內閣上任,就被群臣彈劾,所以潘晟並沒有妥善接過張居正丟給他的權柄,他就被明神宗朱翊鈞給趕回家了。

    由此可見,張居正並沒有給自己找一個靠譜的接班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再有人願意給張居正說話。

    既然如此,身上有汙點的張居正,自然是要被言官和政敵們各種攻擊,年輕不懂事的萬曆皇帝,當然也就會清算張居正全家,恨不得把張居正挖出來鞭屍。

    所以說張居正犯了什麼罪,其實這是其次的,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張居正的接班人不靠譜,才導致了張居正的悲劇。

    二、人無完人,張居正也收受賄賂,萬曆皇帝接受不了。

    萬曆皇帝一直把張居正當成自己最敬重的老師,為什麼呢?在萬曆眼裡,張居正就是完美的化身,因為張居正為人正直,而且言傳身教的一些道理也十分正確。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能夠得到皇帝的信任,這沒什麼不好的。可問題,張居正的形象未免太偉岸了,高大到了不真實的地步。

    當萬曆皇帝發現事情的真相後,他的內心完全接受不了。原來那個高大上的老師,居然也是一個貪汙分子,原來一肚子道德文章的老師,也能做出卑劣的事情來。

    詔留空宅一所、田十頃,贍其母。而御史丁此呂復追論科場事,謂高啟愚以舜、禹命題,為居正策禪受。尚書楊巍等與相駁。此呂出外,啟愚削籍。後言者復攻居正不已。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戍煙瘴地。---《明史》

    萬曆皇帝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欺騙,所以他要清算張居正,那是為了彌補內心的傷痕。他覺得自己的老師,徹徹底底地騙了自己。

    其實這世上哪有什麼完美無缺的人呢?張居正在萬曆面前表現得儘量完美,這是沒錯的,因為張居正希望把萬曆教導成一個千古一帝。

    年輕的萬曆皇帝也是因為天真無知,誤以為老師張居正展現在他面前的形象,就是老師真正的面目,這是萬曆認知上的錯誤。

    每個人都有缺陷,上到天子,下到百姓,全都是普通的凡人。所以說別把一個人想象的那麼完美,一旦接觸久了,你反而會感到失望。

    很顯然,當群臣們開始揭張居正老底的時候,萬曆皇帝有點受不了了,他非常失望,甚至對自己這十年的教育感到噁心。這也為後來萬曆的叛逆奠定了基礎。

    三、張居正的倒臺,是萬曆樹立皇權的重要標誌。

    萬曆皇帝從10歲的時候,就登基稱帝了。但是他手裡沒有權力,當時由高拱任首輔大臣,後來張居正和太監馮保合作,把高拱給趕走了,從此就是他們倆執掌朝政。

    張居正也是萬曆的老師,一直嚴加管教著萬曆皇帝。每當萬曆不聽話的時候,他就會想起太后給他講的霍光輔政的故事。

    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豔之。言官劾篆、省吾,並劾居正,篆、省吾俱得罪。新進者益務攻居正。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諡。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召還中行、用賢等,遷官有差。劉臺贈官,還其產。---《明史》

    霍光是可以廢掉皇帝,改立新皇帝的,在太后的影響之下,萬曆覺得張居正就是明朝的霍光,也有廢立皇帝的權力。

    為此萬曆心裡一直憋著一股子勁兒,但是沒地方使,久而久之,這股子勁兒就化作了殺氣。等到萬曆長大成人以後,他發現只要張居正還在首輔大臣的位置上,那他這個皇帝就一點權力都沒有。

    已經到了弱冠之年,張居正依舊把持朝政,這就有點不對了。為此萬曆是敢怒不敢言,恰好這個時候張居正死掉了,萬曆從一點權力都沒有的吉祥物,突然間成為了實權皇帝。身份地位沒有轉換,可是手裡權力的轉換實在是瞬息萬變。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大權,不再讓手下臣子學習張居正,必然是要使出雷霆手段。於是張居正就成了萬曆皇帝樹立權威的工具,清算張居正,一方面是的確痛恨張居正獨攬朝綱,另一方面是為了提醒手下的臣子,像張居正這種乾綱獨斷的權臣,是沒有好下場的。再者順帶著樹立好自己的權威,以便於權力的交接。

    這一招實在是非常奏效,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后來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可是他依舊可以大權在握,這就是樹立權威的好處。

    總結:自古權臣難善終。

    權臣長期把持朝政,是很難得以善終的。當年霍光就是如此,等到他死了以後,漢宣帝對他們家清算,滿門抄斬,下場淒涼。

    張居正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死了以後,萬曆抄了他的家,把他的親人逼死的逼死,流放的流放,沒有幾個是善終的。

    權臣要麼篡位,要麼就只有淒涼下場。曹操是權臣,他兒子若不篡位,他們家族也是淒涼下場。司馬懿也是權臣,司馬昭和司馬炎如果不篡位,司馬家族也是淒涼下場。

    所以說要是你想做權臣,又不想篡位的話,那麼就只有一個下場,鐵定會被清算。當然了,皇帝始終沒權的王朝,權臣是可以善終的,參考東晉王朝。

    參考資料:《明史》

  • 3 # 鳴史

    其實,這涉及到的是皇權和大臣權力的博弈。

    萬曆皇帝登基之時,還比較年幼,而天才學者張居正將高拱搬到後,張居正變得如日中天。朝中的一切事務,均歸張居正管理。雖然此時的皇帝是萬曆,但是實際上行使皇帝權力的人卻是張居正。

    還有一點在萬曆年間也是讓人很驚訝的。明朝很多年代,是有幾股勢力共同掣肘,共同存在的,文官集團是一股,皇帝是一股,太監是一股,有時候皇后的勢力也是一股。

    然而,到萬曆年間,這幾股勢力全部合作了起來。皇權因為皇帝太小,壓制不了以張居正為首的文官集團,宦官勢力以馮保為守,他被張居正弄得也是服服帖帖,還有皇后的權力,據說當時張居正和皇后有一腿,所以,此時的大明天下是由人家張居正執掌的。

    小皇帝見了張居正非常害怕,女色不能靠近,每天還得叫張居正先生,張居正定時檢查萬曆皇帝的作業,時時刻刻提醒萬曆皇帝做一個合格的好皇帝。

    萬曆皇帝早年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生活在張居正的身影下的,這造就了萬曆皇帝的生活過得非常壓抑。一個小小的孩子,什麼事情都得遵循你張居正的意見,你又不是我父母,所以,萬曆皇帝表面上是順從張居正,其實心裡恨透了張居正。

    所以,在萬曆皇帝徹底掌權之後,便開始對昔日的這位老師進行清算了,而且清算的力度非常大。張居正雖然已經死了,但是萬曆還是想要把他的屍體刨出來鞭打一番。

    更慘的是,張居正的幾個兒子也因為張居正的原因,受到了牽連,一些家丁因為長期被囚禁在庭院中,有的被活活餓死,張居正的兒子們有的也不得善終。

    導致這樣的後果,其實就是皇權和臣陳的矛盾,因為張居正太過強勢,讓萬曆皇帝沒有存在感了。所以,一旦掌權後的萬曆皇帝,就會對張居正大加報復。

    當然,人們還是同情張居正的。畢竟他是明朝的中興之臣,他實行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對明朝承上啟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萬曆這個不太愛工作的皇帝,不喜歡這位強勢的老師。所以,兩者的矛盾造就了張居正的悲劇。

    以上為筆者的簡單看法

    讀者朋友如果有什麼觀點和看法

  • 4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每個人都有自尊的空間,這個空間根據個人的承受能力而異。因此,在人與人交往時,要特別照顧到這點兒,如果做不好,輕者生意失利,官場丟官,重者會危及生命。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就吃了照顧不到別人自尊的虧,以致在死後被萬曆皇帝朱翊鈞抄家,大兒子死於非命,全家餓死十餘口,自己落個挖墓鞭屍的下場。

    明朝隆慶皇帝穆宗臨死時,下詔讓高拱、高儀、張居正、馮保四人作為顧命大臣輔佐萬曆小皇帝朱翊鈞。後來高拱貶回老家,高儀病死。朝中剩下張居正和馮保兩人繼續輔佐萬曆皇帝,馮保主外,張居正主內,因此,萬曆皇帝朱翊鈞特別信任張居正,大事小事也沒有專過權,對張居正是言聽計從,每逢有事,從沒有直呼過張居正的名字,都稱張居正為“元輔”,但是,張居正死後,為什麼要對張居正的家人下那麼大的狠手呢?萬曆皇帝朱翊鈞這仇恨從哪裡來的呢?當時身居高位的達官貴人都也搞不清楚,只是互相的猜測,卻沒有誰能解開其中的奧祕。

    抄張居正的家時,張居正的心腹家人張三居然僥倖逃脫,後來一直在人間隱名埋姓,躲過了這一劫。許多年以後,就在張三快要壽終正寢時,朝中某位重臣,不知從何渠道,打聽到了張三的下落。從張三的嘴裡,發現張居正被抄家原因的一些蛛絲馬跡……

    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事居然和一個叫艾自修的進士有關。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明朝萬曆年間,朝廷舉行科舉考試,全國十幾萬舉子云集京城來爭四百名進士的位置。一時間,北京城人滿為患。開考後,舉子們經過幾次考試,塵埃落定,十幾萬人中有四百名舉子榮等龍虎榜。舉子們看過榜後,有人興高采烈,有人垂頭喪氣,還有人摩拳擦掌,準備下年在戰,不登龍虎榜誓不罷休。

    舉子艾自修榮登龍虎榜最後一名。他看完榜後嘆了口氣說:“唉,最後一名就最後一名吧,總算過了,僥倖僥倖。”說是說,比起落榜的千千萬萬個舉人來說,艾自修算是一個幸運兒,但是比起龍虎榜上前面的三百九十九人來說,艾自修總覺得矮人一等。每逢同年聚會,別人都高談闊論,興高采烈,唯獨他沉默寡言,恐怕別人提及他是最後一名進士。就像一個人頭上長了流膿的瘡,不願摘掉帽子是一個道理。

    既然是中了進士,都要拜當朝宰相為師,儘管這個人沒有教誨過自己一句話或教育自己做一件事。據說,這是當時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也是考中進士能夠走向官場必走的一條路——通過巴結宰相,為今後做官鋪平道路。艾自修家境頗富,也按照規矩,備了一份厚禮,送給了當朝宰相張居正。張居正收到禮後,也著實鼓勵了一番。

    沒過多久,朝廷舉行瓊林宴,在太和殿大宴新科狀元舉人。張居正作為老師,當然要親臨道賀。讓艾自修感到羞恥的是,舉人們是按照考中的名次排列座位。艾自修中的是第四百名,自然坐在了最末一位。

    皇帝和張居正端著酒,從狀元、榜元、探花開始,挨個敬酒。皇帝和張居正對諸位進士敬酒時都說了一些什麼話,沒有史官記載,估計是一些道賀鼓勵這類的套話。當敬酒敬到艾自修面前時,張居正已喝得面紅耳赤,有些醉了。他看了一下坐在末位的艾自修,知道他是最後一名進士,忽然突發奇想,想調侃一下他,順便也賣弄一下自己的文采,以助酒興。於是出口成章,對艾自修說: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皇帝和文武百官諸位進士聽到張居正調侃的話,都是“哈哈”大笑,宴請進士的熱鬧場面達到了高峰。本來艾自修坐在末位就已尷尬無比,加上張居正調侃說辭,更令艾自修無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個地縫讓他馬上鑽進去。

    雖然是句笑話,張居正死後卻讓全家付出了血的代價。

    張居正非常好色,在萬曆朝已是公開的祕密。張居正到了晚年,就是天氣非常寒冷也絕不帶帽子,就是他經常吞服春藥,以致虛火上升,帶上帽子就會煩躁不已。可是張居正同萬曆皇帝生母私通的事,就鮮為人知了。

    作為四位顧命大臣之一的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輔佐朝政,朝中有許多事情都要與萬曆帝的母后商量。萬曆帝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孝順皇帝,對母后非常尊重,每天都要親自過問母后的飲食起居,身體狀況。皇后寡居多年,雖然是半老徐娘,但風韻猶存,對於風流倜儻知識淵博的張居正關愛有加,經常送張居正一些小禮物,以示關懷。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愛慕之心。張居正雖然是顧命大臣,但相比高拱,高儀及馮保三位老臣來說,從資格上就差一大截了。張居正要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還得廣開渠道,使出渾身解數。皇后對他眉來眼去,精明的張居正早就心知肚明瞭。所以就順水推舟,投桃報李,不久就發展成了同居的關係。正是這個時候,皇宮中後花園重修,張居正就利用這個機會,密令工匠從假山旁修一條暗道,直達後宮,供自己同皇后偷歡使用。

    張居正私生活的祕密,作為心腹家人的張三瞭解得非常的清楚。有天,張居正下朝回家,神色慌張,沒同任何人答話,就直接進屋把穿了許久的朝服拿了出來,翻來覆去地看。張三隨後走進屋裡,他居然沒有聽見。張三見張居正的朝服下襬被撕掉了一角,就趕緊說認識一個裁縫,修補衣服的手藝非常好,能把衣服修補的天衣無縫,是不是讓他給修補一下。張居正看了張三好一陣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也只好這樣來搪塞。你親自去,一定要把事情辦好。”

    等了幾天,朝服補修好後,張居正看了看說:“馬虎看一下還行,如果仔細看,還是能看出破綻來的,聽天由命吧。”張居正話外有話,把張三說的是一頭霧水,不知是為了何事,又不敢問。等了數天,宮中傳出話來,說是皇帝要諸位大臣把朝服拿到朝堂,看誰的朝服破舊得實在不能穿了要換新的朝服。但是張居正的朝服被退了回來。

    此事過後數天,張三給張府購貨,正在街上閒逛,撞見朝中編修艾自修。艾自修說了一些恭維張居正的話後,神神祕祕地從懷裡掏出一個信封,遞給了張三。張三接過一看,上面寫著“張居正大人親啟”幾個字,就讓艾自修自己親手交給宰相。艾自修順手又給了張三紋銀十兩,張三才答應了。

    當張居正將信封開啟,裡面只有一張紙條,等看了紙條後,臉色大變。張三作為張家的家人,張居正有很多事也不迴避他,順手就將紙條遞給了張三。張三接過紙條一看,紙條上寫著幾個字: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張居正自認為同皇后偷歡的事,做得非常巧妙,神不知鬼不覺,瞞過了所有人的耳目。看過艾自修寫給他的字條,才知道自己同皇后娘娘偷歡的事已經被人發現敗露了。但是,艾自修究竟是怎樣發現自己同皇后娘娘偷歡的事呢?張居正拿著艾自修寫給自己的字條,反反覆覆地看,一件事一件事的想,想了許久,也沒有想出到底在哪裡出了差錯。轉念一想:自己待艾自修不薄,也沒有對不起艾自修的事,就是艾自修發現自己的行蹤,也不會拿這件事來害自己呀。

    艾自修作為最後一名進士,做官的機會是非常渺茫的。是張居正看中了他的才華,才沒有讓他在家裡閒居,直接通過翰林院,在京城做了一名編修,這可是許多進士夢寐以求的職位,艾自修應該感謝自己才對,今天給我這個紙條是甚麼意思呢?張居正思襯了良久,覺得是不是有人在指使他這樣做呢?

    張居正記憶力非常好,對許多文章能做到過目不忘。當他看過艾自修字條上的字,總覺得自己在什麼地方見過,但是,自己肯定沒有寫過這樣的字,自己在朝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誰敢寫這樣的字呢?肯定是自己記錯了。就這樣不著邊際地想了半天,忽然想起一件事,令張居正激靈靈地出了一身冷汗。張居正想起什麼來了呢?他想起自己在瓊林宴上大宴進士狀元時說的一句話: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自己早就忘記了,可心胸狹窄的艾自修還記恨在心呢?艾自修對的是:

    “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

    這樣上下一對,看出艾自修就是要用這件事來害自己的。唉!打雁一生,讓大雁啄瞎了眼。自己當初怎麼推薦這樣一個人來朝廷呢?後悔呀後悔!聯想到前幾天皇帝看朝服的事,他知道,自己的醜事皇帝已經全知道了,這……這事該怎麼辦才好呢?

    張居正此時的心裡還有一絲僥倖的心理:也許是自己想得太多了,皇帝還不知道呢。是不是艾自修要升官或是索要一些金銀財寶,如果是這樣就好辦得多了,找個人同艾自修溝通一下,用高官厚祿封住他的嘴不就行了嗎?

    張居正覺得自己親自出面同艾自修談不好,自己怎樣說呢?讓朝中與自己要好的大臣出面也不好,畢竟此事不是甚麼體面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讓誰去當說客呢?最後張居正想到家人張三,此人八面玲瓏,說話得體,事情辦不好是不會辦砸的。於是就把張三找來,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一番,張三心領神會,直接到艾府去會艾自修了。

    在艾府,經過張三的再三勸說,艾自修才真正感到自己思想的狹隘和冒昧,害了宰相張居正。但木已成舟,他已經將此事報告給了皇帝,皇帝對此事雷霆大怒。是艾自修力勸皇帝:如果現在處置張居正有關皇室的尊嚴。這樣才沒有對張居正下手,那天驗朝服就是皇帝在證實此事。艾自修把怎樣發現張居正私通皇后的經過原原本本的告訴了張三……

    原來,自從那天張居正當著文武百官和新科狀元進士戲弄了他之後,他一直耿耿於懷,要找機會對張居正下手。過了一段時間,艾自修明顯覺得張居正雖然說了那次笑話,但對此事似乎早已忘記,也沒有因為自己是最末一名進士而加以歧視,還一力推薦自己到編修院做一名編修。

    艾自修做為編修,有自由出進皇宮的權利。就在幾個月前,他下了早朝,獨自到皇宮的御花園中游玩。御花園中的美景令他陶醉,於是就順著便道慢慢地向假山走去。實際上,艾自修並不滿足自己在編修院的職位,向上爬沒有什麼政績,朝中也沒有什麼人依靠,再說文人也不能到邊疆建立軍功,就現在這個狀況,想得到皇帝的重用實在比登天還難,艾自修邊走邊想,想了很多向上爬的辦法,但很快都被自己否決了。

    艾自修沿著御花園的便道胡思亂想地走著,當走到假山腳下時發現天已過午,走這麼遠也沒有碰見什麼人,只好順著便道返回。就在他準備往回走時,猛抬頭,發現宰相張居正竟然站在高高的假山上向四處張望,彷彿在尋找什麼,或是在等待什麼。艾自修因為在便道里走,旁邊有高大的垂柳遮擋,估計張居正沒有發現他。艾自修看見張居正單獨在假山上,心想,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自己當了編修,以前因為心中的隔閡,還沒有好好地感謝過張居正呢,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好好地表達一下感謝之情,順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一下,讓張居正抬舉抬舉自己。想到這,就加快腳步向假山上攀去。

    等艾自修攀到假山頂上時,假山上竟沒有張居正這個人。四顧下山的路,也沒有走下假山的蹤跡。艾自修非常奇怪:這麼大個人,走下假山怎麼沒有看見呢?難道他是神仙,能變化?艾自修雖然是這樣想的,但還可以確定張居正沒有走下假山,他肯定藏在假山的什麼地方,於是圍就著假山四處尋找起來。艾自修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藏在假山上做什麼呢?艾自修圍著假山轉了七八圈,終於在假山的後面發現被石塊壓住朝服下襬的一角。艾自修彎下腰,用手拽了一下壓住的那塊朝服,一用力,竟發現壓朝服的那塊石頭能動彈。當艾自修用力掀起石塊時,令他吃驚的是:這裡竟然是一個岩石砌成的石洞洞,洞中有許多臺階向下延伸。艾自修屏住氣,沿著臺階慢慢地向巖洞深處走去,走了不多遠就聽到有男歡女笑的聲音。艾自修仔細地聽了一會兒,分辨出那個男的竟然是張居正,女的聽不清楚是誰。艾自修又往前走了走,等走到洞中有的地方能看見外面的院牆時,艾自修更加吃驚了:原來這裡是後宮李皇后的臥室。艾自修腦子裡現在就一個念頭:這地方不能待,如果被人發現是要殺頭的。所以沒敢停留,趕快退了回來,又把假山洞口的石頭恢復成原樣,快步走下了假山。

    艾自修收起那塊被石塊撕下的朝服一角,飛也似地向艾府奔去。等回到府上,艾自修把那一角朝服放在桌上,心想自己該怎麼辦?最終,艾自修決定把此等醜事上報朝廷,讓朝廷扳倒張居正,好報張居正戲弄自己之仇。當他將此事原原本本的報告給皇帝朱翊鈞時,萬曆皇帝雷霆大怒,要將張居正罷官免職,並凌遲處死。艾自修沒有想到事情會弄到這步田地,就力勸皇帝要顧皇室的尊嚴。朱翊鈞躊躇了許久,畢竟皇后是自己的親生母親,將張居正處死,自己的母親怎麼辦?於是就採用了艾自修查朝服的事,先證實了此事,但是沒有聲張。

    張居正聽了張三的回話,真是腦門頂骨開啟來,一瓢冷水澆下去。心想:這是滅門九族的事,自己是沒法處理了。上朝後,皇帝朱翊鈞還是談笑風生,好像甚麼事也沒有發生,也沒有怪罪自己的意思,但是那顆懸著的心始終放不下來,不知皇帝用什麼方法來處置自己。

    令人不解的是,過了一段時間,萬曆皇帝竟尋了艾自修一個不是,把他貶回老家養老去了。這樣張居正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可是直到他病重告退,再也不敢到後宮同皇后幽會了。

  • 5 # 朕即我意

    張居正與商鞅、王安石並稱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生前朝綱獨斷,權傾天下,力行改革之能事,為大明殫精竭慮,"一條鞭法"的實施將國庫積銀提高至400萬兩,國家儲糧積攢至十年消耗。後人皆讚道:"是時,帑藏充盈,國最完備。"敗落的大明又現復甦之像。然而個人主導之改革仍然潛藏著巨大的危機。正所謂"人在政在,人亡政息"。古之改革,促動的是各個階級的利益,事關士大夫權柄,豪強權貴勢必報復,商鞅變革,導致車裂而死;王安石變法,遭遇守舊之臣的攻擊,罷官廢法。他張居正就算是在官場之上再怎麼圓滑,也躲不過死後清算,嗚呼哀哉?為何古之變法改革,都這麼難呢?國家富強不好麼?百姓富足不好麼?國庫充盈不好麼?回答是肯定的,任何帝王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好,自己能成為盛世之君,除非你像楊廣一樣,不想活了。國家興盛固然好,然改革觸碰了勳貴的利益那就是不好了,這是封建制度下固有的毛病,只要你還是封建制度之下的王朝變革,那註定會帶來不可抗拒的命運。要想明白萬曆皇帝為什麼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殺戮,就讓我們回到張居正的視野之中。以一旁觀者身份來見證這一時刻。

    三、詔毀書院,棄家報國。

    張居正當權後,他的政治舉張和措施卻遭到一些知識分子的反對,而這些人喜歡以文士自詡。好以書院為場所,亂評時政,亂講政治。各種言論,動搖社會根基。而這些文士就是東林前身。我們知道,明之所以亡,很大原因跟這個黨爭,跟這個言官亂評亂議時政有莫大關係。自己沒實際能力,好口頭上亂評他人,攪亂政局,張居正為禁止反對講學者,以萬曆帝之名義下詔,禁燬天下書院。這實際上不過是張居正統一思想,推行改革而打擊改革反對派的措施。張之決心,在於棄家忘軀,以殉國家。

    四、關於帝清算張之真實原因

    上述張之生平已然陳述,他為國事夜以繼日的操勞,於1582年6月20日,病逝。神宗贈上柱國,諡"文忠"。然,轉眼不過十月,帝開棺剹其屍,下令查抄其家,削盡其官秩,以罪狀示天下。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張居正在世時所用一批官員有削職,有棄市。終其真實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少年陰影,懼之越深,恨之越切。隆慶逝世,萬曆新立,不過一十歲孩童,正是天真爛漫時節,玩興很濃的年歲,而居正以師居之,以師之嚴,父之嚴待之,小皇帝必然產生陰影。加之李太后,全力支援張居正管教小皇帝,小皇帝言失,行失,就必然受到責罰,心中自小都有恨意。叛逆青春期,小皇帝有之,眾人亦有之。

    第二,當權之時,亦是神宗失權失位之時。在權力上,居正和神宗成對立面。張居正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年幼的神宗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第三,推行改革,得罪權貴,牆倒眾人推也。改革雖然充盈國庫,但得罪權貴,得罪胥吏。當權之時,人皆敢怒而不敢言,一旦身死,所有被得罪之人均群起而攻之。被人秋後算賬,那是必然。張居正死後,七名言官彈劾他,緊接著,居正所得罪過的官吏紛紛上書,要求神宗給予懲罰。奪其祖業,逼死其子,其子媳婦亦落得個跳井而死的下場。

  • 6 # 跪射俑

    這主要是發洩對張居正的不滿。張居正是萬曆帝的老師,他對皇帝嚴加管教,要求皇帝節儉,而他私下卻過著紙醉金迷,妻妾成群的生活。他死後,萬曆帝發現了真相,對"偽君子"張居正龍顏大怒。

  • 7 # 一個歷史過客

    每個人都有自尊的空間,這個空間根據個人的承受能力而異。因此,在人與人交往時,要特別照顧到這點兒,如果做不好,輕者生意失利,官場丟官,重者會危及生命。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就吃了照顧不到別人自尊的虧,以致在死後被萬曆皇帝朱翊鈞抄家,大兒子死於非命,全家餓死十餘口,自己差點兒落個挖墓鞭屍的下場。

      抄張居正的家時,張居正的心腹家人張三居然僥倖逃脫,後來一直在人間隱名埋姓,躲過了這一劫。許多年以後,就在張三快要壽終正寢時,朝中某位重臣,不知從何渠道,打聽到了張三的下落。從張三的嘴裡,發現張居正被抄家原因的一些蛛絲馬跡……

      明朝萬曆年間,朝廷舉行科舉考試,全國十幾萬舉子云集京城來爭四百名進士的位置。一時間,北京城人滿為患。開考後,舉子們經過幾次考試,塵埃落定,十幾萬人中有四百名舉子榮等龍虎榜。舉子們看過榜後,有人興高采烈,有人垂頭喪氣,還有人摩拳擦掌,準備下年在戰,不登龍虎榜誓不罷休。

    沒過多久,朝廷舉行瓊林宴,在太和殿大宴新科狀元舉人。張居正作為老師,當然要親臨道賀。讓艾自修感到羞恥的是,舉人們是按照考中的名次排列座位。艾自修中的是第四百名,自然坐在了最末一位。

      皇帝和張居正端著酒,從狀元、榜元、探花開始,挨個敬酒。皇帝和張居正對諸位進士敬酒時都說了一些什麼話,沒有史官記載,估計是一些道賀鼓勵這類的套話。當敬酒敬到艾自修面前時,張居正已喝得面紅耳赤,有些醉了。他看了一下坐在末位的艾自修,知道他是最後一名進士,忽然突發奇想,想調侃一下他,順便也賣弄一下自己的文采,以助酒興。於是出口成章,對艾自修說:

      “艾自修,自修不自修,白面書生背虎榜。”

      皇帝和文武百官諸位進士聽到張居正調侃的話,都是“哈哈”大笑,宴請進士的熱鬧場面達到了高峰。本來艾自修坐在末位就已尷尬無比,加上張居正調侃說辭,更令艾自修無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個地縫讓他馬上鑽進去。

    張居正非常好色,在萬曆朝已是公開的祕密。張居正到了晚年,就是天氣非常寒冷也絕不帶帽子,就是他經常吞服春藥,以致虛火上升,帶上帽子就會煩躁不已。可是張居正同萬曆皇帝生母私通的事,就鮮為人知了。

      作為四位顧命大臣之一的張居正,在萬曆皇帝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輔佐朝政,朝中有許多事情都要與萬曆帝的母后商量。萬曆帝是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孝順皇帝,對母后非常尊重,每天都要親自過問母后的飲食起居,身體狀況。皇后寡居多年,雖然是半老徐娘,但風韻猶存,對於風流倜儻知識淵博的張居正關愛有加,經常送張居正一些小禮物,以示關懷。久而久之,就產生了愛慕之心。張居正雖然是顧命大臣,但相比高拱,高儀及馮保三位老臣來說,從資格上就差一大截了。張居正要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還得廣開渠道,使出渾身解數。皇后對他眉來眼去,精明的張居正早就心知肚明瞭。所以就順水推舟,投桃報李,不久就發展成了同居的關係。正是這個時候,皇宮中後花園重修,張居正就利用這個機會,密令工匠從假山旁修一條暗道,直達後宮,供自己同皇后偷歡使用。

      艾自修作為最後一名進士,做官的機會是非常渺茫的。是張居正看中了他的才華,才沒有讓他在家裡閒居,直接通過翰林院,在京城做了一名編修,這可是許多進士夢寐以求的職位,艾自修應該感謝自己才對,今天給我這個紙條是甚麼意思呢?張居正思襯了良久,覺得是不是有人在指使他這樣做呢?

    張居正記憶力非常好,對許多文章能做到過目不忘。當他看過艾自修字條上的字,總覺得自己在什麼地方見過,但是,自己肯定沒有寫過這樣的字,自己在朝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誰敢寫這樣的字呢?肯定是自己記錯了。就這樣不著邊際地想了半天,忽然想起一件事,令張居正激靈靈地出了一身冷汗。

  • 8 # 尋根拜祖

    萬曆皇帝的報復?扯!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病逝。第二年,張居正遭萬曆皇帝朱翊鈞剝奪官爵。第三年(萬曆十二年),萬曆下旨查抄張居正,導致張家被幽閉期間餓死十幾人,長子張敬修受盡折磨後自殺身亡,張家財產全部充公。

    可憐張居正八十歲老母,在首輔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下十頃地,一座空宅養老。張居正本人也差點慘遭“斷棺戮屍”,萬曆他“念效勞有年”,給他留了一副完整的屍骨。就是不知道張居正地下有知,該感謝這位好學生呢?還是恨得咬斷自己的牙齒?

    通常認為,萬曆對張居正的絕情,來自於常年皇權旁落,備受壓抑的結果。對張居正的打擊報復,一是宣洩萬曆皇帝的心情,二是宣示皇權的迴歸。

    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不過肯定不是主因!萬曆皇帝跟他的祖父嘉靖帝很相似,都很聰明,他不會不明白,張居正對大明王朝的意義,僅憑個人喜好,摧毀帝國的精神象徵,和穩定的局面,很容易引發政壇地震。

    所以,萬曆清算張居正,一定還有更深的政治意義。

    其實張居正被清算,是後張居正時代,大明政壇逃不脫的必然結果。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先從張居正的權力結構談起。

    張居正的權力結構

    張居正以大臣之身行皇帝權力,在皇權專制化的明朝,是一個奇蹟,它遠比周公攝政、霍光秉政要難得多。那麼,張居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大明王朝中晚期的權力中樞分為三大塊:皇權、司禮監和內閣,他們相互支撐、相互掣肘,形成動態平衡。對張居正來說,他獲得了既明英宗以來,權臣施展才華的最好機會。

    首先萬曆皇帝年幼,李太后代表皇權垂簾聽政。萬曆新政能得以順利推進,李太后居功至偉,這位有遠見卓識的女人,不光有識人之明,還有自律的美德,和博大的胸懷。

    她很清楚,自己及年幼的兒子,撐不起大明江山,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做張居正的堅強後盾,自己則退縮幕後,一心一意教導皇帝,為培養未來的明君嘔心瀝血。

    張居正獲得的這份信任,即便當年的三楊,也無法與他相提並論。

    其次是內朝掌權人馮保,對張居正的賞識,與毫無保留的支援。馮保這個雖有攬權貪婪的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馮保是一位有理想,有氣度的政治家。歷數大明內外朝之爭,沒有哪一位宦官,主動把自己降格為配角,並主動為內閣撐腰。

    其三就是張居正個人的才華,他架構了以六曹控制六部,內閣直控六曹的模式,把內閣改造成有明以來,權力最集中的機構。

    這就是張居正權傾一時的原因,權力高層鐵三角,將所有的權力都賦予他一人,外朝他又控制了六部,培養個人勢力班底,排斥政敵。由此,張居正任首輔期間,可以做到“朝令出,夕奉行”的高效。

    後張居正時代大明權力結構的崩塌

    可惜這種模式無法複製,隨著張居正的去世,原有的權力架構瞬間崩塌。

    1.萬曆與馮保的矛盾

    本來司禮監是皇權用以控制內閣的工具,可是馮保與萬曆皇帝的關係,卻不是這樣。萬曆皇帝從小由馮保帶大,在馮保眼裡,萬曆恐怕是長不大的娃娃。馮保習慣性的思維方式,一直停留在:皇帝是用來呵護的,太后才是說了算的。

    馮保的忠心,和得到的信任,恐怕多少有點讓他迷失自己,他把自己當成了大明帝國的權力一極,而不是皇權的附庸。這份責任感雖說值得讚許,可是又往往引發他與萬曆皇帝的矛盾。

    馮保秉承李太后懿旨,對萬曆皇帝管束極其嚴格,時刻充當李太后的耳目。李太后教子心切,苛責過嚴,罰跪、寫檢查書,這些“家庭作業”,慢慢在萬曆與馮保之間形成裂痕。

    張居正去世後,馮保依然掌權,清洗掉馮保重組司禮監,這個結果一點不意外。

    2.內閣與司禮監的矛盾

    司禮監的太監,永遠是文人士大夫們的恨,尤其是閣老們,恨不能潑婦罵街。張居正一死,馮保立刻收起了對內閣的慈眉善目,一副公事公辦的嘴臉。

    張四維剛剛就任首輔,就對馮保封伯極力反對,馮保也不客氣,指使徐爵處處給張四維小鞋穿。內閣和司禮監無風三尺浪,微風浪滔天,從萬曆後期,雙方就沒有媾和過。

    3.內閣與反張聯盟的矛盾

    內閣除了對付司禮監,還要面臨外朝大臣們的壓力。很多人不明白,張四維和申時行是張居正一手提拔,為何要與反張聯盟穿一條褲子?

    張居正在世,靠個人權利,以凌厲的手段,鎮壓了反對勢力。由此朝中形成兩股反張聯盟,一是改革中利益受損的大地主階級,二是死守道德教條的迂腐文人。客觀講,張居正雖然壓制了這部分人,但是輿論導向卻偏向這部分人,尤其是死守道德教條的吳中行、鄒元標等人。

    隨著張居正的離世,繼任首輔張四維,及後來的申時行,他們都不具備張居正的能力和條件,為了維持朝局穩定,他們只能採取媾和的態度,來安撫反張聯盟。

    以上三個矛盾,決定了後張居正時代大明的政局,在重建過程中,必然走向“去張居正化”。

    萬曆皇帝清算張居正的必然性

    由以上的朝政格局推演,萬曆皇帝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1.皇權與內閣、反張聯盟媾和的結果

    萬曆親政,第一件事就是要擺平內閣及反張聯盟。而此時,內閣已經與反張聯盟媾和,將壓力瞬間轉嫁到萬曆皇帝一邊。

    萬曆為了獲得他們的支援,做了兩個動作,一面剝奪了張居正的官爵,對曾經的“受害者”以示安慰,另一面,他對馮保開刀。

    如果說對張居正奪爵多少有點被動,對馮保開刀,則是萬曆主動的行為,是他和內閣共同的願望。

    馮保的倒臺,加固了皇權與內閣的聯絡,同時也為張居正遭到徹底清算,掃清了障礙。

    2.去“張居正化”標籤的需求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但凡一位強力的政治人物過世後,政局必然會出現動盪,或短或長。原因就是這個強力政治人物留下的政治標籤,讓後人為難。若是延續,沒有可以替代他的新舵手,壓制不住矛盾。

    所以,被壓制的矛盾集中爆發,只能以蕩清原有的標誌,儘量平息事端。比如商鞅,他必須被殺,才能壓制住老貴族的怒火。萬曆親政,必須清除張居正的標籤,才能安撫反張聯盟,才能形成新的政治核心。

    與秦惠文王抹殺商鞅的標籤,保留商鞅變法的成果不同,萬曆卻走向了連張居正標籤,同其變法成果全部清除。

    這是大明的悲哀!秦惠文王懂得拿過期的商鞅作大禮,守住了變法成果這個財富,萬曆為何不懂這點?其實不是萬曆不懂,而是明朝末年的政治多極化勢頭,不可遏制,萬曆壓不住大局了。

    3.外朝政治多極化的結果

    明朝的黨爭就起於萬曆中晚期,黨爭的苗頭就發端於張居正去世後。張居正的死,朝堂的政治自由度格外開放,就像被壓得太久的彈簧被釋放,朝爭迅速掀起。

    剛開始,還能圍繞政務就事論事,慢慢的爭執完全偏離了軌道,走向意氣用事,走向利益集團的你死我活。一團亂麻的格局,沒人能理得清,走向對張居正的全盤否定,恐怕也不是萬曆個人能左右的事,也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左右的事。

    萬曆皇帝的失策

    只是萬曆皇帝有一點沒想到,他不能取代張居正,形成新的權力核心和精神核心,雖然他是皇帝。對張居正的徹底清洗,沒有換來萬曆皇帝心目中,群臣鹹服的局面,反而因為精神核心的崩塌,帶來黨爭的噩夢。

    這大概就是數年後,萬曆皇帝心灰意冷,惰於朝政的原因吧。

  • 9 # 棍哥觀史

    張居正絕對算得上明朝一流的改革家,但讓後世記住他的或許不是“一條鞭法”,而是那句“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楚張居正與李太后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二人主導了萬曆前期的政局,可以說萬曆皇帝在30歲前都沒有絕對的自主權,而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默契配合,推動了萬曆新政的中興局面,但也絕對是造成萬曆皇帝心裡陰影的重要因素。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結算”,從邏輯上看,就是這種心裡因素造成的。

    從這件事表面看,是馮保與高拱的鬥爭,其實往背後看,想搬倒首輔的人必定是次輔了,張居正上位很不光彩的一點就是陷害高拱,但這又是明朝歷史的特色,徐階對嚴嵩、高拱對徐階不也都是如此?據《明史》記載,高拱本來是擔心皇帝太小,想將司禮監的權力收歸內閣所有,以免內廷禍政。所以高拱就找內閣次輔張居正商議,畢竟他與張居正共掌外廷,但張居正出賣了高拱,透漏訊息給馮保,以至於馮保在李太后面前進讒言,罷了高拱的首輔。隨後張居正便被扶正,高拱在回憶錄《病榻遺言》中就寫過此事,稱張居正“毒害深謀”。

    在萬曆皇帝登基後的幾年,李太后仍然將兒子置於學習進步的氛圍中,她將前朝政事全權交給張居正處理,這也是新政得以順利推行的基礎。萬曆皇帝的講臣也都是張居正挑選的,萬曆皇帝上課的“監督員”則是馮保,每次上課的效果如何都由馮保向李太后彙報,隨之而來獎勵與懲罰都很及時。萬曆皇帝常因逃學、思想開小差而被罰跪,所以他是很怕母親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萬曆皇帝大婚。李太后搬出了乾清宮,住進了慈寧宮,這標誌著中宮之主的易位。

    “翼日,太后聞,傳語居正具疏切諫,令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長跪,數其過。帝涕泣請改乃已。”——《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李太后知道後,跑到奉先殿祭告先帝,懺悔自己教子無方,然後決定廢帝,令立潞王。萬曆皇帝得知母親的決定後嚇攤在地,後又跑到李太后面前認錯,態度相當誠懇。李太后最終表示,能不能繼續保留帝位,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後來的事情大概大家都很熟悉了,張居正領會了李太后的意思,寫了一道勸誡皇帝“慎起居”的奏疏,然後替萬曆皇帝寫下“罪己詔”,算是平了這件事。

    首先萬曆皇帝雖然年輕,但此時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李太后與張居正的曖昧關係絕不是後來才傳開的,別有用心的政客早就將此事傳至萬曆皇帝的耳朵裡。那麼帝位保與不保,還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到底是張先生控制了母后,還是大明朝成了張先生的呢?再者說來,李太后並不是政治家,在明朝的祖制中,她也不可能參與朝政,她對對張居正的欣賞主要源於保護兒子的需求,所以國朝之事、皇帝的教育,李太后對張居正都是言聽計從。這些舉動對於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皇帝來說,很有可能就是想歪了。

    綜上而言,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主流觀點認為是他的改革動了太多人的蛋糕,彈劾之聲對萬曆皇帝形成了執政壓力。這一點確實不可否認,歷史上遭遇清算的改革家很多都是這個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太后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引起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不可能報復給母親,而李太后處理問題時對張居正太過依賴,加之緋聞四起,所以逆反心就轉移到了張居正的頭上。

  • 10 # 黑水布衣

    吾非相,乃攝也!

    這句看似十分狂妄的話就出自大明第一首輔張居正的口中,可見當時的張大人是多麼的風光。

    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壽終正寢,備極哀榮;十月,追劾者起,反攻倒算;十一年三月,屍骨未寒,奪其官階;十二年四月,抔土未乾,又籍其家。最為慘毒的,因為抄不到萬曆所想象的那麼多金銀財寶,令圍江陵祖居,挖地三尺,株連勒索,刑訊逼供,家人有餓死的,有上吊的,剩下的也都永戍煙瘴地面,充軍發配。

    一、得罪既得利益集團

    改革最大的阻礙就是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看看那些那些被強制納稅的地主豪強、那些被整肅得戰戰兢兢的各級官員、那些被旁置被冷落對他側目而視的同僚、那些被他收拾得死去活來的反對派吧,他們被張居正的改革折磨的要死,這些人都在等待張大人的死呢。這也是歷代改革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張居正一死,萬曆皇帝當年就滿足了這些人,這個剛剛掌握權柄的皇帝瞬間樹立起了自己的形象。

    二、讓同僚忌憚

    就在張居正準備大幹一場時,他的父親去世了,依照禮制要丁憂三年。為了守住改革和自己的權柄,他便暗示皇帝下令“奪情”,遂引發出來一場面折廷爭的軒然大波,使心虛理虧的他,多少有些招架不住。最後他急了,又借皇帝的手,把這些搗亂分子推出午朝門外,按在地上打屁股,用“廷杖”強行鎮壓了下去。

    這樣一來,肯定是沒人敢得罪首輔大人了,但是怨恨已經滋生,待到張居正一死,各種鋪天蓋地的彈劾就來了。

    三、讓皇帝嫉妒

    皇帝還嫉妒大臣?是的。起碼萬曆就是這樣。

    萬曆皇帝繼位時還是個孩子,但他會長大的。當逐漸長大的皇帝看著下面有著一個比他還要有威望的人,他作何感想?

    另外,張居正的私德確實不怎麼樣,這位位極人臣的大人不僅權利慾望大,更是沉迷女色,據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稱,張“末年以姬妾多,不能遍及,專取以劑藥”,由於“餌房中藥過多,毒發於首,冬月遂不御貂帽”。要知道他當時不算年輕了,這讓已經不是小孩子的萬曆皇帝也十分不滿。

  • 11 # 以史為伴

    張居正攬了不該攬的權,成了不該成為的人,且被貪財者盯上了,最終成了全民公敵。這便是其死後聲名俱喪、後代被抄家的主要原因。

    1、攬了不該攬的權

    明代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便再無名義上的宰相權的存在。後來自朱棣開始逐漸建立並完善內閣制度,最終形成了內閣首輔制度。首輔雖俗稱宰相,其位置也類似於宰相,但是他卻並沒有實際上的宰相權力。他既要受到內閣其他大臣及各部尚書、都御史等的牽制,同時又要遭到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分權。而且首輔實際上只是負責提出意見,皇帝才是最終的決策者。相對於之前的歷代王朝,首輔的權力被分割成了很多部分,且相互制約。

    但在萬曆初卻出現了這樣的機會,因而造就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宰相,他就是張居正。萬曆初,神宗皇帝幼小,尚不能親政。而穆宗皇帝又指定張居正等人為輔政大臣。且皇太后又是一個謹守祖宗法度、不幹政的女人。更為重要的是她信任張居正。此外,張居正又善於與司禮監太監馮保溝通,雙方相得甚歡。在馮保聯合張居正將高拱剔除出局後,張居正便真正做到三權合一。皇上的決斷權、司禮監的硃批權、首輔的票擬權都能為我所用。這也是其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的基本條件。

    但是古代是一個看重禮法與祖宗制度,而不看重政績的社會。在皇帝及大臣、士人的眼中,張居正破壞了朱元璋不能設立宰相的祖訓,掌握了自己不應該掌握的權力。換句話說,他成了權相、權奸。

    在這種情況下,萬曆皇帝親政後,不管是為了踐行朱元璋立宰相者殺的祖訓,還是為了給大臣、士人一個交代,或是為維護皇權,張居正都必須要被清算。

    2、成了不該成為的人

    張居正是一個很看重承諾的人。他自覺受了穆宗皇帝的臨終顧命,所以對小皇帝朱翊鈞的教育格外上心。他先是請李太后搬到乾清宮,照看朱翊鈞的起居,並在日常行為中對他進行管束、教育。後又親自為朱翊鈞進行學業安排,並且在政務繁忙中還抽出時間親自為皇帝講課,教授他儒學及為政的必備知識。而且李太后經常當著朱翊鈞的面,叮囑張居正對朱翊鈞嚴格教育。而且日常生活中,如果萬曆皇帝不認真學習或表現有違禮法,李太后總拿張居正來嚇唬朱翊鈞。

    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教育之下,朱翊鈞每天都會受到張居正的影響。而在張居正輔政的十年間,朱翊鈞對張居正越來越是心中畏懼。對於一個從小就沒有父親的朱翊鈞來說,張居正在他心中嚴父的形象越來越是明晰。不管他承不承認,在他內心最底處,父親便有一部分等同於張居正。此外,李太后也時常召見張居正議事。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這也招致了一些流言蜚語。而這一切使得作為九五之尊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心中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感到羞恥。但是張居正長久的積威使得他不敢當面懲治他,所以等他死後,朱翊鈞終於有了發洩憤怒的機會。張居正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3、被貪財者盯上了

    這裡的貪財者就是萬曆皇帝及他的母親李太后。萬曆皇帝的貪財天下皆知。後來他之所以發動礦監、稅使便是為了斂財。且他積累的錢財不是交給國庫,而是收藏在自家的小金庫中。張居正去世前後,宮內外流傳張居正收受賄賂,積累了巨大財富的謠言。這讓一向貪財的萬曆皇帝很是心動。

    張居正去世後第二年,潞王即將大婚。潞王朱翊鏐同是李太后的兒子,所以李太后對他的婚禮十分上心。但是在結婚前,潞王所需用的珠寶等都未曾置備完全。李太后憂心忡忡的將此事告訴了親政不久的朱翊鈞。朱翊鈞大包大攬的說:“想要做到此事一點都不難。這十年來,這些無恥的大臣們將財產都進獻給了張居正跟馮保兩個人。”李太后說:“但是抄馮保家時,並未發現有很多財產啊?”朱翊鈞得有些恨恨地道:“馮保此人太過狡猾,他已經將所有的財產轉移了。張居正可是都已經死了,財產肯定還在。”但等抄家完之後,卻啥都沒得到。張居正家的財產還不及嚴嵩二十分之一。這一切都是謠言惹的禍。

    4、成了全民公敵

    張居正的改革有三項主要的措施,一是重新丈量田畝,一是裁減冗員,一是改革學校,縮減學校生員名額,關閉書院。這些舉措徹底了得罪了天下的地主以及所有的讀書人。而朝中的官員既是地主,又是讀書人。除此之外,即便沒有在朝為官的地主與讀書人,也在各地方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勢力。而真正能夠影響到朝政的不是那些普通百姓,而是這群既有錢、又有文化的人。這一下子,張居正徹底得罪了天下的輿論和朝中官員。雖然在他在世時,懾於其威勢,這些人不敢有所作為。但是張居正去世後,他的影響力大勢已去,這些人便開始反攻倒算。後來,皇帝發出了明確訊號後,張居正便真正淪為了明朝上下的全民公敵。

    結語

    不管是權力的角度,皇帝的角度,還是讀書人或士人的角度,在明清時期都是當時的主流觀點所在。在張居正被清算後,他便一直被打上了權相、權奸的烙印。凡是關於他的記述很大一部分都是負面的。即便有人會肯定其成績,但也只不過是以之為批評的字首。直到近代以後,對張居正的評價才多以正面肯定為主。

    當年王陽明面對朝中的寵臣陷害,寫下了“信步行來皆坦道,憑天判下非人謀”這一流傳千古的詩句。張居正也是受到王學影響之人。當他掌握相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時,心中應該也是在吟誦這一詩句吧。只要問心無愧,只要堅持信念,凡是我所到之處,皆是康莊大道。至於是非功過,就留給後人去評說吧。

  • 12 # 默默默青衫

    萬曆皇帝為何會在張居正死後對其後代大肆抄家殺戮?要知道對張居正的身後處置其實是經過了兩個過程,由一開始的御筆直批:"侍朕沖齡,有十年輔理之功,今已歿,姑貸不究,以全始終”到最後落得抄家滅族,我認為主要是由三個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張居正自身修德不夠,死後被揭發,以致遺禍後人。要知道,在萬曆初期,作為當朝首輔,以及他的私人老師,張居正曾經是萬曆最信任的人,被尊稱為”元輔張先生“。他以古代聖君的標準要求萬曆,希望他成為道德的楷模,儒家經典意義上的君子。他要求皇帝輕車簡行,並且不要在皇城裡縱馬賓士,但是他自己的坐轎卻需要由32個轎伕槓抬,裡面不僅有臥室客廳,還有隨行的小廝侍奉。如果出行各地,不僅當地的官員一律需要在郊區奉迎,甚至連當地的藩王也會出府迎接;他要求皇帝例行節儉,反對鋪張浪費,皇帝想裝修寢宮或者太后想新建廟堂都會被他駁回,皇帝有時候不得不窘迫到需要將賞賜宮女的銀錢記錄到宮冊上,以待後面有錢了再行兌換,然而對於自己的私生活,張居正卻顯得極其放縱,他不僅繼續了大量的珠寶玩物和書畫名跡,而且蓄養了大量的角色美女。在他死後抄家過程中,朝廷抄沒了110箱財物。

    也許張居正覺得這些私德與他為朝廷已經百姓做的貢獻是兩相分離的,但是事實上正是由於這種表裡不一,隨著萬曆皇帝逐漸長大,從種種蛛絲馬跡以及官員彈劾張居中的奏摺中他逐漸明白了他心目中的張先生並不是完人,而這種落差隨著張居中身死呈現到了最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張居正不僅沒有恪守他常年教導皇帝的自律、勤儉、禁慾等等要求,反而他的私生活極其放縱,這種被欺騙和矇蔽的感覺是造成他死後被抄家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群臣的反攻,導致他被死後清算。大家都知道,明朝在開國之初就廢除了宰相這個職務,而改由內閣大學士來代行宰相的職務,並且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以皇帝的名義代行”批紅“的職責,簡單來說,就是大學士有行政權,而秉筆太監有決策權,張居正和當時的秉筆太監,皇帝的”大伴“馮保,作為當時的政治盟友,同時又是皇帝最信任的兩個人,張居正當時可謂權傾朝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作為文官的領袖,本身就被群臣放在顯微鏡之下觀察,而張居正顯然並沒有收斂,而是要採用強硬的手段施展他的政治綱領。

    首先,他拒絕按照傳統的習慣”丁憂“,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在江陵去世,按照規矩,他應該停職回去守喪三年,不管是他願不願意,在連續三次上書辭職後,張居正還是被皇帝以”奪情“的原因留了下來,這個就犯了文官集團的大忌了,大家知道,明朝的文官勢力比之前任何朝代都要強大,他們主張以”四書五經“的教義,聖賢的宗旨來處理國家大事,教導民間百姓,你最為當朝首輔,居然帶頭不遵守祖宗留下的規矩,那不是捅了馬蜂窩了嘛。

    其次,官員們找出了張居正”謀反“的證據。在一次鄉試考試中,居然出現了”舜亦以命禹“這樣的試題,而作為當時的首輔,張居正居然沒有發現和指謫,這不是謀反是什麼?而且他們還說,經常在張居正身邊的人,私底下將他奉為伊尹,這就犯了皇帝的逆鱗了。

    最後,還有皇室宗親的揭發檢舉。1584年,遼王王妃上書控訴張居正為了掠奪皇室的產業,偷偷瞞著皇帝廢黜了當時的遼王,以便他奪取遼王的府邸和產業。

    最後一個原因,來自於萬曆的生母,慈聖皇太后。慈聖太后的父親名叫李偉,他當時掌管著皇宮中最大的物資採辦業務。大家也知道,一直以來,採購的環節都是所有商業活動中利潤最大的一個部分,而最為當今天子的外祖父,李偉通過以次充好,將大批的劣質商品送進皇宮,從而收取了鉅額的差價,終於有一天被舉報到了皇帝御前。而張居正此施展了他的才能,居中調節了這件事,李偉被叫到宮門外申飭了一頓,保證不會再犯,畢竟皇家要臉面。事情到這裡結束的花,那就是很簡單的一起貪汙舞弊案件,張居正既保住了皇家的顏面,也讓太后和他父親欠了自己一個人情,但是!!!張居正事後換掉了一大批負責宮中採購的人員,其中就包括了李偉原先的位置,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總結一下,張居正死後的悲劇既可以說是貫穿明朝始終的文官集團黨爭的一個縮影,也是張居正自身性格缺陷的使然。儒家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個優秀的丞相和偉大的改革者,他顯然沒有做到前兩點。修德不夠,公私反覆,激發、觸動了整個文官體系的矛盾利益,以及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是造成張居正死後被大肆清算,抄家殺戮的三個原因。

  • 13 # 致印良知

    張居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丞相之一,也是偉大的改革家,這是我所說的一切,或褒或貶,的前提。

    張居正是中國歷史此著名的改革家。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者(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一個得到好的下場。原因在於:

    與官僚集團的積怨。豪強地主積怨。慢慢地也會與皇帝積怨。變法改革觸動的利益集團太多太大,皇帝不充分授權是不可能執行下去。

    權力太大了則會引起皇上的不適,加之積怨的官僚與地主的挑撥,從一而終的一把手說實話真心不容易。(參照王安石變法)

    從學習儒家經典,到學習為君之道,到學習治理國家......不一而足,要求是越來越嚴,偶爾保不齊會苛刻一些。

    比如,萬曆七年的時候,萬曆皇帝曾向戶部索取十萬金,撥給光祿寺,用來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張居正堅決不同意,據理力爭,給萬曆皇帝講國家很貧窮,必須要艱苦奮鬥道理。萬曆皇帝沒辦法,只得聽張居正的。

    還有,萬曆皇帝要修慈慶宮、慈寧宮、武英殿。張居正也嚴厲禁止。甚至對宮中燭火的使用,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但取消節慶燃放燈火,而且把萬曆皇帝晚上的課程,改到白天來上,以此減少燭火的開始。如果有什麼宴請,能不辦的都不辦,能節約的都節約。

  • 14 # 奕天讀歷史

    大明首輔張居正,可以說是為大廈將傾的明朝,又續命了近半個世紀的大功臣。

    張居正成為首輔之後,銳意改革,清楚積弊,實行了考成法、一條鞭法等改革措施,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能夠取得成功的改革家之一。張居正肯定是忠臣、能臣;但同時,他也是權臣;而且,還是一個有點私心的貪臣。

    忠臣、能臣、權臣、貪臣,甚至還有其他的一些,這些特徵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並不矛盾。

    正因為張居正是一個複雜的結合體,才導致了萬曆皇帝在其去世之後,對他進行了非常不公正的殘酷的清算。

    明神宗少時,便將張居正看成了西漢權臣霍光

    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登基之時,年僅9歲,還不能親政。因此,由其母李太后代為聽政,而實權則掌控在張居正手中。一直到張居正去世,已經20歲的萬曆才正式親政。

    期間,張居正、李太后都希望將萬曆培養成儒家所倡導的帝王典範,因此,對萬曆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到了嚴苛的地步。

    據《明實錄》所載,神宗因為一次與宦官夜遊時行為不檢,被與張居正交好的太監馮保告知了李太后。

    明神宗先是被李太后叫去訓斥了一番。中間,李太后還拿出了當年霍光罷黜昌邑王,即後來的海昏侯劉賀之事,威脅小萬曆。而張居正,也趁機代筆,替萬曆下了罪己詔,警告皇上不可以肆意妄為。

    從此之後,在萬曆心中,張居正就是隨時可以廢黜他的西漢權臣霍光。

    後來,萬曆因為讀《論語》時,誤讀了一個字的讀音,張居正就當著在場大臣的面,厲聲呵斥小萬曆。當時,不僅將萬曆嚇得手足無措,連眾大臣都驚到了。

    在萬曆心中,張居正成了隨時都是可以剝奪他皇位之人。再加上李太后,還時不時拿張居正來威脅、教導不聽話的萬曆。可以說,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痛恨,在很小時就已經開始孕育了。

    好在,在張居正與李太后的嚴苛教導之下,萬曆皇帝的確在初期養成了諸如勵精圖治、虛心納諫、生活節儉、關心民生的好品質。

    但是,萬曆雖然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卻也並非一個非常寬容大度的仁君。他還是有自己的小脾氣的。萬曆後來的怠政就是明證。所以,張居正的結局,實際上在萬曆還未親政之前,就已經埋下種子了。

    張居正的貪權、自私,讓很多大臣、文士不滿

    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制應該回鄉守孝三年。可是,張居正迫使明神宗支援自己奪情,即戴孝辦公。張居正因此受到了朝臣的猛烈攻擊。不過,所有進言的大臣,皆被廷杖,甚至進士鄒元標被打斷了腿,落下了殘疾。

    張居正雖然將反對之聲壓制了下去,卻也得罪了眾多的朝臣,還落了一個貪權不孝的罵名。這也為以後萬曆清算張居正埋下了伏筆。

    同時,張居正為了遏制明朝早已形成的議政傳統,控制言論,下令禁止批評時政。同時,還打壓包括陽明學在內的各類宣揚解放人性的學說,禁燬名山書院。張居正的作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明朝統治者的利益,但是,卻也得罪了眾多的文人士大夫。

    張居正雖然在為大明朝盡心竭力的辦事,卻也並不清廉,而且非常自私。他的兩個兒子先後中了狀元。張居正還提拔了拍足自己母親馬屁的通州知縣張倫,為戶部員外郎。而張居正自己,也是生活奢華,坐著豪華舒適的超級大轎,一頓飯菜吃上百味的菜餚。

    此時的萬曆小皇帝卻非常的“慘”呀,雖然貴為天子,卻連任性玩耍的權力都沒有,還要身體力行張居正教給他的生活節儉之風。等萬曆知道了張居正的“真面目”,怒火中燒,是必然的了。

    張居正堪比之後清朝的鰲拜、年羹堯

    張居正主政期間,萬曆小皇帝非常忌憚他,已經是鐵定的事實。張居正豈止是霍光呀,簡直就是清朝康熙時的鰲拜。只是,萬曆的媽媽李太后,不是康熙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所以,萬曆鬥不過張居正。

    眾多的朝臣見狀,也都開始爭相拍張居正的馬屁,甚至送上對聯、文章,將張居正直接與天子並列。張居正回家奔父喪時,接待的官員,更是超越自己的地界迎送張居正,對張居正行長跪之禮。這比當年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回京還牛。

    據《明史》所載:“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世以此益惡之”。明朝的朝堂,儼然成了張居正的朝堂。萬曆皇帝自然會感覺到張居正“震主”的氣勢。

    張居正去世後被抄家

    張居正的所作所為,堪比西漢霍光,清朝的鰲拜、年羹堯,那麼,如果處置不當,被清算就是必然的了。

    張居正去世前,並沒有扶植一個自己得力的首輔接班人,來用時間緩衝他和萬曆,以及朝臣之間的關係。所以,他一去世就開始被朝臣構陷。

    江蘇御史李植上書彈劾與張居正交好的大太監馮保十二大罪狀。早已等待多時的神宗見折大喜,立刻查抄馮保家產,發配明孝陵種菜。而張居正、馮保的同黨,也一概致仕,被勒令退休回家。

    隨後,矛頭指向了張居正。宦官張誠、御史李植、羊可立、江東之等人紛紛開始上書攻擊張居正與馮保勾結,結黨營私,貪濫僭奢、禍亂朝廷等等罪名。

    萬曆皇帝終於等到了將悶於胸中十餘年的怨氣,悉數發洩出來的機會。於是,下令徹查。而那些與張居正有宿怨的官吏,更是下了狠手,封閉張居正府,不得出入,最終餓死了張家十七口人。

    他們又將張居正父子的家產悉數查抄。而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因為不堪嚴刑逼供,自殺身亡。張居正其他的兒子,也多發配邊疆,或者煙瘴之地。最後,還是在有人上書陳情的情況下,萬曆皇帝才算是給張居正的母親留下一套宅院,以供養老之用。

    自此,終萬曆一朝,都沒人再敢提及張居正。直到天啟、崇禎年間,才逐漸為張居正平反。而後人也不免感慨張居正是“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國戰鬥機壽命為何依然遠不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