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趣悟讀

    戰國時期.吳+越兩個政權間拉鋸式此消彼長髮展程序中,發生許多勵志+可歌可泣的事兒。其中的群雄並起,狗血淋頭+雞毛遍地。

    勾踐滅掉使其屈辱一生難忘的敵手吳國後,范蠡抱得(西施)美人歸般主動隱退,文種被迫自殺。“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其中的典故與三人有關。

  • 2 # 阿離小栗子

    有兩個傳說,第一是范蠡在幫助勾踐復國成功之後,就帶著西施隱居在西湖邊上了,時人還經常能夠看到二人在西湖上泛舟,第二個說法是范蠡功成身退,帶著前朝跑到了北方做起了生意,最終成為了全國第一大富商。

    范蠡是春秋時期的越華人,當時吳王夫差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幫助下滅掉了越國,大有稱霸之勢力,文種范蠡受勾踐之託前往吳國請降,後來范蠡就幫助勾踐管理國家、文種訓練軍隊,最終以三千兵力打敗了吳國,重立越國。

    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鳥弓藏這個道理,於是及時抽身撤退。第一個傳說則是因為當時范蠡在溪邊看到了西施,頓時被她的容貌所吸引了,而西施則應范蠡的才華而淪陷了,後來范蠡為了幫助勾踐復國,使用美人計,忍痛將西施送給夫差,所以在滅掉吳國之後,范蠡就帶著西施離開了。

    第二個傳說故事則是民間所流傳的,後來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從民間瞭解到一些傳說故事,將其編寫在史書上,因而司馬遷的史記上對范蠡的記載也基本與此相同,因此范蠡又有了陶朱公這一美稱。

    范蠡和文種幫助勾踐成功復國,是勾踐最大的兩個功臣,但是范蠡深知勾踐此人只能同苦不能共富貴,因而在勾踐復國後就馬上離開了,臨走前還曾勸誡文種,一定要隱退,不然會引起勾踐的嫉恨,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但文種不聽,依舊在越國做著自己的丞相。最後被勾踐所殺。

  • 3 # 浩瀚宇宙的塵埃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幾個皇帝得了江山後還重用一起打江山忠心耿耿的老臣?回顧劉邦?朱元璋?等等…他們得了江山都是把當初一起共患難忠臣一個個殺之…范蠡和文種都是謀略家,在與勾踐一起打江山時,無論是勾踐的優點,缺點,心裡想法,有所作為,甚至勾踐屁股一撅放什麼屁,他們兩個都瞭如指掌,你覺得作為一個皇帝,會把一個對自己什麼都知道的人放身邊嗎?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更何況范蠡和文種無論從謀略還是治國都遠勝勾踐,所以這一切范蠡早已看穿,所以滅吳後范蠡隱退,走之前還勸文種,“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但文種心裡總覺得,我一心為大王忠心耿耿,心無二意,何況這個江山能打下來,我又事一肚子才華他,又是最大功臣,大王應該賞識我,重用我才是,可卻不知,勾踐心裡想,你文種曾經對我說,滅吳有七計,但只用了三計就把吳滅了,那還有四計你沒用,是不是將來會用在我勾踐身上來呢?你是一個隱患,要除之…慢慢文種也察覺危險來臨,所以他假裝生病不上朝,這越發讓勾踐懷疑文種在密謀,最後還是逃不了一死…而范蠡走的早,與西施去了一個人煙稀少,世外桃源的地方,過著快樂生活,相傳去了無錫太湖的一個延伸湖,後來他們為此湖取名蠡湖,從此過著逍遙的日子…

  • 4 # 我行異

    其實文種是信了范蠡,他之後就稱病不朝,但又捨不得越國的富貴,不想像范蠡一樣全身而退。結果被人誣告反叛,勾踐賜他一把劍說他教了勾踐七種打敗吳國的方法,勾踐就用了三種就贏了,其餘四種可以幫忙他父親,就是叫文種自殺。文種見不容於勾踐,就自刎而死。

    而范蠡逃亡之後,經歷更是精彩,他先是在齊國行商,積累了千萬家財,但他為人仗義疏財,樂善好施,後受到齊王賞識,在齊國再次為官,甚至升為了相國,不過他還是認為官場兇險,就向齊王辭官,更將自己的家財分給了朋友和鄰居們。

    之後由齊國搬到陶城,陶城當時是屬於宋國,是春秋時代的商業大都。范蠡又再次從商,以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又賺到千萬家財,成為一時名賈,號陶朱公。

  • 5 # 一笑讀史

    1、吳國的祖先是周文王他大爺

    據說,軒轅黃帝共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十四個人被分封得姓,其中就有姬姓。黃帝的第十六世孫叫姬亶,因戎狄威逼,率領族人由豳遷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北),大力發展農業發,部落逐漸強盛。

    姬亶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太伯、虞仲、季歷。

    姬亶年老,想把王位傳給自己最喜歡的孫子姬昌,姬昌是季歷的兒子,而要想讓姬昌接班,必須先讓季歷接班,按照舊制,王位應該長子繼承,為此,姬亶悶悶不樂。

    太伯看父親在接班人的問題上犯難,就跟弟弟虞仲商量:父親想把王位傳給季歷,有我倆在,他也不能傳啊,要不,咱哥們離家出走吧。

    虞仲:我聽哥哥的。

    於是,太伯、虞仲就離開了周原,最終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當地的老百姓認為太伯有情有義,就擁護他成為當地的君主。

    太伯無子,在他死後,弟弟虞仲繼承了哥哥的王位,繼續帶領當地的老百姓奔小康。

    因為太伯、虞仲的出走,姬亶順利將王位傳給了季歷,季歷死後,傳給了姬昌,姬昌就是周文王,文王死後,武王繼承文王遺志,伐紂滅商,建了周朝。

    武王感激姬亶將王位傳給了原本不可能繼承王位的季歷,封姬亶為古公亶父,上諡號“周太王”,同時,武王也非常感激為了民族大業而離家出走的太伯、虞仲,就派人找到仲雍的後人周章,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君主。

    這就是吳國的第一任國君,所以說,吳國的祖先太伯、虞仲就是周文王他大爺。

    2、吳國的崛起跟楚國內亂有關

    我在回答 “古代歷史上有哪些影響歷史的小人物”這個問題時候曾經說過,好色的楚平王聽信了費無忌的讒言,先是搶了太子的媳婦,又派人要殺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師全家。

    太子的老師叫伍奢,伍奢有兩個兒子,分別是:伍尚和伍員(伍子胥)。

    楚平王抓住了伍奢,說:只要伍尚和伍員回來,我就放了伍奢。

    伍尚對弟弟伍員說:我是長子,理應為父親盡孝,如果家門慘遭不幸,總要有人為我們報仇。以你我的能力,你更有能力復仇,我去見楚王。

    伍尚回去後,跟父親一塊,都被楚平王殺了。

    逃到吳國的伍尚,鼓動公子光發動了宮廷政變,幫助公子光當上了國君,這就是吳王闔閭。

    公子光決定報答幫自己登上王位的伍員,去滅楚,楚軍節節敗退,伍員率吳國大軍攻進楚國王宮,得知楚平王已死,由於強烈的復仇心態作祟,竟然將楚平王的墳墓撬開,並且用鋼鞭鞭屍三百。

    伍員終於給自己的父親和哥哥報了仇。

    而闔閭經過這一仗,名揚天下,成為了當時的霸主。

    3、吳越之戰

    闔閭在前方滅楚,後院卻失了火,他的弟弟夫概趁機逃奔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訊息,就放棄楚國返回吳國,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被打敗,就逃奔楚國。

    闔閭採用伍員計策,西邊攻克了楚國的疆土,北邊威鎮齊國、晉國,南邊收服了越人。

    公元前496年,闔閭與越王勾踐大戰,中箭,闔閭傷腳拇趾,傷重不治,死前囑子夫差,勿忘殺父之仇,並託伍員輔佐少君。

    夫差繼位後,立志要報殺父之仇,每天讓部下手持闔閭生前使用過的寶劍站在院子裡,對自己大喝:夫差,你忘了殺父之仇了嗎?

    夫差大聲回答:不敢。

    夫差最終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在公元前494年,打敗了越王勾踐。

    伍員說:滅了越吧。

    夫差說:留著他吧,我如果滅了,將來我打仗都沒有人陪我玩了。

    夫差放過了越王,勾踐笑了。

    越王勾踐的名字,小學生都耳熟能詳,他“臥薪嚐膽”的故事家喻戶曉,敢對自己這麼狠的人,一定是個狠角色。

    只要夫差喜歡的,他都能奉上,包括自己的女人西施,他只求留條活命。

    終於,他反擊了。

    他把吳都整整圍了三年,不接受講和,也不接受投降。

    最終,夫差死了。

    吳國滅了。

    4、鳥盡弓藏

    勾踐是一個狠人,狠起來自己都害怕。

    對手夫差死了,他現在,要處理的就是自己的人了。

    這一點,他的得力助手,范蠡比誰都清楚。

    范蠡跟文種一起,輔佐了勾踐二十多年,他知道,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明智的選擇了隱退,跟他一塊走的,還有那個美女間諜西施。

    范蠡幾經週轉,最終隱居於齊國,精於商道,數年便積鉅萬,世稱“陶朱公”,當地老百姓皆尊他為“財神”,他是中國儒商的鼻祖。

    范蠡臨走時,給自己的同事留書: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一起走吧。

    文種稱病不朝,他仍對勾踐報有希望,也捨不得來之不易的富貴。

    果然,狠角色勾踐找來了。

    說:先生教我滅吳之術有七種,我只用了三種就滅了吳,還有四種,在先生手裡,你能不能去先王那裡試試?

    文種只好自殺了。

  • 6 # 小閔學歷史

    在勾踐滅吳的過程之中,有兩個人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一個是文種,一個是范蠡。

    在筆者看來在對吳戰爭的一系列決策之中,文種的作用要高於范蠡。因為就是有了文種一開始一系列的謀劃,才有越王勾踐後來的“臥薪嚐膽”,而後范蠡開始在暗中實行文種的戰略決策,先去說動吳王夫差留勾踐一條命。

    接著范蠡又屢屢勸說勾踐,並以類似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理由陪著勾踐走完了數年的奴隸生涯。並在這之後幫助越國富國強兵,最主要的是除掉了伍子胥這個阻擋越國復仇的最大敵人。

    但是滅吳之後的兩人下場結局不同,文種被勾踐猜忌而自殺,勾踐在給文種留下了:“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的絕情話語後逼得文種自殺。

    范蠡最後卻功成身退,成為了後來的商界傳奇 ,那麼為什麼同為滅吳的兩大功臣,最後卻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呢?今天我們來試著剖析兩人來解讀答案:

    對越王勾踐有不同的認識

    雖然文種某一程度上其謀略要高於范蠡,但是在對帝王心性的揣摩方面文種是比之范蠡有所不及的。

    這從伍子胥被殺一事之中就可以看出來,在范蠡的謀劃之下,為什麼伍子胥會被吳王夫差所猜忌?還不是因為君王之心深不可測,這從側面就可以印證范蠡深諳這種權謀之術,而且范蠡並非當局者迷那種人,在和勾踐相處的過程之中,他也對勾踐有了一個很清楚的認識。

    因此在滅吳成功之後,看到勾踐在慶功宴上對兩人的態度范蠡便已知勾踐已經開始猜忌他們二人了,所以事後范蠡便向文種發出了“狡兔死,走狗烹”的警句,可是卻並未引起文種的重視,他認為自己功高,勾踐應該不會對自己下手。最終這一點造成了文種的悲劇。

    兩人心性的不同

    其實從范蠡之後遨遊於商海之中便可以看出他的心性了,范蠡的心性類似於後世的張良。

    他們在輔佐完君王之後就迅速的急流勇退,從此不再插手朝廷事務。除了是為了保全自己之外,也有可能志不在朝堂。

    但是文種與范蠡不同,他擁有很強的功名心,後來文種因為自恃功高,在越國朝堂也開始漸漸的驕傲起來了,殊不知勾踐本來就對他有猜忌之心。

    後來勾踐有意打壓文種,文種此時才想起來范蠡臨走前對他說的話,到此時他才知道勾踐的為人。但是因為眷戀權利,他也不捨得放權,只稱病在家同時也心存僥倖,認為自己這樣做勾踐肯定會放過自己。

    可是帝王的猜忌之心本就是一種很難講的東西,文種本以為此舉會保全他的性命,最終還是逃不過勾踐的猜忌。

    所以這也是為何勾踐只能在吳越之地稱霸一時,而並不具備在戰國時代稱雄的資格,勾踐僅僅在滅掉吳國之後便開始驕傲,心性如此便決定了魏國的發展不會長遠。

  • 7 # 酉長夫人

    除掉了夫差,佔有了整個吳國,勾踐終於實現了刻骨銘心的誓言。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滅之時,本應是越國君臣彈冠相慶的日子,但君臣只能同辱不能共榮的歷史悲劇已經開場。

    武臣范蠡很聰明,他不顧勾踐的懇切挽留,乘盈盈西風,駕一葉扁舟,涉三江,入五湖,泛大海,最後流落到桃花掩映的齊國陶山做了隱士,閒暇時做起了買賣,竟不知不覺成了商場巨賈。

    據說,范蠡臨行前,給文種留下一封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樂。子何不去?”為此,文種曾經動心過,但他終究捨不得多年辛苦拼來的榮華。

    後來,勾踐親自登門拜訪這位名聞天下的功臣,並不陰不陽地說:”我用了你七術中的三術就滅了吳國,你剩下的四術將派何用場?“文種無言以對,勾踐扔下伍子胥自殺用過的”屬鏤劍“揚長而去。

    直到此時,文種方才仰天長嘆自己愚不可及,口中吟詠著范蠡的絕世忠告伏劍自殺。他曾在漫長的歲月裡與國王共苦,如今卻沒有任何機會與之同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越南自由行有哪些app是必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