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茅不惑

    題主的問題似是而非,有些需要糾正一下。

    漢代以前,以單名為貴,豪門世家,讀書士子都是單名。但寒門,大都是雙名,尤其是罪犯僕役,王莽改制時,就是豪門犯罪的,也特意加字,改成雙名。

    只是史書上能看到的,都是王侯將相,所以給人錯覺,好像都是單名。不對的。

    魏晉以後,單名為貴其實就不那麼遵守了,許多皇族都是寒門或者胡人出身,雙名就蠻多的。

    舉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陳霸先,南陳開國皇帝,寒門出身,雙名。但他的子侄,都是單名,兒子陳昌,侄子陳倩、陳頊,後兩個都是當了皇帝的。但陳頊的兒子,南陳的亡國之君,卻又叫陳叔寶。

    可以看到,這個起名的過程,充分說明了當時的豪門與寒門之間不再界限分明,逐漸融合了。

    唐朝以後,其實也不全是雙名。唐朝幾十個皇帝,只有李世民和李隆基是雙名,其他的唐皇都是單名。王勃,李白,杜甫,這些大詩人,不也是單名麼?

    不過呢,唐朝以下,確實雙名的越來越多,又給一些不太懂史的人錯覺,以為全是雙名了。

    其實不是的,只是雙名的名人越來越多。

    那麼,為什麼,隋唐以後,雙名為什麼會越來越多?

    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是寒門崛起,以極大的人口基數登上了政治舞臺;

    關隴集團太猛,從李世民時期,便大力發掘寒門士子入朝為官,以求平衡。科舉制的推行,漸漸有了不少寒門做了低下層的屬官,寒門早就取雙名居多,影響漸大。

    二是人口大爆發,胡漢融合,重名太多;

    唐朝盛世,經過了幾百年的胡漢血脈融合,文化融合,人口大爆發,比之前東漢時期多了五倍,既然不再以單名為貴,且雙名更好找出好寓意,取雙名的越來越多。

    舉個北周的例子,皇帝宇文邕的親弟弟,有個叫宇文盛,封越王;可這個名字,同時期就有一個叫宇文盛的,還是旁族,也是堂堂的郡公,開府大將軍。

    一個大族裡取名,都當面取重名了,尷尬不?

    北周的陳國公、柱國大將軍、大司徒,叫做宇文貴,這是勳貴大臣了,拔尖的人物了,可還是有另一個宇文貴,是皇室齊王宇文憲的兒子。

    這麼高逼格的皇室,去跟一個老公爵當面搶名字,你說他是沒文化嗎?實在是好寓意的單字太少了。

    這些還是上了史書的,沒上的呢,得多少重名?

    三是胡漢融合完成,文道大昌。

    提一句,南北朝時期,北方都是少數民族當家,他們取名字,大都很土,或者說好寓意的字太少。比如楊忠、楊堅、楊勇、楊廣,都是皇帝,你一看就覺得老楊家沒文化。

    可不是呢,當時的北周皇室,宇文泰、宇文覺、宇文邕、宇文直、宇文招,也選的就這麼幾個字。

    楊家的女兒,叫楊麗華,北周皇后;千金公主,叫宇文芳,和親到突厥做可汗皇后。

    有沒有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既視感?

    再比如,狄仁傑,要是取名狄仁、狄傑,是不是就差了好多?

    祝您愉快!

  • 2 # 垂簾看世界

    古代…主要是漢代以及以前,講究的是雙名非禮。(當然不是一個雙名的也沒,只不過很罕見)就是名是一個字的,字才能兩個字。士大夫取名字一般都按照這個規律。而且兩個字要避諱也困難,雖然後來說可以只避一個,但父母君王的諱,一般都兩個字一起避的…比如坑爹的李世民,這兩個字太普遍了,把人活生生避死。觀世音都避諱成了觀音。文獻裡的“民”統一寫成“人”,民部避成戶部。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特殊信仰的關係,之,道,靈等字入名,且不用避諱…士族開始大量取雙名…這應該是一個契機,打破雙名非禮的傳統。以後取雙名的人越來越多,並且不侷限這幾個字,也多半與信仰無關。後來家族聚居越來越頻繁,民間也紛紛聚族而居。排輩分開始有必要。如果只有兩個字的話,輩分沒法排,所以明清以後,基本都是三個字的名了。

  • 3 # 天晴愛睡覺

    這要從西漢末年說起,西漢末年王莽奪了政權,建立新朝,王莽作為傳說中的穿越者,思想相當非主流,要求常人只能用單字做名,兩字的名來標記罪犯;誰知道竟然成了新風尚!

    所以,三國時的老哥,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孫堅什麼的全都是一個字的名!因為兩個字的名被認為是下賤的!

  • 4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大

    個人認為吧。李白,杜甫,王唯,魏徵,元結都是兩個字的姓名,有什麼不同。現代兩個字姓名更多,這與時代有關糸麼?

  • 5 # 使用者7587846676775

    唐朝!開始!是的李世民的爸還叫李淵呢!單名!到了李世民了!這個皇帝都是雙名了!下面這些大臣!再下面的百姓跟著學!這雙名就此傳開!

  • 6 # 葉子溫度

    中華文明自古都有三個字的名字,夏朝關龍逄,姒太康等等均為三字名。至於更早的堯舜禹以及炎黃時代則因史料並不完整詳細,所以無法判斷。所以中華文明自古就是單名,雙名都有。至於單名雙字則是從漢朝開始,官僚和文人等具有身份的人開始採用單名雙字,女人,小孩和地位低下的男人則普遍採用三字名,女人結婚後更是沒有了名,而取夫姓並以氏代名。這個習慣持續至元朝,之後漢人重奪江山建明後,仍然沿用字,但已不是之前那麼等級分明,人人皆可用,之後逐漸淡化,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便不再有字,僅有名。

  • 7 # 星靈願

    原因很多,最關鍵的是,語言、文字的發展規律。

      比如:

      嬰幼兒開口,一開始總是“單音”(啊啊、哇哇哇);長大一些以後,習慣說“雙音節”的字詞,比如“媽媽、媽媽”。

      “單音”+“雙音節”組合起來,才有“三字詞”、“四字詞”,才有豐富多彩的組合。

      同樣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人類是“古猿”進化二來的,一開始不會“講話”,只會“嚎叫”(單音)。

      後來,勞動改造人,語言文字才開始發展。

      所以,你翻一翻《詩經》,大多數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種型別,後來才有“五言詩”、“七言詩”等。

  • 8 # 澤理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大唐以前,中中國人兩個字的名字佔絕對多數,三個字的很少。到了本朝當然是三個字的名字為主流,至於三個字的名字什麼時候開始壓倒二個字的名字,是明朝還是更早呢?難以統計。但是很明顯,從唐朝開始,三個字的名字越來越多。唐朝以前,二個字的名字居多,我估計是為了把【名】和【字】區分開,名是一個字,字是兩個字,一說曹孟德,大家一聽就知道孟德是字,說曹操,一聽就知道操是名。而唐朝開始雙字名增多,我猜想是李世民的影響。

  • 9 # 葉飄刀

    也不是啊,唐朝二字名也很多

    唐朝也有很多兩個字名字的啊,比如李靖、秦瓊、李白、杜甫,都是單字名字的。

    而唐之後,兩字名也有很多啊,比如宋朝,包拯、狄青、岳飛、秦檜、寇準、陸游等。

    比如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個人中,實質上的雙字名,就是柳宗元與王安石,歐陽修雖然明知是三個字,其實名字也是單字,只是複姓歐陽,就算算上他,三字名也才三個。而雙字名就有五個。

    所以可見哪怕唐宋的時候,三字名也不是主流。

  • 10 # 開心無窮大

    唐朝以前,中中國人兩個字的名字佔絕對多數,三個字的很少。

    到了本朝當然是三個字的名字為主流,至於三個字的名字什麼時候開始壓倒二個字的名字,是明朝還是更早呢?難以統計。但是很明顯,從唐朝開始,三個字的名字越來越多。

    唐朝以前,二個字的名字居多,我估計是為了把【名】和【字】區分開,名是一個字,字是兩個字,一說曹孟德,大家一聽就知道孟德是字,說曹操,一聽就知道操是名。

    而唐朝開始雙字名增多,我猜想是李世民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檢正常,還有什麼備孕需要注意的東西嗎?備孕期要補哪些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