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王陽明有多牛,有歷史評價為證:明穆宗朱載垕評價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曾國藩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孫中山為探索救國之路曾潛心研究王陽明的心學。還有人說王陽明是中國五百年來第一等人物,他不僅是哲學家、思想家,同時還是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

    作為思想家,他開創了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立言為後人留下思想學識。他的心學思想融合了儒、釋、道三家之精髓,是心學之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並稱為聖人。

    作為軍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冊。平定廣西內亂,平定寧王之亂,剿滅南贛盜賊,用孝道感化少數民族頭領歸服。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對於平叛大功,由於奸佞劉瑾干政,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賞賜,更沒有加官進爵,而是稱病回家,朝廷用人,帶病堅持,最後死於征途。

    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絕頂,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其獨具一格的心學思想流傳至今,欲以仁而覆蓋天下蒼生,欲立德而利益世間人民,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縱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提出了振聾發聵的思想學術。成為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成就的大家。

    王守仁是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在會稽山陽明洞講學,桃李滿天下,人們對他由衷的佩服,故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王陽明的思想,大致有: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論。

    首先是:心即理,告訴我們要自己觀照自心,覺悟自心,達到明心見性,王陽明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天理之心即聖人之道,良知之心就是天理之心,是君子之心,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仁義禮知是性之本質,聰明睿智是性之資質,喜怒哀樂是性之情感。心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主宰,是安身立命的根據,衡量是非的標準,天地間諸事諸物,舉凡綱常倫理,言行舉止,成敗榮辱,皆不出我心。王陽明認為心是人的根本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一切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王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說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致良知,就是從良知出發,喚醒人的本體意識,樹立自覺正確思想,提高自我人生修養,規範自我生活行為,實現自我社會價值。明德格物,立己達人。自立而立人,自達而達人。心存良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明德致知,意誠心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性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價值和自我人性修養。強調內心的力量,良知人人都有;強調以高度自信的姿態屹立於世間。直面當下,對改善現代人的精神狀態有著積極作用,是啟發現代人修養身心的指導思想。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 2 # 甦醒清晨

    王陽明的功勞,首先,從立德、立功方面來看:無論窮達,兼濟天下;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湖南、平定西南,極大的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穩定,使民眾生活幸福安定。

    立德、立功已是不可一世,而立言,則更是千古不朽——王陽明,從心學上又發展了儒家學說。

    其中,“事上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都是極好的學問。《傳習錄》,值得永遠放在書桌、床頭,隨時翻看。

    王陽明,以方寸心,體天下物,此心光明。被列入聖人行列,無可爭議!

    此外,我認為他在對朱熹、理學的評價,不算客觀,包括對道家、釋家、墨家。

    每種學說,因為各種原因產生的負面,不能因此否定學說的偉大。其實產生這些負面,儒家也有,還很多,因為影響最深入、最廣泛嘛。

    當然,這遠不足以否定、妄議王陽明。

  • 3 # 晉國小青年

    個人愚見,王守仁功勞主要從三方面討論,其一是政治方面,作為正統儒家臣子,他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維持了朱明王朝的穩定,對於此時明武宗朱厚照統治走下坡路的王朝是一個巨大功勞;第二是思想方面,他悟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提出“知行合一”的新思想,是對南宋朱熹、陸九淵思想的一種昇華;第三點是其思想影響力,王守仁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南韓,直到現在日韓政府民間都有認同繼承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

  • 4 # 失落的古蹟

    王陽明到底有多厲害?有人評價: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可圈可點的一代人物,不僅在文學方面很有造詣,在軍事上也有自己的氣魄和謀略,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一號人物。

    文學

    在文學方面,為儒家思想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天地,他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三個為人稱頌的經典儒家理論為後人留下了學習的思想。

    他生活的年代裡,不僅國家內部有天災的威脅,國家外部也有別的名族的侵擾。王陽明生活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裡,他透過用客觀世界做出主觀解釋的內心世界來挽救混亂的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的穩定。

    軍事

    在軍事方面,他也擁有非常卓越的才幹。在當時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他帶兵平定了廣西內部的混亂,剿滅南贛盜賊……他對朝廷所做的一切貢獻由於奸佞劉瑾干涉朝政的原因,王陽明沒有得到朝廷的任何獎賞,所以他自己稱病回到自己的家鄉。他也沒有因為自己沒有得到上次我而記恨朝廷,在朝廷內需要賢才時他還是義無反顧的拖著帶病的身體堅持辦公,最後死在征程的路上。

    心理

    在心理上他認為心是宇宙的本體,是人的根本問題,是善與惡產生的源頭,人類一切外在的行動都受思想的支配,所有的一切都統歸於心,為聖之道只需要向自己內心深處去挖掘和尋找。

    他的心學思想,就是想喚醒人自身的本性,他大力強調人本身的自我價值和自我修養。

    這不僅在當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且對現在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仍舊具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這也足以見得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對於他的評價:

    王陽明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可以說是儒學歷史上的一位傑出的人物。

    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而不行是未知,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

    而且他的思想理論十分偏於平民化,讓每個人都可以去理解理論所說的內涵,這樣的道德倫理讓他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在,讓每個人都可以根據標準來遵守訂立的道德規範,這為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的一生是非常有成就的。

    他在立德、立功、立言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就“真三不朽”,實現了古今聖賢的最高人格理想。成為了世人的精神楷模,在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宋代大學者張載曾還曾評價王陽明說:“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用這話來形容王陽明亦不為過”。

    縱覽王陽明的一生,雖然充滿崎嶇和坎坷,但他懷著救世惠民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已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顯赫功勳。

  • 5 # 老影像y

    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被梁啟超並稱為中國兩個半聖人,其中孔子和王陽明各佔一個,曾國藩算半個。還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王陽明和曾國藩並稱兩個半聖人,曾國藩也算半個。不管哪種說法,王陽明都是中國歷史上含金量十足的聖人。

    王陽明最大的功勞就是剿匪和平定寧王之亂。當時處於明朝中期,匪患十分嚴重,老百姓生活得不到安定,社會治安也很糟糕,雖說不能動搖大明江山社稷,但也是當朝統治者的心腹之患。王陽明憑藉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以及其強大的心學能量,緊緊抓住匪患的薄弱環節,可以說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平定了匪患,安定了人心,並且還改善了民風,讓江西大治。

    再說平定寧王之亂,平定寧王之亂也是王陽明最為出色的功勞。當時寧王朱宸濠勢力很大,又加上其在京城多年經營,收買了很多京官,很多中央高官都為其打掩護,他造反之後勢如破竹。王陽明本來在要去剿匪的路上,可以不管平叛的事情。因為當時王陽明平叛就是違抗朝廷剿匪的聖旨。如果平叛成功,不一定受獎,平叛失敗,肯定會被問罪。但是王陽明憑藉自己的良知,迅速作出平叛的決定。在匆忙中,拼湊起了幾支地方武裝雜牌部隊,對抗朱宸濠。王陽明先散播虛假訊息,讓寧王朱宸濠作出錯誤判斷,然後直搗寧王老巢南昌,並迅速攻下南昌。寧王回救,被王陽明打敗,然後又在鄱陽湖徹底戰敗,朱宸濠被擒。

    以上只是王陽明的戰功。其實王陽明最大的貢獻是在貴州龍場悟道,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心學。這從根本上顛覆了當時讀書人的認知。當時讀書人都崇信朱熹理學。朱熹理學的觀點是格物致知,外求。意思是在萬事萬物上格出真理,然後再依照真理行事。而王陽明提出心即理,向內求,所有真理在心上都能求得,只要克除心被私慾的遮蔽,所有問題心都能給出答案,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這就為以後的讀書人指明瞭新的哲學方向。如果按照王陽明的心學指引,很多事情都能解決,特別是適用於心裡面的困惑。王陽明心學幾句話也講不清楚,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他的《傳習錄》。被稱為“日本軍神”的東鄉平八郎對王陽明崇拜的五體投地,在腰牌上刻上了“一生俯首拜陽明”。哈佛大學著名學者杜維明更是預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春秋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立功”、“立德”、“立言”為三不朽,作為評判聖人的保準,王陽明無疑是完美符合這個標準的,因此王陽明的功德不僅僅影響著當時,更重要的是對現在和將來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 6 # 愛笑笑影影

    王陽明原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字伯安,號為陽明子,所以被稱為王陽明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書法家軍事家,教育家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工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在中國,日本,北韓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儒學集大成者孟子,儒學創始人孔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還有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併成為孔,孟,朱,王。

    功勞貢獻1516年 ——1518年~平定江西盜匪

    正德十一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盜賊蜂擁四起。正德十二年正月,王陽明親自率領精英在上杭屯兵,親自帶軍施以計策,連破四十餘寨,俘獲加斬殺總共七千多人。在戰爭上取得成功後,王陽明強調思想統治,重視教化,使當地的統治秩序得到恢復。

    1519年~寧王之亂平定

    正德十四年,寧王在南昌發動叛亂,王陽明虛張聲勢擾亂寧王判斷,是寧王猜測自己手下進攻南昌策略,寧王果然上當,寧王回南昌援助,與王陽明的部下發生激烈的對戰後,被王陽明的手下王冕擒獲。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只用了大約三十五天。王陽明因此獲得“大明軍神”之稱。

    1520年——1527年在南昌,廬山,紹興講學

    正德十五年,在南昌王陽明正式提出“致良知”,之後開始以“致良知”教學。正德十六年在白鹿洞書院宣傳“致良知”學說。王陽明傳播“王學”直到嘉靖六年,為後世留下了《傳習錄》及一些重要的書籍,弟子還為他刻印了《居夷集》《陽明先生文錄》等。

    王陽明在書法上也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準。

    1521年~獲封新建伯

    因平定寧王之亂,世宗特封王陽明為新建伯,明朝除了皇親國戚之外,無軍功不得享爵位,文官封爵少之又少,王陽明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二位以軍功封爵的文官。

    1527年——1528年 ~平叛藤峽盜亂

    嘉靖六年,兩廠事變,王陽明帶著病出徵,前往廣西,王受早就聽說王陽明平定了盜賊和叛亂,感到害怕,主動投降了王陽明。隨後王陽明密詔諸將移兵並約定五月三日抵達巢穴,叛軍推守永安力山,又被王陽明擊破,至此平定叛藤軍。

  • 7 # 服裝供應鏈管理實施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沒有經歷過一些大起大落的人一般看不懂,很多寫書的人其實自己也不懂,踩在古人的身上賺點稿費而已。

    知行合一,拿到檯面上可以說是陽謀,拿到桌底下也可以講是陰謀論,看你自己怎麼理解,可左可右,像太極的黑白圖案,黑中又白,白中有黑,沒有界限。

    老蔣是對王陽明的學說刻骨銘心的,所以到臺灣後,他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不會在書面上體現,只能拿到酒桌上去聊。我舉個通俗的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老王加入一家工廠做基層員工,工作閒餘他的小領導有意無意地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是誰介紹過來的?”這種問題你懂的。

    我給你三個答案,如果你是老王,你選哪個?

    A、老實透露是從網上應聘過來的

    B、廠長介紹過來的

    C、一位辦公室領導介紹過來的,但不便透露

    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己知彼,你知道對方問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不懷好意地摸你的底細,這決定他未來對你的態度!大部分底層小官,都有欺軟怕硬,喜好攀龍附鳳的心理。

    如果你老實地回答A,那你將來就容易受欺負,或者要成為他的人,需要經歷一段很痛苦的煎熬。

    如果你回答B,他會對你畢恭畢敬,你只要沒有重大失誤,他不會給你找茬,甚至對你非常熱情。重要的是,他也不敢去廠長那裡求證。但遲早會有穿幫的危險,這要看你是否行事低調。

    如果你回答C,他一樣會對你畢恭畢敬,而且覺得你有心機,來之前也受過保密培訓,不是個口風隨意的人。他一樣會對你很熱情,而且這層關係他也無法去求證,不會穿幫。

    好了,知行合一,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心理需求,那你會給他一個“合一”的答案,你會給哪個呢?

    答案的B和C裡涉及到一個“信”字,有說謊的意思,那要不要說“謊”?!

    “信”,即言必行,行必果,唯義所適。這就是說,言行以合大義為準則,合乎大義之言則執行,不合乎則廢止。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不講求信和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講求信和義, 我們日常中談論的諸多關於格局、情誼、忠誠等,其實是相對狹義及有區域性利益的傾向的,這種信和義應該服從大局,應該服從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某些約定跟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抉擇。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不能代表國家利益,但你肯定能站在社會利益。

    所以,當別人都想探聽你的隱私秘密,來確定如何對待你的時候,你還講“信”,那你就是白痴!

    明朝時寧王造反,王陽明率軍前往平定內亂,戰鬥中王陽明命令士兵高喊:“寧王戰死了,我們只責匪首,從者不究”,於是叛軍心理奔潰,很多人放下武器!

    這是也是詮釋“信”和“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對手的心理,瓦解其後臺依賴,無心抵抗。

    王陽明也是在官場鬥爭敗下陣來的,被髮配到邊遠地區任小官,所以老蔣有同病相憐之情。

    王陽明在地方工作期間,其實也就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土匪和小叛亂而已,並著有一些洞悉人性的作品,比如《傳習錄》,經過後世寫書之人傳播了不少版本和評註。

    但是王陽明對國家,對社會的改良進步,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帶火了王陽明,這是一本職場厚黑學的書籍代表作,讀者大部分是職場白領。一般來說講,智商高的人,能做事但容易得罪人;情商高的人,人際關係好但未必能做事。王陽明的流行,是抓住了既想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心態,這部分人還不少,所以學的人還挺多!

    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賣掉東西,而是引導看客的心理!

    同事的心理是什麼,一是老闆很重視他,二是他也對企業很忠誠,樂於為企業賣命,三是不要沒事去招惹老闆重視的人。

    老闆的心理是什麼,這是個好同學,值得培養!

    你細心留意一下,經常這麼幹的人,基本上都是企業裡的骨幹。

    這是也是“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周邊同事心理而做出的自我提升動作。

    很多人寫和讀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讀他們的成熟期思想,不外乎那些誠、正、勤、廉等等,好像一下子拔高了你的境界,其實沒有!

    而其實,讀他們的憤青期和成長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曾國藩的成長期,就是不斷開口跟皇帝要足夠的權和要足夠的錢,去匹配他要完成的任務,否則就撂挑子。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權責利嘛,但當時那種外族掌權的封建皇朝,沒幾個人敢這麼想和這麼做的。這是他能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雖然不是唯一條件。

    現在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你沒法說服老闆給你錢,給你權,你搞點費用預算批個五六次,還是過不了,你再有專業能力都白搭!

  • 8 # 清一山長

    如果單單從立功或立德或立言一個方面來講,王陽明都不是算頂尖的,如果三者綜合起來,幾乎沒有人能超過他,難怪會入選兩個半聖人之一。

    我們現代追捧王陽明,無非是因為他取得功勞很大,想從中學習事業成功之道。

    我想給你潑一盆冷水,他的功勞真的很一般。

    王陽明一年多時間平定盤踞四省的多年匪患,四十多天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幾個月時間平定八寨、斷騰崖叛亂,被封為新建伯,一個從未帶兵打仗的文人能取得如此戰績在明朝很罕見。

    但是光從封爵上看,只是個伯爵,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級,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被封侯爵,兩人相差一個等級,按照功勞越大封賞越大的原則,王陽明的功勞是比不上曾國藩的,和明朝開國初期的徐達、常遇春(生前封公爵,死後封王爵)等更是沒有辦法比的。

    王陽明是在有強大權威的中央政權支援的情況下取得的,有點類似用屠龍寶刀去殺小雞一樣,換做其他人也能平定,只是沒有王陽明那麼耗時更短而且更有效。

    諸葛亮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徐達等協助朱元璋統一中國,面臨的是中央朝廷權威崩潰,諸侯割據混戰,有點像拿著小片刀去殺惡龍,兩者比較肯定後者風險更大,難度更大。

    以王陽明當時的軍事才能未必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混的開。

    王陽明的聖學本質上是教人做一個為善去惡的君子,更側重於內聖,也就是修身養性方面,不然明朝末年很多王學信徒只會空談心性,最多就是以死報國,並沒有能力挽救大廈將傾的明王朝。

    如果你想追求心安,多讀讀他的《傳習錄》會受益良多;如果想升官發財,勸你另尋它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生意失敗總是不敢面對未來,難道就這樣一直沉淪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