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世界上長期“吃草”的人可不少,素食主義者就這樣,如果知道相關知識合理搭配食物,保證營養攝入,素食和肉食的營養區別不是特別大,但盲目的素食卻可能造成營養不良。

    營養素的種類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無非7種,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素、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以及水,除了水、礦物質等無無機成分,大多數食物成分進入人體後並不是直接構成人體的物質,而是經消化吸收分解為小分子物質,在人體代謝中重新構成人體物質,也就是說,只要能夠保證營養素的攝入充足,營養素來自哪裡是無所謂的,只要攝入的量適宜,總是能保證人體營養充足的,但是人體的生理結構和動植物物質組成的不同,又會導致含有的營養元素的量的區別,而且有一些必須的營養物質是人體不能合成的。

    肉食和素食的差異

    肉食素食又有其自身的缺陷,一些植物缺少某些必須氨基酸,所謂的必須氨基酸是人體不能透過代謝中間產物生成、必須從外界攝入的氨基酸型別,一共有8種,比如大米就較為缺乏賴氨酸,長期單一地食用大米加蔬菜容易造成人體缺乏賴氨酸,而大豆是優質的植物蛋白,配合大米就能保證人體氨基酸攝入充足,可這個知識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而且植物食物中粗纖維較多,人類並不能很好地消化,吃金針菇拉出來還是金針菇。相對而言,肉食由於組成和人類(畢竟也是動物)相似,因此基本上包含所有人體需要的營養素物質,但是也有其自身的不足,那就是可能在某一方面和營養元素過多,俗稱的紅肉中有較多的膽固醇,膽固醇屬於脂類,過量攝入對血管系統有損害,自然界重金屬還有隨著食物鏈不斷富集的傾向,吃肉食也代表著攝入的危害物質更多一些。

    純吃素能不能活?當然還是可以的,大熊貓吃肉轉變成以竹子為主食,照樣存活了八百萬年,可它們是犧牲了寶貴的時間,一天一半時間都在吃喝,一天要吃掉體重1/3-1/4的竹子才能保證營養充足,而且大熊貓並不瘦,而且也會偶爾捉點肉打打牙祭。人類中也有很多以素食為主,但是也能很好地生活。但還是那句話,吃素如果不能保證營養素的攝入不足,反而影響健康。一些僧人看起來比較肥胖,為嘛?很可能就是因為某種營養素攝入不足,人體代償性地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久而久之能不胖嗎,正常吃素的話吃了吃米麵蔬菜,還要吃一些堅果類的食物。吃素不是簡簡單單地等於吃青菜。

    人體解剖結構

    食肉動物吃肉,蛋白等物質在小腸消化,所以食肉動物短腸道,大腸較為受限而小腸發達,食草動物相反,由於知物食物中多纖維,需要強有力肌肉組織的摩擦擠壓,需要大量腸道微生物協助消化,所以食草動物小腸較短,而大腸發達。人類介於兩者之間,盲腸和近期黑猩猩相比容積縮小常多縮短,但是小腸卻更發達了一些。腸道的結構是人類演化歷程中使用了雜食的生物特徵,既能部分消化植物性食物,也能很好地消化動物性食物。

    從人類演化的歷程和營養素的需求特徵來看,對人類最健康的飲食方式大概是肉食加素食,都可以吃一點但是都不能吃太多,葷素搭配,多種食物互相搭配,才能保證人體營養素的攝入充足擔又不過量,保證人體避免營養不良又避免營養過剩。具體可以參考相關部門釋出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總結下來就是啥都要吃,啥都不能過量吃,即營養充足又避免營養過剩。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營養過剩已經成為很多疾病發展的元兇。

  • 2 # 怪羅科普

    以前看過劉慈欣的一個短篇小說,小說名忘記了,小說大概內容是,非洲長期缺少糧食,一個科學家為了決絕這個問題,對非洲老百姓進行基因改造,讓他們能夠吃草,從而決絕了當地的糧食問題。

    劉慈欣想的還是非常長遠的,如果人類能吃草,那麼確實就不存在糧食問題了,而且原則上,人是可以吃草的就像吃菜一樣,前提是無毒可食用。

    人類不能長期吃草的兩個主要原因

    首先,人類的胃很難消化生的葉子和草。另一方面,像牛這樣的食草動物有一個特殊的胃,它有四個腔室來幫助消化草,但是上帝沒有給我們這個技能。

    草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這各物質會迅速磨損牙齒,食草動物有專門為這個開發的不斷生長的牙齒,可以迅速替換磨損的牙齒表面。

    最後

    其實,如果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話,我相信人類就靠吃草也能活很長時間(最好是不同種類的草),有研究表明,人類光吃土豆絲都能活很長很長時間。

    同樣食草動物也沒你想的那樣光吃草,它們也會吃肉,除人類外的所有動物都是吃自己“手”能抓到的任何東西,以確保自己的營養均衡。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是不贊成只吃素食的,因為我們人類的身體特徵特別是消化系統,已經適應了素食和葷食搭配的食物結構,如果只吃素食,雖然生存不成問題,但對身體健康還是會產生影響。

    一是素食中有的營養元素比較缺乏。維持人體生長髮育和新陳代謝能量來源的營養素主要有7種,即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水,這些營養元素必須從食物中獲取,拿蛋白質來說,我們人體透過食物中的蛋白質來合成8種必需的氨基酸,而“草”中的蛋白質含量不同,有的還比較缺乏,比如穀類食物缺乏賴氨酸,豆類缺乏蛋氨酸,長期吃“草”,我們人類就極有可能造成某些營養元素缺乏。相比之下,肉類食物的營養元素和人體所需更為接近,也更均衡。

    二是人體消化系統功能較弱。與食草動物相比,我們的大腸長度較短,小腸比較發達,這種消化系統特徵更適合葷食和素食搭配。由於“草類”素食纖維素含量較高,我們對其的消化分解能力很弱,不能像食草動物那樣高效地合成脂肪和蛋白質。另外,我們的腸道對素食中的鐵、鋅等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也較低,很多營養元素在人的腸道中只不過走個過場,白白流失掉。

    三是我們的牙齒對“草類”食物的咀嚼能力不足。“草類食物”中的粗纖維、富含的二氧化矽等,對於我們的牙齒是一個很大的負擔,長期食用“草類”食物,會破壞牙齒的琺琅質,造成牙齒破損,而食草動物的牙齒不但臼齒髮達,而且可以不斷更新替換已經損壞的牙齒,它們就不怕這個問題。

    所以,無論是正常的飲食習慣還是素食主義,為了身體健康,都要在食物多樣化上下功夫,不能長期只吃一種或幾種食物,必須要確保營養均衡,否則都會對身體健康不利。

  • 4 # 青松286243570

    那還用問?人是高階動物!如果長期吃草的話能發明飛機、衛星嗎?閒話少說,去喝酒!記住:吃草動物是不喝酒的。哈哈哈……

  • 5 # 獵奇動物社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假如人長期吃草,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野生動物因為人類的獵殺而滅絕了,這從根源上解決了人對野生動物的威脅。但是,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距,人顯然也不能長期吃草,甚至現在的人根本就無法吃草。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類和食草動物的區別

    01 食性

    從宏觀上看,人類與食草動物的最大的區別就在食性上。食草動物主要以植物為食,不僅限於草,還有樹葉、嫩樹枝、以及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等等。我們常見的食草動物有兔子、牛、羊等等。而人類則不同,人類嚴格意義上說,屬於雜食性動物,因為我們既會吃植物性的植物又可以吃肉類。這是,人類與食草動物食性上的區別。

    02 食物鏈的關係

    食物鏈的上下級關係有一個系統的分類,其中以植物為食的食草動物是第一級消費者,因為它“消費”了植物,而以一級消費者為食的中小型食肉動物,我們稱之為第二級消費者,也叫一級食肉者。而一些能吃掉一級和二級消費者的大型食肉動物我們稱之為第三級消費者,也成叫二級食肉者。

    從這種劃分上看,人類不屬於任何上面的任何一級的消費者。因為人類具有一級消費者的能力(以植物為食),也具備二級消費者的能力(以野兔等動物為食),同時也具備三級消費者的能力(可以以狼等中型的食肉動物為食),甚至人還能捕殺第三紀的消費者,比如獅子、老虎等猛獸。所以,我認為,人在食物鏈上應該屬於第四級消費者。

    (食物鏈部分動物示意圖)

    03 能力

    當然,人能站在當下食物鏈的最頂端,靠的不是人數,而是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人擁有著已知生物中最高的智商,關鍵是人類還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我們不會飛,但是可以製造讓我們可以飛行的裝置,我們打不過食肉動物,但是可以製造兵器和陷阱來捕殺食肉動物。所以站在動物的角度上看,人類無視體型差距,無視力量懸殊,無視戰鬥力強弱,無視靈活性,在所有物種面前都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在其他動物的眼裡,人就是“BUG”一樣的存在。

    (人類發明的捕熊“利器”獵熊甲)

    為什麼人不能像食草動物一樣長期吃草呢?

    從上面我們與食草動物的區別就能看出,人註定無法與食草動物一樣靠植物就能生存,這是食性所決定的。還有哪些因素制約著人類無法長期吃草呢?

    01 進化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現存的所有生物都是經過漫長的進化而來的,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動物們為了適應不同階段的環境,食性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比如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食肉動物,但是到了大熊貓它的主要食物變成了竹子。

    人類也是如此,由於早期食物匱乏,人類獲取食物的能力較差,所以就成為了機會主義者。為了生存素食、肉類來者不拒,這也就造成了人類雜食性的特點。隨著人類的進步,人類漸漸的掌握了獲取食物的方法,種植以及捕獵,從而人類有著穩定的植物性和肉食來源。這也就使得我們的消化道更能適應植物和肉食,隨著火的出現和利用,人類逐漸的變得以熟食為主,消化系統再次改變,這也是現在我們無法吃生肉的原因。

    身體長時間適應了植物性食物和肉食的能量供給,也就造就了現代的人無法靠單一食物存活的侷限性。

    (人類習慣了葷素搭配)

    02 草的“危害”

    人類屬於雜食性動物,按照雜食性動物的食物來看,人類是可以吃草的。但是現在人的消化道顯然不適應這種粗纖維的食物了,而且草裡含有大量的草酸以及一些毒素,我們現在的腸胃已經分解不了了。久而久之,無法分解的草以及草內的一些毒素就會沉積在人的體內,給人的健康帶來威脅。

    03 人的營養需求

    一個健康的人離不開6種營養素的支援,它們分別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從草中,我們可以獲取水、無機鹽以及少量的維生素,但是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這些人類必須的營養素草是無法為我們提供的。

    因此,長期吃草會導致人類因為缺少營養素出現許多疾病。

    綜上,人類是雜食性動物,這是長期演化的結果,而身體所需的營養素也是在漫長的演化中形成的。而僅吃草只能獲取少量的營養素,再加上草裡的一些毒素和草酸也是現在人的消化系統所無法分解的。所以這顯然不利於人類生存。

    總結

    食物的分佈和獲取難度決定了不同動物的不同食性,所以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食肉動物以肉為食,雜食性動物以植物和肉類為食。這是自然環境決定的,如果短時間的嘗試完全改變食性,最終的結果只能是滅絕。倘若慢慢向某一種食性靠,慢慢的增加某一種食物的比重,或許能改變動物原本的食性。

  • 6 # 使用者29中大獎

    小編這話問的有點糊塗水平,人為什麼不能吃草,還有一句話,人為什麼不能吃石頭和喝西北風,人如果要是能吃草的話,食草動物們早就實行自然界中的本能大聯合了,聯合起來後於我們的人類在這個地球上展開了晃世以久草業爭奪激烈生死大戰了,那將是人類的不幸和自然界當中眾多的美麗美景純綠色大片大片丟失。所以我們的人類不能和它們搶大自然中的綠草資源,讓動物們個個都是在Sunny明媚照耀下,自由自在逍遙的享受的生長綠油油的草豐資源。

  • 7 # 自然之樹

    這個問題提問的很有水準,回答起來有點複雜,而且涉及到生物進化、消化系統構造、無法合成身體必須的物質等方面因素,下面我就這三個方面簡單的回答這個問題。

    觀點一:漫長的進化結果

    脊椎類動物界的動物大致分為食草、食肉、雜食動物三大類,第一種:常見的牛、馬、大象等是食草動物,第二種:老虎、獅子、灰狼等是食肉動物,第三種:狗、浣熊、熊類等是雜食動物;我們人類就是第三種,因此我們人類在生活習性上屬於雜食動物;

    遠古以來,我們人類的祖先在生存進化過程當中,進化出食肉這個屬性,眾所周知我們人類的祖先一開始跟大多數靈長類動物一樣生活在樹上,我們的食物大多是果實植物等,伴隨著進化,人類祖先逐漸從樹上來到地面,地面上的食物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食物來源,與別的動物一樣我們的祖先,嘗試性的捕捉一些小型動物,並將它們納入自己的食譜,這個嘗試不僅滿足的生存所需,還加速促進了人類的進化程序。

    其實,大多數靈長類動物跟人類一樣都是雜食性動物。一開始並不是雜食動物,當初我們人類跟食草動物一樣——食素,只不過是從“吃草”變成都吃的動物。

    觀點二:人類身體消化構造“不達標”,達不到食草動物那樣

    或許有些人有過這樣的疑問:食草動物餓死也不吃肉,食肉動物餓死不吃素?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這並不是它們固執,這裡就要說說動物的身體構造。

    如上圖各種動物的消化道示意圖,我們可以大致看出得出來,作為食草動物,羊的的腸道最長,人類,貓狗等雜食動物的腸道長度次之,食肉動物—蝙蝠最短。

    這是為什麼,有什麼道理呢?

    這就要從動物對食物消化過程說起;由上圖我們可以知道食草動物消化道又細又長,盲腸十分發達,腸道自身長度的10~20倍。由於植物含有大量的纖維素難以消化,所以細長的腸道佈滿突起和皺褶,使植物性食物在緩慢透過的同時得以被最大程度吸收,此時的腸道越長越有利於提高養分的利用率,可以吸收大部分身體所需的養分。

    而人類就比較尷尬了,人類的腸道沒有食草動物那樣的長度以及發達盲腸,因此無法對食物進行足夠、有效的吸收,所以就不能像食草動物那樣。

    綜上可知:我們可以知道人類腸道對植物吸收不能達到食草動物那樣充分,故而不能攝入足夠人體必須氨基酸等營養。

    無法合成身體必須的物質

    食草動物將食入的植物(植物中蛋白質含量高)進行分解成為身體所需的氨基酸,然後再將對體內有用的氨基酸保留重組為自身有用的蛋白質。食草動物體內也會有蛋白酶可以分解動物的蛋白質,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再被食草動物吸收。

    氨基酸大致分為必須氨基酸、和非必須氨基酸必須,其中有8種氨基酸,人體不能自己合成,而且這些氨基酸都非常重要,必須透過食物來攝取。此外,人體合成精氨酸、組氨酸的無法滿足自身的需要。

    綜合上面的所說的,我們得知人類並不能像食草動物那樣,自給自足利用自身合成所需的氨基酸等必須的物質,因此我們人類無法長期吃素。

  • 8 # 多點智匯

    隨著肥胖率增加,很多人開始放棄紅肉和碳水化合物食品,轉而追捧水果、蔬菜和穀類植物,那麼,人類適合長期“吃草”麼?

    首先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營養問題。長期食草很可能會引起蛋白質和鈣鐵等攝入不足。作為人類,我們需要食物中的蛋白質提供8種必需氨基酸,這是人體不能合成的,以及足夠的含氮物質在身體中自身合成其他的非必需氨基酸。肉類、海鮮、雞蛋等的蛋白質含量高,但是除豆類外,大部分植物中難以提供足夠蛋白質。

    在這一點上,食草動物就比人類有優勢。它們的消化器官中還有許多的共生細菌,這些微生物不僅能夠幫助分解草性食物,並從中高效地汲取高蛋白,更重要的是,這些微生物會被食草動物消化吸收掉,從而可以獲取寶貴的蛋白質等營養。因此,牛、羊等食草動物可以靠“吃”這些微生物蛋白長出肌肉來。

    另外,鐵是身體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飲食中鐵攝入不足,容易出現缺鐵性貧血。豆類、全穀物、堅果、籽類還有部分綠葉蔬菜都是含鐵比較高的食物,但是跟含鐵量高的動物性食物相比(如:紅肉或豬肝),人體對植物中鐵的吸收利用率偏低。比如菠菜中的鐵是非血紅素鐵(三價鐵),而身體中容易吸收的是血紅素鐵(二價鐵)。

    其次,就是人體的消化系統結構問題了。人類的胃很難消化生的葉子和草。像牛這樣的食草動物有一個特殊的胃,它有四個腔室來幫助消化草,但是人類沒有這個技能。與食草動物相比,人類的胃腸道缺乏一種消化植物細胞壁的酶,這種酶可以把草和樹皮轉化成糖類提供能量,所以人類不能像牛羊一樣消化掉草類和樹皮。人吃草和樹皮,只能起到飽腹感,不能提供營養。

    不過,也有一個國家的人每天都吃“草”,這個國家是葉門。他們主要吃一種名叫恰特的草,它的成分和菸草差不多。因此在很多國家,都是不允許被種植的。但是在這裡,人們很喜歡吃它,基本每天都吃。不管是平時家裡用餐,還是參加聚會,都能發現它的身影。當然,這隻能當個笑話罷了。

    因此,對於想長期透過吃草來減肥的人士來說,“管住嘴,邁開腿”才是王道,不鍛鍊,光靠一盤“草”尋找安慰,體重計早晚會告訴你真相。

  • 9 # 鍾銘聊科學

    很多人認為科學離生活很遠,自己在生活中接觸不到。其實並不是,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小事都會涉及到科學,比如:人為什麼不能像食草動物一樣長期吃草?

    人類為什麼不能長期吃草?

    其實,人類能吃一些植物的,之所以不能長期吃植物,是因為人類的胃並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我們先來看一下,食草動物的胃,以牛為例。我們知道,牛的胃分為四個部分:瘤胃、網胃、瓣胃和皺胃。

    因為牛胃反芻動物,所以它在消化食物時和人類不一樣,它們吃東西很少細嚼慢嚥,而是胡亂吞進肚子中,存放在瘤胃部分。

    瘤胃是牛胃中最大的胃部,約佔總胃部的80%,瘤胃中有許多微生物,微生物產生的酶會消化植物,產生低階的脂肪酸並被瘤胃所吸收。這些經過瘤胃初步消化過的食物,等到牛空閒時還會被反芻回口腔中,繼續咀嚼。

    食物被徹底嚼碎後,會經過瘤胃和網胃進入瓣胃(也就是牛肚),瓣胃會將食物研磨成更細微的食物材料,再繼續消化。

    反觀人類,之所以沒有長期吃草,是因為人類的消化系統是胃、結腸和直腸,這些消化系統不能消化植物中的纖維以及一些酚類和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從植物中提取的營養物質不能夠完全滿足人體的生命需要。

    再者人體內部沒有像牛體內的微生物,可以從植物中分解出蛋白質,而蛋白質又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能量。

    因此人類才不能像食草動物一樣長期吃草,長期吃素的人,其實也會透過牛奶和雞蛋來補充蛋白質。

    人類的消化系統

    其實,人體更適宜吃肉類,這是由人類的消化系統決定的。

    我們知道,食物經過食道會進入胃部,胃部會分泌大量胃酸包裹著食物,肉食動物的胃部通常都會分泌胃酸,這是因為它們吃的食物中會有大量微生物以及細菌,而胃酸可以透過強酸殺死一些微生物和病菌,讓食肉動物即使吃生肉也不會輕易得病。人類的胃部就是食肉動物的設計。

    雖然食草動物的胃中很少有胃酸(瘤胃中沒有胃酸),因此微生物可以在瘤胃生活,而它們不會輕易患病的原因是,植物病菌不容易感染動物,所以不用依靠胃酸殺死病菌,反而有很多有益微生物可以在胃部幫助發酵並分解成營養物質。

    人體的食物經過胃部簡單分解後,會進入小腸,小腸會透過各種腸道微生物和消化酶快速消化食物並透過小腸壁吸收營養。

    消化後的食物殘渣,會進入大腸,大腸有各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進一步分解營養物質,以供大腸吸收。大腸吸收水和各種營養物質後,會將廢物排出體外。

    從人類的消化系統來看,人類雖然可以消化植物,但由於缺少牛胃中的瘤胃,所以人類的胃並不能消化植物中的纖維素以及其他難以分解的營養物質,只有大腸中微生物可以分解一部分纖維素,而牛可以消化50%左右的纖維素。

    再者人體胃液呈強酸性,會殺死各種微生物和病菌,所以人體的胃中不適宜微生物生存。而大多數食草動物,正是透過微生物對食物進行發酵才能最終獲取營養。

    從以上可以看出,由於人體缺乏食草動物一樣的消化系統,所以如果人類長期吃草,那麼人體中的蛋白質將會不足,需要從肉類中補充蛋白質。如果長期不吃肉,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人類的演化與食肉

    其實,人類的遠古祖先並不是食肉動物,而是採集果實和植物的根莖,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是基因變異,也可能是食物短缺,人類逐漸開始走向了“採集植物+食肉”的演化方式。

    人類的食肉行為,也被人類學家視為人類大腦演化的原因之一。

    美華人類學副教授查爾斯說道:

    食肉行為一直都被認為是使我們演化成人類的原因之一,肉食所富含的蛋白質有助於大腦的發育。

    經過他們小組的研究發現,人類在15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主動打獵來獲取肉類了。隨著大腦的進一步演化,使得人類把更多能量供應給大腦,從而演化出更多更復雜的高階思維方式,以及演化出我們人現在的社會文明。

  • 10 # 日月明rym1220

    素食動物腸道較長,以儘可能多吸收相對貧乏的植物營養。而肉食動物正好相反,肉食在腸道停滯時間過長,反會產生一定毒素,故腸道較短。人類與食草動物一樣,腸道較長,可見人類最初是食素的。現代科學養生也提倡人要多素少葷,說什麼"人本來就不是素食動物,不吃肉違反天性",完全是沒有依據的!

  • 地鐵跑酷新的超級跑者新角色羅伯特第三關怎麼過?
  • 患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人在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