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論威力,氫彈最大,一般數百萬噸當量TNT,數千萬噸甚至上億噸當量,最可怕的核武器。中子彈是特殊的氫彈,但是,中子彈不用原子彈引爆,而是用高能炸藥引爆,可以做的很小,幾十噸、幾百噸當量都可以,主要作為戰術核武器。還有,就是中子彈只殺傷人,對物體基本損傷,用來打擊敵方的裝甲集團最好。原子彈受臨界體積限制,一般是幾萬噸到幾十萬噸當量。原子彈威力很大,更重要的是能製造核汙染,可怕,非常可怕。中子彈(neutron bomb)被視為可以真正取勝的武器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輻射為主要殺傷力的低當量小型氫彈。只殺傷敵方人員,對建築物和設施破壞很小,也不會帶來長期放射性汙染,儘管從來未曾在實戰中使用過,但軍事家仍將之稱為戰場上的“戰神”——一種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戰術武器。一般氫彈由於加一層鈾-238外殼,氫核聚變時產生的中子被這層外殼大量吸收,產生了許多放射性沾染物。而中子彈去掉了外殼,核聚變產生的大量中子就可能毫無阻礙地大量輻射出去,同時,卻減少了光輻射、衝擊波和放射性汙染等因素。中子彈的內部構造大體分四個部分:彈體上部是一個微型原子彈、上部分的中心是一個亞臨界質量的鈽-239,周圍是高能炸藥。下部中心是核聚變的心臟部分,稱為儲氚器,內部裝有含氘氚的混合物。儲氚器外圍是聚苯乙烯,彈的外層用鈹反射層包著,引爆時,炸藥給中心鈽球以巨大壓力,使鈽的密度劇烈增加。這時受壓縮的鈽球達到超臨界而起爆,產生了強γ射線和X射線及超高壓,強射線以光速傳播,比原子彈爆炸的裂變碎片膨脹快100倍。當下部的高密度聚苯乙烯吸收了強γ射線和X射線後,便很快變成高能等離子體,使儲氚器裡的含氘氚混合物承受高溫高壓,引起氘和氚的聚變反應,放出大量高能中子。鑑於中子彈具有的這一特性,如果廣泛使用中子武器,那麼戰後城市也許將不會像使用原子彈、氫彈那樣成為一片廢墟,但人員傷亡卻會更大。鈹作為反射層,可以把瞬間發生的中子反射擊回去,使它充分發揮作用。同時,一個高能中子打中鈹核後,會產生一個以上的中子,稱為鈹的中子增殖效應。這種鈹反射層能使中子彈體積大為縮小,因而可使中子彈做得很小。在華盛頓,有專家認為,美國應重新考慮今後在亞洲的戰略走向,防止中子彈技術擴散。中子彈被視為可以真正取勝的武器,1945年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其毀滅力令人戰慄。自此以後,有良知的政治軍事領袖和科學家認為原子彈是不可再用的武器,應該隨受害者而宣告死亡。於是美國科學家在50年代冷戰之初,開始努力研製另類核武器。最初由加州大學一間實驗室開始,這種秘密研究失敗再失敗,直到1977年才由美國陸軍的科學家研製並試驗成功,中子彈就此橫空出世。美國中子彈之父科恩受命研究中子彈時,主要考慮要以一彈阻止蘇軍坦克群入侵西歐,令對方所有作戰人員死亡或受傷,通訊中斷,坦克則完好無損,如此不僅令敵軍慘敗,也可使敵方反應放緩.美國軍方曾以美製和蘇制先進坦克試驗中子彈,結果坦克內的動物全部死亡。一枚普通中子彈,在二三百米上空爆炸,瞬間可使200輛配備強大火力的坦克喪失戰鬥力,人員死亡1977年美軍試爆中子彈成功,卡特總統便以之為政治武器,希望逼前蘇聯裁軍,保證不侵犯西歐。但到了1978年4月,卡特在國內外各種壓力下,推遲了生產計劃,改為只生產中子彈部件。卡特所承受的最大壓力來自法國。法國堅持認為,中子彈必將加速東西方軍備競賽,使亞歐的處境更加危險。法國所提不無道理,美國未防有詐而停產,誰料想,1980年法國竟然試爆了中子彈,並揚言將用它來保衛歐洲!此彈令法國在政治軍事上大顯神通,美國卻氣得直跳。讓美華人氣憤的還不只這些,沒過多久,傳來“更壞”的訊息,前蘇聯也有了中子彈!中國在1964年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的同時,也放眼中子彈,那年,著名核子物理學家王淦昌,提出鐳射核聚變初步理論,從此中國科學家開始有系統地從事這方面研究。10年後,科學家採用鐳射技術,在實驗室裡觀察到中子的產生過程。到80年代初,建造了用於鐳射聚變研究的裝置,80年代末期成功試爆中子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出自哪位名人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