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史證

    為國的綜合實力是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宋,康熙,

    第一是秦始皇。消滅六國開拓南北,統一天下。統一制度文化,實現天下一統。影響兩千年。

    為家的綜合實力是,

    秦始皇滅門,三十個公子公主被殺,滅門。二世而亡。

    漢高祖滅孫,十個孫子被殺。約法三章,與民休息,和親匈奴,造就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的。

    漢武帝滅子,太子劉據被殺。打殘了北匈奴,收服了南匈奴,開拓了西域。

    唐太宗滅親,殺兄弟,殺李淵孫子十個。推進了向四夷開拓,趕跑了突厥,造就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滅後,兩個兒子被謀殺。一個重文輕造成兩宋軟弱,涯山之後無中國。

    明太祖滅將,殺功臣名將數十個。

    雍正除皇兄,除雍正外,康熙十五個皇子中只有十三子壽終就寢,其他十四個皇子均不得善終。

    對其家綜合影響力第一的是誰呢?是朱元璋吧。

  • 2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紫陌,謝邀解答。紫陌認為是秦始皇嬴政,畢竟是嬴政開創並奠定了中國的之後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而且也是首個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亂時期。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雖然嬴政是第一個開創這些格局的皇帝,但是要是秦始皇之後沒啥作為,或者甚至於變成一個昏君,也就指定不能拍第一了。關鍵人家秦始皇,還是挺棒的。相信大家對於秦始皇的功績都快滾瓜爛熟了,不說也是很清楚的,綜合這些紫陌認為秦始皇排第一屬實是沒毛病。

    其實這樣的道理也是類似的。而秦始皇稱帝后為國家,為民眾做的一些政治舉措也會不錯的。做了不少利民利國的決策。不少的決策,也被後世所沿用。為中國之後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和文化傳承起到了最基礎的“地基”作用。

    簡單的說一下秦始皇的功績: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併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中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4.奪取河套地區 、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佈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佔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于”。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佔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簡單直觀的就是:

    滅六國,一天下。廢分封,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稱皇帝,中央集權。統一貨幣,度量衡。築長城,修馳道,鑿靈渠。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綜合秦始皇嬴政的各方各面,紫陌覺得從嬴政稱帝到溥儀退位,這期間的400多位皇帝按綜合實力排位,秦始皇嬴政排在第一十比較合適的。

  • 3 # 市井講史

    中國歷史太獨特了,這種問題恐怕只有在中國能夠提出,從秦始皇到溥儀,這期間的四百多位皇帝,要說綜合實力排位,誰是第一?這恐怕要好好開個會,爭論爭論了。

    這次皇帝辯論會的主持人,自然是秦始皇,誰叫人家是頭一位呢?而且還自命不凡。所以,秦始皇針對這次評選首先提出了幾個原則:

    第一,未成年就掛掉的皇帝和亡國之君直接淘汰,他們只有選舉權,沒有被選舉權,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在位時要麼毛事兒管不了,要麼把自己的皇位都管丟了。這樣一來,基本快淘汰一半人選了。

    第二,沒實行過改革和指揮過戰爭的直接淘汰。原因就是隻會當太平天子,整天躺在老祖宗的功勞簿上享樂混日子的皇帝,能有什麼實力可言,這又淘汰了幾十位太平太子。

    第三,遭到後世大量差評的皇帝直接淘汰。原因是你乾的事很多都得不到後世肯定和支援,說明你雖然能幹,但乾的事多數都是勞民傷財的壞事,那怎麼有資格評選呢?這又淘汰了數十人。

    秦始皇提完這三個原則,再往下一看,剩下有資格和他競爭參評的,只剩下不到50位了。他接著又說,剩下的諸位,往身邊好好打量一下啊,自己琢磨一下競爭力,如果自認為競爭不過,可以主動提前退後,到下面等著投票或看結果。這一說又有不少人主動撤退了。

    最後大概只剩下一些老牌兒的開國皇帝和幾位強勢的皇帝等,不到20人蔘評。經過一頓爭論和舉手表決,最後剩下的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太宗、朱元璋、康熙六人難分高下。這六個人各個文治武功都相當厲害,在位期間成就都相當大,對歷史影響超過其它皇帝。

    但他們也各有缺點,秦始皇主要是民生搞得太差,秦朝百姓抱怨太多,遭到大家批評。漢武帝與秦始皇類似,將一個富裕的漢朝硬是給他打窮了,百姓日子越過越艱苦。漢光武帝綜合來看比較優秀,除了優點似乎找不到缺點,但有人說他的歷史功績不夠驚天動地。唐太宗的缺點主要是奪取皇位遭到詬病,其在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都堪稱一流。朱元璋能趕走蒙古人,重新建立漢人政權,功績不小,但濫殺大臣也遭到指責。康熙皇帝打下臺灣,鞏固西北等功績不小,但其女真人的身份令人不喜。

    就這樣爭來論去,最後大家看看秦始皇,既然選誰都難以服眾,而皇帝這個稱號又是您老人家發明的,所以,乾脆實力第一強的名號還是由您擔當吧!雖然他的毛病不少,但畢竟從他開始才真正促成了華夏民族的團結發展,兩千多年間,整個華夏民族一直都是大體沿著秦始皇當初的設想在發展。就這樣,秦始皇奪得了第一名,也沒白主持一回。

  • 4 # 古韻國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率領秦帝國一統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潮起潮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直至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才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帝制統治。

    根據1996年,國防大學整理出版了《中國皇帝史》。從秦始皇至清末的歷朝皇帝,共計352位,其中大一統時期的皇帝146位,武裝割據政體下的皇帝206位。

    要問在這352位皇帝裡,按綜合實力排名,當屬秦始皇。為什麼說是秦始皇,這三點足以證明。

    【一】、開疆拓土。

    先秦時期,也可以說從夏商周算起,每個朝代的國土面積也沒有秦統一六國的面積大。秦統一六國後,並沒有止於此,而是依舊四周用兵,拓展帝國的生存空間。比如北擊匈奴,使匈奴至少玩崛起二十年,為後來的大漢朝奠定了基礎。向南,從荊楚南推至兩廣,為保住中華的核心之地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二】、同化融合

    先秦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有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他們的習俗各不相同。秦統一六國後,這位始皇帝,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讓各中國人民一點點的同化融合,千百年來,中華大地到處都有各地區的方言,但是,我們文化基因,歷史基因卻一點沒有變,僅憑這一點,秦始皇的實力排名,當屬無愧。

    【三】、郡、縣、制

    先秦時期,號稱一統江山的夏商周,其實是名義上的統一,因為下面有無數的諸侯割據勢力,而且權力巨大,所謂的天子,其實也是微型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郡縣制使皇帝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對於中國的功績要遠遠大於過,因為他奠定了中華國土面積的基礎,他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基因;他奠定了中華幾千年來大一統的定式思維,雖然後世也有許多功勳卓著的皇帝,但是沒有任何一位能跳出秦始皇對於政治、經紀、文化的基礎圈外。所有我覺得秦始皇是真正的千古一帝,排名第一,實至名歸。

  • 5 # 希希陌上行

    從綜合實力來講,成吉思汗和乾隆皇帝的綜合實力並列第一,在漢族政權皇帝中漢武帝合實力第一。

    1 成吉思汗 蒙古 5

    2 乾隆 清 5

    3 漢武帝 漢 10

    4 唐太宗 唐 11

    帝國面積排名

    排名 皇帝 朝代 帝國國土面積(萬KM2

    1 成吉思汗 蒙古 3287

    2 乾隆 清 1316

    3 唐太宗 唐 1240

    4 明太祖 明 997

    5 漢武帝 漢 610

    帝中國人口排名

    排名 皇帝 朝代 帝中國人口(萬) 世界人口(萬) 世界總量百分比

    1 成吉思汗 蒙古 18000 36000 50

    2 乾隆 清 42100 104170 40

    3 漢武帝 漢 5960 18000 33

    4 唐太宗 唐 6000 21500 28

    5 宋太祖 宋 9000 33000 27

    國家GDP排名

    排名 皇帝 朝代 帝國GDP(億) 世界GDP(億) 世界總量百分比

    1 乾隆 清 2286 6948.1 32.9

    2 漢武帝 漢 268.2 840.6 31.9

    3 成吉思汗 蒙古 650.5 2073.6 31.3

    4 唐太宗 唐 279.6 973.9 28.7

    5 宋太祖 宋 419.4 1494.9 28.1

    參考文獻

    [1](英)科林·麥克伊韋迪等,陳海巨集等譯,世界歷史人口圖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

    [2] 葛劍雄,中中國人口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英)B.R.米切爾,賀力平譯,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英)麥迪森,伍曉鷹譯,世界經濟千年統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 6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從嬴政稱帝,啟用皇帝制度到溥儀退位皇帝制度終結,一共誕生了四百多位皇帝。這還是正史記載的,像某些佔一座城稱帝的就更多了。

    這些皇帝中誰排第一?

    今天我們只談開國大帝。對於開國大帝來講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武,第二是謀。

    武功

    都是馬背上得天下,但是武力值差距還是很大的。

    像趙匡胤這樣的直接竊取後周的成果,郭威、柴榮種樹,趙匡胤摘桃。

    怎麼說呢,太不厚道,不是憑藉真本事。

    我認為主要的競爭者就是秦始皇與朱元璋。

    秦始皇面對的是六個“小強”,雖然都是被打殘的。

    秦統一中國用時最長,消耗最大,過程最曲折,這是事實。

    從秦孝公變法到秦始皇登基,整整六代人,為了一個目標奮鬥。

    秦統一大業是中國歷史上最艱難的,因為六國都不是軟柿子,六國就是六個“小強”。

    長平之戰坑殺四十萬趙卒,之後更是圍困趙都邯鄲三年,想一口吃掉趙國。結果魏公子無忌狠狠的扇了秦王贏稷一個大嘴巴子,大破秦軍營救邯鄲。

    但是秦始皇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摘桃子”的,他是“富六代”,祖輩給他攢了殷實的家底。

    政治上、軍事上,都是秦國最強的時候,一手王炸,還能打不贏。

    一統六國跟嬴政關係不大。

    但朱元璋不一樣,他一窮二白,不認識的字有一籮筐,正兒八經是“農民的兒子”。

    起義之前甚至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叫做“朱八八”,《明史》加了一些修飾叫做“朱重八”,據說是因為家裡排行老八。

    後來加入起義軍,讀了書給自己取名叫“元璋”,這個名字很講究,諧音“誅元璋”,意思就是誅殺元的利器,表明朱元璋反元的決心。

    從起義軍底層一步步往上爬,一路摸爬滾打,據說還加入了什麼“摩尼教”(又稱之為摩教,魔教),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稱之為明教。

    蒙古騎兵在歐亞大陸橫衝直撞,基本上就沒有對手,所過之處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朱元璋面臨的也是前所未有的對手,太TM強了。

    從1353年招兵買馬到1368年稱帝,中間用了15年,這已經是艱難的了。

    劉邦花費7年,李淵7年。

    若論武功朱元璋第一。

    權謀

    歷史上的這些開國大帝沒有一個是不善權謀的。

    但是謀略高低,腹黑程度不一。

    司馬懿夠腹黑,可惜他不是開國皇帝。

    最腹黑的開國大帝,王莽。

    為啥說這個王莽腹黑呢?因為這傢伙篡漢不靠武力,而是權謀。

    歷史上第一個不是馬背上得天下的皇帝,你說這傢伙能有多腹黑。

    漢朝是一個外戚當權的時代,西漢為最。

    太皇太后王政君

    第一個外戚應該是呂家,漢高祖劉邦迎娶呂雉,呂后給自己的兄弟子侄分封了六個王。

    第二個就是衛家,漢武帝劉徹立衛子夫為後,衛青、霍去病、霍光大司馬大將軍。

    第三個就是王家,漢元帝劉奭立王政君為後,王家一門先後有九人封侯, 五人擔任大司馬。

    雖然出生在這樣極盡榮耀的家庭,但是王莽還是挺悲催的。

    他父親王曼,哥哥王永在王家沒顯貴的時候就死了,王莽自小就寄人籬下,跟著叔父們生活。

    因為寄人籬下,王莽非常恭敬,史書上是有記載的。

    漢成帝登基之後,讓他舅舅王鳳作了大司馬。王家開始顯貴,王氏子弟爭風吃醋,相互攀比,生活侈靡,聲色犬馬。王鳳病重期間,自己的兒子還在外邊玩耍呢,王莽就在跟前伺候,蓬頭垢面,親試湯藥,王鳳就非常感動,懊悔的說:“莽兒為什麼不是我的兒子?”臨死前託王政君照顧王莽。

    王莽還喜歡讀書,結交文化名流。

    他最喜歡是《周禮》,堪稱當時解讀《周禮》最權威的專家們,那時候《周禮》還叫《周官》,也不是儒家經典。

    王莽將《周官》易名為《周禮》,並立為博士,使《周禮》大顯於世,確立為儒家經典之一。

    他的叔父王商甚至跟皇帝表示,願意讓出一部分封地給王莽。

    這時候漢成帝注意到這個人了,此人不簡單啊。

    在王政君的促成下,漢成帝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王莽繼承爵位。

    之後出任大司馬大搞權力鬥爭,攀上了姑姑王政君。

    這個期間王莽給世人的印象是謙恭,白居易詩云: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漢哀帝登基,王莽被打壓暫居封地新都。這期間王莽的兒子打死了一個婢女。

    王莽竟然逼迫兒子自殺謝罪,這一下全天下的人都稱讚王莽了。

    漢平帝時王莽幾乎有了皇帝的權威,平帝死後漢宣帝的玄孫劉嬰登基,只有兩歲。

    朝廷文武百官竟然啟奏太皇太后王政君,讓王莽做“周公”輔政。

    王莽的野心終於暴露,終於在公元9年篡漢。

    王政君大罵王莽無恥,後悔自己怎麼沒早點看透他的為人。

    據說傳國玉璽也被他摔在地上,崩碎了一角。

    王莽堪稱最腹黑的皇帝。

  • 7 # 枯藤老樹文明史

    千古一帝,當然非中華第一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莫屬。

    雖然因為諸多複雜的原因,二世而亡,但是他統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開創帝制、修建長城、車同軌、書同文,可以說是為中華的一切發展奠定了基礎,如果不是因為存在時間太短,我想,漢人也許該稱為秦人了吧。

    一:統一六國

    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了中國本土的基本疆域,後續的各朝各代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框架下進行的領土擴張和民族大融合,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才有瞭如今欣欣向榮的大中華。

    二: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建長城

    中華帝國是典型的農業帝國,那麼抵禦外侮就是保境安民最重要的事情了,秦始皇北築長城打匈奴,南修靈渠攻百越,為中華民族的安定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開創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滅掉六國之後,認為稱王無法顯示其建立千秋偉業的光輝,於是合三皇五帝為皇帝,稱始皇帝,往後便是二世、三世以至千秋萬代、生生不息。同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分封制,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為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礎,往後各朝各代都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添磚加瓦。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這兩點個人覺得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極具凝聚力的民族形成的基礎,正是因為這些統一,中華才沒有像羅馬帝國那樣分裂為東西羅馬之後永無統一的可能,也不像印度一樣面對外敵入侵,四分五裂,無法建立強有力的民族統一戰線。

    綜上所述,我認為秦始皇綜合實力排位應該第一,但是論開疆拓土當論成吉思汗為第一,論創業難度當論朱元璋為第一,論個人喜愛當論武則天為第一,論苦難程度當論崇禎為第一。

  • 8 # 天津人愛吃鍋巴菜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了想,這麼多皇帝,能讓人記住的,而且是按照實力排位的話,無外乎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就有寫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而我認為明太祖也是可以算上的一位,其他的我覺得與之相比都差了很多,當然題目是要求從秦始皇算起,之前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的各位“王”,按道理也可以算統治者,但因為沒有稱“皇帝”,在這裡就不算了。個人覺得可以按照以下排位:

    第一次建立起大一統王朝,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利在千秋。第一次建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廢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度,軍事上,北據匈奴,南征百越,修築防禦工事-萬里長城,興修水利工程福澤後代-靈渠,奠定了後世2000多年的統一封建制度,開創的各項偉績,到現在都在蒙陰。看看一盤散沙的歐洲,我們會感謝他,要不我們從天津到北京需要辦簽證呢

    他即位後創設刺史制和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推行利於發展措施,鑄造五銖錢,由政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並沿用至今。而漢武帝的偉績在於徹底消滅匈奴對於中華民族的威脅,想想諾大的古羅馬帝國敗亡的原因,是他第一次免除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又擊敗閩越、南越、衛氏北韓、大宛等國家,擴張了漢文化和疆域,奠定了漢民族的基礎,我們今天被稱為“漢族”就源於此。積極對外經濟和文化聯絡,出使西域、開開闢絲綢之路,發展西南部,對外積極發展溝通,影響至今,所以我列他為第二位,我覺得合適。當然晚年的失誤,也造成西漢滅亡的基礎。

    即位後,虛心納諫。文化治國,提倡節約,鼓勵農桑,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當時社會國泰民安,並開創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積極發展疆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等西域小國,重創高句麗,減除對於東北的危險,保證國家的統一。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並被各民族尊為“天可汗”,我們現在在國外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就來源此處

    根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先後消滅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的大分裂,再一次堅定了中華民族統一,避免了民族悲劇;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罷去將領及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中葉以來擁兵自擅的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他的出現,使中華民族最後一次避免了分崩離析,基本奠定了民族統一的思想,經濟上發展經濟,奠定了歷史上中國經濟輝煌的基礎

    在政權裡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掌握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封建制度達到頂峰,提倡反腐和紀律,嚴懲貪官和不法高階官吏 ;在地方實施衛所制度,加強防禦能力;經濟大搞移民屯墾,興修水利,解放老百姓,減免稅收,派人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使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文化建設方面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史稱洪武之治。為後世的經濟發展並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奠定了基礎,但是功虧一簣,滿清的入關,造成了中華民族百年羞辱,可惜可嘆。

    這位號稱有2000多萬後代的一代天驕,舉世聞名,武功之盛,版圖之大,歎為觀止。他統一了千百年來未能統一的草原,西征花剌子模,幹翻了當時中亞第一強國,攻擊北方金國,使當時這個“女真滿萬不可敵”的民族進一步奠定了滅亡的基礎。滅亡西夏,使當時宋、金、遼都無可奈何的大帝國灰飛煙滅;還創立了統一的蒙古文字,使歷史有了文字記載;積極容納各個宗教,尊重各民族的信仰和生活,為後代建立歐亞大帝國奠定了積極基礎

  • 9 # 觀復一鑑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喜好也是不一樣的。

    從秦始皇開始,前前後後四百多個皇帝。總的來說,沒有存在感的皇帝大過有存在感的。

    因為大部分的皇帝是不被普通老百姓知道的,除非這個人是歷史學家,熟悉每一個皇帝。

    但是就算是歷史學家,有研究清史,有研究明史的,有研究漢史的,每個人主攻的方向不一樣,所以,他們喜歡的人物也是不一樣的。

    其實,只讓排一個第一說來多少也有點強人所難。因為這些皇帝裡邊,優秀的太多了。

    弄個一二三四五,還是合適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誰是第一?

    我個人認為劉邦當之無愧的第一。

    下邊說為什麼?

    劉邦也算得上是白手起家,雖然還有後來者朱元璋。

    但是,我認為劉邦的功績多少要比朱元璋大一些。

    第一,帶領一群兄弟推翻暴秦

    秦朝的短命和秦始皇的暴政和秦二世的無能是分不開的。

    但是劉邦,在這裡邊功不可沒。雖然說項羽功勞也是不少的,但是歷史只會記住勝利者。

    第二,唯才是用

    取得天下以後,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還有一個故事就是韓信和劉邦喝酒,喝到位了。

    劉邦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啊?”

    韓信早就喝多了,隨口說到“大王能帶十萬兵。”

    劉邦一聽,心裡還挺美,畢竟十萬不少了。這個時候又問“你能帶多少兵呢?”

    韓信是個直性子,哪會想那麼多,畢竟自己能力在這裡呢,說到“我嘛,多多益善。”

    劉邦一聽就不高興了,意思就是你比我還厲害唄,劉邦怒到“你比我都厲害,那為什麼我是大王,而你是將軍呢!”

    韓信一聽,趕緊說到“回大王,韓信說的是大王能帶將領,而我只能帶普通士兵了。”

    其實,論帶兵,劉邦真不如韓信。沒有韓信的時候,劉邦經常被項羽打的屁滾尿流。所以才有了,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說。

    第三,漢族的真正奠定人。

    也正是因為有了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百姓才以漢人自稱。

    所以,劉邦是漢族人民的奠定人。說到漢人,就會想到劉邦,想到漢朝。

    其實,在真多的帝王裡,有能力,有水平的太多太多了。

    比如奠定中國版圖的秦始皇、文才武略的漢武帝、文治武功的唐太宗、恢復中華的朱元璋、勤儉執政的雍正,太多太多了。

    可能每一個單獨拿出來,都可以說是排個第一。

    只是這個題目,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屬於開放性問題。

  • 10 # 我的同學小林

    第一名,我特別想寫漢武帝,畢竟說不定我以前還是漢朝皇室。

    但是,還是應該說秦始皇。

    什麼都不在意,簡簡單單的書同文就夠了,這個價值我想和現在的普通話的價值差不多。他為這個國家未來同意創造了根基。

    這個世界,你越是團結,才越有能力,才越發強大,才沒有人敢欺負。今天中國,國家概念超越了一切,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什麼?因為我們對中華文明刻在骨子裡的認識,我們知道大家就是一家人,我們相信以後,我有困難你們也會幫助我們。但是這一切的根基是什麼?就是書同文,我們用著同樣的文字,這就是我們文化融合的基礎,或許我們聽不懂你們的方言,但我們認得你書寫的文字,就這樣,你的文化我瞭解,我的文化你也瞭解,幾千年的融合,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中國的文化。因為文字相同,所以,我們才會有這樣的統一的國度。過去因為交通和交流方式的限制,只有書上的文字可以走過千山萬水,就這樣文字就是我們文明的載體。

    歐洲,歐洲有識之士都想要一個統一的歐洲,所以,從歐洲的煤炭共同體到現在的歐盟,他們都在嘗試,但是,伴隨著英國的脫歐,你會發現,他們失敗了。他們有著不同的文字,有著不同的語言,他們都想保護好自己的特色,這恰恰阻礙了他們的強大。試想一下,一個統一的歐洲,他們統一文字,統一的管理,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那他們相比於美國,相比於俄羅斯會怎麼樣?中央集權的歐洲,更將是無比強大。但是,他們沒有嬴政,沒有始皇,他們就是一地碎片,但是碎片中幾塊一就是全世界最強的幾個國家,他們要是真的整合了,所有人都知道一定會更加強大。

    這次疫情,我們團結在一起,一省救一市,在中國太合理了,太正常,大家都覺得應該這樣,但是,在歐洲,可以嗎?每個人只求自保,何談幫助?在中國,你能看見大家破產式的救援,我活不活不重要,你必須活下來。這就是我們五千年的風雨飄搖依舊存在的原因。想當年壯士出川,為什麼?因為這是我們大家的國家啊,很多省份還沒有遭到侵略,苟著就好,為什麼露頭?因為,這是我們中中國人的家,只有這個家好了我們才能好,所以他們告別了安逸的家,來到了戰場。後來,九八年抗洪,汶川地震,哪個不是萬里馳援?這一切都是因為同樣的文字,同樣的文化。

    此刻的西方已經不在自由民主,也在封城,他們的自由呢?民主呢?真的是搞笑,之前許多中國人都羨慕西方的民主與自由,覺得空氣都是甜的。想想也真的是搞笑。你們明白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民主嗎?你們配嗎?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以為自己聰明,看看香港,他們要的是普選,我們在嘲笑香港青年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我們有從國家層面思考過問題嗎?如果給你選票,你是為了國家出發去選擇還是自己的喜好以及自己的利益?顯而易見,人都是自私的。看看現在如何競選村長就知道了,我記得有電視劇,裡面有一幕,競選前先發半隻鞋,競選後再發另半隻。可笑嗎,大家選他當村長就是為了一雙鞋,有考慮過自己村鎮未來的發展嗎?沒有。如果要自由,我們的封城就不可能執行,即使我對封城極度認可,但是,我也有要跳出去的想法,你一個人的自由,換大家的不自由值得嗎?所以,要自由可以不能不要臉的要你太自由。

    當年,大家都在抱怨秦始皇暴政,六中國人民都怨聲載道,為什麼千年以後第一名會是秦始皇?因為真正有遠見的人是少數,如果沒有當年他鐵腕的執行了書同文,而是給了六中國人民主自由,你想想現在中國和歐洲比起來是不是很像?大部分人都是短視的,真的有些東西給你了,你什麼也不是,不給你才是真的保護了你。中國管理的還是不夠嚴格,看看那些滿嘴跑火車的人,妄想分裂祖國的人,搞分裂就因該死,中國越團結才越強大。

    想想看,推廣普通話是不是有人反對?因為短視,過度保護方言,但是,歷史會證明統一的東西才越有利於發展,現在,我們不論走到中國哪裡都可以正常交流,這是多麼高的效率?

    因為所有的統一才使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更高。打破壁壘為了更強大的中國邁進。

    感謝嬴政,你才能看懂我的文字。

    (非常抱歉,看著有點像個噴子,不過好多話我都有了收斂,最近越來越覺得小民思想不可有,一切應以大局為重。)

  • 11 # 文史灣

    先說削藩王。漢武帝時期,能夠削藩王的直接政策無疑是——推恩令。我們不可否認推恩令的精妙之處。但是,削藩之所以能夠成功,政策的高明只是外部因素,如果藩王實力過於強大、起兵造反,那麼再好的政策也只是水中花、鏡中月罷了。那麼,為什麼當時的藩王沒有造反呢?這裡就不得不提起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可以這樣說,七王之亂以後,各大藩王已經被分的七零八落,到漢武帝時期,各地藩王已經沒有實力造反了。由此可見,漢武帝削藩王是藉助了漢景帝的力量。解決匈奴之患。很多人將匈奴之患的解決歸功於漢武帝一人,實則不然,如果沒有文景之治時期的糧食物資儲備,漢朝很難發動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而且漠北之戰,漢武帝也並沒有徹底解決匈奴之患。

    綜合分析,漢武帝所藉助的外部力量很強大,文景兩代帝王的休養生息,為後續的削藩、打擊匈奴奠定了敦實的基礎。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拋開其他的不談,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六代秦國國君的勵精圖治。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這六人對秦國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正是他們一代代積累,才成就了一個強大的秦國。

    所以說,秦始皇嬴政所藉助的外部力量也及其強大。

    那麼成吉思汗藉助的外部力量如何呢?可謂是微乎其微,雖然一直有人稱成吉思汗是黃金家族的後代,其所擁有的身份讓鐵木真能最終統一蒙古、征服世界。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鐵木真出身以後,蒙古家族就拋棄了鐵木真一家,幼時的鐵木真是在貧窮與飢餓之中長大的,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環境下,成吉思汗能夠創造這樣偉大的奇蹟。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秦始皇亦或是漢武帝,所藉助的力量都及其強大,反觀成吉思汗,是真正的一兵一卒打天下。這方面來看,無疑成吉思汗的綜合實力最為強大。國土面積秦始皇:國土340萬平方公里漢武帝: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根據歷史分析,大約在600萬平方公里左右。成吉思汗:3500萬平方公里。

    如果說成吉思汗最不怕比什麼?毫無疑問就是領土面積,蒙古國的領土在其鼎盛時期可達到4500萬平方公里,這方面看,成吉思汗是當之無愧的綜合實力最強的皇帝。

    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毫無疑問是成吉思汗——鐵木真,其在位時期橫掃亞歐大陸,蒙古鐵騎,令人聞風喪膽,而秦始皇、漢武帝,對中國領土的開拓貢獻不大,在世界範圍內也談不上影響力。

    綜上所述,我認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的皇帝,你怎麼看呢?

  • 12 # 小楊煮酒論長史

    俗話說中國歷史有上下五千年,但有記載的,暫時所知有近三千年,是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三千年來,出現了大大小小四百多位帝王。那麼要論排位第一的,實話不好排,但非要排的話,我認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算第一。

    首先論出身。所有帝王裡要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最為卑微(有名的帝王哈,其他忽略不計),一個最落魄時是無賴,另一個是放牛娃。

    第二論控權。這一點明太祖略勝一籌,因為沒有一個將軍能反對他,包括軍師李善長和神機妙算的劉伯溫。同時其後宮人員沒有干政的,雖然影視劇了有馬皇后為了幾位大臣暗示朱皇帝,但最後為了其江山穩固,仍是以己為主。

    第三就是用人。明太祖朱元璋能夠知人善任,帶兵大將前期有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後期則有藍玉、沐英等。文臣裡邊軍師李善長、劉伯溫,其他如胡惟庸,楊博等等。文臣武將輩出。

    最後就是個性上。韌勁有於,隱忍勃發,打江山時能放心大膽啟用有用之人,坐江山時能夠悄無聲息滅掉擋路之人。

  • 13 # 塞北的藍天

    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溥儀退位,我中華版圖分分合合,共出現了400多為皇帝,有開天闢地的開國聖君,也有橫掃六合八荒的守成明君,當然也不乏荒淫無度、誤國誤民的亡國之君。然而,愚以為秦始皇無疑會排在第一位。秦統一六國之前,中國雖然名義上是在周王朝的統一之下,但是各諸侯國基本獨立,而且基本都沒有統一華夏的志向,所謂的爭霸也只是相互攻伐,並不以統一為目的。而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了君主專制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2500年統一國家的先河,並且通過修建馳道、開發嶺南,北築長城,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組成。通過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措施使中華民族形成統一的文化認同。此後無論哪一個朝代的的統治者,其首要任務均是統一華夏,穩定中華版圖,並且一次來決定其歷史地位。儘管秦朝僅歷二帝,但是此後,中華大地再也沒有出現諸侯長期割據,各自為國的歷史局面,而且統一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在任何階段的歷史使命,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唯一標誌。可見,秦始皇的歷史功績無人可及。

  • 14 # 顛沛的獨角獸

    這種問題除了辯論一下,沒啥意義。

    假設你傾向與秦始皇,我答秦始皇,你看了就會高興,會認為我說的對,如果我的答案不是秦始皇,你還會認為我說的有道理嗎?

    題主說是綜合實力排位。那麼我們就拋開成就。

    從這來說,我覺得曹操吧(我不是曹操的粉絲,很長時間我也覺得曹操不如劉裕)

    論成就來說,這幾個未必就是最高的,尤其是曹操和趙匡胤並沒有統一全國。

    但我為什麼認為是這幾個呢?

    因為這是從能力上來說。

    比如上屆高考狀元考了700分,這屆狀元才650分,我們能說這屆不如上屆嗎?不能

    因為題的難度不一樣。

    王莽苦心經營多年才實現篡權,楊堅修改一下詔書,一年就搞定了。

    劉裕扶保晉室,東征西討,打了十幾年仗,殺了五個皇帝一個王和無數軍閥才篡晉,陳霸先趕上一場內亂,幾年就篡了樑。

    他們達成的成就一樣,但難度卻完全不同。

    還有許多人能力很強,但是在這些方面不是他們自己強,而是用人強。比如劉邦,打仗有點水平(只是不如韓信和項羽),但治國就全靠手下的大臣,他自己並不懂治國,因為他沒學過,也沒見過,所以只能靠手下大臣教他治國。

    秦皇漢武,雖然文韜武略都有,雖然制定出兵戰略,但是他們並沒有自己去指揮打仗,這一點和創業帝王比還是有差距。

    後世的很多帝王跟曹操相比,從個人層面來說,要麼是武略差,要麼是文治差點,只是大家都會用人,通過用人來彌補了自己的不足。

    除此之外,曹操還是一個大文豪。

    為什麼曹操這麼強沒有統一天下呢?

    因為統一天下不是單靠個人能力或者團隊能力,這是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三國的三個開國君主和南北朝許多雄主,那個不比司馬炎強?但司馬炎為啥統一了?就是因為時代環境的影響。

    我們可以和其他幾個三國時代對比。

    假設把公孫述換成劉備集團,隗囂換成孫權集團,東漢就不知道能不能完成統一了。

    如果把北齊換成劉備集團,把南陳換成孫權集團,北周或者隋還能不能統一天下也未可知。

    最後,強調一下,看歷史看得是得失,兩個人可以拿來比較看得失教訓,但這些花裡胡哨的排名的東西,意義不大。

  • 15 # 船長趣談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中華帝國兩千年基業,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面那些皇帝的事了。

    秦始皇派內史騰滅韓,王翦滅趙楚,王賁滅魏燕齊,蒙恬北擊匈奴,屠睢南攻嶺南,將中華大地變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使得中華各地密切聯絡,牢不可分,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秦始皇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華帝國政治制度的基礎,以後歷代皇朝都是在此進行政治改良。秦始皇確立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加強了全國各地的聯絡,使得六國的各自認同轉變為地域認同,強化了國家認同,有利於維護統一。

    三,文化

    秦始皇實行書同文,廢除了六國文字,統一改為小篆,加強了人們的文化認同。車同軌,實現了交通統一,便利了各地的聯絡,減少了分裂割據的可能。行同倫,實行了生活習慣的統一,加強了人民對統一的認同。

    四,經濟

    秦始皇廢除六國錢幣,統一為秦半兩,又統一度量衡。加強了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絡,減少了在經濟上割據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秦始皇為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以後的皇帝都是在他打下的基礎上才有所作為,沒有秦始皇,就沒有後面那些皇帝。雖然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奢極欲,有些殘暴,但總得來說仍是千古一帝。

  • 16 # 玉之溪

    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共計經歷了2133年,經歷的朝代有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9個大一統朝代,當然宋朝存在爭議,但無傷大雅。中間的小分裂時代就不提了。說如果非要拍個序號,掙個第一,我們就來看看巴。

    由遠倒近排!

    反之中國會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一統無望。

    反之,中國會被草原遊牧民族奴役,漢民族或將不在。

    反之,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不一定能夠延續。

    綜上所述,沒有秦始皇一統六國,中國這片大地到了現在不知道會是什麼光景。

    個人觀點!

  • 17 # 長安視界

    從秦到清,歷時兩千多年,先後有四百多為帝王,最年長者乾隆的89歲,最小者東漢的殤帝,剛生下來100多天即為,不到一歲就夭折。在這四百多位帝王者,有雄才大略者、有荒淫無道、有勤政為民者、有昏庸懶政者,也有各種奇葩皇帝就不一一說了。按他們對中國歷史的重要性,我勉強排一下序,因為他們其中實力真的不相上下,都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帝王。

    1、秦始皇

    2、漢武帝

    3、隋文帝

    我認為,此三位帝王是中華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偉大帝王。有了他們,我們才有統一的中華民族,我們才有今天極其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才是令人驕傲的中中國人。

  • 18 # 老狼咩咩叫

    隋文帝和秦始皇並列。隋文帝,文治武功都很牛逼,最短時間統一中國,最短時間重新崛起稱霸亞洲大陸,讓突厥俯首稱臣,第一個被突厥承認的可汗。

  • 19 # 叉叉哦哦518

    李世民,朱元璋,朱棣,康熙

    康熙應該是最完美的,前面兩個在繼承人問題上都有瑕疵。李世民和朱棣得位還有道德問題。康熙也是最能生的,應該也要算一項能力!

  • 20 # 溜大傻

    中國已經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了,歷朝歷代都會有一個統領,就是我們所說的皇帝,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功與過,他們打下的江山造福了自己的千秋萬代,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不少,最出名的還有一個女皇上,就是武則天,古代最厲害的當屬皇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因為姓趙,又叫趙政,是秦莊襄王的兒子,13歲就登上王位,22歲開始親自辦理朝中之事,前230至221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祖國的統一,是中國史上第一位自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一生中做了不少造福後代子民的事,鞏固了中國的疆土,把祖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但是後來秦始皇為了能夠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就命人去找長生不老藥,並且修築了萬里長城,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時死在今邢臺的廣宗。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馬車就是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了,十年攻佔六國可見秦軍之強悍,軍隊調動之速度,簡單的數字可以看出來大秦帝國處理政務,軍事效率是及其高的。嬴政是第一個皇帝,他修築的長城甚至延續至清朝。秦皇陵至今沒有被全部挖掘,即使是一部分,裡邊所發現的兵馬俑,以及表面塗有高度防腐,至今科技無法制造相同水平材料的青銅劍,可見大秦工業之興盛!雖說大秦時間不長但是為後世中原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始皇帝才是最厲害的皇帝,千古一帝!天下第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貨款買房,而不攢錢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