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28192534657

    中國文人情節在梅文化作品中得以充分的體現,我們可把梅的文化象徵意象分為兩類:

    1.(積極)貞士型

    2. (消極)隱士型。

    古代知識分子即便在仕途得意之日也向往、追求隱逸的人格精神,如南宋詩人楊萬里官至寶謨閣學士,在他的《普明寺見梅》中有“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見僧窗一兩枝。猶喜相看那恨晚,故應更好半開時。今冬不雪何關事,作伴孤芳卻欠伊,月落山空正幽獨,為存無酒且新詩”的描述,透露他嚮往隱逸的人格追求。這種算是“進取型的貞士情結”。

    但當他身處逆境,雖然有濟世救民的宏願,在現實社會難以施展時,其生命底層便積澱著一種難以排遣的困頓和憂憤。現實生活的遭遇與心理期待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他們心裡的嚴重失衡,因而產生了濃厚的失意情緒。失意情緒導致中國文人憤世嫉俗,形成孤傲、清高的性格。孤傲是中國文人的共性,這種情緒導致他們產生厭世和逃世心理,嚮往迴歸自然的隱者情懷。我們稱這種情懷為古代文人的“退隱性文人情結”。

    歷代文人墨客透過對兩類梅花意象的塑造,集中、形象地揭示出梅的文化象徵意義,從而使梅花有別於一般的奇花異卉,贏得人們的特別喜愛和尊崇。人們對梅的種植、賞玩,也超出一般的怡情悅性,或點綴生活的層面,而成為有豐厚文化內涵的精神活動。這無論對梅花在中華大地上的種植推廣,還是豐富人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都有著深刻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換上固態硬碟.大白菜發現不了怎麼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