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囊智囊
-
2 # 北歐銀狼
通過這張圖,可惜清楚的看清楚如果關羽退守麥城的同時立即走臨沮奔上庸入川還是可以突圍的,可惜他守了麥城一個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援兵沒了,突圍失敗被擒。關羽被擒的地方是章鄉離臨沮不到20裡地了。
-
3 # 歷史的詩歌
關羽鎮守荊州之際,諸葛亮特意交代了東和孫吳北拒曹魏,還派了糜芳、廖化等相助關羽,足以見關羽諸葛亮相惜之情。再者說諸葛亮也並非以權謀私害人性命的小人。
總之關羽之死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怨不得別人,尤其不應該扯到劉備諸葛亮身上啊!人性就這麼險惡嗎!兄弟相殺,手足相殘! -
4 # 以圖觀史
你好!我認為劉備諸葛借刀殺關羽這件事情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我分析幾點原因:
第一:關羽被殺以後荊州失守,蜀漢失去了進攻中原回覆漢室的最好支點“荊州”,要知道這地方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荊州地理位置圖)
第二:關羽去攻打襄樊,劉備和諸葛根本就不知道他能吃敗仗,更不知道東吳會從背後偷襲,所以無從談起會借刀殺人,至於為什麼會不出兵營救關羽,要知道蜀漢之地離荊州和襄樊有多遠,不是幾天之內就能趕到的。
(關羽演員飾像)
第三:雖然劉備和關羽之間有傳出不和(如很多人叫劉備稱帝,劉備一再拒絕就是因為關羽不太同意),但是就劉備的人品而言,就因為這點事情對自己的二弟起殺戮之心還不至於,劉備正是因為人品正才被眾人所擁戴的。
所以,綜合上述三點,我個人認為劉備和諸葛亮不可能借刀殺關羽
-
5 # 苦水君聊史
玩陰謀的目的,無非是能夠得到的利益要比失去的東西更多,否則就是笑話了,而劉備和諸葛亮害死關羽,得到的結果是;
1,損失5萬荊州將士和天下第一名將
2,去益州的荊州人馬失去了根基,成為無根之萍
3,失去荊州,增強對手實力
陰謀論能夠存在的基礎是利益需求,比如陰謀論郭循刺殺費禕,是姜維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兵權所為,雖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是姜維乾的,但好歹有個姜維利益需求的存在,而這個劉備和諸葛亮害死關羽陰謀論,劉備、諸葛亮偏偏是半點的好處都沒有得到,連最基本的利益需求都沒有,所以劉備和諸葛亮沒有理由去害死關羽。
-
6 # 凡塵了事
劉備和關羽兩個人是不錯的好兄弟,但是到了劉備做了皇帝的時候。為什麼要借刀殺掉了關羽呢?其實關羽被殺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實不管從那種原因來看,關羽到了後期的時候也一定得死,因為關羽活著會影響到很多的人,所以關羽儘管是義薄雲天的大英雄,但是關羽的下場到了最後是很慘的。
-
7 # 史研
現在天下還沒有得到,劉備自然是不可卸磨殺驢的,要等天下完了,劉備才會有這種可能性。而現在關羽又在打仗的時候,劉備自然是不可能立刻殺掉他,完全是做虧本的買賣,簡直就是把自己的腳砸了。更何況劉備當時還有其他事要去做,根本沒有其他心思,他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了關羽,就證明他非常的信任關羽。
更何況諸葛亮非常喜歡誇獎關羽,瞭解關羽的心思,這個讓關羽非常的喜歡,最後是和諸葛亮是握手言和了,兩個人一起去為蜀國的建立付出了很大的。他們倆關係自然不可能是那種兵戎相近的,而是一起努力去創造美好生活的他們有時候更像一對兄弟一樣是同道中人。
-
8 # 庫庫庫奇奇526
會這麼以為的人是不是腦子有屎?
劉備諸葛亮設計殺關羽,代價是啥?把好不容易弄來的荊州拱手送給孫權?
另一方面,即使是怕關羽擁兵自重不服從指揮,那荊州呢?為了一個不聽指揮的武將連一個重要的根據地都不要了?有這樣的智商劉備居然還能偏霸一方成就帝業,莫非三國時的人都是傻子?
再說戰略規劃,諸葛亮隆中對說的很清楚:跨有荊益,待天下有變時,從益州、荊州兩路分別出兵,天下可定……也就是說,對於劉備集團而言,統一天下的第一要素是跨有荊益,其次是在此前提下“天下有變”,才具備統一天下的機會。劉備為了一個不聽話的武將,連統一天下的機會都不要了?!
最後說一句,翻翻歷史,會有哪個幹大事的政治家會嫌自己根據地多?!
-
9 # 說客先生dys123
這是個偽劣問題!當時三國鼎立時期,先不說兄弟情義!單說當時蜀國面臨的形勢和局面,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沒有任何動搖自己根本的理由,去借刀殺關羽!
-
10 # 浩浩和湯湯
我覺得借刀殺人說不對,劉備孔明最多找人替回關羽。因為荊州局勢一直處於危險之中,當時只有關羽在那邊,要是借刀殺關羽,就等於將荊州讓給孫曹,這是絕不可能的。因為與劉備一統天下的願望相反,也與孔明隆中對中說的相背。天下大亂用人之際,劉備向來招攬人才,即便忌諱關羽也不會因為僅僅的個人感情殺之。有劉備在,孔明更不敢對關羽有殺心。就是關羽調荊州之兵攻樊城,荊州丟失太快,關羽死的也太快,成都劉備孔明根本沒反應過來。這就是呂蒙陸遜高明之處了。
-
11 # 如是吾文
不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問題。
有此一問的背景是:關羽擅自發動襄陽之戰,未得到劉備集團任何形式的支援,任其自生自滅,導致敗亡。
看看《三國志》的記載吧!
《關羽傳》:“是歲(建安24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呂蒙傳》;“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
都直接跳到關羽圍攻樊城,而為什麼攻樊城沒有記錄。這恐怕是造成是關羽挑起襄樊之戰的原因。
為什麼這樣記載?
因為,關於襄樊之戰,曹操陣營相關人物的記載已經說的很清楚。
《于禁傳》:“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傳》:“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
《武帝紀》:“(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初,曹仁討關羽。”
現在清楚了,曹仁為配合漢中之戰,襲擊荊州。關羽自衛反擊。先得人助(侯音造反),後得天助(漢江洪水),反將曹仁圍在樊城。之後,徐晃救襄樊之圍。
呂蒙白衣渡江,曹仁、徐晃反攻,關羽敗走。一系列動作,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以至於曹操在洛陽組織的援救隊伍,還沒到達,戰爭已經結束了。
曹操都來不及,何況劉備呢!
-
12 # 九大山人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在臨沮突圍被潘璋部下馬忠所擒。
所以關羽之死,是死於自己的孤傲自大,中了東吳的詭計。
然而近幾年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認為關羽之死是劉備、諸葛亮的一出借刀殺人之計。
最早提出這個說法的,是章太炎《訄書》中的《正葛》一文,後來人們關於此事的看法,基本上是借鑑此文。
所以要回答劉備諸葛亮有沒有借他人之手殺關羽,為什麼要借他人之手除掉關羽,就得先看下章太炎的這篇文章。
章太炎《訄書》第三十六《正葛》原文:臨沮之敗,葛氏(諸葛亮)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苟羅騎斥侯之疏如是,則政令愈慢矣!皆窺暗者也。
法家之所患,在魁柄下移。移者成於縱橫之辯言,其上則雄桀難御,不可以文法約束者為特甚。故韓非所誅,莫先於務朋黨,取威譽。其在藁萊明堂之間,皆謂之俠。
葛氏亦法家也,行誅於縱橫,而彭漾,李嚴麗於流闢。夫劉封雄桀之次耳,奪孟達鼓吹,守山郡不發兵,罪也。而葛氏特以剛猛難任,不可用於易世之後,勸先主除之。是殺之以其罪,殺之之情則不以其罪也。
如羽,世之虎臣,又非封等倫也。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將掣撓吾大政。故不惜以荊州全土假手於吳人,以殞關羽之命,非冒之也。
一國之柄,無出於二孔,出於二孔,其所舉雖是,而宰相因以不能齊人心,壹法令,則國已分裂矣。雖殺之而疆易侵削,終不以易內訌。
其故事則有蕭何之戮韓信。何公用之於韓信,而葛氏陰用之用關羽。法家之竭忠亦瘁矣,亦其所以為小器焉爾。
吾讀《梁父吟》言“二桃殺三士”。葛氏少時,蓋誦習之。太史公曰:陳平宰割天下之志,見於俎上。嗚呼!若葛氏者,其志亦見於誦詩矣。
一、章太炎《正葛》的主要觀點章太炎認為,關羽之死是劉備、諸葛亮借孫權之手造成的,其中諸葛亮的意見佔主導。
章太炎為什麼認為諸葛亮是殺關羽的“罪魁禍首”,主要有以下幾條理由:
1.關羽危難關頭,諸葛亮沒有派兵相助。
章太炎認為“昧者譏其無遠略,而或解以敗問之未通”,意思是,不明白的人譏笑諸葛亮沒有遠見,而有的人則用諸葛亮想借失敗問罪關羽來解釋,這些說法是講不通的。
因為諸葛亮向來用兵謹慎,切有遠見卓識,不會看不到關羽面臨危機,以上都不是不發兵的理由。
章太炎認為,諸葛亮不去救關羽的真實理由是,關羽“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壓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將掣撓吾大政”,也就是關羽已經成為“虎臣”,不好領導,所以才決心除掉他。
2.諸葛亮曾用同樣的理由除掉了劉封。
對於劉封,章太炎認為“葛氏特以剛猛難任,不可用於易世,勸先主除之。是殺之以罪,殺之之情則不以其罪也”,既然劉封因易代之後不可控制而應清除,那麼關羽也一樣。
3.諸葛亮年輕時喜歡吟誦《梁父吟》。
這首詩講的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核心是假借他人之手除掉政治對手,諸葛亮早就對此道十分諳熟,對於可能構成政治隱患的人,無論是誰都不會手軟。
章太炎後來還說:“諸葛治蜀,賞信必罰,彭漾、李嚴皆縱橫之魁傑,故漾誅而嚴流。”
二、章太炎觀點值得商榷之處章太炎提出的這個觀點的確很驚竦,但論據及推理過程卻相當勉強。有些草率,細心推敲就會發現很多漏洞。
比如說諸葛亮沒有出兵救關羽,看起來是事實,但這裡有客觀原因,章太炎卻沒有考慮到。
關羽突然北伐,而且伐前期勢如破竹,並無危機,後來因孫權發難而突然兵敗,一切都太突然了,來不及反應,即使從成都派兵援救,千里之遙也來不及。
關羽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只能派人向離自己最近的上庸(劉封、孟達)求救。
說諸葛亮除劉封,這也是事實,但諸葛亮的確也有充足的理由,所以能說服劉備。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和劉備都不會愚昧到以失去荊州的代價來除掉關羽。
對劉備來說,失去荊州的代價實在太大了,對諸葛亮來說,這個代價不僅大,而且意味著痛苦和犧牲,諸葛亮有許多親友仍在荊州,難道為了一個關羽就果斷地放棄他們嗎?
從戰略上來說,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說明荊州的重要性。
章太炎的《正葛》一文充滿了猜測的成分,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三、章太炎對自己觀點的修正《訄書》出版15年後的1915年,章太炎對該書做了較大修正,改名為《檢論》重新出版,其中《正葛》一文是章太炎重點修正的一篇文章。
就劉備、諸葛亮借他人之手殺關羽的觀點,章太炎進行了認真反思,他說:“少時所稱云爾,晚涉季世,益窺古人用心”,承認自己當初閱歷不夠,臆猜了古人。章太炎認為,關羽雖然未能較好地落實蜀吳聯盟,但“其才可輔而用也”,劉備、諸葛亮沒有除掉他的理由。
章太炎早年對諸葛亮多有批評,這時也修正了看法,他說:“武侯本布衣諸生,規在救民”,還認為諸葛亮北伐是得到人民支援的,章太炎說諸葛亮“ 始出斜谷, 則三郡響應 ,屯田渭濱 ,而百姓按堵,其以撫和黎庶 ,遠傾敵國,道至弘矣。”
章太炎年輕時丟擲了劉備、諸葛亮借他人之手殺關羽的不成熟觀點,但他又能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對這個觀點進行了徹底修正。這是非常難人可貴的。
我們應該學習章太炎這種嚴謹求學、自我批判的治學精神,而不是亂引他的那些並不成熟的觀點。
-
13 # 飯總的微波爐
看到很多人都說劉備諸葛亮不會借刀殺關羽,由於沒有史實資料,因此無從考證,我認為劉備想處理關羽是真的,但以荊州為代價借刀殺人可能性不高。
1、劉備認為關羽有黑歷史
三國志記載,劉備徐州大敗於高順,兩年後曹操親自攻打劉備,劉備再敗,關羽投降。正史上說是:曹公禽羽以歸。說明關羽是被擒而投降的,但這就有一個問題,被擒就一定得投降嗎,護不護嫂子這一說,正史沒有記載,不論。被擒你可以拒不投降呀。
我們從現在的史書等資料可能可以判斷,關羽大概率是被迫降曹。但當時呢,劉備知道嗎,劉備會不會懷疑,我覺得是有的。說不定劉備可能懷疑關羽主動降曹,之後見袁曹大戰,勝負未定,所以主動回到劉備身邊。因此從劉備的角度,關羽有過這麼一個明顯的汙點。
2、為何讓關羽守荊州
既然關羽有汙點,為什麼讓關羽守荊州?因為也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諸葛亮本就是荊州人士,按照現在的慣例,都要異地執政,因此不宜留在荊州。
從西川調人去嗎?更不可行,西川執政未穩,人心尚未穩固,如此重要職務,還是得用自己人。
我認為劉備這樣的安排自己也覺得是有風險的,因此,劉備在拿下西川后馬不停蹄攻下漢中,就是速戰速決,解決外圍干擾,好為接下來整頓國內勢力做準備,防止荊州生變。
亂世三國,反叛案例層出不窮,一統天下的誘惑擺在面前,具備帝王之實的劉備極有可能對獨佔荊州的關羽心生芥蒂。
3、劉備、關羽各自的心思
我大膽的猜測,劉備拿下漢中後,天下以佔據四分,文臣武將眾多,自己也已經有一批值得信賴的手下,只要休養生息數年,帝王之業可期。這時候必須保證蜀國內部完全在劉備的掌控中,因此在正式攻取中原前,劉備會把關羽調離荊州,或者派自己的親信到荊州,弱化關羽手中的權力。
這時候關羽可能也早就感覺到了,自己坐擁荊州,如果繼續按兵不動,早晚要被劉備喊去成都喝茶,因此主動發起襄樊戰役。用現在的話就是,用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米國的慣用手法。這是整個事件的轉折點。
這時候劉備也毫無辦法,經過幾年發展,關羽在荊州已經勢力龐大,加上關羽文韜武略,性格高傲,手握數萬雄兵,因此發動襄樊戰役符合關羽的需求,不符合劉備的需求。
4、荊州丟失是不是劉備的棄車保帥
這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關羽戰敗,劉備不救,荊州丟失。在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候,劉備應該就明白了關羽的小心思,這時候就兩難了。
剛剛經歷西川、漢中大戰,國力空虛,這時候救援關羽就是再與曹操和孫權結仇,免不了大戰一場,勝負不好說,自己肯定是元氣大損,到時候被兩面夾擊,六成要亡國。不救援,荊州大概率丟失。
所以這裡猜測,劉備為了保住來之不易的西川漢中,所以主動放棄荊州,因此不救援關羽,不是為了殺關羽,主要是為了儲存實力,以退為進,讓關羽消耗魏國吳國實力,未之後反攻做準備。
說到這裡可能會引起爭議,荊州對劉備確實太重要了,但我覺得劉備也沒有辦法。因此在休養一段時間後,劉備第一件事情就是奪取荊州。
因此,劉備一開始只想控制關羽,但關羽作為百年難得的軍事奇才,不會受制於劉備的控制,僅僅在漢中戰役結束後數月就發動襄樊戰役,導致劉備諸葛亮滿盤計劃生變,三國曆史也發生劇變。
-
14 # 海宸書苑
戰術上的巧,永遠不能彌補戰略上的拙。
沒有強大的實力作支撐,再好的戰略都只是空中樓閣,接不了地氣,最終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國與國之間打仗,拼的就是綜合實力,實力不濟,必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劉備諸葛亮為何借刀害關羽?”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一是劉備諸葛亮絕對不會害關羽,劉備是從來沒想過要去害自己的兄弟,他寧願不當皇帝也不願意害兄弟;諸葛亮從來沒敢害過劉關張三人中的任何一人,除非他自己不想活了;二是三國當中,蜀漢是最弱小的一國,只有聯吳抗魏才能有一席生存之地,因此蜀漢絕對不會主動破壞聯吳抗魏的策略,就算要借刀害關羽,也不會借東吳孫權的刀;三是關羽的作戰能力非常強,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尤其是缺兵少將的蜀漢,更是求賢若渴,絕對不想這個時候去損失一名大將;四是倘若真要關羽死,絕對不會讓他這樣死,而一定是戰死——同曹魏集團作戰而死,這樣還能搏得英雄的美名。
從性格上來說,關羽有些自高自大,不怎麼服管:一是對劉備評五虎上將的事情不滿意,還發了脾氣,兄弟之間有了隔閡,劉備就產生了除去關羽的想法;二是一直對只會耍嘴皮子的諸葛亮身居高位不服氣,諸葛亮為了樹立權威,一定會想法除去關羽;三是在《三國演義》裡有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的橋段,讓諸葛亮的計謀落空——且那時關羽還立下了軍令狀,只是後來真人處罰時,劉備出面放了關羽一馬,搞得諸葛亮很沒有面子(只是真實的歷史裡沒有這個橋段);四是有過身在曹營的不光彩的經歷;五是帶著劉備的甘、糜兩位夫人從曹營出來時,有人懷疑在路上關羽有非分之想。
幾千年的歷史,陰謀論者往往都難成大事。關羽的死是大事,沒有誰敢上陰謀。孫權最後決定殺關羽,也是因為有私仇在先——孫權想關羽將女兒嫁給他的兒子,關羽不但不答應,還說出“虎女不嫁犬子”這樣的話,孫權再怎麼次,也是東吳一國之主,且實力比蜀漢還強些,最讓孫權受不了的就是,關羽說這番話的時候,還是在荊州,這可是東吳孫權的地盤——分析一下孫權的心理陰影面積:你藉著我的地盤不還,有什麼資格自稱虎,侮辱我為犬?是可忍孰不可忍——於孫權必奪荊州殺關羽,奪荊州為公、殺關羽為私。最後關羽是死在麥城,而不是死在荊州——這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倘若孫權只想奪荊州,根本就不必再理會關羽,不會在關羽必經之路上設伏,最多隻是叫關羽知難而退——可結果是,關羽無處可退,孫權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一定會叫關羽死!倘若關羽認清了這一點,在手下3萬兵馬紛紛逃回荊州的時候,就知道大勢已去,自己保命要緊,趕緊回西川吧。如果不好意思去漢中見劉備等,就先到成都見劉禪,劉禪是不會拿關二叔怎麼樣的。孫權殺關羽是陽謀,不是陰謀。
關羽一死,許多人一是感情上接受不了,關羽是戰神,不應該這麼死,他們接受關羽的唯一死法就是老死,而不是被別人殺死;二是理智上也接受不了,思維上轉不過彎了,剛剛還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八面威風,手中領兵還有3萬多,轉眼間就在麥城被圍,身邊就剩下幾十個人,同東吳軍隊連個像樣的交手都沒有,敗得太窩囊,倘若沒有內部人的陰謀,實在無法解釋;三是關羽被圍在麥城,居然沒有派人去救援。各種跡象表明,是劉備、諸葛亮想借孫權之手除掉關羽。
這好像有點道理,陰謀是陰謀者的通行證,陽謀則是陽謀者的墓誌銘。
關羽之死,海宸明月一直是這麼認為的:這是劉備集團戰略指導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而歸根結底是蜀漢綜合實力太弱,打了一場根本就打不起的戰役。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為了擴大地盤,同時也為了北伐需要,發動了漢中戰役,這場戰役是場攻艱戰,打得非常辛苦,曹操的地盤豈是別人可以隨便奪的。但劉備集團勢在必得,否則北伐就無從談起。最終以曹操主動撤軍,劉備佔領漢中而告終。戰役於219年5月結束。
為了牽制曹操的軍隊,同時也為了迅速擴大根據地,劉備派人通知關羽率兵攻打襄樊,以形成對曹操的兩面夾擊之勢。倘若劉備集團實力雄厚,這個戰略指導是非常到位的,也是非常厲害的,曹操最怕的也是兩面受敵——倘若此時孫權派兵攻打合肥的話,他將面臨三面受敵。
這個戰略指導上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時間上的錯誤,它要求兩路大軍必須同時攻擊(這裡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已經成了歷史之迷),讓曹操軍隊無法顧及兩頭,但實際上,關羽攻打襄樊時是7月,漢中戰役已經結束,曹操主動放棄漢中,夏侯淵死了就死了,但並不代表曹魏沒有能力守住襄樊,守軍能力不行,可以有援軍——離中原那麼近,地形地勢也比漢中好得多,非常有利於展開兵力兵器和保障。事實證明,援軍一到,迅速與關羽形成對峙局面,戰局朝著有利於曹操的方向發展。
戰略指導的第二個錯誤是錯誤的地點。關羽在荊州的兵力大約在4萬左右,他帶去攻打襄樊的兵力大約3萬。這點兵力用來守荊州還可以抵擋一陣子,可是去攻打重鎮襄樊,顯然兵力不足。攻打襄樊,絕對不能像打漢中那樣打成持久戰,因為曹操最近的援軍——南陽郡的守軍,距離襄樊約300裡地,急行軍2—3天就可以到達。而關羽軍要真正達到牽制曹操的目的,必須迅速拿下襄樊,然後進逼南陽。這樣算下來,關羽要領兵至少10萬人馬,期中2萬人守荊州,5萬人攻打襄樊,3萬人作為先鋒直逼南陽。可是,關羽手中有那麼多人馬嗎?既然沒有那麼多人馬,關羽將戰場選擇在襄樊就是錯誤的。他的戰場只有一個,就是死守荊州。
戰略指導的第三個錯誤是錯誤的物件。劉備拿下漢中後,稱了漢中王。其時與東吳的關係就不怎麼樣了。搞了半天你劉備還想當皇帝,這叫孫權怎麼想得通?不是說好了光復大漢嗎?在這件事情上,孫權天真了一把。還有一件事情直接導致與東吳關係的惡化,孫權想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沒想到關羽不但不答應,還羞辱孫權。再加上孫權一直想要劉備還荊州,自從劉備入川后就有這個想法,你已經有了益州、漢中作為根據地了,該將荊州還過來了。沒想到劉備臉皮足夠厚,從來都沒有想過要還的事情。而此時的曹操,在漢中和劉備打了兩年之後,打算休養生息幾年,短時間內沒有南下的打算。也就是說,關羽真正要防的物件是東吳的孫權。遺憾的是,關羽偏偏出現了重大判斷錯誤。一步錯,步步錯。
再說一些戰術運用或者說細節把握上的問題,關羽久攻襄樊不下,以及曹操的援軍抵達時,應該迅速撤軍——已經達到了調動曹操軍隊的目的;但當知道呂蒙、陸遜已經佔領了荊州之後,正確的選擇應該是迅速入川,而不是還想著去奪回荊州——他手頭上應該只有3萬兵力,到麥城的時候已經跑得差不多了,已經沒有奪荊州的資本,就算是3萬兵力都在也不夠。對於荊州,3萬兵力,守則有餘,攻則不足。這時候關羽應該快速去漢中與劉備匯合,荊州丟了就丟了。何況荊州原本就是東吳的,現在算是還回去了。
結果關羽在麥城等待援軍,耽誤了突圍的最佳時間。其實他冷靜下來想想看,劉備遠在漢中,且剛剛與曹操打了兩年的惡戰,哪裡還能派出一支像樣的援軍來呢?就算能,時間上也不允許。因此,這時候應該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為什麼說劉備攻打漢中、關羽攻打襄樊的戰略指導是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對手呢?這個戰略初一看非常完美,但卻是個空中樓閣不接地氣的戰略:一是曹魏此時沒有關注蜀漢,蜀漢不應該去惹事生非,應該先平定西南,增強綜合實力之後再發展進攻;二是戰略指導應該是打漢中守荊州,或者保荊州打襄樊,只能是二選一,不能都選;三是無論如何此量要穩住孫權,不就是兒女親家的事情吧,劉備直接作主就是了——這也怪孫權手下無謀臣,真要聯親,一國之主對一國之主說嘛,幹嘛去跟目中無人的關羽說呢?看來,孫權也是想以聯親為名製造事端,成則得一好親家,不成則藉機收回一座戰略要地。只是沒想到關羽情商太低,不想聯親就算了,還侮辱人,這就是找死的節奏;四是曹操主動撤軍也打亂了劉備諸葛亮的部署,曹魏集團有能力支援襄樊,而蜀漢集團則無法再派出一兵一卒,漢中戰役打了兩年,“男兵女運”的事情都出現了,對於千里之外的關羽,他們真的是愛莫能助。
沒有強大的實力,沒有絕對的優勢,不要輕起戰端。關羽致死也沒有明白這個道理,當然,劉備、張飛也沒有明白,依然是沒有處理內西川事務增強實力之後又輕起戰端,把原本就非常弱的實力搞得從此一蹶不振,縱然有已近封神的孔明在世,也無法扭轉乾坤。
-
15 # 慄不為
這話子虛烏有的。原因有三。
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這是《三國志》中記載的話。比《三國演義》裡的溫酒斬華雄還要神。
縱觀世界歷史,有幾個人能如關羽一般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而且有勇有謀,忠肝義膽,這等猛將,誰捨得殺,這是其一。
借孫吳的刀殺關羽還送給人家荊州。劉備諸葛亮也太大方了,要知道荊州的戰略位置對蜀國 來說是何等重要,而且如果是借刀殺人,那為什麼日後劉備還舉國之力攻打東吳要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這是其二。
關羽的死,是因為曹魏和東吳雙方夾擊造成的。關羽腹背受敵所以被殺。劉備,諸葛亮再牛,也不至於為了殺一個關羽而設這麼大的局。這是其三。
-
16 # 史學達人
劉備和諸葛亮真的有借刀殺關羽嗎?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了解,殺了關羽對於劉備和諸葛亮來說有什麼好處?
若是沒有好處,甚至是隻有壞處,他們當然是不會殺關羽的了。
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劉備和諸葛亮、關羽是一個利益共同體,他們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諸葛亮和劉備殺關羽是不存在的一件事!
因為關羽的死,直接導致了劉備的荊州給丟失了,同時還損失了一員虎將。
要知道荊州對於劉備來說很重要,可以說只有荊州在,劉備就有統一天下的可能。但是,荊州沒有了,劉備也就不可能完成統一大業了。
當年諸葛亮告訴劉備得力荊州和益州,背上可以攻打曹操,順江而下可以討伐東吳,統一大業之日可待!
這就是劉備佔據這兩個地方的原因。
正是荊州這個地方,對於劉備來說很重要,所以,他才把荊州交給關羽來把守的。
原因就是關羽遇險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人來救他。不管是諸葛亮和劉備都沒有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問一句,劉備和諸葛亮為何沒有來救關羽呢?
事實上當時劉備正在漢中的曹操打仗。諸葛亮在成都給劉備調運軍糧,輸送兵力!
這些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是知道的。因為關羽勝利路,就給他們送去來訊息。
按照這個劇情走向下去,關羽打贏襄樊之戰,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可是,這個時候孫權不開心了,若是劉備和關羽都打了勝仗,劉備的實力就會大增,劉備強大起來,對於孫權來說不是好事。
所以,孫權就要背後捅刀了,他祕密的聯絡上曹操,給曹操說來一個前後夾擊,讓關羽腹背受敵。
於是,他們就開始合謀了!
這個時候正在攻打襄樊城的關羽,背後被孫權派的都督陸遜和呂蒙打了一個懵圈。
這個突然的打擊,是關羽沒有想到的。
關羽失敗只能向益州逃去,但是,最終並沒有逃的了,就被呂蒙的部下抓住,然後被呂蒙殺害。
也就是說諸葛亮和劉備根本不知道關羽打了敗仗,即便是知道了也來不及救關羽。
因此說關羽的死,並不是諸葛亮和劉備見死不救,也不是他們要借刀殺人。事實上就是因為事情發生的太過於突然了,想救根本救不了。
關羽的死,也給劉備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既丟了大片的土地,也損失了一個得力干將,從此,劉備就開始走向了衰弱!
所以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不可能殺關羽!
-
17 # 文殳子
一、關羽及其駐紮荊州三郡極其重要
1、關羽是劉備兄弟,更是蜀漢武將之首
關羽在劉備勢力微弱時幫他統軍、保護家眷,在劉備開始發達時,獲封的官位、職位及權力都是頭一份,無人能及,比如劉備拿下荊州四郡後,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劉備拿下益州後,拜關羽總督荊州事,等於把老窩交代給他;劉備封漢中王時,拜關羽為前將軍,位列五虎將之首,又給他“假節鉞”的大權,充分對他表示信任。
綜上,劉備不管是出於情分,還是出於統治,絕對都不可能殺死關羽。
2、荊州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唯二戰略支點
諸葛亮出山前,為劉備制定了隆重對策,其中一點便是“天下有變,命上將軍率荊州之兵,出宛、洛”,這一點無疑是寄託在關羽來實施的,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也是這一步驟的第一階段,而且從前期來看效果不錯,水淹七軍,降於禁、殺龐德,而且宛洛之間響應很多。
二、關羽被殺出於三個意外1、孫權偷襲荊州
赤壁之戰後,孫劉一直保持聯盟狀態,期間雖然因為荊州屢次矛盾,但在214年雙方通過平分荊州和解,這讓劉備、 關羽有所放鬆。但孫權在荊州可能徹底佔領的巨大誘惑下,在曹操的聯絡下,還是決定反叛盟友,此舉大大出乎劉備、關羽的意外。
2、劉封、孟達坐視不管
劉備佔領漢中後,派孟達、劉封攻佔位於漢水上游的上庸等三郡,與荊州形成犄角之勢,這是劉備此舉的初衷。然而,劉封因為劉禪被封王太子心中不服,又與孟達內鬥,因此在關羽屢次呼叫支援時,都以剛剛收復、不便出兵為由拒絕了援助,使關羽失去當時最有可能的支援,乃至逃生通道。這也讓劉備的意圖完全被打亂。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會羽覆敗,先主恨之。3、孫權襲殺關羽
關羽在知道荊州南郡被佔後,當時保有兵力約有3至5萬,尚有一戰之力,於是率軍南撤,曹仁、徐晃等本來準備追擊,但被謀士趙儼勸阻,而後曹操也命令中止,避免惹火上身。
當時漢中之戰後,劉備勢力大增,天下諸侯都知道關羽與劉備的關係,不敢隨意殺死他而惹來災禍,因此孫權最終殺死他,也是出乎劉備、曹操的意料。
三、劉備來不及救援關羽1、劉備軍力尚未從漢中之戰恢復
劉備在漢中之戰取勝已經盡了益州最大的戰爭潛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而且結束時是5月,在留下魏延鎮守漢中後率軍返回成都,而關羽發起襄樊之戰是在7月,這麼短的時間劉備蜀中軍隊是完全沒有恢復的,也不適合立即出擊。所以劉備不是不想救,而是沒辦法救。
2、關羽出征到被殺僅5個月
【結語】所以,關羽被殺,劉備、諸葛亮背主要的鍋是不合適的,而是由孫權負主要責任,曹操負次要責任,關羽、孟達等負另一部分責任。
-
18 # 親一
兩個字來回答,就是"扯淡"
我是新一,請聽我慢慢道來
1,先說,荊州之失的責任問題,荊州之失的最大的責任該是誰呢?就是關羽本人,由於關羽的驕傲自大,忘記了諸葛亮囑咐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根本方針,使自己兩面樹敵,另一方面由於輕信了陸遜的奉承之言,低估了東吳,調走了荊州大部分的守軍,結果被陸遜偷襲了後路,所以說,不應該說"大意失荊州",而是"驕傲失荊州"
2,再說,次要責任是誰,就是劉備和諸葛亮,因為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思想,在關羽出兵襄樊的時候,要兵出四川做配合,四川方面沒有有效支援關羽,造成關羽孤軍深入,還有明知道東吳對荊州虎視眈眈,也不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荊州防禦,所以劉備和諸葛亮是次要責任
3,還有因為劉備和諸葛亮的無作為,才讓人覺得借刀殺關羽的說法,而關羽一直深受劉備的重用,獨自領軍,獨當一面,而諸葛亮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到了赤壁之戰後才”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長沙,桂陽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資“劉備入川后,諸葛亮和關羽一起鎮守荊州長達三年,也沒有見到不合的傳聞,到了建安十九年,諸葛亮增援入川之後,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了,而且隆中對是諸葛亮的根本戰略,他不會以丟掉荊州為代價的,那麼劉備和關羽“恩若兄弟”,劉備登基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頃全國之兵去打東吳為關羽和張飛報仇,那麼劉備就更不會了
4,最後至於為什麼沒有采取有效行動,可能是一是對東吳悍然背棄盟約的認識不足,與曹操一起合謀,二是從東吳偷襲荊州得手到關羽兵敗,時間太快了,劉備還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
-
19 # 老王頭談歷史
這一想法不現實,屬於妄猜!
劉備、諸葛亮絕不會有此念想、動機。用人之際,為我所用即可。何況是難得的悍勇之將?
如果是和平之際,或許有可能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如藍玉等人的下場。
但那時的劉備,事業初成,政體尚不完備,根基不牢固,怎能行此既不利人更不利己之事?就是諸葛亮也不可能有此行為。若是有,劉備焉能袖手?
關羽之死,純屬咎由自取。這與他的性情有著莫大的干係。
跟隨劉備初期的關羽,因參與的活動少,施展的機會不多,性格秉性顯露的還算正常。男人嘛,尤其是征戰疆場的男人,有點剛火很正常。後來,隨著劉備事業的發展,自己作用的發揮,導致了他的本性加功利的“整合效應”的顯現。
一則,目中無人。眾人之中,他也就是瞧得上劉備——不能不!再者,就是諸葛亮——不得不!至於張飛、趙雲等,他的想法可能是:還行,也就是那麼回事,不屑計較。
關羽(劇照)
二則,心胸狹隘。因黃忠與自己同列五虎上將,而與之較勁。原因只有一個,自己曾經失手於黃忠,別無解釋。一位年邁的將軍,還有什麼值得他挑眼的?
三則,自以為是。守荊州,自認為是最佳人選;離荊州,自以為安排得非常妥當,不聽諫言,導致失守。
四則,自視過高。孫權求親,你不同意也罷,何來“犬子”、“虎女”之說?真倒騰起來,你的身家比起孫權來差多了!
五則,不顧大局。諸葛亮的四字方針“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當成耳旁風,沒有真正為大哥著想,為未來的事業著想,很有些“孤家寡人”的意思。
諸葛亮與關羽(劇照)
六則,匹夫之勇。聽說馬超投過來了,就要與其比個高低,見個輸贏。如若當時處在一起,開個玩笑,比劃兩下,還說得過去。身負重任的他,竟然要捨棄防地,一斗馬超!諸葛亮之語,關羽可能沒咂摸出味來:馬超是匹夫之勇,你的作為還不如馬超,比匹夫還匹夫!
七則,不堪重任。戰樊城,殺龐德,擒于禁之後,就昏了頭,只知“瞻前”不知“顧後”。導致丟荊州失後防,敗走麥城。如若此時能夠實現大反轉,那才叫真英雄。可惜,窮途末路,無半點應對之策!
此等品性,焉知何時會出“事故”?真出了,也就再“復歸”?
綜上所述,關羽的人緣不會太好,甚至是偏差。為此,人們面上“贊”,背後“貶”,是有可能的。至於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那還不至於。
如果真那麼做了,其他的將領雖不會同情關羽,但聯想到自己,肯定也會心寒。這樣一來,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就成了泡影,何論其他!
-
20 # 無筆
首先,劉備事業正處在上升期,沒有必要殺自己的忠實馬仔。如果說劉備像他的老祖宗劉邦那樣取得了天下,殺掉關羽,還可以理解。畢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個是最現實的問題。可是,我們看此時的劉備有什麼,一個益州和一部分的荊州,天下大部分在曹魏和孫吳手裡,劉備離統一天下還差十萬八千里,他會幹掉一直跟隨自己的關羽嗎,除非他真的糊塗了。
第三,諸葛亮和關羽沒有仇恨,沒有必要借刀殺人。諸葛亮是文臣,關羽是武將,兩個人屬於不同職業,沒有衝突。史書上也沒有記載兩個人有什麼矛盾,諸葛亮作為大謀士,不會蠢到吃一個武將的醋。他也不具備借刀殺人的可能。
綜上看,劉備和諸葛亮沒有殺人的動機,如果說他們借刀殺人未免太牽強了。那麼關羽究竟怎麼死的呢?
關羽死於自己的自大,關羽是個勇冠三軍的大將,有時候卻也是目中無人的莽夫。關羽心中只認自己的主公劉備,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因為劉備的出身高,漢朝皇室血統,雖然和西漢皇室關係已經不近了,但是關羽看重這個,願意追隨。
而曹操作為掌握實權的人,關羽根本瞧不起他,不願意跟他混。孫權想巴結他,他罵孫權的兒子為犬子。對於孫吳的將領他就更加看不起了,不顧劉備和諸葛亮的告誡,麻痺大意,導致荊州失守,這就是大意失荊州。
但有關前提是關羽只起到威懾作用,真打就輸了。因為劉備家底實在太少了,還要守住大本營蜀地,哪有那麼多兵守荊州啊。但是,關羽錯會了劉備的戰略意圖,被陸遜偷襲,失去荊州,自己也被殺。
關羽是後世仁義的化身,也為了自己的主公劉備盡忠到死。劉備也很感念關羽,為了關羽不惜和孫權決戰,最後戰敗損失大量兵力。猇亭之戰源於關羽之死,並且給劉備之死埋下伏筆。雖然桃園三結義並不是歷史真實,但劉關張三人的情義真的是不求同年同月,但求同年同月死。
回覆列表
太遜了。
老話有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裡面是有前提的,就是“飛鳥盡”“狡兔死”。
就在當時,三國中最弱的蜀漢政權,面對的也根本不是飛鳥和狡兔,蜀漢面對的是虎是狼是熊。
這劉備為啥要殺關羽?
哪怕蜀漢和曹魏對調一下,這麼說也算有那麼一點點的合理性。
不是說不能殺,是那個時候不能殺。
我在舉個例子,傳言朱元璋殺徐達,送鵝嘛。咱們就預設,些事是真的。
那時候,基本上大局已定,殺個功臣玩玩,也算合理。
這朱元璋怎麼不在和陳友諒pk的時候把徐達殺了麼?
因為他不是個蠢貨。
同理,劉備和諸葛亮也不是蠢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