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順勢而行

    夏至吃狗肉

    據有關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闢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後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可以增強抵抗力。在民間俗語有云: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農曆夏至日,廣東陽江有數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補身這一民間風俗。

  • 2 # 願每一天都更好

    夏至的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夏至之後,中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盛夏,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

    夏至的風俗

    相傳從周朝的時候,人們每逢到了夏至就要去祭祖,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因為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所以夏至前後,人們祭祖就成了沿用很多年的風俗了。

    另外在北方,據說夏至有吃麵的習慣,叫夏至面。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 3 # 聞古知新

    夏至,這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歌》中雖不是排在第一位的,但它卻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定的。

    說起節氣的確定,總是講起太陽執行或者經緯赤道,古時候並沒有這麼科學的專業詞彙,古人們又是如何確定夏至這一天的呢?為什麼第一個確定的就是夏至呢?

    公元前七世紀,古人採用日晷測日影而確定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注:“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古人用立在地上的日晷

    觀察Sunny下晷針投射的影子

    因為影子的方位和長短會隨季節和時間變化

    由此根據晷盤上的刻度

    便可測量出一年中每一天的時間

    當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達到一年中最北端時

    這一天正午的影子最短

    古人便把這一天稱為

    夏至

    至,一般用的是“到了”的意思,“夏至”也被理解為“夏天到了”。實則這裡的“至”解釋為“最”更為準確,例如“至真”、“至善”等等。夏至這一天太陽處在地球的最北端,是全年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故而,“夏至”中的“至”也就是指白晝時間最長。

    古人對夏至是十分重視的,在清代之前夏至之日全國都會放假,女子都拾起了扇子驅趕暑氣,還會互贈脂粉香囊,用來驅蟲抑味。《周禮·春官》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時便會舉行祭祀,祈願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在祭祀時有用狗肉的風俗,網上便有網友問:夏至吃狗肉有什麼好處?

    有什麼好處呢?其實還真沒有什麼特殊的養生功效。古時夏至普遍祭祀,祭祀的時候要供奉牲畜,但夏至時的豬和羊還沒養肥,牛是耕作的主要勞動力,更不可能做這種殺雞取卵的事,所以便用狗代替了。即便還有別的因素,當時的狗也是用來祭祀神明,不能作為現在我們滿足自己口腹之慾的理由。

    中國的節日或者祭祀總是少不了吃的,冬至時,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老人家都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夏至時,北方也有相對應的習俗——吃麵。夏至的時候正是北方收麥子的季節,麥子收完了,煮一碗麵正好犒勞犒勞自己,吃一口自己種出的糧食,心中一定倍兒滿足!

    但是在小麥出現之前,古人在夏至這一天又吃什麼呢?這就要提到我們之前提到過的老朋友了,也就是粽子的原型——角黍。之前我們說過端午節和粽子與屈原並沒有直接的聯絡,而角黍也正是古人夏至時的特色食品,不過因為屈原投江才將吃角黍變成了端午節的習俗。

    夏至過後氣溫也將越來越高,雖酷暑難耐,但太陽以開始南移,離秋冬季節也不那麼遙遠了。到了夏至,白晝便一天短於一天,陽極生陰,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屬陽的鹿角脫落,知了振翅而鳴,喜陰的半夏開始生長。

    想必“物極必反”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吧。

  • 4 # 李回根和胡唚海

    時代已經容不下太多過去,自由只允許我們緊跟別人的潮流。現在夏至最火的習俗應該是荔枝狗肉節,如果不感興趣,那就是知了和小龍蝦了,對,不管什麼節日,能剩下的只有吃(口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瑞幸咖啡的道歉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