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生低首拜陽明

    漢壽亭侯不是官職,是爵位。並且亭侯的等級也不是很高。古代五十里為一亭。亭侯之後還有鄉侯,鄉侯之上還有縣侯。關公之所以這麼看重,是因為這個爵位名義上是正統的漢庭封的,比較正式和有權威性。漢朝封侯的門檻很高,當年高祖與群臣制定白馬之盟,非劉不王,非公不侯。所以漢庭封侯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像李廣這樣的名將,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爵位。所以在漢朝能封侯是很不易的,就算是個亭侯,但含金量也很高了。

  • 2 # 有夢的朋友

    漢代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和關內侯,關內侯最低。關羽的漢壽亭侯是官渡之戰前曹操封的,後來劉備當皇帝封縣侯了。漢壽是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不是某二球電視劇演的漢朝的壽亭侯。順便一提諸葛亮武鄉侯也是縣侯,武鄉也是地名,在今山西,而不是鄉侯。

  • 3 # 升級版大叔

    漢壽亭侯是一個很小的侯爵,亭侯是所有侯爵中最低級別的了,關羽不是珍惜這個爵位而是他明白這個絕望是漢庭賜封給他的,他忠於漢室,所以以其說關羽“珍惜”亭侯爵位還不如說他忠於漢朝,從而表現出對漢庭頒佈的命令和聖喻的無條件尊崇!

  • 4 # 使用者渤海潮生

    古時漢制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即表驛路長度,又表治所範圍。亭長比村長里長大比鄉長應該同階。侯爵官俸按糧食計算,二萬石二千石都有。侯位是有資格在封地收稅的。漢壽亭侯即大漢朝壽亭這塊方圓內所有百姓國賦稅收不交國庫了,交給關羽作俸祿,也許五百戶賦稅,也許幾千戶賦稅,看壽亭此處戶口田畝多少,漢稅文景時三十抽一,畝產三百多斤。一戶種三十畝地。少算二千戶怎麼也得每年十萬斤糧食吧!關鍵是漢制非軍功不得封侯。故說裂土封侯是漢朝最高榮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收益。蜀漢關羽總不能去曹魏領糧食吧!

  • 5 # 亮羽飛雲99

    官其實不大,是候爺裡面最小的一級,但好歹也是候爺了。

    按照級別候爺在王爺之下,屬貴族身份了,應該是高於百官了。候爺應該是有封地的,封地內錢糧人口都歸候爺,而且是世襲,也就是與國同休。亭候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幾個村。

  • 6 # 客居地球三千年

    漢壽亭侯的封號為什麼讓關羽那麼榮耀和滿足呢?劉邦當過亭長,這“漢亭”兩字比鄉侯、縣候更尊貴。張飛、馬超是鄉侯、諸葛亮、魏延是縣候、劉備是亭候,張遼、于禁、張郃、樂進都是亭候。

    但叫漢亭的只有關羽。

  • 7 # 三國逐夢

    漢壽亭侯,列侯的一種,漢承秦制,爵分二十等,列侯就是最高的一爵位,李廣奮鬥一生,始終未能封侯,鬱鬱而終。要知道,大漢的列侯,是可以傳承世襲的,而且有自己的封邑,可以說一旦封侯,子孫就衣食無憂了,所以受到追捧。

    關羽的漢壽亭侯就是其中的一種,漢壽是荊州刺史部下轄縣,封侯時尚在荊州牧劉表手中,所以只是一種榮譽,而無實惠,不能享有封邑產出。這個爵位,是他在投降曹操時所封。這個時候,曹操為司空,還不是之後權傾朝野的大漢丞相。關羽封侯,受命於大漢朝廷,而大漢享國四百年,是人們心中的正統,所以關羽對此十分重視。

  • 8 # 四川達州

    漢壽亭侯,不是官。

    漢代雖表面繼承秦朝20等爵制,但實際上西漢中期以後民爵已廢。所以漢朝爵位後期只有兩個等級。

    宗室最高封王,王只一級,就是國王。

    第二等是侯。

    侯又分兩個大等級,一是關內侯,是沒有封地的。二是列侯。是有封地的。

    列侯細分為縣侯、鄉侯(次者都鄉侯)、亭侯(次者都亭侯)。

    其中,縣侯是比較少的爵位,比如諸葛亮的武鄉(縣)侯,魏延的南鄭侯。則張飛的西鄉(縣)侯也是一樣。

    關羽220年初被殺,到死都只有漢獻帝曾經封的漢壽+亭侯,因為這時候劉備僅僅自稱漢中王,還沒資格授予爵位。

    因為這個關係,諸葛亮劉禪後面給關羽兒子關興繼承漢壽亭侯,但給予了更大等級的封地就是暇萌縣,所以蜀漢實際給予關羽關興的也是縣侯爵位。

  • 9 # 2許雲輝

    漢壽亭侯並非官職,而是爵位。“封侯”,是古人的最高追求和理想。封侯意味著他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光宗耀祖。因此,飛將軍李廣一生最大遺憾就是未被封侯。

    據《後漢書.百官志五》載:列侯(諸侯)依功勞大小分三等:縣侯、鄉侯(如孔明被劉備封武鄉侯)、亭侯。亭侯,即食祿於亭。亭是留之意,“漢家因秦十里一亭”,劉邦就當過亭長。

    關羽以“漢壽亭侯”爵位自豪的原因有二:一是此侯乃東漢朝廷所封,所以劉備稱帝后不能超過朝廷重封,直到關羽死後才追諡其“壯繆侯”;二是劉備稱帝前,朝廷封的爵位也僅是與關羽平等的“宜城亭侯”。因此,關羽有足夠的理由為“漢壽亭侯”爵位自豪。

  • 10 # 使用者7023964942

    漢壽亭候,是保衛漢室的皇家護衛隊長,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是親王手下的大將,但沒有實際可調動的軍隊!古代的王侯將相,侯,是緊次於王的待遇的官員!劉備統一西南後把荊州給關羽把守,一方面是關羽有這個能力,一方面兌現有福同享的若言,還有就是關羽的身份漢室亭候相符。劉備稱皇帝了,說白了就是封關羽為荊州王。後來關羽被呂蒙打得到處亂串時,劉備是不會出兵的,劉備是等著呂蒙收拾了關羽,才親啟80萬大軍去收復荊州,但事不如願。以失敗而告終!

  • 11 # 神兜兜三國

    首先,漢壽亭侯不是官職或官位,而是爵位。官位和爵位是完全不同的。

    1、官位是不可以繼承的,而爵位,則是可以繼承的。故在史書中,如《三國志》中,屢屢出現“襲爵”(如《夏侯淵傳》)、“子某某嗣”等字樣,表明他的嫡(長)子繼承了爵位。

    2、官位是變動的,爵位則是相對固定的。官位是變動的,當什麼官,後來改當什麼官,或者退隱不當官了,相對而言,官位變動比較大,而爵位則是比較固定的,沒有官位變化那麼快,而且,爵位也不能隨意自行放棄的。

    其次,漢壽亭侯屬於東漢的列侯。

    1、東周時期,秦國實行“二十軍功制”,最高一級的軍功封賞,爵位名稱就叫“徹侯”(漢代改稱“列侯”),但在東周時期,不是稱之為“某某侯”,而是稱之為“某某君”,其中的“某某”,是某個城池的名字,比如,田文是孟嘗君,完整的解釋,就是田文是孟嘗縣城的侯;衛鞅(後稱:商鞅)是商君,就是“商縣的侯”,“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2、西漢時期,繼續沿用列侯這個爵位,但直接用“侯”而不是用“君”表示。

    西漢時期,繼續沿用列侯這個爵位,主要變革,是不再稱“某某君”了,而是直接稱之為“某某侯”。

    比如,張良為留侯,就是“留縣的侯”;“雍齒為什方侯”,雍齒當了什方縣的侯。“某某侯”,往往是指“某某地方的侯”。

    當了“某某地方的侯”,這個“某某地方”的賦稅,就全部歸屬於他了,不屬於地方財政了,而這個“某某地方”,就成了他的“食邑”。

    在西漢一朝,“某某侯”中的“某某”兩字,主要就是縣城的名稱,在西漢,侯就是“縣一級的侯”。

    再次,到東漢時代,產生“鄉”、“亭”侯。

    在西漢,侯就是某某縣的侯,如果得到侯爵,那他的封地或食邑,至少是一個縣,相當於後來東漢的“縣侯”。到東漢時代,細化侯爵,從原先清一色的“縣侯”,變出了“鄉侯”、“亭侯”。

    即從東漢開始,才有“某某鄉侯”或“某某亭侯”。此時的侯爵,從封地或食邑的大小,細分成“縣侯”、“鄉侯”、“亭侯”。這三種侯爵,可以統稱為“列侯”,但其中的“縣侯”,還能被稱為“諸侯”,一個縣可以成為(藩)國,在史書中,有些縣,被標註為“侯國”,故縣侯可以被稱“諸(侯)國的侯”,而鄉、亭則不能成為“藩國”,故鄉侯、亭侯是列侯,而不能稱之為“諸侯”。

    又者:有爵之人,才屬於“貴族”。

    1、形象的講,皇帝這個稱號,是爵位而不是官位。有爵位,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僅有官位,還不能成為貴族,一旦罷官或退隱,那就屬於平民(良家)階層。

    2、有爵位,才屬於“功勳階層”。對於皇宗以外的人,有軍功,才可能會被授與爵位,如“二十軍功制”,一旦授予爵位,那就表明他是“功勳階層”了。在兩漢時代,普通當官的,即使當上了最大的官,沒有爵位的話,最多形成“士族”而已;若有爵位的話,那就是“貴族”。

    3、爵位可以代代相傳,(嫡)子孫都是貴族。官位是無法繼承的,一旦子孫沒當上官,那就成平民(良家子弟)了。但爵位則是可以代代相傳的,他的嫡子嫡孫都自然的成為貴族,在同等條件下,絕對可以優先當官。

    關羽的漢壽亭侯,雖然封地或食邑比較小,僅僅一個“漢壽亭”範圍內,大約為十里(十里為亭,五里為郵)。但是,從此開始,關羽就成為“有爵之族”,成為貴族階層,雖然是貴族階層中的最低層,但絕對可以笑傲那些平民或普通官員(無爵)了。如果在正常年代,可以吃喝不愁,即使退隱不當官,每年都有賦稅,且能傳給子孫後代。

  • 12 # 山河明月

    漢壽亭候不是一個官職,是漢朝的一種軍功爵。關羽降曹後,曹操引關羽朝見漢獻帝,漢獻帝給關羽的官職是偏將軍,後因誅殺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曹操表奏朝廷,晉關羽漢壽亭候爵。

    漢朝承秦制,共設立軍功爵二十級。其中,侯爵是軍功爵中的最高等級,分為關內候和列候,列候原名是徹候,因避漢武帝劉徹的名諱,而改為列候。在級別序列上列候高於關內侯。漢朝的列候又分為縣候、鄉候和亭候,其中以縣候級別最高,鄉候、亭候次之。

    那麼,關羽的漢壽亭候屬於哪種軍功爵呢?很顯然,是屬於列候中的亭候。只是,這個地方有個歷史懸案,漢壽亭候到底是何解?漢朝的壽亭候?漢壽縣的亭候?

    在我看來,兩者都不對。因為在《三國志集解》中有一段記載:

    亭候之號,不得襲用縣名。

    所以說,解釋為漢壽縣的亭候是不對的。畢竟東漢末年享有亭候爵位的文臣武將沒有一個是帶有縣名的。如,龐德的關門亭候,荀彧的萬歲亭候等。

    解讀為漢朝的壽亭候,其實也說不過去,沒有哪個朝代封爵要加上朝代名的,漢朝終其一朝,沒有一個帶朝代名的侯爵,我想漢壽亭候也不例外。

    我認為漢壽亭候的比較準確的理解應該是以漢壽縣之一亭為食邑,這樣的解釋就能說得通了。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個漢壽亭候其實是一個名義上的侯爵,關羽應該是得不到任何實惠的,畢竟當時的漢壽縣不在曹操集團的實際控制之下,漢壽縣屬於武陵郡管轄,也就是荊州集團的地盤,還並沒有歸順曹操,能給曹操集團繳納賦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那麼關羽又為何會如此珍視呢?我覺得主要有一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東漢末年,軍功爵制度形同虛設,朝廷為籌集糧餉,濫設軍功爵、買賣軍功爵現象非常普遍,曹操執掌大權,分封了很多有名無實的爵位,以至於到了封爵不喜、奪爵不懼的程度。所以,朝廷明文規定,對於立功的軍士,除了關內候和列候,朝庭一般只授于軍職,這個時候關內候和列候就顯得珍貴了。關羽珍視也自在情理之中。

    第二,漢壽亭候是劉備集團得到的第一個侯爵,還是最高等級侯爵列候的一種,以關羽驕傲不可一世的性格來說,這絕對是他最大的炫耀資本,逢人必提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漢壽亭候是漢獻帝親封,是關羽“上報國家,下安黎庶”政治主張的最好明證,珍視這個爵位,也印證了關羽忠於漢室的一片赤誠之心。

    第四,這一點與後人有關,習慣於用漢壽亭候來稱呼關羽,因為關羽死後,世人認為蜀漢集團給他的諡號“壯繆候”實在不太好聽,武功高強卻沒有實現自己抱負的能力,其實對關羽的評價還是很貼切的,只是世人無法接受,覺得義薄雲天的關羽,不應該得此評價,哪怕有麥城之敗,那也是雖敗猶榮。所以更願意稱呼他為“漢壽亭候”,久而久之,也就以為關羽也是一直這麼介紹自己的了。

  • 13 # 小太陽D

    漢壽亭侯其實在漢代並不是一個有實權的官職,但是卻是一種級別很高的爵位。至於為什麼能讓關於及其珍惜呢?這是因為這個爵位是自己在戰場上透過軍功得來的,並且是自己效忠的大漢王朝正兒八經的認證透過的。

    關羽的漢壽亭侯怎麼得到的

    東漢時期建安四年,劉備背叛了曹操殺掉了徐州刺史車胄,並且自己傭兵佔領了徐州。曹操大怒之下,為了防止劉備站穩腳跟,在自己和袁紹官渡之戰決戰前夕,親自率軍前往徐州,將劉備擊敗,並且俘虜了關羽,在手下一眾將士的反對下,還封了關羽為偏將軍。

    收拾劉備之後,曹操率軍抵達官渡,袁紹派出手下大將顏良、淳于瓊等人率兵十萬,攻打曹操佔領的白馬。曹操在荀攸的建議下,迷惑袁紹部隊,之後顏良果然中計。關羽作為被排出來的先鋒,遠遠就瞧見了顏良的帥旗,亂軍之中策馬揚鞭來到顏良面前,在顏良反應過來之前,一槍將顏良刺死並且砍下他的首級。

    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之圍——《三國志》

    為了表彰關羽在這場戰爭之中的功績,“朝廷”封他為漢壽亭侯。而關羽也十分珍視這個封號,後來在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自報這一封號,吾乃漢壽亭侯,關羽。

    漢壽亭侯到底是什麼官職

    漢壽亭侯並不是一個官職,關羽被封的偏將軍才是一個官職。自古以來講究職以能授,爵以功賞。官職是屬於行政職位,有具體的職務和對應的需要管多少人做多少事,並且會有考核,而爵位則屬於榮譽系統,沒有具體的職務也就沒有必須要做的工作。只有做出重大貢獻者,才會被授予爵位。

    早在秦朝商鞅變法的時候,就設定了二十個等級的爵位。一為公士;二位上造;三位簪嫋;四為不更;五為大夫;六是官大夫;七是公大夫。。。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漢朝建立之後,承襲了秦朝的爵位制度,並且添加了王爵。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為了避免和劉徹同字,徹侯就改為了列侯。西漢初期,大封群臣,封為列侯者很多,那個時候列侯的封地也很大,到了東漢末年,列侯封地就很小了,大的不過就是四個縣,小的甚至只有一個亭(一個亭有多大,《續漢書·百官志》“一里百家”的文字,推論說漢制是“千家亭長”。劉邦就做過泗水亭長,也就差不多管了一千多戶人家)。

    根據《後漢書·百官志》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所以列侯根據功勞大小分為縣、鄉、亭。

    關羽為什麼這麼珍惜自己的亭侯爵位

    如上面所說。關羽的亭侯,就在列侯中,雖然是最低等級的列侯,卻也是二十爵位中級別最高的列侯了。想張飛那麼勇猛,封為侯也是在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二十年之後了,而且還是劉備稱帝之後才封的,並不是正兒八經的大漢王朝。

    再有關羽的大哥劉備,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時候,劉備也是被封為宜城亭侯,一直到公元219年,才晉封為漢中王,變成了王爵,在這之前,劉備也是當了23年的亭侯。所以關羽這個被漢王朝封的亭侯,對於關羽來說,可以說是莫大榮焉。

    雖然最後關羽敗走麥城,但是關羽可以說是以自己一個荊州的兵力敗給了東吳和曹家兩家兵力,可以說是雖敗猶榮了,而漢壽亭侯這一封號,也可以說是對關羽功勞方面最高的評價,最大的獎賞了。

  • 14 # 淡忘憶

    前言:漢壽亭侯是什麼官職,能讓關羽極為珍惜?

    漢壽亭侯的意思是“漢壽之亭侯”,漢壽應該是地名,亭侯是爵位,沒有權柄,不是官職。只是被認可為有一定的身份、地位。中國古代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高階的會擁有食邑,如“萬戶侯”食邑萬戶。“封侯拜相”,“侯”指爵位,“相”是官職。“侯”還在“相”之前,可見爵位的重要性。

    關羽這個“亭侯”是侯內較低的,上面還有縣侯、鄉侯。沒有食邑,沒有封地,但關羽依然十分珍惜。

    荀文若我們今天就不聊了,只說說關雲長。

    一、桃園三結義的初衷,是“匡扶漢室”

    黃巾起義之後,大漢江山風雨飄搖。年輕的關羽心憂天下,四處奔走,才會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當時的三人,可謂是仁人志士,意氣相投,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三人結義的基礎是“報效國家,匡扶漢室”,如果當時是為了扶劉備當皇帝,可能也就不存在“桃園三結義”這著名的橋段了。

    二、“降漢不降曹”,走投無路下的堅守

    已方潰敗,兄弟離散,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面對曹操的收買,關羽的底線就是“降漢不降曹”,心裡認定他就是大漢子民。也是在這次,被封為“漢壽亭侯”。

    三、華容道“義釋”曹操,主要為忠

    華容道上,只率27騎殘兵敗將逃亡的曹操疲憊不堪,以逸待勞的關羽此時要殺曹操易如探囊取物。但關羽寧願冒著違反“軍令狀"而殺頭的危險也要放過曹操北歸。你認為關羽真的僅僅是“報恩”嗎?

    曹操乃大漢丞相,軍權民權集於一身。殺了曹操大漢將傾,天下大亂,漢室在赤壁之戰後就得崩潰。所以,關羽殺不下手。

    另外有個原因就是劉備、諸葛亮也不能讓曹操死,曹操不死是荊州地區四個郡能落袋為安的關鍵。

    四、劉備自封”漢中王“時關羽的態度耐人尋味,而被封的官職關羽也沒怎麼用過

    而劉備封關羽的職位“前將軍”,關羽並不感興趣。關羽對外的旗號依然是“漢壽亭侯”。

  • 15 # 大秦鐵鷹劍士

    侯爵並不是官職,而是爵位,是一個人臣在生前能得到的最高爵位。漢朝規定,非軍功不得封侯,這裡的軍功是很大的軍功,比如李廣將軍征戰一生,都沒有得到封侯的機會,原因就是他的軍功不夠。關羽在曹操麾下效力,於萬人之中陣斬河北名將顏良,遂解白馬之圍。曹操將關羽之軍功報漢獻帝,受封漢壽亭侯,這是關羽獲得的中央官方爵位,非蜀漢地方政權所封,故關羽十分珍惜。

    爵位跟官職是不一樣的,爵位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官職是所管職事的名稱。比如說,同樣是丞相一職,商鞅的爵位是大良造,張儀的爵位是武信君。再比如說,同樣是上將一職,白起的爵位是大良造、武安君,王翦的爵位則是武成候。關羽被大漢朝封為漢壽亭侯,官職是偏將軍。蜀漢政權給關羽的爵位是壯繆候,官職是前將軍。關羽在漢朝和蜀漢的爵位等級一樣,但在蜀漢的官職要大一些。

    關羽的官職一直在升遷,但他最看重的還是漢壽亭侯這個爵位,因為含金量最高。最開始追隨劉備時,關羽的官職是馬弓手,也就是一名士兵,不過關羽以馬弓手的身份斬殺了西涼悍將華雄,一戰成名。劉備在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統領部下,官職雖小但軍權很大。劉備當徐州牧時,關羽的官職是下邳太守,不久曹操擊潰劉備,關羽降曹。

    關羽投降曹操後,曹操在當時自己手下諸多親信大將還只是校尉中郎將的時候,就一下子封關羽為偏將軍,可見曹操對關羽十分看重。白馬之戰後,關羽因功取得侯爵,之後他拋下偏將軍的官職,投劉備而去。劉備拿下荊南四郡後,以關羽為蕩寇將軍和襄陽太守駐守荊州;劉備佔有成都後,封關羽為前將軍。

  • 16 # 首刊

    漢朝時期,“侯”的職位並不高,只是一種身份和榮耀的象徵。

    小說三國演義和京劇甘露寺都曾提及關羽拒絕受封侯爵一事。話說,關羽帶著甘夫人和糜夫人,不遠千里之遙、不畏艱難阻隔,也要找到劉備和張飛,只為當年桃園三結義時的允諾。途中,曹孟德為留住關羽可謂是煞費苦心,威逼利誘下,金銀財寶、設伏阻擋暫且不說,關羽都毫無畏懼,更不為之心動。面對聖人一般的關羽,曹操曾狠下心、下血本拿出一件物品,讓關羽確實做過一番思想鬥爭,此物便是漢壽亭侯印。

    解讀漢壽亭侯

    曹操的用意很明確,只要關羽肯留在曹營,自己與二位嫂嫂安置妥當不說,還要給他封侯的禮遇。長期以來,專業界或是業餘界對“漢壽亭侯”的理解各執一詞。有人說,漢是漢朝的國號,“壽亭”乃是地理名稱,“侯”自然是封號。同時也有人說,漢壽才是地理名稱,亭侯才是封號。到底哪一種說法正確呢?

    可以肯定地說,前者“漢-壽亭-侯”是一種誤解,後者“漢壽-亭侯”才是有實有據的解讀。

    漢壽亭侯的由來非常有一次。關羽聽從故友張遼的勸解,暫時帶領二位嫂嫂寄居曹營,一方面出於好武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有“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意思,恰逢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打得不亦樂乎,袁紹帳下兩員大將顏良與文丑,素有萬人敵的稱號,曹操帳下沒有人能夠與之抗衡。關鍵時刻,關羽站出來替曹操秒掉顏良和文丑兩員悍將。

    曹操看到關羽斬殺顏醜文良時的勇猛,對關羽更加欽佩喜歡,總想著如何留住關羽為自己所用。隨即上表請求封關羽為壽亭侯,侯印製作好後,委託“媒人”張遼前往送去。關公接到“壽亭侯”的侯印後堅辭不受。張遼實在看不下去,問關羽說“雲長前日立下大功,區區封侯不足為過”。

    關羽堅決不受,讓張遼將侯印帶回去奉送曹公,張遼為人憨直,不通人情世故,將自己與關羽見面時的情況,一五一十告訴曹操。

    曹操聽後,哈哈大笑說“操失計較”。然後教人取走侯印,將此前的刻字削去,重新鑄上“漢壽亭侯之印”六個字。

    新印鑄造完畢後,曹操再遣張遼前去送印。沒想到關羽看後大喜,說“丞相知吾意”。隨即欣然地接受封賜。

    從這段三國志記載中,雖然壽亭與漢壽亭僅僅一字之差,卻能看出關羽的品德之高尚,人格之偉大,思想之純潔。“壽亭侯”與“漢壽亭侯”的區別就是有沒有“漢”字,區區一個“漢”字關係重大。若是沒有漢字的“壽亭侯”,會讓世人難以分辨到底是誰家的“壽亭侯”,漢家的還是魏家的?

    所以,最初“壽亭侯”時,關羽堅辭不受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想自己是漢朝劉氏的家臣,若是接受不明不白的封賜,恐怕會遭人口舌。

    什麼是亭侯呢?要從秦朝時期流傳已久的“二十等爵”說起,秦朝老在以前便確立軍功爵制度,將爵位劃分為十二個等級,其中排名最高的等級“侯”,稱之為徹侯。劉邦代秦立漢,由於立國不久,制度草創,漢朝很多的措施都是效仿秦朝,所以才有“漢承秦制”的說法。

    漢朝全盤吸收秦朝“二十等爵”的軍功爵制度,直到漢武帝劉徹繼位以後,為了避諱起見,將“徹侯”改名為“通侯”,或者稱為“列侯”。

    列侯的待遇有哪些呢?根據後漢書百官志的記載,列侯中功勞最大者享有一縣之地的食邑,功勞相對較小者,依次享有鄉侯、亭侯。這與漢朝實行的區域以“州、郡、縣、·鄉、亭、裡”為層級劃分相一致。因此,亭侯屬於眾多侯爵中的末等侯。

    漢壽是指什麼

    漢壽是漢朝的縣名。所謂的“漢壽亭侯”實際上指的是,關羽享有漢壽縣中,一個亭的侯爵待遇。陳壽的三國志有過漢壽縣的記載,大致位於川蜀地區,但是也有一說是湖南境內的漢壽。具體是哪個區域的漢壽縣顯然不重要,因為中華文明幅員萬里、疆域遼闊,出現重名的現象不足為奇。

    雖然漢壽亭侯中的漢壽縣具體在哪,早已是千古悠悠無從考證的事兒。但關羽授侯的故事應該是史實。從拒絕“壽亭侯”到接受“漢壽亭侯”,後人應該從關羽身上學到兩點品質:

    1.無功不受祿。曹操最初給關羽“壽亭侯”,顯然要比“漢壽亭侯”的層級要高,曹操想以高規格的功名利祿收買關羽,可是關羽非常有自知之明,秉著無功不受祿的態度,有多大的功勞領多大的賞兒。

    2.興漢不助操。由於“壽亭侯”名義上是漢獻帝冊封,實際上是曹操的個人意願。憑空一個“壽亭侯”到底歸屬漢家還是曹魏呢?誰也說不清楚,所以關羽斷然拒絕,非得弄明白是漢家冊封,才肯欣然接受。關羽真的無愧於“義薄雲天”。

  • 17 # 農民工說古道今

    漢壽亭侯這四個字經常被一些人誤讀為漢·壽亭侯,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解讀。關羽並不是漢王朝的壽亭侯,而是漢壽·亭侯。亭侯是爵位等級、漢壽是封國名,簡單說就是被封在漢壽這個地方作為封國的亭侯。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漢壽亭侯不是官職!它只是一級爵位。或者換一種說法,爵位只是一張可以傳代的“長期飯票”,與官職沒有半毛錢關係!簡單說就是,受封或承襲爵位者不一定有官職在身,他只享受與爵位相關的政治、經濟待遇,在一些朝代也擁有相應品級,但並不與官職掛鉤。歷朝歷代,只擁有爵位而不擔任任何官職者大有人在。反之,不少出將入相者,雖然位極人臣,卻未必就有爵位在身。

    何謂亭侯

    亭侯是東漢時期列侯的一個等級,列侯原名徹侯,源自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後出現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徹侯是二十等軍功爵的最高等級,位於關內侯之上,擁有實打實的封地作為封國。漢承秦制,漢王朝建立之後,基本沿襲了秦王朝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後來,為了避漢武帝劉徹的帝諱,漢王朝將徹侯改為了通侯,有時也叫列侯。

    西漢時期,列侯並沒有被細化,只是將封國逐步徹底虛化為了食邑。簡單說就是,列侯只能收取封國的供養,不能直接臨民。話又說回來,又何止是列侯,漢王朝的諸侯王最後不也同樣淪落到了這種地步?東漢時期,因為西漢時期列侯爵位的濫封,列侯爵位的含金量也大不如前。為了加強列侯爵位的含金量,漢王朝又對列侯爵位進行了細化,將之分為了縣侯、鄉侯、亭侯三個等級,縣侯基本類似漢初的徹侯、食縣,鄉侯、亭侯的封國則相應縮減。東漢時期給功臣的封爵大多是亭侯,鄉侯相對較少,縣侯就更加是鳳毛麟角了。比如功高震主的諸葛孔明,其最高封爵也不過就是個鄉侯而已。還有後主劉禪的老丈杆子張飛,他的西鄉侯同樣是鄉侯。

    為何諸葛亮、張飛封鄉侯,關羽只是亭侯

    諸葛亮和張飛的鄉侯是蜀漢政權所封,說白了,名不正、言不順。連蜀漢政權的皇帝在《三國志》裡都只是“主”而不是皇帝,就更別說是他們所封的列侯了……而關羽的漢壽亭侯卻不同,雖然關羽受封時曹孟德早已“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早就成了“籠中的金絲雀”,但好歹名義上這個漢壽亭侯還是漢王朝正兒八經冊封的,含金量要遠比蜀漢政權所封的鄉侯高得多!曹魏和晉王朝可以不認劉備父子封的列侯,卻不得不承認漢獻帝封的列侯。因為晉王朝的正統地位源自於曹魏,而曹魏的正統地位則源自於漢王朝!無論曹魏還是晉王朝,否定漢獻帝就是否定自己,老曹家和司馬家再傻,也不會做這樣的事情。

    與此同時,蜀漢政權也一直打著“大漢正統”的幌子,他們也必須承認漢獻帝的地位!因此,關羽的漢壽亭侯含金量自然與眾不同,關羽比較珍惜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為何劉備沒有給關羽晉爵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歷史背景。蜀漢政權給諸葛亮、張飛封鄉侯,都是劉備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之後的事情了。在劉備稱帝之前,張飛的爵位也只是亭侯而已。在劉備稱帝之後,張飛才被晉爵西鄉侯。

    那麼,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時關羽在幹什麼呢?此前已經兵敗被殺了……一個敗軍之將、連自己的小命都丟了,劉備怎麼可能給他晉爵?明不正、言不順呀!兵敗都可以晉爵,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因此,劉備可以打著“為關羽復仇”的幌子伐吳,卻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給他晉爵。所以,章武元年張飛成了西鄉侯,而已故的關羽卻只能在陰間繼續當他的漢壽亭侯。短短三年之後,劉備作古,對於新上臺的劉禪而言,早已成了枯骨的關羽對自己已經沒有任何用處了,也就沒必要給他晉爵了。從劉禪後來給關羽的諡號“壯繆”來看,這位少主子對關羽似乎並沒有什麼好感,不給他追晉爵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綜上所述,關羽生前之所以珍惜漢壽亭侯這個爵位,是因為這個爵位名義上是漢王朝所封,比蜀漢政權所封的爵位含金量要高。更何況,漢王朝已經封了,劉備也不便再給關羽徙封其他封國。畢竟,劉備一直打著“大漢正統”的幌子,是不能輕易否定漢獻帝的。至於後來張飛晉爵西鄉侯,而關羽卻未能被追晉鄉侯,主要還是因為關羽最後謝幕的那場兵敗。敗軍之將,不被追究責任已經謝天謝地了,劉備怎麼可能還給他晉爵?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劉備死後,劉禪本就對關羽沒有好感,加之他已經作古多年,自然就更加不會給他追晉爵位了。因此,直到蜀漢政權滅亡,關羽的爵位一直都是漢壽亭侯。

  • 18 # 一半秋色

    嚴格來說,漢壽亭侯不是什麼官職,而是一種爵位,就好比現在官員的級別。

    譬如地級市市長,一般是正廳級的,“廳”是他的級別,“市長”是他的官職。

    那麼,關羽的官職是什麼呢?

    應該是將軍,後來任襄陽太守,這才是他的官職。

    關羽非常珍視“漢壽亭侯”這個爵位,不管走到哪,總喜歡讓士兵舉起大旗,旗上金光閃閃四個大字,“漢壽亭侯”!

    人人都有虛榮心,關羽似乎更甚,這從關羽的自我介紹中可以窺探一二。

    關羽未成名之前,一般自我介紹是“關某”,或者說“關羽”,連家鄉都不提。

    而張飛一般自稱“燕人張翼德”,趙雲呢?一般自稱“常山趙子龍”!這兩人都採用家鄉+姓名模式,可關羽卻獨樹一幟,從不肯提家鄉的名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關羽不愛家鄉,因為他在老家混得並不好,他在老家犯了事,殺了人,是在逃殺人犯,如過街老鼠一般,四處逃竄,他要是回到家鄉,估計立馬被鄉親們合力捉住,扭送官府繩之以法。

    所以,關羽從不肯提家鄉的名字,就連陳壽寫《三國志》,都沒搞清楚關羽老家在哪裡!

    有時候,關羽根本不作自我介紹,上去就幹,甭廢話,《三國演義》經常出現這個詞,“更不答話”!

    當年殺顏良就是如此!

    古代兩將對戰,一般要先自我介紹,互報姓名,你叫什麼,我叫什麼,刀斧之下不殺無名之鬼,到了陰曹地府至少知道殺他的人是誰!

    當年,關羽大戰顏良,顏良還是慣性思維,他認為得先互報姓名,之後才能開戰!

    後來,顏良正等著關羽自我介紹呢,忽然關羽騎著赤兔飛過來了,顏良剛要大喊“來將何人,怎麼不報姓名?”,話音剛落,他的腦袋被削掉了大半!

    關羽不肯自我介紹,除了因為是在逃殺人犯,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官職,他是劉備手下的小小弓馬手,不值一提!

    他總不能說“吾乃弓馬手關羽吧!”,會讓人笑掉大牙的!

    自從關羽成了漢壽亭侯之後,自信多了,變得非常喜歡自我介紹了,逢人便講“我乃漢壽亭侯關羽!”,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後來,劉備當了皇帝,大封諸將,封了好幾個侯,但關羽仍舊沿襲了“漢壽亭侯”的爵位,並沒有更換,這是因為漢壽亭侯是漢獻帝親自任命的,正兒八經的官方認證,比不得劉備授予的假冒偽劣認證。

    關羽之所以如此珍惜漢壽亭侯的爵位,原因就在於此!

  • 19 # 朕想你了l

    漢壽亭侯並不是官職,而是爵位。其中“漢壽”是地名,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漢壽縣。“亭候”是爵位等級。漢制侯爵銜按大小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其中縣、鄉、亭都是指封地的大小和爵位的尊卑,關內侯沒有封地。一般縣候封萬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萬戶侯”。亭候封十里,所以亭侯並不算很大。

    歷史上關羽對於“漢壽亭侯”的爵位是否“極為珍惜”不得而知,也許是後世人們把“漢壽 亭侯”錯誤的拆讀成“漢,壽亭侯”。寄託了關羽對漢朝的忠誠感和歸屬感。這其實應該是歷史的一個美麗的“誤讀”和後人的“臆測”。

  • 20 # 祥子談歷史

    建安五年,關羽“策馬剌良(顏良)於萬眾之中……遂解白馬圍”。因此,曹操上表漢獻帝封“羽為漢壽亭侯”。(《三國志·關羽傳》)

    這也是關羽有生之年唯一的一次爵位封賞,並且還是他一人獨享,能不珍惜嗎!但是,“漢壽亭侯”並非官職,而是可以世襲的、有封地的“爵位”

    此後,關羽又分別得到劉備的三次封賞,即: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建安十九年,劉備入主益州後,“拜羽董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劉備為何始終不給首席大將關羽進封爵位呢?畢竟,張飛和馬超也曾分別進封“西鄉侯”、“犁鄉侯”,而關羽卻只是個亭侯,明顯比二人低一個檔位。不過,相比關羽口中的“軍中老卒”黃忠的“關內侯”則要高一個檔位,而又和趙雲的永昌亭侯相當。

    關羽畫像

    對此,歷史上存在兩種爭議:

    第一種,“漢壽亭侯”由漢獻帝所封,而漢獻帝又代表的是天下大統,其“含金量”自然不是劉備、孫權等“草頭王”的封爵所能相比。

    所以,就算劉備進封關羽為“鄉侯”,也比不了漢獻帝封的“漢壽亭侯”。同時,劉備還不好進封關羽的爵位,以免落下“僭越”的詬病。

    第二種,張飛和馬超的“鄉侯”爵位,都是劉備即帝位後才封的,而關羽又正好在劉備稱帝前就被孫權擒殺,因此也就失去了進封的機會。

    但不管怎麼樣,人們只要一提到“漢壽亭侯”就會想到關羽,若關羽泉下有知,也當為此爵位而自豪了。

    那麼,當時各侯爵的關係和俸祿又是如何呢,為什麼關羽的爵位就差了呢?

    漢朝時期,除皇親國戚外的官員,最高待遇幾乎都是侯爵,而侯爵又分為四等,即:縣侯,屬一等侯爵,食邑達萬戶,俗稱“萬戶侯”,如曹操的武平侯,就是這一等級;鄉侯,屬二等侯爵,食邑達千戶,如董卓的鱉鄉侯、諸葛亮的武鄉侯;亭侯,屬三等侯爵,食邑約百戶,如關羽的漢壽亭侯;關內侯,屬四等侯爵,沒有封邑,只有世襲的榮譽,如在官渡之戰投降曹操的張郃就被封為“關內侯”。

    關羽畫像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關羽的漢壽亭侯處於一個怎樣的檔次了吧。也就是說,關羽的“漢壽亭侯”的食邑僅有約百戶。因此,可以推斷出關羽的封地絕對會是一個小地方。

    同時,又因關羽的封地在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因此關於其“漢壽亭侯”的官爵,也一直爭議不休,難有定論。

    一說是,關羽的爵位是“漢朝”“壽亭侯”。這種說法,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就有說明,“壽亭侯”是關羽的侯爵;《容齋四筆》中也有記載;《明史·禮志》中的地方官在南京雞籠山建造關公廟,也稱關羽為“漢前將軍壽亭侯”;就連《明會典》和宋牧仲的《筠廊偶筆》中也認為關羽的爵位是“壽停侯”,理由是“大內有壽亭侯印”,而湖北荊門縣玉泉的關將軍廟裡還有一方“壽亭侯印”等。

    但是,到了明嘉靖年間,又改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二說是,關羽的爵位就是“漢壽”之亭侯,而漢壽是指地名。這一點,在諸多的史料中,也確實有“漢壽”的地名。如:

    《三國志·潘浚傳》記載:“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

    《水經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注曰:“縣南有晉徵士漢壽人襲玄之墓”

    《南史·劉勉傳》記載:“漢壽人邵榮興六世同爨,悛表其門閭”

    《南史·隱逸傳》記載:“龔祈字孟道,武陵漢壽人也”;

    《晉書·潘京傳》記載:“潘京,字世長,武陵漢壽人也”……

    同時,《陳書·錢道戢傳》中有“漢壽令”之說、《宋書·州郡志》中有“漢壽伯相”之言、《宋書·王鎮惡傳》 中有“漢壽縣子”之語、《宋書·列傳第三》和《南史·沈約傳》中有“漢壽縣伯”之詞等。

    因此,在史學界,多偏向於第二種說法,也就是“漢壽”之“亭侯”

    但是,對於這兩種觀點,祥子並不認同,只因可能存在第三種說法。

    因為,“漢壽”一詞,幾乎在所有的史料中都指向了荊州和益州一帶。但是,當時的曹操還未統一北方,也非常想將關羽收為己用,這才向漢獻帝表關羽為“漢壽亭侯”。如果,這裡的漢壽是指益州和荊州的地盤,這樣的封爵對於關羽來說,就是個毫無價值的虛爵,又怎麼能起到用“官爵”來收服關羽的目的呢。

    關羽雕像

    同時,曹操是否知道益州和荊州一帶有漢壽的地名,可能都很難說,又怎麼可能將關羽的爵位封到這樣的地方呢。

    如果,關羽的漢壽亭侯是劉備所封,這還想得通,畢竟是自己的地盤。然而,事實上,劉備並沒有封過關羽“漢壽亭侯”。

    顯然,若按以上的史料來解釋“漢壽亭侯”的說法,是很不合常理的。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曹操的中原地盤,當時應該有漢壽這樣的一個小地名,但因漢獻帝封關羽“漢壽亭侯”後不久,關羽就“封金掛印”離去。因此,漢壽這樣的小地名,也就在亂世中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並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漢壽亭侯”是代表大漢正統的漢獻帝所封,絕對比曹魏、蜀漢和東吳所封“侯爵”的其含金大太多了,而且還是歷史上唯一的“漢壽亭侯”。所以,就算關羽珍惜,又有何不可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