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歷史上對於花木蘭的記載很少,野史上關於花木蘭的描述也無從考證。

回覆列表
  • 1 # 靈石蘊珠寶

    花木蘭是花家老祖

    木蘭其實不姓花,祖姓是啥不得而知。大約北魏太武帝時期吧,北方柔然丁零等民族入侵,太武帝下令集結兵力抵抗。這時,住在河南的木蘭家也收到了徵兵命令,就像《木蘭辭》說的那樣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木蘭他爹也是個能人,當年追隨北魏太祖拓跋珪,跟著拓跋珪南征北戰,在軍中也是小有名氣,北魏大定後,自己也刀口舔血的鬼日子,索性拿著軍中賞賜辭職回家結婚生子,就這樣,這一家人平平淡淡的過了近二十年

    但是,戰事緊急,軍中宿老簽發了召回令,讓木蘭他爹重披戰袍。可惜,那時候的木蘭爹已經不復早年英勇,年老體弱,壓根就從不了軍。木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從木蘭那一身行頭上,能看出來,他們家條件還是不錯的,並不是普通百姓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當戰爭結束,木蘭推掉天子封官,卸甲歸田,在家中,恢復了女兒身,目睹這一切的親兵,目瞪口呆,事情很快傳到天子耳中。太武帝也算雄才大略,當即根據華字創造出了個花字,並把這字賜給了木蘭

    再後來,花木蘭收贅,把花之一姓傳了下來,木蘭本身成為花家老祖。後世的花鐵幹,花榮,都是木蘭一脈

  • 2 # 王莉de語文時光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傳播媒介就是那首《木蘭辭》。

    但又有人在讀那首《木蘭辭》時,大腦靈光一現:從軍12年啊,不短的日子裡,卻沒有人發現木蘭是女兒身,表示懷疑。

    其實,這根本用不著懷疑,花木蘭的確真實存在。

    第二,木蘭辭中這樣描述:

    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 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由此判斷,木蘭在軍中可能是做偵察傳令等事情的,這樣與其他普通士兵密切接觸的機會不是很多。也很難讓人察覺她是女性。

    《木蘭辭》大約作於南北朝北魏時期,最初被收錄到南朝陳的《古今樂錄》。明代文學家徐渭將詩歌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從中可知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第三,木蘭作為一個文學形象,存在的。文學來源於生活。而且,我們知道,中國古代並沒有為單純虛構的文學人物建造廟宇的傳統。而在唐代花木蘭還被追封為“孝烈將軍”,足見花木蘭在歷史上一定存在原型人物。

    第四,也許是因為木蘭為國拓展疆土,替父親擔當分憂的精神,感動了千萬崇尚禮孝的中中國人,我們也相信定有真實人物存在。

    最後,《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有語:“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無論歷史還是野史,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她的精神,滋養著後人。就連美國都據此拍成了動畫片,讓花木蘭的形象走向世界。

  • 3 # 閒人一支菸

    花木蘭到底存不存在?

    從我個人看來,花木蘭作為具體的形象應該是不存在的,這其實是一個寓意,或者是一個象徵。

    為什麼這樣說呢?《樂府詩集》是北宋人將漢、魏時期民間的一些樂調進行整理,形成一個官方的樂譜。比如《信天游》曲調,就能編寫很多歌曲。作者可能將這個曲調裡的意思揉進了自己的思想,於是就形成了《木蘭辭》,且許多具體人物情節也都是後來人們逐步完善,才最終有了今天的版本。

    從《木蘭辭》中可以看到一件事,就是在那個歲月,無數次的戰爭,導致大批百姓的死亡,特別是作為戰爭主體的男人,男人都戰死了,但是戰爭卻長期不能停止,這種情況下,就絕對存在女人被逼上戰場的可能,所以這個歷史事實應該存在。

    在南方,有一種花叫木蘭花,這種花非常美麗,香氣撲鼻,有雄有雌,而且有各種顏色,正是作為一個女人的象徵,有可能是她們在征戰過程中發現了這種花,有所感觸,所以就編出了這個美麗的名字。

    你們覺得呢?

  • 4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疆場馳騁十二年的花木蘭,給歷史留下了驚鴻一瞥。

    木蘭從軍,一段民間述史的蛻變

    花木蘭替父從軍,起源於北朝的民歌《木蘭詩》,這時的結尾部份只停留於木蘭凱旋而歸。在歷經隋唐時期的文人潤筆後,木蘭的家庭成員日漸清晰。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詩裡木蘭的家庭成員相繼出現,不僅上有父母,還有姐弟。而現今所看到的版本,是由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

    可宋代的《樂府詩集》裡,木蘭仍有一大遺憾,即世人 “ 只知其名,卻未聞其姓 ”。於是,明朝的劇作家徐渭,在其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裡給補了兩個缺。

    《木蘭詩》,實際上是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將看到的或親歷過的事情、情景等,以口口相傳的形式保留下來。這類帶有寫實性的民歌更像是民間述史,再經官方採集並整理後,就成了樂府歌辭。

    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歷史上是否真有花木蘭這麼一位奇女子,歷來都有爭議。在《木蘭詩》中有一句,“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至少說明,花木蘭從軍是在可汗的軍隊裡。

    《商丘縣誌》所依據的,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文。而這個記載,完整地給出了花木蘭最後的歸宿。

    立下戰功的花木蘭回家後,又回覆了女兒身。可女扮男裝這事被皇帝知道後,皇帝就想將她納入宮中,可木蘭誓死不從,最終為留清白自盡而亡。

    後世的史家通過對照詩中的句子,並結合北朝的歷史,將木蘭從軍的時間鎖定在了公元435年到449年之間。而這一時期執政的,正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任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08-452年)。

    雖然歷史上有不少的名人,如唐代的杜牧, 南宋的程大昌, 明代的徐文長, 清代史學家姚石甫等人,相信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可即便如此,另一疑問又隨之出現,歷史上的花木蘭究竟是漢人還是鮮卑族的?

    結語:

    其實,對於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無須過於糾結,畢竟在她的身上,早已烙上了民族傳統的印記。

  • 5 # 好奇大神

    可能真的存在過,但最有可能的是不只有一個人,《木蘭辭》應該是對多個人進行加工出來的。

    眾說紛紜,木蘭到底是誰

    中國古代有大量的古典文獻記載了不同的人,那麼花木蘭到底是誰呢,是否真的存在花木蘭這個人呢?依我來看,中國歷史上確認有花木蘭這個人,並且這個人也有著與木蘭詞一樣的經歷,但只不過為了讓人們更好的拉近與英雄間關係,將眾多的花木蘭藝術加工成了一個人。

    花木蘭來自哪裡

    現今花木蘭的故鄉說好有好多個,下面說依次說一下。

    1、河南商丘

    2、山東任城

    3、陝西延安

    4、河北魏郡

    5、安徽毫州

    6、湖北黃肚

    花木蘭是什麼朝代的人

    花木蘭到底是哪個朝代的人已經無法確認,我們只好從古典文獻中找推測,花木蘭應該是唐代以前的人,原因如下:

    《木蘭詩》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就是出現在《古今樂錄》當中,所以花木蘭應當是南北朝或南北朝以前的人。唐代李冗的《獨異志》中載,

    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徵。

    從這個古字來看,花木蘭應該出現在唐代以前。

  • 6 # 素履踏寒霜

    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真的存在嗎?還是對現實殘酷的幻想?

    花木蘭的故事發生在南北朝時期,那時候主要靠口口相傳,故事難免會失實或者誤傳,關於花木蘭的記載也是在南北朝以後了,但是從源頭上查,卻只得到“查無記載”的答案。

    第二,花木蘭是村姑出身,不可能在戰場上活下來。一個人的出身決定了她的見識和能力,花木蘭出身鄉野,家庭情況不好,溫飽都成問題,怎麼可能去接觸一些高水平的軍事理論,甚至學習格鬥技巧,那麼一個什麼都不會,也沒上過戰場殺過人的女子,怎麼可能在軍隊中活下來?所以這點不符合邏輯。

    第三,花木蘭從軍數十載,卻沒人發現是女兒身,這點不符合邏輯,難道這軍隊的男人都瞎了?難道是花木蘭太醜,已經醜到分不清男女?顯然都不是。

    第四,花木蘭是女子,想在戰場上活下來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不可能戰功赫赫。花木蘭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甚至識不識字還有待考究,而且如果花木蘭在戰場上脫穎而出,就很容易暴露自己的女兒身。

    綜合以上四點,花木蘭是不存在的,是北魏底層老百姓自己編出來的一個改變命運的美好願望和憧憬,花木蘭孝順、英勇善戰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需要仰視的偶像,是我們在困苦中的奮起的精神食糧。

  • 7 # 一隻滾滾貓

    2019年6月19日,有華特迪士尼電影公司出品的電影《花木蘭》正式定檔於2020年3月27日。這部電影根據1998年迪士尼出品的長篇動畫電影《花木蘭》改編而來。從最開始拍攝的訊息傳出,這部電影就在華語文化圈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開機,選角,影片製作當中的每一個訊息幾乎都能上一次微博熱搜。

    98年上映的動畫《花木蘭》擁有較高的作畫質量和劇情設計。在當年,這部製作水平高超的動畫一經引進就立刻取得了很好的反響,筆者小編的老師就曾經在課堂上給同學們播放過這部電影,供大家欣賞。因此這部電影想必是很多人珍貴的童年回憶,這也是為何這部電影的真人改變版已經上映就會引起巨大反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後早在98年之前,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中國就已經是家喻戶曉。98年的動畫電影《花木蘭》中對木蘭故事的演繹脫胎於中國民間對“木蘭”故事的認知,但是和民間的諸多傳說版本卻又不盡相同。如今我們能在電影,電視劇,小說,戲劇乃至遊戲等多種形式的文藝創作當中窺見這一形象的身影。而這一故事能被考據的最早的書面記載,則始於距今一千五百餘年的南北朝時期。和諸多中國歷史上的傳說以及故事類似,木蘭的故事也是脫胎於民間,逐步發展演化而得出的。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木蘭的形象又是如何一步步豐滿,成熟,直到變成我們今天所知的“花木蘭”的呢。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首《木蘭詩》最早收錄於陳代釋智匠的《古今樂錄》,後來被收入了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如今,這篇古文澤被收錄為了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書第10課的課文。可以說是中國的每一個學生都讀過的經典古文。這篇古文講述了一個叫做“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並且在軍中建功立業之後,辭官謝爵,和家人回家團聚的故事。這篇長篇敘事民歌以五言樂府詩為載體,全文詳略得當,描寫精彩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和文學價值。因此這篇古文被選入了今天的語文課本,起到了教學示範的作用。

    然而即使拋去優美的寫作手法,這篇文字也有著深厚的文字考究價值。它是有關於“木蘭替父從軍”這個故事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故事中,北京胡人入侵,可汗點兵出征。主人公木蘭是家裡的長女,家中只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然而父親已老去,子弟未長成。父子二人無論是誰上戰場,都幾乎必然是有去無回,出於這個原因。木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

    征戰多年,當年的戰友很多都已戰死,木蘭不僅活了下來,還策勳列傳,得見天子。然而花木蘭拒絕了所有的賞賜和官爵。毅然決然回到了故鄉,和父母團聚。

    故事的核心內容,即“男扮女裝,替父從軍“這一點,和大多數民間傳說,以及電影電視中的情節都是一樣的。然而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點,卻一直經常被人忽視。

    如果你足夠熟悉《木蘭詩》,你就會發現,《木蘭詩》中對女主人公的稱呼一直只有“木蘭“二字,全詩中“花”字只出現了一次,就是“對鏡貼花黃”,那如今人們熟識的“花木蘭”的花姓,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在明代的大才子徐渭徐文長創作的雜劇《四聲猿》的第三折《雌木蘭》中,第一次給木蘭冠以了“花”姓。不僅如此,他還順便補齊了木蘭所有家人的名字。

    “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父親花弧,母親姓袁,“當戶理紅妝”的阿姊稱為花木蓮,“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小弟則叫花雄。

    這一個個的人名起的有頭有尾,那徐渭大才子難道是挖掘出了什麼不為人知的歷史資料,經過考據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麼?很遺憾,並不是這樣。只要是看過這劇本的人一定就會知道,這部劇裡面的花木蘭甚至還裹著小腳呢。徐才子在創作過程當中明顯是用明朝人的認知套用了木蘭詩中的故事背景。戲劇作為古代中國重要的娛樂手段,往往是十分注重娛樂性質的,寫戲曲無非就是圖個老少咸宜,讓人看個樂子,作者也自然不會當作寫史書一樣去用心考究,計較每一個細節。清代的《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中國也對此發表了明確的觀點:“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然而徐渭編寫的這一版本的“花姓木蘭”,實在是十分具有影響力,一傳十十傳百,花木蘭的叫法漸漸傳遍了大江南北,“花”木蘭也漸為公眾所接受。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著名的清代小說《隋唐演義》中,第五十六回叫《啖活人朱燦獸心 代從軍木蘭孝父》,基本就套用了用了《雌木蘭》的人物構建,只是因為劇情需要,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改動,把女主人公妹妹的名字改為了“花又蘭“。

    那真實的木蘭到底姓什麼呢?在提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關注這個問題是否成立,比如說“真實的木蘭“是否存在。

    網上對木蘭詩故事的具體考據有很多,每一個觀點都有著自己的道理和論據,然而仔細觀察,卻會發現這些觀點都是憑藉歷史的碎片中的隻言片語做出的判斷。難以有有力論據的支撐。

    花木蘭的百度百科中寫道:“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獨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然而即使翻遍了《述異記》的全文,和木蘭有關的故事,也只有載“木蘭舟“的典故,跟花木蘭的故事並沒有任何關係。而李亢寫的《獨異志》一書中,對則個故事倒是有記載,原文是寫道:“古有女木蘭者,代其父從徵,身備戎裝,凡十二年,同夥之卒不知其是女兒。”我們可以發現,這故事中描述的“木蘭“形象和故事與《木蘭詩》中的基本完全一致,可是卻也並沒有提到木蘭姓花的說法。

    順便說一下,《獨異志》中的奇聞異事都是按照時代先後排列,而木蘭是被排在漢代人物中。唐代成書的此本雖然在《木蘭詩》完詩之後寫就,但是卻得出了和木蘭詩相左的原因,拋去作者瞎編的可能性,剩下的原因就只有一個,就是當時的作者在這個問題上找到了金人所沒有的獨特的第一手史料,這些史料給了他足夠的資訊,把木蘭的故事年代排到了漢代。

    在北朝民歌《木蘭詩》中,並沒有任何說法認為花木蘭是漢朝人。而在後續的文獻當中發現同一個故事,以不同的歷史細節得以體現,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發現,《古今樂錄》中收錄的《木蘭詩》一文所記述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絕非作者一人單純杜撰而成。早在《木蘭詩》成文之前就應該有關於花木蘭替父從軍故事的存在。可能是文字記載,也很有可能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傳說。《木蘭詩》的作者(如果確實存在唯一作者的話)應該是吸收整理了這些民間故事的內容,加以文學美化和修飾,才創造出了《木蘭詩》。

    以《古今樂錄》和《獨異志》為線索,沿著歷史的河岸逆流追朔,探究的線索就至此斷絕了。我們知道《木蘭詩》並非第一手記載,也不是作者一人的文學創作。同收編民歌整理出《古今樂錄》的釋智匠一樣,《木蘭詩》最後的成文作者應該也是從民間傳說和史料中整理出的這個故事。而很不幸的是,古代書籍文字是很容易流散在顛沛流離的歷史征途中的,在《木蘭詩》之前有關“木蘭從軍”故事的記載,已經無從尋找。有很大概率,已經煙消塵散,徹底消失了。

    但是同時,我們還找到了其他的文字作為考據資料。根據據《完縣誌》(完縣即今河北順平縣)記載,宋神宗年間,河南名士達世安曾為當地木蘭廟撰寫《漢孝烈將軍記》,撰寫的碑文中包含如下內容:“神姓魏,字木蘭,漢文帝時,單于侵境……在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勳”。這段記載第一次提到了有關於木蘭姓氏的內容,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並不是“花木蘭”而是“魏木蘭”。

    無獨有偶,元代有個《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和歷代修祠情況,此碑立於元寧宗時期(約公元1332年前後),經鑑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這也是目前發現記載木蘭事蹟的最早碑刻。而在這塊石碑的記載中,這個“孝烈將軍”木蘭,是隋代人,也姓魏。

    兩個姓魏的木蘭,一個是漢朝人,一個是隋朝人。然而今天可以考據的《木蘭詩》卻成文於隋朝之前的北朝,這就幾乎證明了即使木蘭真的姓魏,也絕對不可能是隋朝人。如此看來,元代石碑有關於木蘭生活年代的記載,八成是錯誤的。

    還有的文章中提到,《新唐書》中還有一個任木蘭,這條資訊,說她生性剛烈,在國家危急之時,她散盡家財,招募了數千義勇保家衛國。為了便於行動,女扮男裝,率領自己的數千義勇,一舉打敗了強大的叛軍,為國建功。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還曾寫詩讚她:“甲士千群若障雲,一身出能定三年。”

    我用工具檢索《新唐書》也沒有找到這個記錄。但唐詩中提到木蘭的倒不少,如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

    除此外,還有“朱姓”“韓姓”等姓木蘭的說法,有的來自地方縣誌,有的來自野史雜聞,跟著各處開花的“木蘭廟”一樣,恐怕傳說的成分要大些。現在連研究會都有了,還逼賈玲道過歉,說她惡搞民族英雄,不知道有沒有啥新的研究成果。

    最後說下我自己的觀點。其實,早在南陳時期,智匠和尚編的《古今樂錄》裡,就記錄了《木蘭詩》的題目,而且說:“木蘭不知名。”請注意了,這裡說木蘭沒有的是“名”,並不是姓。木蘭作為一個複姓,似乎也沒什麼不妥。鮮卑族就有姓“僕蘭”的,今天內蒙古還有木蘭圍場。為啥叫“木蘭”,因為錫伯語中,木蘭是哨鹿的故事。順便說下,錫伯族,英語叫(SIBE),被認為是鮮卑(SIMBE)的後裔。所以,花木蘭其實就是《木蘭辭》中塑造的一個姓木蘭的女子的藝術形象。

    北朝民風剽悍,對婦女束縛較少,花木蘭的故事又因為情節動人,教化意義強,而被歷代統治者當作了宣揚“孝道”的重要工具。在無數次傳播和擴散當中,這個故事經過了層層疊代的加工,有了多個版本。花木蘭這個形象也被賦予了中華民族巾幗英雄的文化內涵,已成為一個符號象徵。她是那個時代中華子民孝敬父母,守衛家國的一個形象縮影。是不是有這一個花木蘭,其實無所謂,因為這片土地上確實有著無數個這樣英勇的中華子民,努力奮戰,保佑我大中華五千年生生不息。

    花木蘭其實就是你和我,是每一個忠孝仁義的中華子民,從人民史觀的角度出發分析,她是一位典型的人民英雄,從民歌中來,一路上被人民的傳說和熱愛塑造的有血有肉,跨國幾千年時間走向近代,走到所有人的面前。這個形象依舊是那麼的令人熱愛。花木蘭是濃縮的中華英雄兒女,她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身邊。

  • 8 # 西遼河畔666

    花木蘭是否真實的存在。

    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像,穆桂英 樊梨花,舍老太君,梁紅玉但是這些人沒有今天我回答問題的主人公傳奇,這個人就是花木蘭,直到今天有很多文藝作品來頌揚花木蘭,比如豫劇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動畫片花木蘭,還有趙微主演的電影花木蘭等等,所以說花木蘭被很多藝術作品當主角,這個故事本身非常有琢磨頭直得挖掘。

    那麼傳說中的花木蘭是不是真實的存在呢1,我們最早了解花木蘭是在課本上知道的,“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木蘭辭不但在百姓當中廣為流傳,也是經過幾代人的完善修改,文詞不但簡單優美還合轍押韻,那麼這首花木蘭為什麼在民間能廣為流傳呢,原因就是這是個女孩替父從軍,女扮男裝十二年沒有人看出她是個女的,都與她當男的相處。皇上賞她為大將軍被他拒決懇請皇上讓她回家持侯父母,這個故事極有傳奇性,大家都能接受,願意傳唱。

    2,木蘭配上花這個姓是宋朝以後才有,以前沒有花這個姓,就是木蘭這兩個字,木蘭辭上總結南北朝時期的沒有這個花字,由史學家考證她有個姐姐叫花木蓮,還有個弟弟叫花良,那麼有人說他有弟弟怎麼她去從軍,那是因為她弟弟當時很小 ,不能上陣打仗,姐姐當時就要嫁人了也不能去從軍,這樣只有她才能去從軍。

    3,花木蘭做為女子去從軍,一定不是美女,體型也不是前突後翹的女人形體,體態猶如男子,性格粗曠,她的父親以前帶兵打仗,兵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說明她的父親是帶兵的,傳授給花木蘭很多打仗的經驗,不過她沒有上過戰場,這麼多年都是做的信使,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一個人吃住的時候多,所以並沒被人發現是個女的。

    4,花木蘭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在正史之中並沒有記載,原因如下: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唐代)、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均建有祭祀木蘭的廟宇,而中國古代為名人立廟,都是有真實存在的人物的,且多地有遺蹟、銘文等存在,因此可以說明,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 9 # 史海擺渡人

    木蘭是古代文學作品《木蘭辭》中一位代父從軍的並立有崇高軍功的傳奇女性人物,並逐漸成為古代女性從軍的指標人物。這一人物的撲朔迷離就在於,原作中並未明示有關木蘭的所處之年代、年齡、籍貫、居住地,更沒提到故事主角木蘭姓花。其出處《木蘭辭》大多數學者認為作於北朝後期,但也有堅持作於唐代說法的。

    張覺明《木蘭史研究:故里、姓氏、時代、生平考》中歸納出木蘭生活年代主要有漢朝說、三國曹魏說、晉朝說、北魏說、南朝梁說、隋朝說、唐朝說。然各派觀點分歧且原作《木蘭辭》提供資訊極少,是否能定論於某朝代,由於缺乏決定性證據,不可妄下定論。

    後人之所以稱木蘭為“花木蘭”,主要是根據明代文學家徐渭改編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女主角在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 10 # 海上雲煙記

    不能全盤否定說沒有,也不能完全有,我個人傾向是花木蘭是存在的!

    要知道,花木蘭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這是一首北朝民歌,儘管有藝術加工,但民歌的紀實性不容忽視。

    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就是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安徽懷寧、潛山一帶)的一樁婚姻悲劇,這是真實存在的民間故事。

    而《孔雀東南飛》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悲劇,在今天也時有發生!

    而據文學史的研究發現,南北朝時期的民歌,承擔的不僅是一個紀實的藝術價值,更是民間聲音的視窗,百姓情感的抒發!

    口耳相傳的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也是同樣需要悲憫的人生!

    而其實女扮男裝的歷史事件並不少見,比如早在花木蘭出現的三國時期,劉備的妻子孫尚香就是一個桀驁不馴,孔武有力的“男人形象”。

    所以,無論從文學形象,還是藝術創作,還是歷史意義來說,花木蘭都是真實存在的,是有原型的!只是有爭議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祝彪、王英、林沖、宋江誰才是扈三孃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