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73624486118

    題主能這樣想,說明是好事,說明題主人生沒什麼挫折,過的非常幸福。

    《老人與海》這本書,作者用平鋪直敘的手法來寫作,語言上面沒有高潮起伏,所以你會覺得它, 又臭又長、 自言自語 、 磨磨嘰嘰、也沒幹什麼 、 囉嗦起來真的像緊箍咒 。

    但越發是這樣的寫作手法,閱讀它的時候就越要去發揮自己的思維聯動,因為作者給的資訊太少。這是海明威特有的極簡主義的風格。

    舉個例子,

    最後,她還是提出了分手。他——。

    一般作家都會寫,他無奈的笑了。

    他滿臉苦笑。

    諸如此類的等等修辭手法。

    而海明威就不會賦予這個笑任何情緒,直接就寫,他笑了。

    但我們都有過感情受挫的經驗,所以,看到他笑了。我們就會聯絡當時的情景,我們知道感情破裂不好笑,所以就知道這個笑肯定不是正面的情緒表達。所以男主人公這時候肯定不是開心的狀態。

    所以老人與海這種書,幾乎從頭到尾都是這樣極簡的寫作手法,不同的人讀它有不同的感受。

    因為裡面敘事結構幾乎沒有高潮,就是很平靜的給你娓娓道來,書中老人幾乎也沒表達情緒,就是不斷自言自語,不斷胡思亂想。

    各種情緒都要你結合自身的經驗去體會。

    例如老人捕獲了大魚,並且與大魚纏鬥上了,時間瞬間過去了十幾個小時,老人一直重複。

    “一定要記得吃沙丁魚。”

    “不管你多麼不想吃,天亮後一定要把沙丁魚吃掉。”

    “必須在沙丁魚腐化之前把它吃掉。”

    因為老人抓了一條大魚,抓住了大機會,

    但是對手太過於強大,又僵持了十幾個小時。

    作者並沒有寫出來,當時老人的體力狀況與心情,只是借老人的口不斷說出要吃沙丁魚這種話。

    你也許會想,這樣想不是很正常嗎,不吃就會餓,就沒體力抓魚了,有必要強調三四遍嗎。

    因為你是抱著一種想看很精彩的故事的心態來看這個書的。

    這樣寫,並不精彩,在你眼裡又臭又長。

    但如果你在生活中,有過面臨著巨大機會,但自知能力有限,緊張兮兮的心裡狀態。

    你就能充分體會老人當時的心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面試,老闆審視著你,你卻在心裡不斷念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談吐,不要說錯話。

    例如面對很喜歡,但是自己覺得配不上的女孩子,在跟她說話的時候,你卻在心裡不斷的想自己形象如何。

    例如面對客戶,你本應向她推銷,但心裡卻一直嘀嘀咕咕怎麼樣才能表現得體……

    你要是有任何這種經驗,在看這段話就絕對不會覺得他又臭又長,而會覺得能完全理解老人當時的心態。

    《老人與海》寫於二戰結束不久,世界一片狼藉,勞動人民生活日子艱苦,大家看到這種關懷人類存在的意義,描述與命運做鬥爭的故事,自然喜歡,奉為經典,一點也不奇怪。

    但是現如今我們生活太富足了,我認為題主人生沒什麼挫折,過的非常幸福。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呀。讀書這個事情本來隨性,大可找一點自己愛看的書去讀。

    因為《老人與海》是不適合你看的,起碼,現在暫時不適合。

    當你去做一些難事,

    例如,窮困潦倒出去創業。

    例如,一窮二白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

    例如,身體條件極差但拼命鍛鍊想改變自己。

    例如,碰到極度喜歡的女孩子然後拼命想改變自己的形象、氣質、經濟狀況等等。

    你再來看這個書,想法一定會截然不同。

    我不想說我的人生過的有多艱苦,但我把這個書看完以後馬上就淚目了,我看書從來沒哭過,一本是這個,另一本是餘華的《活著》,《活著》也被有些人稱之為中國的老人與海。

    老人80多天沒有抓到魚,大家要麼嘲笑他,要麼同情他,沒人理他,只有小孩與他為伍,酒吧老闆救濟他才能勉強吃頓飽飯,每天只能看看棒球新聞。

    這該有多失落啊,但是老人一點也沒有沮喪。他出海,去了遠海,他抓到一條大魚,他是英雄,魚也是英雄,搏鬥幾天幾夜,惺惺相惜,魚折磨老人,老人生吃噁心的魚肉來充飢,睡不上覺,手上臉上血肉模糊,老人不恨魚,敬佩魚。

    如果把釣索切斷,與魚斷開牽連,馬上就能解脫。但那意味著失敗!老人腦子裡從沒放棄過去鬥爭的念頭。他所想的只是,我要吃生魚肉,我要儲存體力,魚呀,你快死掉吧,我要為你念經。

    他勝利了,但是鯊魚又來了,老人殺了一條又一條,槍沒了,刀沒了,船槳船舵都沒了。

    最後老人回到岸邊,只帶回了一條魚的白骨。

    但是他失敗了嗎?沒有。

    什麼叫失敗?也許可以說,人去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得目的,這就是失敗。

    但是,那些與命運鬥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鬥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鬥爭。 ——王小波

    老人只帶著一副魚骨,疲憊不堪的回到了自己的破茅屋中,他起床後並沒有懊悔,也沒悲傷,他只對小孩說,要準備好刀槍、裝備。風雨一停我們再去出海。頗有一副將生死置之度外,向命運宣戰,向夢想揚帆的熱血與悲壯。

    讀到這裡,我已肅然起敬,淚流滿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義相對論如何解釋物體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