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逸綺聊陪娃

    昨天晚上,我問了我媽這個問題,然後我們聊了將近2個小時,很久沒和老媽這麼深入的聊天了。如今她都古來稀的年歲,回味我成長的情景,卻歷歷在目。

    在我的成長中,媽媽最後悔的事情是在我2-7歲的時候,因為工作原因,他們把我送到姥姥家長大,沒有好好的陪著我,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和父母不親近,而且上學以後我也不怎麼喜歡和同學玩兒,過於懂事兒的我讓他們一段時間很是不舒服。總覺得我心事重重,也因為這樣,媽媽發現我特別沒有安全感,晚上睡覺抱著小熊,一直到上大學。確實,在遇到我老公之前,我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

    如果再給她一次機會,她說她寧可放棄工作,也要帶著我在身邊!

    提到在姥姥家的那段日子,確實是我人生中最忘不掉的生活,不管是姥姥姥爺還是舅舅舅媽都對我挺好的。但是,總歸不是親爸親媽。

    所以,在他們面前,我總是謹小慎微的,生怕惹他們不開心。每天飯都不敢多吃,擔心他們嫌棄我吃得多,嫌棄我是累贅。

    而且,我還每天搶著幹活,不管是給姥姥姥爺幫忙還是給舅媽擦鞋,幫他們洗衣服,反正自己懂事,才能讓大家喜歡,不討厭,也算是報答他們對我的收留。

    爸媽沒在身邊,那段時間,我記憶中就是:我感覺自己是被拋棄的,是姥姥家好心收留,我才能健康地活著。

    所以,我一直對姥姥很感恩,但同時我心裡又很自卑,感覺自己不被父母愛。

    尤其是我姨總是說要沒有他們,我怎麼會有現在,就覺得,那段時間是個傷疤,提起來就痛。今天才知道,也是爸媽的傷疤,媽媽說,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決定不會把我送出去,即便是沒有好的物質條件和工作,也要把我帶在身邊。

    試想我們現在的很多家庭,依舊有很多例子不同方式的無法陪伴孩子,以下這三種形式,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工作,把孩子留給家中老人或者親戚,父母很少回家,最多的溝通也只能是電話或者視訊;孩子在身邊,但是忙於工作,無暇顧及,雖然孩子能每天看到父母,卻沒辦法和父母溝通或者相處,帶著孩子的依舊是老人或者保姆; 孩子經常處在複雜的環境,面對的不是父母的吵架就是家庭的矛盾,讓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愛;

    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研究指出:“在個體發展的早期,發展的課題是要個體建立對世界最初的信任感。”

    在這種信任感的培養過程中,我們如果可以給孩子合理的愛,孩子就能體會到安全感,並延伸出對世界和他人的信任,並且開始感覺到自尊、自信、對世界的愛意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安全感影響著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要正視我們的狀態,然後去修復!嬰幼兒缺乏安全感會給我們釋放強烈的訊號 粘媽媽

    保姆或者是在其他親人照顧的時候,孩子表現的很乖,但是一旦看見了媽媽,就會粘著不放。有時會別表現出委屈,甚至是眼淚汪汪的樣子。之後,只要媽媽離開或者是一動的話,就會緊張的大哭大鬧,扯著媽媽的衣服不讓離開。

    甚至孩子在睡覺的時候輾轉反側,睡的不踏實,還會時不時的摸摸身邊是否媽媽在,或者抱著媽媽胳膊。

    易怒易爆

    稍微有點不順心的地方,就會和自己周圍的小夥伴發生衝突,甚至是拳腳相加,如果父母去勸告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把攻擊的物件轉移到大人身上,或者是用大聲哭鬧來抗議。

    膽怯膽小

    外出的時候,在陌生人的面前不敢抬頭,神情表示的非常緊張,自己的小手還會不停的擺動或者是拉扯自己的衣角。有時候喜歡吃大拇指,其實這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安慰,缺少安全感的表現。

    青少年的安全感缺乏會有明顯的行為特點 睡覺的行為表現

    喜歡開燈睡覺,因為害怕黑夜的來臨,害怕噩夢中醒來就是自己,習慣性的抱著東西,喜歡側躺,蜷縮著睡。甚至有時候還喜歡把被子蒙在腦袋,躲在被子的空間裡,才覺得安心。

    出門的行為表現

    出門前一定要反覆確認錢包,鑰匙,手機等長帶物品是都帶了,隨身物品成了給與安全感的衡量福,甚至手機沒電,都會讓大部分缺乏安全感得人感覺到焦慮。

    吃飯喜歡找個靠窗的位置,坐車喜歡找個有依靠的角落,走路喜歡有人跟著一起。

    面對朋友的行為表現

    很難與朋友袒露心扉,總是把苦自己扛,即便是天大的事兒,在別人看來,對他也是若無其事的小小,但是當自己獨處的時候,就會蜷縮在一起,自己去消化。

    當他們有了能釋放的朋友,會忍不住的對人掏心掏肺,給出超出朋友接受的好,然後就開始有了控制慾,聊天時最喜歡對方秒回,電話希望秒接,總是等待會產生莫名的恐慌和不安。

    成年人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才是最棘手的問題害怕失去,所以寧可沒有得到。

    沒有安全感的成年人,會不自覺地把 " 失去 " 這件事放大,因為害怕承受那種失去的痛苦,所以寧願自己什麼都不曾擁有。

    拒絕別人的關心,哪怕自己苦的扛不住。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變得非常強硬和敏感,跟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會在意別人的感受,害怕麻煩別人。他們不怕生活裡層出不窮的刁難,不怕孤獨甚至不怕非議,卻害怕別人突然的關心,害怕麻煩別人,怕欠人情。我們理當稱讚他們的堅強,但卻仍然想對那些人說一句:請不要弄丟你自己柔軟的那一部分。

    不經意間的自卑,讓自己錯失很多機會。

    蕭伯納說: " 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

    而在現實中,自卑剛好與之相反,自卑會讓人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和冒險,會把原本很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

    我們通過這些表現可以看出,幼年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會花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無法充分享受人生。

    幸福的家和充足的愛,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

    小朋友對這個世界是陌生的,他們在探索世界的時候也會產生害怕,再加上我們複雜的生存環境,難免會出現很多的矛盾,這個時候,我們要去感受他們的每一個小情緒的變化,甚至出現了對他而言很嚴重的事情,我們也要冷靜的去處理,因為我們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安全感。當感覺到你懂他,你知道他的情緒,他會變得自信起來

    正確理解孩子的訊號,做出及時、恰當的迴應,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敏感捕捉並疏導是我們的必修課。

    詩人海涅說: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

    所以,我們給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完成,因為他們需要我們的去及時的給他們滿足,他們在因為你的承諾等待和期待。而我們的承諾實現,其實就是在與孩子交流,建立牢固的情感連結,當我們的行為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重要,那他們的內心就不再惶恐,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過:無論國王還是農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幸福的人,內心都富足,安全感更是不由分說,但這前提是要給孩子愛的滋養。但是這些情緒,不是溺愛,而是懂得,聽從內心的聲音,毫無保留的去愛孩子。

    我們經常溫柔地擁抱孩子、貼貼臉、摸摸背,多進行肌膚接觸是給孩子安全感的最有效的途徑。

    還記得那個實驗嗎?

    1959年,美國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剛剛出生一天的小猴和母猴分離,然後讓它和另外兩個母親生活在一起:一個是掛在鐵絲上的奶瓶,個是毛絨母猴。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亨利發現這隻小猴除了喝奶之020 外,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和毛絨母猴待在一起。這是因為,這個毛絨母猴是有溫度的、柔軟的,可以給小猴子安全感。而這安全感則是除了飢餓和飢渴的生理需求外,是小猴子最迫切的情感需求。

    同樣,我們人類的嬰兒也是如此。父母的陪伴是他們獲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徑。他們可以通過任何方式接收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然後感到幸福和快樂。

    換句話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能產生足夠的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感,會決定他們的一生怎麼過。

    總結:每個人的人生都有遺憾,但我們要學會擁抱遺憾,向陽而生。

    雖然安全感對一個人很重要,但是終究,錯過就是錯過,希望看到這篇分享的爸爸媽媽們,不要因為自己的一個選擇而讓孩子失去精神的支撐,給自己和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但是,當我們真的遇到了人生的遺憾,也請我們學會放手和擁抱遺憾,因為正是人生的不完美才構造出了我們的多彩生活。於我而言,不管媽媽覺得有什麼遺憾,媽媽能這麼說,都讓我已經釋懷一切,在我心裡:媽媽是最好的!

    未來的日子,讓我們一起,向陽而生!

    大家好,我是逸綺,一名陪娃一起成長的軍嫂,輕鬆帶娃拒絕焦慮!

  • 2 # 珊珊益智早教課

    有一次帶孩子去爬山,上午天氣還好好的,爬到山中間時,突然下起大暴雨,又冷我們穿的又少,我們都只穿了短袖,後來買了幾個像塑料袋一樣的雨衣穿上,後來我們躲進一個半山腰的涼亭,孩子一直抱著,但也睡著了,天氣太冷了,大人都感覺好冷,孩子才三歲,體質弱會更冷,好不容易熬到雨小了些,我們抱她下山,嘴都凍紫了,當晚就感冒發燒了,我和孩子她爸都又後悔又自責,後悔帶她出來沒聽天氣預報的,後悔沒給她預備一些厚一點的衣服,孩子其實體質挺好,有幾次發燒都是由於父母的疏忽。

  • 3 # 古巴比倫在唱歌

    為人父母是一生的修行。遺憾的是有些事情是過去了以後才意識到的。育兒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實驗。

    好的教育就是養成習慣。

    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比如,懂禮貌、講衛生、用過的物品物歸原處、物品擺放分類整理,不亂丟垃圾等等。這些好習慣在學齡前養成會對未來生活有很大的益處。讓孩子個人生活的小環境整潔有序。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生受益的。讀書、思考、做筆記、歸納總結、掌握方法。

    合理表達情緒,能自我調整心態。

    情緒和心情不是生活的主要問題,卻能破壞整個的生活秩序。要有意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合理規劃時間。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日積月累下來,有人事半功倍有人事倍功半。

    愛孩子是一門學問,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每個技能都不是天生就會的,做人父母也要終身學習。

  • 4 # 寧老師說

    最遺憾的事情,就是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經常不能按時接孩子,那個時候,因為工作確實是離不開。

    幼兒園放學又早,但是學校的工作又完不了,做班主任的時候,我把時間給了班裡的孩子們,因為學校有晚自習,所以根本就不可能去那麼早接孩子,做學校管理的時候,還是不能離開。

    孩子上初中的時候。他就在我的學校上學,但是他們下課了,我卻還有開不完的會要開,孩子自己很遠很遠的路程,自己坐公共汽車回家。

    現在我已經做了女兒孩子的姥姥,我最重視的一件事兒,就是幼兒園在放學以前,一定一定,我要站在幼兒園的門口,讓寶寶從幼兒園的樓裡出來,第一眼就看到家裡有親人等在那裡。

    所以我用提前去接外孫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也請爸爸媽媽們,千方百計的創造條件。在幼兒園或學校的門口準時接孩子。

    你也有遺憾的事情嗎?說出來聽聽?

  • 5 # 高階弱勢群體

    1.對孩子有不切實際的要求,使得要求過高,現在回頭就好像要求自己要成為科學家大富豪,但實際上有些東西是可遇不可求;

    2.儘可能多陪孩子,所謂多陪,不是說在一起各做各的,而是應該陪孩子玩和孩子交流;

    3.一定要禁止孩子接觸手機和電子產品,他們對電子產品一般沒有免疫力,一旦接觸了,有了選擇,他們就會很少看書了;

    4.少對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言傳身教遠勝於批評;

  • 6 # 手機使用者董清

    後悔,太嚴厲了。

    就害怕孩子學壞了,像個瘋子一樣管教。讓我兒子罰過跪,字寫的不好用尺子打過手掌,學習成績下降撕碎過他的獎狀,更不要說好好的陪伴他們了。

    我現在想起來我自己都不寒而慄。

    我會後悔一輩子。

  • 7 # 心理諮詢師炎炎

    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遺憾的是以“為他好”而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我認為好的東西一股腦全部塞給他,不管他意願如何,不管他能否接受。

    認為“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看到孩子的缺點糾正指責的多,鼓勵表揚的少。

    孩子步入青春期,學習壓力,親子衝突,矛盾重重,傷心、困惑都曾經歷過。

    為了讀懂孩子,走進心理學,才明白孩子的問題源自家長的問題,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影印件出現問題,應該找原件探源。

    父母應該有終身學習的態度,與孩子一同成長。

  • 8 # 黑龍江陳山律師事務所

    初二初三長個的時候,我營養給他們沒跟上鍛鍊沒跟上,身高沒有長高。

    由於初中和高中的原因,他們休息不過來,所以沒有給他培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沒有教會他們籃球足球和排球。

  • 9 # 磨刀老頭的寶貝女兒

    最後悔沒和孩子共同進步學習,那時候年輕陪讀同時可以多考一些資格證,就好了,現在年齡大了學啥也記不住了。家長孩子共同進步是最好的選擇!

  • 10 # 廣法居士

    最遺憾的是沒有還給孩子金色的童年。

    寒署假裡,

    看著別人的孩子在郊外玩耍嘻戲,

    弄得鞋子盡是黃泥。

    玩出汗了,

    脫下衣服隨手甩在草叢裡……

    我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講衛生,

    衣服要穿得整齊;

    穿著要得體。

    人家的孩子玩得樂不思蜀

    我的孩子卻在奧數班裡學習!

    雖然長大了他(她)們都有成就,

    很有出息;

    但那金色的童年,

    已經丟失,

    早已遠離,

    遙不可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喝中藥會影響生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