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羽閣建盞MH51118

    原礦鈾,含鐵礦成分,加入草木灰和骨粉等…入窯燒製1300度高溫投入油柴產生一氧化碳還原鐵礦產生油滴及各種花色,主要還是溫度控制!

  • 2 # 轉角遇建盞

    入窯燒製前,匠人上釉,晾乾,均呈“一色”。

    燒製完成後,變幻莫測的斑紋,似“窯神”之作!

    不僅是我們的柴燒盞,宋代建窯在龍窯燒製的建盞也是如此。這一點,我們從建窯遺址殘片便可窺得一斑。宋代建盞無論是黑釉、兔毫、油滴、曜變,還是雜色釉,在任意一個釉色品種內,盞的釉色變化都是連綿不斷的。

    "出窯萬彩",是柴燒建盞的最大魅力,同樣也是其燒成難度的體現。任意一個柴燒盞,都是"無雙"、"無對"的。

    窯變——窯神的鬼斧神工

    建盞沒有華麗的彩繪、沒有複雜的雕飾,只要一次上釉,就能在窯中千變萬化。

    建窯的釉面屬於結晶釉,含鐵量高達8%以上,在1300多度的高溫焙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絢麗多彩的花紋。

    在柴燒窯內,柴燒溫度控制難度大,溫度落差可達100-300度。期間,釉水產生自然窯變,像是"窯神"的鬼斧神工之作,窯工們無法提前預知。

    這,在陶瓷界稱之為“窯變”。

    不同的窯爐、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使用相同的原料燒出的建盞釉面紋路截然不同,變幻莫測。

    建盞的釉面所呈現出的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斑紋是"窯變"天成與人工巧匠的高超邂逅。正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正是對建盞釉色千變萬化最好的詮釋。

  • 3 # 建悟建盞

    建盞的釉料在未燒製前,均有相同或類似的顏色,即入窯一,進入龍窯後經過高溫的燒成後,由於釉料的流動速度,釉石中的不同成份構成,導致產生不同釉紋或斑!即便是相同的釉料配方,也會在窯中所處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細微溫差和冷卻速度的快慢而產生有不同的釉紋效果,儘管這樣的差異總體相去不大,但是在盞體的釉面上卻各各不同,因此,有了出窯千變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龍飛天》歷史是真實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