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瑤瑤愛liao漢

    現如今的孩子們都是在父母及親人的精心呵護中成長起來的,在做錯事情的時候,很多孩子能認識到錯誤,也知道要“知錯就改”,而且有的孩子也確實當時就改了,但是沒過多久就把這件事忘到腦後了,很快就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再認錯,再改,再犯……如此迴圈的現象,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同樣型別的問題反覆出錯,生活中同樣的錯誤屢教不改。這一系列的問題足以看出孩子在面對錯誤時,沒有具體解決的方法,拿不出可行的辦法。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就有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這三千弟子當中,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為什麼孔子那麼喜歡他呢?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

    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好學?”孔子答道:“有個叫顏回的人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也不犯同樣的過失。不幸命短而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沒聽說有好學的人。”一個真正好學的人,應該虛懷若谷。一旦發現自己的過失,不管別人是“善意批評”,還是所謂惡意嘲諷,他都不會遷怒於人,更不會為自己的錯誤找出許多辯解的理由。不僅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知識方面的缺陷,而且用“不遷怒”“不貳過”時時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堅持用這種精神來加強自己的人格修養。“不遷怒,不貳過”是孔子提倡的一種境界,一種好學者應該追求的理想境界。可是真正實行起來,談何容易!要做到“不遷怒,不貳過”為什麼這樣難?孔子說,顏回死了以後,再也沒有人做到這兩條。

    現在許多年輕人,年齡差不多,經歷差不多,天賦差不多,實幹精神也差不多,進步快慢卻差很多。原因可以找很多,其中一條就是善不善於總結經驗。有的人,每幹完一件事,都要琢磨琢磨,找出對的在哪,錯的在哪,做到不佔糊塗便宜,不吃糊塗虧,這叫做“吃一塹長一智”“打一仗進一步”。而有的人叫幹就幹,幹完就算,稀裡糊塗,馬馬虎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進步就慢。而顏回就是一個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人,所以各方面進步就快。這樣的人精神上沒有鎖鏈,什麼環境都能自得其樂,不會患得患失。坦承自己的過失,對於他們而言,是一種收穫,一種進步,一種人格的完善。顏回以後,能有多少人從名韁利索之中解脫出來?青雲直上之際,恨不錦上添花;光環耀眼之時,豈容佛頭著糞? 努力,努力,再努力,把“不遷怒、不貳過”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做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我們從各種鮮活的例項中,認識到面對自己的錯誤,只有不斷地反思、總結、提升,才能“不遷怒”“不貳過”,這對年輕人的教育是非常有幫助的。

  • 2 # 網鏈課堂

    學儒的人學得不好,就很容易變成一個書呆子。顏回就是一個典型的書呆子。

    不遷怒,的確是一個非常棒的品質。孔子說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他是聖人。普通人是最

    愛怨天尤人的。一件事出了問題,大家總是習慣性互相推諉,遷怒於人,而不是勇於承擔。

    但不遷怒,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不遷怒,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從自身找

    原因;另一種是出於膽怯、懦弱而不敢遷怒,任何事自己默默忍受,受到委屈也是憋在心裡。這樣

    的人會變成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養成反社會人格,結果是危害社會;一個極端是養成壓抑型人

    格,結果是把自己憋出內傷。顏回很可能是後一種。

    顏回無疑是非常好學的,以至於孔子對他讚不絕口:

    賢哉,回也!一筆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筆食瓢飲,住在破巷子裡,換作別人早就憂愁得不得了,可是顏回不改其樂——大家覺得這可能

    嗎?一個人飯都吃不飽,卻不想著打工賺錢,還在那裡樂呵呵地讀書,這是違背常理的,也是不對

    的。即使這個人真心地熱愛讀書,我想他也樂不起來。況且顏回29歲頭髮就白了,這如果不是少白

    頭,只剩下一個原因:長期的心情鬱悶,憂愁。

    孔子為了讓大家好學如顏回,把顏回大大地誇張了。

    根據《論語》的記載,顏回被後世塑造成了一個安貧樂道的典型。個人覺得,顏回真沒這個資格。

    他既談不上安貧,更談不上樂道。如果真的安貧,不會早死;如果真的樂道,不會29歲頭髮就白

    了。

    歷史上真正能夠安貧樂道的,只有莊子。莊子無疑是非常窮的,以至於要借米下鍋。借米的時候,

    還要給人家講寓言故事,不然可能就借不到。但就是這樣窮的莊子,居然在那個生產力水平極其底

    下的古老的年代,活到了83歲的高齡。這隻有思想上的極度通達,才可能做到。

    人要能安貧,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他有致富的能力。如果沒有致富的能力,卻標榜安貧樂道,就

    屬於自我欺騙。但人終究是騙不了自己的,最後就變成了“安”於憂愁,而不是安於貧困。好比一

    個國家要想避免戰爭,要想和平安寧,就必須有戰爭的能力,有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能力。

    莊子顯然是有致富能力的,莊子具備宰相之才。楚王請莊子出任宰相,他都不願意去。莊子的心裡

    只有“道”。他的道就是無為,就是自然,就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所以他能安貧樂道。可是顏

    回,這兩樣他一樣都沒有,沒有致富的能力,也沒有道,怎麼談得上安貧樂道呢?他有的只是餓著

    肚子死讀書,所以早死。

    子貢曾經問他的老師:“一個人能做到富而不驕傲,貧而不諂媚,你覺得怎麼樣?”(富可敵國的

    子貢是在說他自己)孔子說:“這算可以了,但比不上貧窮而樂道,富有而好禮。”孔子是對的。

    富而不驕,貧而不諂,很多人都能做到。但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卻是非常高的境界,非聖賢不能

    為。或許也正因為如此,孔子雖然對顏回讚譽有加,但從來沒有明確地說過,顏回貧而樂道。

    至於孔子說顏回不二過,這也不值得稱道。顏回只是一個埋頭讀書的人,他既沒有創業,也沒有出

    去打工,換言之,他是不做實事的人。一個人不做實事,不進行生產鬥爭的實踐,他連犯錯的

    機會都沒有,做到不二過並非什麼難事。一個人做事越多,才會犯錯越多,但人也正是在不

    斷犯錯的過程中,不斷成熟,不斷成長壯大起來的。所以,人不能害怕犯錯,同一個錯誤重複兩

    遍也不要緊,只要不是知錯不改。

    做人當學子貢,勿學顏回。

  • 3 # 山河先生看手相

    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複犯(同樣的)錯。

    解讀編輯

    原文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全都白了,過早死去了。孔子為顏回的死哭得非常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弟子們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你的弟子哪一個算得最喜歡學習?”孔子回答:“我有叫顏回的學生愛好學習,他從來都不把自己的怒氣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不重複犯同樣的過錯。但他不幸早死,顏回死了,再也沒有這麼優秀的學生來繼承,傳播我的理想了。”

    註釋

    1.回年二十九: 回:指顏回,孔子弟子之一。相傳孔子有三千個弟子,顏回因為刻苦好學,品德高尚而被孔子欣賞。

    2.蚤死: 蚤:同“早”,這裡的意思是其年齡相比過早。

    3.慟:極為哀痛。

    4.門人:這裡指弟子,學生。7.遷:轉移

    8.貳:重複。

    9.亡:同“無”,沒有。這裡指顏回死了,再也沒有這麼優秀的學生來繼承,傳播孔子的理想了。

    指津編輯

    “不遷怒,不貳過”,可以說是一個人難以企及的修養。不遷怒,就是自己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有什麼煩惱和憤怒不發洩到別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當出氣筒。不貳過,就是知錯就改,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這更是難上加難。人們總說吃一塹,長一智,可是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的人少嗎?看似簡單很容易做到的一句話,可是仔細想一想,我們真的人人能做到嗎?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華人。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

    5.益親:益:更加 親:這裡指親密的意思。

    6.魯哀公:魯國國君

  • 4 # 有餘

    首先我看到了表揚方式的不同。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

    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現在的老師或家長評價學生,往往是說:“這個孩子很聰明。”“這個孩子很用功。”“這個孩子很聽話。”簡單而粗暴。

    孔子卻不說顏回學習如何天資聰明,如何刻苦學習,廢寢忘食,而是從顏回的初心去探討顏回好學的根本——他不遷怒於別人,不允許自己犯第二次錯誤。

    其實表揚的是顏回如何嚴於律己。犯錯了,不給自己找藉口,不去埋怨別人,從自身找原因,徹底改過,規避類似的錯誤。

    細想,做任何事情,只要這樣的決心,何愁做不好?又何況是學習呢?

    有句話叫“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是說千里馬不稱讚他力氣,而要稱讚他的品德。而孔子正是稱讚顏回的“德”而非“力”。

    對孩子們的教育應該如是。多讚揚他的品德,而不是稱讚他的聰明;多表揚他的學習方法,而不是表揚他的成績;多引導他向內尋找動力,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

    從給每一件小事做起,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告訴孩子什麼叫做“不遷怒”,什麼叫做“不貳過”。

    讓孩子正確對待每一件小事,做對了及時表揚,做錯了,教他如何“不遷怒”,以求“不貳過”。

    只要教會孩子知恥,謙遜。那麼何愁孩子學不好?

  • 5 # 王營評教育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這是孔子對顏回的評價。顏回品德高尚,位列孔門七十二賢之首,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孔子生前準備讓顏回做他道德學問的繼承人,不幸的是,顏回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孔子稱讚顏回“好學”,說他“不遷怒,不貳過”,併為他的早逝表示深深的惋惜。孔子所說的“好學”,不僅僅指文化知識的學習,還指道德行為的學習和道德修養的提高。

    在《公冶長》一篇中,孔子曾經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公冶長第五),算了罷,我還沒有見過能夠知道自己的過錯而內心自責、改過自新的人。嘴上雖說沒見過,其實在他眾多的弟子中,孔子認為只有顏回一個人做到了。顏回與其他弟子最大的區的在於“不遷怒,不貳過”,即自己犯了錯誤不遷怒於他人,只是進行內心的自我拷問,並保證不再重新犯同樣的錯誤,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這是仁者的作為,所以孔子在第七章中又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是實指,而是指長時間不違背“仁”的要求,這一章是對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進一步闡發。

    一般情況下,人犯了錯誤是很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的,比如學開汽車,由於自己的操作失誤,倒車時撞了標杆,許多人要麼埋怨教練教得不對,要麼嫌棄汽車掛檔不靈,就是不從自身找原因,下次再做同樣的動作,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非得經過幾百次的練習,才能做到“不貳過”。再比如教師處理兩個打架的學生,兩個人唇槍舌戰,各說各的理由,都認為對方有錯誤,有時候連老師也難以分清誰對誰錯,最終在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下,兩個人暫時和好,說不定第二天又會因為一點小事兒打起來。所以“遷怒”、“貳過”是人類難以克服的頑疾,可能是與人大腦的生理機制有關,有時候由於暫時的遺忘,想不“貳過”很難,像顏回那樣“不遷怒,不貳過”的人世上真得很難找到。

    既然這樣,那麼孔子是否對其他學生都失望了?我們所有當老師是否對犯錯誤的學生不管不問?當然不是,孔子向來主張“有教無類”,其他學生雖不能像顏回那樣做到“不遷怒,不貳過”,但當老師的有責任教育學生逐漸養成“不遷怒,不貳過”的良好習慣,這是教師的責任所在,也是我們今天反覆強調的養成教育。

    《論語》中受到孔子批評最多的是子路,每每子路的言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孔子都會給予嚴肅的批評,子路在老師的教導下,最終為了踐行自已的諾言,血染沙場,成了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堂堂君子。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除了進行耐心的說服教育外,還要對學進行反覆的訓練。據有關研究表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至少要一個月左右,好行為堅持的時間越久,好習慣養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好習慣只有在長期反覆的訓練中才能養成,必須持之以恆,反覆抓、抓反覆。

    同時,要注意矯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學生是未成年人,“貳過”是經常的事,因此習慣培養中更為困難的是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需要的週期更長。培養好習慣要用“加法”,持續一個月左右就會形成;矯正不良習慣要用“減法”,使學生逐步減少不良行為的次數。要幫助學生分析不良習慣產生的原因,採用區別強化策略,耐心堅持,分段逐步要求學生減少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最終使學生徹底改正不良習慣,實現“不貳過”的教育效果。

  • 6 # 伴生樹

    “不貳過”是很難做到的,無論老師、家長,還是學生,如果能夠做到同樣的錯誤,不再次出現,都是很厲害的。

    對老師而言,“不貳過”意味著在相同的工作上不斷地積累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難免犯錯,如果深刻反思這些錯誤,並且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那就是一次一次地成長。

    對家長而言,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在同樣的問題多次犯錯。比如孩子某次做了某件錯事,你用不好,方式懲罰了他,如果下次孩子再出現類似的錯誤,絕大多數家長會採用相同的錯誤當然對待。

    對學生而言,“不貳過”就是一條學霸之路,不只是成績,其他能力也會成長。

  • 7 # 宇宙之光

    1.顏回品行高尚,主要表現為“安貧樂道,不遷怒,不貳過。”正是如此,被後人尊為“復聖”。

    2.“不遷怒”需要做好情緒管理。對教育的啟發便是:家長、老師平時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無論發生何種情況,都保持心平氣和、平心靜氣,保持心境不隨外境轉,這樣就給孩子做了一個好榜樣,孩子也比較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不遷怒”。當然,要做好情緒管理不容易,所以建議家長和老師帶領孩子們一起學習國學經典,提升智慧,明白道理,再勇於實踐,常常反省,就能不斷進步。

    3.“不貳過”需要做到知行合一。比如:如果知道“怨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一顆就要命,吃了半顆就生病”就真真切切力行,做好情緒管理,才能不生氣不發火不煩惱,才能做到“不貳過”。對教育的啟發依然是家長和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好自己才能引領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4.大部分人需要在理上頓悟,在事上漸修,所以明白道理後就努力踐行吧,讓我們成人和孩子一起進步!

  • 8 # 南山劉向雄

    “不遷怒,不貳過”,看似不難,卻需要極大的反省和自律才能實現。

    負面情緒的消除需要時間,帶著負面情緒去教育,無名火很容易轉移到學生身上,往往讓別人感到莫名其妙,或者深感委屈,對老師心存不滿。

    “不遷怒”,就是要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拿別人做出氣筒,特別是在課堂上。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可以採取一些簡單的辦法暫時化解,比方說摔眼鏡、打水漂、寫日記、打打球,也就是把壓抑憤怒轉移到無生命的物體上,會得到緩解的。

    “不貳過”,說的是同樣的過錯不犯兩次。在教育中,難免犯一些錯誤,比如冤枉學生,或私心於好學生,對後進生吹毛求疵……認識到了錯誤,就及時改正,下次面臨類似的情況能引以為戒。

    當然,這都是個人修養,教育是個教學相長的過程,並不是從學生身上學到什麼知識,而是,學生是一面鏡子,看到自身的過錯與不足,能是自己“正”,這才是相得益彰。

  • 星球毀滅模擬器自制星球如何加人?
  • 今年MAMA,EXO五連機率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