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324
回覆列表
  • 1 # 天天歸零

    佛祖當年為何拈花微笑,此乃佛為眾弟子示現“大道無言",故以拈花微笑的形式,為大眾示現,而當時眾弟子當中,只有迦葉尊者一人領悟了佛性心髓,本來具之。故而迦葉尊者又以無言的感恩之心向佛祖頂禮以表心跡。以上共勉人生。

  • 2 # 煙花三月醉紅塵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佛家心法,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萬物皆可分體相用,本體如如不動,怎麼知道呢?只有相用,但變化並非本體…拈花一笑,心印相傳…當事者自得真意…唉!不可說…不可說…佛的不可說,不是說這東西不能說…而是不可以用言語這種方式表述!故而拈花一笑!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拈花是拈一朵帶花蒂花枝的花的花蒂。其意為花為陽,花蒂為陰,陰可以把花枝上的能量和水聚集起來,推送結花,讓花有活力。人身也一樣,狗,牛都一樣。也可以想尾椎骨聚集能量,供應全身。

  • 4 # 苗萬平談情感

    應邀。佛界不提倡男歡女愛,禁婚。而花開需要引蜂蝶飛來授粉。拈花一笑是手拿著這朵豔麗的鮮花而微微笑之,他知道花兒包含其中的陰陽之合、雌雄之歡、正負之分、男情女意之喻理,只是笑而不語,以花示情。

    拈花惹草,又引申為男人風流快活不正幹,招引嫖宿良家女子的偷情行為。

  • 5 # 極樂小僧

    “拈花一笑”是禪宗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儘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一笑”。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

  • 6 # 會當—茶農

    “拈花一笑”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但這個故事倒底傳達的精神內涵是什麼呢?

    重點是拈花呢?還是一笑?

    對禪宗有興趣的朋友聽我一 一道來。

    先看故事原文:《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記載: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就這樣,佛祖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給了摩訶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禪宗從迦葉至第二十八代達摩時傳入中國,中國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奉達摩為中國禪宗始祖。

    下面我們來說說“拈花”,簡單的說就是打機鋒,打機鋒是用含有機要秘訣的言辭、動作或事物來暗示教義,使人得以觸機領悟,或者用於試探考驗對方境界。

    “一笑”呢?其實就是一個參禪的過程,同時也是機鋒的一個回合。參禪是寂靜審慮的意思,其目的就是明心見性。

    拈花一笑就是一個禪機教化的過程,那為什麼會有禪機教化呢?記得師傅曾跟我說過一句話,我非常喜歡,跟大家一起分享: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空。

  • 7 # 來去的修行

    佛陀輕輕拿起一支金色婆羅花,用心地觀察著這支花,一心不亂地觀察著這支花,然後看向眾人,面露微笑,不發一語。大迦葉微笑以作答,因為他明白了佛陀的意思,當你看一朵花的的時候,就是在看一朵花,要全心全意地看,一心不亂地看,這就是活在當下。只有活在當下,用心體會事物的實相,用實證來驗證自己的修行,才能真正體悟到開悟的境界,而所有的言說都不是究竟的。

  • 8 # 無憂谷逍遙子

    佛祖“拈花一笑”是指他的追隨者無法領會真正的佛法,而拘泥於法理、戒律、經文,只知苦讀佛經妄圖達到佛的境界,卻不知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自古高深莫測的學問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因此當“迦葉”一笑後,佛祖知其已會意便將袈裟衣缽授予“迦葉”,“拈花一笑”傳至六祖慧能,才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兩句話意思都是“萬法皆空”!

  • 9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拈花一笑是傳法的最高境界!不需要語言文字,直接心心相印通達佛性!這需要上根悟性的人才能做到!這個最直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達人心,一切盡在不言中!

    而我們沒有那麼高的了悟性!需要藉助語言文字開悟,文字語言載道,傳法時心與心之間不直接,而是隔了一層,所謂言語道斷!容易使人誤解!

    因為大道佛性不為文字語言而存在!文字語言在大道佛性面前蒼白無力!只能算是個工具!

    這個工具決不是大道佛性的真面目!

    所以道在文字之外!紙上得來終是淺!

    言語道斷失大道!

  • 10 # 中醫饒大夫

    “拈花一笑”是佛家用語,是佛教禪宗的起源。

    當年大梵天王奉獻給佛祖釋迦牟尼一株金婆羅花,請佛祖講經說法。佛祖指拈蓮花,神態安詳,掃示眾人,沉默不語。眾人皆不能明白。唯有佛祖的大弟子摩柯迦葉破顏微笑。於是佛祖說;“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我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然後把平素所用的金縷袈裟和缽盂授與迦葉。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和“衣缽真傳”的典故。中國禪宗把摩訶迦葉列為‘西天第一代祖師’。

    禪宗傳至第二十八代為達摩菩提。達摩菩提於中國南北朝梁武帝時期來到中國。後來到河南少室山。傳說,他在少室山看到一片金光,又看到這裡森立繁茂,景色秀麗,而且佛法興盛,於是選擇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後傳衣缽於二祖慧可。成為中國禪宗的始祖。

    禪宗主張頓悟法要“見性成佛”,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為主旨,亦稱佛心宗。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以修心參禪為宗旨,所以也留下了很多與參禪,頓悟,修心,鬥禪有關的有趣故事。

    相傳二祖慧可曾請達摩祖師為他安心。

    慧可說:“祖師,我心不安,請為我安心”

    達摩祖師說:“來,你的心在哪,我為你安心”

    慧可沉吟良久,說:“我的心找不到了。”

    達摩祖師說:“我已經為你安心了”

    佛家講一切皆為空,既然心是空的,那麼又何來心不安呢?所以慧可頓悟了佛法。

    關於參禪頓悟,最有名的是五祖弘忍傳衣缽與六祖慧能的故事。

    相傳五祖弘忍欲尋找衣缽傳人,於是讓弟子們作偈語。大弟子神秀做一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當時六祖慧能正在廚房拿著菜刀切菜,聽到後,扔下菜刀說:“好則是好,了則未了”於是也做一偈子: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聽到後,直到慧能才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法,於是把衣缽傳給了慧能。但是因為害怕其他人加害慧能,於是弘忍幫助慧能逃走。後來慧能隱居十幾年,直到神秀去世,才開始弘揚佛法,成為南派禪宗祖師。這就是禪宗一段很著名的公案。

    而鬥禪的傳說,最有名的莫過於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有一個好友,是有名的得道高僧,名叫佛印。蘇東坡博覽群書,也曾精研佛法,經常去找佛印談佛論道。但是他也喜歡和佛印鬥禪,可每一次鬥禪他的大敗虧輸,鎩羽而歸。

    這一天,蘇東坡又去找佛印鬥禪,然後興高采烈的回來了。然後洋洋得意的對蘇小妹說:“小妹啊,我今天和佛印鬥禪,終於贏了他一會”。蘇小妹問:“你是怎麼贏他的”蘇東坡說:“我問佛印,在你眼裡,我是什麼?佛印說,是佛。我就對他說,在我眼裡,你就是一團牛糞。佛印一句話也沒有說。這不就是說,我贏了他嗎。”蘇小妹聽後哈哈大笑,說:“哥哥呀,你這次輸的一敗塗地了。”蘇東坡問為什麼。蘇小妹說:“佛家認為佛在心中,你心中是什麼,你眼中看到的就是什麼。佛印心中有佛,看到的你就是佛。而你看到佛印是一團牛糞,說明你的心中就是一團牛糞。”蘇東坡聽後目瞪口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佛的真理,心中有佛,一切皆是佛。

    關於鬥禪最精彩的禪法是作家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中探花劉墨林與文覺大師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斷絕法的鬥禪了。

    原文是這樣寫的:

    見他竟然這樣放肆,文覺大師卻對他不理不睬,也不和他正面交鋒,而是帶著莊嚴法相,合掌問道:“居士既然知道,欲參三乘,先去六根之理,請問:如何才是無眼之法?”  劉墨林信口拈來,以詩作答:“簾密厭看花並蒂,樓高怕見燕雙棲!”一語既出,佛堂裡響起一片喝采之聲。  文覺緊接著又向,“如何才是無耳之法?”  “休教羌笛驚楊柳,未許吹蕭惹鳳凰!”  “如何才是無鼻法?”  “蘭草不佔王者氣,萱花不辨女兒香。”  “何謂無舌法?”  “幸我不曾犁地獄,幹卿甚事吐青蓮?”  “無身法呢?”  “慣將不潔調西子,漫把橫陳學小憐!”  文覺見這書生如此才華,有點架不住勁了,可是,他還沒問完呢,只好照舊問了下去:“那麼——請問:如何才是無意之法?”  劉墨林不假思索,張口就來:“只為有情成小劫,卻因無礙到靈臺!”  這真可謂語驚四座!在文覺和尚快似連珠炮一樣的追問下,劉墨林左顧右盼,揮灑自如,詩句連篇,應答如流,把佛家所謂六根斷法,表達得盡得其妙。那神情又絕無呆滯,更無牽強,真個是風流倜儻,光采照人!雍正剛來時還在恨著劉墨林“壞了朕的名聲”呢,如今竟生出了憐才之意。心想,熙朝有位善解君意的高士奇,若把劉墨林和他相比,只恐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一段對話,把六根清淨的佛家思想用詩句表現的淋漓盡致,也是詩化的佛理,盡得佛理的精妙精髓,把六根的斷絕解的很透徹了。

  • 11 # 吳振偉美麗生活

    當佛陀拈花,不語,人們就會思緒萬千,紛紛思考,佛陀為何拿出一朵花來,什麼意思,眾人紛紛猜測佛陀的意圖,也有人會讚歎,“啊,多麼美麗的花啊”人們處在頭腦的思緒之中。

    佛陀不語,拈花,只有伽耶笑了,當所有人都思緒萬千的時候,很遺憾,只有伽耶笑了,因為伽耶沒有在思緒之中,伽耶的思維停止了,伽耶在感受之中,感受屬於人的身體,身體會有情緒,情緒有笑,也有哭,伽耶看著佛陀拈花不語,伽耶來到了感受之中,伽耶笑了,因為伽耶沒有思想,思緒,只有氣息在身體裡流動,觸動伽耶的身體,伽耶笑了,因為伽耶沒有在對佛陀拈花不語的思考雜念裡。

    冥想就是要冥滅思緒雜念,可是這些佛陀的眾弟子們,只有伽耶不在思緒之中,而在心靈的感受裡。

    佛陀可以不拈花,佛陀可以捻草,重點不是佛陀拈花捻草,重點是佛陀不語,佛陀沒有思緒,佛陀不語,伽耶笑了,我知道伽耶能笑,伽耶也能哭出來,佛陀拈花不語,伽耶哭了,伽耶也笑了,如果佛陀不語,伽耶能笑也能哭,在笑與哭的兩極之中,伽耶也就悟空了,當時伽耶還未開悟,也未成道,但伽耶已經知道了。

    佛陀那麼多弟子,當時看來只有伽耶走在正確的修行道上,佛陀拈花不重要,佛陀不語,才令伽耶笑了,而如果伽耶喜極而泣,那一刻伽耶便是開悟的,伽耶如果只是笑了,代表伽耶只是走在正確的修行的道上。伽耶笑,伽耶一定會哭。

    佛陀拈花,不語,伽耶笑了,代表伽耶有所領悟,但還未開悟,而佛陀當時的眾弟子也只是紛紛猜測,思緒萬千而已。

  • 12 # 不息堂主人

    美好只在當下。。。

    責任即是擔當。。。

    。。。不二自然不難。。。

    眾生當下阿彌陀佛㊣迴向一切眾生求生淨土

  • 13 # 孤明205103789

    拈花一笑是佛陀以心傳心的法要!

    佛陀心拈花,迦葉心微笑,雖然現的不同法相,但都是同一真心所顯,固拈花一笑以心傳心!

  • 14 # 車一進二

    原文: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受持讀誦:世尊再臨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言為效世尊曰:“吾有證:‘發’掩藏‘臬’。盤廟心石像無相?唯廟‘發’們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莫訶迦葉!”“臬”:靶心。“別”:另外。“……”:本來無一物。《金剛經》雲:“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把)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此公案不過教人讀一段《金剛經》經文而已。

  • 15 # 明哥哥的vlog

    前兩天看見群裡有人釋出了關於“佛陀拈花,迦葉一笑”的解讀。就覺得自己也有必要寫一下。

    佛陀拈花,當下就是一種“不二”的境界的示現。而迦葉尊者可以一笑,則是他會了那個“心”的境,全盤收下。所以佛陀將“傳心”的這種直下承當一脈傳給迦葉尊者。

    由他一脈相承到達摩、到五祖傳六祖,傳的俱是這個直下承當的不二之心。

    那是一種心的狀態,無外無內,與法界不二的狀態,了了然無牽掛,當然更毫無任何的執著的狀態。而不是說當時佛陀有什麼樣的意識,在那個時候還想用行為解說一下。

    其實也許很多修行人都曾經或長或短有過那個境界,但是他不知道要將它保持下去。就擦肩而過了。

    所謂禪宗的“悟後起修”,就是悟了那是個什麼之後,將它一直保持管帶下去,讓它貫穿你的一生,那個就是要“修”的。 因為一時了了然容易,卻難能一直保持下去。而這些,正是修行應當下的功夫。

  • 16 # 反舍

    情真則法自足。所謂真笑無貪。佛陀的笑,沒有雜念,即第六識不生,是合道的表現。一般人做不到。在我的記憶裡,可能只有嬰兒的笑才是至純至真,接近於拈花一笑。一般人的笑,都會有念頭,比如:這個人有幽默,或這件事真有意思。而嬰兒沒有人和事的概念。

  • 17 # 閒人老張666

    拈花一笑,蘊含禪機——拈花一笑,這是世尊一個動作和迦葉一個表情,證明迦葉聽懂了。說明世尊當時也知道,只有迦葉一人領悟到了。據說,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修煉到一定程度的高功夫人,是有“他心通”的,即可以感知到他人的心理活動。倘若倆人都具有“他心通”,實際上是不需要藉助外部的任何“言與行”來溝通的。

    從世間來講,拈花一笑,是說一種反應的外在表現。實際上,這與凡間的普通人,在聽到別人講話後,點頭、搖頭、皺眉、嘆息等反應,是類似的道理。如一個合格的老師,在講解時,透過學員們的面部表情,就可知道學員是否聽懂了,並且也能感知到學員對此話題的興趣程度。其實,每個行業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職業敏感。不然,也不會產生行業精英。

    附:拈花一笑典故來源。拈花一笑,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傳》: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接著,釋迦牟尼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 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後人認為這是佛教禪宗的起源。其特色為: 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語言文字表達。

  • 18 # 星輝650

    拈花一笑,源自佛陀講經大會的一個典故,

    佛說禪法,眾人皆不解,唯有迦葉會心微笑,

    大致相當於老師講課誰都不懂只迦葉一人聽懂了,

    佛道都有類似之說,

    菩提問他,他說聽到妙處情不自勝,

    基本都是心得,

    禪,禪,口口相傳入心田,

    拈花微笑又稱

    禪悅,是一種心領神會心生歡喜的狀態,

  • 19 # 抗癌的豔姐

    我們眾生迷的不同,各有各的執著,破出這中執著,是沒有語言表達的那麼精準的,只有心領神會,真正的悟道了,也就是開悟了,佛拈花一笑 想要表達的禪意,只有大迦葉尊者心領神會悟透了禪意,所以他笑了,佛看見他笑了也知道他明瞭禪意

  • 20 # 蔚興旺

    天下蓮花一條根。那個不是蓮花生。菩提子來下了種,蓮花胞內養成真。十月懷胎道生成。拈花一笑示眾生。本來大家都一樣。以心悟心心生心。以道傳道道生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討厭自己的家鄉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