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看了一下,大概都是說張居正位高權重壓制了萬曆,再加上對萬曆嚴苛管教。但是我覺得有些說不過去,如果真的是怨恨他那麼在張居正死的時候就不應該給那麼多封賞,畢竟他已經死了再厲害也威脅不到萬曆。為何萬曆要先封賞再清算呢。

回覆列表
  • 1 # 史趣

    明朝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也就是1582年7月9日,張居正病逝,朝野上下震驚,尤其是神宗本人。恩師去世,神宗極為悲慟,但緊接著他就做了自相矛盾、令後世不解的事情來了。

    然而,張居正去世還不到兩年,神宗就頒發詔書,查抄了張居正的老家,並剝奪所享有的宮秩,收回了生前所賜璽書,並將其罪狀昭告天下。

    史書提及張居正大都用“威權”“震主”等字眼,意思是他權力太大。如明史就說“而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震主”只是評價一個人,或是表象,並不涉及具體罪名。

    御史楊四知彈劾張居正時,神宗態度曖昧不明,這就相當於預設。朝臣們心領神會,紛紛寫起了彈劾的奏章。在這種背景下,張居正指使刑部郎勞堪害死洪競父親、張居正與馮保聯手迫害高拱等違法事項被相繼揭出。

    從上可以看出,在清算張居正一事,神宗是主使,至少是預設的。這就給人想象的空間。

    兩個人的關係讓人看不透。可以肯定的是,張居正在道德上是有瑕疵的。比如,他花費巨資定做了32人抬大轎,他當政時敬修、嗣修、懋修等3個兒子都中了進士,這裡面有沒有玩弄權力的空實情,可想而知。

    張居正父親病逝後,按明代禮制,張居正要進行丁憂,而神宗卻說“安定社稷,朕深切依賴,豈可一日離朕?”張居正因此被奪情。此事之後,翰林院的編修、檢討們大做文章,以天理、人倫說辭,直接攻擊張居正。張居正由此威望盡失。

    海瑞說“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 2 # 鴻客行文史

    張居正對於萬曆的影響的確是不小的,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的從小就師從張居正學習儒家經典和怎麼做一個賢明君主的道理。要說張居正對萬曆有所壓制,這個壓制也是符合古代師生禮儀的。

    張居正對萬曆的要求是嚴格的,張居正精心制定萬曆的學習課程和計劃,當萬曆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後,張居正就取消了萬曆的書法課程,張居正認為凡是熱衷於文學藝術創作的皇帝,如李煜,宋徽宗等,都是天才的文學家、藝術家,可是他們的愛好也讓他們倦於朝政,搜刮百姓,導致了國破身亡的下場。

    年幼的萬曆和太后,對張居正信任有加,稱之為“張先生”,張居正利用信任,以內閣首輔的身份推動了一些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自然而然的傷害了某些人的利益,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來彈劾張居正,可是因為萬曆孤兒寡母的信任和張居正位高權重,反對的人都被貶遷到了外地。

    同時,張居正也培植了自己的門生故吏,張居正在自己的家鄉修建了豪宅,種種情形都被反對他的派系記錄下來。

    隨著萬曆的成年和張居正的去世,參劾張居正的勢力成為了文官的主導,此時的萬曆正好借反對派來清除掉張居正的勢力,另一方面也是藉此來平息一下因為反張居正而起的浪潮,讓文官集團迴歸正常的運轉。至於說在張居正死的時候的封賞,因為萬曆要表示對重臣的撫卹。

  • 3 # 想飛的魚6668

    因為萬曆皇帝的積怨,就是張居正一直把持著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張居正說了算。儘管各項措施,張居正每次都會向萬曆皇帝上奏,但是,他認為,萬曆皇帝只是一個小孩子,沒有什麼主張,就算萬曆皇帝不同意,張居正也會迫使他同意,堅決落實下去。

    張居正為了努力豐盈國庫,除了搞財稅改革外,還在全國上下厲行節約。這種要求,不僅對官員和百姓,對萬曆皇帝也這樣。

    如,萬曆七年的時,萬曆皇帝曾向戶部索取十萬金,撥給光祿寺,用來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張居正堅決不同意,據理力爭,給萬曆皇帝講國家很貧窮,必須要艱苦奮鬥道理。萬曆皇帝沒辦法,只能聽張居正的。還有,萬曆皇帝要修慈寧宮、武英殿,張居正也嚴厲禁止,甚至對宮中燭火的使用,也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不但取消節慶燃放燈火,而且把萬曆皇帝晚上的課程,改到白天來上,以此減少燭火的開始。如果有什麼宴請,能不辦的都不辦,能節約的都節約。

    萬曆皇帝是一個皇帝,又是一個小青年。從小在宮中長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艱辛。因此,張居正對他規定的關於節約的要求,在他看來,不是要艱苦樸素,勤儉持家,而是張居正把持朝政,弄權專橫,心裡非常不滿,積怨越來越多。

    不過,雖然有積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沒道理,不可能罷免張居正,所以還一直這樣隱忍著。

    當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強地主勾結起來,挾私報復,快意恩仇,嚴厲打擊張居正,讓張居正最終出現了悲慘的結局。

    (網圖)

  • 4 # 鐵馬冰河wu

    宰相之傑

    張居正,明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所以又稱張江陵。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舉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得到首輔徐階的器重,隆慶元年(1567)被徐攫升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列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萬曆初年,與權宦馮保合謀驅逐高拱,代其為首輔。彼時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年幼,所有軍政大事均由首輔張居正主持裁決。張居正深謀遠慮,才幹卓著,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張居正改革最重要的經驗是:“以法治為理政中心,示大信於天下”,使改革得到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因巨大的歷史功績,張居正被後世史家譽為“宰相之傑”。

    一條鞭法

    張居正在世時位高權重,威嚴難犯,但死後不久即遭宦官張誠以及保守派官僚的攻訐,萬曆帝“報復性”地下旨抄沒其家產,拘禁、拷虐其家人,還對下令對張開棺鞭屍,以發洩幼時被其嚴厲管束之憤。

    重新丈量土地,擴大徵稅範圍,平均稅負,以打擊地主豪強隱瞞土地,偷稅漏稅的不法行為;統一稅賦、雜役,限制苛捐雜稅,使稅賦趨於穩定,百姓只需根據規定繳納一種稅(定稅);計畝徵銀,官收官解,使徵稅辦法更加完備。根據土地多寡徵稅,保障了國家有穩定的稅源。

    一條鞭法在全國推行開後,攤丁入畝的部分增大,國家增派的差徭主要落到土地所有者身上,誰田地多誰交的稅就多,服徭役相對也多。

    因封建時代的歷史侷限性,“一條鞭法”、“考成法”等改革舉措在實施過程中逐漸變形,並隨之產生了新的弊端。其中最重要的是,變法並未產生新的利益,而舊有利益也被逐一分割,遂引發絕大部分守舊官僚以及地主豪強的強烈不滿與抱團牴觸。

    萬曆帝為何要對死去的恩師張居正展開報復,抄家辱屍?

    史載,張居正是萬曆帝朱翊鈞的師保,對萬曆的成長、尤其是讀書問題,可謂盡心盡力。隆慶六年十二月,張居正編纂了一套類似於連環畫的《帝鑑圖說》,取堯、舜以來歷代君主所為的可效法的善事八十一件,應警戒的惡事三十六件,以便形象地使年幼懵懂的萬曆對為君之道有個大致瞭解。張居正對小皇帝的學習盯得很緊,每日逼其苦讀《大學》、《尚書》等典籍。他自己也 經常對萬曆講解一些如何治國理政的、如何為君的正論,態度嚴厲而精敏,使少年萬曆對他異常敬畏。

    雄才大略、不怒自威的張居正在世時,萬曆帝對他既敬又畏,拿他不敢咋的。他曾褒讚張居正曰:“先生公忠為國,所用的人沒有不當的”。平時,一有要事萬曆必與張居正商量,張居正所奏萬曆沒有不準的。

    然而這種君臣相親的情況到萬曆十年(1582)後突然發生了變化。這年六月,張居正去世。

    萬曆採納宦官張誠建議,將張居正的盟友馮保逐出宮去,抄沒其家財,共抄得金銀一百餘萬,珍寶無數,嚐到了抄家的甜頭。

    馮保被抄後,萬曆受更大的貪慾驅使,決心通過清算張居正,一方面樹立自己的權威,達到總攬朝綱的目的;另一方面,再聚斂些錢財。另外恐怕還有一個難以明說的目的:報復張居正對自己的嚴厲管教、拘束。

    在朝廷查抄欽差到達前,江陵知縣已經將張家人口拘押在一所大空房子裡嚴密看守。待欽差趕到後,張家被監禁的人已經餓死十多個。查抄的結果讓欽差大失所望,只得金一萬餘兩、銀十餘萬兩,和傳說中的富可敵國差之太遠。張居正居首輔之位十年,府裡僅有這點錢,哪算得了什麼鉅富。欽差感到回去後不好向萬曆交差,惱怒異常,便把張居正長子、原禮部主事張敬修抓起來嚴刑伺候,以逼他交出藏匿的財產。

    在這場慘絕人寰的查抄鬧劇中,張敬修不堪受辱,上吊自殺,張懋修兩次自殺未遂,其慘狀令朝野震駭驚悸。萬曆還不罷休,竟下令掘開張居正墳墓,對死去的帝師開棺辱(鞭)屍,以發洩莫名的怨氣。申時行、潘季馴等內閣大臣們實在看不下去了, 於是與六部大臣聯名上疏請求從寬處理,萬曆才下詔留空房一所、田十頃,以贍養仍健在的張居正老母親。

    至此,這場長達兩年的清算報復才算曲終人散。萬曆帝藉此終於徹底拂去了張居正、馮保在他心理上投下的巨大陰影,也徹底掌控了朝政大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君臨天下的皇帝。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5 # 坦坦蕩蕩的尚格

    在張居正死之前神宗一直是敬仰這位“張先生”的,甚至張居正死前一再上書求退,萬曆一直不答應,神宗甚至還對張居正說過:“先生功大,朕無可為酬,只是看顧先生的子孫便了。”

    皇帝答應為大臣看顧子孫,這是多麼大的恩寵。所以張居正生前萬曆是不厭惡他的,相反他還十分仰慕張居正,這種仰慕在張居正將死之時達到極點,神宗封其為太師,在整個明朝生前被封為太師的極少,大概除了張居正只有兩個,而像天啟朝的魏良卿被封為太師是因為魏忠賢的權勢。

    所以當時神宗對張居正如此優待,他怎麼會怨恨首輔張先生呢?張居正死於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而在六月十二日萬曆皇帝還有這麼一道手敕:

    諭太師張太嶽,朕自沖齡登極,賴先生啟沃佐理,心無所不盡,迄今十載,四海昇平,朕垂拱受成,先生真足以光先帝遺命,朕方切依賴,先生乃屢以疾辭,忍離朕耶

    這個時候的張居正甚至是萬曆的榜樣。

    於是張居正死時神宗罷朝數日,不僅賜給他上柱國的爵位,甚至特賜張居正“忠”,而又因為翰林經常諡“文”,所以張居正死後神宗賜諡“文忠”。

    根據諡法,經天緯地曰文,危身奉上曰忠

    所以張居正死後,關於他的傳聞不脛而走,這些傳聞真假參半,但是最受不了的是還不夠成熟的萬曆皇帝朱翊鈞

    因為他沒想到這個一直嚴厲教導他,甚至插手他私生活的張居正不僅不是他眼中的“先生”,反而禽獸不如,因為張居正的生活作風不僅有問題,而且他還公然挑戰皇帝的權威。

    但是人總是複雜的,這個時候的萬曆還不明白這一點。很早之前我看盧梭的《懺悔錄》,我就在想為什麼這麼一個“偉人”,也會偷東西、也會偷情呢?後來看的書多了就會明白,人都是複雜的,人有聖賢之心,但是也有貪慾

    最讓萬曆受不了的是張居正生前,有人稱張居正為伊尹,但是張居正竟然沒有制止反而笑著接受了,因為張居正如果是伊尹,那麼萬曆就是無道的太甲

    甚至張居正的權力與皇帝是不可調和的,張居正的當政其實就是萬曆的失位,因為朝廷的大權全在張居正手裡,歷史上幾乎沒有幾個人有張居正在萬曆初年的權勢

    但是張居正死時的評價還是公正的,就連一直詆譭他的文壇領袖王世貞這時也讚美他。但是清算慢慢來了,這個清算是文官集團發動的,而且漸漸的也帶動了萬曆的情緒,關於這個明朝的文官集團,《萬曆十五年》中寫的很清楚。

    所以清算就這麼開始了,這個清算導致了真相很多都被埋沒,這個時候于慎行還有一篇洋洋灑灑的文章,這篇文章非常著名,這其中有這麼幾句話:

    江陵殫精畢智,勤勞於國家,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 當其柄政,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也

    這段話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但是在討伐聲中還是被埋沒了。

    這個時候萬曆的心中只有一種報復的快感,但是事件慢慢平息,隨著他自己的親身理政,他也慢慢的明白了。所以在清算張居正後,萬曆有一段時間宵衣旰食企圖證明自己比張居正強,但是隨著他的成熟,他也慢慢對朝政心灰意懶了,這時他也有些懂得了張居正。

    《萬曆十五年》中提到這麼一個細節,這個記錄出自《神宗實錄》,是說有一天晚上,萬曆皇帝獨坐深宮,突然問宦官張居正死後在北京的房產如何處理了。這件事也就記錄到這裡,可能史官們覺得這已經能傳達出一些深意了。

  • 6 # 文史十八拍

    首先,需要糾正一點的是,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只抄了家,並未鞭屍。說抄家鞭屍,並不準確。萬曆皇帝說張居正的罪本當“剖棺戮屍”,只是念著他對朝廷效勞有年,才沒有執行鞭屍措施。

    其次,萬曆抄張居正家的原因,我認為有三點:第一個原因,張居正生前力行改革,其反貪和取消賦稅特權的改革衝擊了皇權,得罪了官僚特權階層,也得罪了阻礙他改革的官場勢力。其死後這些人的反撲報復獲得了皇帝的認可。

    第二個原因就是萬曆皇帝幼年受到張居正嚴厲要求、成年權力旁落皇權受限,對張居正有著強烈的報復和嫉妒心理。

    第三個原因,就是跟張居正自身和家人的處事方法和行為不檢點給人遺下口實。

    1.痔瘡奪命,生前榮耀身後抄家反差大

    (張居正臺詞:你們現在這麼抬舉我,可知道我內心的悲傷?)

    張居正成為皇帝的老師,並通過各種手段成為首輔大臣,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謂聲勢顯赫。在朝廷上,幾乎沒有啥人敢反對他了。但在萬曆五年,張居正卻迎來了最大的考驗。他的父親這年正好因病去世。按照慣例,他是必須離職回家守喪三年的。

    但這個時候, 他的改革剛有起色,也正在進入關鍵時期,萬曆皇帝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張先生”,而張居正也是感到巨集圖未展,反對力量又那麼大,如果回家一呆三年,改革恐怕也就黃了。於是,君臣就上演了一出“奪情”的好戲:萬曆皇帝下詔“奪情”,不批准張居正回家,張也就半推半就,演出了一場“在官守制”的大戲。但在古代官場,這可是個不忠不孝的大事,不少人反對他貪戀權位,連老爹的孝也不守了,要他去職守喪。但張居正毫不退讓,用果斷甚至恐怖的手段收拾這些反對的人:將餘懋學革職為民,傅應禎充軍,劉臺下錦衣衛的監獄,吳中行被痛打當場昏死……

    (張居正幕後臺詞:老爹死了,我就不回去守喪,你能把我怎麼樣?)

    張居正好像掌握了局勢,但沒想到他的老毛病痔瘡,竟然要了他的老命。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他一命嗚呼了。

    死訊傳來,萬曆皇帝為了他輟朝一日,賜銀治喪,並遣官護喪歸葬。可說,也是極盡哀榮了。但沒想到萬曆皇帝變化得也太快了。萬曆十二年四月,這個皇帝突然下詔削奪張居正的一切官爵,並查抄其家產。尚未來得及逃出的老弱婦孺十幾口,被關在府內,其長子自殺身亡,三子自殺未遂,家眷數人餓死,部下也都被撤了職務。

    從權力巔峰一下子跌入地獄,張居正生前身後的巨大反差,跟萬曆皇帝態度的轉變有著重要的關係。一個言聽計從的好學生,為何在短短的時間內會發生那麼大的轉變,從而對恩師家族痛下殺手呢?

    以下為我的分析:

    2.改革得罪了官僚特權階層,這些人反撲、報復並鼓動萬曆皇帝下殺手

    (張居正臺詞:改個革難啊,你看後邊這些人,虎視眈眈的,早晚會把我吃掉!)

    我認為萬曆皇帝痛下殺手的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張居正生前力行改革,其反貪和取消賦稅特權的改革衝擊了皇權,得罪了官僚特權階層,也得罪了阻礙他改革的官場勢力。死後遭到了這些人的反撲和報復,並得到了萬曆皇帝的認可。

    張居正的改革,最重視的是吏治。他認為,各級官員長期因循守舊,綱紀廢弛,腐敗不堪,因此需要狠狠地整治。下手狠,當然會引起朝中眾多官員的強烈不滿,他們聯合起來反對張居正。張也不含糊,他聯合馮保,指使東廠特務放火燒死了20多名官員,並借“京察”的機會,對四品以上的官員實行考核,昏官和庸官一律淘汰。

    (張居正臺詞:連遠在雲南的黔國公沐朝弼我都敢派兵去捉,你們誰還敢跟我作對?)

    對違法亂紀的官員,他也毫不手軟。馮保的侄子毆打平民百姓,張居正就果斷地把他革職了。遠在雲南的黔國公沐朝弼,將他押解幽禁在南京。在張居正執政期間,原來軟弱疲憊的官場為之一振,朝廷號令,沒有不執行的,行政效力大大提高了。

    此外,其考成法的實施,打擊了農村中的豪富勢力,取消了這部分人的賦稅減免特權,扭轉了賦稅轉嫁到小農身上的狀況,開闢了國家的賦稅之源。整頓學政的措施,遏制競奔請託以成生員的腐敗風氣。改革驛遞制度,煞住了官員私用驛站、飽肥私囊的腐敗之風,為國家節省大批資金,以至“小民歡呼歌誦”。一條鞭法的推行,取消了豪紳勢宦利用優免特權逃避賦役、偷漏稅糧的特權,一律強制納稅,達到“貧民之困以紓,而豪民之兼併不得逞”的目的,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實行一條鞭法,讓大明帝國的財政收入有了很好的保證。)

    張居正的一系列措施,解除了大明帝國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但也觸犯了一大批官僚富豪的特權和利益,因而,結下的仇家不少。這些“仇家”,有遭到他整肅的特權人物,有被他革職的或降級的官員,有被他觸犯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還有能寫會吆喝但沒啥治國才能的筆桿文人。這些人時時刻刻地盯著他,尋求報復的機會。

    “自知身後必不保”,這是張居正自己的話,他顯然也看到了自己的下場。果然,死後沒多久,萬曆皇帝就遭到了不好人的鼓動,貪賄者抓住了報復張居正的機會,新進者也以攻擊張居正為升官進仕的途徑,把張居正汙衊為“亂政之權奸”、“萬古之罪人”。

    (百姓臺詞:張大人弄裡不賴,老爺們該交的稅都交了,我們輕鬆多了,週末逛街泡妞你看多自在。)

    被張居正罷過官的左諭德于慎行,不但沒有落井下石,而且反而為其說話。他給前去抄張居正家的刑部侍郎丘信寫信,除了指出張居正不會貪汙外,還特別指出:“張居正為國家操勞,結怨於上下,當其柄政之時,舉朝爭頌其功而不敢言其過,今日既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實。”

    從這裡發現,要往死里弄倒張居正,在當時的官場,還是很有市場的。

    3.小時受嚴責、皇權受限制讓萬曆皇帝產生報復和嫉妒心理

    (萬曆皇帝臺詞:哼哼!早晚有一天,你打過我的板子,我會打回去的!)

    對張居正進行抄家,萬里皇帝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經過他的允許,肯定幹不成這事兒。令人奇怪的是,萬里皇帝為何要同意抄掉張居正的家呢?

    我認為,這還是他的報復和嫉妒心態在作祟,他對張居正有依仗的一面,但同時也是有著很深的恨意的。分析原因,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張居正對這個小皇帝要求是非常嚴格的,這未免會給他的童年生活造成心理陰影,仇恨沒準在少年時代就種下了。

    (皇后臺詞:乖,聽張老師的話,板子打得再疼你也要忍住,等咱們長大了再說。)

    張居正每天給小皇帝佈置功課,如果他沒有認真背誦或領會,就會遭到嚴厲的斥責。有一次,萬曆皇帝讀《論語•鄉黨》時,把“色勃如也”讀成了“色背如也”。張居正當著眾大臣的面,厲聲喝道:“應該讀作勃!”嚇得小皇帝趕忙低頭糾正。平時,如果小皇帝揹著張居正做了越製出軌的事情,馮保就會嚇唬他:“讓張先生知道了,看你怎麼辦?”小皇帝聽了,很快就會收斂自己。在小皇帝眼裡,張居正無疑跟嚇人的大灰狼等同了,這種童年的陰影,是不容易消除的。也可見,自小,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印象不會很正面。

    其次,張居正權高限主,讓萬曆皇帝一直心裡很不爽。

    等小皇帝長大成了真正的皇帝,張居正沒有適時改變以往的作風,還把萬曆皇帝當做小皇帝,經常冒犯皇權,這讓萬曆皇帝心裡一直很不爽。

    (萬曆皇帝臺詞:我都長大了,還是個皇帝,多花兩毛錢就不讓?你咋管恁多類?)

    萬曆皇帝是個有名的懶人,他不習慣張居正那種兢兢業業的認真作風。萬曆貪奢淫逸,很喜歡宮廷氣派,多次要求增加宮中的皇帝開銷,但屢次都沒有得逞,張居正都給他攔下了。

    萬曆七年(1579年),皇帝命令內閣擬旨晉封自己的岳父王偉為永年伯,兩年後又命令內閣擬旨將王偉的弟弟、兒子晉封爵位,要求世襲。張居正引用祖宗對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職世襲待遇上堅持不能破例,讓皇帝心裡埋下牴觸與不快的情緒。

    多用點錢不讓,封個老丈哥、老丈人的爵位,還是不讓。堂堂一個皇帝,卻被一個大臣管得死死的,萬曆皇帝心中能會沒有氣?皇帝心中自然會引起權力旁落,自己啥也不是的自卑感,因而心生嫉妒,通過抄家尋仇報復也就很自然了。

    4.第三個原因,張居正的行為不檢點貽人口實。

    (高拱臺詞:不擇手段把我搞下去,我要寫本書臭臭你,順便讓皇上看看,等著瞧吧!)

    張居正沒有好下場,跟其自身和家人的處事方法和行為不檢點也有關係。

    總結其不檢點處,有以下幾點:

    其一,為爭奪權力不擇手段,讓人反感。

    隆慶四年,在內閣鬥爭中,高拱躍居首輔,張居正居次。但到六年春隆慶皇帝中風後,他勾結太監馮保,運用手段把馮保扶持為掌印太監等職位;隨後其利用馮保、萬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把高拱搞下臺,自己接任了高拱的首輔職位,這些手段很讓人不齒。

    其二,自居清廉的他也居然為了政治利益去行賄。

    (馮保臺詞:張大人雖然是狠角色,但前期合作愉快,又送銀子又送官位,只是……太狠了!)

    他知道馮保貪財好色,就投其所好,一次就讓兒子將7張琴、9顆夜明珠、5副珍珠簾、3萬兩黃金和10萬兩白銀送到馮保家中。馮保被抄家時,搜出家產白銀上百萬兩。萬曆皇帝當然有理由懷疑張居正的家產更豐,隨即也抄了張居正的家。

    其三,張居住雖然自己很清廉,但他沒管好自己的老爹,給別人留下貪汙受賄的口實。

    張居正自持其身,也“嚴飭族人子弟,毋敢輕受饋遺”,但無法控制他的父親張文明。地方官為巴結首輔,往往到張家送禮,張家積蓄的家財,應該包括這些禮金在內。

    其四,老爹死了,不去守喪,違背了封建倫理,還為此收拾了不少人,這讓其德行很受損。

  • 7 # 小龍女5505

    明朝萬曆年間朝首輔重臣張居正雖然忠心耿耿輔佐萬曆皇帝、改革大明朝綱吏治、為振興大明江山嘔心瀝血盡忠職守,可惜病死後卻結局悽慘,被萬曆皇帝抄家鞭屍。張居正雖功勳卓著,可惜也執法嚴厲、有權大欺君之罪,既被萬曆皇帝所恨,又得罪同僚。所以死後還結局淒涼、死後不寧。

  • 8 # 一路走來61195714

    萬曆皇帝感覺被張居正騙了,有一種受蒙弊,受玩弄的感覺。張居正做為萬曆的帝師,一直教導萬曆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這本身沒有錯,萬曆在張居正生前很信任這位老師,對老師的教誨也身體力行。然而在張居正死後,通過其他大臣的舉報,調查核實後發現張居正居然也是一個貪官,且拉幫結派,打壓不同政見的臣僚,一個貪腐成性的權臣卻把自已塑造成一位清廉楷模的功臣,萬曆如何不感到震驚,老師言行不一的行為是萬曆心理感到憤怒的源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萬曆清算張居正是在洩受騙上當的怒氣。

  • 9 # 徐記84151567

    權力之爭!

    張居正是名臣,也是能臣,更是權臣。一個權字,成就了張居正。大明皇朝兩百餘年,擁有絕對權力,不受制約的,僅張居正一人。施政變法,都不受阻制,權力大到連小皇帝都怕。張居正本人倒是享受了人臣難以擁有的權力,問題是皇帝會有怎樣的想法呢?萬曆皇帝忍了,直到張居正一命歸西,抄張居正家不過是事後洩憤罷了。

  • 10 # juexing

    準張居正治理下的明朝,讓這個日落西山的帝國重新煥發活力。張居正是一個能臣, 在他的治理下各個階層多能得利。 他做人做事別具一格。他用人像曹操。只要你能辦事,不管什麼人多能駕馭。 他大權獨攬,皇帝被他架空。他不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能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影視領域怎麼上熱門,需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