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工站在愛因斯坦肩上

    從理論上來講,什麼物質都可以參與聚變,也可以參與裂變,只是不同的元素聚變、裂變的條件不同,有些元素聚變與裂變的條件比較低,所以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例如氫、氦元素聚變;鈾、鈽元素裂變等。

    質量比較輕的元素聚變條件比較低,元素越重,聚變條件越高;相對而言,一般有天然放射性的材料,元素質量比較重,但不是絕對的,元素裂變的條件主要與元素的穩定性有關,越穩定的元素越不易發生裂變,越不穩定的元素裂變條件越低。

    很奇怪,聚變反應與裂變反應往往是不對稱的,也就是說聚變的元素與裂變後的元素不是完全相同的,這很值得研究。

    聚變是物質世界演化不可逆的大趨勢,裂變只是物質演化過程中的小插曲,裂變達到穩定後,等環境條件發生改變後又會進行下一步的聚變,物質世界最終都將壓縮排入一個“奇點”。

  • 2 # 核先生科普

    理論上認為的看來所有的物質都是可以裂變和聚變的,但是這是沒有意義的。

    能不能和能不能實現是有很大差別的。

    目前世界上核能發電都是用核裂變,我從事的也是核裂變發電,因此我們先來看裂變材料。

    核工程中將材料發生裂變的難易程度分為三類:易裂變材料、可裂變材料和非裂變材料。

    其中最有價值的材料是易裂變材料,這類材料有鈾235,釷233,鈽239,這類材料也是應用於核電站核燃料和核武器中的材料,一公斤U完全裂變時所放出的能量。約相當於2500噸優質煤完全燃燒時放出的能量。本是同根生的鈾238,釷235就很被劃分為可裂變材料中,即只有能量大於一定值的中子才能引起這些核素的裂變。其餘的大多數都是非裂變材料。

    以上分類的依據就是裂變截面。

    圖片說明:核裂變過程

    科普小知識

    裂變截面可不是現實中的樹幹切開後那樣的截面,裂變截面是用來形容中子與裂變核素發生核反應大小機率的一個量,裂變截面越大,則證明這種核素越容易發生裂變。裂變截面是透過試驗測出來的,然後儲存在核資料庫中,可以隨時查用。至於為啥叫截面是因為它的單位是面積單位,常用平方釐米作為單位。

    圖片說明:

    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可控制進行人工核反應進行相關引數測量等試驗

    聚變材料目前沒有這麼細緻的分類,但是可作為聚變的物質目前一般都是輕核,如氫、氘、氚、鋰,即使是這些已經最常用的聚變材料反應條件也是相當苛刻,需要很大的動能,才能夠發生聚變反應,想要核子獲得大的動能就需要較高的壓力和極高的溫地球上沒有太陽內部那樣高壓環境,因此只有達到上億攝氏度才能發生聚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而矣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