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於旭澗

      這個問題提得其實挺深刻,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大多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最後由北方人統一全國,而南方政權的北伐則大多以失敗告終。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唯一一個由南方起兵統一全國的人,算是個例外了。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三個:一是中國的地理格局特性;二是北方和南方性格和人文的差異性;三是元朝時蒙漢間激烈的民族矛盾。

      1.中國的地理大致呈現一個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格局,西北方多高山峻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之地非常多,而且這些關卡北攻南易,南攻北難。而東南方大多是一些小丘陵,基本無險可守。這種地理格局就決定了,從北方起兵,攻佔了北方的重要關卡以後,向南進發時非常容易。成,可以勢如破竹一路南下佔領全國。敗,則可退回北方,據險而守,恢復元氣後伺機捲土重來。而從南方舉兵,開始時可能會很順利,但一旦打到北方群山關隘,就舉步維艱,不是被漫長的補給線所拖垮,就是圍著幾處險要關隘久攻不下,最後失去戰略縱深而被全殲。而一旦失去了戰略優勢後,退回南方卻又無險可守。所以,中國歷史上的北伐大多無功而返,甚至在敵人的反擊中被滅國屠城,這樣的例子很多,連司馬遷都在《史記·六國年表》中提到,“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另外提一句,朱元璋北伐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在軍事上採取了和前人完全不同的策略。朱元璋起兵後,沒有像前人那樣直接向西北進軍,而是沿著東南沿海一路北上,先攻下了山海關,佔領了中原的產糧區後,再由東向西進攻,最大程度地繞過了西北險地,加上元朝統治期間過於打壓漢人地位,失去了民心,幾方因素匯合,才使得朱元璋從南方舉兵卻獲得最終勝利。

      2.中國各地物產差異,產馬與產糧區大多在北方。中國古代產馬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包括河套平原、塞北地區,以及陝西、甘肅等地,全國的戰馬大多出自於此。雲南滇馬雖然善爬山、耐力好,但衝刺能力弱,不合適作為戰馬。這就造成了南方政權的騎兵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遠遠弱於北方,這對部隊的機動性和戰鬥力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

      另外,中國古代產糧地則主要有山東、河南等地,也主要集中在北方。雖然南方也有三吳產糧區(今江蘇省南部至浙江省北部一帶),但總的來說依然難以供應軍需。所以南軍北伐經不起持久戰,補給很快會被拖垮。所以,朱元璋起兵後先佔領了中原產糧地,沒有了後顧之憂後,才向西北進軍。

      1.北方人性格較彪悍,直爽卻顯魯莽;而南方人性格較細膩,含蓄且溫和。這就造成了北方政權大多比較具有侵略性和擴張性,而南方人則更願意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大動干戈。這裡要補充一點,雖然兩廣地區古代百姓也比較彪悍,械鬥等也是家常便飯,但總的來說依然僅限於家門口地區,很少向外擴張。

      2.從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差異來看,情況基本也差不多,造成了北方攻打南方的次數和強度都要遠高於南攻北。這裡由於涉及到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就不多展開了。

      1.元朝初年,蒙古統治者大量屠殺漢人,造成了元朝政權從一開始在漢人心目中就是妖魔化的。

      2.蒙古人將人分為四等,最高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第三才是漢人,第四是所謂南人。

      3.蒙漢之間法律待遇完全不同,漢人殺蒙古人要全家償命,而蒙古人殺漢人卻只需用一頭驢抵命。

      4.漢人不得任高階官員,無論何官職,正職一定是蒙古人,漢人最多是副職。

      5.漢人不得持有武器,幾家合用一把菜刀,不許擁有馬匹,也不許集會。

      6.蒙古保人擁有領地內新娘初夜權(這一條比較奇葩,這種陋習居然在詩書禮樂薰陶下的漢人內實行,是個男人都受不了啊!!!)

      所以說,元朝政權只存在了短短數十年,起義軍一來就牆倒眾人推,很快便倒臺了。順便說一句,後來滿清政權統治中國的時候,就是吸取了元蒙的經驗教訓,最大程度上調和了滿漢關係,才便得清朝政權延續兩百多年,期間還出現了康乾盛世。

      所以,朱元璋北伐成功,只是一種個例,但究其原因也有其必然性在裡面。

  • 2 # 易木優

    答案是:地理決定歷史

    具體的說就是地理環境決定了歷史格局的形成。

    回看中國歷史,凡是統一國家的朝代,絕大多數都是從北方向南方發動攻擊,最後實現統一中國。而從南方向北方發動攻擊,如果只論封建王朝的話,那麼明朝的朱元璋是僅有的一次從南向北攻擊而完成統一中國的。

    第一、地理決定歷史。

    具體的說就是地理環境決定了歷史格局的形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什麼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什麼地方產生什麼樣的歷史。在古代中國,中原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所以古代的政權大都建立在北方。形成這種歷史格局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由於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適合農耕,經濟發展水平高,物產豐富,為戰爭提供了足夠的基礎和保障。對於古代戰爭來講,打的是經濟實力,打的是錢糧,俗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這個意思。

    隨著社會的發展,南方的人口逐漸增多,南方的地理氣候環境也非常適宜農耕,所以到了宋朝年間,長江以南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慢慢的提升上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其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南方有著較強的經濟實力。到了元朝時期,南方的經濟比北方更好一些,對於朱元璋來講,有了較好的經濟基礎,有了較好的錢糧儲備,就成為他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地理位置和環境決定了歷史格局的形成。

    朱元璋在南方開疆拓土的時候,採取的政治策略就是:廣積糧,緩稱王。他在南方與各實力派爭鬥的時候,一直沒有稱王,而是持續向元朝稱臣,並且還按時向元朝朝廷納貢,元朝統治者被朱元璋麻痺了。當整個南方得到統一後,元朝統治者才發現,朱元璋的真正意圖不是偏居南方,而是要圖謀整個元朝。

    另外,朱元璋也充分利用了元朝統治者內部的政治爭鬥,在內部瓦解了統治者的信心和決心,加速了元朝統治者的覆滅。

    當年元朝的先祖成吉思汗、忽必烈等人,他們能夠開疆拓土,軍事上的一個很大優勢就是騎兵,因為蒙古人善騎善射,兵鋒所指,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但是,元朝統治中國後,蒙古人的騎兵術也推廣到了全國各地,漢族人的騎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個時候元朝統治者的騎兵優勢已經不復存在,而朱元璋又發明了一些火器作為新式武器,而這些武器元朝統治者沒有,所以,從軍事裝備來講,朱元璋已經佔據優勢。另外,朱元璋身邊也聚集了一群賢達能人,這些時代精英,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大明王朝。

    總而言之,朱元璋能夠由南方攻擊北方而擊敗元朝統治者,建立大明王朝,雖然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但是地理因素是一個主要的成因。

    個人認為:地理決定歷史。

  • 3 # 陽明悟行學宮

    北伐的確很難,但是也不是不可能成功的。早在三國時,呂蒙就指出:“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這其實是點中了北方政權的一個很重要的弱點,那就是一般都處在四戰之地,國境線漫長,四處都要分兵防守,故而對峙南方政權的一線兵力反而不會很多。而徐州距離南方統治中心建康非常近,南方政權以徐州為突破口的話,可以輕易集結起佔絕對優勢的一線兵力,並且因為徐州無險可守,可一戰克之。只是東吳自身實力有限,怕打下了守不住,反而讓北伐軍被包了餃子,所以一直採取較為保守的先鞏固淮南(結果屢敗於合肥、壽春)的方針。

    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很有可能就是吸取了劉裕北伐的成功經驗,只有一處修改,那就是不浪費兵力攻長安,只拿下潼關,以少量兵力守關即可牽制西北元軍,這樣此後就可以集中力量直取大都。我認為這是一招妙棋,並且打破了歷代兵家“得關中者得天下”的思維定勢。

    所以,朱元璋閃擊山東的計劃在4個月內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俘獲士卒3.2萬餘人、馬1.6萬餘匹、糧59.7萬餘石、鹽5.37萬餘引、布絹8.07萬餘匹,而己方几乎沒有什麼損失,扭虧為盈。此後明軍可謂一路順風,除了攻打山西時遇到元軍頑抗之外,其餘戰役非常順暢,幾乎是勢如破竹,攻大都時元順帝也是棄城而逃,於是取得了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的完全勝利。其實,北方政權也不像南方那樣有那麼多險要地形可守,只要形成了勢頭,就有可能反而形成這樣一邊倒的局面。

  • 4 # 沉淪ll東方玉仁

    1927年,蔣公北伐好像也勝利了。

    洪秀全靠裝神弄鬼起家,如果他在佔了南京以後眼界再寬點兒,放下騙人騙鬼那一套,不貪圖享樂,以滿清政府的腐朽程度,估計他也能成功,他的失敗是自己作的。

    朱元璋是了不起的人,北伐成功是他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兩宋王朝,皇室重文輕武積習難改,其實從趙光義開始就誤會太祖的意思了,宋太祖興文是為了穩固統治,避免國家再現五代十國時期的亂象,卻沒有半點兒輕視武人的想法,趙光義和他的子孫太蠢,搞得國家經濟強大、軍事落後,自保都難,還談什麼北伐!南宋時皇位雖然回到了太祖一脈,可積重難返、回天乏術。

    李世民時期的“北伐”是成功的,連突厥的可汗都捉到了長安,封為“歸義王”,當然,唐王朝是在北方建立的政權,問題裡提到的北伐可能單指南方建立的政權。

    隋王朝也是北方政權,滅亡前和李淵父子的情況差不多,南朝陳叔寶太蠢、太垃圾,他要是有陳霸先一半的能力,楊堅能否滅陳就很難說了,但要說北伐,也是不可能的,楊家父子君臣太強。

    兩晉不提了,太弱!不過東晉謝安、謝玄叔侄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下能有那番作為,實在讓人佩服!

    劉秀兵起南陽,今天的河南省境內,應該算是北伐成功的案例吧!

    劉邦首據沛縣,今天的江蘇省境內,北伐也算是成功吧!

    誰能統一國家,不在於北方南方,在於民心所向,在於領袖的胸懷!(蒙元、滿清,情況特殊,不在此列)

  • 5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程序基本上都是北方統一南方,絕大部分南方政權想北伐並統一天下都以失敗為主,或者只部分成功,只有朱元璋領導的北伐完成了從南到北統一天下的使命,可謂千古一人。當然,朱元璋的成功與其自身能力及地位和當時天下大勢有緊密的關係!

    01

    朱元璋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

    朱元璋通過在元末紅巾軍起義的混亂中建立了一個屬於自身的軍事政治集團,其在建立這個集團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無可替換的領袖地位,之後更是審時度勢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資源主動發動北伐,一舉摧毀了元朝的統治。

    同樣北伐的桓溫、祖逖、劉裕、岳飛等人僅僅作為權臣和軍事將領,沒有足夠的權威調動所有資源投入北伐的軍事鬥爭裡面。劉裕北伐攻克長安後就因為建康大本營有反對其當權的勢力而緊急回撤解決內部穩定問題,造成赫連勃勃乘虛而入,北伐半途而廢!

    岳飛更是因為最高統治者宋高宗的不支援而將唾手可得的開封拱手放棄,有人認為岳飛可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實際上岳飛當時已經是孤軍,而且沒有後勤支援,如果一味前進只會陷入重圍。縱如智星重臣諸葛亮也要面對國內的反對勢力掣肘。這些北伐事實上都沒有一個完全主導全國的人物。

    02

    朱元璋具有高超的軍事謀略

    毛澤東曾經說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可見其對朱元璋的軍事認可。朱元璋參加元末紅巾軍,從小兵出發做起,在腦袋別在褲腰帶的起義軍中,憑藉出色的膽識和謀略一步步成為軍事頭目。

    其避開各路軍閥,直接投入全部力量重點進攻元朝東南政治經濟中心集慶府(南京),就體現了其獨到的軍事眼光,從此便以南京為中心開始其爭奪天下的序幕。

    隨後又審時度勢發動北伐,其佈置的戰略至今也為人稱道:“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明滅元的戰爭程序也基本按照其推演的預想開展,實乃軍事戰略的大家!對比五百年後太平天國北伐軍,其孤軍深入,一路從南京打到天津附近,後勤不利,又無友軍支援,犯了兵家大忌,只能失敗收場。

    孫權,劉義隆和宋太宗等人雖然具有皇帝的地位,但其作為領袖人物與朱元璋的軍事謀略相比則差的不是一點。孫權兵敗逍遙津成就了張遼的神話,劉義隆則是草草出兵贏得倉皇北顧,而宋太宗的授以陣圖更是為世人所笑!

    03

    元朝入主中原已接近百年,從元成宗之後皇帝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皇帝又在位時間較短,主要勢力並不穩固,同時元代沒有像宋朝一樣做到宰相的分權,宗王採取實封政策,政治制度存在較大缺陷,因此往往權臣當道,宗王反叛,宮廷政變鬥爭不斷,各方勢力也此起彼伏。

    紅巾軍起勢之後,勢力席捲半個中國,對原有秩序造成巨大破壞。為了鎮壓起義,各地方勢力順勢崛起,如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孔興等,實際上也存在軍閥化的趨勢,各軍閥對元庭也是陽奉陰違,之間也相互鬥爭擴大地盤,沒有及時干預南方的政治統一,為朱元璋消滅各勢力,穩固建立根據地和北伐創造了有利環境。

    而劉義隆面對的是正在崛起的北魏,岳飛挑戰的是新興的女真,趙匡義北伐的物件則是剛剛穩固的契丹。在對方沒有出現重大戰略失誤的前提下,要想像朱元璋一樣短時間內勢如破竹,一舉攻陷對方都城直搗龍庭軍事上很難做到。

  • 6 # 京唐書局古籍分享

    明太祖北伐之所以能成功 其中及其關鍵的一點 就是朱元璋這個人的戰略 深謀遠慮(不愧是在軍事能力上僅次於李世民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慶(今南京),爾後即吳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權以後,先後消滅了佔領湖廣、江西等地的陳友諒、佔據江浙一帶的張士誠和浙東的方國珍,為北上滅元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於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朱元璋作了審慎的籌劃。他首先徵求諸將的意見。平章常遇春提出長驅直入,直搗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張。朱元璋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他根據當時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間的關係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認為 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 為此,他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這個北伐的戰略 他的謹慎和預見性 及明朝第一名將 徐達 無比出色的執行能力和應變能力 決定這次北伐的成功!!!

  • 7 # 晴波泡泡

    北伐主要集中在三國時期吳國、東晉宋齊樑陳時期、南宋、元末明初、近代的太平天國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都是南方政權軍事上企圖收復奪取失地統一中國的努力。其中大規模頻繁的北伐主要集中在東晉宋齊樑陳時期,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父子、梁武帝期間、陳宣帝期間等北伐,以劉裕取得的成果最大。在元末朱元璋北伐之前,紅巾軍的劉福通也組織了大規模的北伐,曾經一度攻破了元上都,縱橫遼北。這些北伐基本以失敗告終,除了朱元璋和近代國民黨組織的北伐(勉強算成功)。原因很多,主要有三個。首先南方政權統治者很多不是強勢君主,君弱而臣強,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君臣猜忌不合從而掣肘失敗。東晉一系列強臣北伐和南宋岳飛就是典型的這一類。第二,南方軍隊騎兵比較少,一進入北方平原比較開闊的地方,非常利於騎兵的作戰,南方軍隊機動性弱的特點就凸顯出來了。北方軍隊固守幾個城池吸引南軍,從容調動大規模騎兵圍殲南方步兵,往往就成功。比如太平天國的林鳳翔、李開芳北伐失敗就是屬於這種情況。第三,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傳統上是在北方,直到南宋以後才慢慢轉移到了南方。三國吳國孫權多次北伐無果,南方實力太弱。分析朱元璋的北伐之所以成功,第一其本身就是一個開國之君,非常強勢,大將軍徐達和常遇春這些人都是名將,君臣互信非常團結。反而是元順帝的昏庸,以及幾個強臣將軍的不團結,情況正好顛倒過來,給了朱元璋很大的機會。第二,明軍火器非常強,彌補了騎兵不足的缺點,特別是在對城市的攻防戰裡火器至關重要。第三,朱元璋是在統一南方之後,整合了南方所有的力量果斷北伐,時機掌握的非常好。常遇春曾經主張長驅直入大都,朱元璋不同意。他認為蠶食步步為營,這才是汲取教訓。“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徐達、常遇春很好的貫徹了他的意圖,按照他的進軍圖,完成了對元朝的最後一擊。

  • 8 # 使用者21740811756夢叟

    為什麼只有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什麼劉邦建了漢朝?為什麼李世民建了大唐?你傻逼吧!歷史就是歷史!沒有什麼只有!

  • 9 # 使用者93333753328

    因為朱元璋心太狠 野心太大 疑心太重詭計多端 !命太硬邪惡!連功臣都殺的人沒有人性 ! 為何成功是天意 是命運 是命局定的!

  • 10 # 寧靜致遠liu

    一、朱元璋步伐前掃平了南方各股勢力,比如陳友諒、張士誠等,部隊得到了鍛鍊,手下將領軍事素質大大提高。二、朱元璋時正值元順帝統治時期,朝政混亂、上下離心離德、內部腐敗不堪,而全國各地本來已經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到朱北伐時南方已經被明軍掃平了,南方經濟力量也強於元朝;三、朱元璋手下參與北伐的大將徐達、常遇春都是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名將,而大將各自勾心鬥角,且軍事能力均不如徐、常。四、北方無險可守也是一個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100畝土地,你會怎樣去規劃,用你超前加現代化眼光,你怎樣去設計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