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上人間文史鑑

    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為他繼承的秦制。

    項羽之所以失天下,是因為他信奉的是封建六國的舊制。

    中國歷史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在東周時期開始轉變,封建分封的體制開始崩塌和瓦解,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專制體制逐漸建立。

    秦的滅亡可以說是封建主義的殘留勢力向大一統專制的最後的大型反撲。

    這次反撲雖然使秦王朝滅亡了,卻沒能阻止專制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歷史潮流。

    項羽是一個擁護封建霸權的復古主義者,因為他本就是貴族出身,深受楚國及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

    他想成就的是齊桓晉文那種霸業,做一個諸侯公認的霸主,所以在秦滅以後他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侯,並自封為西楚霸王。

    而劉邦就不一樣了,他是平民布衣出身,沒有原始封建貴族的包袱。

    劉邦本在泗水做過亭長,對秦國發令制度十分了解,群雄之中也沒有比劉邦更瞭解秦制的了。

    不得不說秦制相對於六國舊制是有先進性的,所以劉邦的勝利也是順應歷史潮流而行。

    諸侯之中,唯有劉邦及其群體幾乎皆為秦吏,其他諸侯大都是六國遺民,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

    劉邦團隊裡的蕭何大量使用秦法秦制,是為其成功的基本條件,因為秦的法度的確是當時最適合的法度。

    秦代在法度上的缺陷在於用法過於嚴苛,因為秦統一天下所奉行的法家思想沒能隨時代轉變,但其統一的規模在那個時代是極為先進的。

    而秦始皇死於沙丘,二世立,趙高輔政則是臨時的變故,但秦的大一統規模依然是歷史的走向,是不可逆的潮流。

    劉邦和項羽的爭鬥,就是秦王朝的法度規模和原六國的法度規模的爭鬥,其爭鬥的結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項羽在心理上是不如劉邦穩重的他在對待秦民的方式和態度上又犯了一個大錯誤。

    項羽對親王朝是不存在任何同情的,於是便對其極盡摧殘,屠殺咸陽百姓,火燒咸陽城,最終引發了秦民的怨恨。

    而反觀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善待咸陽百姓,還軍霸上。

    從這一點也能看出項羽是一個封建主義者,而非專制主義者。

    他火燒咸陽既是出於對秦的怨恨,也是由於他本就沒有將秦地當作自己的地盤,他只是想做一個西楚霸王而已。

    劉邦善待咸陽百姓也不代表他人品有多好,只是根據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咸陽有可能成為劉邦的地盤,所以他善待自己地盤的百姓也沒什麼奇怪的。

    通過項羽的暴行,使關中秦民復仇的心理為劉邦所利用,所以劉邦後來輕易地就拿下了三秦之地。

    從楚漢這段歷史來看,專制大一統帝國建立的社會基礎雖然已經成熟,但一般人所想的還是貴族封建的天下共主,而非郡縣統一的帝國。

    六國遺民中特別是貴族遺民所想的還是恢復六國時封建霸權的社會形態。

    秦滅以後,項羽大行分封,六國貴族遺民紛紛自立,項羽東歸自立為西楚霸王也說明他並沒有繼承親王朝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壯志。

    項羽的確是對秦王朝沒有絲毫同情的,但蕭何卻是一個典型的秦人,深受秦制影響。

    蕭何熟知秦的法令,通曉秦的制度。

    劉邦入咸陽以後,蕭何立即進入秦國圖書館,收圖書典籍,以此成為了樹立漢帝國阻止的理論根基。

    劉邦入秦之前,其管制還是六國時楚式的,而成漢王之後便改為秦式。

    如此足以表明劉邦在蕭何等秦人的影響下,有了繼承親王朝的大一統的法度規模的巨集願。

    秦的滅亡,是法家思想在大一統時期未能隨之適應而導致了苛政的結果,是封建主義向專制主義反撲的結果。

    劉邦對項羽的勝利,是專制主義對封建主義的勝利,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結果。

  • 2 # 歷史如述

    劉邦在很多方面都不能算優秀,但是劉邦可謂深諳厚黑學之道。造反之前是混混人稱劉三,後來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成了泗水亭長,成了亭長的劉邦依然是無所畏懼,無拘無束。

    縣長請客,跑到縣長家裡蹭飯,去的人都要隨禮,劉邦身上沒錢卻和蕭何說:“賀萬錢”,嚇得被請的呂公出來迎接,結果不僅混了一頓飯,還混回一個媳婦,就是呂雉。

    帶人去修秦始皇陵,結果人跑了不少,乾脆就把人都放了反了。後來拿下沛縣,大家擔心造反不成功,連累家人,推舉劉邦為領袖,劉邦完全沒有這個負擔,很樂意的就接受了。

    後來,彭城之戰大敗,逃命跑的著急,三次將自己的兒子 女兒扔下車,可見劉邦對自己的骨肉都可以視若無睹,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劉邦為了目的是可以不擇手段的,漢朝建立之後功臣集團就全部被清洗。劉邦夠狠,又能聽取意見,比如入關中之後,被秦宮的華麗和美女震撼了,本不想走,張良來勸說就一步三回頭的走了。

    鴻門宴的時候,劉邦對項羽一頓吹捧,項羽被弄的舒舒服服,劉邦從而死裡逃生。垓下之戰前,韓信要做假齊王,劉邦聽從了建議,乾脆就封韓信為齊王。

    以上總總說明,劉邦是一個可以審時度勢,能聽取意見,能屈能伸,並且心狠手辣的人,具備了一個領袖該所有的素質。所以跟隨劉邦的人眾多,僅用了7年的時間就建立了漢朝。

  • 3 # 遙寄杯中酒

    廟堂政治和江湖政治,都是名利場,劉邦是老江湖,他政治玩的很溜,絕不是沒玩過政治!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是世人的誤解。因為讀書不只有科班教育,還有社會教育,劉邦其實很會學習。化用子夏之言“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

    對於政治,個人理解為三項核心:博出位,上位,保位。這是劉邦建立漢朝的簡要過程,其中體現劉邦許多過人的成功素質。

    一、博出位

    1.雄心勃勃,敢為天下先的膽氣

    劉邦是標準的草根出身,

    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先要有野望!他曾見到秦始皇出巡,羨慕其排場,嘆曰“大丈夫當如是!”

    另一條體現其野心的,就是大造神祕身份:

    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巖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史記·高祖本紀》

    敢為天下先的膽氣,事例比較多,身無分文卻敢賀呂公一萬錢!豐西澤縱徒,然後逃匿芒碭山,別人沒敢幹的事,他幹了!斬白蛇起義,身居沛公,豁出去,不怕事敗殺頭!

    2.識人斷物,豁達大度

    欲成大事,必因人情。劉邦有雄心,就致力於結交豪傑。出來混,最重要的是講義氣,財散人聚,仗義疏財,是一個人物的應有素質,而劉邦就獲得了標籤“豁達大度”和“長者”,有信陵君之風(信陵君是劉邦偶像),這就讓他在人群中有了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在微末之時,劉邦身邊已經聚集了強大的人才庫,比如縣吏蕭何,屠狗的樊噲,吹拉彈唱的周勃,管監獄的曹參,車伕夏侯嬰,社會大哥王陵。

    沒有獨到眼光,劉邦憑什麼選出和結交這些人?未信於友,弗獲於上!這是劉邦能夠博出位的重要因素。

    3.能擺平事端

    政治主要就是處理人際關係和利害關係。劉邦的人脈圈,三教九流都有涉及,加上沛縣亭長身份,大大方便於擺平事端,協調各方利害關係。

    能擺平,就是水平。這樣的人,天然有影響力。蕭何對他的禮遇,就足以證明劉邦這方面有過人之處。

    小結:成事之要,在於得人;得人之要,在於攻心!正因為有了這些素質,才能抓住日後的成功機遇。

    二、上位

    1.審時度勢,順勢而為

    天下苦秦,陳勝起義,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藉著以前積攢的人氣,劉邦也在沛縣舉兵,登上沛公之位,開始有了名號。

    在早期,劉邦的勢力弱小,軍事能力還很弱。有次還被雍齒背叛,將豐邑據為己有,劉邦先後攻過兩次豐邑,都沒攻下來。損兵折將的劉邦,依附最大義軍項梁,竟然從項梁處借到五千兵馬,打敗雍齒。

    接著,劉邦發揮了超強的政治公關能力,讓楚懷王對他禮遇有加,才有了後來“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項羽救鉅鹿,劉邦走偏師,以政治招降結合軍事打擊,都是順勢而為,結果比較順利入關。

    2.從諫如流,從善如流

    帝者與師處,劉邦頗有自知之明,善於納諫,很少犯決策失誤。

    廣野君酈食其和他初見,就直指“不能輕慢長者”,劉邦立馬禮遇,並且很是言聽計從。和張良君臣際遇,劉邦更是展現出超強的學習領悟能力,張良感嘆“沛公殆天授!”鴻門宴危險之際,立即聽從張良意見,結好項伯,得以鴻門脫難。

    後來,項羽殺義帝,劉邦不以人廢言,聽董老生之言,為義帝舉喪,收攬天下人心。

    3.知人善任,此乃王道

    這一條最無爭議,漢初三傑之論,世稱高論。負重大汙名的陳平更是大膽啟用。

    在駕崩前,能妥善安排後事,“安漢者,勃也”,相國者,蕭何之後曹參,繼之王陵。卒如其算,識人之明,何其令人驚歎!

    4.施仁佈澤,王者之風

    入關中,即與父老約法三章。積極走“群眾路線”和“統一戰線”。

    與民施仁佈澤,以仁德之善行,樹立長者風範,關中從此成為他的王業之基。

    與官解衣推食,韓信都被感動過。從沛縣跟隨的功臣,幾乎沒有叛逆之舉,足以說明劉邦籠絡人心的功力之高!

    5.能屈能伸,百折不撓

    劉邦可謂百折不撓,多次忍辱負重。

    小結:這些都是能夠成就帝業的關鍵因素,沒有這些能耐,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

    三、保位

    1.封侯爵賞,建國立制

    分封功臣,讓手下文武功臣滿意,得以建立漢家天下。漢承秦制,粗安社會秩序;利用叔孫通制大禮儀,有了朝堂秩序,才有了天子尊貴。

    為禮則王,為政者強!漢有制,則有四百年天下!

    2.守位以財,以仁

    聖人之大寶曰位,守位以財。天下以武定,而仁不能守,則失之。有鑑於秦以嚴刑峻法而亡國,劉邦體恤民生疾苦,務求寬簡,與民休息。

    “施仁佈澤,乃我大漢立國之本!”

    3.剷除不穩定因素

    為了帝國大業,先是誅殺異姓王,白馬盟誓,非劉不王;後以和親政策穩住匈奴。

    但是帝國畢竟百廢待興,而劉邦也已垂垂老矣,也只好感嘆著“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句帝王的古今同問,打動了很多人。

    4.託付後事,權力交接

    徵英布後,劉邦垂死,“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名乃在天,雖扁鵲何益?”得承認,劉邦沒能掃除帝國隱患,依舊是危機四伏。但他做到了在他能力之內的最好安排。留下呂后牽制勳貴派,其將相的人選安排,更是高妙!

    多少帝王身後騷亂,出現權力交接不平穩,劉邦能做到這一點,已經超出許多帝王了!

    結語:

    綜上,從政治的三大階段來看,劉邦表現得都很優秀。他是少有的天才政治家。也是一個有魅力的平民帝王,更是布衣政治家的典範!

  • 4 # 小樹的世界觀

    聽聽小樹的見解:

    楚漢相爭,不是劉邦贏過了項羽,而是劉邦集團贏過了項羽集團。而劉邦即便一千一萬個地方比不過項羽,但只要有一點贏過項羽,他就全盤皆贏——用人才。劉邦就像是雪球最中心的核,他吸附周圍的人才,越滾越大。慢慢的,這個雪球顛覆了秦朝;擊敗了項羽,平定了異姓王的叛亂,乃至如今的中國仍以漢為代號。

    劉邦本人平民出身,沒有貴族的傲氣,他為人厚道,喜歡施予,胸襟開闊。三教九流的人物他都喜歡交往,沒有什麼架子。他身邊的人,既有蕭何、曹參、夏侯嬰這樣的小吏,也有樊噲、灌嬰這樣的小生意人,還有韓信、張良這樣的落魄貴族,還有陳平這樣的胸懷大志的年輕人,酈其食這樣的狂生等等。

    只要對他有幫助的,他都去交往,甚至屈尊降貴,所以大家都願意替他賣命。他的手下人犯了錯,他也總是不一棍子打死。甚至謀反的人,他也最大可能地挽救。劉敬勸他不要中了匈奴人的奸計,劉邦不聽,結果敗得很慘。劉邦回去立即放了劉敬並向他賠禮道歉,還升了劉敬的官。

    百折不撓,永不言棄。劉邦自從與項羽正面對決以後,大部分的時間裡都在失敗,不停的失敗。但最終解決掉了看似永遠不可戰勝的西楚霸王。如果換作其他人,恐怕早已放棄,甚至投降了。

    劉邦終成帝王,開漢朝400年,項羽卻一代而終,時也,勢也,命也。不管實力有多強,能力有多大,在天下大勢面前,也只能待機而動。劉邦恰逢其會,項羽適逢其弊。項羽之敗亡,其原因是“時不利兮”也,非項羽無能之故,也非戰之罪。

    總是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從不盲目自大劉邦不論是當皇帝前還是當皇帝后,處理事情始終平穩異常,總是三思而後行,極少犯錯。除了吃了白登之圍那樣的一次大虧之外,基本上找不到有什麼樣大的決策失誤。這是他成功的又一祕訣。

    劉邦雖然開創了漢朝,但是漢朝的基業不是他奠定的,至少從他死開始,漢朝的統治,還看不出有多麼穩固來。只能說劉邦開了個好頭。他生前討伐異姓王,建立了劉氏王朝 ,保證了肉爛在鍋裡,天下不會淪為他姓之手!

    此時,漢朝內的統治勢力大約分成軍功貴族,劉氏宗親也包括呂氏宗親。呂后死後,軍功貴族們反撲,除掉了呂氏宗親。軍功貴族們迎立沒有根基的代王,也就是漢文帝!漢文帝手腕高超,壓制了軍功貴族們,集中了皇權。景帝又打擊劉氏諸侯,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至此漢朝統治,才能說是穩固。

  • 5 # 一史一智

    這個問題是非常具有思考價值、借鑑價值的。類似的還有,三國史裡面,都說諸葛亮智慧超群、冠絕天下,為什麼最後偏偏是曹魏一統三國?很值得玩味、很值得思考。這其中的原因很多,沒有標準答案,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析。我想毛主席的答案應該是非常深刻、極具權威的。

    毛主席認為劉邦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寫了這樣一條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其高明主要體現在:政治方向正確、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項羽總是孤軍奮戰,憑藉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處不是燒就是殺降,使人怕也使人怨。秦將章邯投降項羽後,項羽擔心章邯軍兵多,其心不服,“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這可是歷史上殺害士兵人數最多的人間悲劇之一啊!這種恐怖主義誰人支援你!?劉邦先入關時已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項羽後入關,卻“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項羽的行為表明,他只不過是一個戰爭機器,沒有政治頭腦,沒有珍愛人民、珍愛生命的君王仁心,他這樣做得不到人民的支援、得不到諸侯的支援。在政治上的嚴重錯誤決定了它最終必將失敗。什麼“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其實都是無病呻吟。

    劉邦就大不一樣了,他總是注意團結不同方面的力量,把武力與政治攻勢結合起來,首選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進發關中之前,劉邦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手段拿下戰略要地宛城,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併為進軍關中消除了後顧之憂。入關後,劉邦採納軍師張良和猛將樊噲的建議,“封秦重寶財物府庫”,並把部隊撤到咸陽外的霸上,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劉邦政治頭腦清醒,懂得注重保護百姓,嚴明軍隊紀律,懂得不殺,收服投降的敵人,具備君王的仁心,得到廣大將士和群眾的擁護。

    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人才誰就能贏得未來。劉邦出身草莽,沒讀過什麼書、也沒學過什麼政治術,沒有深厚的知識基礎,這既是他的缺點,卻也是他的優點。因為,他明白,要想成功就必須依靠別人,因此,他十分重視人才、重用人才。張良、韓信,原本是在項羽帳下的,最後都被劉邦拉攏過來,形成了一個完整而又強大的團隊。有了人才,有了團隊,就有了強大的集團作戰能力。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比的。這只是第一步,還必須知人善任,給位置、給好處,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此,劉邦自己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劉邦置酒洛陽南官,問道:“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劉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糧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反觀項羽,因為他本身確實英雄氣概,自持力拔山兮氣蓋世,戰功顯赫,他覺得有他自己就夠了,不需要被人,剛愎自用,所以身邊沒什麼人,只有一個范增,還“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後來還被劉邦用離間計給離間了。有也得不到重視,起初韓信、張良都曾在項羽這邊,但是都沒有得到重視、重用。剛愎自用的一個人如何打天下!?

    從諫如流是一個明君盛世的必備條件,固執己見沒有前途。唐太宗是這方面的典型,劉邦也不差。由於他本身專業技能不多,他就十分注意聽取被人的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了集思廣益、集體主義,有效糾正了個人主義,有效避免了主觀錯誤。入關中之前,劉邦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奪取陳留,“得秦積粟”。在漢由弱轉強的轉折之際,劉邦聽從張良之勸,封韓信為齊王。《史記·高祖本紀》載:“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漢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楚漢劃界鴻溝後,劉邦聽張良、陳平之勸,乘勝追擊引兵東向的項羽。劉邦稱帝之後,欲建都洛陽,聽齊人劉敬建議,入都關中長安。

    反觀項羽,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很多時候都聽不進正確的意見。如鴻門宴是一舉殲滅劉邦團隊主力的絕佳良機,但是他卻錯失良機。鴻門宴上范增要項羽殺劉邦,“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劉邦逃脫後,范增憤怒道:“唉!豎子不足與謀。”

  • 6 # 傻傻205666629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曾在社會上混吃混喝的、打了敗仗,被人追的逃竄,為了保命,加快逃跑的行軍速度,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車的人,他怎麼能以少勝多,最後建立西漢王朝呢?且讓我做一分析,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劉邦注重才能,功績,任人唯賢

    據《史記》記載,項羽“於人之功無所記,於人之罪無所忘,戰勝不得其賞,拔城而不得其封,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重用”。

    因此項羽手下不少有才幹的謀臣武將,如陳平、韓信等,都紛紛背叛項羽,投到劉邦這邊來。

    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項羽身邊剩下的唯一謀臣范增,也因為受到懷疑而離開了他,最後項羽只好"霸王別姬"落了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與項羽不同,劉邦卻知人善任,按功行賞、量才錄用、崇尚賢才、不注重親戚,只要是能夠為他統一天下出力的,不管出身貴賤,社會地位高低,都按功行賞,量才錄用。

    他任用過當過小官吏的肖何、出身寒門的陳平做自己的謀臣;任用過屠狗為業的樊噲、編席為生的周勃、販賣絲綢的灌嬰做將軍。

    並以這些“布衣將相”為主組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集團,這個集團不僅在與項羽爭奪天下,建立西漢王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以後的平定諸候王叛亂,維護中央集權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2.正確的政治路線

    秦未農民大起義中,如何對待乘時而起的六國舊貴族的殘餘勢力,曾經是一件擺在起義軍領導面前,把運動引向何處去的大事情。

    按照舊貴族的願望,恢復春秋戰國時那種諸候稱雄,還是按照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建立一個集中統一的封建制國家。

    當時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線,在這個問題上劉邦和項羽大不相同,項羽始終把封立諸候,自己當霸主作為最高政治目的。

    劉邦執行的順應歷史發展正確政治路線,這條路線主要表現在堅持前進,反對倒退,加強中央集權,削減地方割劇勢力,注重發展農業,抑制商業,堅持實塞屯邊,打擊匈奴奴隸制軍事政權侵擾等。

    兩條截然不同的政治路線,導致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項羽全軍覆滅,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

    3頒佈發令,安定人心

    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頒佈了一些有利於人民的法令,來安定人心,例如劉邦在進入咸陽之初,就與民眾約法三章,宣佈廢除秦二世、趙高推行的荷法,不殺降,劉幫與項羽相反,堅持實行不殺降的政策。

    4軍事上注重根據地建設

    劉邦在奪取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與他們所奉行的政治路線相聯絡,在軍事上也有大的舉措。

    注重根據地的建設,使漢軍在作戰中能夠得到來自關中地區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物資支援,是劉邦經過長期相持、多次挫折而最後戰勝項羽的重要原因。

  • 7 # 新莽傳奇

    他能夠成功在於具備了以下幾個條件:

    1、劉邦會用人,在組建團隊的時候逐步做到分工明確,大家做到了各司其職。

    1)蕭何總領大後方,負責後勤排程而且做的非常出色。戰爭拼的就是糧草、軍械等物資,而糧草又是重中之重。戰爭年代籌措糧草是非常困難。因為戰亂很多農民都棄田逃亡,所以能夠確保前線所需糧草是極其嚴峻的考驗。糧食生產有固有周期,特別是在古代更是靠天吃飯,無疑難度加大。可是蕭何干的不錯,最終助劉邦奪取天下。漢朝建立後,蕭何為第一功臣,當之無愧。

    2)張良善於出謀劃策,每每能夠助劉邦化險為夷。無論是鴻門宴,還是勸劉邦忍辱負重就任漢中王,同時燒燬棧道消除項羽的懷疑。為以後爭奪天下,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間。

    3)韓信軍事才能一流,衝鋒在前,幫助劉邦最終打敗項羽成就帝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以上三人史上成為“漢初三傑”。當然不是僅有這三人,劉邦就可以建立漢朝,他們是政治、謀略、軍事的代表人物。

    2、劉邦知進退,在先入關中後本可為王。而且一開始也有和項羽拼個你死我活的想法,不過在眾人的勸說下能夠審時度勢的,放下身段以低姿態來遷就項羽。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鴻門宴上全身而退。還能夠委曲求全的去就任漢中王。

    3、劉邦善納諫,剛入咸陽城後提出“約法三章”收百姓之心,在蕭何等的勸說下不圖咸陽宮裡的一針一線,全部交給項羽等等。這是是在人最得意時,接受勸諫,迴歸理智,非常不容易。

    4、劉邦的判斷力、決斷力,他似乎是個天才。雖然不長於謀略、軍事。但是每當聽到建議時,能夠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最好的處理問題的方法。這些在咸陽城、鴻門宴、漢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5、劉邦的個人魅力,劉邦原來只是秦朝的基層官吏。可是他卻能夠讓很多比他強的、優秀的人聚集在自己身邊,成為他們之中的領袖。這種魅力和氣質是與生俱來的。雖然這個是很虛無飄渺的東西,但卻是不能否認的。我們現在生活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6、劉邦的運氣出奇的好,哪怕是父親、妻子、兒子等被對手俘虜了,卻沒有成為他的掣肘。反而最後還跟隨他一起享受了榮華富貴。

    7、劉邦的政治手腕還是很強的,無論是打壓蕭何(對蕭何是既信任又打壓),還是借呂后之手鏟除異姓王。不會政治是玩不轉的,所以不能說他不是科班出身,就認為他不懂政治。他玩比誰都6。(絕對是個政治天才)。

    最後,很多時候不是具備了以上因素就一定可以成功。中國封建王朝的建立者中,也只有劉邦和朱元璋以草莽之身君臨天下。所以套用一句老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8 # 趣史雜談說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題主對劉邦的一段特殊經歷並不是很清楚。俗話說,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放心,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劉邦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容易被大家忽略。接下來,我們從劉邦的這段一特殊經歷談起,分析一下“劉邦沒玩過政治,也沒學過專業知識,為何能建立漢朝?”

    首先,劉邦是一個有志向的人。

    從哪裡可以知道呢?要從他對魏公子信陵君的仰慕找到密碼。很早的時候,劉邦對魏國公子信陵君就非常仰慕,仰慕到什麼程度呢?他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信陵君的門客。於是,他帶著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來到魏國尋找信陵君。結果有點讓他失望,他到魏國的時候,信陵君已經死了。

    對於一般的人來說,看到這種結果也就算了,但劉邦就是劉邦,遇到點困難就放棄,這不是他的性格。隨後,他打聽到了信陵君的得意門生張耳,還在召納門客,他的名氣也很大,是完全繼承了信陵君衣缽的。劉邦毫不猶豫地投到了張耳的門下,成為了他的門客。

    劉邦和張耳很有緣分,也很投機,他們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劉邦從張耳那裡學到了受用一輩子的絕學。那就是,怎樣才能擁有人才並能很好地利用人才,這就是劉邦所學的“專業知識”。

    後來,魏國亡了國,張耳也成了被通緝的物件,直到這時,劉邦才又返回老家沛縣。

    其次,劉邦是一個善於實踐的人。

    雖然在張耳那裡學習的時間不長,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學到是精髓要義。一回到沛縣,劉邦就不露聲色地實施起來了。蕭何是沛縣的主簿,至少在縣裡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劉邦有意靠近蕭何,得到了蕭何一般人看來無所謂,但對劉邦來說非常重要的幫助。謀到了泗水亭長的職位。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泗水亭長的小官,在今天看來最多相當於一個村長的職務,但這可是一個難得的平臺。只有有了這樣的平臺,劉邦想要實施他的計劃才有可能,說難聽的,有了這個平臺,即便是家庭比較貧困,也還是會有人賣面子,畢竟從事的是政府的工作,還是有一定權力的。

    大家想要真正認識劉邦,還是要摒棄影視作品及野史中劉邦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混吃混喝的形象。那不是真實的劉邦,真實的劉邦正在認真地結交對他有用的人,是在聚攏人才。一眾發小和劉邦有意識結交的朋友,在以後劉邦創業過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簡單羅列幾個:張耳、蕭何、曹參、夏侯嬰、周昌、盧綰、周苛、曹無傷、張良、樊噲、周勃、雍齒等等。

    第三,劉邦是一個豁達大度,膽大心細的人。

    劉邦的志向被“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混吃混喝”的假象所掩蓋,在這種假象之下,他勇於實踐,結交了各路英雄豪傑,但怎樣才能更好團結這些人才,讓他們為自己偉大事業所用呢?這不得不說,劉邦的豁達大度,膽大心細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是到了今天,我們身邊有膽大心細的朋友,也是很讓人仰慕的。你不敢說的話,他敢說,你不敢做的事,他敢做。能不仰慕嗎?假設你來當泗水亭長,押送犯人,你敢放了犯人嗎?那可是死罪!但是劉邦他敢。

    韓信依仗自己的軍事實力,在劉邦無法分身,處在逆境之時,他卻要求劉邦封他做“假齊王”,這分明就是要挾,但你不得不佩服劉邦的智慧,他的豁達大度,他吩咐手下,告訴韓信:“封個什麼假齊王,要封就封真的!”直接封了韓信做了齊王,這是一種胸懷,當然,這對劉邦來說,窩火是夠窩火的,但只是權宜之計罷了。這也正是劉邦的狡黠之處。

    所以,真相併不是“劉邦沒玩過政治,也沒學過專業知識,就輕而易舉地建立了漢朝”,這也是不可能的事,需要我們認真梳理歷史細節,從這些細節中還原歷史的真面目,真正的歷史才會對我們有益處。

  • 9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劉邦做為一個泗水亭長,沒有顯赫的家勢,家裡是一個農民出身,也沒有萬貫家財,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屌絲人物卻成為大漢朝的開國皇帝,你說神奇不神奇。這也說明劉邦身上肯定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過人之處。

    首先劉邦具有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不怕失敗的精神,這一點很重要,成功人士一般都具備這種品質。在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中劉邦多次被打的打敗,到他每次都重整旗鼓,再次戰鬥。比如剛起義不久根據地沛縣部下雍齒就背叛劉邦投靠秦軍,劉邦失去根據後沒有喪失信心,從項梁手裡借來5000精兵重新收復沛縣。在楚漢爭霸中多次被項羽打敗,一次逃跑的很狼狽,為了逃命,甚至連車上的歷史太子和魯元公主都推翻車下。但是劉邦沒有喪失信心,多次東山再起,簡直成了打不死的小強。相比之下,項羽就差遠了,一次垓下失敗就喪失信心自刎烏江!意志力就差很多了,難道不是嗎!

    第三劉邦對部下立了戰功,不吝封賞。再楚漢爭霸後期為了徹底打敗項羽,先後分封多名部下為王,調動激勵部下鬥志,雖然有些封賞不太情願,但是為大局著想,還是說到做到,如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樑王,英布為九江王等。

    綜合以上原因,劉邦笑到最後,建立了大漢朝。你認同以上原因嗎?

  • 10 # 太史公後人

    劉邦善於交結,而且學習能力強,有獨特眼光,能慧眼識人。

    就靠這三個特長就足矣有建國的資本了。

    說句實話最難的就是慧眼識人,所以沒眼光的人,想成功幾乎不可能。

  • 11 # 曰若稽古1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簡介:劉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豐邑中陽里人氏。豁達大度,喜施樂交友,不事生產。初為泗水亭長。前209年,於沛、豐縣起兵反秦。前207年,由武關攻入秦都咸陽,建立滅秦首功。後獲封漢王,並以漢中、關中為基地,和項羽展開四年楚漢之爭。前203年,迫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結束混亂。第二年于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設壇即皇帝位,建立大漢王朝。前一九五年崩於長樂宮,享年六十一歲,諡號高皇帝,廟號高祖。

    一、起兵豐沛,破秦首功

    1.陶唐之後

    漢代旗幟(想象圖)

    關於大漢劉氏族源,班固在《漢書·高帝紀》中提到:“漢帝本系,出自唐帝(堯帝,陶唐氏);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漢書》又記載:“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劉氏為五帝之一堯帝的後代,火德而王天下,旗幟的顏色崇尚紅色,自然之應,天命所歸。

    前256年,劉邦生於豐縣(徐州豐縣)農家,他生性豁達,喜好交遊、不事生產。後為泗水亭長,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陽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羨慕道: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見其志向之遠大。

    2.斬蛇起兵

    劉邦斬白蛇影象(永城芒碭山中)

    前209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陽城人,今商水)、吳廣(陽夏人,今太康)率領軍攻佔陳州(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同年,劉邦聯合蕭何、曹參、樊噲等人殺掉沛縣令,在沛縣、豐縣一帶起兵響應,建立一支三千餘人的小隊伍。為壯大力量,劉邦往見楚國貴族項梁、項羽,加入他們領導的反秦軍,項梁予其兵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劉邦實力大增。

    3.劉項聯合

    前208年,項梁得知陳勝身死,召集劉邦等諸將擁立原楚國王族後裔為楚懷王,以從民望。在項梁的領導下,劉邦、項羽二人合兵,在東阿、定陶、雍丘等地連續擊敗秦將章邯。九月,在得到增援之後,章邯在定陶大破楚軍,項梁戰死。劉邦、項羽諸將遷楚懷王於彭城,在彭城東、西及碭郡方向展開防守。楚懷王封劉邦為碭郡長、武安侯,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

    4.破秦首功

    劉邦滅秦形勢圖

    前208年十月,楚懷王遣劉、項兩路滅秦,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率軍轉戰千里,經南陽郡,翻越秦嶺,由武關、嶢關進入關中,大破秦軍。前207年冬,秦王子嬰素車出降。劉邦派人收秦圖籍、封鎖秦宮室財貨,與關中秦人約法三章等,盡得民心。

    “鴻門宴”情節漢畫像磚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擊潰秦軍主力。聞劉邦已定關中,將兵攻破函谷關,率軍至戲,貼近劉邦軍隊紮營,並在新豐鴻門設宴以待劉邦。在張良、樊噲、項伯等人的幫助下,劉邦在鴻門宴中得以脫身。前206年春,項羽分天下王諸將,違背此前的約定,將劉邦封到偏遠貧瘠的漢中為漢王。

    二、封王漢中,楚漢相爭

    1.還定三秦

    韓信橫戟立馬像

    前206年8月,劉邦拜淮陰人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引兵入關,先擊敗雍王章邯,又迫降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雍、塞、翟三王本來是項羽安插的秦軍降將,用來震懾關中、監視劉邦。至此,關中地區盡為劉邦所有。劉邦任命蕭何為丞相,讓其署理後方。蕭何收巴蜀、漢中、關中租稅,計戶轉漕調兵給軍,故劉邦在爭取天下時得有軍實之需、而無後顧之憂。

    2.出關爭雄

    劉項楚漢之爭形勢圖

    前205年正月,趁項羽北擊齊地,劉邦在洛陽為楚懷王(義帝)發喪,聯絡各路諸侯討伐項羽,並攻陷楚都彭城。項羽聞之,帥精兵三萬回援,一敗劉邦於彭城,再敗其於靈璧東睢水之上,漢軍死者十餘萬。劉邦狼狽出逃,老父和妻子呂雉俱為項羽所得。楚漢之爭第一階段,劉邦慘敗。

    五月,劉邦收羅殘兵於黃河岸邊的重鎮滎陽,蕭何亦發關中軍、糧,漢軍復大振。楚軍乘勝逐北,同漢軍戰於滎陽南,兩軍遂成對峙局面。前204年夏,楚軍包圍滎陽,劉邦詐降,並藉機與數十騎逃出。楚漢之爭第二階段,劉邦失敗。

    3.楚河漢界

    楚漢對峙滎陽形勢圖

    劉邦知項羽勢大,於是採用迂迴、疲敵的策略。他一面派韓信將兵三萬北舉燕趙,東擊齊,迂迴側擊楚軍背部;另一方面,聯絡彭越、黥布等反楚勢力,襲擾楚軍,斷絕項羽糧道。楚霸王項羽陷入四面夾擊、糧草匱乏的境地。前203年九月,楚漢議和,割鴻溝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楚國送回作為人質的劉邦父親太公和妻子呂雉,引兵東歸。至此,劉邦取得戰略優勢。

    4.垓下之圍

    項羽兵圍垓下

    戲劇中的“霸王別姬”形象

    劉邦接受張良、陳平建議,繼續追擊東歸楚軍。十月,圍項羽於固陵(今淮陽北)。項羽逆擊漢軍,大破之,劉邦不得不堅壁自守。十一月,齊王韓信、樑王彭越會擊楚軍,終於在十二月將項羽和數萬楚軍包圍在垓下。項羽夜聞漢軍營四面楚歌,率麾下騎兵八百餘人潰圍南遁。漢軍騎兵一路追擊,項羽知局面已經不可挽回,於烏江自刎。楚漢之爭以劉邦完勝結束。

    三、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1.汜水即位

    擊敗項羽後,在楚王韓信、樑王彭越、趙王張敖等七位諸侯王擁戴之下,前202年二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之陽(今山東定陶),正式建立大漢王朝。初都洛陽,以為天下之中。後接受婁敬、張良的建議,據秦之固,西都長安。後世的史學家稱劉邦建立的王朝為“西漢”。

    2.剪除異姓

    漢初七個異姓諸侯王示意圖

    漢朝建立之初,分封有七位異姓諸侯王,分別為: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樑王彭越、長沙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他們都是劉氏取得天下的功臣。但是,劉邦越來越感覺到威脅,不能與他們共存。前201年,劉邦設計逮捕最大功臣韓信,廢其為淮陰侯,後又借謀反罪誅殺。前196年,劉邦、呂后誘捕樑王彭越,殺之並醢(肉餡)其肉以賜諸侯。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謀反被殺。劉邦女婿趙王張敖被廢。韓王信亡入匈奴。獨長沙王得以善終。

    3.白馬之盟

    漢初三傑

    誅殺異姓王的同時,劉邦大封同姓,他的庶長子、兩個哥哥以及劉氏同宗等都被封到各地為諸侯王,以圖拱衛王室。另外,助其平定天下的張良、蕭何、陳平、曹參、樊噲等人也被封為列侯。前195年,劉邦在即將去世前,召集諸王功臣,於渭水之濱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以此來鞏固漢家天下。

    4.還歌大風

    劉邦衣錦還鄉歌大風

    前195年十月,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回到家鄉,悉召故人、父老等,置酒沛宮。酒酣,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樂飲十餘日乃去。劉邦布衣出身,四十八歲起兵,征戰十餘年終於平定天下,可謂英雄豪邁,應天順時、天縱之才。

    四、大度寬仁,規模巨集遠

    1.漢祖駕崩

    漢高後呂雉畫像

    前195年四月,劉邦駕崩於長樂宮。五月,葬長陵,上尊號曰高皇帝。皇太子劉盈繼位,為漢惠帝。劉盈性格仁弱,其母呂太后(《漢書》稱高後)秉政,擅威專權。前188年,惠帝崩,呂后先後立惠帝兩子為皇帝。又八年(前180年),呂后駕崩,其前後把持國政達十五年。

    2.大度寬仁

    劉邦寬仁大度,頗能得人

    漢高祖劉邦出身細微,不修文學,但是寬厚愛人、慷慨有大節。這是他能夠最終掃滅群雄、定鼎江山的重要因素。其宅心仁厚,故能解縱驪山刑徒,取得他們的信任,跟從其斬蛇起兵。其素寬大長者、不嗜殺,所以楚懷王派他入關,取得滅秦首功。進入咸陽後,劉邦秋毫無犯,與秦人約法三章,因此取得秦人的支援,助其滅亡項羽。也正是劉邦的這一性格,贏得張良、蕭何、曹參、周勃等人的追隨,連原在項羽陣營的韓信、陳平等也歸之若鶩,建立奇功。

    3.興利除弊

    秦朝因暴政而忘,漢朝建立後,劉邦十分注意割除弊政,與民休息。他先後頒佈一系列詔令,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如:復員軍吏卒、釋放罪人和奴婢,鼓勵生育,減輕徭役,根據政府開支徵收賦稅,節約財用,限制豪強富商對土地的兼併等。這些政策在呂后、文景時期得到延續,使大漢王朝逐漸強盛。

    4.規模巨集遠

    劉邦的成就

    西漢司馬遷《史記》

    《漢書·高帝紀》載:天下既定,(劉邦)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在劉邦和漢初諸臣的共同努力下,漢朝的各種典章制度也日見規模。劉邦以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開創了大漢四百年基業,也為中華民族開創了一個全新紀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江三峽,三峽大壩、三峽人家你來遊玩過嗎,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