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如果說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的區別,那麼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一種。幾乎所有的犬科動物都是群居動物,但大多數貓科動物是獨居生物,只有獅子是個例外,它們更喜歡和同伴生活在一起。

    我們知道,生物的一切邏輯都可以從生存和繁衍這兩個角度去考慮,那麼群居的獅子和獨居的老虎在選擇生活方式上,究竟受哪些因素影響呢?

    其實,老虎並不是完全的獨居,一般而言雄虎的領地較大,在雄虎的領地上還生活著其他的雌虎,而這些雌虎之間的領地並沒有重疊。也就是說,同性之間的老虎領地並不交接,但異性之間的老虎領地可以有重合。

    老虎之所以獨居,其實是因為老虎對能量的需求非常大。想要養活一隻華南虎,至少需要70平方千米的森林,這是因為森林裡的能量密度較低,只有大約100千克/平方千米。如果在同一個領地內有過多的老虎,將會導致食物無法滿足多隻老虎的需要,而導致老虎滅絕。

    但如果老虎屬於群居動物,這意味著它需要讓出自己的一部分食物,給其他成員吃。

    群居的獅子

    獅子之所以不像老虎那樣獨居生活,完全是因為它們面臨的環境不同。

    我們知道,獅子喜歡在稀樹草原上生活,這裡的食草動物大多以群居的方式生存,比如:羚羊、野牛、斑馬等。而且這裡的動物生長密度較高,大約6000千克/平方千米,這意味著即使是多隻獅子生活在同一區域,也能捕獲足夠的食物。

    而多隻獅子可以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從周圍包抄獵物,提高捕獵成功率。儘管獅子在捕獵成功時,需要將獵物與其他成員分享,但由於這裡獵物多,且團隊作戰的成功率比單兵作戰要強,因此群居有利於獅子生存。

    也就是說,獅子在捕獵成功之後,如果吃不完獵物,那麼就相當於把獵物白白讓給了其他生物,既然如此,還不如和同伴分享,因為同伴能夠幫助自己打獵。

    雖然鬣狗群的戰鬥力不如獅群的戰鬥力強,但如果鬣狗數量超過獅子的3.8倍,那麼鬣狗將會利用數量優勢,搶奪獅子的獵物,甚至搶奪獅子的地盤。

    從以上因素可以看出,草原環境相對於森林系統較為複雜,獨居的獅子不僅會面臨能量問題,還會面臨被其他食肉動物驅逐的問題,這使得它們單獨生存下去的概率渺茫。

    而群居不僅可以有效抵禦外敵,還可以為小獅子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存環境,提高它們的存活概率。

    總結

    獅子和老虎雖然同是貓科動物,但它們面臨的環境並不相同,這使得它們採取的生存策略也不相同。如果它們轉換一下生存環境,或許它們又將會演化出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 2 # 獵奇動物社

    獅子因為群居的習性,一直為人詬病,有的人甚至說獅子應該劃到喜歡群居的犬科動物之中。其實。這些都是對獅子的誤解,實際上,獅子作為頂級的貓科動物,它的群居不過只是環境所致,而老虎的獨居,同樣也是為了適應環境才有的習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明一點,群居和獨居的習性並不是判斷物種科屬劃分的標準。比如犬科動物大都是群居的,但是狐狸則更喜歡獨居一些,而獅子也是如此。

    獅子為什麼選擇群居?

    獅子之所以會選擇群居,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01 棲息環境

    現存的獅子一共有2種7個亞種,這7個亞種並不是均分的,而是非洲獅6個亞種,亞洲獅僅此一種。早在20世紀以前,亞洲獅曾經廣泛的分佈於西南亞地區的遼闊森林中。這裡的氣候特點是熱帶季風氣候,水源的短缺造成了這裡的動物密度較低。因此,缺水和食物匱乏成為了亞洲獅頭號的“天敵”,因此,為了生存,它們選擇了群居的生活,這樣能將有限的獵物最大化的發揮作用。而非洲獅大都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這裡有著豐富的食物,但是,太小的獵物不果腹,太大的獵物捕獵的風險又高,這是非洲獅選擇群居的原因之一。

    非洲大草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眾多的食草動物,為食肉動物的生存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這使得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肉動物也複雜多樣。統一生態位中太多的競爭者,獅子僅僅靠體型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像斑鬣狗、非洲野犬等凶猛的食肉動物,雖然體型不及獅子大,但是它們可是群居動物。

    成群的鬣狗和野犬雖然很難給成年的雄獅造成傷害,但是,對母獅來說,如果遇到一群鬣狗或野狗卻是致命的。所以,為了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同時也減少被其他動物的威脅,獅子們選擇了群居。

    非洲獅的雄獅與亞洲獅不同,它會一直待在獅群中,除非被其他雄獅挑戰。而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原因還是出在雄獅的密度上,非洲獅數量眾多,流浪雄獅也非常的多,如果強悍的雄獅不守住自己的獅群的話,很可能等自己回來,獅群的母獅已經被其他雄獅“捷足先登”了。

    在非洲大草原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但是,能夠滿足獅子需求的動物卻不多。相對來說,食草動物中能夠滿足獅子需求的最小也得是羚羊。但是,羚羊的奔跑速度高達80公里每小時以上,是獅子望塵莫及的。因此,獅子只能選擇一些大型的食草動物,而像斑馬、水牛、角馬等大型的食草動物都具有很強的攻擊性,而且還是群居的。

    再有就是遼闊的大草原不利於隱藏,獅子也很難通過偷襲獵殺獵物,只能選擇“硬剛”。

    所以,獵物的體型偏大,單獨捕獵風險較高,是獅子選擇群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樣才能減少受傷的機率,使得種群數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下。

    同樣是貓科動物,老虎為什麼是獨居的?

    老虎之所以選擇獨居,與獅子一樣,都是環境所致。首先,老虎僅分佈於亞洲地區,而且老虎還是典型的山林動物,它們大都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密林之中,地形複雜,有著諸多的石頭以及樹木,這顯然是不適合老虎成群狩獵的。這是其一。

    其二,老虎所處的環境中對它的潛伏非常有利,它可以用亂石和樹木作為遮擋,不需要直面獵物。並且,老虎的獵物大都以鹿科動物、野豬等中型的動物為主,捕獵的風險相對也較低,再配合上偷襲,單獨行動反而能夠提升捕獵的成功率。

  • 3 # 動物博覽

    大型貓科動物中,老虎和美洲虎、花豹等都是獨居,獅子卻是群居。群居大貓和獨居大貓社會生活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獅虎的不同

    獅、虎的差別到底在哪裡?有人說獅子成群,老虎獨來獨往,這沒有說到點子上。事實上,群居的獅子也經常單獨或分成小組行動,而獨居的老虎也有一定的社會聯絡。例如,有博物學家觀察到雄虎會允許雌虎和幼仔享用自己的獵物,而雌虎和自己已經長大的小虎也會合作狩獵;在卡齊蘭加公園,一隻雌虎帶著兩隻長成的小虎獵殺了一頭獨角犀。

    獅、虎社會生活的本質區別有二。一是領地模式方面。獅、虎的成年個體都分定居和流浪兩種社會狀態,每隻定居虎都有屬於自己的領地,一隻雄虎覆蓋三四隻雌虎,但同性別的老虎領地不重疊。而一群獅子是完全共享領地的,它們可能單飛,但都是在同一片領地內生活。

    二是親屬關係方面。獅子給大眾印象最深的是雄獅、雌獅經常在一起,而雄虎和雌虎是分開的,實際上獅子的夫妻關係不見得比老虎牢固多少。雄獅和雌獅經常在一起只是在東非的大草原,紀錄片大多也是在這裡拍的,而在南非、西非和亞洲,通常都是雄獅聯盟和雌獅群各打各的獵。

    獅子的母女、姐妹一輩子都是親密的夥伴,老虎雖要差一些,但母女、姐妹都是鄰居,平時也存在低頻度互動,虎媽媽有時甚至直接割一塊自己的領地給女兒住。最大的區別在兄弟關係上,老虎兄弟長大了就天各一方,獅子兄弟則組團一起打江山。

    父女關係在兩邊都是最淡的,隨著女兒成年就不復存在了。獅子偶爾能形成父子聯盟,而小雄虎長大和父親只會是競爭對手。

    獅子為什麼選擇群居?

    一是獵物密度高。只有非常豐富的獵物資源才能供養大貓過上群居生活。列一組資料大家對比一下,東北虎生境內獵物密度只有不到100千克/平方千米,孟加拉虎生活的南亞次大陸在1000~6000不等;而南非有蹄類密度就有6000千克/平方千米了,東非大草原上在一兩萬以上。

    獨居大貓的種內密度制約性調節是比較強烈的,雌虎為保證自己和幼仔所需要的食物、水源和休息場所,必須要佔一塊領地,雄虎為了佔有更多雌虎更是儘可能擴張領地。雄虎和雌虎都不允許同性別其他老虎踏入自己的領地,這在無形之中制約了老虎的密度,這也正是貓科固有密度比較低的主要原因。而獅子通過群居實現領地共享,更充分地利用了高度豐富的獵物資源,其結果是獅子的密度比老虎高出得多。

    二是生境太過開闊。大貓本來是生活在森林裡的,而獅子來到了非洲草原,這裡環境一望無際。開闊的環境消除了動物與動物之間的距離,有利於增強動物的社會性。

    虎、美洲虎等森林大貓靠伏擊捕獵,而大草原上不適合搞伏擊。要想捉住跑得快的獵物,獅子必須借鑑犬屬動物(狼、豺和野犬等)的圍獵戰術。在埃託沙國家公園,學者斯坦德發現,一群獅子合作狩獵是有分工的,有的獅子負責從中心伏擊,有的獅子則負責從兩翼包圍,而且特定獅子總是負責特定的位置。

    三是清道夫的壓力。沒有一種大貓像獅子這樣,在充滿著如此眾多清道夫的環境中捕獵。通常獅子捕獵還沒完成,兀鷲就已經發現了,鬣狗也會在一天內趕到。只要獅子在場,哪怕只有一隻,就能震懾住絕大多數清道夫,然而獅子沒辦法一直看著獵物。老虎捕獲大型獵物有時能吃十幾天,獅子被眾多飢腸轆轆的清道夫包圍著,它沒時間慢慢吃。

    這個時候,群居就會是個比較好的選擇了。與其把獵物丟給清道夫,獅子當然更願意與自己的親屬共享了,一群獅子能很快把獵物吃得精光,清道夫們只能在一邊乾瞪眼。群居也有利於共同守衛獵物,在波扎那的觀察發現,雌獅有時會被大群鬣狗(總數量超過雌獅3.7倍)搶走獵物,有雄獅在場鬣狗就不敢上了。

    獅子能從群居中得到什麼?

    夏勒博士觀察到,單獅捕獵斑馬、角馬和湯氏瞪羚的成功率約為1/6,獅群的成功率是1/3。有人據此認為,獅子群居是為了更好地獲取食物。然而這無法解釋的是,雙獅、三獅乃至幾十只的大獅群捕獵成功率都是1/3,如果單純為了追求成功率,雙獅就足夠了,沒必要組成大獅群。

    進一步研究發現,單獅雖然捕獵成功率低,但由於不用與其他獅子分享,每次獲得的肉反而是最多的,而且單獅捕疣豬非常得心應手。大獅群(5只以上)則可以經常捕殺野牛這樣的大型獵物,每隻獅子也能分得較多的肉。雙獅和三獅這樣的小獅群是最尷尬的,它們的獵物體型不比單獅大多少,還要與同伴共享,每次分得的肉最少。

    如果獅子真的只是為了食物而群居,那麼應該要麼是大獅群,要麼是獨獅,不存在雙獅、三獅這樣的小獅群。然而,在野外小獅群很常見,獨獅則非常罕見。

    獅子專家派克觀察到,獨行的雌獅活下去沒有任何問題,它既可以自己捕獵,又能搶別的食肉動物的獵物,不會忍飢挨餓。然而,它卻整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只能佔住最貧瘠的領地,而每當有別的獅群入侵,它無力守衛領地,只能逃走。由於沒有穩定食物來源,它註定無法養活幼仔。

    可見,食物獲取和群體狩獵皆非獅子群居的關鍵,來自社群方面的壓力才是。對獅子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同伴、領地和幼仔。研究發現,獅子會為了保護領地傾巢出動,放任幼仔不顧;而無論何時聽到同伴的呼喚,都會立即趕過去,絕不會讓同伴獨自承擔風險。可見對獅子來說,同伴>領地>幼仔。畢竟,有同伴才能搶到優質領地和交配權,並且將幼仔撫養長大。

    只要有一群獅子選擇群居,就會對其他獅子產生莫大的社群壓力,其他獅子要麼也群居,要麼就被淘汰。因此,在獅子進化史上,群居是不可逆的。這也是亞洲獅生活在類似老虎的生境中,捕捉著老虎的獵物,卻依然保持著群居的原因。

    群居有一點相當諷刺,就是每隻獅子獲得的肉反而比獨居時候更少,這是因為每隻獅子都是狩獵天才,吃大鍋飯反而埋沒了它們的才能。即便如此,獅子也必須群居,因為只有群居才能養活更多後代,更多雌性後代使獅群更加壯大,更多雄性後代則可以走出去征服世界。

    老虎能走向群居嗎?

    豹屬在600多萬年前還有著共同祖先,獅子祖先和虎、豹一樣,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裡,幼獅身上隱約可見的斑點就是明證。只不過後來獅子來到了草原,演化成群居生活的動物。獵豹專家卡羅認為,多數貓科不群居是因為生境內沒有足夠豐富的大型獵物種群,不足以供養群體生活

    老虎專家宋奎斯特發現,老虎母女、姐妹毗鄰而居,就像一個分散開的獅群,這代表了大貓母系家族的另一種組織形式。獅子與狼都是群居動物,但群體組織結構截然不同,而群居的獅和獨居的虎之間則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宋奎斯特預測,假如老虎來到足夠開闊的棲息地,大型獵物足夠豐富,再面對來自清道夫的巨大競爭壓力,這些鄰居的母女、姐妹很快會發現叢集生活的優越性,從而促進群體形成。

  • 4 # 秦客逸民

    性格不同,行為不同。別說是長相不同的動物,就是長相千篇一律的人,性格相異都很大。狗和狼的相貌差距,比獅和虎更小,但是狗吃糧食,狼吃肉,狗自來熟,狼喂不熟。貓科犬科的內部差別還不算大,比起人真的不算什麼。同樣是人,性格千差萬別,體質也相去甚遠。有的人無肉不歡,有的人望肉興嘆。有的人活脫脫一個肉食動物,狼吞虎嚥,一頓數斤;有的人吃一點肉就難以消化,吃草本菜類則津津有味。有的人極度外向,有的人卻非常內向。有的人特別合群,一旦獨處就孤獨無聊寂寞;有的人獨處則洋洋自得,入群則茫然自失。

    草食肉食是由消化系統不同造成的,群居獨行是由神經系統不同造成的。獅子和老虎的神經系統不一樣,“裝機程式”和“出廠設定”也都不一樣。

  • 5 # 百科千尋君

    非洲草原上的三種大型貓科動物就分別選擇了三條演化方向。

    只能說,人類對於貓科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於貓科動物的行為了解還不夠透徹。

    總之,幾乎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有群居的基礎,當外部環境不利時,它們或許會選擇群居來提高生存能力。

  • 6 # 洛神崑崙

    老虎的單獨狩獵和獅子的集體圍獵有何區別?和人一樣,上等人有智慧有真才實學的高人往往深藏不露,不愛說話不合群,不願意和人交往耽誤時間和精力,喜歡獨來獨往,這是王者和智者的表現,是高度的自信心和尊嚴的表現。只有智商低沒有真本事的人才喜歡蠅營狗苟熱衷交際。有句話聽說過嗎,叫虎死骨立?什麼意思?虎死威不倒,老虎死的時候會找到最高的山頭的一塊大石頭上,端坐不倒,簡直和儒家士子有一拼,真是智商和靈性很高的動物。我告訴大家,中國這片土地之所以被稱為神州,可以說所有最優秀最有靈性的物種包括動植物和人都是最頂尖的,垃圾物種不會在神州大地出現。作為百獸之王,老虎也是一樣,由於擁有貓科動物最頂級的智商和捕食技能和最強大的攻擊力以及完美的攻防轉換,使得老虎成為進化程度最充分最完美的食肉動物,所以根據動物學家的分析,一條老虎的戰鬥力等於十頭雄獅。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老虎是進化程度最高的食肉動物。由於老虎藏器在身,所以很自信,不需要團隊作戰,自己就能應付任何突發情況。一般戰鬥力差的動物比如狼和獅子喜歡集體作戰,而老虎太強大,自己就能應付,不需要別人幫助,是真正的王者。東北虎是狩獵,獅子和狼群是圍獵。眾所周知,華夏族沒經過遊牧業,從狩獵業直接進入農耕文明,為何?遊牧民族是圍獵,集體合作就像群狼是集體捕獵。狩獵業一般一個人單獨行動就像老虎是獨居動物單獨捕獵獨來獨往,需要耐心沉穩和一擊必中的品質,其捕獵技能所需要的智商素質體力要比遊牧民族集體合作的圍獵高的多得多。O型血是狩獵民族的標誌。

  • 7 # 老怪148013080

    凶猛的動物獨居。那是他自身的強大,不靠外界的力量。細想和人是一樣的,一個非常有實力的人。不可能和一幫人聯合起來一起搞經營。據史書記載,最早,中國也有獅子。站據山崗。後來被老虎都給趕到平原。他們實際上不是很強大,所以它們要群居,靠大家的力量來捕捉食物。

  • 8 # 豬皮狗臉藏虎獒頭

    群居動物要比獨居的高等,正是群居才讓獅子成為貓科之王,能夠捕獵各種大型食草動物,比如角馬野牛,老虎獨居只能偷襲梅花鹿,野豬這些小動物。

    表面資料東北虎優10公斤,實際行動獅子優,獅子吼聲傳波距離是老虎3倍以上,老虎三公里,獅子9公里以上。獅子威懾力是老虎3倍,面對獅子,沒有不慫的,獅子捕獵平均體重380公斤,老虎捕捉平均體重不足110公斤,同樣3倍以上,獅子捕獵成功率是老虎3倍,獅子捕捉獵物頻率也是老虎3-5倍,獅子進食量比老虎大,肌肉率更高,速度更快,肩高,犬齒根部更為粗壯,防禦力遠勝老虎,就勇猛無畏,一挑四的戰鬥勇氣老虎同樣沒有,別的還有很多,嗅覺,耐力。古代獅子遍佈五大洲。老虎從來就沒走出過亞洲。無論是適應能力,遍佈範圍。都是老虎,不能比擬的。老虎只適合捕獵。而且只能在密林裡偷襲。論打鬥能力,比獅子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論捕獵能力也遠,不如獅子。只能說比較適合在森林裡偷襲捕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養鴿子在窩裡總聽到紅隼的叫聲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