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肖影視

    這個是影視作品創作,不要太過於糾結真實性。

    從實戰出發,這個是不太可能的。

    因為瞄準需要距離,150米外有點難度。

    另外,趙剛拿的槍,是當時的邊區造,或者是三八大蓋,槍的質量和準確性都很難達到這個標準。這種槍在150米外還能穿透鋼盔斃命有點過於想象了。

    不過不管怎麼樣,這都不重要,作品要突出一個特點,用什麼表現形式都無所謂,真假不是關鍵,關鍵是大家都喜歡看。

  • 2 # 姬宏

    用現在的話是軟體與硬體相結合!理論上不成立的事不一定做不到!各行各業都有奇蹟!如果按常規瀘定橋是奪不下來的,我黨我軍什麼人間奇蹟都會開創!

  • 3 # 日月攝夫

    現代大學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軍事訓練,訓練的目的就是讓年輕人懂得團隊協作精神,初步掌握搶支器械操作水平,為戰時動員國民備戰作好準備。這其中有第一練習為100米的固定靶,第二練習200米移動靶,還有更高階的第三練習,二百米的活動靶。在軍訓中並不強調笫三練習,但作為特種軍警人員又必修科目。

    上世紀的日本三八大蓋,射程為一千米,有效射程二百多米,準星為鈍口型。

    趙剛能擊中一百五十米的鋼帽顯然就是三八大蓋,漢陽造沒有如此之大的殺傷力。

    本人竟用三十發子彈的練習,第一練習為六四式的半自動十發92環,第二練習五六式自動步搶十發九中,並在某年建軍節取得十發十中成績。這在當時還處於中上等,還有比我更好的。

    今天我想說的是,《亮劍》中的情節都是在事實基礎上挖掘出來,透過李雲龍,趙剛等虛擬人物藝朮化展現給全國觀眾的。我們看待問題都要一分為二去分析而不是憑空意斷,更不能否認為新中國而博殺的英雄們。

  • 4 # 哨兵小虎

    崤山小虎第334條回答。

    150米居然還要用倍鏡?兄弟,你怕不是個近視吧?

    你說500米以外你用倍鏡,我沒的說,150米你要用倍鏡,這要是在部隊,你班長能把你屁股踢爛。

    現在步槍的有效殺傷射程多在400米左右,以老兵最熟悉的81-1式步槍為例,150米的距離:

    調標尺1,瞄準10環上沿,必定命中靶心❤。

    調標尺2,瞄準10環下沿,必定命中靶心❤。

    再回到趙剛所用的“三八大蓋”(日本38式)步槍。該槍因機匣蓋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聞名。

    該槍有效射程460米,射擊精度高,在當時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拴動式步槍。

    另外再重申一下,電影中是500米的距離,500米,500米,500米。

    我們回顧下電視情節,趙剛問李雲龍距離有多遠,李雲龍說500米,趙剛拿起槍,把標尺豎起來,然後把標尺塊調整到2號照門,瞄準射擊,鬼子應聲倒地。

    可以說這是這部製作精良的電視劇深得人心的原因。因為該槍射擊400米以外目標時,確實需要把標尺豎起,調標尺塊到2號照門進行射擊。影視劇中非常正確的表現了這一經典步槍的射擊使用方法。

    所以,實戰中500米的距離確實只有神槍手(狙擊槍)能到做,但150米的距離,大多數普通士兵不需要倍鏡就能輕鬆做到。

  • 5 # 武術傳承者刀客公子

    不容易,真是情況下包括風速,戰場氛圍,心理等等實況的影響下很難,具有狙擊手天賦的人經過一定訓練才可以做到。

  • 6 # 國平軍史

    於是,幸災樂禍地留下了文字:“哈哈!小虎,馬失前蹄啊!小鬼子在二戰倘若有半自動步槍的話,怕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會徹底打爆美海軍陸戰隊了,那麼不說整個二戰史,最起碼太平洋島嶼爭奪戰的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二戰時期,實話實說,侵華日軍步兵槍械中,也就三八式步槍算是一款經典的栓動槍械,其它的槍械譬如歪把子輕機槍以及九二重機槍,不僅份量死沉,而且副手都得拿把刷子,不停地給子彈刷油,否則,槍械就要卡彈,還得用工具給30發保彈板不停地校正,以免又在供彈時卡住了。

    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據網上可查的資料,稱其有效射程為460米,採用5發彈倉供彈,6.5毫米口徑,算得上二戰時期,口徑最小的栓動步槍,一般交戰國步槍口徑為美蘇的7.62毫米、英軍及英聯邦軍隊的7.7毫米,以及德械的7.92毫米等。

    此槍仿德國毛瑟1898式步槍,只是將7.92毫米口徑改成了更節約原材料,且後坐力更小的6.5毫米口徑,由於加長了軍刺,是一把非常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使用的栓動步槍。

    三八式步槍,射程非常遠,標尺射程高達2000餘米,其實,460米的有效射程,僅僅是中位平均數,一般有600米,但此距離不借助觀瞄鏡,要達到精確瞄準,並有效給予目標擊傷,無疑於天方夜譚。

    因此,日軍在培養步槍兵時,要求是在400米內精準射擊,達到80%以上的首發命中率,一般日軍都能完成這個目標。

    所以二戰時期,日軍步兵是以戰鬥頑強,拼刺技術好,且槍法精準而聞名,這就是器不如人,造成抗戰軍人大量傷亡的原因之所在。

    由於6.5毫米半底緣尖彈,在400米距離內,彈道平直,狀態很穩定,能精確擊中目標,實戰中,有過在800米距離內集火殺傷目標的記錄,這個精準打擊能力,使得三八步槍的效能不亞於毛瑟98K以及M-1903春田步槍。

    趙剛,何許人也,《亮劍》中我八路軍獨立團政治委員,燕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本身槍法精準,是個神槍手。

    神槍手,玩三八式步槍,那是非常順溜的,可謂信手拈來,打150米的目標,還要藉助觀瞄器材,才能成功,那豈不成了笑話,也是對三八式栓動步槍的蔑視,畢竟是一代名槍,不能因為是小鬼子的槍械,而否認此槍在歷史上的作用。

    據書中記載,趙剛擅長狙擊,倘若不成為我八路軍的政工幹部,非常有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狙擊手,曾經在與深入我根據地腹地的日軍山崎大隊交戰中,用步槍擊斃數個機槍手;在辛莊防禦戰中,五百米開外,用三八式步槍擊斃一名正裝迫擊炮炮彈的鬼子。

    趙剛能用三八式步槍,不用觀瞄鏡,在500米開外,擊斃日軍,所以150米的距離,不用瞄準鏡,直接爆頭鬼子,都是有可能的,畢竟是名神槍手,絕非浪得虛名。

  • 7 # 李三萬的三萬裡

    電視裡面是說一百五十米?一百五十米給把三八步槍,跪姿射擊,我也十拿九穩啊。實戰中這都做不到的該退役處理了。一百五十米射擊,對三八步槍來說,說是近距離射擊毫不為過,對任何步槍來說也都是一個非常合適、非常舒服的射擊距離。

    這個距離上,別說步槍,用盒子炮打死日軍,我都覺得算不上高手,只能勉強算優秀。電視裡趙剛趙政委是靠這一槍立威的,事後還說以前的訓練教官誇他有狙擊手天賦,我也忘了電視裡具體是說趙剛打了多少米,但記得他打的是要放小鋼炮的日本鬼子,綜合這些因素,我覺得五百米比較合適,這個距離上,沒有倍鏡,跪姿射擊相對固定目標,一槍斃敵的成績,能鎮住一幫老八路,那才算說的過去,要不然光是小鬼子拿小鋼炮,跑到陣前一百五十米的地方架炮射擊就說不過去呀,不成抗日神劇著名硬傷了?

    小鋼炮好歹得架到輕機槍射程之外去吧?一百五十米單腿跪那裡放炮,但凡訓練射擊開過三槍的人,趴地上隨便找個東西架好槍,多半就能打死小鬼子炮手。打過兩仗的老兵,任何一個都能確保打死他,絕對不會有例外。在李雲龍團面前這麼幹的話,就不怕有人摸近前一點,朝炮位甩手榴彈?總之實戰裡一百五十米,太近了!雙方都到這個距離,指揮官都該通知大家上刺刀了!

  • 8 # 紅色手電筒

    150米的射擊用不著使用光學瞄準具,在400米的距離內,使用機械瞄具完全可以做到準確瞄準,在這麼近的距離,光學瞄準具視野小的缺點暴露的更明顯,尤其是什麼8倍鏡,就算是近戰用的光學瞄具,放大倍率也不大,也就1.5-3倍。

    光學瞄準具的優勢在於遠距離,在近距離放大倍率大這個優點就是缺點了,放大倍率越大,視場越狹窄,像一般的8*30的望遠鏡,放大倍率是8倍,但是視場只有8度多,要知道人的裸眼視角可以達到190度,在近距離接觸中這麼狹窄的視角無法讓人接受,況且象望遠鏡這樣的光學器材不能長時間的使用,觀察個20-30分鐘就要停下來,不然你就吐去吧。當然這是雙目鏡,不知道單目的槍瞄如何,不過睜一個眼閉一個眼並不舒服。

    對於使用機械瞄具來說,一般把標尺放在3的位置,這個位置也叫常用標尺,在一般的200-300米的距離上,都是使用這個標尺,在亮劍裡邊,在趙剛瞄準以前特意調整了標尺,這個是一個很到位的細節。

    對於射擊來說,除了據槍穩定以外,估算距離也是重要的一環,能夠估算出大概的距離才能保證對於槍支作出適當的調整提高命中率。在400米的距離上,使用準心就可以簡單的估算距離,還包括其他一些方法,況且150米並不是一個很遠的距離,軍訓的時候,使用56-2在100米的距離上,第一槍也打了個7環,第二槍8環,這還是第一次摸槍,當然如果到了戰場上,身邊的子彈炮彈飛舞,能不能還有這樣的準頭就不好說了,但是別忘了象趙剛這樣的也不是第一次上戰場,心理素質比我等鍵盤人士強的多。而且我們用的就是缺口準心的瞄準具。

    而且射擊150米以外的日軍,並擊斃又不是一定打頭,一般都是射擊人體的軀幹部位,打頭這種事就是各種遊戲裡邊為了提高遊戲的視覺刺激而做的,現實中大部分還是瞄準人體面積最大的地方開火。

    這個是一個關於用準星估算距離的表格,基本上在400米內,機械瞄具就足夠用了。

  • 9 # 253014358

    6、70年代,部隊裝備的54式重機槍(有護盾),新兵打靶的第一練習就是200米胸環靶。那時根本沒有什麼輔助瞄準的東西。

  • 10 # 軍機圖

    很難。首先要明白一點,對於三八式步槍的有效射程來說150米是個很短的距離,在這一距離內子彈出膛後基本可以確保不受重力影響而下墜,因此理論上只要能穩定瞄準目標,成功命中的機率很大。

    但射擊是一個射擊者和槍械共同完成的過程,能否成功完成射擊過程,很大程度上受到射擊者的影響。對於一個視力正常的成年人來說,150米外的人體目標在視線中已經非常微小。

    成年人的頭圍大約為54~58釐米、頭長大約為22到23釐米,在150米距離上在視力正常人視野中幾乎就是一個黑點,用步槍的機械瞄準具套準十分困難。同時,在戰場上目標幾乎不可能長期保持靜止,如果是對運動目標射擊需要估測目標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並以此修正射擊,這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才能判斷好射擊的時機。另外,通常情況下所說的射擊往往指理想環境狀態下,而實戰中射擊時往往會受到氣象條件特別是橫風的影響,這就進一步要求射擊者有足夠的經驗能夠預判子彈出膛後的運動軌跡、並在射擊前進行修正。

    總的來說,在現實中使用非自動步槍對150米外目標進行精確射擊的情況很少出現,能夠首發直接命中頭部更是鳳毛麟角,雖然並非完全不能做到但難度極大,影視作品中的這種描寫僅僅是為了突出射擊者的訓練有素和勇敢果斷,並不能完全反映實戰中真實的射擊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學習書法建議自學還是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