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觀碧水

    看到這個問題,我閱讀了幾位大夫友友解紹膽囊息肉的知識,漲見識了。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小體驗。2015年,我在單位組織的體檢中發現有6mm的膽息肉,醫生說長到10mm上建議手術掉。

    有一次,我閃了氣去做推拿,推拿時聊起膽囊息肉,那推拿師建議我儘量不要做手術,他手術後天氣不好時會刀疤痛,建議我堅持做三個月艾炙。

    我買回那種盒式艾炙盒及艾條,自己每天下午背部膽俞穴部位艾灸一次,也未抱多大希堂望,只是覺得背部灸著舒服,所以就堅持做了三個月。

    2016年體檢,膽囊息肉縮小至只有3mm了,以後的每年檢查,都是這資料。另外,飲食上注意清淡,不食油膩,心情要開朗,遇事少纖結。

  • 2 # 小克大夫

    膽囊息肉是生活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疾病,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是在體檢腹部B超的過程當中發現,這類人群患有膽囊息肉時,身體上不會有任何的臨床表現,自己也難以察覺。而另外一部分膽囊息肉的患者可以有較為明顯的臨床表現,如噁心,嘔吐,右上腹部疼痛不適等。

    下面小克就來為大家科普一下膽囊息肉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生活當中對於膽囊息肉我們如何透過飲食去進行調養:

    膽囊息肉的形成可以從各方面來進行分析,而在生活當中導致膽囊息肉發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點。

    1.長期飲食不規律:飲食和膽囊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首先食物進入到胃內,腸道時會刺激膽汁的分泌,而膽汁當中含有著消化食物的各種物質,所以無規律的飲食會導致膽汁無規律的分泌和排洩,有時當膽汁長時間的在膽囊內沉積時,就有可能形成結晶和息肉的可能性。

    2.膽汁分泌過多:當體內膽汁過度分泌時,就會導致膽囊內的膽汁過度的儲存,再加上無規律的飲食,就容易導致膽汁的沉積和膽囊息肉的形成,另外長期愛進食油膩食物和高脂肪食物也會導致膽汁的過度分泌。

    3.長期不運動:長時間的不運動,也會造成膽囊內的膽汁沉積,像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的人群多見於過度肥胖,不愛運動的人群。

    4.社會環境影響:現在社會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是非常大的,而很多人的心理抗壓能力都是各有不同的,對於一些情緒容易激動和受影響波動的,也是容易出現膽囊息肉和其他膽囊疾病。

    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該如何透過調整飲食來對膽囊息肉去進行保養?

    1.按時規律的飲食:養成一日三餐,按時進食的好習慣,另外在進食時也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不要狼吞虎嚥,暴飲暴食。這樣有助於膽汁按時按量的分泌和排出,避免膽汁的過度沉積。

    2.避免過於油膩,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像肥肉,蛋黃,動物內臟等食物都需要去儘量的避免,因為這些食物當中含有較多膽固醇存在,而過多的膽固醇就容易導致膽汁的分泌和沉積。所以膽囊息肉的患者在飲食上應該以蔬菜,水果,米麵等均衡搭配,不要挑食和偏食。

    3.多飲水:膽囊息肉的患者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多飲水,飲水有助於體內迴圈的增加,可以有效的稀釋膽汁,防止膽汁的過度粘稠和沉積。

  • 3 # 克拉營養研究院

    膽囊息肉是什麼?

    膽囊息肉是一個統稱,主要分為兩大類:腫瘤性病變非腫瘤性病變

    非腫瘤病變包括:膽固醇息肉(不會癌變)、炎症性息肉(不會癌變)、腺肌瘤(有癌變可能)

    腫瘤性癌變包括:腺瘤、腺癌

    膽囊息肉的病因

    膽囊息肉的病因較複雜,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臨床研究發現:肥胖、吸菸、肝硬化、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患膽囊息肉的機率更高。

    預防和預後膽囊息肉該怎麼吃?

    1、規律飲食,定時吃早餐

    早餐對於膽囊息肉患者來說非常重要,不吃早餐,夜間分泌的膽汁用不上,留存於膽囊內,時間久了就會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者使原來的息肉變大,所以早餐一定要吃好,最好用植物油烹飪。

    2、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會加重肝膽的代謝負擔,多餘的膽固醇會在膽囊壁結晶,從而形成息肉,因此要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尤其是晚餐,最好能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雞蛋黃、肥肉、動物內臟、海鮮等食物。

    3、限含酒精飲料和酒

    酒精傷肝,引起肝膽功能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是使原來的息肉變大。

    4、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低脂肪和低膽固醇的食物

    低膽固醇食物有:香菇、木耳、海帶、豆芽、藕、豆類等。

    5、多吃幹豆類及其製品

    6、烹飪時多使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7、少吃辛辣刺激的食品,譬如辣椒、生蒜等

    8、烹飪方式多采用煮、蒸、涼拌、燉的方式,不用油煎、炸、烤等方式

    9、多喝水,可加入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中,當茶飲用

    雖然真性息肉並不能消失,但由於飲食、生活方式不當引起的膽固醇性息肉透過調整飲食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可能會慢慢消失的,所以要堅持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哦~

  • 4 # 心血管王醫生

    很多人就是常規查體的時候,發現了膽囊息肉,於是很是擔心,不知如何是好?

    整天嘀咕,是因為吃的太油膩導致的?以後還能不能吃肉?用不用手術治療?會不會癌變?等等問題會困擾著自己。

    其實大部分膽囊息肉並沒有任何不舒服,就是體檢發現而已,是不是需要進一步治療,因人而已。

    一、膽囊息肉是什麼?如何形成的?

    膽囊息肉是起始於膽囊壁後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因為大部分膽囊息肉都是沒有症狀,只是透過B超發現的,很難初步定性其惡性或良性,只要B超發現就統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大概有0.3-10%的人有膽囊息肉,男性對於女性,在膽囊息肉中約有5%可能癌變。

    至於什麼原因導致了膽囊息肉,目前並不是很明確,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尤其是肥胖、吸菸、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癥、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是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

    也就是高脂血症,膽固醇代謝異常是膽囊息肉形成的一個因素。

    二、飲食與膽囊息肉

    既然高血脂或者高膽固醇是膽囊息肉的的一個原因,而血脂代謝和飲食相對來說關係密切,所以會導致血脂升高的飲食就會增加膽囊息肉風險,降低膽固醇的飲食就可能會縮小膽囊息肉。

    1、會升高血脂的食物:

    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動物食物,比如肥肉、動物油、奶油糕點、棕櫚油等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動物腦子及內臟、魚子、魷魚、蟹黃等;

    反式脂肪酸,油炸過的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常見的食物還包括人造黃油,人造奶油、咖啡伴侶、西式糕點、薯片、炸薯條、珍珠奶茶等。配料表中有氫化植物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起酥油、植物奶油、人造酥油等的食品不宜過多食用。都含有過多的反式脂肪酸。

    2、利於控制血脂,利於血脂代謝,控制膽固醇的食物

    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不飽和脂肪酸等等這些食物利於血脂代謝,不會導致血脂升高,甚至利於血脂控制。

    最常見的就是粗糧雜糧,如各種豆類、燕麥、玉米,甚至土豆、紅薯、山藥、芋頭也可以當成主食,這些雜糧吃多一點,把精細糧減量。

    油類以植物油為主,橄欖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亞麻籽油等等都是相對健康的油。

    肉類,魚肉為主,尤其深海魚對於血脂代謝有一定幫助,所以才有深海魚油降血脂一說。魚油利於血脂控制,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新鮮蔬菜水果,各種各樣的新鮮水果蔬菜,品種越多越好,越豐富越好。

    適當的堅果,比如核桃、杏仁、開心果、花生等等,但也不宜過量,每天20g左右;適當的奶製品或酸奶。

    這樣膽固醇就能得到一定的控制,部分人透過這樣的飲食加之配合運動鍛鍊,對於小的膽囊息肉可能會縮小。

    三、膽囊息肉的表現?

    大部分膽囊息肉沒有表現,只是體檢發現,但是膽囊息肉容易合併膽囊相關疾病,就會有表現:

    膽絞痛:右上腹不適,或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進食油膩食物有加重;

    慢性膽囊炎:噁心、嘔吐、厭油膩、腹脹、腹瀉、消化不良等;

    急性膽囊炎:發熱、乏力、全身面板黃疸、尿黃、噁心、嘔吐、厭油膩、右上腹疼痛、或向右肩、以及背部放散疼痛。

    四、膽囊息肉如何治療?

    如果出現併發症,比如各種炎症,那就需要按照別的疾病來治療。

    對於單純的膽囊息肉,並沒有出現合併症,一般需要根據息肉大小決定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控制飲食,也就是少吃油膩,堅持鍛鍊、控制體重,監測血脂,如果血脂異常不能透過健康生活控制,需要降脂藥物治療。

    2、手術治療:

    以下6種情況建議手術治療的膽囊息肉:

    息肉直徑>1cm;

    息肉基底寬廣;

    單發息肉;

    >50歲患者;

    息肉合併結石;

    患者擔心癌變,強烈要求。

    一般來說,多發息肉,年齡<30歲,直徑<5mm,惡性機率<5%;

    但如果基底寬廣、單發、合併結石、年齡>50歲,惡性機率>15%。

    <7mm,單發或多發;建議:3-6個月複查B超,如果沒有進展,繼續健康生活觀察;

    如果突然增大,或合併相關性腹痛;建議手術;

    懷疑惡性或直徑>1cm;建議微創先做病理,根據病理結果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懷疑惡性,即使<1cm;建議手術。

    一般手術後,息肉切除後,膽囊息肉可以治癒;切除後病理後如果是惡性,需要按照癌症繼續正規治療。

    總之,飲食和高血脂及膽固醇升高有密切關係,而高血脂又是膽囊息肉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對於膽囊息肉患者需要從健康飲做起,堅持運動,並且需要B超監測膽囊息肉的變化。

  • 5 # 醫學掃地僧

    謝謝邀請,張一山是家喻戶曉的90後小鮮肉,但是年紀輕輕的他卻有膽囊息肉。我們身體很多地方都會長息肉,比如鼻息肉、腸息肉、膽囊息肉等等,息肉往往又和癌症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很多人檢查出膽囊息肉都非常擔心,那麼膽囊息肉是如何產生的呢?能不能透過飲食調理使息肉消失?

    膽囊息肉的產生和飲食習慣密不可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膽囊息肉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小,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小僧做過的膽囊息肉患者手術最小年齡只有14歲,這麼小就把膽囊切掉了,真的很可惜。現在人們的餐桌上經常都是大魚大肉,飲食結構和習慣都改變了,年輕人飲食不規律,飢一頓飽一頓,促進了膽囊息肉的年輕化。

    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都不會讓膽囊息肉消失,根治膽囊息肉只能透過手術治療

    雖然膽囊息肉的產生和飲食脫不了關係,但是要想透過改變飲食來治療膽囊息肉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沒有治療膽囊息肉的藥物,最終只能透過手術切除息肉,而且很多保膽切除後複發率很高,又要二次手術,所以臨床上大多數人都是選擇膽囊切除術。

    並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需要切除

    通常下列幾種情況的膽囊息肉需要切除:

    單發息肉直徑大於1CM的多發其中有一個直徑超過0.6CM有明顯的腹痛和消化道症狀,影響工作和生活的合併有膽囊結石、年齡超過50歲、有家族癌症病史的

  • 6 # 程東峰談腫瘤

    膽囊息肉,全稱“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指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樣病變。在我國,膽囊息肉的發病率大約為6%,也就是說大約16個人中就有一個有膽囊息肉。膽囊息肉一般沒有症狀,多是在體檢或者其他檢查時意外發現的。

    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膽囊息肉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其中,非腫瘤性息肉佔大多數,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息肉型膽囊腺癌,其他少見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而腫瘤性息肉以腺瘤最為常見。

    膽囊息肉其實是一種影像描述,臨床上用醫學影像很難檢查出其明確的性質與特徵,B超判斷息肉性質有一定的困難,可以輔助增強CT、超聲內鏡以及膽囊造影作為補充檢查。

    1、長期熬夜

    長期熬夜的人,早上起床比較晚,容易造成膽囊內膽汁停留時間過長,形成了沉澱和結晶,誘發息肉。

    2、飲食不規律

    尤其是不吃早餐,對導致膽囊內的的膽汁停留時間過長,刺激膽囊壁而形成息肉,對膽囊的傷害大。

    3、吸菸喝酒

    長期吸菸飲酒,容易導致機體的膽固醇增高,誘發膽囊息肉。

    4、遺傳因素

    膽囊息肉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家族中有人患有膽囊息肉,其他成員患有膽囊息肉的風險也比普通人高。

    5、不均衡飲食

    比如愛吃蛋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的食物,導致攝入的膽固醇過高,造成體內膽固醇沉澱,形成膽固醇息肉。

    6、肥胖

    肥胖也是膽囊息肉的重要誘發因素。

    如何透過飲食讓囊肉縮小消失?

    膽囊息肉一旦形成,很難透過飲食調整來縮小,一般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是,高血脂或者高膽固醇是膽囊息肉的的一個原因,降低膽固醇的飲食和運動鍛鍊,可以預防膽囊息肉,控制息肉進一步長大。

    飲食方面,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可以做到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少吃動物食物,比如肥肉、動物油、奶油糕點等,少吃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蛋黃、動物內臟、魚子、魷魚、蟹黃等。

  • 7 # 長工金火土

    膽囊息肉最常見的為兩類:非腫瘤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其中非腫瘤息肉主要為膽固醇息肉和炎性息肉:膽固醇息肉是膽固醇在膽囊粘膜的沉積,和膽囊結石很像,區別在於膽囊結石可以活動,而膽固醇息肉不能移動。膽囊炎性息肉是炎症刺激形成的,比如膽囊壁反覆遭受膽囊炎的刺激區域性組織過度增生,就形成了息肉,這種就是炎性息肉。因為這些都是正常組織組成,所以稱為非腫瘤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一種腫瘤病變了,不過不要聽到腫瘤就以為是癌症了,腫瘤是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如常見的脂肪瘤就是良性腫瘤。而膽囊腺瘤性息肉就是一種良性腫瘤病變。而腫瘤的形成原因就比較多了,和基因、環境、炎症病變等等因素都有關係,是一種綜合因素作用出現的結果。但其本質已經不同於周圍膽囊組織了,屬於一種異性組織,類似一群白人中出現一個黑人,所以稱之為腫瘤學息肉。

    所以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的找不出任何原因,比如一些因為基因異常所致的腺瘤性息肉;還有一些則有明確的病因,如膽囊結石、膽囊炎等。還有一些可能有關係的病因:如肥胖、高脂血症等脂代謝異常疾病。所以目前對於膽囊息肉如何形成?大多認為是在一定誘因下,膽囊壁區域性組織生長代謝紊亂,出現異常過度增生。

    其中炎性息肉一般不會惡變,但腺瘤性息肉可以惡變演化為膽囊癌。而評估其炎性息肉還是腺瘤性息肉只能透過病理,所以術前是無法確定膽囊息肉是哪一種型別的。

    不過臨床透過一些臨床資料分析,找出來一些指標來評估膽囊癌形成機率的高低:

    1、膽囊息肉直徑大於1釐米

    2、膽囊結石直徑大於2釐米

    3、膽囊結石、膽囊息肉、膽囊炎三者中同時出現任意兩者。

    出現上面三種情況時,膽囊癌發病機率明顯升高,臨床是推薦手術治療,首選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第二個問題如何透過飲食讓膽囊息肉縮小消失?這個問題難度目前有些大,因為現在的醫學營養學還做不到這一點。膽囊息肉一旦形成,很難消除,除非手術切除。僅僅有一些炎性息肉,在炎症改善後有可能緩慢縮小消失,但大部分膽囊息肉,尤其腺瘤性息肉,是不會縮小消失的 反而會繼續發展增大甚至惡化。

    目前膽囊息肉無論炎性息肉還是腺瘤性息肉,都和脂代謝異常有關係,所以低脂飲食是有可能控制膽囊息肉的發展到。

    我們說的低脂飲食,簡單就是避免高油、動物內臟和油炸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是有利於膽汁成分改善,從而為膽囊壁創造一個良好的外環境,有利於控制膽囊息肉的。

  • 8 # 仁心藥師

    膽囊息肉又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膽囊息肉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又分為良性和惡性,而非腫瘤性息肉幾乎都是良性的。如果是惡性的話,一般預後很差,難以治療,所以早發現和預防是最主要的。

    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1.乙肝病毒感染

    有研究顯示,有乙肝病史的人患膽囊息肉的機率會比普通人大。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等疾病很常見,而乙肝或肝硬化會增加膽囊息肉的發生率。

    2.血壓和血糖和血脂異常

    血壓分為收縮壓和舒張壓,無論哪個方面的血壓升高,長期得不到控制,都會增加患膽囊息肉的機率,尤其是舒張壓的增高與膽囊息肉的關係更為密切。但有的研究並支援這一觀點。

    血糖異常的患者多合併高膽固醇血癥,會增加膽囊息肉的患病風險。再者高血糖能抑制肝臟的膽汁分泌,擾亂膽囊收縮,產生膽結石而誘發尿道息肉。

    3.身體質量指數

    身體質量指數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而高身體質量指數是導致膽囊息肉的危險因素。

    膽囊息肉多見於男性,女性患病率相對較少,這可能和女性體內雌激素有關係,因為雌激素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膽囊息肉的發病率。膽囊息肉在中年人群中發病率相對於其他年齡段來說更大,可能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群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精神壓力大,身體多處於亞健康有關。

    以上關於膽囊息肉的危險因素的研究多數存在爭議,因為有些研究支援,而有的研究不支援。但是總的來說,身體的慢性炎症和三高,尤其是高血脂是膽囊息肉的危險因素。

    如何透過飲食讓囊肉縮小消失?

    膽囊息肉和高脂飲食關係,所以想透過飲食調理的話,就是少吃油性食物。比如做飯少放油,少吃外賣(含油量不是一般的高),有些堅果和乾果的含油量也很高,要少吃。多吃蔬菜和水果總是沒錯的。

    此外,加強鍛鍊,減肥,藥物控制過高的血脂也是必要的。

  • 9 # 小安妮anne

    膽囊息肉是膽囊內壁上的小隆起,大小不一,或多或少。絕大多數膽囊息肉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在檢查時發現。

    膽囊息肉可根據不同組織分為不同型別。最常見的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膽囊息肉,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瘤。

    膽囊息肉如何形成?它們有什麼特點?

    1.膽固醇膽囊息肉

    膽固醇膽囊息肉通常表現為“多囊膽息肉”,經檢查發現很少有單個息肉。

    顯然,這種息肉與膽汁中膽固醇的積累有關,這意味著如果人們肥胖並且膽固醇升高,則他們更容易患上這種疾病。

    膽固醇膽囊息肉是最常見和最常見的膽囊息肉。它們是良性病變,可以不加任何症狀地接受治療。

    2.炎性膽囊息肉

    炎症性膽囊息肉是由反覆的慢性膽囊炎刺激引起的。常與膽囊結石結合。

    除了檢測息肉外,還可以發現膽囊壁是粗糙的,增厚的,並且膽囊中有腫瘤。

    症狀可能包括右上腹部反覆發作疼痛,尤其是在吃油膩食物或運動後。

    3.膽囊腺瘤

    膽囊腺瘤是由膽囊內分泌腺突變引起的腫塊。它在膽囊的內壁上呈火山口狀的凸起。

    從措辭上很容易理解,它是由細胞突變引起的,並且有一定的癌症可能性。

    在性質不明確的情況下,有必要進行認真的檢查,一旦發現其已迅速長大,就必須及時進行手術干預。

    四,膽囊腺肌瘤

    這是局部發炎或膽囊損傷後形成的一種“疤痕”,並以薄片形式分佈。由於許多是慢性傷害的結果,因此通常沒有任何症狀。

    鑑於目前缺乏醫學檢查方法,許多膽囊息肉的性質無法透過血液檢查,B超檢查,CT或磁共振檢查來確定,這使得臨床醫生難以判斷。

    因此,有時要判斷膽囊息肉的性質,有必要考慮患者的某些自身情況,例如體重,飲食習慣,臨床症狀和B超對息肉的描述。

    由於不確定性,且腺瘤性膽囊息肉具有癌症的特徵,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制定了手術干預標準:

    1.膽囊息肉直徑>1cm

    2.膽囊結石+膽囊息肉

    3.膽囊息肉的B超檢查,六個月內迅速增加

    4.膽囊息肉伴腹痛

    如何透過飲食減少或消除膽囊息肉?

    只有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可以透過飲食來調節膽囊息肉的大小。

    1.膽囊息肉是由脂肪和膽固醇的積累引起的。飲食中應要求低脂飲食。儘量少吃油膩食物,油炸食物,黃油,肥肉,甜食等。結合運動來減肥和減少脂肪,我相信膽囊息肉會迅速收縮甚至消失。

    2.膽囊炎性息肉是由膽囊的慢性炎症引起的。減輕炎症並不容易。我們不僅應特別注意飲食,例如不能暴飲暴食,不吃刺激性食物,不吃油膩食物,不喝酒等,它們都在休息並恢復膽囊。

    如果是膽囊結石活動引起的物理刺激,則必須進行手術切除結石或去除結石,然後配合藥物治療才能達到效果。

    要了解有關膽囊和膽道健康的更多知識,請訪問主頁並訂閱Zeng博士的專欄“關於膽囊的事情,您想知道的就在這裡。”

  • 10 # 健康之初

    在臨床上,引發患者出現膽囊息肉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膽固醇的分泌與代謝障礙會讓患者出現膽囊息肉,膽囊炎症也會促使患者出現膽囊息肉。總之,比較清楚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第一,常見的膽囊息肉,主要原因是膽汁中脂質代謝的異常,導致膽固醇結晶析出,形成息肉。

    第二,膽囊慢性炎症刺激,導致膽囊壁粘膜破壞,形成纖維瘢痕增生。

    第三,其他原因還有膽管的梗阻,長時間的膽汁停滯,濃縮膽汁的刺激,胰液反流以及來自腸道的細菌病毒感染。

    不過發生膽囊息肉的患者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因為大多數膽囊息肉都屬於良性病變,很少會引發出明顯的臨床症狀,只需要進行定期的隨訪複查就可以了。

    當然了,如果在隨訪複查中的過程中,膽囊息肉引發了患者的有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腹脹、食慾不振等臨床症狀,建議患者進行積極的手術治療。膽囊息肉如果出現癌變的傾向,也建議患者進行積極地手術治療,有利於提早地遏制病變。

    總體上來說,膽囊息肉的病因以及發病機制比較複雜,有些病因及發病機制仍然不清楚,需要進一步研究。在平時中,應該注意有一些人比較容易得膽囊息肉:

    第一,不吃早餐以及很少吃早餐的人。

    第二、經常飲酒以及進食高脂、高膽固醇食物的人。

    第三,工作壓力大,生活不規律,經常熬夜的人。

    最後,目前是無法透過飲食讓膽囊息肉縮小的,雖然膽囊息肉屬於膽囊的良性病變,但是會出現緩慢的增大。所以,一旦患者出現了膽囊息肉,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就診,根據其病情,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 11 # 京東網際網路醫院

    膽囊息肉哪來的?膽固醇性息肉:這種情況和飲食相關,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飲酒、飢一頓飽一頓、經常不吃早餐等,肥胖、脂肪肝的患者也很容易檢查出膽囊息肉。炎症性息肉:是因為膽囊結石,或者是結石合併慢性膽囊炎,長時間的炎症刺激導致的,炎性息肉沒有癌變的風險,但慢性膽囊炎就可能會有。

    膽囊息肉是一種症狀,有的癌變率較高,有的有傾向,有些不會癌變。但是常規的B超檢查不容易分辨,必須密切觀察,必要時手術切除膽囊。

    發現息肉,能透過飲食消除或者抑制嗎?

    查出膽囊息肉的患者,就一定要好好對待自己的“膽”了。三個忌諱一定要記住。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蒜、韭菜或者是生蔥等。忌高膽固醇的食物:比如雞蛋、肥肉、動物內臟等食物。忌酒精類的食物:酒精是要透過肝臟的分解來完成的,肝膽的功能出現問題,膽汁的分泌和排洩就會出問題,最終刺激的膽囊息肉越來越大。到底能吃什麼?清淡飲食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據不完全統計,70%可以透過水分的稀釋,防止膽囊結石的發生,從而減少炎症刺激;避免餐間零食;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可以透過下圖獲取。

  • 12 # 家有好醫趙博士

    膽囊是“住在”肝臟下方的一個“小囊腔”,肝臟分泌的膽汁會在膽囊當中被濃縮並儲存。當人體進食以後,膽囊會接收到食物的刺激訊號從而發生收縮,這樣可以使儲存在膽囊內的濃縮膽汁透過膽管排向腸道,幫助食物的吸收與消化。

    不少朋友都在體檢當中發現了膽囊息肉,一聽到“息肉”,有人就擔心起來了。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膽囊息肉並不可怕,它的形成也確實跟飲食還有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藉著這個問題,我們就來說說,膽囊息肉有哪些分類,是怎麼形成的,哪些人容易患上膽囊息肉,以及我們平時生活中該怎麼注意。

    膽囊息肉的分類與病因

    總體上來說,膽囊息肉可以分為非腫瘤性和腫瘤性息肉兩大類:

    非腫瘤性息肉最為多見,這些息肉一般都是良性的,幾乎不發生惡變,包括:膽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膽囊腺肌增生等;腫瘤性息肉中,大部分也是良性,只有極少數有發生惡變的可能性,主要以腺瘤最為常見。儘管癌變的可能性不高,但膽囊腺瘤和腺肌瘤都有癌變的可能,所以,當瘤體快速增大時,醫生會建議外科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形成的病因,主要跟代謝異常、慢性炎症以及腺肌增生和瘤變有關:

    代謝性相關膽囊息肉最常見的就是膽固醇性息肉。機體內脂質代謝異常時,不僅是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會升高,肝臟分泌的膽汁當中膽固醇的水平也會升高。就如同膽固醇對於血管的“滲透”,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膽汁中高濃度的膽固醇也會“滲透”膽囊壁,形成膽固醇性息肉。我們在心血管的內容當中有提到過,膽固醇的異常很少一部分是吃高膽固醇食物給吃出來的,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體內的膽固醇合成機制出現了問題;除了膽固醇性息肉以外,良性膽囊息肉當中第二常見的,就是炎症性息肉了。慢性膽囊炎這種疾病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也是膽囊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各種因素刺激膽囊發生慢性炎症,組織在經歷了反覆的炎症損傷和慢性修復以後,就容易形成炎症性息肉;當膽囊裡面的腺肌組織發生增生時,就會形成腺肌增生性息肉;而當腺肌組織發生瘤變,則會形成腺瘤或腺肌瘤性息肉。極少數情況下,甚至可能直接出現息肉型腺癌膽囊息肉更“青睞”哪些人群

    臨床觀察發現,膽囊息肉在人群中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以下這些:

    年齡超過50歲男性比女性更多見一些;長期吸菸和大量飲酒的人群;機體存在代謝異常,表現為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有膽結石病史的;具有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的,主要包括:不吃早餐、飲食缺乏纖維素、穀物或維生素等、食物中糖類含量過多;有慢性肝炎病史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注意

    膽囊息肉,尤其是膽固醇性息肉,確實與飲食相關。有聽朋友說到過,前兩年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這兩年“消失”了,因為,平時在飲食上注意了。

    當然,並非所有的膽囊息肉都可以透過飲食調整消除,這些效果常常是因人而異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飲食包括其他生活方式的調節,對於控制膽囊息肉的發展、延緩病情的發展是肯定有積極作用的!

  • 13 # 老劉談胃腸

    近年來隨著彩色超聲檢查技術的發展,發現有膽囊息肉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透過體檢在沒有如何症狀的情況下發現的,據報道國人膽囊息肉的發病率為4.5%~8.7%。那麼什麼人容易得膽囊息肉?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膽囊息肉會癌變嗎?發現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透過飲食能讓膽囊息肉縮小消失嗎?下面就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什麼人容易得膽囊息肉?

    1、有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人:當今社會生活及工作壓力比較大,有些人經常熬夜,經常煩躁易怒、情緒抑鬱,有些人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經常喝酒甚至是經常醉酒,經常大量進食油膩食物、高膽固醇食物,經常點外賣、吃快餐以及暴飲暴食等等。這些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會大大提高膽囊息肉發生機率。

    2、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膽囊息肉的發生家族的遺傳也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膽囊息肉,那麼其後代發生膽囊息肉的機率就要明顯高於他人。

    3、肥胖的人:肥胖的人很容易發生一些疾病,膽囊息肉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據有關研究表明,肥胖的人體內的膽固醇比較高,如果這些膽固醇長期停留在人體內,就有可能使膽囊壁發生沉積,從而導致膽囊息肉的發生。

    4、有高脂血症的人:高脂血症發生膽囊息肉的主要機制在於膽汁中的脂質代謝發生異常,尤其是膽固醇的代謝存在障礙。現認為高密度膽固醇水平過低是膽囊息肉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

    5、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臨床研究發現,乙肝病毒感染是膽囊息肉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期的過程中可能發生膽囊壁增厚、膽汁成分發生改變以及膽囊體積變化等異常現象,導致膽囊的收縮與舒張功能受到影響。

    6、有糖尿病的人:2型糖尿病在近年來被認為是膽囊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高於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膽囊息肉的發生率。

    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息肉樣病變,是膽囊黏膜凸起性病變的總稱,它包含著不同的病變型別。常見的有膽固醇息肉、膽囊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和膽囊腺瘤。不同型別的膽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1、膽固醇息肉:膽固醇樣息肉形成的主要與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特別是膽固醇代謝障礙有關。膽汁主要由膽汁酸鹽、膽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組成。生理狀態下膽鹽、膽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於膽汁中,當三者的正常平衡發生改變或在膽道系統的一些病理狀態下,過飽和膽汁中的膽固醇主動和被動轉運至膽囊粘膜上皮細胞胞漿過程增強,被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堆積於巨噬細胞使其變大,移行緩慢,最終變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因體積過大和變形能力差而不能透過淋巴管上皮細胞間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細胞堵塞,導致小管結構破壞引起粘膜下泡沫細胞堆積。待泡沫細胞積聚甚多時, 誘導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吞噬後形成泡沫樣細胞,泡沫狀細胞在上皮的固有膜堆積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單個或多個小結節狀或息肉並突入膽囊腔,呈現類脂質金黃色的外觀即形成膽固醇性息肉。

    2、膽囊腺肌增生症:膽囊腺肌增生症又稱腺肌瘤性增生,是膽囊壁上一種組織成分發生過度增生的結果,它既不同於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組織增生的病變,也不具有腫瘤那種破壞性趨勢。膽囊腺肌增生症形成的機制,部分學者認同膽囊腔內壓力增大學說,即腔內壓力增大導致黏膜陷入肌層形成憩室,管腔壓力增大有以下幾種原因: ①膽囊管先天性狹窄及彎曲導致膽囊出口週期性狹窄,在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膽泥、黏液等間斷阻塞膽囊出口,導致膽汁排出受阻而使膽囊內壓力升高; ②膽囊壁肌肉異常收縮導致管腔壓力增大。

    3、膽囊腺瘤:膽囊腺瘤是膽囊常見的良性腫瘤,目前認為慢性炎症和膽囊結石與膽囊腺瘤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其原因主要是膽囊結石及長期反覆發作的慢性炎症,由於長期慢性炎症刺激和結石的機械性損傷,膽囊黏膜上皮在反覆磨損、再生、修復的過程中出現較為明顯的纖維結締組織、血管以及上皮細胞、腺體和實質細胞的增生,以替代修復損傷的組織。刺激因素的持續存在可引起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伴有瘢痕形成,最終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膽囊腔內形成息肉。

    4、炎症性息肉:這種膽囊息肉主要就是膽囊炎反覆發作的過程中形成的區域性組織增生,臨床特點是大部分合並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

    膽囊息肉會不會癌變

    一般來說腺瘤性息肉可以發展為膽囊癌,而炎性息肉、膽固醇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膽囊腺肌症是否會增加膽囊癌的風險,目前還存在爭議,即使增加,程度也很低,不超過平均風險的2倍。息肉大小是預測惡變最有用的指標,一般大於2釐米的息肉幾乎都是惡性的,並且很多時候癌症是晚期的。研究發現,在大於1釐米的息肉中,癌的發生率為43%~77%,而大於2cm的息肉 100%為癌。年齡是另一個危險因素,研究顯示,50~60歲以上的患者發生惡性息肉的風險更高。

    發現膽囊息肉應該怎麼辦?

    首先發現有膽囊息肉並不可怕,不要過分緊張。可以諮詢專業醫生,對於高危息肉應及時手術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1、哪些情況需要手術:目前廣泛採用的手術指徵是息肉直徑大於10毫米或者膽囊息肉伴膽囊結石。對於小於10毫米的病變要綜合考慮其他風險因素,比如年齡大於50歲、逐年生長、形態為寬基底或無蒂的息肉。所以發現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治療,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膽外科或腫瘤外科就診,得到專業醫生的治療建議。

    2、定期複查很重要:超聲檢查是發現、確診膽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也是隨訪複查的主要方法。對於不需手術的5~10毫米的膽囊息肉,開始需要每6個月檢查一次B超,以後每年複查一次即可。如果發現膽囊息肉的增長每年超過2毫米,建議手術治療。對於小於5毫米的膽囊息肉,特別是多發息肉,每年的B超檢查就足夠了。

    透過飲食能讓膽囊息肉縮小消失嗎?

    膽囊息肉一旦形成透過飲食是不可能讓息肉縮小或者消失的。但是透過飲食調理可以控制息肉的發展以及惡變。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限制飲酒:酒精在體內主要透過肝臟分解,所以酒精傷肝,引起肝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洩紊亂,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或原來的息肉長大,增加膽囊息肉癌變的可能。

    2、飲食規律:吃好早餐,規律飲食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肝臟分泌膽汁,膽汁儲存在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於膽囊內,膽汁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脂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臟負擔,並引起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澱,從而形成息肉。所以應避免進高膽固醇類食物,如:雞蛋、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

  • 14 # 肝膽外科崔醫生

    膽囊息肉是很多人在體檢時都會遇到過的問題,大多數人的膽囊息肉在靖哥哥過多次複查之後發現沒有明顯的變大或者增大的不多,也有些人複查發現膽囊息肉比以前小了一點,這就讓人納悶了,其實這是因為膽囊息肉的種類與形成原因不同,有膽固醇樣息肉還有腺瘤樣息肉。膽固醇樣息肉在健康飲食和生活規律的條件下有可能變小,但是很少聽說可以完全消失,而腺瘤樣息肉則很少聽說會減小的。

    膽囊息肉的成因有哪些呢

    1、首先我們聊一聊膽固醇樣息肉,顧名思義,多是因為膽汁內脂肪物質的代謝異常所導致的,膽汁的各種代謝比較複雜,但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平衡狀態被打破才出現的,就好比河水渾濁的話會有淤泥沉積一樣,膽汁中的膽固醇被囊壁的細胞黏附並固定,日積月累便形成了息肉樣改變。

    2、還有就是膽囊息肉中的腺瘤樣變,這多與膽囊結石有關,或者是膽囊的慢性炎症性刺激有關,因為會反覆摩擦並刺激膽囊內壁,進而造成增生、瘢痕修復等改變。一般是多發性的,尤其是好發於中老女性朋友。

    3、生活中的吸菸與飲酒行為也是膽囊息肉的一個危險因素,尤其是吸菸,煙齡長的相應風險就越高,而且如果一個人即抽菸又喝酒的話,其風險會更高,這是因為吸菸會產生鬆弛膽囊的中介物質,進而導致膽汁不能通暢排出,膽汁淤積的積累可能會誘發膽囊息肉的發生。

    4、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普普遍是增高的,同時發現膽囊息肉的發生也是比較高的,這可能與糖尿病患者多有脂質代謝異常,膽固醇升高有關,這樣會導致膽汁的中膽固醇過高而出現沉積;此外也可能有膽囊的排空延遲與膽囊收縮乏力有關。

    飲食因素會導致膽囊息肉縮小消失嗎首先來說,臨床上很少見到膽囊息肉會自行消失的情況,當然會有膽囊息肉縮小的情況,但是多是膽固醇樣息肉,而且原來的息肉體積多比較小,還有就是超聲的檢查會因為醫生或者檢查機器的不同產生一定的誤差,所以說,息肉減小或消失的情況是不多的。但是由於膽固醇息肉是與膽汁的脂質物質代謝異常有關係的,也就是血脂的影響因素,因此生活中控制脂質物質的攝入,增加蔬菜、蔬果的進食,多加活動來減少脂質是一定程度可以減少膽固醇息肉的進展的,少部分人可以有一定程度減小甚至是消失。其實膽囊息肉患者重點是預防及減少膽囊癌變的發生,尤其是腺瘤樣變。但是一般情況下癌變的機率較小,臨床工作中很少有因為膽囊癌來就診的,膽囊癌的發現多是因為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在進行膽囊切除術而意外發現的,所以說如果有膽囊癌變的高危因素是建議早期進行切除的:合併膽囊結石的膽囊息肉患者;膽囊息肉單發,大於1cm;膽囊息肉近期增長的比較快;膽囊息肉基底比較寬大的患者等。

  • 15 # 重慶虎哥

    形成膽囊息肉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飲食上經常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常飲酒及進食油膩食物,高膽固醇食物, 動物內臟,飲食不規律的人有關。

    二是膽固醇代謝不良、膽固醇異常也可能導致膽囊膽固醇息肉的發生。

    三是慢性炎症可能會導致炎性息肉。刺激可以使膽囊黏膜增生,突出而形成炎性息肉。

    有一種黃色肉芽腫性炎症,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膽囊上皮增生和肌層肥厚的特殊結構(R-A竇)被濃縮的膽汁與黏液所堵塞,逐漸膨脹甚至破裂,R-A竇內的膽汁和黏液進入臨近組織引起炎症反應,同時膽汁又降解為不溶性的膽固醇和脂質,使組織細胞彙集增多,從而形成黃色肉芽腫。

    膽囊息肉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大多數膽囊息肉是良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療。然而,如果體檢或檢查顯示膽囊息肉,應該注意飲食。飲食應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飲食應該有規律,尤其是早餐必須吃,早餐可以選擇低膽固醇和低脂肪的飲食;飲食中應注意酒精控制。所有膽結石或膽囊息肉病人都需要停止飲酒;還應該注意非食物的事情,例如個人情緒。 一些膽囊息肉病人可能患有膽囊炎。如果有膽囊炎併發膽囊息肉,飲食應注意清淡飲食,即少油飲食,少吃油炸、油炸、脂肪、蛋黃,避免暴飲暴食,以免引起膽囊炎。如果膽囊炎發生多次,應考慮行膽囊切除術並摘除膽囊,以防止膽囊炎症狀復發。

  • 16 #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膽囊息肉是膽囊內壁上的小凸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沒有任何症狀,多是在檢查時被發現。

    膽囊息肉按組織分類的不同,可以分為好多種,最常見的包括:膽固醇性膽囊息肉、炎症性膽囊息肉、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瘤。

    膽囊息肉如何形成?各自有什麼特徵?

    一、膽固醇性膽囊息肉

    膽固醇性膽囊息肉一般都呈現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檢查發現單顆息肉比較少。

    很顯然,這種息肉和膽汁內的膽固醇聚積有關,也就是說人身體肥胖、膽固醇升高更容易得此病。

    膽固醇性膽囊息肉是最常見、最多見的膽囊息肉,本身為良性病變,沒有症狀可以不處理。

    二、炎症性膽囊息肉

    炎症性膽囊息肉,是反覆的慢性膽囊炎刺激而引起。常常合併膽囊結石。

    除了檢查出息肉,還可以發現有膽囊壁毛糙、膽囊壁增厚、膽囊內贅生物。

    症狀上可以有反覆右上腹疼痛發作,特別是進食油膩食物後,或者運動後。

    三、膽囊腺瘤

    膽囊腺瘤是膽囊內分泌腺變異所引起的腫塊。表現為膽囊內壁火山口狀的凸起。

    從字眼上就很好理解,是細胞變異引起,有一定的癌變可能。

    在不能明確性質的情況下,要勤於複查,一旦發現其快速長大,就要及時手術干預。

    四、膽囊腺肌瘤

    這是一種區域性炎症或膽囊損傷後所形成的“疤痕”,呈片狀分佈。因為很多都是慢性損傷的結果,所以一般不會有症狀。

    鑑於目前醫療檢查手段的不足,很多膽囊息肉的性質,其實不能透過驗血、B超、CT或磁共振等方法明確,這讓臨床醫生的判斷出現一定困難。

    所以有時候評判膽囊息肉的性質,還需要結合患者自身的一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比如體重、飲食習慣、臨床症狀、B超對息肉的描述等。

    因為不確定性,而腺瘤性膽囊息肉有癌變的特性,所以針對這一情況,制定出需要手術干預的標準:

    1.膽囊息肉直徑>1釐米

    2.膽囊大結石+膽囊息肉

    3.膽囊息肉B超隨訪,半年內迅速增大

    4.有腹痛症狀的膽囊息肉

    如何透過飲食來讓膽囊息肉縮小或消失?

    能透過飲食來調整膽囊息肉大小的,只有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

    1、膽固醇性膽囊息肉是脂肪和膽固醇聚積導致,飲食上要做到低脂飲食,油膩的食物、油炸的食物、奶油、肥肉、甜食等,儘量少吃或不吃。在配合運動減肥減脂,相信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很快就能縮小,甚至消失。

    如果是膽囊結石活動引起的物理刺激,還要透過手術取石或排石後,再配合藥物治療才能達到效果。

  • 17 # 龍大夫的肝病課堂

    膽囊息肉是指膽囊粘膜壁上的贅生物。大多數有膽囊息肉的人並沒有症狀,通常在體檢做B超的時候偶然發現。

    很多人認為膽囊息肉是一種腫瘤性的病變,其實並不是那樣。大多數膽囊息肉屬於增生性的病變,或者僅僅是脂質沉積在膽囊壁,而向膽囊腔內突出的一個黏膜凸起,故又叫做膽固醇沉著病。

    常見的膽囊息肉有三種類型。

    除了以上所說的膽固醇沉著病之外,還有膽囊的腺瘤以及炎症性的息肉。

    其中腺瘤有可能會導致腺肌瘤病,最終可能和膽囊癌有一定的關係,不過膽囊的腺癌確實是非常罕見的,也不要太緊張。

    1.膽固醇沉著病

    也就是最常見的那種膽囊息肉,是由甘油三酯、膽固醇前體和膽固醇酯在膽囊黏膜內異常沉積所致。

    由此可見,這種息肉跟平常的高脂飲食有很大的關係;肥胖,特別是肥胖的中年女性比較容易出現這種膽囊息肉。

    膽固醇息肉有時可以脫落,因此有些患者的膽囊息肉也會突然消失的。

    膽固醇息肉也會引起感染等併發症,還可能會誘發膽結石的形成,從而出現膽絞痛、胰腺炎或黃疸,這是比較嚴重的情況。

    2.腺肌瘤病

    這種膽囊息肉,主要由膽囊黏膜過度增生、肌層增厚和壁內憩室引起,其發病機制不詳,也不好理解。

    女性會比較多見一些。

    跟膽囊結石的長期刺激可能有關。

    有膽結石的人要注意這種息肉,因為有一部分這樣的息肉可能會癌變。

    3.炎性息肉

    如何透過飲食,讓膽囊息肉縮小甚至消失?

    很遺憾,透過飲食是不可能讓膽囊息肉縮小或消失的,有時候即使消失,也不是因為吃了什麼食物導致的。

    瞭解這幾種膽囊息肉之後,對於患者的日常保健,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主要的保健措施包括:

    1.迪避免油膩的食物。特別是動物內臟、動物油、肥肉、海鮮、蛋黃等高油脂、高膽固醇的食物。

    2.積極治療膽結石。特別是那種非泥沙樣的固體結石,通常會對膽囊壁造成反覆的刺激,容易引起類似疤痕產生的表現。

    3.治療方法。直徑低於1cm的息肉,一般來說是不需要治療的;在有發熱、腹痛等膽囊炎表現的情況下,要積極的抗菌治療。

    4.定期每隔6到12個月複查一次,看看息肉有沒有增大和變化。

    5.資金大於1.0cm的息肉,有可能是惡性的話,需要儘早在腹腔鏡下做膽囊切除術。

    目前沒有特異性的藥物能夠使膽囊息肉縮小,除非是一些有明確感染表現的息肉,可以深度使用一些抗菌藥物。

    藥物治療2周後,沒有任何改善,建議不要再繼續服藥,以免增加藥物的一些不良反應。

  • 18 # 心血管黃醫生

    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透過飲食讓囊肉縮小消失?

    膽囊息肉樣病變是由膽囊壁向囊腔內呈侷限性隆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簡稱膽囊息肉。隨著B超的普及應用,對本病的檢出率有明顯提高。膽囊息肉樣病變在病理上有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之分。腫瘤性息肉包括膽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膽囊腺肌增生症等,而腫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纖維瘤等,其中腺瘤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幾種常見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成因

    1. 膽固醇息肉

    膽固醇樣息肉主要機制為膽汁中脂質代謝異常特別是膽固醇代謝障礙。膽汁是非常複雜的溶液,膽汁中脂質主要由膽汁酸鹽、膽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組成。膽汁酸與膽汁中的陽離子(主要是鈉、鉀離子)結合形成膽汁酸鹽(簡稱膽鹽),膽鹽約佔膽汁固體成分的一半以上。

    生理狀態下膽鹽、膽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於膽汁中,當三者的正常平衡發生改變或在膽道系統的一些病理狀態下,過飽和膽汁中的膽固醇主動和被動轉運至膽囊粘膜上皮細胞胞漿過程增強,被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堆積於巨噬細胞使其變大,移行緩慢。最終變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因體積過大和變形能力差而不能透過淋巴管上皮細胞間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細胞堵塞,導致小管結構破壞引起粘膜下泡沫細胞堆積。待泡沫細胞積聚甚多時,誘導組織細胞反應性增生,吞噬後形成泡沫樣細胞,泡沫狀細胞在上皮嵴下的固有膜堆積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單個或多個小結節狀或息肉並突入膽囊腔,呈現類脂質金黃色的外觀即形成膽固醇性息肉。

    2. 膽囊腺肌增生症

    膽囊腺肌增生症又稱腺肌瘤性增生,是膽囊壁的一種正常情況,組織結構上以上皮和平滑肌的增生為特徵。在膽囊切除術中佔8.7%以上,女性患膽囊腺肌增生症多於男性。增生的平滑肌細胞伴隨由濃縮膽汁、粘液或結石引起的膽囊上皮內陷。增生的膽囊上皮也存在炎症、纖維化改變和化生改變。這些異常變化和浸潤性癌可能起源於膽囊腺肌增生症的上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認為癌症的發展與結石、慢性炎症和化生改變有關,與膽囊腺肌增生症無關。因此,膽囊腺肌增生症並不是癌前病變。

    3. 膽囊腺瘤

    膽囊腺瘤是膽囊常見的良性腫瘤,約佔膽囊切除標本的0.5%,大約10%的腺瘤為多發,約50%-65%與結石有關,多見於中、老年女性,男女之比是1:2.4。

    膽囊息肉是不能透過飲食進行消除的,患者能做的只是少吃油膩的食物控制病情的發展。膽囊息肉直徑小於0.5釐米,且生長緩慢,不伴有消化系統症狀時,對人體未產生大的危害,這種情況下可以不考慮手術,但應定期複查, 每3~6個月複查B超一次。 有症狀的和有惡變可能性的膽囊息肉需透過手術進行治療。

  • 19 # 健康界

    膽囊息肉指的是膽囊內壁的小凸起。絕大多數的膽囊息肉都沒有任何症狀,多數是在體檢的時候才被發現的。

    膽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膽囊息肉包括膽固醇性膽囊息肉、炎症性膽囊息肉、膽囊腺瘤、膽囊腺肌瘤。

    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和膽汁內的膽固醇聚積有關,肥胖、膽固醇升高的人更容易得此病。

    炎症性膽囊息肉是由於慢性膽囊炎反覆刺激引起的,常常合併膽囊結石。

    膽囊腺瘤是膽囊內分泌腺變異所引起的腫塊,是由細胞變異導致的。

    膽囊腺肌瘤是區域性炎症或膽囊損傷後形成的“疤痕”,呈片狀分佈。

    如何透過飲食讓囊肉縮小消失?

    膽固醇性膽囊息肉及炎症性膽囊息肉可以透過飲食來進行調節。飲食上要做到低脂,不吃任何油膩的食物,比如奶油、肥肉、甜食等,肥胖的人要配合運動來減肥減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月1日是NBA球星尼克楊的生日,如何評價他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