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血染戰旗紅

    推力向量發動機裝備戰機後,讓戰機獲得一個額外的力,能做出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這就是俗稱的超機動。完成這些超機動的,並不是依靠戰機本身優秀的氣動外形設計,而是推力向量發動機。簡單的來說,推力向量發動機與其他的發動機相比就是多了個尾噴口轉彎的功能。例如美國普惠公司的F119發動機,它的尾噴口可以上下襬動。而俄羅斯在這方面則比美國更勝一籌。俄羅斯的117S和AL41F發動機的尾噴口可以360度旋轉。當然,由於俄羅斯在冶金技術方面、材料技術方面稍遜於美國,所以117S和AL41F在使用壽命上要比F119短。戰機配裝推力向量發動機後,依靠發動機的推力向量技術,讓戰機做出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例如,在此之前,要想讓戰機爬升,飛行員先得把機頭拉起來;但裝配推力向量發動機後,戰機想要爬升,則沒必要拉起機頭了,直接把戰機的發動機噴口向下一轉,發動機的推力方向就由向前推變成了向上頂了,這樣,戰機就能像跳高一樣往上跳了。假如想讓戰機往下降,以前得先把機頭壓下,但裝配推力向量發動機後,飛行員直接把發動機噴口向上一轉就ok了。在2014年的巴黎航展上,俄羅斯的蘇35戰機依靠先進的117S發動機,飛出了空中翻筋斗、鐘擺、跳高、360度原地轉彎等機動,令人目瞪口呆。一位觀看航展的西方飛機設計師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飛機嗎?這簡直就是UFO嘛!”在他眼裡,似乎只有UFO才能做出如此超高難度的機動。

    對於超機動在現代戰爭的作用,很多人存在著質疑。現代戰爭是資訊化戰爭,有著非接觸性、非對稱性和非線性的特點。雙方的戰機隔著幾十公里、上百公里就發射導彈了,根本就不照面,你機動性再好也沒用。就好比一個人的武功練得非常好,套路很多很雜,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可你的敵人根本不和你對打。人家隔著你幾十米、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就一槍把你給嘣了,你的武功再好,套路再多再雜又有什麼用?喜愛超機動的人可不這麼認為。敵人能隔著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就發射導彈不假,可你能做到的,我也能。另外,你能保證在第一輪的攻擊中就把我打下來嗎?別忘了,我的戰機上有告警裝置,有電子干擾裝置,有紅外干擾/誘餌彈,有干擾箔條,有攔截導彈,還有超強的機動能力來擺脫你的攻擊。假如第一輪攻擊失敗,那麼進入第二輪攻擊很可能就是近距格鬥了。畢竟,兩架相隔上百公里的戰機,雙方對進飛行,平均來說每架戰機只要飛四五十公里就照面了。對於超音速飛行的戰機來說,幾十公里也就幾十秒的事。進入到近距格鬥狀態,戰機機動效能好的一方總能佔便宜。

  • 2 # 朴刀sword

    這幾天國內的軍迷們炸窩了:殲10B TVC在珠海航展首日飛出了眼鏡蛇、J-Turn、落葉飄等超機動動作。作為首次向公眾公開展示的向量推力技術可謂燃爆了全場!

    然而冷靜下來以後大家會發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沒有在任何三代機裝備向量推力!美國只在隱身戰機上裝備推力向量發動機,而對於F16、F18、F15系列這些三代機改進型,儘管有這樣的技術和驗證機,但真正在美軍服役的卻都沒有推力向量能力。同時歐洲的颱風、陣風、鷹獅貌似也沒有往這方面改進的計劃。那麼推力向量能力對三代機來說重要嗎?為何歐美都不要?

    ▲美國當年的F-16、F-18推力向量驗證機測試圖,最終都沒有正式裝備

    答案其實很簡單:當初歐美的推力向量技術研發出來的時候太晚了

    美國從70年代就開始研究向量推力了,但真正裝到戰鬥機上進行模擬戰鬥測試的時候已經是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了。這時F22已接近研發成功並量產,將來的戰場有F22撐場子,再折騰現有的三代機已經沒必要了。

    而且技術上將矢推技術安裝到三代機上困難重重:

    1大部分戰鬥機都不是空優機,只有空優機才有裝向量噴口的必要性2向量噴口有重量代價和複雜維護的問題,如果不是為了追求那額外的機動性就沒必要裝3設計之初未考慮向量噴口的飛機不一定能裝,有個適配性的問題,需要重新修改控制率和後機體。

    總結起來說其實就一句話:矢推技術在歐美,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F-16驗證機的向量推力噴口

    種花家正好趕上了能開發向量發動機的時代!

    中國是什麼情況?中國的中國產矢推技術研發出來的時候,四代機殲20還未完全定型裝備(在等發動機),殲十還在瘋狂的魔改中(具體可參考當年殲7、殲8的後續改進型號),於是自然將向量推力技術安裝到殲十上以驗證其可靠性,併為將來裝備殲20做盡可能充分的準備。

    那三代機裝向量推力到底有沒有用?當然有用!

    以俄羅斯的蘇氏系列戰鬥機為例,加裝向量推力以後可大幅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和垂直、短距起飛等技、戰術效能。

    在歷年的中俄"航空飛鏢"國際軍事比賽中,在遠端進行中距導彈空戰的時候,中國的戰機有不小優勢,但一旦進入格鬥作戰,即使是擁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飛控系統的殲10C都遠遠不是蘇35S的對手,在中國"金頭盔"裡,殲10C往往還可以依靠足夠的瞬盤能力和靈活性和殲11B打的有來有回,但在"航空飛鏢"中,中國殲10C被蘇35S輕鬆碾壓,即使是殲10C最自豪的瞬盤能力也被蘇35S超越,在飛行員身體能夠承受的情況下,蘇35S做出一系列機動的速度堪比第五代戰機。

    ▲蘇-35戰機的向量尾噴

    四代戰機上必須裝備推力向量發動機已成為共識

    將來的第四代戰機配備推力向量發動機是必然的趨勢。而殲-20獲得新型軸對稱向量噴管後,鑑於該向量噴管能夠在全向實現偏轉,在機動性上遠優於F-22不能側向作用的二元向量噴管,而三元向量噴管在推力損失等方面相比二元向量噴管也有優勢,這意味著屆時殲-20有可能在超機動性效能上獲得壓倒F-22的優勢。

    ▲F-22的二元向量尾噴

  • 3 # rx0123

    重要,但沒有哪個國家專門為三代機研製向量發動機。

    推力向量的真正難點是飛控。三代機時代計算機能力有限,沒有FADEC,沒有電傳飛控,誰那麼牛逼能搞定向量菊花的控制系統?

    設計的時候沒考慮向量的話,整套的飛控都要換,外形也要一定調整,換來的提升卻比較有限。在這個大家都開始換裝4代的時候,誰還願意去花這麼大的代價升級3代呢,中國是正好趕上了能開發向量發動機的時代。

  • 4 # 雲山珠水2018

    世界能掌握戰鬥機航發矢量成熟技術,又能獨自生產國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歐州各國沒有成熟的生產技術不裝備奇怪嗎?

  • 5 # 哀公問宰我

    推力向量,四代機標配。而且掌握推力向量技術的只有三個國家,美俄中。所以三代機沒裝備這個很正常,就像二代機沒有一個樣。

  • 6 # 冂吉木公929

    第三代飛機研製時間最早開始於60年代,裝備於70年代到80年代,那時向量噴口技術已經開始在技術驗證機上試飛,還很不成熟。

  • 7 # 數碼強人

    短距垂直起降,前蘇聯和英國以前早就玩過了,著名的AV-8和雅克36,只不過我們研究不出來而已,不過都不具備超音速巡航。

  • 8 # 半窗秋色

    就飛機效能而言,美國的飛機處於第二梯隊。花架子多,實用性不行。就22來說,事故不斷,缺氧失控,不得不關閉生產線。武器系統由於沒有稀土的支援,已經面臨停產。導彈效能僅僅處於第三梯隊水平。發現距離,遠遠低於中國。他的隱身,在量子雷達面前,就是皇帝的新衣,一覽無餘。特朗普的發瘋,不就是因為這個嗎?

  • 9 # 不染之荷

    歐洲國家認為,與其讓戰機裝矢推,不如讓導彈裝矢推。所以就……但是美國不這麼認為,在預測未來空戰模式以後,提出了4S的方案,超機動性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在矢推領域加大投入絕對是英明的選擇。未來與美國爭霸,技術上絕對不能受制於人!

  • 10 # 優己

    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用途與戰機的搭配!我們都知道傳統戰機在進行轉彎的時候是靠翼舵來實現,但是這就直接造成了轉彎半徑大,不能急轉彎,急轉彎後戰機出現失速的問題。這時候把格鬥效能當成第一指標的蘇聯航空軍事專家才提出了一個向量發動機的概念,透過向量發動機來實現極速轉彎,可以降低轉彎半徑,還能夠邊轉彎邊加速,這使得蘇式戰機的格鬥效能進一步提升。比如以蘇27家族的戰機為例,裝備向量發動機的蘇35sm可以比沒有裝備向量發動機的蘇30s躲避空空導彈的能力提升30%左右。

    歐美戰機從效能設計上來看格鬥效能均不強,他們都會盡量避免跟敵機進行近距離格鬥,大多直接採用超視距遠距離發射導彈,這使得向量發動機對他們來說實際用途並不大。他們也就沒有再針對戰機做出此類更新與戰略升級。比如在八十年代末,蘇聯蘇27戰機踏浪歐羅巴上空的時候一個蛇形機動就亮瞎歐美狗眼,歐洲趕緊研發戰機,並因此誕生了颱風陣風戰機。但是這時候美國提出了隱身作戰的的概念並直接誕生了f35,雖然f35一直沒有登陸歐洲戰場,但是應該是以後歐洲戰機的主流發展方向。

  • 11 # 淡然小司

    推力向量技術幾乎是五代機的標配,這對於整個戰機的機動性有著常規氣動控制面無法做到的機動動作,比如在11月6日在珠海航展上,殲-10BTVC向量戰機做的“漂落葉”,就是常規戰機無法做到的。而這對於實戰就可以做到0半徑轉彎,佔據絕對的優勢攻擊陣位。

    推力向量技術給戰機帶來的是超機動效能,這讓五代戰機幾乎完全超越了四代以下戰機的機動性。這在近距離格鬥上擁有絕對的優勢地位,而這也是世界第一梯隊的軍事強國爭先發展的軍事航空發動機技術。美國說採用的是二元向量控制技術,而俄羅斯這採用的是三元向量控制技術,而我們也是三元向量控制技術。

    但是歐洲卻還不具備向量控制技術,這不是歐洲國家不能研製,不是沒有基礎,而且這些國家過於分散,不能集中精力攻關向量推進技術。單靠一家來進行研製確實難以為繼,就像歐洲聯合研製颱風戰機是一樣的。向量推力控制技術主要在於核心的數字飛控系統。說白了,就是缺錢,和現實的迫切需求。

    歐洲也並沒有研製五代機,只是搞出來一個颱風,一個陣風,最多算是4+戰機。達不到五代機,更不存在向量推力發動機與之配套,那怎麼裝備呢?歐洲雙風戰機開發的九十年代,他們並不具備研製向量推力發動機的能力。那麼自然對於現代戰爭而言,高技術武器越來越先進的今天,成本已經讓很多國家難以承受,那麼推力向量技術更是讓歐洲有些力不從心。

    可是對於美國,雖然擁有向量推力發動機技術,但是其大量裝備的F-15,F-16,F-18這樣的戰機,卻沒有安裝向量發動機。這是因為向量發動機技術是要配合整個戰機飛控系統而設計的,那麼如果都安裝向量推力控制技術,勢必會大大增加研發成本和採購成本。這讓本來就很吃緊的軍費,更會捉襟見肘的。

    另一方面,美軍也沒有這樣的需求,這主要是在於美國擁有大量的五代機,包括187架F-22還有200多架F-35戰機,而且數量還在隨時變化中。完全可以應對四代機的威脅,短時間內根本沒有優勢喪失的可能。更何況還有擁有幾千架四代機呢?

    美國一直引領著世界軍事發展的潮流,同時也代表著世界先進水平的標杆。但是對於龐大的對外戰爭消耗,讓美國在軍事發展上也是難以為繼。而先進軍事技術,也意味著高額的軍費投入,也讓美國債臺高築。向量發動機同樣,也是這高大上的大玩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同樣是三菱發動機,國外的30000公里換機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