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560805758176

    在先秦時期人一出生,長輩會先給他起一個名。這個名,長輩父母叫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同輩發小也叫)。一直長到二十歲,行冠禮,就代表成人了。而且這時候自己同輩的也都長大了,甚至晚輩都長大了。自己出門辦事也要獨當一面了,此時習俗為了表示對成人的尊重,大家就不能直呼其名了。一般會由長輩(包括父母、師長、官長等)給他取一個字。那麼以後大家都會稱他的字,而非以前的名。後來也有自己給自己取字的,那就顯得不太謙虛了,就好像自己要別人尊重自己一樣,所以這種情況也比較少。

    但是在家裡長輩稱名成習慣了,一般還會叫下去。所以這到後來成了一種是否尊重對方的一種形式。家中長輩(很多時候非直系長輩也是要稱字的),師長,官長——當然包括最大的官長和家長——王侯等,都可以叫這個人的名字。其餘的人一般都要稱字,若非則是不尊重。直呼對方的名,就是代表著你是我的兒子,你是我的學生徒弟,你是我的下級乃至子民。於人是不尊重,於己也顯得太過狂妄,有失風度。所以有時即使雙方有仇怨,也是要稱對方的字,這樣顯得自己有修養。所以,馬超控訴曹操暴行的時候,也只是說:“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也即某位滿嘴跑火車的名師所謂的:孟德殺我全家)。

    而由於一般家裡親人稱名,字是是外面人叫的,所以又稱表字。這表字起的時候,一般都有講究。大都是和原來的名,或形,或音,或義,大都有所聯絡,其本意就是雖然起了表字,但也讓人能夠“聞字而知名”,能夠所有聯想,迅速記住。

    有的雖然名和字沒聯絡,但和姓氏排行等有聯絡,也是一個不錯選擇。比如管夷吾字仲,大家一看,哦就是管家的二小子嘛,比如劉邦字季,大家一看,哦就是劉家的老么嘛,比如舒慶春字舍予,哦這是舒家的那個孩子。但這種情況在先秦很少見。一般都是取字的時候,就名去找,而且大都是從義上去附和,音形間或有之。

    西周早些時期,取的字會有一個核心字,字前加一個排行,字後加一個美辭來修飾。如詩經 《詩經·大雅·烝民》 裡說:“ 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是樊姓始祖樊侯的字。仲是排行,山是本字,甫(亦作父)是美辭。而在人年輕的時候,一般不稱排行,簡稱為“山甫”。等人老了,一般過了五十歲,就會稱排行而省美辭,稱仲山。我想可能是年輕的時候,弟兄們都在,稱不稱排行無所謂,到老了有些弟兄可能已經過世,這時候稱上排行,去掉美辭,是讓後輩人知道自己還有其他的兄弟,莫要忘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了,孔子名丘,字仲尼。但偶爾會有人稱他為尼父,其實他完整的字的稱呼是,仲尼父。

    到了春秋時期,“子”開始流行,表示美稱,於是人們的表字裡面大量出現了“子”這個襯字。比如孔子的弟子,幾乎都字子什麼,顏回字子淵,曾點字子皙,等等。但有時這個襯字是可以省略的,所以他們也被稱作顏淵、曾皙。

    當然,在先秦已經有兩個本字的字,如祁奚字黃羊(奚為奴隸,表示卑賤,黃為金色是為貴,羊為祭祀之畜是為貴)。不過大多數的字還是“一實一虛”。而且先秦的記錄習慣是先字後名,姓常不提,如孫叔敖不姓孫,其實是姓蒍,名敖,字孫叔(敖同傲,孫通遜,是反義,叔為排行),孟明視,也不姓孟,其實是姓百里,名視,字孟明(視、明,相因,孟為排行)。

    這裡也順便說下排行吧,一般是伯仲叔季,伯為老大,仲為老二,季是最小,仲和季之間都是叔。孟也是老大,但伯是嫡長,孟是庶長。

    既然順便了,也順便說下為什麼有的人字,有的人沒有字。一般貴族士人有成人加冠禮的,才會有字,加了冠就能任職任事——後來的簪纓,其實都是冠飾,簪為文,纓為武。而一般的平民庶民是沒有這種冠禮的,他們成年的時候,就用一塊黑粗布把頭髮一盤一包了事,所以這些平頭百姓就叫做黔首,也即用黑巾包頭的人。黔首沒有冠禮,自然無所謂字。

    當然還有一種人,一般也沒有字。就是非開國的皇帝、王。他們本身已經異常尊貴,只能用身份的稱呼,非但名不能叫,連稱字也顯得不恭敬,只能用更加尊敬的稱呼來稱謂。比如,裴注三國志裡引了一條材料,說劉備對馬超很是親厚,馬超與劉備相談常稱劉備的字即玄德。關羽聽說之後,十分惱怒,對劉備說,我要殺了他。裴松之駁斥了這個材料,說既然劉備對馬超那麼好,馬超又不是傻子,對君主自然不會稱字,那樣是不恭敬的。同時我們就可以看出,至少是三國開始,皇帝的字幾乎沒有意義了,那麼幹脆就別起了,或者有也沒有流傳下來。

    好了囉囉嗦嗦說了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名和字到底常見有那些聯絡。我們上面說了,一般有字取名形,取名音,取名義,三種情況。

    一、取形。如錢侗字同人,此為拆字。取形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字就取名,或者名的一個字,如孟浩字浩然,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甚至李神符,字神符——大家都一起叫我的名,我不生氣的啊,就是這麼隨和。

    二、取音。 如楊統字仲通, 張士遜字順之(古時遜和順音是相近的) 。

    當然最常見還是第三種,取義。這種形式又大體可以分為五類相近取義、相類取義、相反取義、相關取義、相因取義五種形式。前三種比較好理解,略去不表,這裡說一下相關取義和相因取義。

    相關取義,即名和字聯絡起來,有相關意義(包括用典)。如孔丘字仲尼,即當地有尼丘山;司馬耕字子牛,牛是耕地的;趙雲字子龍,龍常隱於雲中……包括以上提到的李商隱字義山,似也可歸入到此類中。

    相因取義,就是最難以琢磨的,主觀性比較強,往往繞好幾個圈讓人迷迷糊糊的。比如公良孺字子正,言孺子之教當正等等,似乎已經失去了聞字而知名的原意,但在歷史並不乏見。

    而且很多時候,幾種形式同時用。仔細找才能想見,如以上說的祁黃羊,還有比如張良字子房(王良是一個星星名字,房宿是一組星星的名字,王良屬於房)。

    當然還有的人的名和字的確是沒有關係的。這裡面有很多原因,我這裡舉幾種,絕對不是全部。第一種,是某些少數民族的人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知道要有字,所以就隨便起了,也無甚聯絡,或者用些譯音即使有聯絡,我們也不清楚。如賀拔嶽字阿斗泥(鮮卑人)、完顏婁室字斡裡衍(女真人)、耶律宗真,字夷不堇(契丹人) 。

    第二種,父母對孩子期許,超過了名和字聯絡的習俗。比如李靖字藥師,就是他父親信了佛,把他們兄弟的字都叫做一些和佛教有關的字。他哥哥叫藥王,佛教有藥王佛和藥師佛,弟弟叫客師,也是佛教裡面的稱呼。

    再有宋代詞人賀鑄,字方回。由於他早年喪父,家室貧寒,可能是母親給他取的字。方回——是一個守護民宅的神仙的名字。有傳說在門上寫上方回兩字,就能保護門戶不受侵害。可能是他母親期望他能早些能立起門戶,守護住整個家庭。當然也許是我對字上的研究不足,也許鑄和方回還有聯絡,我沒注意到,若是請知者垂教,不勝感激。

    第三,就是同一家族中的同一輩人,按照一定的排行規則取字,比如唐朝如裴行儉、裴行儼兄弟,薛萬徹、薛萬備、薛萬鈞、薛萬淑等等,有時候為了遷就這個規矩,有的只好放棄和名相聯絡這個習俗,比如北魏於祚兄弟三人的名和字,於祚字萬年、於忠字千年、於景字百年。老大的字取福祚萬年之意,老二跟老三跟著萬年走,就不管自己的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30歲,沒房,沒存款,想聽聽建議,怎麼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