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鄉安多

    我喜歡,佳能5D4(28-300)一鏡走天下。

    兩年前,我硬著頭皮花4萬多進佳能5D4(28-300)器材。有人說這是懶人裝備,可我不是懶人。進手這套器材有原因的:

    1、在此之前,在本地攝影圈子十分活躍的時候,攝影活動積極。相機5D2套頭(24-105)(70-200)佳能7D配適馬(50-500),另備鏡頭佳能百微,佳能501.4。另備一款奧林巴斯EM5微單。戶外活動,器材不好搭配包包背不動。鏡頭換接頻繁,相機灰塵多,清洗費用也不少。好片子偶爾出幾張,獎金也掙了萬把塊。關鍵是器材超重,不好攜帶。

    2、在此之前的之前,起步入門攝影,佳能500D(50套頭)。由於在學習中,使用套頭拍攝廢片率較高。在此之前,拍照新手。相機富士S9600(28~300)。使用記憶猶新,見啥拍啥。此間,根本沒有留下值得稱讚的照片,出廢片的黃金時期。

    鑑於以上情況和經驗,才進5D4(28~300)。固定到一個包,不換鏡頭,相機鏡頭乾淨,不用清洗。看著相機鏡頭沒有灰塵乾乾淨淨,心裡舒坦。走過幾趟旅遊,拍到的照片都滿意。所以,去旅遊,旅遊攝影,我選擇5D4(28~300),雖然有點笨重,要比背大的攝影包要好多了。經過許多年的折騰以後,一鏡走天下,儲存到相機的片子不多。真實:歲月練真金,功高見本事!

    發一組最近在天峻縣拍的手機照片。

    (huawei mate30 5G手機照片)

  • 2 # 財神DF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我剛入坑單反時看了不少資料,主流專家觀點認為定焦鏡頭效果最好,而可變焦鏡頭,變焦範圍越大,成像質量越差。因此主張按照廣角、中焦、長焦分段配齊。於是我先買了佳能小痰盂,練習人像拍攝,隨後又買了廣角段佳能17—40的紅圈頭,打算經濟許可時再買長焦鏡頭。

    但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才意識到,專家的意見理論上很對,但關鍵還是看攝影者的自身狀況。如果是專業,商業攝影者,那配齊各焦段鏡頭是必須的,甚至還要添置比較特殊的包括魚眼、微距等鏡頭。

    但是,對於業餘攝影愛好者(土豪例外),沒有必要買那麼多鏡頭,即使你不缺錢,外出拍攝時背一大堆鏡頭,好累,即便你不怕累,到了攝影現場你需要根據拍攝需要,更換鏡頭,麻煩不說,有時候耽誤了稍縱即逝的機會,還有可能灰塵進入,汙染感光元件。

    所以我最後下定決心,買了佳能18—200的大變焦,廣、中、長焦段都包括,走一鏡走天下的路,所謂大變焦鏡頭的種種缺陷都不能動搖我。從此,出門攝影一身輕鬆,在拍攝現場,推拉鏡頭收放自如,遠近通吃。這樣成像質量會差嗎?我不清楚,我只知道用這個鏡頭我在FoTo數碼攝影和其它報刊上依然得攝影獎。

    我終於發現我獲獎的照片並不是成像質量有多麼優異,而是自己獨特的思考和創意,創意!創意!還是創意!

    一鏡走天下!業餘攝影者首選!

  • 3 # 封濤17

    我去年在京東自營3618元騰龍18-400mmF3.5-6.3防抖鏡頭配五千元尼康C幅D7500單反機身,是C幅D500相同的2088萬畫素感測器,最高可用感光度164萬1640000,鏡頭重705克等效27-600mm視角,機身重720克是AFC追焦連拍8fps。

    這個手持拍攝組合,就是“通吃”旅行風景人像拍花“打鳥”的業餘愛好發燒攝影,這支鏡頭也有近攝能力但不是真正1:1微距。我理解“通吃”就是“能用”,並不是特別好用。先要能拍到,之後才能比較畫質好不好。

    照相機器是科技產品,技術性能也在持續不斷提高,從亞當斯韋斯頓8✘10英寸/4✘5英寸大畫幅膠片相機,到中畫幅膠捲120雙反祿萊/單反哈蘇,再到膠捲135旁軸康泰克斯徠卡和日本尼康佳能美能達奧林巴斯柯尼卡單反,從定焦鏡頭到變焦鏡頭,現在已經發展到口袋快拍小A9效能的索尼黑卡7等效24-200mm視角(重三百克左右)電子取景一體機和重1095克索尼RX10M4等效24-600mmF2.4-4超大變焦比索尼蔡司變焦鏡頭電子取景一體機。

    135全幅索尼佳能尼康電子取景微單,也都有“通吃”的24-240mm/24-200mm超大變焦比一鏡走天下微單原廠鏡頭,配合高畫素機身,適合旅行拍攝各種題材照片。

  • 4 # 小妖精的爸爸

    說到通吃的鏡頭,人們一般會想到24-70這種。因為其焦段覆蓋廣角到中焦,加上其一般能做到最大2.8的光圈,確實能勝任絕大多數的題材和場景,且有不俗的成像表現,無論是風光攝影,人文記錄,人像拍攝還是活動拍攝,都能夠勝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個焦段跨度能做到重量和效能的一個平衡,這也就是為啥沒有24-200且最大光圈2.8的原因,因為就算做出來,一買不起,二拿不動~~

    上面其實說到“通吃”的三個條件,第一,焦段適合大部分題材;第二,成像能夠達到普遍的一個要求;第三,體積和價格要在能接受的範圍內。這也就是為什麼主流廠商都有大三元的說法。所以,大家在考慮鏡頭選擇的時候,想想上面那三點,結果就清楚了。

    然而,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個人習慣和喜好……還有,有些場景,是必須要有對應焦段才能拍攝,比如一般情況下的拍鳥、比如微距……然而有些情況,焦段是可以用動腿來解決的……

    說說我個人,剛接觸攝影的時候,第一臺單反是尼康的D40,當時是一個套頭18-55加50 1.8,後來隨著深入的學習瞭解,逐漸根據自己主要題材的變化,調整自己的器材。前幾年因為婚禮攝影,婚紗以及旅拍的需求,主力鏡頭是14-24,70-200加50 1.4,24-70曾短暫使用過,後來還是出掉了。後來以兒童攝影,旅行為主,主要器材是28 1.8,50 1.4,85 1.4,極少數情況下會用到超廣角。中間因為沉迷於膠片攝影,無論135還是120機器,基本都是135等效50mm的鏡頭一機一鏡的組合。因此,50 1.4基本佔了我鏡頭使用的90%。

    我想說的是,不同焦段,有不同的視角,當您長時間的使用這個焦段,長時間的熟悉這個視角以後,總能習慣性的判斷出合適的拍攝距離,合適的拍攝角度,合適的光圈大小,合適的用光角度。。。。這也許就是大家說的鏡頭感。而50mm作為傳說中的人類光學精華,最接近人眼視角的焦段,無論是幾百塊的小痰盂,還是幾千幾萬的各廠拳頭產品,成像都有不俗的表現。且體積適中,拍攝距離適中。

  • 5 # 墨染印畫

    只買一枚鏡頭“通吃”攝影,你會選擇哪一枚?給個理由說明?這個問題比較好玩,也是很多人所說的“一鏡走天下”,那麼問題來了?選用什麼鏡頭一鏡走天下?

    如果非要選擇一枚鏡頭的話,我會選擇18-200mm段的變焦鏡頭,這款鏡頭最大的優勢便是涵蓋了基本的焦距段,可謂“近可廣拍合影,遠可打鳥射月”,具有其他鏡頭無可比擬的便捷性。

    這樣聽起來這款鏡頭好的不能再好了,實際情況肯定不會那麼幹,畢竟200mm有些根本不夠我用,畫質也真的不夠看(相比頂級定)。

  • 6 # 攝影的光頭大腳

    只買一隻鏡頭。

    然後瞭解這隻鏡頭的特點。

    再瞭解這隻鏡頭適合拍什麼題材和目標,想辦法拍好。

    再瞭解以上方面後,看看是不是還需要其他器材,例如閃光燈(燈,片,架子,罩等等),控制線,鏡片,等等。

    擴充套件你這鏡頭適合拍的內容。

    這樣,就能辺“通吃”,畢竟你不可能買所有的器材去拍所有的東西。

  • 7 # 小魚大魚看世界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經典,很多人都希望用最少的錢辦最好的事,這是人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沒人任何一顆鏡頭可以做到這樣,如果你覺得某某鏡頭可以那說明你鏡頭拍攝的內容在你的接受範圍內。

    高畫質意味著捨棄便攜性丟失變焦的方便性,但換來的確實獨一的視角和高畫質,這是相互互相成的,當初我玩攝影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如果有一個鏡頭把所有我想拍的都拍到畫質還好那就最棒了。

    可惜經過實踐那只是個傳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鏡頭可以做到這樣。

    如果非要說通吃,每個人拍攝的範圍和題材不一樣,針對我個人來說我更喜歡16-35F2.8這枚鏡頭,可能有人說這不是風光人文頭嗎,對,他的設計與我的拍攝範圍恰巧符合,我認為他是在這個領域通吃的一個鏡頭。

    風光攝影最在乎視角,而16的拍攝範圍正好符合我的需求,風光片基本都是這個鏡頭拍攝,由於我喜歡亂竄走到哪拍到哪,35毫米正好適合日常記錄身邊的事情。

    16海闊天空,35雙眼視角,這就是我需要的,可能有人喜歡24-105還有人喜歡70-200,更有人喜歡用100-400這類鏡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和拍攝主題,這些鏡頭都在設計之初專門為拍攝的題材優化過,所以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鏡頭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那麼這個鏡頭就是你的通吃鏡頭。

  • 8 # 文武斌哈哈

    沒有通吃的鏡頭,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攝影就是一個無底洞,永遠換不完的鏡頭,永遠換不完的機身。永不滿足是人類的本性,沒有誰會停留在某個階段就滿足了,哪怕缺錢也會想辦法解決,否則只能放棄。

  • 9 # 龍族ELL

    翻了翻所有自我感覺略好的片子 統計一下用得最多的焦段 還是在全幅鏡頭的16-50和70-105兩個焦段上 這兩個如果要整合成一個鏡頭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想犧牲畫質和光圈(景深) 所以舍掉一個 選擇16-50吧 可是又沒有這樣的全幅鏡頭 所以非要一個近似的話 看來還是得24-70 2.8這個我最不喜歡的頭了

  • 10 # 老雷達兵

    如果沒有特殊的要求,旅遊拍拍日常生活,一枚鏡頭基本可以,我用的就是5D3鏡頭是24--70用了5年多了,國內外跑了好多地方,感覺還不錯。這幾年到國外發現帶單反的遊客少的可憐。

  • 11 # 藍海的視界

    只買一枚鏡頭“通吃”攝影,你會選擇哪一枚?給個理由說明?

    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一般玩攝影,並且經濟條件不太差的,可能都會有多於一隻的鏡頭。

    如果只買一隻鏡頭,說明或者不會再深入玩攝影買別的鏡頭了,或者就是有些經濟拮据,大概意思吧。

    依據上述對問題分析做出的假設,全畫幅建議24-105,這隻鏡頭是價效比相對最高的鏡頭。半畫幅建議相對焦距範圍大的套頭,廠家配的一定有其道理。

    當然,如果讓我選,或者讓別的攝影師、攝影愛好者選,可能就不是這個答案了。

    我現在出門一般會帶2只鏡頭,16-35和70-200,如果只帶一隻鏡頭的話,我會根據目的地的特點,選擇16-35,24-70,70-200等其中的一隻。

    目前很少用24-105這隻鏡頭了,找了幾張以前用這隻鏡頭拍的照片,看看吧。

    回答完畢。

  • 12 # 雲朵鎮小二

    只買一隻鏡頭,選哪個?

    這種問題一直在有人問,每次出去拍片前,也都是在各種糾結,到底該帶哪些鏡頭。

    也知道所謂的標準答案:沒有真正的”一鏡走天下“。

    但更理解現在手上資金有限,但又對攝影有所熱愛的朋友,希望少走彎路的心情。

    所以,這個回答儘量用簡單,”不專業“的語言告訴你該怎麼辦。

    1、沒有彎路,所有的”彎路“都是為了讓自己瞭解,你最喜歡哪個焦段,或者說最喜歡拍那些型別的照片。

    2、不想走彎路,也可以的,24-70,28-300這些通用焦段,可以滿足你大部分時候需求。

    3、明白自己的攝影需求,比如你就只是要拍人,50或者85的一顆定焦頭,相信不會讓你後悔的。如果你只拍風景,變焦才是更好的選擇,畢竟很多風景不是你想在哪拍就能在哪拍的。

    4、不明白自己以後會拍什麼,先上一個18-135的套頭也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待你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回到第三步。

    5、一定要明白,相機後面的”頭“才是最重要的,神筆馬良用樹枝一樣能畫出神奇的畫作,鏡頭只是一個工具,內容才是攝影作品的靈魂,創作更不應該被器材所限制。

    所以,不要糾結,也不必擔心自己會選錯,只要你肯下工夫去拍攝,去思考,選任何鏡頭都是正確的。怕只拍,無論你買了哪個,甚至大三元全部配齊,你不去拍,放在家裡吃土,才會後悔。

  • 13 # 哈雷Harley

    如果只進一枚鏡頭,又要保證出片質量。建議24-70,這隻頭拍風光要接片,長焦需求要裁切,但是一般的旅行和靜物拍攝都是非常省心的。當然各個焦段的頭都有它自己的特性,當你的拍攝有一定的基礎和風格的時候,還是建議在你主拍攝題材上考慮鏡頭。

  • 14 # lettersh

    這要看相機的底多大、這要看你拍什麼?不過問的籠統就籠統的說,35mm等效焦距在24-200之間,全焦段光圈恆定最大2.8或4以內,基本可以面對一般意義上的自然風光和人像拍攝了。舉個例子,本人獨鍾4/3系統,因此有一隻“天涯鏡”,奧林巴斯M.Zuiko Digital ED 12-100mm f/4.0 IS PRO,出門旅行就一隻搞定了。

  • 15 # 老探058

    我喜歡戶外徒步旅遊,途中自然少不了攝影拍照,但我從不在意相機的新舊,多年前我換成尼康D750機身,鏡頭24~120,出門一直就帶著這個相機,一機一頭走了很多地方,拍了不少照片,最大的優勢就是重量輕,抗折騰,幾年時間風裡雨裡從不罷工。至於拍的照片如何,自己感覺挺滿足。因為在多家圖片網上經常售出。

  • 16 # 東爾視界

    雖然手機有不少定焦和變焦,但最常用的還是24-105/f4,掛機輕便,質量可以,最常用焦段,旅遊普通拍攝,基本就帶一鏡,過了以前都想各焦段帶齊的階段,也越來越懶得換鏡頭,簡單輕鬆,享受美景和身邊朋友親人更多交流,比為了單單拍攝更舒服。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258,三千以內的手機有什麼好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