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9
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解析這是孔子對弟子們的要求。我們現在要求人,理想中的人,叫德才兼備,兩條。孔子講的呢,是道、德、仁、才兼備,四條。“志於道”,是有志於大道。儒家講學習進步也好,做人做事也好,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沒有志,就不能開始。《大學》裡講“止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最後才是慮而後能得,才有收穫。前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是幹啥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人,知道自己要去哪,這個明確了,才能定,就是志有定向,方向明確,才能開始起步,否則就是盲目、倉皇。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為利益牽引,君子為使命驅使,有志向,有使命,就能專心做自己的事。沒志向,沒使命,就成天都在找“下一個風口”。這是志於道,先問問我的志向是什麼,我要為社會實現什麼、留下什麼。各種焦慮不安的根源都是沒志向。有志向,就止定靜安慮得了。“據於德。”“據”,依據,憑據,根據。根據德的標準來行事。鄭玄註解為三德:至德、敏德、孝德。至德,是中和之德,致中和,包容萬物,厚德載物,這是最大的至德。敏德,敏於行的敏,仁義順時,有仁有意,順勢而為,與時俱進,不死板。孝德,尊祖愛親,首先是對自己家裡人好,由內而外,由近及遠。這個“據於德”,今天社會普遍的,是對別人據於德,把那道德標準無限拔高,去要求別人,打擊別人。對自己呢,不太注意,天生認為“缺德”那都是說別人,不知道自己缺德。德,咱們人人都缺。不要去要求別人,也不必把自己拔得太高,成了道學先生。在德的標準上,我們一定要先主觀,再客觀。凡要求別人的,客觀的,先要求自己,主觀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認真想想自己能做到的標準和範圍,把這個要求自己的標準確定下來,按這個範圍去據於德,就比較據得住,這就是你的“道德根據地”。“依於仁。”“依”,依從,依靠,始終一顆仁心,不離開仁。“仁”,愛人憫物,對他人有關愛之心,時時事事替他人著想;對其他生命、物件,也有一顆仁心,離開辦公室隨手關燈,男生上廁所小便上前一步,不傷害小動物,這都是仁。城市規劃設計能給小動物留出棲息地和生態走廊,遵從“物種間禮儀”,這也是仁。“遊於藝。”“藝”,原意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儒家要求必備的技藝。今天的職業社會,就各有各的技藝。這裡的遊,一般解著遊憩,閒暇無事之時,以六藝為樂,陶冶情操的意思。能有志於道,有使命感;對自己有道德標準要求;有仁心,能愛人憫物;有一技之長,能貢獻於社會,自立自強;這四條,就是做人做事的標準了。

  • 2 # 顏麗明844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孔子說:“(君子應)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遊走活動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範圍之中,這才是做人的道理”。

    志於道,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立志要高遠,要達到期望“道”的境界。這個“道”包括了天道人道,我行我道。

    “道”這是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也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就是以德為根據,這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孔子告訴人們,思想是志於道,行為是依據德行而作為。

    依於仁,就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自己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有了這個愛心,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進而仁愛全天下。

    遊於藝,“遊”是遊走活動之意。藝,指六藝,包含所有豐富的知識,做事的本領。“遊於藝”,就是做事有知識,以理想為基礎,不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遊刃有餘。

    人應該要懂得道、德、仁、藝。這四個重點是一步一步推斷出來的。孔子認為君子的養成,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人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 3 # 楚澤平

    個人理解,“志於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道”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這是教人立志最基本,也是最高的目的。所以按照孔子與儒家的觀點,人生之理想與目標一定要“志存高遠”。也就是“志於道”的意思。

    “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做人行事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都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來說,如果說“志於道”是精神,理想的哲學考量,那麼“據於德”就是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也就是說,思想要志於道,行為必須依據德行。

    “依於仁”,仁,就是指內心的修養,所謂性命之學、心性之學,這是內在的“仁”。而“仁”的外在表現則是愛人愛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愛,西方文化的博愛。“依於仁”,是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的發揮,其根本在於人對外物有沒有愛心。

    “遊於藝”,“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按照儒家的傳統,“遊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從現代的角度來定義,也有諸多相似之處。比如“禮”,包括了哲學的、政治的、教育的、社會的所有文化。至於現代藝術的舞蹈、影劇、音樂、美術等等則屬於樂的範疇。因此,這裡的“藝”不能做狹義的理解。而是說人生對於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上修養的要點都要懂。

    綜合來說,“志於道,據於德”包括了人的精神,思想的境界,而“依於仁,遊於藝”則應該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同時,按照儒家的理論,為人處世只有具備這些要點,才能稱之為“君子”,才可能會有成功的人生。

  • 4 # 易知354

    首先先說男人!做任何事要頂天立地,重信守道堅守本心以德服人。做人要以仁為本。尊師重道。幹什麼事都要有才能本事,才能迎得別人的認可與尊重。這都孺孝孔聖人的,人,仁,意,禮,智,信,的體現!

  • 5 # 古鏡5

    這是孔子概括的人生指南。志於道,立身要遵循自然法則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即為大道;據於德,在行大道中要有道德準則;依於仁,即對天地萬物存有愛心;遊於藝,有志向、道德、愛心還要學習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實現以上三點,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 6 # 英英1660094

    可以這樣理解:“志於道”首先理解這個“.道”字,“道”是講天道、人道。天道是最高存在和理想的境界。而人道是人們在一生中不斷實踐的人道。以其接近天道,實現“天人合一”。“據於德”“德”是道者謂於德,是為人處事的準則。

    “依於仁”做事要“依於仁”,有愛心。仁是體的內心修養,是性命之學,心性之學,是內在的。

    “遊於藝”在古代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即是:豐富的知識,做事的本領。

    因此,道、德、仁、藝是做人做事的修養要點,沒有高遠的志向,就難免俗氣,沒有相當的德行為依據,人的最終是不能成熟,沒有仁的內在修養,在心理上沒有安頓的地方,沒有遊於藝,知識不淵博,人生就會枯燥。所以,實現先聖提昌的志道、據德、依仁、遊藝的境界,才能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 7 # 閒看秋風999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①。”(《述而篇第七·第六章》)

    ①遊:熟習的意思。藝:指孔子傳授於學生日常所用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孔子在這一章提出了做人的標準,也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儒”的標準。四個字“道、德、仁、藝”。

    有志於道,德為根本,仁是標準,研習六藝。 這是孔子教學大綱的內容。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德才兼備”。

    孔子的六藝包括:

    一,禮節: 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二,六樂:《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樂舞。

    三,射箭: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四,駕馭馬車的技術。

    五,書法藝術:(書寫,識字,文字)。

    六,演算法。

  • 8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評述】讀懂《論語》160:有道德沒才能,是虛偽,是空談志,追求的意思。道,是良知。據,根據。德,是得,學有所得的意思。依,憑藉,依靠的意思。遊,掌握。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在進入文章之前,先說說藝。“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翻譯成白話就是:

    想成才,要有理念(志於道);道有所成,就是德(據於德);以德為規矩,就是仁(依於仁);仁加上方法、技能,就是藝(遊於藝)。

    這一點與《大學》:

    可見,真正的人才要“格物致知”,要道德加上方法和技能。故立志立的是“知行合一”。

    為什麼這麼說?

    大家想想看:有才能沒道德是什麼?是壞人。同樣的,有道德沒才能,是虛偽,是空談。

    所以,道德是有方法的道德,方法是有道德的方法。二者是合二為一的,缺一不可。就如學會計,除了學會計的本身,別忘了不做假賬(道德)。再如品德教育,教人做一個有用的人,別忘了教育學生方法和技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app可以增強WIFI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