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崔你好
-
2 # 淡墨淺白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三國蜀漢據蜀道之險,擁天府之國。劉備乃漢高祖劉邦之後裔也,重塑漢室正統而具天下大義也。天下奇才有四曰:臥龍、鳳雛、冢虎、幼麟,蜀漢得其三。其卻滅於先,何也?順勢者生,逆勢者亡也!
先主劉備入主西川,娶寡居者吳氏。皆因其乃高門吳氏之女也。蜀漢立國之後,劉巴雖居高位而無實權,李嚴因罪被貶,雍闓叛亂被殺。固蜀中高門與劉氏不能齊心而亂政矣。蜀中豪門譙周,鄧艾尚未攻城及力主投降!
東吳亦是如此,江東高門雖受孫權壓制,然兩者亦相互依存。
魏國自陳群設定“九品中正制”。豪門高族猶如雞血充體,人人戮力同心,天下非一家之天下,士大夫共享也!吳蜀兩國豪門豈能不趨之若鶩,蠱惑投降。
自漢武帝罷默百家獨尊儒術,數百年發展,豪門高族已然是國之基石,得之得天下,失之失天下!
-
3 # 小倩的蜂蜜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先說說在四位分別代表的是誰?
臥龍,自然是諸葛亮。
鳳雛,自然是龐統。
冢虎,自然是司馬懿。
幼麟,這裡有爭議,有人說是姜維,也有人說是周瑜,姜維和其他幾位不是一代人,個人傾向於周瑜。
水鏡先生曾經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得了倆,肯定不行的噻。
哈哈,玩笑話。
任何一個團隊的成功,都是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蜀漢最終的結局,不是因為有兩個牛逼的人物,他就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蜀漢的滅亡,在於他的派系鬥爭,荊州黨和益州黨。
兩黨之間相互不合作,互相使絆子,再就是人才匱乏。
諸葛亮死的時候,吩咐後事,居然是在矮子中間找將軍。
能夠都當一方的大大將幾乎全都死光了,後期的姜維,蔣琬等人,根本控制不了局面。
一盤散沙,怎得不敗?
-
4 # 戰史解碼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仗拼的是國力,不僅僅是財力,更重要是人力!
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後,得到的的資料如下: 蜀華人數約有28萬戶,兵士人數約10萬。吳華人數約有52萬戶,兵士約23萬。魏華人數約有103萬戶,兵士約50萬。
蜀國的人口和兵力都是三國中最少的一方,即便是有能人在,也只是苦苦支撐罷了。等他們一死,蜀國被滅也是遲早的事了!
自古有言:“得中原者,得全國。”現在看來,所言非虛啊!
-
5 # 山色歸讀
說到三國時期的英才,有一句話:“臥龍鳳雛幼麟冢虎”。臥龍我們知道就是南陽諸葛亮,後來輔佐劉備、劉禪父子成了千古賢相的代表;鳳雛當然是襄陽的龐統龐士元,作為劉備的副軍師在取西川時遭伏中箭身亡。至於曹魏的蕭牆之內伏冢虎,就是指潛伏的司馬懿。
冢為墳,“冢虎”指荒野、遠離人煙的老虎,不為害,所以“冢”有隱藏,隱蔽低調的意思,但他其實是一隻白額吊睛大虎,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有雄豪志”、“狼顧之相”,說白了就是笑面虎、老狐狸!先是蟄伏扮作一頭豬,時機成熟後抄了曹魏的後路扮豬吃虎。幼麟一般認為指姜維姜伯約(也有人認為是周瑜)。
總的看來蜀漢得到上句話中四人裡面的三個,可最後還是在公元263年首先滅亡,可以歸結於以下原因:
1、道統的力量和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漢朝東西兩漢400餘年,皇家正統地位深入人心,可以說漢獻帝還是一面很重要的旗幟。初期劉備憑著自己漢室宗親的皇叔身份和“興復漢室”的口號而起兵,並且先後取得了荊州和益州。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但是曹丕於公元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道統和人心到了蜀漢後期大為減弱,人心已不再思漢,蜀漢政權建國之初的這個優勢早已一去不復返。
2、關羽丟失荊州和劉備夷陵之戰的慘敗,造成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偉大戰略的泡沫化,蜀漢政權由鼎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了,儘管諸葛亮和姜維等人後來苦苦支撐,依然無法扭轉敗局。想當初孫劉聯盟的蜜月期,蜀漢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取荊州、兩川、漢中都很順利。夷陵之戰雖然是東吳取得了勝利,但實質上是吳蜀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造成了蜀弱吳孤的局勢,曹魏確立了相對吳蜀的絕對優勢局面。
3、地域經濟和人口的侷限性。益州雖大,而且地勢險要,但蜀漢失去荊州後基本只有這一個州,而東吳佔有東南的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而曹魏擁有北方的九個州,所以蜀漢政權是三國之中最為弱小的。當時中華文明的精髓和發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區,而益州卻是相對落後的地區,所以蜀漢政權無論從人口、資源、軍力、人才、後備等方面,實力都遠遠的不如佔據經營中原地區多年的曹魏。
4、蜀漢由於偏於西垂閉塞地區,人才到後期又凋零嚴重,出現了人才極度匱乏的局面,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而曹魏所在的中原地區地大物博,人才是一茬接一茬地湧現,所以無論是在人才的質量還是數量上,曹魏都遠遠的超過了蜀漢。另外諸葛亮用人德重於才,蜀漢傳統上重視原來班底的人才,沒有很好的開發和培養益州土著人才,這些都造成後期人才的缺乏,並且造成了蜀漢內部派系的矛盾。比如譙周在後期動輒觀天象“蜀漢有滅亡之像”,敵人還沒來就舉張投降就是明顯的例子。
5、蜀漢在戰前的軍事上和戰略上都準備不足。由於曹魏長年未進攻蜀漢,而且曹魏一直的戰略方針都是先吳後蜀,所以蜀漢君臣對於曹魏的入侵確實是沒有做很認真的準備。後來曹魏的鄧艾和鍾會出其不意地攻佔蜀漢戰略要地後,姜維即使做了一些應急補救和調整,由於蜀漢政治上的腐敗而反應遲緩,所以漢中重地很快就失守。
6、蜀漢後期政權腐敗昏聵,閹宦橫行,尤其是在蔣琬和費禕先後去世之後,姜維又長期帶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經沒有有威望的大臣主政了,最後形成黃皓竊權的局面。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雖然位高權重,其實是個庸才。
7、蜀漢內部複雜的派系鬥爭加強了內耗和離心力。當時益州土著勢力和外來勢力之間的歷史矛盾一直很深。蜀漢後期,由於外來勢力集團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勢力開始上升和強大起來而矛盾就加劇了。其實鄧艾的大軍攻打到成都城下時,蜀漢政權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蜀漢政權內部投降論調盛行,沒有一股益州本土勢力願意為蜀漢拼死一戰。
8、“以攻為守”的錯誤國策。諸葛亮以及其繼承人姜維明知蜀漢綜合實力、軍事實力遠不及曹魏,但是連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結果收效甚微,空耗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程序。
9、姜維在戰略上也有重大失誤。他由於避禍而遠走沓中屯田,沒有堅持魏延和王平一直行之有效的固守漢中方案,結果曹魏大軍一到,這個戰略重地很快丟失。當然姜維採取激進戰略與他在蜀漢地位不穩,急於建奇功來穩固地位的急功近利思想有關。
10、盟友東吳救助不力。當魏國軍隊大兵壓境之時,東吳救兵數量有限,而且觀望逡巡。這固然與魏國起兵之初就在輿論和態勢上做了大舉進攻江東的模樣,東吳受到一定震懾有關;其實更多的是由於吳國戰略短視,他們更多的是想火中取栗,乘亂攫取蜀漢的領地。例如當時有“子貢之才”的襄陽人羅憲為巴東太守,就曾成功抵禦孫吳以救兵名義的入侵,守住入蜀的要衝永安。
有了這些必亡因素,天絕炎漢致使蜀漢率先滅亡也就不奇怪了
-
6 # 使用者63611886033
關於【為何蜀國還早早就滅亡了?】這個問題要從天時地利人和六個字,淺談一些看法:
首先肯定漢朝江山運作了幾百年,由弱變強再由強變弱變衰這是封建王朝家天下共同遵循必然規律。究其根本原因,它不是人民坐天下。這就是天時決定蜀國也只能是漢朝的苟延殘喘;
二是蜀國是個能人匯粹的地方,似乎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後期能人夭折,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所以,荊州失利,從此走向下坡路,所處地理戰略位置差,這就是地利處於劣勢;
三是蜀國後期也是腐敗無能,小主柔弱,這也是家天下的致命弱點,導致人心相背。俗話又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又說:“水能載舟又能覆舟”,這就是失去人和必然滅亡的道理。
總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就是這樣你來我往,人民跟著遭殃的歷史。這就是說,蜀國就不是早早滅亡,遲早終究還是滅亡。
上言非全面,僅是管窺之見。
-
7 # 文史垂釣
《三國演義》中講,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這是單從人才和謀略這一方面來講的。最終是成功還是消亡還是實力等方面來決定的。同時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
蜀漢之所以擁有這麼多奇才謀士反而過早滅亡,歸納一下,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天時。鳳雛厲害,然當時劉備手中區區幾千人馬。與曹操八十萬大軍無法有效周旋,能保命就很不錯了。偏偏在落鳳坡被敵人一箭射死,英年早逝。後來,雖得孔明,然曹操早己挾天子以令諸候,在政治和軍事上,地盤上都佔據先機。
第二,地利。曹操佔據的中原地區,地廣人多,物產豐富,兵強馬壯。尤以青州兵馬為精銳。佔據較大優勢。
第三,人和。蜀漢在與曹操多次交鋒中,沒有維持好與東吳的統一聯盟。如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兵敗走麥城後被孫權所殺,張飛為報兄弟之仇,發兵攻打東吳,等等一系列失誤,孫吳聯盟名存實亡。對蜀漢帶來十分不利的政治局面。
第四,實力。曹操早在三國之初就挾天子以令諸候。擊敗袁紹後,又收編各地很多降兵降將。他又善於籠絡人才。一時聲勢大振,兵多將廣,號稱八十萬大軍。加上中原地帶物產豐富,人煙稠密,後勤補給充足。蜀漢立國又晚,實力相差較大。雖有初期五虎上將,後來戰的戰死,病的病死。六出祁山後,國庫早己空虛,元氣大傷。蜀中已無大將。象廖化這樣名不見經傳的人也當先鋒了。
第五,最終的人才較量。先一直是諸葛亮與曹操較量。後來是諸葛亮與司馬懿較量。六出祁山失敗給諸葛亮沉重打擊。張苞戰死讓他接連吐血,積勞積鬱,先於司馬懿而去。他一死,蜀中再無可以與司馬懿相抗衡的人才。
第六,後主劉禪。基本不務正業,以吃喝玩樂為主。以至被俘後還樂不思蜀。
基於以上幾點,蜀漢焉能不敗?
-
8 # 兔吐2
就魏、蜀簡單說一下,蜀國沒有很好的治國理政方案,臥龍、鳳雛、幼麟注重個人能力,特顯自己,拒賢杜能,防狼舉武,蜀才難見,盡不其用,好戰不養民,民窮國弱。
曹魏,人盡其才,軍墾囤糧,備戰備荒,人強馬壯,民富國強,謀士如雨,戰將千員。匈奴朝拜,南蠻何懼。
-
9 # 煙路千年
臥龍諸葛亮,助劉備取荊、益二州,建立蜀漢政權,輔助劉備、劉禪兩父子擔任蜀國丞相,乃是一代千古賢相。
鳳雛龐統,幫助劉備收益州時,中伏身死,可憐一代賢士一身本事還沒施展,就中道而亡。
幼麟姜維,輔助劉禪,繼承諸葛遺志,長年帶兵在外,總領北伐事宜,可惜後來為避禍而去屯田,導致被鄧艾、鍾會趁虛而入,滅了蜀國。
都說三國時代四大奇才蜀國有三個,實際上龐統早夭,出不到半分力,只能算有兩個奇才,後面諸葛、姜維戰績有目共睹。可惜同時期的吳魏兩國也有大量人才。魏國有冢虎司馬懿,曹真、郭淮等等,吳國有陸遜、陸抗等等。蜀國在人才方面非但沒能壓制吳、魏,反而在大將方面被勝了一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的就是這種狀況。
另外蜀國自關羽丟失荊州後,就只佔據益州之地,南中屬南蠻地界,所以不算。而東吳坐擁交州、荊州、揚州三洲,魏國擁有九州,就人力、資源、經濟等方面,也被穩穩壓了一頭。
蜀漢內部後期宦官掌權總攬朝政、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導致姜維遠走避禍,前線無人鎮守。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又都由於各種原因,失敗而歸。由於頻繁發動戰爭,使得蜀國兵困民疲,國力大損。
種種原因,各類因素加在一起,導致蜀國最先滅亡。
-
10 # 林武師de文散打
蜀國亡是大勢已去
此刻已經有20個朋友答題。幾乎把該說的都說了。我再去重複就很乏味了。不如換個角度說。
世事成敗,永遠是靠實力來說話的。
實力,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勢”:就像水流湍急,能夠把石頭飄托起來的那股力量。
天下三分,蜀國最弱。早期還能以興復漢室正統的口號做一些號召,後來因荊州守將關羽剛愎自用,不尊諸葛亮當初和劉備商量好的聯吳拒魏戰略規劃,結果兵敗身亡、失了荊州。加以劉備又因小失大的去為關羽報仇攻吳(不管是不是藉口),但也是選擇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仗。結果鬧得自己也兵敗身亡(還連帶上急躁報仇的張飛跟到)——哥仨就這樣又去另一世界桃園結義了。
漢室早就逐漸衰敗莫得號召力了,這是失去天時。諸葛亮、趙雲等一班大臣都勸諫不要幹攻吳這種破壞統戰的事情,但劉備一意孤行,這是沒有了人和。勞師襲遠跑去攻打吳國,已經不佔地利,結果在夷陵被火燒連營,一敗塗地。
關、劉的兩次戰略性失敗,嚴重削弱了蜀國的勢,讓本來的實力最弱,變得更弱。剩下的諸葛亮、姜維就算再厲害恐怕迴天無力。
所以做任何事情,如果實力不濟,或大勢已去,憑几個人就算再能幹也不可能扭轉局勢。
所以蜀的興亡不是靠幾個人就能夠操控的,而要看是不是符合潮流和趨勢。
這就是蜀國早滅亡的原因。
-
11 # 低調與責任
蜀漢先主劉備在三國中根基最淺,文有臥龍、鳳雛、法正三位智謀高士:諸葛臥龍為其分析天下大勢,指出可地跨荊益二州,東合孫權,待天下有變,兩路出兵,北取中原。鳳雛和法正兩位智囊功在協助先主取得西川,可惜先後去世,之後僅餘諸葛孔明這一臥龍先生為其所用。
遺憾的是,在劉備鼎盛時期,出現了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意外事件,導致丟失荊州戰略要地,且痛失愛將也是大將關羽,之後劉備誓伐東吳,倉促中張飛被殺,又痛失一條臂膀,且伐吳因臥龍正確意見未沒采納,劉備兵敗夷陵,折損大部精兵,實力大為衰落。
三國鼎立後,蜀漢集團勢力僅限益州、漢中及南蠻不化之地,雖有天府之國,但易守攻,實為守成之國,並不適宜北擊曹魏。且荊州戰略要地丟失後,失去了兩路伐魏的勝算,且天下有變的變數亦未能出現,另外兩方愈加鞏固。
蜀漢土地狹小、人口稀少,為保蜀漢基業,諸葛丞相採取了東聯孫權,合擊曹魏這樣一個以攻為守的策略,不斷的征伐中,國力日漸消耗不支,在諸葛丞相英年早逝、姜維更難有所作為,由於益州當地大族勢力及朝延代言人不再支援蜀漢政權,故當鄧艾出奇兵兵臨成都城下時,蜀漢君臣不戰而降。
回覆列表
建立蜀漢政權的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四大謀士獨得其三,為什麼最終還是不能避免覆亡? 老崔認為謀略之士固然重要,但並非是戰火紛爭年代,國家存亡的唯一要素。
立國之本,首重大道相當於我們今天做企業,首先得有願景,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奮鬥的目標。蜀漢立國願景,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已定下基調,“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提出的是“跨有荊、益,結好孫權,三分天下”,期望的是“諸侯霸業”。反觀曹操,“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格局顯然站得更高,看的是“整個天下”。
所以,即使蜀漢有再多的有才之士,沒有“王天下”的戰略指導與追求,只能偏安一隅,最終走向滅亡。
天下英才,非皆歸蜀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站得是蜀漢立場,對於蜀漢的各方面用的都是褒揚手法。其實,曹魏、孫吳手下,也是人才濟濟。曹魏的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劉曄、戲志才等,孫吳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張昭、張紘、顧雍、孫韶、駱統、薛綜、嚴畯、虞翻、濮陽興、諸葛瑾等,均是一時才俊。
國之存亡,時也勢也當然,決定蜀漢最終滅亡的原因還有很有很多,諸如人心、軍備、國力、地利、武將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臥龍、鳳雛、幼麟再厲害,也只是諸多強國要素中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蜀漢覆滅,實為大勢所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