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丫丫說史

    自古以來太子上位都是踩著眾多皇子大臣們的血來踏上去的,不可謂不激烈,唐太宗李世民弒父殺兄,宋太宗上位,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都不能用慘烈來形容,為了皇位,親人,父母,兄弟姐們,以及眾多的臣子可能都會為此犧牲,所以民間常說,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唯有一人,太子之位穩穩當當,雖然兄弟眾多,但是沒有一人與他爭奪皇子之位: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生母是馬皇后,早在朱元璋稱吳王時便立為世子,幼年跟隨宋濂學習經傳,朱元璋從小就對朱標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朱標從小便接觸儒家經典,所以性格仁慈寬厚,並且對各位皇子弟弟們十分友愛,寬容,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眾多皇子都曾多次在朱元璋面前有過錯,從來都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所以一直以來,朱標在諸王中的威信極高。

    朱元璋起身微末,後來手握皇權,更為珍惜,所以對其子女的教育管教也更為嚴格,所以朱元璋的皇子們,一直對朱元璋言聽計從。而朱元璋更是疼愛自己的皇長子朱標,寵愛之極,任何時候,不管是誰,只要將矛頭對準朱標,朱元璋會第一個站出來維護朱標,而且是在大多數困難還沒開始發出,甚至是在萌芽的時候,朱元璋就早已為朱標給撲滅了,看到朱元璋如此疼愛皇長子,他的眾多皇子就是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從中作梗,更不敢跟他搶奪皇位。

    朱元璋深知皇子之間的爭權奪利,拉幫結夥,會對國家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所以明朝的制度跟其他朝代格外不同,朱元璋奉行家天下的理念,他的各位皇子們除了太子,都被派去各地封王封侯,守護著自己打下來的江山,藩王們遠離皇上遠離京師,權利都不小,天高皇帝遠,自己的話就是聖旨,也相當於一個小皇帝,過的富足、安穩、自由的生活,沒有幾個皇子會反叛

    所以說來,以上種種的原因湊在一起,才讓朱標的太子之位穩穩當當,在這麼多的兄弟中順利成為太子而沒有發生奪嫡流血事件,看似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說朱標雖然英年早逝,但是他出生在了一個好的朝代,有一個好父王,好母親,好師傅,總體來說還是幸運的。

  • 2 # 一點點歷史

    不得不承認朱元璋的生殖能力確實比較強,一生共生育26個兒子16個女兒,其中不乏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這樣的能征善戰之人,但是朱標從九歲被立為世子直到病逝的近三十年時間朱標的儲君之位可以說是異常穩固。

    朱元璋有這麼多兒子,為什麼朱標在世期間沒有演變成奪嫡之戰呢?

    首先有一個大環境因素在其中。

    明朝是漢人政權以傳統儒家思想為其根本,根據傳統的宗法制度,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上有明確的說明,即“嫡長子繼承製”,根據正史的記載朱標為朱元璋和原配夫人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既是長子又是嫡子,所以朱標的儲君之位名正言順。

    這裡我要多說兩句,關於朱標的出身其實在歷史上還是有著不小的爭議,根據一些史學家的分析甚至認為馬皇后無子,長子朱標、第二子秦愍王、第三子晉恭王都是李淑妃所生,但是一般普遍認為朱標還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嫡子。

    其次,朱元璋對朱標非常重視

    1364年,朱標九歲,當時的朱元璋只是稱吳王,朱標即被立為吳王世子,1368年朱元璋稱帝,朱標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皇太子,為了培養這位大明王朝的繼承人,朱元璋為朱標選定了超豪華的班底,李善長、常遇春、徐達、馮盛等人皆仕東宮。

    從洪武十年起,朱元璋便有意讓太子監國鍛鍊治國理政的能力。朱元璋對朱標有著極深的感情,在朱標病逝後朱元璋遭受了沉痛的打擊,在選定繼承人問題上直接選定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來繼承皇位,一方面符合封建宗法制度,另一方面也看出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切感情。

    朱標個人魅力

    歷史記載中的朱標是一個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明史》中對於朱標的評價似乎能夠說明朱標在眾多兄弟中的地位。

    總結起來,朱標為什麼能夠穩坐太子之位根本原因是早定儲位、名正言順,再加上朱元璋的信任以及朱標的個人能力都導致太子之位穩如泰山。

  • 3 # 楚風說歷史

    朱元璋重視朱標,也信任朱標。

    朱元璋作為一個傳統農民家的孩子,在選擇繼承人上一直追尋的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所以在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立朱標為世子,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告誡其它兒子,繼承人已定,都不要有別的想法啦!後來在朱元璋當上皇帝后,馬上就冊立朱標為太子,斷了其它人的念想。

    在朱元璋眼裡,就馬皇后和朱標他們三個是一家人,而其他的兒子和妃子,都只是自己的附屬。朱元璋在朱標立為太子之後就請了最有學問的大儒宋濂給太子當老師,朱元璋對太子的重視明顯高於其它各子。

    朱標仁義,弟弟們都由衷的敬佩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導致皇子們都到各地就藩,根本沒有機會爭奪太子之位。

    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的朱家江山萬無一失,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為藩王,藩王可以有自己的軍隊,有一定的地方權利。萬一朝中有權臣想篡權亂政,藩王可以領兵幫助平叛,這樣做可以永保朱家江山不會輕易易手別人。而且藩王到各地一旦就藩,無特殊情況就不再回來,藩王就藩都意味著生離死別。所以朱標立為太子後,成年的皇子都到各地去了,而京城除了自己沒有成年的皇子,基本上就沒有了勾心鬥角,爭奪皇位的可能。

    綜上所述,朱標雖然兄弟很多,可是由於朱元璋對朱標很信任,再加上朱標本人很優秀,有仁義之風,對待兄弟們都很好,基本上是沒人敢站出來爭奪太子之位的。

  • 4 # 金兔歷史

    1.嫡長子

    古人對於第一個兒子是非常喜歡的,一般只要和妻子生的第一個兒子,只要能活下來,不早夭,都能得到父親的喜愛,而且還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員。第一個兒子代表後繼有人,代表著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

    2.老來得子

    還有一點,朱標是在朱元璋27歲時出生,27歲對古人而言是比較大的年齡,對當時的朱元璋而言算是老來得子,而且朱元璋前半生過得很慘,家人餓死自己當和尚、當乞丐,如今有妻有子,終於有家的感覺,此時朱標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可以這麼理解,朱標對朱元璋而言算是雪中送炭。而隨著朱元璋事業順風順水,娶的老婆越來越多,子女也啪啪啪啪的生,後面的幾個兒子對朱元璋而言只是錦上添花。

    3.馬皇后的原因

    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大家知道,朱元璋是非常喜歡馬皇后的,兩人算是真正的患難之妻,而馬皇后死後,朱元璋還活了16年,但在這16年裡,朱元璋卻一直沒有立皇后,可見朱元璋對馬皇后的喜愛。

    4.朱標自身的性格和才能

    朱標從小就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喜歡學習,還十分看重兄弟間的感情,朱標的性格偏向溫和,當開國皇帝自然不行,但當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畢竟朱標從5歲開始,朱元璋就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讓其接受教育。

    而不管從什麼角度看,朱標都是一個合格的繼承人,朱標的執政風格完全和朱元璋相反,偏向溫和,多次從朱元璋對屠刀下保住兄弟和大臣的性命,因此在兄弟和大臣間都有很高的威望。

    綜合來看,朱標是嫡長子,深受朱元璋喜愛,自己又有才能,加上馬皇后這層關係,自然是朱元璋對其他兒子所比不了的。可惜英年早逝。

  • 5 # 宋安之

    而且朱標也爭氣,能力不錯,還有著仁君風範,使下面的弟弟是心服口服。

    首先明朝的繼承製度屬於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從一開始就堅定不移的貫徹這個制度。

    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自稱吳王的當年,朱標就是世子,明朝開國以後朱標更是順理成章的升級為開國太子。

    一開始就是早早的立了繼承人,可謂是名份早定,使其他人死了這條心。

    其次朱元璋也沒有給其他皇子機會。

    這些皇子成年以後,麻溜的封個王爵,然後前往封地,遠離了京師這個政治中心。

    這樣一來,自然形成不了皇子勾結大臣,意圖奪嫡的現象。

    最後朱標還是很有仁君風範的,朱元璋的脾氣是出了名的不好,像二弟秦王三弟晉王四弟朱棣犯了錯,都是朱標替他們說好話打掩護,才免於處罰。

    朱棣在諸皇兄弟中,擁有很高的威望,這也是一個關鍵。如果朱標能力不行,沒有威望,那些皇子肯定會蠢蠢欲動的。

  • 6 # 歷史時燒錄

    種種原因湊在一起才能促就朱標穩妥的太子之位,這麼多的兄弟沒有發生奪嫡流血事件也可以成為一個奇蹟了。所以說朱標雖然英年早逝但出生在了一個好的朝代,總體來說還是幸運的。

  • 7 # 寒門書生說歷史

    朱標雖有二十多個兄弟,但是真正可以和他有實力相爭的不過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其他的兄弟要麼是未成年的孩子,要麼是沒什麼戰功的親王,還怎麼爭,至於秦王,晉王,周王,燕王,由於有彪悍的朱元璋在,只能老老實實的去守衛邊疆了,想都不敢想。

    二、仁慈《明史》評價:“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

    大致意思就是,太子朱標的兄弟,犯了錯,被老朱召回朝中批評,還要準備處罰他們,但是朱標出於對弟弟的愛戴,捨命為兄弟求情,他的兄弟才得以返回封地。

    他的老師宋濂捲入胡惟庸案,朱元璋本想賜死宋濂,最後還是朱標請動母親馬皇后與朱元璋說情,宋濂才得以逃過一劫。

    三、實幹

    由於在年少時期就有名師大儒教導,朱標學習了很多的治國理念,在朱標23歲時,老朱看他已經長大成人,就讓他參政議事,鍛鍊處理政務的能力。

    古代的皇帝對手中的權力看得很重,絕不允許別人染指,但是老朱對朱標完全不設防,放開手腳讓朱標發揮,可以看出這是有意在培養接班人,其他皇子自然沒有機會。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標活著的時候,雖然兄弟眾多,但的確無人與他爭奪太子之位,朱棣也乖乖的當著他的燕王。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朱標是嫡長子,有著名份大義

    中國古人信奉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遵循的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立儲原則,明朝更有了“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

    朱標是馬皇后所出,正經八百的嫡長子,有著絕對的名份大義,以他為太子,誰都挑不出來刺,天下信服。

    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民間愛么兒,皇帝重長子。重長子,是因為國賴長君,幼主繼位肯定沒有長君繼位穩妥。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和朱標)

    二、朱元璋喜歡長子

    朱標僅憑嫡長子的身份就能坐穩太子之位,何況還不止這一點,朱元璋特別喜歡他。

    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率軍攻打南京,得知長子降生,朱元璋興奮地在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那時的朱元璋已經有27歲了,此前卻因家貧一直沒能成親生子,現在終於有了後代,那種欣喜是後來的兒子們無法帶給他的。

    明朝剛建立,朱標就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很重視對他的培養,給他找了很多功勳老臣為輔官,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胡美、廖永忠、李伯升、鄧愈、湯和等等。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和朱標)

    只要朱元璋一外出征戰,朱標就監國掌權,朱元璋對他放心得很,沒有一絲一毫的防備,簡直恨不得他立刻就有當皇帝的能力。

    朱標22歲的時候,朱元璋有意鍛鍊他的治國能力,讓他“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還和大臣們說,以後有什麼事情都找太子,太子辦不了的再來找我。

    雖然父子倆政見有所不同,但父子之情一直十分深厚,從無相疑。

    三、朱標極富人格魅力

    除了身份以及朱元璋的寵愛之外,朱標個人也非常出色,極富人格魅力。群臣推崇他,兄弟們敬服他,民間傳頌著他的好名聲。

    (電視劇中的朱標)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很多事情上希望實施“寬通平易之政”,但朱元璋主張殺伐果斷,一直想讓他變得更狠一點,這是朱元璋對他唯一不滿的地方。

    但對於群臣來說,有個寬厚仁和的君主無疑是件大好事。相比嚴厲的朱元璋,群臣都夢想著朱標繼位之後給大明帶來新的氣象,對他十分擁戴。他們懼怕皇帝朱元璋,卻真心的敬愛儲君朱標。

    而對於兄弟們來說,長兄朱標是個好大哥,經常在父親面前維護他們。

    (電視劇中的朱家三人)

    意思是說,朱標友愛兄弟,秦王、周王等兄弟有了過錯,都在他的維護下得以平安返回藩國;有人告晉王有異心,也是朱標為他說情,朱元璋才沒有處罰他;朱元璋還撫養了兄長的兒子李文正、姐姐的兒子李文忠、義子沐英等人,馬皇后對他們視如己出,朱元璋要是因為什麼事情責備他們,朱標都會通過母親安慰勸告,這都是因為他天性仁慈。

    方孝孺對朱標推崇備至,專門寫詩讚美:“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聖子承皇業,能疏四海衰。”

    這大概是他後來怎麼也不肯曲從朱棣的原因之一吧。

    (電視劇中的朱元璋)

    【結語】

    因為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朱標的皇太子之位可謂固若金湯,無可動搖,根本不可能出現康熙朝九龍奪嫡的局面。

    誰要是跳出來說爭太子之位,不用朱標出手,朱元璋和大臣們就會把他按死。

    所以朱棣就算有什麼小想法,也只能藏在心裡,壓根沒有施展的餘地。

    可以說整個大明從上到下都等待著朱標繼位,但是,他壯年病逝了。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哭得無法自抑,本來是要遷都的,現在也不遷了,在親自撰寫的《祀灶文》中說:“興廢有數,只得聽天”,一副心灰意冷的模樣。

    總之,如果朱標活著,朱棣絕不會與他爭奪大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輩子單身有什麼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