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諾體檢

    今天是8月23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

    我們都知道,在二十四個節氣中,立秋在前,處暑在後。但立秋之後,全國各地高溫預警不斷,除了熱還是熱,這怎麼能算是秋天?

    (圖源/網路)

    而處暑過後,天氣反而轉涼,比立秋時秋意更濃。為何古人不把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換過來呢?別急,今天給大家解答。

    過了立秋,為何還有處暑

    民諺雲,“過了立秋節,夜寒白兒起熱”,指立秋後,白天暑熱猶在,晚上漸涼。但這種微妙的變化,難以被現代人察覺。

    再加上,古人有“一葉知秋”的說法,即梧桐樹的第一片葉子飄落就意味著秋天的到來。立秋是指秋天開始的趨勢,並不指暑氣的消散。

    而處暑的“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因此處暑也代表炎熱的暑天已經結束,正式進入秋天。這也就是為什麼立秋之後還有處暑。

    秋燥來襲,當心4種病找上門

    處暑之後,暑氣漸消,天氣轉涼,氣候逐漸乾燥。當乾燥之氣過盛,就容易成為燥邪,侵犯人體,誘發疾病:

    1、肺部疾病

    燥邪一般可以分兩種:初秋多為溫燥,深秋多為涼燥。但無論那種燥邪,都容易透過口鼻,進入我們的呼吸道,繼而損傷肺部。

    肺喜潤而惡燥,燥邪入侵,肺氣宣降受影響,各種肺部疾病自然隨之而來。

    2、便秘

    處暑後餘熱猶存,與空氣中的燥氣結合,形成溫燥。溫燥入體,大腸中的津液被過量消耗,腸道乾燥,使大便變得乾硬難排,就更容易出現便秘。

    3、鼻炎

    處暑後氣溫忽冷忽熱,鼻腔黏膜容易受乾燥刺激,易使鼻炎復發,這也是常說的“秋風起,鼻炎來”。

    4、口唇、面板乾裂

    秋季氣候乾燥,水分蒸發加快,空氣相對溼度降低。

    而當空氣中的相對溼度低於30%以下時,人們就容易感受到面板乾燥,出現面板掉屑、嘴唇乾裂等情況。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面板的乾燥程度與肺有關係。秋燥傷肺,表現在面板上,乾燥自然在所難免。

    處暑後潤燥,關鍵在吃

    處暑後,秋意漸濃,人體容易被燥邪侵襲,滋生多種疾病,因此,潤燥養肺就成為了處暑後的養生重點。

    日常應根據自身體質和飲食嗜好,少吃生冷辛辣食物,多吃一些滋補、潤燥的食物,以益腎養肝,潤肺養胃。

    1肉類:鴨肉最佳

    中醫雲,暑傷氣。暑熱過後,人體處於虛勞的狀態,需適當進補,但也不能大補。

    牛羊肉屬溫燥之物,容易加重燥熱,不建議食用。相比之下,鴨肉性味甘涼,可以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更適合處暑後食用。

    沙參老鴨湯

    材料:北沙參,老鴨一隻,玉竹,麥冬,薑片,骨湯,精鹽,味精。

    做法:將準備好的北沙參、鴨肉分別洗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煮沸20分鐘,再用小火燉50分鐘,直至鴨肉熟爛,調味即可。

    功效:養陰潤肺,清熱化痰。

    2水果:雪梨最佳

    處暑過後,秋燥最易傷肺,而說到潤燥養肺的水果,梨是首選。

    梨子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可以治咳潤肺。《本草綱目》則認為,梨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醉”。

    但需要注意的是,梨偏寒涼,體質虛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子,老人小兒多吃生梨可能傷脾胃,故更建議煮熟了吃。

    秋梨膏

    材料:雪梨、冰糖,蜂蜜。

    做法:將雪梨削皮榨汁,放入冰糖,煮半小時左右,過濾,再慢慢熬成膏狀,加入蜂蜜拌勻,食用時加水兌開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

    3蔬菜:秋藕最佳

    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

    中醫認為,蓮藕可以補心生血、養胃滋陰、健脾益氣、止瀉固精,不僅可以補虛,還可以養陰清熱,最適合此時食用。

    需注意的是,蓮藕富含澱粉、粗纖維,大量進食可導致消化不良,所以蓮藕別吃太多,最好一週吃兩次,每次100~200克。

    排骨蓮藕湯

    材料:排骨500g,蓮藕750g,鹽、蔥、姜適量。

    做法:排骨洗淨切塊,蓮藕去皮切塊,與排骨一起放入鍋中,放入蔥段、薑片、精鹽、胡椒粉,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20分鐘後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補腎益血。

    4、中藥:百合最佳

    百合肉質清甜爽口,是藥食兩用的佳品。內服有滋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作用,外用可以清熱、解毒、消腫。

    百合分鮮百合和幹百合兩種,一般入菜時,多用鮮百合,而入藥多用幹百合。

    需注意的是,百合偏涼,屬“滑利之品”,容易拉肚子、怕冷、有寒咳的人,不宜食用。

    銀耳百合紅棗湯

    原料:銀耳100克,百合10克,紅棗3~4個,冰糖少量。

    做法:銀耳泡開撕塊,去掉根部,百合涼水泡發後待用,紅棗撕成小塊。將所有材料下鍋,小火煲至銀耳軟糯,紅棗香氣飄出(大約一個半小時),加冰糖即可。

    功效:養陰補虛。

    除此之外,平時還可以多吃荸薺(馬蹄)、沙葛、粉葛、芝麻、豆類、奶類等清潤食品,以防秋燥。

    處暑過後,脾胃經過一個夏天的消耗,已經很“受傷”。建議此時適當吃些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

    另外北方轉涼,可吃些溫補食物,如辣椒、胡椒等;還可少量喝點酒,白酒、黃酒最好加溫飲用。

    處暑後養生,還須做好3件事

    中醫養生,講究順應天時。除了飲食,作息、衣著也應該遵循時節:

    1、多喝水

    秋季乾燥,水分蒸發加快,再加上天氣炎熱,人體往往容易“冒幹火”,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建議每日飲水量控制在2000ml以上。水足了,火滅了,人自然就不燥了。

    2、多睡1小時

    人們常說“春困秋乏”,處暑正值夏秋交界,日暖夜涼,溫度適宜,正是容易犯困的時節。

    此時雖然沒有多少秋意,但為了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身體不適,建議比夏日多睡1小時左右

    老年人氣血兩虧,很容易出現白天精神差、晚上睡不好的少眠現象。因此,老年人更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宜“遇有睡意則就枕”。

    3、別急著添衣

    處暑開始,晝夜溫差變大,天氣逐漸變涼。但“春捂秋凍”,為了讓身體能適應氣溫變化、增強抗凍能力,建議別急著添衣

    當然,這也僅限於健康的人群。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和體虛的慢性病患者,早晚氣溫較低時建議適當添點衣物,以免著涼。

    看完後,順便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俠盜飛車罪惡都市所有任務完成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