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顧先生講中醫

    社交恐懼症往往是導致社會功能部分受損,甚至喪失。其實很多輟學、有網癮或酒癮等物質依賴的人群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症。

    抑鬱症卻會導致情緒消極演進、思維反應遲鈍、甚至自殺傾向,抑鬱症能導致的特別嚴重的嚴重。

    兩者相比,社交恐懼症只是出現社交方面的問題,或者心理的問題。而抑鬱症不盡會導致心理生理問題,還會造成生命的危險。

  • 2 # 素心苑

    個人覺得抑鬱症更嚴重一點。

    抑鬱症輕者愛胡思亂想,失眠,對待問題鑽牛角尖;中度者,閉門不願見人,脾性大變,易怒易吵架;嚴重者,精神出現問題或自殺傾向。

    社交恐懼症,很多人性格偏內向,靦腆,不善於交際,或者溝通力表達力不太好,所以不願或怯於與人交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交際恐懼症。

    祝心情愉快。

  • 3 # 8246na娜

    抑鬱症,因為抑鬱症的世界是灰暗的,沒有太陽!就跟自己在一個沒有窗戶沒有Sunny的屋子裡一樣,它的意識很清醒但是就是快樂不起來。很累,只想解脫!有孩子的父母記住,孩子可以不需要你給她多好的物質但是一定要給她愛!讓她覺得這個世界很溫暖!一定要讓她有安全感!

  • 4 # 藍色海洋991108

    謝邀,是病都不好,無所謂嚴不嚴重,兩者都妨礙人的正常社交,活動,生活,伴有焦慮,苦惱,不適,精神痛苦,但抑鬱症有個致命的症狀就是自殺,反覆發作,患者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就放棄了生命,令人無法防備,這也是把抑鬱症放在繼心腦血管病疾病之後的第二大致死疾病。

  • 5 # 了凡心療愈

    你好!感謝邀請!社交恐懼症和抑鬱症是兩個概念,所以不存在比較一說,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障礙,而抑鬱症在生理上是神經遞質5-th血清素攝取不平衡導致的心理情緒障礙,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也就是說社交恐懼症未必患有抑鬱症,但是抑鬱症患者很可能會社交恐懼!

    社交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動物,社會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需要面臨的問題,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絡,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需要透過社交中獲得群體的認同,這就是期待自己能夠與人達成共鳴,但尷尬的是每個人的出生以及成長的背景不同,導致對待事物的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喜靜有人好動,有人嗜甜有人好辣,我們講究“君子群而不同”從而把人際交往看作是場面上的事情去應付,但是潛意識裡還是抗拒的,這種抗拒就導致了我們人際交往中的諸多障礙,西方有句諺語:一個人的蜂蜜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毒藥,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在文化人中間出現所謂的文人相輕,誰也看不起誰,誰也不服誰,上升到國家社會層面,就是意識形態的對抗。

    自卑感讓你多疑不相信別人從而不敢與人交往

    在《傳習錄》之《答歐陽崇一》裡說人心險詐叵測無窮,我們用誠心對待就會很容易落入對方的“圈套”,如果我們也是用心計猜忌去應對,就會發現除了心力交瘁外事事都做不成,讓小我處於無意識的對抗狀態, 人際交往就變得複雜起來了,進而會讓人變得過於“自卑”,這種自卑感覺越是強烈,人就越不自信,當你把這種不自信投射到別人身上,對外界的刺激也變得異常敏感多疑,隨隨便便一句話就能聽出弦外之音,哪怕不相干的事也能將之關聯起來!即便大家在場面上和和氣氣,但是私底下卻恨得咬牙切齒,不經意間就得罪了別人,自己也變得多疑不相信人。

    我們都是在照鏡子而鏡子往往會歪曲你的形象

    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同感,這是人際交往的核心所在,這就是“小我”的“他證”屬性,我們不斷從外界他人那裡尋求認同感,而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困難的,這種投射就好比自己透過別人在照鏡子,而別人很多時候是歪曲我們形象的哈哈鏡,而我們不斷的去努力修正別人頭腦裡自己的形象。

    人們從來對你不感興趣,他們只對你擁有什麼感興趣

    而事實上,別人會對任何你所擁有的東西有深刻的印象,他們從來不會對你有深刻的印象。這種事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別人所認出的並不是你,而是你的外套,所以你一直在裝飾你的外套,一直在打扮你自己。《傳習錄》之《黃直錄》裡提到有的人舉止顯得很矜持,先生說:人如果太過矜持就會一味在容貌上用功,而不會照看自己的內心。為人處事不可有心,有心則不自然,不自然則憂,這心就是“小我”之心,也是我們注重自己在別人頭腦中形象的使然。我們就會一直在意別人的看法跟評價,生怕自己哪裡做的不對,我們在心儀的人面前會將自己裝扮盡善盡美,我們會刻意的討好別人,但總覺自己不夠完美不夠漂亮不夠有錢不夠幽默,事到臨頭卻還是會感到侷促不安感到手足無措甚至面紅耳赤,事後會後悔內疚慚愧自卑甚至抑鬱,這些都會降低我們的創造力在最尖銳的狀態下它會演變成一股結束生命的自責和怒氣。

    當你試圖修復你在鏡子裡歪曲的形象時會適得其反

    當我們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從鏡子裡得到自己預期的答案,修正自己扭曲的形象的時候,我們會瞬間變得憤怒怨恨仇視嫉妒,可笑的是對方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我們生氣的原因,因為他們也在做同樣的事情,你害怕別人,別人害怕你,你的整個生活亂成一團,放下這種胡思亂想,放下這種惡性迴圈,不要在意別人。你的生活就足夠了,不要顧慮別人。我告訴你,如果你無牽無掛地生活,你的存在就會開花,別人也會分享你的存在。你樂意分享,你也樂意給予,但首先你必須停止顧念其它人,以及他們對於你的想法。

    不要試圖向別人證明什麼不要讓別人左右你的情緒

    為什麼要去追求金錢和財富?只是為了要有某種認同,好讓別人能夠知道你是誰,好讓人們能夠說你是誰。好向別人證明你是誰,為什麼你一直在找尋權力和聲望?那個理由是一樣的。你需要錢,錢是一種需要,但是,錢不是你的目標,也不可能是目標。比方說,房子當然是需要的,不是叫你把房子毀了,然後躲到深山去,房子是需要的,但你活著不是為了房子。

    讓你總是想要證明點什麼,而實際上所有人甚至包括你的父母,都是從自身立場出現看待問題,無論你想證明什麼,對於他人來說都是無足輕重的。他們不會在乎你是誰,要過怎樣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夢想,他們只會在乎你擁有的東西,但奇怪的是他們似乎掌握了你快樂與否的控制權,這會讓你很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在於我們自己依戀別人,對別人有所期待,希望從別人那裡得到快樂。你從來都沒有真正得到過快樂,但那個期待一直都在。父親總會因兒子所做的事與他不同而發脾氣。你變成犯人,他會生氣;你變成聖人,他也會生氣,因為你沒有滿足他的期望。他總期待你做到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除此之外,你都錯。

    不要對人有太多的期待,學會放下你的期待成為你自己

    我們期待改造他人的同時也一直在改造自己,以期望獲得別人的尊重,為什麼想要受到別人的尊敬,要受到白痴們的尊敬,你必須按照他們的方式和他們的期望來做。要被病態的人尊敬,你必須比他們更病態,他們才會尊敬你,但是這樣做你能夠得到什麼呢?你將會失去你的靈魂,而什麼也得不到。

    在人際交往裡只是為了要成為你自己,而不是要成為別人,不要讓其它任何人來駕馭你,也不要試圖去駕馭其它任何人。你在此並不是為了要去滿足其它任何人的期望,其它任何人在此也不是為了要滿足你的期望。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神聖的,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命運,他必須去滿足他自己的命運。當他自己的命運被滿足,他就滿足了整體,你就真正做到了老子倡導的“和光同塵”如果你自己的命運沒有被滿足,你將會在整體的心中保持一個創傷,那麼帶著這樣的創傷又怎麼可能很好的處理人情世故呢?你只是將你的野心赤裸裸的暴露出來,呼喊著別人來利用你,這樣你就有更好地藉口去利用別人操控別人!

    你的生命是你的生命,它不是別人的。所以別讓你自己被別人掌控,別讓你自己被別人支配,那就是對生命的背叛。如果你讓別人支配你──也許是你的雙親、你的社會、不論他們是誰──如果你讓別人支配你,你將會錯過你的生命。

    不為任何人負責。我只為我自己負責,做回你自己

    你不需要被承認;不需要被任何權威承認或認可。你就是你自己的權威!你就是佛你就是基督。佛陀不是佛教的建立者---不是的。他的門徒才是建立者。耶穌不是基督教的建立者---不是的。他的使徒,他們才是建立者。唯一要改變的是你的內心,沒有人能夠違反你自己的意志來改變你,除非你願意。除非你準備好要進入那個未知的,要進入那個沒有走過的黑暗,沒有人有任何力量可以來改變任何人,只有你有那個力量可以來改變你自己,我們都不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我不為任何人負責。我為我自己負責,那就夠了。

    而實際上你沒有必要在慾望的驅使下去做任何改善,就現在的你,你是很美的。開始好好地去生活!不要去想說當你將來變得很完美,或是當你像這樣,或是像那樣,你才要去生活,當你能夠按照你的想法達到某種標準之後,你才要去生活……但是生命就在此時此地,它一直在從我們的手中流失,明天是死亡,只有今天才有生命……它一直都是今天,否則你所期待的永遠也不會到來。

    一個很小的小孩沒有欲求,他是如此全神貫注在某一刻上一隻飛翔的小鳥便完全地吸引了他的視線,一隻蝴蝶,它的絢麗的色彩便會令他萬分欣喜天空的彩虹,他無法想象還有什麼比這彩虹更燦爛,更豐富,還有佈滿星星的夜空,星星連著星星一天真是富有的,它是充實的,它是純潔的。被慾望牽制的人是貧窮的,它是一個乞丐,它今天想要這個,它明天想要那個,它想要獲得知識.它想要受人尊敬,它想要獲得財富,它想要獲得權力。而前者往往更容易達成目標,他們不存在什麼社交焦慮。

    你無法愛你自己,別人怎麼會愛你?你不喜歡自己,又有誰會喜歡你?

    在人際交往當中如果你顯示天賦特立獨行,人們是不能原諒你的。人們可以原諒傻瓜,但他們不能原諒聰明人優秀的人。那就是為什麼基督被釘上十字架,蘇格拉底被毒害。在基督或蘇格拉底面前你感到如此完全的低下,你怎麼能原諒他們!這是自然的,因為跟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相比,你覺得你自己比較低劣。你一直都選擇跟普通的人為伍,你對普通人的人比較友善,因為跟普通人的人在一起,你覺得比較優越。你將竭力攻擊。你將竭力攻擊去扼殺死那個優秀的人,而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世界,有無數的人,每一個人都想要去得到某些東西,有時候人們會互相擋著路,那是很自然的,並不是說他們想要這樣,只是那個情況就是這樣,它碰巧是這樣。

    當然這樣做不是要你逃避人情世故,不要害怕別人;讓別人進入你的生命。我不教導逃跑主義。我教導你進入這個世界,去蛻變這個世界,因為只有在那個蛻變中你才會被蛻變。逃到山裡或者寺廟裡,你會錯過蛻變你自己的機會。你會畏縮,你不會擴充套件。而如果你無法愛你自己,你怎麼去愛其他人?如果你不喜歡自己,又有誰會喜歡你?

  • 6 # 靈魂的香氣

    都是會引起嚴重後果的病症。社交恐懼症會讓人的心裡越來越閉塞,心情不好慢慢地就變成抑鬱症了,抑鬱症的人也有社交恐懼症。

    這兩個病症我感覺沒有清楚的戒限,我抑鬱時,就恐懼社交。越不社交越抑鬱,惡性迴圈。

    有這兩種病症的人都是極其敏感,對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的人。另外我感覺,容易得這種病症的人,都是因為沒有得到充足的親情,也就是說沒有得到來自父母或其他親人很安全很溫暖的愛,Ta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把握,自我價值感不高,很容易自卑。

    這種人都是屬於自我攻擊型的,也就是說,Ta一般心情不好,不會去攻擊別人,Ta是從內攻擊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對自己萬般挑剔,專挑自己的毛病,擴大自己的弱項和問題,自己沒有問題,也能讓Ta挑出問題。

    其實這樣的人都是很努力,在內心對自己有很高的期盼,特別想幹出一鳴驚人的事業。但是Ta的這種心裡,特別影響Ta的個人狀態,一般智商和能力不會發展到更好,因為精力和時間都消耗在了和病症作鬥爭,也就是說自我消耗太厲害了。

    很多時候,他們在外人看來真是無病呻吟,而自己內心又極度的痛苦。

    就我個人的經驗,有這種症狀的時候,一定要多看些書,自我去調理,去弄明白一些事情,一些道理,去弄清楚自己心裡恐懼的到底是什麼,自我化解內心的很多恐懼和矛盾。

    這種病症時最親近的人,如果能從心理上給予Ta支援,那才是最保險最可靠的,來自親人的支撐任何時候都是最有力量的。

    藉助外人是很難得到正確的幫助的,甚至會幫倒忙,反而加速病症,感同身受太稀少。

    希望你儘快開悟,走出這種病魔。

  • 7 # 殘冬暖雪

    應該是抑鬱症,抑鬱症病人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孑裡,連最親近"的人父母妻兒兄弟姐妹都無法溝通世界上只有自己`,這種人焦燥不安,妄想憂慮,久而久之就厭世,更嚴重者輕生。而社交恐懼症,只是害怕外面的世界,身邊有親人們的關照,可以和家裡人溝通,慢慢緩解病。

  • 8 # 喜池

    一、抑鬱狀況下會有一定程度的不願意和外界接觸的狀態,也可能是相反的狀態;而社交恐懼會總是想要“躲避”,也許是面對社會時需要承擔的“責任”,社交恐懼者也許只是不想要“被承擔責任”,也不想要被“干涉”。

    二、抑鬱狀態會讓整個人情緒低落,疲憊,失眠,焦慮……,並不僅僅是因為社交困惑,而是來自於自身的無法調節;社交恐懼更傾向於不願意交朋友,愛或被愛,自我被包裹,因為這樣會更安全也更易於生存。

    三、自助角度:抑鬱狀態是可以自我調整;社交恐懼也許是因為事件刺激也很可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受長輩的影響,更易養成需要用新的習慣去克服。而克服的難度在於“我需要承擔一份責任”,也許是對朋友的,也許是對社會的。克服的過程需要衝破自己多年建設的安全“堡壘”,重新新建新的“開放的家”。

  • 9 # 秋哥心理學

    你好,抑鬱症的情況更嚴重,抑鬱症已經成為心靈的頭號殺手,抑鬱症嚴重的會選擇自殺,而因為社交恐懼症而自殺的人數比抑鬱症自殺的人數要少的多,社交恐懼症有、異性恐懼症、口吃恐懼、餘光恐懼、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力配不上野心四字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