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木難舟

    在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並引發嚴重核事故過去25年之後,曾經的禁區已不再是一個“死區”。核事故發生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一個面積巨大的長而寬的地帶被危險的核輻射覆蓋,數十萬人被迫轉移,重新安置,很多城鎮變成無人區。 在一個面積1100平方英里(約合285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人和農作物仍不見蹤影,野生動物卻開始活躍起來。

    由於人類的撤離,種類驚人的動物似乎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科學家經研究發現,一些物種出現基因變異跡象,說明這場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給當地生物帶來長期影響。 雖然當局將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等級提高到最高階7級,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相同,但在潛在影響方面,福島核事故無法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相提並論。

    1986年4月26日,坐落於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由於反應堆沒有安全殼,核事故造成的直接影響遠遠超過福島核事故。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共造成大約30名工人死亡(注:官方當時封鎖真實訊息,宣佈死亡31人,後來解密估計至少10萬人死亡,全球共有20億人口受切爾諾貝利事故影響,參考搜狗《切爾諾貝利》與其他文獻),另有多達4000人(注:現解密後考證有27萬人因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患上癌症,其中致死9.3萬人)死於輻射暴露導致的疾病。 儘管對仍然存在的輻射暴露可能產生的長期健康影響存在爭議,一些人已經返回被遺棄的帕裡什弗村(Paryshiv),其中就包括照片中這位73歲的老婦。

    雖然核輻射已不再像雨點般從天而降,但危險的銫-137水平無論是在帕裡什弗村還是遠至挪威和德國的一些地區仍在升高。銫-137是對人體威脅最大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可通過食物鏈不斷積聚。照片中的雞可能因為所攝入的食物遭到汙染攜帶銫-137,食用這些雞的人也將最終被銫-137汙染。

    測量輻射水平

    照片於2006年切爾諾貝利核災難20週年紀念來臨前不久拍攝,一名工作人員正在白俄羅斯的核事故隔離區測量輻射水平。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將被嚴重汙染的面積11.5平方英里(約合30平方公里)的區域變成自然保護區,此前罕見的動物現在已在保護區出現並繁衍生息:翠綠的森林出現瀕危鳥類和大型獵物的蹤跡,挑戰著人們對死區的認知。

    “堅守”的豬

    幾乎被廢棄的白俄羅斯圖爾格維奇村(Tulgovichi),一頭豬在廢棄的房屋前走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前,這裡生活著1000名居民,現在只剩下8人。災難發生後,大約5萬頭牛和1.3萬頭豬以及當地居民被迫轉移,重新安置。由於在安置區很難照料牲畜和尋找食物,絕大多數重新安置的牲畜被屠宰。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致力於和平利用核能)2006年的一份報告,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可能對牲畜造成長期影響。災難發生後幾年,附近被汙染地區的豬牛先天畸型的發生率仍然較高。

    生物學家蒂莫西·摩梭和法國奧爾塞巴黎南大學的安德斯·莫勒對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鳥類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研究。在一項研究中,摩梭發現生活在嚴重汙染地區的家燕出現畸形的概率更高,這些畸形包括區域性白化(b、c和d)、鳥喙畸形(e和f)以及尾羽彎曲或不對稱(h和i)。他們在以後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汙染區的生物多樣性較低,鳥類種類只有“潔淨區”的一半。它們的數量也更少,銳減了60%。此外,生活在切爾諾貝利地區的鳥類大腦體積更小。2000年,摩梭與莫勒第一次來到切爾諾貝利。他在提到這次旅途時說:

    “我們真沒想過會有什麼發現。”摩梭承認一些鳥類家族確實呈繁榮景象,其中包括不遷徙的鳥類,它們似乎更適應當地的環境。他說:“這可能因為它們沒有競爭者。”這些鳥類並沒有耗盡類胡羅卜素——強大的抗氧化劑,形成美麗的羽毛——也不需要耗費額外能量進行長途遷徙,它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更為強大。

    可能存在的放射性微粒以及被處以罰金的風險無法阻止白俄羅斯的非法捕魚者前往普利雅特斯河(Pripyats)捕魚,這條河流距離災難區中部只有18英里(約合30公里)。樸次茅斯大學研究水環境的科學家吉姆·史密斯對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湖泊中的魚的汙染程度進行了測量。他指出,雖然自己並不提倡食用來自汙染湖泊的魚,但研究並未發現湖魚出現明顯的畸形跡象,只是生殖系統受到一定影響。 總體上說,魚類成為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的受益者。

    史密斯說:“我們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湖泊捕獲了數千條魚。這些湖裡的鯰魚體型巨大。”在反應堆爆炸後遭到嚴重汙染的冷卻池內,史密斯發現了36種魚,其中包括瀕危魚類。造成這種現象的部分原因在於:冷卻池的水溫高於附近湖泊。生活在附近繼續農業生產的區域的魚受汙染程度低於隔離區,因為鉀素徑流阻止魚類吸收銫-137。

    在撤離區可以見到駝鹿、狼和梅花鹿等大型動物,但是數量並不很多。 但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釋出的一份報告,在核事故發生後,附近區域的狼群數量激增。瑪麗·米克(Mary Mycio)是2005年一份論述核事故災難的新書《苦艾森林》一書的作者。她報告說狼群的數量的增加是顯著的,在2003年到2004年的狩獵季節,獵人們甚至捕獲超過100條狼。時至今日,打獵仍在持續。這張照片所拍攝的,正是2011年在隔離區狩獵的場景。

    儘管研究顯示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出現了反彈,並且並未顯示明顯的遺傳變異現象。但一些食草動物,如這張照片中的鹿,其體內確實檢測到了高於正常水平的放射性。

    由於這些動物食草,而像地衣和蘑菇一類的植物很容易積累輻射量。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人們對大量的草食動物進行宰殺。甚至遠在挪威的動物被宰殺後,檢測發現其每公斤肉中輻射量也達到了14000貝克勒爾。這是挪威法定人體接觸輻射劑量上限的兩倍,是其鄰國瑞典法定人體輻射劑量的46倍。甚至在今天,挪威地區的馴鹿體內仍然可以檢測到高於正常值的放射性鍶,儘管這樣的輻射水平不足以危害人體健康。

    人們在隔離區內獵殺動物,並非是為了食用它們的肉。無論如何,這些動物體內的輻射水平是超過正常水平的。它們本身所處的區域導致它們遭到過量的核輻射,而它們進食植物又進一步增加了這種輻射在其體內的富集效應。不過專家表示這樣的輻射劑量尚不足以對動物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不過也有專家質疑這樣的說法,他們指出,根據對新鮮降雪過後動物行走留下足跡的計數,在一些遭到最嚴重核汙染的地區,動物的數量出現了顯著的下降。

    老鼠發展出了抗輻射免疫力?

    從1992年開始,美國和烏克蘭的科學家們便開始對遭受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汙染最嚴重區域的老鼠進行觀察研究。 研究發現,老鼠和其他齧齒類動物似乎出現了大規模的繁盛。1996年,美國德州技術大學的羅伯特·貝克(Robert Baker)和喬治亞大學的榮·切斯(Ron Chesser)宣稱他們在該地區的田鼠種群中發現了大規模的變異現象。

    不過一年之後他們又宣佈撤回他們此前的論文,原因是他們複查後發現已經找不到那樣的變異現象了。 他們隨後進行了一項實驗,將一隻健康的野生老鼠放進籠子裡,置於遭受最嚴重核汙染的地區,隨後對其染色體進行檢測。檢測的結果讓他們吃驚不已:“它們似乎發展出了一種天然的抗輻射免疫力。”2006年,他們發表了他們的這一驚人的研究發現。

    “普氏Mustang對基輔地區的氣候和環境適應都很好,目前沒有發現輻射對這些動物造成的負面影響。”

  • 2 # 老郭的封面

    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前,科學界對核輻射由最早的無知,變成恐懼!

    當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鐳之後,人們一度將放射性物質當成可以使人延年益壽的高科技產品,就如當年活磁杯一樣風行世界。

    美國試爆原子彈時,有很多人組團去參觀,還無任何防護措施。

    後來科學界發現核輻射的威害之後,人們終於對輻射發生180 度的大翻轉,談核色變,特別是半桶水的知識分子知道核反應堆的原料與廢料的半衰期都非常長,大肆宣揚核輻射汙染地區要恢復起來非常困難,切爾諾貝利核輻射之後,人們就陷入了恐懼之中。

    然而,數十年之後,科學家發現,大自然的恢復能力之強,與我們的預想相差豈止天差地別。

    切爾諾貝利周邊的生物經過初期劇烈變異,幾代之後,已經完全適用了放射環境,趨於正常,基本與平常動植物沒啥區別了。

    而不適應核輻射環境的只有一種生物——人類!

  • 3 # Geek視界

        切爾諾貝利事件後,野生動物數量幾十年來意外飆升,這片地區人跡罕至,如今成為狼群、麋鹿甚至瀕危動物的家園。可以說,人類的禁區,就是動物的天堂,人類真的猛於輻射嗎?值得深思。

        切爾諾貝事件,對動物的影響

        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人類歷史發生的最嚴重的的核事故。由於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成千上萬的人搬離家鄉,這裡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城。

        然而,近些年來,切爾諾貝利的動物數量飆升,難道動物對核輻射有免疫能力?細胞DNS受到核輻射之後,反應比較複雜,自我修復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各種動物受到輻射後,還是大概率的生存下來了。

        由於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切爾諾貝利的隔離區還要保持成百上千年,沒有人類的影響,這片區域的動物生活的很好。成群的狼群、漫山遍野的山貓、野豬、麋鹿,動物種類非常豐富。

        動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研究,驗證了“災後切爾諾貝利出現新物種,是謠傳,災前災後的物種密度差不多”,同時給出了這樣的幾條結論:

    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力遠比核輻射大很多;

    人類文明自身非常脆弱;

    野生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明顯高於人類。

        動物們是如何做到的?

        根據當地人的描述,他們從未親眼見過因基因變異出現的動物“怪胎”,比如“比兔子還大的老鼠”,電影中的哥斯拉等等,這是自然界物競天擇的體現,受到輻射的不健康胚胎要麼在母體中就夭折了,要麼出生便死亡了,或者被食物鏈上端捕食獵殺。

        學術界一致認為,核輻射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遠比不上人類活動帶來的破壞。通過對切爾諾貝利附近動物的種類、數量的研究,他們發現核輻射沒有引發可遺傳的基因突變,或許是動物自身的基因修復功能導致的。

        同時,切爾諾貝利日益增多的動物,也引來了不少盜獵者,如下圖所示。

  • 4 # 墨寧i

    當地時間4月26日,烏克蘭斯拉夫蒂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33週年,烏克蘭民眾悼念遇難者。2011年4月18日,烏克蘭普里皮亞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被遺棄的摩天輪。  當地時間2018年5月30日,德國漢諾威,來自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周邊地區的兒童抵達當地機場,從飛機視窗向外看。他們此次受邀在德國的寄宿家庭中停留4周。視覺中國供圖當地時間2017年4月15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廢棄的幼兒園內。黃小婉/攝  當地時間6月7日,烏克蘭切爾諾貝利,遊客參觀禁區。據報道,由於新劇《切爾諾貝利》的熱播,這個地方的旅遊業突然變得非常受歡迎。歷史上最可怕的核事故災難現場,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視覺中國供圖

      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的中心,每當一位外國觀光客出現,幾分鐘內就可能被人用帶著俄式口音的英語搭訕,“切爾諾貝利,YES?切爾諾貝利,NO?”搭訕者的手中晃著介紹切爾諾貝利的小冊子。

      中國遊客對此類場景並不陌生——在北京火車站廣場,耳邊總會傳來“長城一日遊”的吆喝聲。

      人類記住災難的方式多種多樣,在切爾諾貝利,一種方式是將它變成旅遊目的地。烏克蘭當地旅行社推出了切爾諾貝利一日遊或兩日遊套餐,只有成年人可以報名參團。如果是隻有兩三個人小規模的“深度遊”,需要支付每人每天300多美元的費用。根據路透社的訊息,自美劇《切爾諾貝利》5月播出以來,去那裡的遊客人數飆升,當地一家旅行社5月以來預定量增加了40%。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時23分,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爆炸,8噸多的強輻射物質混合著石墨殘片和核燃料碎片噴湧而出,隨著大火進入大氣之中。

      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發生了。

      33萬多人被迫撤離。事故釋放的放射性物質是1945年美軍投放到日本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爆炸總和的100倍。毒雲飄到了西歐甚至北美。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釋出於2005年的一份報告說,切爾諾貝利事故造成60多萬人遭受過量輻射,死亡人數可能達4000人。

      而現在,懷著好奇或冒險的心,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又紛紛回到切爾諾貝利。

      旅行社的套餐經過了精心安排。大巴車會帶著遊客來到事故發生時的幼兒園、體育場、醫院,當然還包括出事的4號反應堆。

      爆炸發生後,蘇聯政府以4號反應堆為中心,將30公里半徑內多數區域劃為禁區,撤走居民,用鐵絲網圍了起來。

      但從2011年起,根據烏克蘭政府的決定,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地區對普通遊客開放。其實在此之前,私自進入這一區域考察的遊客就已存在。

      到此之前,遊客們大都聽過某些傳聞,諸如這裡的老鼠在遭受輻射後變得碩大無比。

      但是,想要看到怪物的遊客們要失望了。這裡沒有傳說中的碩鼠,也沒有變異的大魚,偶爾能見到一些動物,但看不出什麼異樣。在核反應堆附近的草坪上,黃小婉看到幾條狗在打鬧,她盯著看了很久,發現“還挺正常的”。

      2016年,切爾諾貝利禁區被劃成了自然保護區。此前曾有傳言,輻射造成了當地生物的基因突變,狼的數量激增到300多頭。有科學家專門就此問題去調研,發現狼的數量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同未汙染地區的一樣。

      極具諷刺性的是,災難讓切爾諾貝利成為某些瀕危物種的避難所。受到影響最大的是人類。

      報名之前,另一位中國遊客盧楨也有點擔心輻射。得知他去了切爾諾貝利,有朋友問他,身體有沒有什麼變化?

      “當時不知道其實沒那麼危險。”盧楨說。實際上,目前在切爾諾貝利一天人體所受的輻射量在3~5usv之間(usv為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之一),約等於乘坐一次跨國航班所受輻射量的八分之一,相當於做一次胸透CT所受輻射量的兩千分之一。

      整個旅行始於管控區外圍的第一個檢查站。檢查站的士兵會按照旅行社遞交的名單仔細核對護照。遊客還需要簽署一份宣告,承諾會身著長衣長褲,不觸碰隔離區裡的任何物品,面板不與地面、草木、建築有任何接觸。

      有些遊客會花上10美元,買一個計數器,隨時測試輻射值。越接近隔離區的核心,計數器的數值越大。正常數值為每小時0.3usv,超過這個數值,儀器就會發出警示音。個別地點,數值會激增到每小時幾百usv。

      若不是計數器不斷起伏的數字與聲響,與旅遊大巴上迴圈播放的事故紀錄片,除了破敗,遊客對切爾諾貝利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印象。

      就像所有無人居住的農村呈現出來的那種破敗感一樣,這裡幾乎聽不到鳥叫聲,也看不到什麼人影,年久失修的大門散發著腐朽的氣息。

      走進切爾諾貝利鎮,經過蘇聯第二大雷達“莫斯科之眼”,第一個有著人居痕跡的是被樹林包圍起來的幼兒園。

      這裡光線昏暗,牆皮剝落,地上堆積著腐爛的落葉,不斷衝擊視覺的是與兒童有關的各種元素:失去前輪的三輪車、丟在牆角的拼音字母表、散落一地的書籍,還有放在鐵架子上失去眼珠的洋娃娃。

      因為每一個物件位置都“太適合被拍照了”,盧楨感覺有些刻意,“給你營造出來一種驚悚、痛苦和悲嘆”。嚮導告訴他,軍方每個月都會派人來清理景區建築,一些殘破的物件會被替換。

      人為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真實體驗。但在曾經瀰漫過核輻射的建築空間裡,盧楨仍感覺到一種震撼,他彷彿回到了災難降臨前的時刻,聽到教室裡的笑聲和讀書聲。孩子們可能還會去森林裡摘藍莓吃。但這一切被一場災難摧毀了。

      盧楨也是一位父親。看到那些書籍和寫了一半的日記,他覺得像是能看到這些年幼的生命在事故中的消逝與遷徙,“感受到的是給他童年帶來的巨大陰影和改變”。

      傷害是真實存在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白俄羅斯女作家Vitara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她代表性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口述史作品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帶著兒子離開了切爾諾貝利,暫居在某城市。兒子上學第一天就哭了。老師們讓他坐在一個女孩旁邊,女孩不願意,說他有輻射。“我的孩子讀四年級,他是班上唯一從切爾諾貝利來的。其他孩子懼怕他,他們都叫他‘亮晶晶’。他的童年就這樣提早結束了。”這位母親說。

      因為輻射,有的孩子生下來即有畸形。有位母親對遭受了輻射的女兒束手無策,寫了十幾封信給科學家:沒有人知道低劑量的輻射對兒童的身體有什麼影響,拿我的女兒做實驗吧,我不要她死掉,她成為實驗室青蛙、兔子都沒關係,只要她能活下去就好。

      還有的孩子連看一眼這個世界的機會都沒有。中國遊客劉徵博(應受訪人要求化名)走進了接診孕婦的126號醫院,他看到了窗邊一份發黃的醫療記錄,上面記載了當時流產的孕婦,那些母親們的名字、職位、年齡都被漂亮的字型一一寫在了上面。他的嚮導阿列克謝堅持用烏克蘭語把那些名字一個個唸了出來。

      在整個禁區的核心——4號反應堆,也能找到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此處一座紀念碑旁的牆上刻下了一群消防員的名字,他們是第一批到達事故現場的救援人員,當時他們對面臨的危險一無所知。

      其中有個消防員叫瓦西里,那天晚上,他告訴身邊懷孕的妻子露德米拉,反應爐失火了,自己去去就來。

      5個小時後,妻子在醫院裡見到了瓦西里,他全身腫脹得幾乎看不到眼睛。醫生告訴露德米拉,不準抱他、親他、靠近他,她的丈夫現在是個小型的核反應爐。

      幾天後,瓦西里的屍體和他的所有物品都被塞進一個鋅制的棺材裡,安葬在莫斯科公墓。處理事故的特別委員會告訴露德米拉,不可能交出她丈夫的遺體,因為他有強輻射。如果有人抗議,他們會說,死者是英雄,是國家的英雄,不再屬於任何人了。

      兩個月後,露德米拉生下了一個女兒,但4個小時後,這個女孩就死了。她救了露德米拉,像一個避雷針,她替母親吸收了輻射。

      去切爾諾貝利之前,黃小婉就從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書裡知道了這個故事,“太壓抑了”。令她難忘的一個細節是,瓦西里看到病床前放著一個橙子,想拿給妻子吃,妻子卻被護士提醒,那個橙子也帶有輻射。“溫情和災難的對比”,黃小婉感慨。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它們大多數被塵封在一張張海報裡,一塊塊墓碑上,一個個雕塑的基座上。

      當年,工人們在遭受強輻射的情況下,在4號反應堆上用半年多時間建成了鋼筋混凝土的石棺,以抑制輻射物外洩。今天,計數器在這裡記錄的數值仍達到正常輻射值的400多倍。

      3名英勇的潛水員也擁有一座紀念碑,災難發生後,消防員第一時間灌注的水在水泥板下方積成了水坑,如果不是這3名勇士潛入地下室將排水閥門開啟,成功將水排乾淨,一旦放射性岩漿接觸到水,將引發比第一次爆炸更具毀滅性的災難。

      根據紀錄片《搶救切爾諾貝利》所述,共有10萬名軍人和40萬名平民參與了後期的清理工作。地面上的動物被槍殺,房屋被一間間摧毀和掩埋。有人負責在核電廠屋頂清理石墨,這些石墨從反應爐中噴出,每一片都散發著極高的輻射,1小時內就能致人死亡,機器人在這裡也失靈了。但為了保證石棺能儘快蓋住還暴露在空氣中的反應堆,人們只能親身上陣。有些人不想去做,但不得不去。

      據切爾諾貝利基金會統計,“清理人”中的20%逝世於2005年前,在人生的壯年階段。超過90%的“清理人”都有輻射引發的健康問題——甲狀腺癌、心臟病、呼吸問題和消化道問題,等等。

      爆炸7個月後,石棺終於建成,蓋住了4號反應堆。2016年,舊石棺30年使用年限到期,被新石棺取代。新石棺由28個國家援建,耗資15億歐元,使用年限是100年。100年後將如何應對,仍然未知。

      在巨大的石棺面前,遊人們靜悄悄的。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會被嚮導反覆提醒,再往裡靠近,輻射將增強。人們只能遠觀,並站在雕塑前拍照。沒有人大聲說話。

      旅行社的路線裡,行程的最後一站是當年因核電站而繁榮、後來被廢棄的城市普里皮亞季。它距離核電站僅有3公里,事故發生後變成了一座“鬼城”。

      幾乎所有來訪者都對這裡印象深刻。青黃色的苔蘚爬滿了路面和階梯,蟲子在植被中穿行,走在那裡,黃小婉感覺,掩藏在樹林中的學校、醫院、酒店等建築已宛如一體,乾裂的游泳池、殘破的看臺、生鏽的碰碰車,到處呈現出一種末日般的景象。

      事故發生前,這座為了核電站而生的城市曾聚集了高科技人才,是烏克蘭地區的第二大城市。

      遊客們現在只能從大巴車上的紀錄片畫面裡認識這座城市:標準的蘇式建築分佈在開闊的道路兩旁,穿著制服的科技工作者們開著車去上班,推著小車去超市購物,據說,那是當時烏克蘭區域內唯一一家超市。正在舉辦運動會開幕式的體育場,一個兒童正高興地和媽媽待在一起,拿著氣球和糖果蹦蹦跳跳。

      “那些人現在都不在這裡了,小孩的笑容也不會再在這裡出現了。”這種對比帶給盧楨一種劇烈的衝擊,“這比建築本身的破敗還要震撼。”

      普里皮亞季的必遊之處是一座摩天輪。它黃色的外觀是蕭條景象中難見的一抹亮色。計數器貼近摩天輪的座艙,會測出輻射數值超標4萬倍。這座摩天輪命運多舛:原計劃在1986年5月1日正式開放,開放日的4天前,爆炸發生了。爆炸次日,它只臨時開放了幾個小時。

      事故發生的那天,這座城市的居民跑到了陽臺上,人們把孩子抱起來說:“看啊!要記住這景象!”從陽臺上可以看到反應爐散發出來的深紅色光芒。

      “那光芒太過耀眼,並不是一般的火災。看起來很美,就算在電影裡也看不到這樣的畫面。”一名居民事後這樣向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描述。

      爆炸發生後30個小時,近5萬居民才被通知撤離,超過1000輛巴士抵達普里皮亞季,居民只有兩小時撤離時間。政府承諾,撤離只是兩三天。當時,人們都還天真地以為還會回到這裡。

      事實是,這裡成了禁地,只有極少數人最後真的回到了這裡。

      2015年攝製的紀錄片《切爾諾貝利的大娘們》記錄了一群迴歸老人的生活——根據當時的估計,在禁區內生活的居民約有100人,多是老年女性。

      他們說,搬到別處後,當地人討厭他們,說他們身上有輻射,他們又回到了切爾諾貝利。

      有人從避難處步行70公里跑回來,拉開鐵絲網,鑽了進去,回到家裡。有人回來以後,抓了一把泥土放進嘴裡,發誓“再也不離開這裡了”。

      當地政府默認了這些返鄉者的存在,並且持續調查這些人的健康狀態。多年以來,他們生活在禁區,在這裡種菜、養雞、養豬、釣魚,在這裡生活並在這裡死去。在一些節日,比如“復活節”,還會幾個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喝伏特加。復活節對這些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1986年的可怕災難發生時,人們也在為慶祝復活節而忙碌。

      在距離核電站15公里處的一個村莊,劉徵博遇到一位80歲的老人。此人在事故後不久就回到了切爾諾貝利,並在家中的菜地裡種滿了胡蘿蔔、土豆,準備在這裡度過餘生。談起那場災難,他的表情淡淡的,彷彿已經是一段遙遠的記憶。劉徵博沒好意思問什麼,覺得已經打擾,“不知道怎麼再問下去了”。

      如今,切爾諾貝利還生活著大概3000名工作人員和少數科學家。他們定期輪休,以代謝掉工作期間的輻射殘留。這裡還有近100名嚮導,輪流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嚮導阿列克謝告訴劉徵博,旅遊業收入的一定比例,會用於援助回到這裡的居民和其他受輻射者,儘管還遠遠不夠。

      在通往一個個景點的路上,他一直跟劉徵博強調,“這不是遊覽,是訪問。”

      切爾諾貝利當下的處境並不樂觀。禁區內大部分建築年久失修,正快速坍塌,清理和維修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以這樣的境況下去,到2050年,切爾諾貝利很可能變成一片真正的廢墟。

      臨走前,劉徵博在那裡買了一件T恤,算是對當地的微薄支援。作為一名遊客,他只能做這麼多了。

      回到中國後,黃小婉沒有再穿參觀時的那件大衣,對核事故的恐懼多少殘留在她心裡。她也沒有留下與切爾諾貝利的一張合影,因為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姿態融入到場景中,“是要笑還是怎樣”。她看到過笑著比出勝利手勢的遊客,但她覺得,做出什麼表情都與切爾諾貝利不太搭調。

      去過切爾諾貝利後,她又試著去讀《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結果“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她覺得,去過那裡之後,彷彿那場災難與自己相關,“離自己很近”。

      關於切爾諾貝利,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筆記錄下了無數令人心碎的故事。在《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一書的結尾,她這樣寫道:“書中的人已經見過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覺得自己像是在記錄著未來。

  • 5 # 小平插畫設計

    切爾諾貝利動物輻射突變, 許多動物回到這個地區是因為人類的退出和由此引起的問題。由於高輻射水平,動物的繁殖很困難。不幸的是,當一些切爾諾貝利動物能夠繁殖後代時,它們天生就有突變和各種出生缺陷。在某些情況下,切爾諾貝利動物的型別無法識別。

    有許多野豬不像自然形態的野豬, 儘管這個地區被認為對生命是危險的,鹿和麋鹿等動物仍然呆在輻射肆虐的土地上。切爾諾貝利變異動物非常多。雖然動物繁殖是有限的,但這只是暫時的效果。

    有許多輻射影響動物的跡象。由於壓力和抗氧化劑的缺乏,許多切爾諾貝利野生動物突變包括神經系統發育不良和大腦變小,導致無法正常思考。以輻射區為家的鳥類受到切爾諾貝利動物突變的影響,因為它們的大腦比不在輻射區的小得多。在該地區發現的一些燕子有身體突變和身體異常。典型的特徵包括變形的尾巴、變色的羽毛和形狀不正確的氣囊,它們將無法在受輻射影響的地區生存。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突變由於高輻射水平,放射性碘存在,因此切爾諾貝利動物,尤其是奶牛,沒有安全食用的食物。這導致了奶牛產奶的汙染。植物的根部很容易吸收輻射和鍶、銫等物質。森林中的植物仍然受到汙染,因為生活在該地區的昆蟲和其他野生動物吸收放射性銫。據說漿果和蘑菇以及切爾諾貝利動物不應該作為食物食用,因為它們的輻射含量很高。 由於輻射水平,一些樹木和灌木已經乾枯並變色,而另一些樹木和灌木本來就不應該是這樣的,但卻很矮。

    切爾諾貝利發電廠的輻射汙染了水庫、河流和湖泊等水體。正因為如此,魚類發生了變異。因此,水體中的魚蝦不可食用。由於輻射對水和植物的影響,野生動物和人類食物短缺。生活在水中的魚含有高水平的放射性碘。這種影響在更多的地區,在其他國家以及接近可怕事故的地區都能感受到。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突變摧毀了一個曾經美麗的地區。

  • 6 # e_listen141814398

    核輻射是一個不可逆且伴隨終生,並且遺傳到後代的過程,任何現代醫學都不可能徹底治療核輻射的危害。我的甲狀腺結節越來越嚴重了,甲亢型心臟病,經常心慌手麻,最近幾天幾乎天天失眠,感到極度抑鬱。通過核磁共振檢查,我的腦血管有鈣沉積。我就有甲狀腺結節。普通人的健康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有些特殊人群卻是為國犧牲。搞核輻射的人,遭到了放射性沾染,可能有時候不太通世故,你為國家做出的犧牲,常常換不來什麼。遭了放射性沾染, 有些人可能不太通人情世故,脾氣也不好。戈,,沾了他們的邊你可能永世不得翻身,最後會死的很慘。

    我得了十幾年的甲亢 ,吃了十幾年激素藥,骨密度比較差。我小時候患有嚴重的貧血。當年國家為了開發核武器,把我母親的專業改成了放射性物探,這個意外徹底改變了我們全家的命運,由於工作需要,我母親被分配到了很偏遠的山區。由於當年從事找鈾礦的放射性工作,遭到放射源鐳的強烈輻射,我母親30多歲就得了高血壓糖尿病,還有嚴重的痛風,甲狀腺疾病,膽囊疾病腎臟疾病等等。以後又是多次腫瘤手術!最後是腦梗塞冠心病等!核輻射害人不淺 連子孫都害,但從外表上一點都看不出來!這是為國家做出的犧牲,母親已經過早去世,雖然我的外祖父母都活了較大年紀。我們也可能很難活下去,這一切都跟那個當時國家發展核武器那個決定有關。 根據烏克蘭衛生部的統計,有2397863人因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患病,其中,453391人是兒童。這些兒童罹患各種各樣的疾病: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骨骼問題、眼科疾病、血液疾病、癌症、先天畸形、基因缺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兒童沒有一個出生在核事故發生期間,當時,他們的父母都還是孩子。 事故發生後,蘇聯總計派出50萬人參與清理核汙染的工作,最終制止了災難的蔓延,他們被稱為“清理人”。據統計,其中20%於2005年前在三四十歲的壯年逝世。 65歲的謝爾蓋·克拉西尼科夫就是“清理人”中的一員。他當時接到的任務是幫助疏散普里皮亞季的居民。核電站事故一年後,克拉西尼科夫接到命令返回普里皮亞季,後來,他又返回切爾諾貝利。1994年,克拉西尼科夫中風,左半邊身體癱瘓,從此要依靠輪椅行動。醫療報告上寫著,他的中風和癱瘓是擔任“清理人”的直接結果。但他花了很長時間才拿到傷殘補助。後來,克拉西尼科夫拿到了養老金。他如今每個月能拿5000格里夫納(烏克蘭貨幣,約合人民幣1300元),但光醫藥費就得花掉3500格里夫納。

  • 7 # 不入流的大劉

    核爆炸汙染區,3000年內不適宜人類居住!

    核反應堆的爆炸將巨量的放射性顆粒散發到空氣中和周圍的土地裡,這種汙染是曠日持久的,科學家預測,核爆炸汙染區長達3000年都不適宜人類居住。

    因輻射而變異,是隨機的、多樣的,方向不能選擇!

    這是因為遭遇輻射後,基因的突變是隨機的、多樣的,表現出的性狀是無法確定的。輻射大了,直接死去;沒有死去並且發生了變異的,也往往是有害變異,甚至會導致死亡。所以,不存在集體變異變大的巨鼠群的,又不是人工育種,不會這麼整齊的。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人類的影響彷彿比切爾諾貝利的輻射更致命。對於輻射,野生動物表現出了比人類更強的適應性。

    不管怎樣吧,汙染區生態繁榮已經是事實。2016年,烏克蘭政府宣佈這裡為“放射性和環境生物圈保護區”,保護棕熊、野牛、普氏Mustang、200多種鳥類和其他物種。

    還給自然後,這片土地終獲平靜~

    Ps:文中圖片和資料來源自 “SME科技故事”,喜歡可以去搜索關注~

  • 8 # 全歷史

    最近,HBO很忙,美劇迷們也很忙。一邊罵著即將爛尾的“權遊”,一邊又揪心著新推出的迷你劇《切爾諾貝利》。隨著劇的熱播,“切爾諾貝利”這個名字又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裡。33年過去了,這裡不僅沒有變異,反而變成了動物“天堂”。

    (切爾諾貝利地理位置)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最接近世界末日的樣子

    如果20世紀有世界末日的話,切爾諾貝利,一定是最接近的樣子。

    1986年4月26日深夜,一束藍光直衝天際。隨著一聲巨響,死亡迅速蔓延開來。

    凌晨1點23分,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連續爆炸引發的大火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放射性塵埃覆蓋了烏克蘭、俄羅斯,甚至飄至歐洲和北美部分地區。爆炸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超過30萬的居民被迫撤離。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後)

    國際原子能總署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5年提出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報告中指出,共有56人死亡,其中47人是救災人員,9名罹患甲狀腺癌的兒童。並且估算還有大約60萬人暴露在高度輻射線物質下,還將有4000人死於癌症。

    這觸目驚心的數字,讓人談之色變。從此,切爾諾貝利成為了死亡的代名詞,人類的“禁區”。

    (多國受輻射塵影響)

    核輻射對動植物的影響:有病變,無變異

    事故過去30幾年,切爾諾貝利也蒙上了一層恐怖的面紗,物種變異傳得神乎其神。今天的切爾諾貝利,是“無人區”,幾乎沒有人類活動。而無法撤離的動植物,長期暴露在輻射區,又到底變成哪副模樣了?

    (切爾諾貝利被遺棄的村莊)

    1. 植物

    核電站附近有一片針葉林,是受汙染最嚴重的地方,樹木在幾個月之內全部枯萎,至今遠遠望去還是一片紅色。受輻射影響的蘑菇,也變得膨脹,比普通蘑菇大得多。

    (普里皮亞季河把切爾諾貝利一分為二)

    2. 動物

    巴黎大學生態學家安德斯曾說:“如果你去汙染最嚴重的紅色森林,在春天,你幾乎聽不到一隻鳥唱歌。”

    美國生物學家莫梭表示,災區動物在數量跟多樣性上均有大幅度減少,而且鳥內身上發現腫瘤、白內障等病變,其他動物的生殖能力也受到了影響。

    蘇黎世大學科學插畫師柯妮莉雅也發現禁區內有很多身體畸形的昆蟲。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長了黑瘤……

    可想而知,輻射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有多嚴重。

    (柯妮莉雅用顯微鏡觀察病變昆蟲)

    3. 變異

    儘管在切爾諾貝利區生活的動物,身體帶有高強度的放射性,但它們並沒有顯示出基因突變的跡象。

    至於前幾年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變異物種“巨鼠”和“三個頭,八條腿”的生物,目前還沒有研究表明是否真實存在。而且,災區內的老鼠已經適應了輻射,身形和壽命與外邊的老鼠差別不大。

    (切爾諾貝利輻射劑量分佈圖)

    人類的禁區變成動物的天堂?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隔離區反而變成了部分野生動物的天堂。

    雖然輻射對野生動物沒有什麼好處,但比起人類來說,對它們的傷害算是較輕的。而且動物繁殖的能力也超過了輻射危害顯現的速度。部分科學家認為,沒有人類的捕殺和入侵,野生動物的數量還會大幅增加。

    (切爾諾貝利的狼)

    目前,隔離區內出現了Mustang、狼、麋鹿、海狸、猞猁等多種哺乳動物,以及200多種鳥類。其中,有種叫普氏Mustang的稀有動物,現在外面幾乎已經滅絕了,可它們卻在這個最危險的地方生活著。而且,隔離區狼的密度也比黃石公園高,隨處可見。

    當然,另外一部分科學家持反對觀點。他們認為,切爾諾貝利不能稱為動物天堂。輻射的影響是持久的,所謂“殺不死你的,也會慢慢折磨你至死”,就是這個理。

    (普氏Mustang)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對人類來說是災難,但是對船上餐廳的魚蝦來說,何嘗不是一次機遇?同樣,切爾諾貝利,是人類的災難,但在一定程度上,動物們得到了新的家園。只是這樣的代價太大,太過沉重……

    在這裡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係圖譜任你來盤

    世有永珍,史有千面

    換個角度看世界!!!

  • 9 # 領航員East

    ,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核電站撞車事故

    ,至今其輻射都是致命性的存在…。由於自身設計及操作不當種種原因直接導致了這次震驚世界的核洩漏事故。

    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威力之大使得我們只能用數次進行表達。

    這場由於反應爐過高所引發的爆炸其核汙染直接導致了進240萬人遭受到了核輻射,約其中40萬人為兒童,直接死亡人數高達近10萬!這其中還不包括收到核輻射10年之間陸陸續續死的近20萬人!爆炸直接將8頓核物質直接噴向空中,8頓是個什麼概念啊,整整100萬頓TNT當量的導彈所用的核物質也就50公斤而已!事件核汙染的範圍是“小男孩”原子彈的400倍!影響範圍j幾乎影響到了整個歐洲!一夜之間上百萬公頃的土地直接變為廢土!有史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為恐怖的災難事故,切爾諾貝利事件給全人類都敲響了警鐘。

    事件之後對生物所造成的影響也是相當嚴重的,眾多動物發生變異,如下圖,相當恐怖,袋鼠,巨鼠,鹿,豬太多了

  • 10 # 艾伯史密斯

    答:在切爾諾貝利事故電站周圍,有很多動植物都受到了嚴重的核輻射。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發生在1986年4月26日,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事故導致接下來幾十年內,有十幾萬人遭受核輻射病痛折磨,數萬人因核輻射患病死亡。

    切爾諾貝利事故是4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導致數噸放射性物質洩露,周圍數十公里範圍內遭受嚴重的核汙染,十幾萬居民連夜撤離,現在成了無人區。

    30多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的核汙染還未完全除去,周圍的動植物長期遭受核輻射影響,有些已經發生了基因突變,隨著輻射的積累,基因突變引起的變化越來越明顯,比如:

    (1)遭受輻射的植物,普遍繁殖率、存活率不高。

    (2)汙染地區的豬牛羊等牲畜,其幼崽發生先天性畸變的概率很高;

    (3)汙染地區的鳥類,羽毛顏色異常,羽翼不齊不對稱的情況突出;

    (4)汙染地區的大型食草動物,體內含有的放射性遠高於正常水平,繁衍率偏低,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5)周圍河流內,鯰魚的體型巨大,長達1.5~2米;

    ……

    在切爾諾貝利事故電站周圍,所有動植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甚至傳說還有巨型老鼠出現,不過這訊息的可靠性不高。

    因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老鼠體型發生異常,如果各個器官基因的還和原來一樣,那麼老鼠就是先天畸形,不可能出現體型純粹的變大;而河流裡的巨型鯰魚,也可能是長期沒人工干預生長而成。

    如果動物發生嚴重的基因突變,要麼母體患上疾病死亡,或者後代畸形,這樣的後代根本無法在自然條件下存活。

  • 11 # 地理那些事

    切爾諾貝利事件後,當地都產生了哪些變異的動物?

    眾所周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是人類近代歷史上最慘痛的一場災難,在這場災難中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相當於二戰期間美國在日本廣島上空引爆的“小男孩”原子彈的400倍以上,不僅造成了20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也間接的加速了蘇聯的瓦解。

    不僅如此,由於爆炸引發的大火也使得輻射劑量嚴重爆表,重達2000噸的蓋子都被炸飛,高能輻射影響範圍甚廣,幾乎籠罩了整個歐洲,其中中歐、北歐、南歐、西亞部分割槽域較為嚴重,受核輻射的影響,共有93000人死亡、至少270000人致癌,而且有相當大一部分人是在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遭到的核輻射,就連事故發生後不久基輔市仍然在就行大規模的五一慶典活動。

    目前被炸燬的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堆已被水泥石棺圍蔽以防止輻射擴散,但要等到這些被圍蔽的輻射燃料自然消散至少要300年之久,因此人造水泥石棺在大自然面前又顯得十分的脆弱和不堪一擊。

    事故發生後,除了用石棺封存住了4號機組外,還劃出了以核心區為圓心、半徑為30公里的隔離區,而這個靜謐如鬼城的無人區無疑成為了許許多多動植物的天堂,雖然沒有人類的打擾、捕殺和砍伐,但卻時時刻刻飽受核輻射的影響。

    很顯然,在切爾諾貝利隔離區內,有太多的動植物遭到了核輻射的影響而出現變異現象,畢竟在隔離區內一些放射性元素有足夠的能量破壞DNA分子導致基因突變,如出現了切爾諾貝利巨鼠、八條腿的小馬駒和變異的野豬、牛、羊等,此外鳥內也出現比較嚴重的白羽化,就連喙都存在畸形現象。

    總之,對於人類而言切爾諾貝利的影響是慘痛而又深刻的,但是相對於由於人類的過度捕獵和生態環境的破壞許多動物滅絕或瀕臨滅絕而言,這場災難卻為一些動植物提供了“天然”的避難所!

  • 12 # 映象科普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一度被認為是最為安全、最為可靠的核電站,但是1986年一個巨大的爆炸聲打破了這一切。由於工作人員違反規章制度,導致核電站的4號反應堆在進行半烘烤實驗中突然失火,進而引起了整個核電站的爆炸。爆炸當量相當於400顆廣島原子彈,整個核電站機組完全被破壞。

    除此之外,重達8噸多的強核輻射物質遭到洩露,輻射塵埃隨風飄散,導致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多處地方受到核輻射汙染。爆炸當場造成了32人死亡,並且在此後對生活在此地附近的動植物和人類造成了持續影響。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發生了變異,在核輻射重災區,一些生物的數量不減反增,野豬的數量迅速增長,達到了核輻射之前的10到15倍,此外對於一些野狼野兔子的檢測發現,核輻射沒有引發可遺傳的變異。或許相比於人類活動的影響,核輻射對於野生生物而言,算不了什麼,這也許跟基因可以自我修復有關。

  • 13 # 愛鬧實驗室

    1986年4月26日,在烏克蘭的普里皮亞季鎮上,一座名為切爾諾貝利的核電廠發生巨大爆炸,核反應堆全部被炸燬,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核電事故。人類創造了文明,並以文明改造著世界,可一旦掌握文明的那把鑰匙丟失了,後果將不堪設想。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給當地乃至歐洲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連續爆炸引發了高能輻射物質的大幅擴散,飄散到空中、滲透進地下、溶解進水裡,不僅讓普里皮亞季被廢棄為空城,更影響到了附近的居民和動物,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

    我們暫且以下面這些數字,簡單瞭解一下該事件帶來的災難。二戰時期,美國曾向日本廣島投射一顆原子彈,這是日本選擇無條件投降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此次事故所產生的輻射量,竟是廣島的四百多倍。經濟上,直接損失兩千億美元,代價堪稱“昂貴”。

    事故爆炸直接致死31人,但這僅僅是開始,因為核輻射所產生的惡性影響相當長久。在隨後的15年裡,當地大批民眾流離失所,被調離故鄉,但仍約有七萬人因輻射影響接連死去,有十三萬人遭到不同程度的疾病折磨,患癌率顯著增高。

    輻射對於動物和人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生物特徵的變異上。主動變異是正常的自然規律,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的能動性改變,是進化的一種解釋。但突變卻不是好事,它多數情況下意味著被動接受。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畸形胎兒的出生,是因為受到了輻射影響。

    切爾諾貝利的轟然崩塌,導致了普里皮亞季城的荒蕪,但這恰恰讓這個危險的地方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樂園。輻射對不同動物造成的影響不一定不好,不過對家畜和大型哺乳動物是不友好的,當地已出現數百個具有明顯缺陷的新生例子。

    面部或四肢畸形,異常的顏色或尺寸,額外的附屬物等,都是動物中常見的畸形變異。遺憾的是,大多數異常突變動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都很底下,因此出生不久便會死去。對於誤入禁區的野生動物,人們會有意地進行捕殺,因為它們體內攜帶著高標的放射性元素。

    不過,當地的老鼠似乎成了事故的受益者。在事故發生後的幾年裡,老鼠群體的體型變大了,數量與規模都開始增長,專家研究後發現,這是因為老鼠具有很強的抗輻射能力,因此在事故區比其他動物具有更有利的適應性。

    普里皮亞季附近河流中的魚也是受益者之一,它們的體型比以前更為碩大,而且畸形現象出現率不高,僅僅是生殖系統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即便如此,官方不建議食用這些魚類了,但仍有人偷偷去捕。

    相較於野生動物,核輻射對牲畜和人類造成的影響更為長期,災難發生後,附近區域胎兒和豬羊的先天畸形率很高。畸形胎兒主要體現在外貌特徵上,五官的明顯變形、頭部的明顯增大、身體的明顯不協調等等。

    烏克蘭至今仍在擦拭切爾諾貝利所遺留下的傷痕,它是烏克蘭史上的一次國殤,同樣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次不能被遺忘的災難。2011年,烏克蘭政府宣佈,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廢墟打造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供遊客參觀。然而,別說參觀了,很多人或許就連進入的勇氣都沒有,想想那些不堪的畫面,任何人都不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

  • 14 # 識二時辰

    切爾諾貝利事件被評定為人類歷史上最嚴重、危害性最大的核事故,這次事件發生在上個世紀前蘇聯管下的烏克蘭境內,具體時間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3分。這次發生爆炸的四號核島,釋放了大量的輻射線劑量,相當於二戰時期美國投放在日本原子彈的400倍。這次事故直接導致數十人的死亡,大多數都是消防員等,後續大量輻射導致死亡人數超過十萬人,致癌人數數十萬人。這些都只是對臨近區域內人的傷害,而另一方面傷害的來源是受核輻射的動物進入食物鏈,最終來到人類的餐桌上。   

      對於動物的影響是一樣的,如果受輻射影響比較嚴重會直接破壞掉動物的DNA,蛋白質就無法正常合成,這樣的動物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死去。如果輻射的量不夠多,破壞DNA不太嚴重,就有可能存活下來,機體自動修復,但不一定能夠修復的如此完善,這就造成了缺陷(可遺傳),導致了外貌形態上的變異以及腫瘤,當然這種變異並不是出現了新的物種。  

     傳聞在隔離地區出現過體長半米的巨鼠,不過不能確定訊息的真假。也有不少人曾經親自去那裡實地考察過,當然是穿著防輻射服去的,環球旅行家張昕宇、樑紅曾經去過那裡。   

  • 15 # 薩沙

    切爾諾貝利事件後,真的出現動物變異,也出現過巨鼠,但都是正常的。

    所謂的巨鼠,不過一二隻而已,只是比普通老鼠略大,沒什麼稀奇的。

    這主要是老鼠被輻射以後,部分出現肌肉變異,腫大而已。

    這種老鼠基本很快就會死去,也不可能繁殖。

    這次核電爆炸釋放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500倍,造成了九萬多民眾的傷亡。

    核輻射對人體的傷害極大,因為高能射線穿過人體會誘導DNA的鹼基對排序,導致基因突變,進而表達出意料之外的蛋白質。並會導致細胞癌化。

    然而,這種變異是非健康的,被輻射的動物和昆蟲很快老鼠一樣很快死去。

    它們的基因受損,導致他們不能繁殖,所以變異不可能延續下去。

    在事件之後幾年,科學家發現鳥類、魚類、昆蟲和哺乳動物都有變異現象。

    1991年到2006年的一項對穀倉燕子的研究表明, 在禁區的鳥類比鳥類表現出更多的異常, 這些鳥類包括畸形的喙、白化的羽毛、彎曲的尾部羽毛和變形的氣囊。切爾諾貝利鳥類(以及哺乳動物)通常有較小的大腦, 畸形的精子和白內障。

    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包括蜜蜂、蝴蝶、蜘蛛、蚱蜢和蜻蜓)大幅度減少。

    這倒不是因為變異,而是他們需要在土壤裡面產卵。而土壤遭受汙染嚴重,導致卵不能發育。

    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已沉澱在湖泊中的沉積物中。水生生物受到汙染, 並面臨持續的遺傳不穩定。受影響的物種包括蛙類、魚類、甲殼類動物及昆蟲幼蟲。

    而哺乳動物的變異最厲害,甚至出現面目全非的情況。

    但是,因哺乳動物更為複雜,所以變異後他們通常會很快死去。一些較大的哺乳動物,被輻射後只生存了幾個小時。

    但是,隨著輻射劑量的迅速減弱,這種變異很快就基本消失了。

    最近幾年,科學家又進行調查,發現這裡魚類基本恢復正常。

    茨茅斯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Jim Smith已經對切爾諾貝利地區的魚類汙染展開了研究。“我們並沒有在切爾諾貝利發現明顯畸形的魚類,”他說,“在災後的短時間內,這種畸形可能有很多,因為輻射強度極高,但輻射強度在災難後的幾年內已經迅速衰減到原先的百分之一。我認為這樣的輻射強度不足以造成大規模的變異。”他還補充說道,這也可能是因為魚類種群的恢復性較好,變異的魚類不能活到成年。

    魚類如此,其他也是差不多。

    目前仍然存在較多變異的主要是鳥類。

    一種理論是,這裡的鳥類都是候鳥,是世界上新陳代謝速率最高的動武之一。

    新陳代謝活動會產生加速變異的物質,這些物質與輻射共同作用,對這些候鳥造成了“雙重打擊”,因此它們對輻射更加敏感。

    但是,目前被輻射的鳥類已經產生了適應能力,將變異降低到最小的水平。

    最牛的就是老鼠了。事件之後,老鼠曾經是變異最多的動物,曾經出現過5條腿的老鼠(多出來的腿沒有作用),還有紅色面板的老鼠,還有上面說到的巨鼠。

    但時至今日,這裡的老鼠已經沒有明顯的變異現象。即便輕微的變異,對老鼠的健康也沒有影響。

    恐怕人類滅絕了,老鼠都不會滅絕。

  • 16 # 雜學大師

    其實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後對當地的影響不大(許多年後)。

    雖然當年核洩漏之後對當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現在切爾諾貝利地區依舊屬於禁區。

    經過科學偵測,當地雖然存在輻射,但是生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預計再過百年當地就可以重新迴歸到原始森林時期。

  • 17 # 獵奇動物社

    切爾諾貝利事件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該事件所釋放的核輻射是當年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所產生的核輻射的400倍,而且該事故發生後,核放射劑量持續增加了近5個月後才趨於穩定。

    那麼,此次事件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對當地的動物有哪些影響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後,前蘇聯政府在爆炸後的34小時候後組織了普里皮亞季市全體市民撤離,而且該市居民在2小時候全部撤離完成。但是,為了不引起大規模的恐慌,政府隱瞞了事故嚴重性,因此,周邊許多地區的人都受到了不同劑量的輻射。

    在爆炸發生的2天后,隨著各種測量資料的更新,ZF開始疏散以爆炸為中心10公里範圍內的居民。幾天後,直升機分多次向反應堆的爐芯內傾倒硼砂以阻止鏈式反應,據統計一共傾倒了約有5000噸硼砂才將鏈式反應中斷,之後,滅火、用液氮防止汙染物滲入地下水的工作相繼開展。

    這還不是主要的,最關鍵的是,由於爆炸時正是凌晨,許多人都在休息,因此,爆炸後直接導致了超過200人被送醫,其中28人死於過量輻射。由於輻射面積廣、疏散不及時以及通報不徹底,此次事件直接造成了56人死亡,其中47名是沒有被告知真相的救火人員,其次約有60萬人暴露在了此次核輻射下。據研究,在高核輻射物質影響下的這60萬人罹患癌症的風險會大幅提高。

    切爾諾貝利事件對其他動物的影響

    當然,在此時事件中,傷亡和後續的統計物件並不只有人類,還有原本生活在這裡的動物。那麼,核輻射對這些動物有什麼影響呢?

    其實,此次事件雖然對人造成了嚴重的災難,但是對動物的影響並不算大。從事件發生後,人類撤離給野生動物提供了足夠的生存空間,因此,這裡成為了“動物的天堂”。美國生物學家曾經用給輻射區的動物套電子項圈的辦法來跟蹤記錄了野生動物的活動,發現,在重輻射區內的老鼠與輻射區外的老鼠從習性和形態上都沒有明顯的變化,除了老鼠以外,像狼、狐狸等動物也沒有明顯的突變。

    當然,並不是所有動物都沒有收到影響,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小型的動物,比如昆蟲、小型的鳥類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並不是說這些動物都變大了,而是這些小型動物患病的機率大大增加了,比如腫瘤、腦萎縮以及發育異常等等。

    鯰魚是我們常見的魚類之一,它的種類多達2400多種,它們的分佈也很廣,在南美洲、亞洲、歐洲都有分佈,在所有的鯰魚中,以歐洲巨鯰的體型最大,最大者體長超過了5米,即使普通的成年個體體長都在2米左右。所以,許多資料中提到的在普里皮亞季市的河水中發現了長2米的巨鯰,並非是受輻射的緣故,而是它們本身就是巨鯰。

  • 18 # 鍾銘聊科學

    切爾諾貝利事件後,當地都產生了哪些變異的動物?

    切爾諾貝利地區,已經成為災難的代名詞。在30多年前因為一項實驗的操作出現了紕漏,再加上設計不當,導致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了核洩漏事故,事故導致當地的核輻射量直線飆升,以至於當地政府不得不下令將當地村民疏散到別的地區。

    據英國科學家尼克介紹說,在核電站事故發生的一年內,大量無脊椎動物死亡,森林裡許多針葉林也出現了死亡, 而死掉的樹木變成了鏽紅色,以至於人們稱這片森林為:紅森林。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切爾諾貝利的動物們

    在上個世紀時,人們想要研究核輻射對當地動物的影響,但由於切爾諾貝利地區屬於管控地區,不允許外來人員隨意進出,所以科學家們採用了航拍的方式來記錄當地駝鹿、狍和野豬的數量。

    雖然從直升機得到的資料不準確,但科學家們依然觀測到當地的生物數量已經開始恢復

    但並非所有的動物都像老鼠一樣幸運,也有一些生物出現了基因變異,比如:布穀鳥的叫聲發生了改變,一些青蛙的顏色變得更加翠綠,還有一些昆蟲因為基因變異,導致身體兩側的翅膀斑紋發生改變,還有一些動物因為無法適應高輻射環境而全部死亡了。

    逃出切爾諾貝利的狼

    在2015年時,研究人員為了研究核輻射對當地的狼群的影響,分別為13只野狼安裝了GPS系統。

    我們知道,核輻射屬於電離輻射,它能夠破壞生物體內的遺傳資訊,以至於使得生物的基因發生改變。雖然基因突變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核輻射能夠在短時間內改變大量的基因,而基因突變又是沒有方向的,以至於誰也說不好這種突變究竟對生物生存有利還是有弊。

    不過科學家也指出,如果是對生物生存有害的基因,自然選擇會將這種基因淘汰。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監視它們,儘量讓它們的種群演化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總結

    如今的切爾諾貝利已經重新開放,成為了觀光景點,以及網紅博主的打卡所在地,但是這裡曾經發生過的災難不應該被人們遺忘。

    切爾諾貝利一度被稱為死亡之地,然而這片死亡之地並非沒有生命,而是生機勃勃。在這裡,幾乎被宣佈滅絕的歐洲野牛在愜意地吃草,珍稀保護動物普氏Mustang在這裡悠閒地散步,在其他地區艱難求生的狼群在這裡數量一直在上升。

    或許對於動物而言,最大的威脅不是核輻射,而是人類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拳超人神明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